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出血热病毒.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出血热病毒."—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出血热病毒

2 教学要求 熟悉虫媒病毒的共同特点;汉坦病毒、新疆出血热病毒和埃波拉病毒的流行病学特点及致病性。

3 出血热病毒是由节肢动物或啮齿类动物等传播,能引起出血和发热症状的病毒感染症的病原体。
我国已发现有汉坦病毒、新疆出血热病毒等,目前非洲埃博拉病毒引起的出血热,因病情重死亡率高而受到关注。

4 一、汉坦病毒 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的病原体; 由啮齿类动物携带和传播的自然疫源性传染病; 发热、出血、蛋白尿、低血压、休克
黑线姬 田鼠 小家鼠 一、汉坦病毒 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的病原体; 由啮齿类动物携带和传播的自然疫源性传染病; 发热、出血、蛋白尿、低血压、休克 主要流行于欧亚大陆 在我国分布地区广,危害严重,俗称流行性出血热。

5 汉坦病毒生物学特点 形态结构: *圆形、卵圆形或多型态有包膜 *表面刺突为G1和G2糖蛋白分别为中和抗原和血凝素 *分段的-ssRNA
M RNA片段 (G1和G2包膜糖蛋白) S RNA片段 (核蛋白,NP) L RNA片段 (多聚酶) G1 G2 NP

6 致病性与免疫性 流行特点: *在我国广泛流行 *传染源: 黑线姬鼠和褐家鼠 *传播途径多样 *地方性和季节性(10-12月) 呼吸道 消化道
直接接触 流行特点: *在我国广泛流行 *传染源: 黑线姬鼠和褐家鼠 *传播途径多样 *地方性和季节性(10-12月) 污染食物、 水源和空气 唾液和粪便 鼠间流行 不发病 唾液和粪便

7 汉坦病毒致病性与免疫性 临床特点: *三大主症:发热、出血和肾脏损害 *汉坦病毒肺综合症病死率高达50%~70% 免疫性:
*人群普遍易感且隐性感染少 *病后可获持久免疫力

8 防治原则 预防: 防鼠灭鼠 加强个人防护 疫苗接种 治疗: 无特异性抗病毒药 支持疗法和对症疗法
“三早一就近”原则:早发现,早休息,早治疗和就地治疗。

9 三、克里米亚-刚果出血热病毒(Crimean-Congo hemorrhagic hever virus,CCHFV)
1966年我国从新疆塔里木盆地出血热病人血液、尸体脏器及硬蜱中分离,定名为新疆出血热病毒,后证实该病毒与克里米亚-刚果出血热病毒相同。

10 致病性与免疫性 野生动物(啮齿类动物)和家畜(羊、牛、马、骆驼、狐狸和兔)是自然宿主和传染源。羊在维持XHF疫原上起重要作用
硬蜱特别是亚洲璃眼蜱(hyalomma asiaticum)是传播媒介。病毒在蜱体内增殖并经卵传给子代,蜱也是病毒的长期储存宿主 新疆出血热是一种主要发生于荒漠、牧场的自然疫源性疾病,有严格的地区性和明显的季节性 野生动物(啮齿类动物)和家畜(羊、牛、马、骆驼、狐狸和兔)是自然宿主和传染源。羊在维持XHF疫原上起重要作用 硬蜱特别是亚洲璃眼蜱(hyalomma asiaticum)是传播媒介。病毒在蜱体内增殖并经卵传给子代,蜱也是病毒的长期储存宿主

11 蜱在每年的4月~6月大量增殖 5~7天潜伏期发病,以发热和出血为特征 产生中和(NT)抗体、血凝抑制抗体 人群发病的高峰
蜱叮咬或与病畜直接接触(破损皮肤)感染 5~7天潜伏期发病,以发热和出血为特征 产生中和(NT)抗体、血凝抑制抗体 NT抗体出现较早,维持较久 病后可获得持久免疫力

12 微生物学检查法 确诊主要依赖于 病毒的分离鉴定 患者双份血清中特异性抗体的检查

13 防治原则 防蜱咬和灭蜱 严格隔离病人 加强医务人员的防护 灭活疫苗 防治措施主要包括防蜱咬和灭蜱
严格隔离病人,并对病人血液、分泌物、排出物等要进行消毒处理 加强医务人员的防护,避免直接接触病人的血液等而被感染 用乳鼠脑组织培养精制的病毒灭活疫苗具有一定的预防效果

14 三、埃博拉病毒 简介: 埃博拉出血热(Ebola haemorrhagic fever, EBO)是一种烈性传染病,病死率很高,临床上以发热及出血为特征,由令医学界闻之色变而又无可奈何的致命杀手——埃博拉病毒引起。      1976年,扎伊尔北部“埃博拉”河沿岸 55个村庄遭到不知名的陌生病毒“袭击”,致死率极高,同年,从这个村庄的一例病人体内首次分离出埃博拉病毒,因此而命名。      

15

16 传播途径和临床症状 传播途径:体液,如汗液、唾液或血液传染 潜伏期为2周左右。
临床症状:突发高烧、头痛、咽喉疼、虚弱和肌肉疼痛。然后是呕吐、腹痛、腹泻。发病后的两星期内,病毒外溢,导致人体内外出血、血液凝固、坏死的血液很快传及全身的各个器官,病人最终出现口腔、鼻腔和肛门出血等症状,患者可在24小时内死亡。

17 流行情况: ①埃博拉病毒最早于1976年在苏丹近赤道西部省和扎伊尔周边地区发现(现在的刚果民主共和国)。 1976年6月-9月间,苏丹发现284个埃博拉病毒感染者,117人死亡。在扎伊尔,同年9月-10月间共有318个病例,280人死于该病。1977年扎伊尔有一例病例,1979年苏丹再次出现爆发。 ②1995年扎伊尔的Kikwit出现了大的流行,315人感染,244人死亡。 ③ 年有1例人类埃博拉出血热及数例黑猩猩感染在科特迪瓦被证实。 ④在加蓬,埃博拉出血热于1994年首次发现并于96年2月和7月有两次爆发。 ⑤2000年秋天乌干达北部出现一次爆发。

18 日案例 联合国疾病控制和预防中心证实,刚果(金)已暴发埃博拉出血热,这种急性传染病致死率高达50%至90%。疫情开始于6月8日,当时两名村长死于埃博拉病毒。然而,由于当地要求所有参加葬礼的人亲手下葬死者,结果“所有参加葬礼的人事后全部死亡”。 卡诺说,疫情主要发生在两大地区,一个是姆韦卡,另一个是卢埃博。仅在姆韦卡,截至8月底,已有4个村子的217人感染了埃博拉病毒,其中103人死亡。 上一次埃博拉病毒大规模侵袭刚果(金)是在1995年,造成245人死亡。那次的重灾区基奎特距本次的暴发地点300公里。

19 图中的家族因埃博拉病毒失去了15位亲人

20 小结 出血热病毒是由节肢动物或啮齿类动物等传播,能引起出血和发热症状的病毒感染症的病原体。
汉坦病毒是引起肾综合征出血热的病毒,由啮齿类动物携带和传播。 克里米亚-刚果出血热病毒的传染源是野生动物和家畜,经硬蜱叮咬传播。

21 复习题 简述汉坦病毒的致病性 简述克里米亚-刚果出血热病毒的致病性


Download ppt "出血热病毒."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