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新任小學課程統籌主任培訓課程(2006/07) 照顧資優學生的課程設計 教育統籌局資優教育組 2006年10月31日.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新任小學課程統籌主任培訓課程(2006/07) 照顧資優學生的課程設計 教育統籌局資優教育組 2006年10月31日."—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新任小學課程統籌主任培訓課程(2006/07) 照顧資優學生的課程設計 教育統籌局資優教育組 2006年10月31日

2 教統會第四號報告書(1990)界定資優兒童為: 智力經測定屬高水平; 對某一學科有特強的資質; 有獨創性思考;
在視覺及表演藝術方面極有天分; 有領導同輩的天賦才能; 心理活動能力-有卓越的表現,或在競技,機械技能或體能的協調均有特出的天分

3 資賦優異的三項特質 創造的能力 中上的智能 資賦優異 學習的熱忱 任汝理三環模式 Renzulli’s Three-Ring Model

4 資優學童的一般特質 有創意 閱讀能力高 滿有好奇心 尋根究底 記憶力強 原則性強 情感豐富敏銳 某些學科能力強
思想較同年齡朋輩成熟且思路敏捷 興趣廣泛 專注 有領導才能 社交技能強 多才多藝 有主見

5 觀察/識別資優生 愛–特別喜歡說話/表現自己 多–興趣/嗜好多 早 –思想較同年齡兒童成熟 久–學習專注持久 快–反應快 強–記憶力強
活–腦筋/思考靈活 廣 –知識層面廣

6 智力測試﹖ 傳統的智力測驗 例: 韋氏兒童智力量表 (Weschler Intelligence Scale for Children)
例: 史丹福智力量表 (Stanford-Binet Intelligence Scales) 量度學童的智力商數(IQ) IQ表示孩子的能力/潛能,是學習能力的指標 能力/潛能能否展示/發揮需後天因素的配合

7 另類的測驗 評估非語言智商 例:雷文標準漸進式矩陣測驗 (Raven’s Standard Progressive Matrices)
孩子在其他方面的優秀表現如音樂、藝術、領導才能等則未能在這些智力測驗中反映出來

8 智力測試與資優教育 智力評估並非是辨別資優學生的唯一工具
過份標榜智力測驗的成績會對資優學生造成標籤效應,對學童甚至其父母構成不必要的心理壓力 未滿五歲的幼兒在說話及表達能力方面尚未成熟,為這類幼兒進行智力評估,更有損評估的效果與可信程度 我們需要用多元化的工具及渠道去識別兒童的資優特質,藉以發掘不同類別的資優學生並給予適當的培育- 天生我才必有用

9 識別資優需從了解資優開始 資優並非只是單一特徵 (not a single trait)
資優生也非擁有同一特質 (not a homogeneous group) 資優生之間存在很大的個別差異 青少年的生理社交能力智能的發展快速且因人而異

10 相應的有效識別方法 從〝單一〞到〝多元〞 單一測試、單一而固定形式的辨識方法 多元識別方法 → 多元智能
多元識別方法 → 多元智能 觀察學童在不同學習環境下的行為表現、軼事、學習作品等能提供非常有用的資料

11 識別資優生的方法 多元化途徑 - 老師、家長、學生、朋輩 … 多元化準則 - 一般學校課業、老師評級、基準測試
多元化工具 - 筆試、面談、學習興趣問卷、 行為特質檢核表、任務為本活動 (task-based activities)

12 課程 識別/甄選

13 三層架構推行模式 特別資優學生 第三層次校外支援 第二層次校本抽離式 第一層次校本全班式 推行模式 專門/專科性 一般性增潤 增潤
課程性質

14 三層架構推行模式的意義 第一層次 發掘人才 ( talent search) 第二,三層次
培育人才 ( talent development)

15 第一層次全班式的重要性 是學生每天主要的學習時間 是學生應有的權利 是學校教育的基本

16 照顧資優生的學習需要 資優生和一般學生不同的地方在於 : (1) 他們的學習及吸收速度高 (2) 他們對學習範疇的認識深
(3) 他們對學習的興趣廣泛 Maker, J. (1982)

17 照顧資優生學習的相應策略 加速 - 配合其學習速度 加深 - 配合其靈活而成熟的思維能力 加廣 - 配合其廣泛的知識層面及多元的興趣

18 開展校本資優教育的切入點 從學生特質開展 從教師專業發展開展 從學校發展層面開展

19 從學生特質開展 老師在日常教學中觀察及記錄一些學科表現出色的學生 在放學後開設學科訓練班,以難題挑戰學生的能力,引發其學習興趣
鼓勵學生參加公開比賽 與其他同科老師共同參與,達致教學相長

20 從教師專業發展開展 老師發現班內有一些學習動機低的學生,他們經常提出問題挑戰老師 經深入探討,這些學生是不滿現行的課程太淺
為照顧這些學生的需要,老師進修資優教育的課程 掌握一些切合資優生特質的教學法,並在課程中滲入一些創意和解難的元素 學生學得更有趣味,潛能亦得以發揮

21 從學校發展層面開展 學校提升學生的學習質素,檢討現況,全力提升學生的高層次思維,創造力及多元智能
成立專責小組,統籌教師專業發展活動,爭取資源,制定長遠發展政策

22 資優教育的目標 培育及發展資優生的潛能,發展他們成為自主學習者(Autonomous Learners)。
自主學習者具備自我引導(self-directed)及自我調節(self-regulated)學習能力。 配合資優生的特質及學習需要,提供相應學習活動。

23 一般原則 合適程度 – 使資優生感興趣及挑戰性 適當的步伐 – 配合資優生比別人高的學習速度 複雜性 – 讓資優生能從事多方面的探究
深度 – 滿足資優生對個別課題的特別興趣 Van Tassell-Baska (2000)

24 三個資優教育元素 創造力 高層次思維能力 個人及社交能力

25 設計資優語文課程的原則 4 個設計的取向 應該是一般能力學生的語文領域內容的延伸 重視聽(讀)與說(寫)的互動 (Kaplan, 1979)
強調學生發展豐富的文學知識基礎及寫作技巧 (Hirsch, 1989) 注重教材的選取、教學法的應用、提供開放性的活動、學生創作的機會及科際的合作

26 利用內容豐富及嚴謹挑選的閱讀材料回應語文資優生的智能需求 – 學習及精通必要的內涵及技巧
5 個課程內容的元素 利用內容豐富及嚴謹挑選的閱讀材料回應語文資優生的智能需求 – 學習及精通必要的內涵及技巧 提供空間/機會培養批判及創意技巧 – 超越形式的界限及限制 利用提問/自擬提問增進閱讀時後設認知及監控 – 了解閱讀內容並對其意義擴充 鼓勵獨立及主動學習 – 發展成一個積極的開創者並負責自己的學習及運用獨立方式應用所學 以文學連結其他相關領域 – 多接觸不同領域從中培養寫作及看待事情及處理事情的能力 R&D

27 設計資優數學課程的原則 提供和數學內容、知識和技巧相關的學習情境-聯繫學與應用
增進數學資優生的創造力及獨立思考、使他們成為問題解決者 – 開放性提問 透過研讀鼓勵數學資優生欣賞數學之美 不能只透過增潤或充實方案必須同時修正核心課程 (例如: 以額外主題充實課程[機率、統計、估算]/對課程概念深入研究)

28 有三個地鐵站,一共有三種不同的走法,分別是:尖沙咀到佐敦、尖沙咀到油蔴地、佐敦到油蔴地。如果一共有11個地鐵站,問共有多少種不同的走法?
● ● ● 尖沙咀 佐敦 油蔴地 ● ● ● ● ● ● ● ● ● ● ● 尖沙咀 佐敦 油蔴地 旺角 太子 深水步 長沙灣 荔枝角 荔景 葵芳 葵興 答:如果只有2個站,就有___種不同的走法。 有3個站,就有______種不同的走法。 有4個站,就有_________種不同的走法。 如此類推,有11個站,就有____種不同的走法。

29 2. 在釘板的正方形中插入一個正方形找出插入正方形面積和原來正方形面積的比例和同學的結果比較一下討論可能的通則。
1. 找出三角形的面積,並說明所用方法。 延伸:利用周邊的釘子數目和多邊形內部的釘子數設計找出任何多邊形面積的 公式

30 估算頭髮數目 估算某位同學(可以是男或女)的頭髮數目 整個解題的重點在於: - 估算的方法和策略 - 利用一般常見的工具或任何器材作輔 助
- 盡量使用簡單而有效的量度和估計方法

31 倒水遊戲 有三個水桶A、B和C。它們的容量分別是8、5和3升。開始時,A載滿了水,B和C都是空的。請說明如何把A的水倒進B內,使得B的水有:
1升 2升 3升 4升 5升 6升 7升

32 設計資優科學課程的原則 培養對科學概念的了解 – 將零碎的主題內容有效組織起來
發展團隊式的科學探究技巧 – 現實中的科研是廣泛閱讀、個別研究結合團隊合作 發展科學領域的基礎知識 – 由概念性的內容組織邢成的課程才能有效促進科研 發展科際整合的連結 – 認清科學對其他領域的影響及科研的方法如何應用到其他領域 發展真實問題的研究 發展科學的心智習性 – 建立對科學的基本信念、分析及琢磨科學的方法

33 發展校本資優課程可用資源 資優教育組 http://emb.gov.hk/cd/ge 校本資優培育課程指引 校本資優課程教師培訓教材套
識別資優生工具

34 聯絡 教育統籌局九龍塘教育服務中心 九龍塘沙福道19號東座三樓 電話:


Download ppt "新任小學課程統籌主任培訓課程(2006/07) 照顧資優學生的課程設計 教育統籌局資優教育組 2006年10月31日."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