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合作學習的理論基礎Cooperative learning theories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合作學習的理論基礎Cooperative learning theories"—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合作學習的理論基礎Cooperative learning theories
合作學習第二週上課講義 2005.3

2 合作學習有多種來源的理論基礎 MacGregor(1992):這些理論的發展是同時、平行,交互激盪,源自哲學、心理學、教育學、管理學 本週介紹三種取向的理論 人際互動:社會促進還是社會妨礙? 學習:認知及情意觀點 建構主義 Baron, Kerr, & Miller (1992): C2 孫,林 (出版中): C2,3

3 學習取向的理論 認知取向 動機取向 認知發展cognitive development
認知精緻化論點cognitive elaboration theory 情境認知論situated cognition 社會認知論social cognitive theory 動機取向 動機理論motivation hierarchy 自我調節學習self regulated learning

4 認知取向理論 1/5 Piaget理論 1/1 遺傳(發生)認識論genetic epistemology
智力結構:有機、動態、發展性,以適應環境所觀察的認知事件:數學/自然科學邏輯推理 體驗到認知衝突能引發改變認知結構的動機 與同儕衝突與爭議:可瞭解別人與自己不同的觀點, 刺激認知改變,比和成人接觸更有價值

5 認知取向理論 2/5 Vygotsky 理論 1/2 認知發展的起源/第一層:社會互動interpersonal,如由父母引發孩子說話,或孩子學著大人說話 第二層次:個人內在intrapersonal的發展,孩子把從大人學來的語言內化, 出現個人內在對話, 來取代與成人的對話, 此對話的形式就是思辨歷程dialectical thinking 年齡相當的兒童彼此協助, 大家都在近似的發展區, 同儕比大人更容易探測到ZPD, 促進彼此成長, 同儕團體的合作有其意義

6 認知取向理論 2/5 Vygotsky 理論 2/2 老師提供鷹架scaffold,引導學生在ZPD中發展,鷹架就是提供符合學習者認知層次的支持,導引和協助 有效的鷹架須具備下列成份: 共同解決問題 joint problem solving 相互主觀性 Inter-subjectivity 溫暖與回應 讓學習者在「側近發展區」中學習 促進自我調節 self-regulation

7 認知取向理論 3/5 認知精緻化cognitive elaboration 1/3 訊息處理理論IPT: 工作/長期記憶庫
WM:編碼encode, 儲存, 解碼decode, 提取, 能同時把新舊 知識拿來作各種運作 LTM:儲存語意,圖像,動作順序等知識表徵, 節點(nodes) 彼此互連,節點與通路pathways形成一個巨大的網路 WM提取LTM的訊息: 活化activation某一(些)知識節點, 活 化經由節點間的通路散播(activation spread)到位置鄰 近的節點, 活化的節點範圍(LTM)即成WM, 成為那一 剎那個人大腦運作的內容

8 認知取向理論 3/5 認知精緻化cognitive elaboration 2/3
節點間關聯非常緊密: 活化散播的通路非常順暢,所提取出來的概念範圍可以比較廣大 節點間的關聯比較鬆散: 散播活化的通路就比較阻塞,提取概念的範圍會比較窄小 精緻化(elaboration): 要達成最佳學習成效,學習者面對新知識時, 需將新知識與LTM既有的知識節點進行多方連結(associations),就是為新知識節點形成未來活化作用能暢行的通路, 亦即為新知識尋找到各種相關的解釋性訊息, 因而能有效的把新知識存入LTM,未來在適當時機與情境脈絡中提取該知識, 成為有用的知識

9 認知取向理論 3/5 認知精緻化cognitive elaboration 3/3 精緻化處理最有效的方法之一, 即是向他人解說材料
與夥伴的語文溝通能促進個人內在主動的訊息處理, 以利知識連結,形成適當的知識網路 夥伴互相提醒,能使個人辨識使用某一知識的適當情境脈絡, 使所儲存的知識具有實用價值

10 認知取向理論 4/5 情境認知論—situated cognition 1/4
知識散佈在世界各處, 不同人持有, 分散在人使用的工具, 手工藝品, 書籍中, 也儲放在各種職業, 從業人員社群 學習發生於情境脈絡之中 特別注意領域知識(domain knowledge)的習得 工匠階層解決問題時並沒有根據學理法則, 學習技藝與傳承規律, 不是把人抽離真實情境上學校受專業訓練, 而是直接投入真實的工作情境, 看父母,師傅在工作環境執行完整的職業技藝活動

11 認知取向理論 4/5 情境認知論—situated cognition 2/4 知識的習得是在情境中建構的
起初周邊參與(peripheral participation), 漸漸成熟, 最後進到行業核心的歷程. 入行之初是生手學徒(apprentices), 由師傅教導, 需完成真實的工作, 才能習得該行業的領域知識 認知學徒制(cognitive apprenticeship): 老師即師傅, 但目前老師傳授解數學問題、閱讀理解是抽象、脫離行業與情境結構 認知學徒制的挑戰是要把看不見的抽象思考轉化成看得見的動作, 讓學徒看到從事數學解題或閱讀工作的全貌

12 認知取向理論 4/5 情境認知論—situated cognition 3/4
觀看完整的思考活動流程: 提供全程的圖像化概念結構, 如同前導組織(advanced organizer) 合法周邊參與地位(legitimate peripheral participation) 觀摩(modeling): 師傅要明白的把思考的內容與先後順序表達出來 師傅鷹架協助(scaffolding)進行實際操作, 起初嚴密指導與監督, 逐漸撤離(fading)監督, 學徒有獨立工作機會, 有如個人教練(coaching)

13 認知取向理論 4/5 情境認知論—situated cognition 4/4
構思學習內容時要把抽象工作融入真實情境(authentic contexts) 師傅, 整個行業, 行業的工具或技藝所提供的情境支持(affordance), 是有效的師徒制必備的條件 遷移(transfer)的問題 學習動機: 身份認同(identity),社會動機

14 認知取向理論 5/5 社會認知論—social cognitive theory 1/4
Bandura: 三元交互決定論(triadic reciprocal determinism) 個體(personal), 行為(behavior), 環境(environment)交互影響, 任意二元素相互決定 個體: 任人認知, 情感, 期望, 信念, 知覺, 目標, 意圖, 腦 神經運作等內在心理歷程 環境: 所有外來刺激, 如光線, 建築物, 社會情境中他人 說的話、眼神等 行為: 個人的外顯行為

15 認知取向理論 5/5 社會認知論—social cognitive theory 2/4 個體與行為(P B)相互因果關係
環境與個體(E P)交互決定關係 行為與環境(B E)相互因果關係 3 2 1

16 認知取向理論 5/5 社會認知論—social cognitive theory 3/4
學習不只是個人內在概念改變歷程,不只是行為受環境決定,學習發生在社會環境中 觀察學習(observational learning): 個體觀察他人所言、所行、所思作為學習管道 觀察學習=模仿(modeling) 模仿不只是模仿具體行為, 還有抽象性的模仿,是高層次學習, 模仿他人行為底層的規則

17 認知取向理論 5/5 社會認知論—social cognitive theory 4/4 模仿四成分
1.注意歷程(attentional): 注意到值得模仿的事件 2.儲存歷程(retention): 記住所要模仿的事件, 儲存是主 動將所欲模仿的事件轉化為規則或概念型的知識表徵 3.行為產出歷程(behavioral production):以符號表徵概 念, 轉譯後成為適當的行為順序, 個人會調整行為以符 合概念表徵所傳達的意涵 4.動機(motivational):個人不見得會把學到的完全表現出 來, 具備適當的動機才會展現

18 情意取向的理論 1/2 Pintrich的動機觀點 1/5 動機三成分 價值(value) 期望(expectancy)
情意(affective) 外在社會環境 認知歷程 動機 成就行為 Motivational 投入 Beliefs 成績

19 外在社會環境 認知歷程 動機 成就行為 Motivational 投入 Beliefs 成績 一、對外在環 境的觀感 二、對以往經 驗或成就
外在社會環境 認知歷程 動機 成就行為 Motivational 投入 Beliefs 成績 一、對外在環 境的觀感 二、對以往經 驗或成就 的詮釋 及歸因 一、期望(Expectancy) Can I do this? 1.自我效能 2.控制信念 二、價值(Value) Why do I do this? 1.學科價值 2.目標取向 (1)內在動機 (2)外在動機 三、感情(情緒)(Affect) 1.自我價值感 2.焦慮 一、選擇(Choice) 二、努力(Effort) 三、認知策略應用 1.複誦 2.精緻化策略 3.組織化策略 四、後設認知策略 1.計劃策略 2.省思策略 3.調整策略 五、資源管理策略 1. 時間 2. 同學合作 3. 尋求協助 一、文化 二 社會化者行為 Socializers’ Behavior 三、個人以往經驗與成 就

20 情意取向的理論 1/2 Pintrich的動機觀點 3/5 價值: 為什麼我要學這個科目?Why am I doing this?
學科價值(task value): 對學科(任務)重要, 實用性的 主觀感受 內在目標(intrinsic goal) :以學會科目(做對任務)為 終極目標,向自己內部搜尋意義(有興趣, 好奇) 外在目標(extrinsic goal): 以學習科目內容為工具, 求能達成其他目標(升學, 獲得到他人重 視),向個人之外搜尋意義

21 情意取向的理論 1/2 Pintrich的動機觀點 4/5 期望:我學得會嗎?我有足夠能力學這科目嗎? 信念(beliefs)
自我效能信念(self efficacy):個人根據以往工作經歷,對自己能否順利完成該工作的自信, 是認知自我判斷.高自我效能者會積極參與較困難的工作, 在困難中能堅持, 低自我效能者傾向逃避有挑戰的工作 控制信念(control belief):個人對自己有能力引起正面學習成果的期望,也就是自己的努力會導致正向學習成果,另一極則是所有的成果都是別人或不知名的因素造成,自己是無能為力的

22 情意取向的理論 1/2 Pintrich的動機觀點 5/5 情意: 學習這科目時,我有正向還是負向的情緒?
考試焦慮(test anxiety):考試的過程,經驗到不愉快感覺與情緒, 產生身體與行為反應 認知的擔心(worry):認知面,個體因焦慮而特別注意自己的痛苦與考試不佳的後果,反覆思考過度佔領認知資源,使其無法分配適當的認知資源進行所需的訊息處理,因而危害學習成果. 情緒(emotion):焦慮的情緒可視為考試環境所引發個體的制約反應, 是負面情緒的激發(arousal)

23 情意取向的理論 1/2 自我調節學習 1/4 Bandura的雙重控制歷程論點(dual control process):前瞻思考(forethought), 自我反省(self-reflection),自我反應(self-reaction)能力 前瞻控制(proactive control)歷程:個人會設定自覺有價值的標準,引發對現狀的不平衡感受,因而激勵自己去完成所設定的目標,以解除不平衡的感受 反應控制(reactive control)歷程:當目標完成後,個人會把努力的成果與所設定的目標作一比較,倘若結果與目標相符,則不平衡感受更是會被消除

24 情意取向的理論 1/2 自我調節學習 2/4 個體會因為觀察或經驗到外在的結果而調整自己,此即自我調節的歷程,此歷程包含:自我觀察、自我判斷、及自我反應,也會對自己的情況進行自我激勵 自我效能是自我調節歷程中,完成某一目標後,內在對自己於該領域成就所形成的評判,自我效能會影響個人選擇做出的學習行為,選擇投入學習的程度,以及面對困難時的堅持程度,也會影響個人進行高層次思考的意願

25 情意取向的理論 1/2 自我調節學習 3/4

26 情意取向的理論 1/2 自我調節學習 4/4 目標設定及策略選擇、實際執行、對於表現的評價,貫穿於其中的是自我監控,支撐個人持續努力的則是強烈的動機

27 人際互動取向的理論 社會促進—social facilitation 動物:蟑螂逃離光源的速度,狗跑,雞吃穀子,果蠅
拍翅,螞蟻搬砂的速度,有同伴觀看時速度 較快. 人類:兒童騎腳踏車,捲釣魚線,慢跑,文字配對背 誦,使用電腦,有人在場,表現較佳 但某些人做某種工作時, 卻沒有社會促進效果, 反有社會妨礙現象(social impairment)

28 趨力理論與社會促進/妨礙 1 趨力理論(drive theory) 他人: 同伴, 觀眾, 無關路人
激起: arousal, 興奮使人更具警覺性,高動機 激起=趨力:越高,加強主要反應-dominant response 之速度,強度,及出現機率 任務 熟悉,學習穩固,簡單,天賦所能主要反應=正確反應 不熟悉,學不好,難,非天賦主要反應正確反應

29 趨力理論與社會促進/妨礙 1 趨力理論(drive theory) 趨力社會促進/社會妨礙? 因任務性質而不同 蟑螂的實驗
主要反應快跑-要求快跑:有觀眾則反應加速 主要反應快跑-要求慢下來轉彎:有觀眾時反應 變差 運動員的實驗:慢跑,舉重,撞球都發現社會促進 地板運動,壁球,籃球賽,受訓選手的社會妨礙比新手強烈—精細的運動,主要反應正確反應

30 僅只現身假設mere presence hypothesis
Zajonic: 同物種現身提高趨力/激起 同物種是重要,無法預測(不確定)的刺激,個體需提高警覺 (因此擁擠的人群是身體壓力的龐大來源) 觀眾不必然是嚴密監督者,甚至是不專心的他人 觀 眾 有(遮眼/耳塞) 姓名打字 正常 穿插數字 倒退 社會妨礙 理論修正 Social monitoring view: 當個體無法監督他 人,不確定性較高, 趨力/激起程度較高 2.對環境變化較敏感 實 驗 社會促進


Download ppt "合作學習的理論基礎Cooperative learning theories"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