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大圆满前行引导文 第五十五节课.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大圆满前行引导文 第五十五节课."—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大圆满前行引导文 第五十五节课

2 顶礼本师释迦牟尼佛! 顶礼文殊智慧勇识! 顶礼传承大恩上师! 无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 愿解如来真实义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殊胜的菩提心!

3 大圆满前行引导文 己一、三大根本苦 戊四、人类之苦 己二、八支分苦 庚一、变苦 庚二、苦苦 庚三、行苦 庚一、生苦 庚二、老苦 庚三、病苦
庚五、怨憎会苦 庚七、求不得苦 己一、三大根本苦 己二、八支分苦 戊四、人类之苦 庚四、死苦 庚六、爱别离苦 庚八、不欲临苦 下面继续学习“人类之苦”中的第七个——求不得苦。

4 求不得苦 如《大毗婆沙论》云: “求如意事,不果遂时,引生众苦,故名求不得苦。”
《舍利弗阿毘曇論》:云何所求不得苦,若欲希望定得未得,若色声香味触法,众生若不得彼重,不得不贵,不自在不自由,所欲不成就,是名所求不得苦。 指世人欲望无有限度,因各自职业、地位、爱好、身份等不同,以致所求目标也各式各样,若对自己所爱乐的事物,如财产、地位、美色等,求之而不能得,这种痛苦即为求不得苦。 《瑜伽师地论》: 心发生忧戚 语生愁叹 身生扰恼 念彼功德、思恋因缘,令意热恼, 应受用等有所缺乏。 如《大毗婆沙论》云: “求如意事,不果遂时,引生众苦,故名求不得苦。”

5 常发现现在人的苦受、烦恼、忧愁,大多数都是求不得苦。
看得太多 听得太多 追求的目标与 花样也很多 求不得苦

6 学佛的人完全不同, 相反 观过轮回痛苦的人, 对世间一切不会特 别执著。 精神食粮 面对的勇气 怨天尤人 精神压力 无所适从
所以,当今时代确实需要精神食粮,有了它,无论遇到什么情况,都有一种面对的勇气。否则,内心的欲望得不到满足,就觉得自己极其倒霉、一无是处,这样想的结果,只能产生越来越大的精神压力,弄得自己无所适从。 相反 怨天尤人 精神压力 无所适从

7 梦想与现实的差距 不能如愿以偿 求而不得之苦 《仁王般若经疏》:“事与愿违者,即是求不得苦。” 《六度集经》:“事与愿违,忧悲为害。” 《大般涅槃經》 求者一切尽求。尽求者有二种:一求善法;二求不善法。善法未得苦,恶法未离苦。 求不得苦复有二种:一者所悕望处求不能得;二者多役功力不得果报。

8 豁达 大乘佛子的对待 因为了知一切所求都是观待因缘, 有必要求吗? 如果你学过大乘论典,心胸就会非常开阔, 所求的东西得到了,不会过于欢喜;
得不到,也不会过于伤心。 因为了知一切所求都是观待因缘,

9 治愈求而不得导致世人心理不平衡的甘露妙药—佛法
内心创伤愈合 防止再次受伤 成为身心健康的快乐人 发愿文 不可缺少的修行顺缘

10 其实,用佛教的慈悲观、人生观调伏自心,对心理健康会起到很大作用。
有些人以前像发疯了一样,时刻都在为生活、感情所困,但学佛后明白一切都是因缘,想通了也就放下了,反而觉得过去特别疯狂,对自己经常呵斥

11 庚七、求不得苦 Sample 1 - ACCO 什么是求不得苦? 第一段 求而不得的原因。 第二段 “求”轮回琐事值得吗? 第三段

12 什么是求不得苦? 第一段 在这个世界上,可以说没有一个人不希望自己幸福快乐,可是几乎谁也不能如愿以偿。

13 有的人为了舒适安乐而建造房屋,可没想到房屋倒塌自己丧命;
什么是求不得苦? 第一段 有的人为了舒适安乐而建造房屋,可没想到房屋倒塌自己丧命;

14 有的人为了充饥果腹而享用饮食,结果却染上疾疫危及生命;
什么是求不得苦? 第一段 有的人为了充饥果腹而享用饮食,结果却染上疾疫危及生命;

15 有的人为了获取胜利而奔赴战场,结果一命呜呼;
什么是求不得苦? 第一段 有的人为了获取胜利而奔赴战场,结果一命呜呼;

16 有的人为了谋求利润而拼命经营,结果被仇人毁得倾家荡产,沦为乞丐等等。
什么是求不得苦? 第一段 有的人为了谋求利润而拼命经营,结果被仇人毁得倾家荡产,沦为乞丐等等。

17 如 农夫希望 庄稼丰收, 知识分子希望 学业有成, 公务员希望 在政界中得到高位, 无论是什么样的人,虽然都有自己的目标,
无论是什么样的人,虽然都有自己的目标,如农夫希望庄稼丰收,知识分子希望学业有成,公务员希望在政界中得到高位,但在所有的目标中,我觉得大乘佛教的目标最不可思议。

18 但在所有的目标中,我觉得大乘佛教的目标最不可思议。
旁述

19 为什么呢 一是它时间漫长, 从初发心乃至成佛之间; 二是它范围广大, 利益三界的一切众生。 相比之下,被称为 “世界上最伟大的人”, 只是帮助了一部分人类而已, 无法与大乘的愿力同日而语。 旁述

20 愿大 力就大 能否有所作为, 关键要看愿力大不大。 如果愿力很大, 想帮助全世界的苦难众生, 那力量和机会自然会具足,
短时间内这种因缘也可以成熟; 愿大 力就大 旁述

21 狭隘思想引发的苦恼 反之,假如成天想的只是自己好好生活, 那么,所作所为也就只能围绕着这个而已。
为自己流泪的人比比皆是,为众生流泪的却寥若晨星。

22 求而不得的原因。 第二段 虽然人们为了今生的幸福、受用得到满足,而尽心尽力、勤勤恳恳地劳作,

23 求而不得的原因。 第二段 但是如果没有前世的福德因缘,甚至解除暂时的温饱也成问题,不仅自讨苦吃,而且连累他人,到头来,所得到的只是堕入恶趣深渊无法解脱。

24 放眼周围 我就有这么一个亲戚,在我很小的时候,他就为生活而四处奔波,前不久我在一所寺院又见到他,他辛苦一辈子所追求的快乐和财富,到现在还没有得到。 小小的希求 也需要前世的因缘。

25 同一个老师教出来的学生、同一个父母所生的孩子,
这一点,出家人、在家人都一样。 即使每个人拥有同等的缘分, 但由于各自福报不同, 最后的结果也会千差万别。 同一个老师教出来的学生、同一个父母所生的孩子, 未来的命运也都有天壤之别。 所以,我们不得不承认, 若想得到梦寐以求的东西,除了勤奋努力之外, 前世的因缘也不可或缺。

26 一亿里 王舍城的富人区 不劳力而食, 福为何如耶? 前世的愿力和因缘 每个人不得不承认 幼子是怎么作的呢?
佛经中就有这样一则公案: 一亿里 王舍城的富人区 幼子是怎么作的呢? 有一居士,想要成为其中的一员,一生数十年中缩衣节食,拼命工作,耗尽毕生心力,财富九十万,未满一亿时,积劳成疾,自知不久于人世。 母亲放心地将财产交给他,岂料他广行布施,供养三宝、周济穷人,不到半年光景,所有的家产全部散尽。更不幸的是,儿子此时得了重病,短短数日便死了。 商人死了之后,妻子含泪将遗嘱告诉儿子。儿子听完母亲的话,让母亲把财产交给他处理,并承诺很快就能住进“一亿里”。母亲放心地将财产交给他,岂料他广行布施,供养三宝、周济穷人,不到半年光景,所有的家产全部散尽。更不幸的是,儿子此时得了重病,短短数日便死了。商人的妻子见财产没了,儿子也死了,悲痛欲绝、伤心万分。儿子由于生前布施而种下善因,不久即投生在“一亿里”的首富家中。这位家财万贯的富翁,年过八十仍膝下无子,如今喜获麟儿,实在开心不已。但这刚出生的儿子却生性奇特,不论谁来喂哺都不肯进食,夫妻俩焦虑万分,到处探寻良策。事情很快就传开了,商人的妻子听到这个消息后,好奇地前去富翁家中尝试,没想到婴儿一到她手上,就马上开口进食。富翁见状大喜,于是和夫人协议,以厚礼为聘,请商人的妻子到家中居住,就近照顾儿子。 有一天,怀里的婴儿忽然开口对她说话:“您不认识我了吗?”她听后大惊。婴儿又说:“不要怕,我是您的儿子。因为上供下施的福报,所以投生到一亿里的首富家,这就是布施功德的不可思议啊!” 交待妻子,让年幼的儿子完成其遗愿,成为亿万富翁,入住一亿里。 投生在“一亿里”的首富家中 不劳力而食, 福为何如耶?

27 有些佛教徒类似 唯物论者的做法: 只顾眼前及时行乐, 对后世却漠不关心, 当然,这也与从小教育 及成长环境有关,

28 “求”轮回琐事值得吗? 第三段 所以,古大德说:“勤劳如山王,不及积微福。”无有终止的轮回琐事究竟有什么用呢?

29 勤劳如山王,不及积微福。 所以,单靠勤奋努力不一定能成办大事, 若在做事的同时,花钱念经或作些功德, 顺缘的力量才非常大。
古大德曾一再教诫我们: 勤劳如山王,不及积微福。 所以,单靠勤奋努力不一定能成办大事, 若在做事的同时,花钱念经或作些功德, 顺缘的力量才非常大。

30 “求”轮回琐事值得吗? 第三段 从无始以来直到现在,很多人将全部精力都放在这些轮回琐事上面,可结果呢? 只是痛苦而已。

31 以前为了今生俗世的目标,大多数人的上半生与下半生都在百般努力,
“求”轮回琐事值得吗? 第三段 以前为了今生俗世的目标,大多数人的上半生与下半生都在百般努力,

32 “求”轮回琐事值得吗? 第三段 如果把这份辛勤努力用在修持正法上,恐怕现在已经成就佛果了,即使没有成佛,也绝不致于再度感受恶趣的痛苦。

33 其实,我们从无始以来,将全部精力都放在世间琐事上,
成家生子 …… 上演种种恩怨情仇 可结果呢?只是痛苦而已。 这份精进若能用于修持正法,恐怕现在早已成佛了。即使没有成佛,也绝不至于再度感受恶趣的痛苦。

34 像我们学院的出租 车司机的“精进” ┄┄ 如果用近60年“朝思暮想”佛陀, 肯定生早已修成生起次第。
试想,他们若是每天三四点起来发菩提心,为众生而努力修行,那么短短十几年中,成就必定不可限量,即使没有成佛,至少也能看破世间了。 还有《云水谣》的那个女主角, 如果用近60年“朝思暮想”佛陀, 肯定生早已修成生起次第。

35 竹篮打水一场空 然而,世间人把心思和精力,全都用在没有意义的事情上。 耗尽光阴 耗尽青春 耗尽钱财 的魔术
尤其是他们最执著的感情,正如一本书中所言, 耗尽光阴 耗尽青春 耗尽钱财 的魔术 竹篮打水一场空 最终

36 因此,佛陀所讲的生老病死等道理,完全是以理服人,不是以势压人,真正有智慧的人应该能接受,因为这也是他们有目共睹的事实。
到头来,当你面对死亡时,究竟得到了什么? 一无所有! 纵然你是腰缠万贯的大富翁,离开人间时一分钱也带不走; 纵然你是亿万人之上的国家总统,死时一个眷属也无法跟随。 因此,佛陀所讲的生老病死等道理,完全是以理服人,不是以势压人,真正有智慧的人应该能接受,因为这也是他们有目共睹的事实。

37 “求”轮回琐事值得吗? 第三段 我们心中要这样想:如今已经知道弃恶从善的分界,此时此刻,千万不能再将精力放在成办没完没了的轮回琐事上了,一定要修持真实的正法。

38 明白这一点后,大家应当这样想: “如今我已经遇到了大乘佛法,依止了善知识,依靠经论也知道弃恶从善的分界。
此时此刻,我千万不能再将精力放在轮回琐事上了,一定要修持真实的正法!”

39 当然,要像以前噶当派和宁玛派的大德那样,将精力100%用于修行,我们恐怕也做不到。
尤其是城市里的人,一个礼拜能空出一天或半天学佛,就已经很不错了。 他们自己都特别惊讶:“以前我的时间全用来吃喝玩乐,现在一周还能抽出半天学习佛法、闻思修行,我的境界这么高啊!” 确实,跟过去相比,你是有所进步。但七天中只用半天学佛,其余六天半都在散乱,而且你的“半天”也许只是听两堂课,就两个小时而已,这样的话,和真正的修行人比起来,还是差得相当远。

40 所以,大家应当珍惜自己的时间,虽说完全舍弃世间有点困难,但最好能多用于修行方面,这对每个人来讲非常重要!
相较而言,我们学院的出家人,从早到晚除了闻思修行,散乱确实非常少,大多数的时间都安排得很紧。 昨天有个道友就说:“哎哟,我们又听课、又背诵、又讲考、又辅导……耳朵一直都嗡嗡响。” 所以,大家应当珍惜自己的时间,虽说完全舍弃世间有点困难,但最好能多用于修行方面,这对每个人来讲非常重要! 其实这样也好,毕竟这些都是善法,若能一直这样下去,活多少年就学多少年,对世间沉迷得没有那么厉害,临死时也会有一点把握。

41 庚八、不欲临苦 导致不欲临苦的原因 教证教诫远离形象修法 第一段 第二段 第三段 人类之苦总结:观察如今五浊恶世,思维轮回过患。 第四段
1、 总说不欲临苦 2、 实例说明 3、 教证说明 第一段 导致不欲临苦的原因 第二段 教证教诫远离形象修法 第三段 人类之苦总结:观察如今五浊恶世,思维轮回过患。 第四段 人类之苦总结:教证说明如何观察。 第五段

42 我们可以肯定,希望自己受苦受难的人在这个世界上一个也没有。但是,不愿意也要感受。
1、 总说不欲临苦 2、 实例说明 3、 教证说明 我们可以肯定,希望自己受苦受难的人在这个世界上一个也没有。但是,不愿意也要感受。 包括七苦等 无量诸苦

43 比如说,以往昔的业力所感成为国王的臣民、富翁的奴仆等那些人,他们完全是身不由己,不愿意也必然受主人们的控制。
1、 总说不欲临苦 2、 实例说明 3、 教证说明 比如说,以往昔的业力所感成为国王的臣民、富翁的奴仆等那些人,他们完全是身不由己,不愿意也必然受主人们的控制。

44 哪怕仅仅犯了微不足道的错误,也会大难临头,措手无策,即使当下被带到刑场,也只好硬着头皮跟着去,根本逃脱不了。
1、 总说不欲临苦 2、 实例说明 3、 教证说明 哪怕仅仅犯了微不足道的错误,也会大难临头,措手无策,即使当下被带到刑场,也只好硬着头皮跟着去,根本逃脱不了。

45 拿苏东坡来说,很多人只知道他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曾任翰林学士,官至礼部尚书,却不知道他前世是个出家人。
包括有些出家人,很希望一生戒律清净, 但在业力现前时,自己也无力抗拒…… 案例 拿苏东坡来说,很多人只知道他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曾任翰林学士,官至礼部尚书,却不知道他前世是个出家人。

46 我本修行人, 三世积精炼, 中间一念失, 受此百年谴。
其实他自己也在《南华寺》中提过: 我本修行人, 三世积精炼, 中间一念失, 受此百年谴。

47 据说他的前世是五戒和尚,一目失明,为某寺院住持。
一次,在山门外发现一丢弃的女婴,带回寺中让一名和尚养大,取名红莲。 红莲长大后清秀动人,五戒见到生了一念贪心,并因此而破了戒。 他有一个师弟叫明悟,在定中察觉此事后,借机作诗点醒了他。 羞愧之下,五戒坐化而去。明悟见后心想:“师兄错走这一步,下世可能会毁谤佛法,永无出头之日。”于是他也赶紧坐化,紧追五戒投胎而去,这就是后来的佛印禅师。

48 苏东坡是五戒和尚的诸多迹象 母亲怀孕时的梦兆---梦到风姿挺秀的一目僧人来托宿 苏东坡在抵达筠州前,云庵和尚、苏辙、聪和尚同做一梦:三人一起出城迎接五戒和尚。 苏东坡自己也说,他在八九岁时,梦到自己前世是位僧人,往来于陕右之间。 却总喜欢穿出家人的衣服,平时在他的朝服下面,往往就穿着僧衣。

49

50 以此为例,我们就能明白所谓的不欲临苦。如全知无垢光尊者说:
1、 总说不欲临苦 2、 实例说明 3、 教证说明 以此为例,我们就能明白所谓的不欲临苦。如全知无垢光尊者说: 家人亲友虽欲恒不离,相依相伴然却定别离;

51 死的死、散的散,只有随业力各奔东西,最后留下来的,徒有思念而已。

52 如李白在《静夜思》中云: 举头望明月, 低头思故乡。

53 美妙住宅虽欲恒不离,长久居住然却定离去;
1、 总说不欲临苦 2、 实例说明 3、 教证说明 美妙住宅虽欲恒不离,长久居住然却定离去;

54 修行人最执著的寺院、茅棚或学院, 世间人执著的一幢房子 虽欲恒不离 不 现 实
无论是由于共业还是别业,因缘散了的话,不要说永远,就算呆一刹那的机会也没有。

55 幸福受用虽欲恒不离,长久享受然却定舍弃;
1、 总说不欲临苦 2、 实例说明 3、 教证说明 幸福受用虽欲恒不离,长久享受然却定舍弃;

56 《大庄严论经》:家中有财宝,五家之所共。
火灾 水灾 风灾 恶子 盗贼

57 暇满人身虽欲恒不离,长久留世然却定死亡;
1、 总说不欲临苦 2、 实例说明 3、 教证说明 暇满人身虽欲恒不离,长久留世然却定死亡;

58 我们虽然没有像他那样,但就算自己想学佛,这个人身能用多久也很难说。
《杂阿含经》: “觉世无常,身命难保。” 要珍惜学佛的机会 以前有个人生了邪见后,口口声声威胁别人:“那我不学佛了!那我不学佛了!” 我们虽然没有像他那样,但就算自己想学佛,这个人身能用多久也很难说。

59 贤善上师虽欲恒不离,听受正法然却定别离;
1、 总说不欲临苦 2、 实例说明 3、 教证说明 贤善上师虽欲恒不离,听受正法然却定别离;

60 所以,上师如意宝常引用这个教证说:“我们师徒如今欢聚一堂享受大乘佛法,但再过段时间,这只能成为美好的回忆了,除此之外,一切都会烟消云散的。”

61 善良道友虽欲恒不离,和睦相处然却定分离。
1、 总说不欲临苦 2、 实例说明 3、 教证说明 善良道友虽欲恒不离,和睦相处然却定分离。

62 今起该披精进之铠甲,诣至无离大乐之宝洲。
1、 总说不欲临苦 2、 实例说明 3、 教证说明 今起该披精进之铠甲,诣至无离大乐之宝洲。 于诸生深厌离道友前,无有正法乞人我劝勉。

63 《佛说五王经》:将第八苦安立为“忧悲恼苦”
关于前行中第八苦“不欲临苦”的安立,与一般八苦中的“五阴盛苦”相违吗? 佛经中有类似不同的安立吗? 《佛说五王经》:将第八苦安立为“忧悲恼苦” 二者能圆融吗? 不欲临苦与怨憎会苦的异同? 狭义---不尽相同 广义---大致相同

64 只有自己往昔积德的善因才能出生财产受用、幸福名誉等的果,如果有了这样的因,那么善果不求自得。
导致不欲临苦的原因 第二段 只有自己往昔积德的善因才能出生财产受用、幸福名誉等的果,如果有了这样的因,那么善果不求自得。

65 以前洛若寺的金旺堪布就常说:“有福报的人不管到哪儿,即使是监狱,也会自然得到快乐。”

66 相反,如果不具备这样的因,那么就算是再怎样兢兢业业、勤勤恳恳,非但不会如愿以偿,反会适得其反,遭遇不幸。
导致不欲临苦的原因 第二段 相反,如果不具备这样的因,那么就算是再怎样兢兢业业、勤勤恳恳,非但不会如愿以偿,反会适得其反,遭遇不幸。

67 所以,我们应当依靠知足少欲这一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财宝。
导致不欲临苦的原因 第二段 所以,我们应当依靠知足少欲这一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财宝。

68 如果我们没有集中精力修行正法,入了佛门之后还是忙碌今生尘世间的琐事,那只能是自我痛苦,受到圣者呵责。
导致不欲临苦的原因 第二段 如果我们没有集中精力修行正法,入了佛门之后还是忙碌今生尘世间的琐事,那只能是自我痛苦,受到圣者呵责。

69 现在外面的个别道友,闻思特别精进,两三年来一堂课也没落,再怎么忙都能赶上进度,这种求法之心特别好。
有些人却与此相反,天天找借口不上课,今天:“我朋友要结婚了,请个假”, 明天:“我们领导要出去玩,请个假”,后天:“我父亲生病了,请个假”, 大后天:“我的胃特别痛,请个假”…… 这样把学佛时间都耽误了,其实欺骗别人就是欺骗自己!

70 或许是见到末法的这种现象吧,米拉日巴尊者也唱了一首道歌。
这首道歌的缘起是这样的: 当时有两个格西,分别是罗顿、达罗。达罗不好好修行,天天以因明的方式说人过失,后来在与米拉日巴尊者辩论中,因失败而于嗔恨心中死去。罗顿见了,一方面既怕又愧,一方面对尊者的修行生起了信心,于是到尊者面前恭敬求法。 以此缘起,尊者为他传授了教言,并通过呵责的方式,先让他远离形象学法,待他的相续堪能时,又把密法甚深窍诀传给他。 最终罗顿通过真实修行,也成为非常了不起的修行人。此故事出自《米拉日巴尊者道歌集》,你们最好是看一下

71 教证教诫远离形象修法 米拉日巴尊者说: 本来佛陀世间主, 为摧八风说诸法, 如今自诩诸智者, 岂非八法反增长? 第三段 什么是违背
佛陀的教义

72 教证教诫远离形象修法 第三段 如来护持诸戒律, 为断俗事而宣说, 如今持戒诸尊者, 岂非琐事反增多?

73 教证教诫远离形象修法 第三段 往昔僧人之威仪, 为断亲属佛宣说, 如今僧人诸威仪, 岂非过分顾情面?

74 教证教诫远离形象修法 第三段 总之若未念死亡,修持正法徒劳矣!

75 人类之苦总结:观察如今五浊恶世,思维轮回过患。
第四段 总的来说,四大部洲世界的人类都无有安乐可言,

76 人类之苦总结:观察如今五浊恶世,思维轮回过患。
第四段 尤其是我们这些生在南赡部洲的人们,如今正处在五浊恶世,没有一丝一毫安乐的时候,唯有感受痛苦。

77 然而,许多人由于太过愚痴,不但不觉得轮回很苦,反而认为社会越来越发展,生活水平越来越高,这样的生活特别快乐。

78 他们不知道,在这些五光十色的科技背后,伦理道德日益下滑,贪嗔痴烦恼日益增长,人类的痛苦远远超过以往。
正如寂天论师所言: 轮回虽极苦,痴故不自觉,众生溺苦流,呜呼堪悲悯!

79 人类之苦总结:观察如今五浊恶世,思维轮回过患。
第四段 年复一年,月复一月,日复一日,朝朝暮暮,转瞬即逝,时世越来越污浊,劫时越来越恶劣,佛法越来越衰败,众生的幸福逐渐减灭低劣,想到这些,伤感之情就会油然而生。

80 如劫初光音天堕地,地使有欲; 如忉利天入粗涩园,园生斗心。
据悲华经之说:人寿自八万岁渐次减至二万岁后,为五浊生起之时,其时,现实世界充满烦恼痛苦,称为五浊恶世,又作浊恶世、浊世。五浊之始较轻微,渐次则随时代之变化而五浊炽烈,称为五浊增时。 《宗镜录》:时劫浊恶的必然规律 如劫初光音天堕地,地使有欲; 如忉利天入粗涩园,园生斗心。

81 人类之苦总结:观察如今五浊恶世,思维轮回过患。
第四段 再者说,南赡部洲是业力的地方,一切贤劣、苦乐、凶吉、善恶、高低、法与非法等都是不一定的。通过审视我们日常生活中有目共睹的这些事实,自相续必然会进行取舍。

82 阎浮提洲有五事胜瞿陀尼弗婆提郁单越阎摩世一切龙及金翅阿修罗,何等为五:
西牛货洲有三事胜:多牛、多羊、多摩尼宝。 东胜身洲有三事胜:洲宽大、普含诸渚、洲甚胜妙 北俱卢洲有三事胜:彼人无我我所、寿命最胜、 有胜上行。 阎浮提洲有五事胜瞿陀尼弗婆提郁单越阎摩世一切龙及金翅阿修罗,何等为五: 一、勇健;二、正念;三、佛出世处; 四、是修业地;五、行梵行处。

83 有时观察有害之逆缘,即是断除迷执大要点;
人类之苦总结:教证说明如何观察。 第五段 全知上师无垢光尊者说: 有时观察自现之顺缘, 了知自现觉受现助伴; 有时观察有害之逆缘,即是断除迷执大要点;

84 有时观察修行的顺缘,了知为自现之后,可以变成觉受的助伴;
有时观察有害的逆缘,此时正是断除迷执的大要点(别人本想制造违缘害你,但在这个过程中,你一观心就开悟了。即使没有大悟,也会有一些小悟);

85 有时观察道友他上师,了知贤劣促进自实修;
人类之苦总结:教证说明如何观察。 第五段 有时观察道友他上师,了知贤劣促进自实修; 有时观察四大之幻变,了知心性之中无勤作;

86 有时观察其他的上师或道友,就会了知贤劣差别,促进自己修行;
有时观察四大幻变,见它一会儿显、一会儿无,自会通达心的本性;

87 有时观察自境建筑财,了知如幻遣除迷现执;
人类之苦总结:教证说明如何观察。 第五段 有时观察自境建筑财,了知如幻遣除迷现执; 有时观察他人眷属财,生起悲心断除轮回贪。

88 有时观察自己的房子、财产等如幻如梦,可以斩断对迷乱显现的执著
(比如我刚开始是草皮房,然后是板皮房、绷壳房、水泥房……最后什么都没有了,死后全部留在人间,故没什么可耽著的);

89 有时观察他人的眷属、财产,则会生起大悲心:
“这些变幻不定,为什么人们如此执著啊?” 从而断除对轮回的贪执。

90 总之于诸种种显现法,观察自性摧毁迷实执。
人类之苦总结:教证说明如何观察。 第五段 总之于诸种种显现法,观察自性摧毁迷实执。 我们要依照尊者所说而实地修行。

91 弘一大师:“音近来备受痛苦,而道念因之增进,佛称八苦为师,诚确论也。”
入行论 苦害有诸德,厌离除骄慢, 悲愍生死众,羞恶乐行善。 乐因何其微,苦因极繁多, 无苦无出离,故心应坚忍。 有者见己血,反增其坚勇, 有人见他血,惊慌复闷绝, 此二大差别,悉由勇怯致。 故应轻害苦,莫为诸苦毁。

92 文殊师利勇猛智 普贤慧行亦复然 我今回向诸善根 随彼一切常修学 三世诸佛所称叹 如是最胜诸大愿 我今回向诸善根 为得普贤殊胜行


Download ppt "大圆满前行引导文 第五十五节课."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