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wnload presentation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1
光明的智慧(一)
2
一、前言:智慧與聰明的差異 聰明、知識:向外學習、不斷累積、日新月異。故老子云:「為學日益」。
智慧、性德:本來具足、不假外求、恆常不變。故老子云:「為道日損」。
3
「智慧」來自生命的覺醒,由內在的清淨心所產生。「智慧」乃本自具足的光明本性、是聖聖相傳的本體本心、是至大至剛的浩然正氣。
4
第一篇 論 道
5
(一)綜 論 宇宙中有股巨大能量,能使萬物生滅消長,使四時行焉,使百物生焉,使萬物作焉而不辭……。道
6
《老子》第25章云: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
7
道,是「天下母」,宇宙萬物的根源,具根源性。
道,先天地而存有,具先在性;道,超越時間與空間,具永恆性。 道,無所不在,遍及一切處,具遍在性。 宇宙萬物來自道,終將回歸道。
8
大道無形,生育天地; 大道無情,運行日月; 大道無名,長養萬物。
《清靜經》云: 大道無形,生育天地; 大道無情,運行日月; 大道無名,長養萬物。
9
大道的特色:無形、無情、無名。 大道的作用:生育天地、運行日月、長養萬物。
10
《孟子.盡心》上,云: 人之所不學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慮而知者,其良知也。孩提之童,無不知愛其親者;及其長也,無不知敬其兄也。
11
良知良能,純粹至善,與生而具,不待學習。
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常而不變,乃是道性。
12
《孟子.公孫丑》上,云: 惻隱之心,人皆有之;羞惡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仁義禮智,非由外鑠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
13
人性最光輝處,乃天性之展現,道性之流露。
14
(二)仙佛慈訓 道在萬物之中,道在生活中,近在眼前,無所不包……。
15
一、你們做得好,道永遠是真的。如果沒有心正、身正、言正、行正,這樣正道也會變邪道。
16
以身示道: 立身行道:白陽修士的「無形的袈裟」。 《論語.衛靈公》,子曰:「人能弘道,非道弘人。」
身教,可以「莊嚴道場」;可以度人、成全人,感動有心人。身教,是真正的講經說法。 立身行道:白陽修士的「無形的袈裟」。
17
二、活在這個人世間處處皆是學問,處處皆有道。隨時隨地多去觀察,不是來佛堂才有道,才能行道,在各處各地,生活到處都能行道。
18
學道的範圍:向生活、天地謙卑的學習。 <乾.大象傳>:「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坤.大象傳>:「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大自然的浩瀚宏偉、天空的各種表情、大海的波濤洶湧……。 現代詩人余秋雨云:「閱讀、旅行,可以擺大生命的幅度。」
19
行道的範圍:天地是道場,生活中、工作中,隨時隨地都能行道。
意義:打破行持的範圍,提昇修行的格局;突破時空的侷限,鍛鍊真修者內在真常不變之金剛心,乃至於出生入死皆不忘行持的大愿行。
20
三、「道」就是深刻的、踏實的,落實在你的日常生活裏面。去學什麼特異功能、怪力亂神皆非道啊!道是那麼的平常不特殊,就在你的生活周遭裏,但看你們用不用心而已。
21
強調道的「平常性」:不壞世間相而探求實相。
心迷作眾生,心悟則成佛:南宋大慧宗杲禪師云:「佛法在日用尋常處,行住坐臥處,吃粥吃飯處,語言相問處。」
22
踏實行道的重要性: 白水聖帝慈悲:「把在道中的行為,帶入家庭,可聖凡兼修……。」
《步向內心安寧》:「不實踐,就不可能得窺智慧之光;別人沒辦法給你,你也沒辦法給別人。」 旅美棒球投手王建民說:「我只是一球一球投下去。」
23
用心學道、行道的必要性: 北宋程顥的<秋日偶成>詩,云:「萬物靜觀皆自得。」 法國著名雕塑家羅丹說:「並不缺少美,只是缺少發現。」
24
四、「道」是你本來就有的,道是天理良心。道很好修,如果都能依照天理良心去做就好修。天理良心就是佛心、慈悲心、天心、真心。
25
道是本自具足的「天理良心」:在天曰天理,在地曰地理,在人曰性理。
《孟子.盡心》上:「人之所不學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慮而知者,其良知也。」良知良能,不待思慮而知,不由學習而能。
26
依天理良心而行則好修道: 行道達本返源,是向內探索,而非向外追求;不是外在的制約所使然,而是內在自然天性之所為。
陽明先生的悟道語云:「始知聖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於事物者,誤也。」成聖成佛的種子,在內而不在外。
27
五、道在萬物之中,道在生活中,近在眼前,無所不包。需要它,它就有道,不需要它,它就無道。
28
道在萬物之中,在生活中,道無所不在 《莊子.知北遊》:東郭子問於莊子曰:「所謂道,惡乎在?」莊子曰:「無所不在。」東郭子曰:「期而後可。」莊子曰:「在螻蟻。」曰:「何其下邪?」曰:「在稊稗。」曰:「何其愈下邪?」曰:「在瓦甓。」曰:「何其愈甚邪?」曰:「在屎溺。」東郭子不應。」
29
需要它,它就有道--千江有水千江月 只要有清澈的江水,天上的皓月即會來映照。
整個三千世界都在此,端看我們如何相應?與什麼相應?心量有所大,世界就有多大。
30
《維摩詰所說經》:「爾時舍利佛,承佛威神作是念:『若菩薩心淨,則佛土淨者。我世尊本為菩薩時,意豈不淨?而是佛土不淨若此。』佛知其念,即告之言:『……舍利弗!……我此土淨而汝不見。』爾時螺髻梵王語舍利弗:『勿作是意,謂此佛土以為不淨。所以者何?我見釋迦牟尼佛土清淨,譬如自在天宮。』
31
舍利弗言:『我見此土,丘陵、坑坎、荊蕀、沙礫,土石諸山,穢惡充滿。』螺髻梵王言:『仁者心有高下,不依佛慧,故見此土為不淨耳!舍利弗!菩薩於一切眾生,悉皆平等,深心清淨,依佛智慧則能見此佛土清淨。』」
32
六、今天學到多少,就要表現多少,這個才叫做道!今天學的,等過幾天再去做,那就不是道了,所以當下即是道。懂得面對自己的缺點,懂得面對自己的錯誤,這才是道。
33
知行合一才是道: 當下即是道: 知而不行,道非我有。 知道超生了死並不等同於超生了死
仙佛云:「把握此時此刻,你當下在做什麼,把握那一刻,也是道。」
34
懂得面對自己的缺點、錯誤才是道: 仙佛云:「不要常常去檢討別人。道就是反省自己,迴光返照。」 找到限制也就找到自由。
35
七、道就在不言之中,道就是在體悟之中,道就是在點頭之中,因為你會心一笑,那就是道了。
36
道在點頭、會心之中:以道心印天心,心心相印。
道在不言、體悟之中: 《六祖壇經》:「諸佛妙理,非關文字。」語言、文字是指路標,不是道自身。 英國詩人莎士比亞云:「名字是什麼?玫瑰換成別的名字一樣地香!」 道在點頭、會心之中:以道心印天心,心心相印。
37
八、生活就是道。道就在隱微之中、細微之中。要如何讓大家都能有平常心,讓大家能夠有歡樂之心、喜悅之心,沒有對待之心,道就在此。
38
生活即是道: 世間法中,時時都是練習的時機,如何在面對家庭、工作、生老病死等,都能平心靜氣無有染著,能遠離顛倒夢想,無有恐懼煩惱…,故生活就是修行的道場。
39
道在隱微、細微之中:真修行在細微處,在獨處處,在內在的起心動念處,在一切處。
道在「利樂眾生」之中:
40
九、道並不是玄玄奇奇的。跟日常生活最貼切的,如孝順、友愛、三綱、五常、八德,這個都是道。
41
道在日常生活中: 孝親尊師、三綱五常都是道: 英國歷史哲學家湯恩比說:「解決二十一世紀的問題,只有孔孟學說和大乘佛法。」
42
十、二目守玄就是道,二六時中就是道。身在紅塵,應隨時隨地把心收回來清靜自己,不要以為坐下來才是真靜坐。坐下來千頭萬緒,反而靜不了。隨時隨地就要有這個功夫。不是你的你莫貪,不是你的你莫求,盡你的心,得多少算多少,本份要守,要規矩。
43
「二目守玄」是為道: 意守玄關,凝神守玄;制心一處,迴光返照;將元神凝聚於玄關竅中,使神與氣通;將心念專注於玄關竅,使心不亂。
44
「二六時中」即是道: 白水聖帝慈悲:「坐車也好,走路也好,不管在哪兒,隨時隨地都可以,就是常清常靜、二目守玄、心平氣和、靈氣相通、迴光返照。」念念不離本心,於心無境,於境無心,常應常靜常清淨矣。
45
莫貪莫求,盡心守本份: 電影<美夢成真>的名言:「有時候你贏了,但其實你輸了。」 不屬於自己的東西,即使再喜歡也要懂得放下。
46
總 結 一、強調道的「平常性」:道在生活中,道在隱微、細微中,道在孝親尊師、三綱五常中。
總 結 一、強調道的「平常性」:道在生活中,道在隱微、細微中,道在孝親尊師、三綱五常中。 二、指出道的「無所不在性」:故以天地為道場,向聖賢、善知識、生活、天地謙卑的學習。
47
三、叮嚀「踏實行道」的重要性:以身示道、立身行道,用心學道行道,知行合一才是道。
四、直指「 二目守玄、二六時中」是道:道在不言、體悟之中,道是本來就有的天理良心。
48
聞 思 修 請問:「聰明」與「智慧」有什麼不同?要如何長養光明的智慧呢?
在<論道>篇中,仙佛一再提醒「生活就是道」、道是踏實的落實在生活之中。請問:何以仙佛格外重視「道在日常生活中」呢?
49
敬祝諸位前賢 智慧圓明 平安永在
50
強
51
十
Similar presentati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