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第十一讲 道家的智慧.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第十一讲 道家的智慧."—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第十一讲 道家的智慧

2 儒家与道家的差异 儒家比较强调伦理学,重视道德修养,容易让人觉得有压力。 道家思想则是采取另外一个角度,强调智慧的觉悟与解脱。

3 儒家承先启后,道家具革命性格 儒家的“儒”,是古代的一种行业,儒家有其一定的传统,展现承先启后的立场。
道家则具有革命性,因为它用“道”取代“天”,把“道”推到最高的位置。 中国古代的传统思想是以“天”作为宇宙的最后根源。“天生丞民,有物有则;民之秉彝,好是懿德”。 道家显然是把“道”当作宇宙的最后根源。以“道”代替“天”,而“天”则被降格为和“地”并称。老子:“天长地久”、“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天地尚不能久”

4 人活在世界上,不能没有儒家作为指引,因为每一个人都是从家庭出发,然后进入社会,因而我们必须设法实践人与人之间适当的关系。
如果只靠儒家,有时又会显得伸展不开。这个世界本来就是不完美的,因此有必要去启发与提升自己的心灵。

5 老子所持的是一种相对的价值观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
选美活动、名人、伟人。做人难、做名人更难,做女名人难上加难。

6 儒家以人为本位,道家超越人类本位 “天下如此纷乱,如何才能化解?” 儒家采取的路线是从政治上改革,道家认为这种方式,就像五十步笑百步。
超越人类本位,首先必须顺其自然,尽量避免人为的造作,因为人为造作越多,麻烦也越多。所谓“法令滋彰,盗贼多有”。 如果没有标准,每个人都可以开心自在,不用刻意做好事,因为没有所谓的好事可做;不用担心有没有面子,因为所要做的只是活着而已。

7 老子所推崇的是一种顺其自然的态度 第一,只要环保对人类有益,那么借用老子的思想来鼓励环保,对老子而言应该也是何乐不为的事情。
第二,老子本身所处的时代,问题不在环保,而在人间秩序瓦解,百姓无以维生,所以老子希望大家自我约束,学习简朴的生活。 第三,老子主张不争、无为、顺其自然,让一切都保持“自己如此”的状态,而不用刻意去考虑任何人为的措施,连对环保也不例外。

8 如果以人为本位,就会用人的聪明与能力去设法改造自然界,这就是人为的造作。一旦出现太多的造作,原本自然的会变成不自然,最后将出现灾难。因此,我们必须超越人类本位的想法,才能真正化解世间的问题。

9 老子的道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
东郭子问庄子曰:“所谓道,恶乎在?”庄子曰:“无所不在。”东郭子曰:“期而后可。”庄子曰:“在蝼蚁。”曰:“何其下邪?”曰:“在(禾第)稗。”曰:“何其愈下邪?”曰:“在瓦甓。”曰:“何其愈甚邪?”曰:“在尿溺。”

10 道是一切的起始(α)与归宿(ω) 在道家看来,道既是万物,却又不是万物,所以我们应该说道“在”万物,而不能说道“是”万物。 它代表了最根本的东西。它是宇宙万物的开始,也是宇宙万物的终结。也就是说,宇宙万物从道生出,最后回归于道。

11 人间问题来自“知” 宇宙万物原本应该保持平衡与和谐的关系,但是自从出现人类以后,开始产生各种战争和灾难。人间之所以会陷入混乱及痛苦,原因就在于人类的“知”出了问题。

12 (一)以知为区分:人对万物的关系 人对万物要加以区分,以此追求生活上的保障。 然而,一旦区分就会产生问题,因为事物会开始出现贵贱的差别。
英国作家王尔德( Oscar Wilde,1854~1900)曾说:“人生只有两种悲剧,第一种悲剧是得不到我所要的;第二种悲剧是得到我所要的。”

13 (二)以知为避难:人与万物的关系 了解我“与”万物的关系之后,让人可以活得下去,却也带来危机。
生存智慧:“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为天下溪,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为天下式,常德不忒[tuī],复归于无极。” 生态伦理:保护大自然

14 (三)以知为启明:由道来观看一切 知要从区分、避难,再到启明,这一步是最难的。启明就是“道我一致”,不再从自己,而是从道来看这个世界。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的成语典故 世事洞明 庄子说:“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 ”念书的目的不是为了念更多的书,而是为了借此明白事理,而摆脱烦恼与束缚。启明之知正是如此。

15 超越外在限制,向内探求 老子的思想比较偏向于对人生许多事情都要“保持距离”,这样才能够保全自己。学了道家之后,就像把握了最基本的防身之道,可以了解自己的限制,划定自己努力的范围,而不会随波逐流。 道家思想的重点最后会回归内在自我,强调减少受到外界的干扰,尤其是耳目的干扰。老子说:“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 tián 打猎)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

16  老子的三宝 老子的三宝是:“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 ”(《老子 六十七章》)

17 (一)慈 慈代表母性的特质,譬如母亲的爱称为慈爱。 道的慈爱是没有等差的,不分贵贱、好坏、美丑,就好像母亲对待自己的孩子,从来不会有所区别。
老子说:“慈故能勇。”(《老子 六十七章》)只有真正的慈爱才能表现出勇敢。由此可知,老子所谓的勇敢,并不是逞凶斗狠。又说:“勇于敢则杀,勇于不敢则活。” 莎士比亚说:“女子虽弱,为母则强。”

18 (二)俭 “俭”是对待物质的一种态度。俭也代表节制欲望,如果一个人的欲望层出不穷,是不可能接近道家的。道家的基本原则是“少私寡欲”,一个人如果多私多欲,不可能快乐。 “金玉满堂,莫之能守。 ” 苏东坡的《前赤壁赋》中就写道:“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

19 (三)不敢为天下先 苏东坡的《念奴娇 赤壁怀古》中写道:“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崩云,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墙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这首宋词的内容与气势,真让人低回再三。事实上,豪杰也有无奈与可怜之处,因为争来争去也不过这么大一个地方,美好人生就在钩心斗角中度过,最后剩下的还是空。

20 庄子的逍遥 庄子所处的时代比老子的更乱,所以他没有“保持距离,以策安全”的机会。他的想法是:投身到变化之中,随顺变化,使自己不受到伤害。这种思想展现出来,又比老子的思想更为生动而精彩。 超越的智慧。庄子思想是道家的进一步发展,所以也是不以人类为中心,表现出超越的性格,所超越的是空间、时间、义与利、生与死等相对的观念。

21 (一)超越空间 秋水时至,百川灌河,径流之大,两涘之间,不辩牛马。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流顺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于是焉河伯始旋之面目,望洋向若尔叹曰,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已若’者,我之谓也。 吾在于天地之间,犹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方存乎见少,又奚以自多!计中国之在海内,不似稊[tí]米之在大仓乎!

22 (二)超越时间 时间上的执着与空间上的执着也是一样,人往往希望自己活得越久越好,但是庄子告诉我们,如果和乌龟或树木相比,一个人即使活到八十岁都算短命,因为任何一只乌龟都可以活一百年以上,任何一棵树都可以活二三百年以上。如果了解这一点,又何必计较谁活得高寿呢?换言之,时间上的比较也是相对的。

23 (三)超越利与义 如果我们一天到晚都在想自己该做什么事,不但辛苦而且无谓,因为这个世界上该做的事情太多了,永远也做不完。
对他人照顾过多,可能扼杀他的生机,使他失去自由发展与成长的机会。

24 (四)超越生与死 死亡其实是回家,是回归人类生命的来源,也就是回到道的怀抱,这应该是一件愉快的事。

25 处世态度:外化而内不化 “外化”是外表的言行与别人同化。真正的道家是无法从外表判断出来的,因为他们和一般人一样,和外界的一切有来有往,自由互动,并不会因为学习了道家思想,行为举止就稀奇古怪。 “内不化”的“内”代表精神,精神上要和道结合,内心持守不变。 由此可知,道家的境界是一般人难以想像的,他们表面上和别人一样,但是内心却和道来往,因此能够享受快乐而圆满的境界。

26 结论:以儒道思想作为生活准则 儒家的人世思想加上道家的超脱智慧,使人能够应对各种人生的处境。
儒家所说的是人与人之间适当关系的实现,因此可以为我们所用;但如果整天都专注于人与人之间的相处,也会耗尽心神,因此必须有自己的心灵世界,而此时就可以参考道家思想。庄子教导我们投人变化之流,同它一起变化,但是内在的精神世界则必须与道相通。 人活在世界上,如果能用超越的心灵看这个世界,也就是从道的眼光来欣赏一切,就会觉得万物无一不美。


Download ppt "第十一讲 道家的智慧."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