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第二单元 www.xkb1.com.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第二单元 www.xkb1.com."—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第二单元

2 儒家思想,也称为儒教或儒学,由孔子创立,最初指的是司仪,后来逐步发展为以尊卑等级的仁为核心的思想体系,是中国影响最大的流派,也是中国古代的主流意识。儒家学派对中国、东亚乃至全世界都产生过深远的影响。

3 圣人孔子 亚圣孟子 荀子

4

5 道家,中国古代主要思想流派之一,是后世道教理论的重要基础之一。代表人物有老子、庄子、慎到、杨朱等。道家以道、无、自然、天性为核心理念,认为天道无为、道法自然,据此提出无为而治、以雌守雄、以柔克刚等政治、军事策略,对中国乃至世界的文化都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6 庄子 老子

7 “儒道互补”是中国传统文化内涵之一,中国传统文化可以用三个最精炼的词语来概括:一个是天人合一,一个是内圣外王,还有一个是儒道互补。这三个词语各自从不同的角度表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和特质。

8 内圣外王,指内具有圣人的才德,对外施行王道。“内圣外王”一词最早出自《庄子·天下篇》。但这并不妨碍用“内圣外王”来阐释儒学,因为自宋以来,随着儒道释三教合流,理学出现,随之开始用“内圣外王”来阐释儒学。

9 “天人合一”是中国古典哲学的根本观念之一,与“天人之分”说相对立。“天人合一”有两层意思:一是天人一致。二是天人相应,或天人相通。汉儒董仲舒提出:“天人之际,合而为一。”成为二千年来儒家思想的一个重要观点。 9

10

11 儒道互补正是中国文化中互为因果相互作用的两股力量。儒家的精神和道家的智慧构成一种周延的哲学形态,即儒家以道家为因,道家以儒家为果,而儒道之间又分享着共同的一元、自因和时间性哲学特征。

12 儒道互补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容和结构的概括,先秦的诸子百家学说后来都衰落和断绝了,只有儒家和道家的学说得以广泛流传和发展,最终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两大主干和主体结构。儒道两家学说在历史的发展中逐渐形成了互补的文化机制,儒道互补犹如阴与阳、正与负的互动和互补一样,相生相融,相辅相成,奇妙无穷,经久不衰。

13 儒道思想诞生的时代背景 春秋时期,西周控制力日渐减弱,诸侯国群雄并起,战乱纷争,礼崩乐坏。见于史书的诸侯国128个,36名君主被弑杀,480多起战事,450余次诸侯会盟。诸侯国内部的矛盾凸显出来,不少诸侯国的国政被国内公族、卿大夫掌握,公族、卿大夫和国君之间矛盾尖锐,甚至出现了国君被逼出逃、臣子弑君篡国的事情。到了战国时期,周天子更是名存实亡。几个实力强大的诸侯国都想通过战争吞并其他国家,统一天下,它们之间爆发战争规模更大,杀人更多。

14 儒道两家思想的异同: 政治理想 儒家:以“仁”爱精神协调人际关系, 以“礼”规范行为,从而维护社 会稳定——“为政以德” 道家:“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 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无为而治

15 为人 处世 治国 儒道思想比较 儒家 道家 恢复自然本性 见素抱朴 “仁” “义” 符合“礼” 君君臣臣 父父子子 抱柔 居后不争 “爱人”
“仁” “义” 符合“礼” 君君臣臣 父父子子 抱柔 居后不争 处世 “爱人” “仁政” “王道” “以民为本” 绝圣弃智 绝人弃义 绝巧弃利 “无为”而治 治国

16 儒道思想的异同 异: 孔子:看到礼崩乐坏、社会动乱的现象,积极寻求解决办法——使人心向“仁”,以“礼”规范行为,从而维护社会稳定。 老子:看到社会动乱、战事纷纭的现象,思考其原因,认为是人性的堕落导致了社会的纷争,而人性的堕落正是由文明的发展导致的,故而他找到的解决办法是——抛弃文明的干扰(绝圣弃知、绝仁弃义、绝巧弃利),回到人性的起点(见素抱朴),回到原始的社会(小国寡民……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同:都旨在解决社会纷争,恢复社会的安定。

17 原 因 孔子偏重于对社会伦理问题,特别是人与人的关系问题的思考,侧重讲“人道”; 老子偏重于对哲学问题,特别是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的思考,侧重讲“天道”。 孔子关注的是问题的现象本身, 老子关注的是问题产生的根源。

18 儒家义利观 孔子的义利观: “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重义轻利” 孟子的义利观: “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舍生取义”

19 道家义利观 老子: “绝圣弃知,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 ——弃圣弃利 庄子: 故跖之徒问于跖曰:“盗亦有道乎?”跖曰:“何适而无有道邪?”夫妄意室中之藏,圣也;入先,勇也;出后,义也;知可否,知也;分均,仁也。五者不备而能成大盗者,天下未之有也。” ——弃圣无盗

20 义利之辩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苏轼: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苏轼: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郑燮: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

21 义利之辩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 于 谦:粉身碎骨浑不怕, 要留清白在人间。 林则徐:苟利国家生死以, 岂因祸福避趋之。 谭嗣同:我自横刀向天笑, 去留肝胆两昆仑。

22 儒家思想适用于盛世及人生得意之时, 道家思想适用于乱世及人生遭遇坎坷之时; 儒家思想重在实现人的社会价值(济世),道家思想重在实现人的生命价值(自保); 儒家关注社会,关注人生, 道家关爱生命,关爱心灵; 儒家思想积极用世,激励人, 道家思想超然通达,安慰人。 道为体, 儒为用。

23 儒家从正面看社会,道家从负面看社会。 儒家在朝看社会,道家在野看社会。 儒重视继承,道重视批判。 儒家从传统文化的积极面看现实生活的希望,道家从现实生活的阴暗面看传统文化的失误。 有儒无道则沉闷,有道无儒则偏激。 儒家保护的是旧文化,道家创造的是新文化。 儒家在保护中有创新,道家在创新中有继承。

24 儒家(加法):主张人要加强自身修养,从而治国平天下,强调的是一种积极进取的历史使命和社会责任心;达则兼济天下。
道家(减法):强调的则是一种宁静和谐与超越世俗的观念。穷则独善其身。 儒、道两家的思想差别很大,却互相补充,构成了中国文化积极入世与顺应自然的矛盾统一。 用出世之心做入世之事。

25 儒道思想对后世文人的影响: 儒道互补构成了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文化心理,他们既以儒家的理想为追求目标,以天下忧乐为忧乐,锐意进取,建功立业。同时,道家思想调节紧张心态,往往淡泊名利,洁身自好,超然通达,静观待时。

26 小结 易中天总结出了孔子的一颗爱心、孟子的一股正气、墨子的一腔热血、韩非子的一双冷眼、老子的生活辩证法、庄子的艺术人生观、荀子的科学进取心。
他提供了读孔得仁、读孟得义、读老得智、读庄得慧、读韩得直面、读荀得进取、读墨得侠义的心。


Download ppt "第二单元 www.xkb1.com."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