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wnload presentation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1
马克思主义哲学
2
姓名:王双桥 专业:政法系哲学教授 住址:李子园校区专家楼203号房 手机:13187284298
任课教师基本信息 姓名:王双桥 专业:政法系哲学教授 住址:李子园校区专家楼203号房 手机:
3
课程性质 专业基础课 计划课时:68 考评方法 考试 平时成绩(出勤+学习态度+作业)占20% 期末考试占80%
4
学会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
开课目的 掌握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和观点; 学会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 锻炼和培养理性思维能力; 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历史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为学习其他课程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原则指导。
5
第一章 绪论 世界上有许许多多、各种各样的哲学,我们现在要讲的只是其中的一种,即马克思主义哲学。 我们为什么单选马克思主义哲学来学习?
第一章 绪论 世界上有许许多多、各种各样的哲学,我们现在要讲的只是其中的一种,即马克思主义哲学。 我们为什么单选马克思主义哲学来学习? 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 其一,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为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求解放、谋幸福的哲学。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宪法规定,马克思主义是我们党和国家的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我们当然应该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
6
第一章 绪论 其二,从整体上讲,只有马克思主义哲学才是真正科学的哲学。
第一章 绪论 其二,从整体上讲,只有马克思主义哲学才是真正科学的哲学。 1999年9月,英国BBC广播公司在全球范围内进行了一次“千年思想家”的网上评选活动,马克思位于榜首。 在人类社会刚刚走过的1000年中,“思想大师”可谓群星璀璨;而马克思却位居榜首,说明以他的名词命名的马克思主义具有无穷的思想魅力,显示出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巨大生命力。
7
第一章 绪论 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完备、严谨而科学的革命学说;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个组成部分。
第一章 绪论 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完备、严谨而科学的革命学说;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个组成部分。 在这三个组成部分中,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整个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基础,是无产阶级及其政党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理论体系。
8
第一章 绪论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人类以往科学和哲学思想发展的光辉结晶,是哲学领域的根本变革。
第一章 绪论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人类以往科学和哲学思想发展的光辉结晶,是哲学领域的根本变革。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诞生,标志着哲学作为一门科学诞生了。 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首先就要对哲学和哲学的基本问题以及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有一个概括的了解。
9
第一节 哲学和哲学基本问题 一、什么是哲学 二、哲学基本问题 三、哲学基本派别及其历史形态 四、哲学世界图景的历史演进
10
一、什么是哲学——哲学词源析义 哲学一词来源于希腊文“φιλοσοφοS”(读音“菲罗索菲”),原由“爱”(“φιλοS”,读作“菲罗”)和“智慧”(“σοφCα”,读作“索菲亚”)两个词所组成。 “哲”之为“学”,从词源上说,就是给人智慧、使人聪明的学问。 所以,在古希腊,最早的哲学家被人们称为“贤人”;稍后,哲学家又被人们称为“智者”。 苏格拉底为人谦虚,他不把自己称为“智者”,而称为“爱智者”。 但是,“贤人”也好,“智者”也好,“爱智者”也好,都说明哲学是与“贤达”、“智慧”紧密相关的。
11
一、什么是哲学——哲学词源析义 中国在清代以前没有“哲学”一词,学者们把后来称为“哲学”的学问叫做“道学”、“玄学”、“理学”。
在东方,首次把“φιλοσοφοS”译为哲学的是19世纪日本学者西周,后经晚清学者黄遵宪介绍到中国,才为学术界所习用。 在汉语中,哲学一词产生的历史虽然不长,但“哲”这个字很早就有了,并被释为“智慧、聪明、贤达”等等,含有通晓事理之意。
12
一、什么是哲学——哲学学理定义 略知哲学的词源,有助于我们对哲学这门学问的理解。
但是,哲学一词的词意,尚不足以揭示哲学作为一门学问的科学含义。 按照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观点,我们可以从学理上对哲学作出这样的规定: 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理论体系;是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是以最一般的概念、范畴等逻辑形式反映社会存的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
13
1、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理论体系 (1)世界观和方法论及其关系 (2)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理论价格
14
(1)世界观和方法论及其关系 世界观是人们对世界的根本看法和观点! 世界的本原(本质)是什么 世界的状况怎么样 人与世界的关系怎样 世界观
15
(1)世界观和方法论及其关系 世界观是人们对世界的根本看法和观点! 世界观 人生观 历史观 自然观
16
方法论是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方法的理论!
(1)世界观和方法论及其关系 方法论是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方法的理论! 怎样认识世界? 怎样改造世界?
17
(1)世界观和方法论及其关系 哲学既是世界观又是方法论 请想一想,为什么说哲学既是世界观又是方法论?
18
(1)世界观和方法论及其关系 人们的世界观一经形成,就必然要通过人们观察和处理各种具体事物、具体问题时所持的态度和所采取的方法表现出来。
人们对世界的根本观点是什么,这是世界观;人们用这种对世界的根本观点和看法来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这就是方法论。 从根本上讲,方法是人们对客观规律的自觉运用。 哲学研究自然、社会和思维的发展规律,这是世界观;自觉地按照自然、社会和思维的发展规律来认识自然、社会和思维,这就是方法论。 所以,世界观和方法论是统一的;哲学既是世界观,同时又是方法论。
19
(2)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理论体系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世界观,因而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哲学!这种观点对吗?
20
(2)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理论体系 上述观点不对!哲学与世界观和方法论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人们在生活实践中自发形成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一般还是不系统、不自觉的,它缺乏理论的论证和严密的逻辑,因而还不等于我们所说的哲学。 只有把这种世界观和方法论加以理论化和系统化,使之具有理论的形态,并形成为一定的思想体系时,才能称得上哲学。 正因为这样,所以我们说:哲学是理论化和系统化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或者说: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理论体系。
21
(2)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理论体系 从理论上弄清哲学与世界观的区别和联系,有着重要的意义:
哲学同世界观的联系告诉我们,哲学并不神秘,人人都可以学习和掌握;因为哲学植根于人们的生活之中,并且以人人都有的世界观为基础。 而哲学同世界观的区别告诉我们,哲学是由哲学家们创立和发展起来的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并非人人都具有。因此,任何人都必须通过专门的、系统的学习,才能掌握。 哲学与世界观的联系和区别说明:那种把哲学神秘化,或者把哲学简单化的做法,都是错误的。
22
2、哲学是自然、社会、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思维科学,都是具体科学。 哲学与具体科学既相区别,又相联系。 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区别,主要表现在研究对象的不同: 具体科学以世界某一具体领域的特殊本质和特殊规律为研究对象; 哲学则以整个世界的共同本质和普遍规律为研究对象。
23
2、哲学是自然、社会、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哲学与具体化科学的联系,主要表现在二者的相互依存: 一方面,哲学必须以具体科学为基础。 要把握世界的共同本质和普遍规律,首先就必须了解世界各个具体领域的特殊本质和特殊规律。 可世界是无限复杂多样的,现代科学已经分化出了6000多个分支学科。 对于这些复杂多样的具体科学部门,任何一位天才的哲学家,都不可能样样精通。
24
2、哲学是自然、社会、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这就出现了一个矛盾: 只有了解世界各具体领域的特殊本质和特殊规律,才能从中概括出世界的共同本质和普遍规律; 而世界的复杂多样,又使任何一位哲学家都不能做到这一点。 怎么办?出路就是如列宁所说: 让哲学家和具体科学家结成联盟;把哲学建立在具体科学的基础上,以具体科学的成果,作为哲学进一步研究的材料;通过对具体科学研究成果的概括和总结,从中得出世界共同本质和普遍规律的哲学结论。
25
2、哲学是自然、社会、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另一方面,具体科学必须以哲学为指导。 哲学所揭示的一般规律和范畴,是从各门具体科学所提供的知识材料中抽象和概括出来的;它贯穿于和支配着一切具体科学领域,因而能为各门具体科学研究提供可靠的理论指南,提供一般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原则指导。 量子力学的创始人普朗克指出:“研究人员的世界观,将永远决定着他的研究方向。” 这充分说明了哲学对于具体科学研究的重要性。
26
2、哲学是自然、社会、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哲 学 具体科学 区 别 研究范围:整个世界 研究对象:共同本质 普遍规律 研究范围:具体领域 研究对象:特殊本质 特殊规律 联 系 哲学以具体科学为基础,是对具体科学的概括和总结 具体科学以哲学为指导 关 系 共性与个性、一般与个别、普遍与特殊
27
二、哲学基本问题 1、哲学基本问题及其内容 2、哲学基本问题的内在依据
28
1、哲学基本问题及其内容 什么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从哲学与其他科学的区别来讲,它是只为哲学所研究而不为其他科学所研究的特殊问题;
从哲学内部不同哲学派别的关系来讲,它是各派哲学普遍研究的共同问题。 从这两个方面来说,哲学的基本问题就是思维与存在、精神与物质的关系问题。
29
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科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1、哲学基本问题及其内容 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科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4卷,第219页
30
(思维与存在的对立)是哲学的起点,这个起点构成哲学的全部意义。
1、哲学基本问题及其内容 (思维与存在的对立)是哲学的起点,这个起点构成哲学的全部意义。 黑格尔:《哲学讲演录》 第3卷,第325页
31
1、哲学基本问题及其内容 神是否创造世界,即神对世界的关系如何,这个问题其实就是关于精神对感性、一般或抽象对实在、类对个体的关系如何的问题······这个问题是属于人类认识和哲学上最重要又是最困难的问题之一,整个哲学史其实只是在这个问题周围绕圈子。 ——《费尔巴哈哲学著作选集》 下卷,第621页
32
1、哲学基本问题及其内容 思维与存在谁 决定谁的问题 划分唯物主义与 唯心主义的标准 哲学基 本问题 的内容 思维能否正确 认识存在的问题
认真物质第一性, 精神第二性,物质 决定精神的哲学理 论。 哲学基 本问题 的内容 认真精神第一性, 物质第二性,精神 决定物质的哲学理 论。 思维能否正确 认识存在的问题 划分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标准 认为思维与存在具有同一性, 思维能够正确认识存在的理论。 认为思维与存在不具有同一性, 思维不能正确认识存在的理论。
33
哲学基本问题的两方面内容 唯物主义 对思维与存在何者 为本原的不同回答 唯心主义
其一、思维与存在、精神与物质谁是第一性、谁是第二性,谁是本原、谁是派生物的问题; 这是哲学基本问题本体论方面的内容,是全部哲学的“最高问题”。 唯物主义 对思维与存在何者 为本原的不同回答 唯心主义
34
? 哲学基本问题的两方面内容 反映 可知论:思维能够正确认识存在 不可知论:思维不能够正确认识存在 怀疑论:不知道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
其二是哲学基本问题认识论方面的内容,即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 存在 思维 反映 可知论:思维能够正确认识存在 不可知论:思维不能够正确认识存在 怀疑论:不知道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
35
可知论者 凡以知,人之性也; 可以知,物之理也。
36
人只知道自己的感觉,感觉以外是不可知的。 人只能认识事物的现象,而不能认识事物的本质。
不可知论者 人只知道自己的感觉,感觉以外是不可知的。 休谟(1711—1776)近代西方资产阶级第一个古典的不可知论者,著有《人性论》等著作。 人只能认识事物的现象,而不能认识事物的本质。
37
怀疑论者 怀疑派哲学家的开山鼻祖皮浪(前365或360年——前275或270年)说:
怀疑派哲学家的开山鼻祖皮浪(前365或360年——前275或270年)说: “没有任何事物是美的或丑的,正当的或不正当的,这都是相对于判断而言的。” 这就是说,行为美与不美,正当与不正当,没有客观标准,完全随个人的主观判断而定。 既然得不到确定的知识,在思想上最好不作明确的肯定和否定,免得进行无休止的争论。
38
2、哲学基本问题的内在依据 思维与存在、精神与物质的关系问题之所以是哲学的基本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理由:
其一,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任何哲学都必须首先回答的问题。 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是对世界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那么,这个世界的本原(本质)究竟是什么?这就是任何哲学都必须首先回答的问题。 尽管现实世界纷繁复杂,被佛教称为“大千世界”; 然而,归纳起来,无非是物质和精神两大类。 那么,思维与存在、精神与物质的关系怎样?谁是第一性、谁是第二性,谁是本原、谁是派生物呢? 这就是任何哲学都必须首先回答的问题。
39
2、哲学基本问题的内在依据 其二,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是解决其他一切哲学问题的前提和基础,决定着其他一切哲学问题的性质、方向和路线。
哲学基本问题本体论方面的内容,它回答了“世界是什么”的问题。 只有先解决了“世界是什么”这个主体(主词)是什么的问题,然后才能解决“世界状况怎么样”以及“人与世界的关系怎样”等宾词问题。 这样,对本体论问题的特定回答,也就从根本上决定了解决其他哲学问题的性质、方向和路线。
40
2、哲学基本问题的内在依据 例如,认识问题是哲学的重要问题;而对认识问题的如何解决,就是以对本体论问题的特定解决为基础、为前提的。
如果认为物质第一性,世界的本原是物质,那么,在认识问题上就会遵循“从物到感觉和思想”的唯物主义认识路线,这样的认识论就必然是一种唯物主义反映论; 相反,如果认为精神第一性,世界的本原是精神,那么,在认识问题上就会遵循“从思想和感觉到物”的唯心主义认识路线,这样的认识论就必然是一种唯心主义先验论。
41
2、哲学基本问题的内在依据 其三,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史上各派哲学长期争论和斗争的焦点,是划分哲学基本派别的唯一标准。
由于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世界观中的最根本问题,是决定各种哲学问题的前提和基础,因而也就成为哲学史上各派哲学长期争论和斗争的焦点。 古今中外,一切哲学派别之间的争论和斗争,都是围绕着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展开的。 二元论企图回避对“思维与存在何者为第一性”问题的回答,主张思维与物质是世界的两个本原,二者地位平等,各自独立,互不相属;但实际上是回避不了的。 尽管它自我标榜为“中间派”哲学,既不属于唯物主义,也不属于唯心主义;但最终总是倒向唯心主义一边。 任何想回避对思维与存在谁是第一性、谁是第二性问题的回答,都是不可能的。
42
2、哲学基本问题的内在依据 其四,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也是实践中的根本问题。
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在实践中就是主观与客观的关系问题;这是实践中的根本问题。 人们在实践中能否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有效地改造世界,关键就在于能否正确处理主观与客观的关系。 是从客观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还是从主观愿望出发,使主观脱离客观;这是两条根本不同的思想路线和完全不同的工作方法。 人类的实践反复证明:只有从客观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才是对思维与存在关系问题的正确解决,才能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有效地区性改造世界。 反之,如果颠倒思维与存在的关系,从主观愿望出发,使主观脱离客观,就必然在实践中导致失败。 因此,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也是实践中的根本问题。
43
三、哲学基本派别及其历史形态 1、哲学基本派别 2、哲学派别的历史形态
44
哲学基本派别 唯物主义 唯心主义 1、哲学基本派别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是哲学史上互相对立的两大基本派别。
哲学的党性,就是指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之间根本对立的派别性。 唯物主义 哲学基本派别 唯心主义
45
1、哲学基本派别 唯物主义 主张存在第一性,思维第二性,存在决定思维的哲学理论。
46
1、哲学基本派别 唯心主义 物是感觉的复合 陆九渊 贝克莱 宇宙便是吾心 吾心即是宇宙 掩耳盗铃
主张思维第一性,存在第二性,思维决定存在的哲学理论。 唯心主义 物是感觉的复合 陆九渊 贝克莱 宇宙便是吾心 吾心即是宇宙 掩耳盗铃
47
2、哲学派别的历史形态 (1)唯物主义的三种历史形态 (2)唯心主义的两种基本形式 (3)辩证法的三种历史形态 (4)形而上学的由来及其基本特征
48
(1)唯物主义的三种历史形态 古代朴素 唯物主义 近代形而 上学唯物 主义 现代马克思主 义哲学辩证唯 物主义
49
把世界的物质本原归结为某一种或某几种具体的物质形态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把世界的物质本原归结为某一种或某几种具体的物质形态
50
把世界的物质本原归结为某一种或某几种具体的物质形态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把世界的物质本原归结为某一种或某几种具体的物质形态 “ 这个世界,对于一切存在物都是一样的,它不是任何神所创造的,也不是任何人所创造的;它过去、现在、将来永远是一团燃烧着的活火,在一定的分寸上燃烧,在一定的分寸上熄灭。” 《西方哲学原著选读》上卷,第21页。 赫拉克里特(约公元前530—前470年)古希腊唯物主义哲学家,辩证法的奠基人。
51
把世界的物质本原归结为某一种或某几种具体的物质形态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把世界的物质本原归结为某一种或某几种具体的物质形态
52
把世界的物质本原归结为某一种或某几种具体的物质形态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把世界的物质本原归结为某一种或某几种具体的物质形态
53
把世界的物质本原归结为某一种或某几种具体的物质形态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把世界的物质本原归结为某一种或某几种具体的物质形态
54
把世界的物质本原归结为某一种或某几种具体的物质形态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把世界的物质本原归结为某一种或某几种具体的物质形态
55
把世界的物质本原归结为原子,认为原子是“宇宙之砖”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把世界的物质本原归结为原子,认为原子是“宇宙之砖” 1803年,道尔顿(1766—1844)创立了科学的原子论: 其一,元素的最终组成是原子,它们是不可分割的,且在一切化学反应中保持其本性不变; 其二,同种原子在形状、性质、质量各方面都相同,不同种原子则各不相同;原子的重量是每个原子的本质特征。 其三,不同元素的原子按简单整数比结合成新的化合物。 原子以化学键结合成分子,分子以范德华力结合成物体,世界万物就是这样构成的。
56
把世界的物质本原归结为原子,认为原子是“宇宙之砖”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把世界的物质本原归结为原子,认为原子是“宇宙之砖”
57
把世界的物质本原归结为原子,认为原子是“宇宙之砖”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评价 把世界的物质本原归结为原子,认为原子是“宇宙之砖”
58
现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辩证唯物主义 世界的物质性就在于它的“客观实在性”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3卷,第556页
物质无非是各种实物的总和,而这个概念就是从这一总和中抽象出来的。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3卷,第556页
59
现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辩证唯物主义 世界的物质性就在于它的“客观实在性” ——《列宁选集》 第2卷,第89页
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列宁选集》 第2卷,第89页
60
(2)唯心主义的两种形式 主观唯心主义 唯心主义的 两种基本形式 客观唯心主义
61
主观唯心主义 把世界归结为人的主观精神的产物
62
客观唯心主义 把世界归结神秘的客观精神或上帝的创造物
63
(2)辩证法的三种历史形态 古代朴素 辩证法 近代唯心 辩证法 现代马克思主 义哲学唯物 辩证法
64
(2)辩证法的三种历史形态 “辩证法”一词是从古希腊语“谈话”、“论辩术”演化而来的,原意是指在论辩中,通过揭露对方议论中矛盾,从而克服这种矛盾以求得真理的方法;后来逐渐演化成对世界状况的一种根本观点和认识世界的一种根本方法。 辩证法作为关于世界状况的根本观点和认识世界的根本方法,在历史的发展中依次经历了三个基本的历史形态或阶段,即古代朴素辩证法、近代唯心辩证法和现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唯物辩证法。 唯物辩证法作为科学的世界观,认为世界万物处在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状态之中,并认为事物发展的根源在于事物的矛盾性。 唯物辩证法作为科学的方法论,要求人们用矛盾的眼光看世界,用联系和发展的观点看事物。
65
用联系、发展和矛盾的观点看世界 (2)辩证法的三种历史形态 辩证法(dialectics)一词 来源于希腊文dialego,
其意为“对话”和“论战”, 原意是在辩论中用来揭露 对方议论中的矛盾并克服 这些矛盾以求得真理的方 法。 用联系、发展和矛盾的观点看世界
66
(3)形而上学的由来及其基本特征 “形而上学”的希腊文原意是“物理学之后”。 这个怪字眼是这样来的:古希腊大学者亚里士多德一生写了许多著作。
后来,罗德岛的哲学教师安德罗尼柯在编纂亚里士多德的著作时,把亚里士多德研究有形物体的著作编排在前面,并把它定名为《物理学》; 而把亚里士多德研究一般宇宙观问题的学问编排在后面,并把它定名为《物理学之后》。
67
(3)形而上学的由来及其基本特征 在我国最早的文献古籍《经易·系辞》中,就有这样的说法:“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
这一古语的含义,清代学者戴震解释说:“‘形’谓成形质;‘形而上’,犹曰形以前;‘形而下’,犹曰形以后。”“道”即道理,转法则、规律;“器”,指已成形质的具体事物。 由此可见,所谓“形而上者谓之道”,直译则为:存在于有形物体形成以前的有形物体的形成规律叫做道;这与《物理学之后》的意义很相近。 因此,清代学者严复在把《物理学之后》译成中文时,就定名为《形而上学》。 形而上学的本意,就是关于一般宇宙观的学问;它相当于我们现在所说的哲学。 在现代西方的一些著名学者中,仍然保留有把形而上学从哲学的别名上来使用的习惯。
68
形而上学思想的表现
69
旧形而上学的方法······其主要特点,在于以抽象的有限的知性规定去把握理性的对象,并将抽象的同一性认作最高原则。”
(3)形而上学的由来及其基本特征 旧形而上学的方法······其主要特点,在于以抽象的有限的知性规定去把握理性的对象,并将抽象的同一性认作最高原则。” “知性形而上学的独断论主要在于坚执孤立化的片面的思想规定。 黑格尔:《小逻辑》 第109、101页
70
(3)形而上学的由来及其基本特征 把自然界的事物和过程孤立起来,撇开广泛的总的联系去进行思考,因此就不是把它们看作运动的东西,而是看作静止的东西;不是看作本质上变化的东西,而是看作永恒不变的东西;不是看作活的东西,而是看作死的东西。这种考察事物的方法被培根和洛克从自然科学中移到哲学中以后,就造成了最近几个世纪所特有的局限性,即形而上学的思维方法。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20卷,第24页
71
形而上学作为一种错误的方法论,则否认事物的矛盾性,用孤立、静止的观点看事物。
形而上学的基本特征 形而上学作为一种错误的世界观,认为世界万物都处于彼此隔离和静止不动的状态之中; 形而上学作为一种错误的方法论,则否认事物的矛盾性,用孤立、静止的观点看事物。
72
四、哲学世界图景的历史演进 唯物主 义世界 图景 古代神 话传说 世界图景 宗教创 世说世 界图景 唯心主 义世界 图景
73
1、古代神话“盘古开天辟地”的世界图景 在各民族的神话传说中,几乎都有关于世界起源的内容。
神话传说是哲学的最古老形态。 在各民族的神话传说中,几乎都有关于世界起源的内容。 其中,中国古代的“盘古开天辟地说”最为典型和完整。 传说在天地形成以前,世界万物混沌一团;盘古就在这一团混沌中睡觉。 过了一万八千年,盘古从矇眬中睡醒,黑暗中摸到一把神斧,使劲一舞,混沌破裂,轻气上升为天,重浊之物下降为地。
74
1、古代神话“盘古开天辟地”的世界图景 盘古开天辟地后,担心天地又会合拢,于是撑在其中,头顶苍天,脚踏大地,一日九变,且日长一丈。于是,天每日升高一丈,地每天加厚一丈。 又过了一万八千年,天极高,地极厚;盘古也极其高大了。 盘古死后,全身化为万物。左眼化为太阳,右眼化为月亮,头发、胡须化为星辰,呼出的气变成风云,吼声化为雷霆,身体四肢化为山川,血液形成江河,筋脉变成道路,肌肉变成土地,皮肤和汗毛变成树木花草,骨骼、牙齿变成岩石和矿物,精髓化成精气和宝石,就是汗水也化成了雨露。世界万物就这样创造出来了。
75
1、古代神话“盘古开天辟地”的世界图景
76
2、基督教“上帝创世说”的宗教世界图景 宗教是哲学的前身.《圣经·创世纪》说:上帝用七日创造了天地万物:
第一日创造了光,并将光与暗分开,称光为昼,称暗为夜,于是有了白天和黑夜。 第二日创造了空气,称它为天。 第三日创造了大地和海洋以及陆地上花草树木等植物。 第四日创造了天上的日月星辰,并让太阳管理白昼,月亮管理黑夜。 第五日创造了天上的飞鸟和水中的鱼虾,使它们各从其类。
77
2、基督教“上帝创世说”的宗教世界图景 第六日创造了陆地上的昆虫走兽,最后,上帝按自己的形象创造了人,并让人管理万物。
第七日上帝完成了创世之功,于是休息;这样,星期日也成了人类休息的日子。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分晓”,上帝就是这样开辟鸿蒙,创造宇宙万物的。 上帝创世说,虽然也给我们描绘了一幅完整的世界图景;但仍然是非科学的。
78
3、唯心主义哲学的世界图景 (1)客观唯心主义的“理念论”世界图景 (2)主观唯心主义的“唯我论”世界图景
79
(1)客观唯心主义的“理念论”世界图景 柏拉图(约前427—前327年) 柏拉图认为,在万物形成以前,世界上有两种存在:
柏拉图在《蒂迈欧篇》中阐述了自己的宇宙生成说。 柏拉图认为,在万物形成以前,世界上有两种存在: 一种是绝对的“存在”即理念; 一种是绝对的“非存在”即原始混沌的无性无状的物质。 “巨匠”或“造物主”将理念的模样印于混沌的物质之上,于是便形成了宇宙万物,即我们的感知对象。 这就是柏拉图的宇宙生成论。 柏拉图(约前427—前327年)
80
(2)主观唯心主义的“唯我论”世界图景 明代主观唯心主义哲学家王守仁(1472—1528年)说:
“人者,天地万物之心也;心者,天地万物之主也。心即天,言心,则天地万物皆举也。”(《传习录》) 这就是说,心是天地万物的主宰和根源;只有心的存在,才有天地万物的存在。 王阳明的这种观点,显然是荒谬的。
81
(2)主观唯心主义的“唯我论”世界图景 一天,六祖慧能在广州法胜寺看到两个小和尚在为寺庙的旗幡飘动而争执:
佛教的 《六祖坛经》有一段这样的对话: 一天,六祖慧能在广州法胜寺看到两个小和尚在为寺庙的旗幡飘动而争执: 一个说是“风动”!一个说是“幡动”!争论不已。 慧能说:“既非风动,亦非幡动,仁者心动耳。” 意思是说,人心才是根本,如果人心不动,哪见“风动”“幡动”。
82
(2)主观唯心主义的“唯我论”世界图景 幡动! 风动! 心动
83
4、唯物主义哲学的世界图景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世界图景 唯物主义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世界图景 现代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唯物主义世界图景
84
(1)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始基变形论”世界图景
“始基变形论”是把某一种具体的物质形态作为世界的“始基”即本原,而世界万物就是由这种物质演变、转化而来的。 始基变形论的世界图景,以赫拉克利特的“火基说”最具代表性。 赫拉克利特认为,火是世界万物的始基。他说: “这个世界,对于一切存在物都是一样的,它不是任何神所创造的,也不是任何人所创造的;它过去、现在、将来永远是一团燃烧着的活火,在一定的分寸上燃烧,在一定的分寸上熄灭。”(《西方哲学原著选读》上卷,第21页)
85
(1)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始基变形论”世界图景
赫拉克利特认为,万物是通过浓厚化和稀薄化从火产生又复归于火的。 当火浓聚就形成气,气浓聚就形成水,水浓聚而形成土;火→气→水→土,这是下降的运动。在下降运动中,火毁灭自身而变成其它的东西。 反过来,当土稀散就形成水,水稀散就形成气,气稀散又回到火;土→水→气→火,这是上升的运动。在上升运动中,其它东西毁灭而又复归于火。 始基变形论的世界图景是不科学的。 既然万物可以相互转化,那么,就不能确定任何一种物质是其他物质的始基。
86
(2)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原子结构论”世界图景
从15世纪开始到19世纪上半叶以前的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揭示出:自然界的一切物质形态都是由原子核构成的,原子是构成万物的基本的物质微粒。 由于原子是当时自然科学揭示的物质结构的最深层次,人们便将原子看作世界的本原,将原子称为“宇宙之砖”,世界万物就是由原子构成的;并把原子的属性,看作是一切物质形态普遍不变的属性。 这样就形成了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原子结构论”的世界图景。
87
(2)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原子结构论”世界图景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哲学的世界图景也是不科学的。这是因为: 其一,原子远不是物质结构的最深层次,而是还可以进一步分割为原子核、质子、夸克等; 其二,原子的属性也并不是不变的,而是可变的;重原子可以裂变为轻原子,轻原子也可以聚变为重原子。 现代科学证明:物体的空间尺度越小,物体就越不稳定,就越容易相互转化。 因此,现代科学认为,世界没有共同的本原,而只有共同的本质。
88
(3)现代辩证唯物主义“客观实在论”的世界图景
根据现代科学提供的材料,现代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哲学认为,世界没有共同的本原,而只有共同的本质;世界万物的共同本质,就是它的“客观实在性”。 所谓“客观”,就是说它在“主观”以外,不以主观为转移;“实在性”就是实际存在性。 合而言之,所谓客观实在性,就是指在人的意识以外独立存在,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的特性。
89
(3)现代辩证唯物主义“客观实在论”的世界图景
在辩证唯物主义看来,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并不是因为世界万物是由某一种或某几种具体的物质形态演化而来,而是因为世界万物都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独立存在的“客观实在”。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就在于它的“客观实在性”。 人类实践和现代科学都证明,辩证唯物主义哲学的“客观实在性”的世界图景,是唯一科学的世界观。
90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作为唯物主义现代形态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既是适应无产阶级革命实践的需要而诞生的,又是在实践基础上对旧哲学的全面清算和批判继承,从而使唯物主义发展到了一个新的更高的形态。
91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历史必然性 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于19世纪40年代;是资本主义社会化大生产和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斗争发展的产物,是科学和哲学发展的必然结果。
92
1、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 19世纪40年代,欧洲的许多国家已进入资本主义的发展阶段。
这时,英国的工业革命已经完成;法国、德国和美国也先后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 工业革命的完成,标志着资本主义的发展已经从工场手工业阶段进入到了机器大生产阶段。 机器生产代替手工劳动,机械化工厂代替手工工场,促进了社会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大发展。 科学技术在工农业生产上的应用,又极大地推动了资本主义生产的大发展。
93
1、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 资本主义生产的大发展,使整个社会关系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从而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创造了必要的社会历史条件。 这些深刻变化的社会历史条件,集中表现在三个方面: 其一是资本主义社会生产规模的扩大和世界市场的出现。 资本主义社会生产规模的扩大和世界市场的出现,极大地开阔了人们的视野,使人们有可能将各个国家的情况联系起来进行横向的比较研究,从而克服了先前那种对于社会历史只能作纵向考察的缺陷。 通过对社会历史这种纵横两个方面的双向度研究,更能发现历史发展的常规性和重复性,即社会发展的规律性。
94
1、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 其二是资本主义社会的内在矛盾以及由此引发的经济危机。
由于社会化大生产的出现,使资本主义制度所固有的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资本家私人占有的矛盾,单个企业生产的高度计划性与整个社会生产无政府状态的矛盾,生产规模无限扩大的趋势与社会购买力相对缩小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地表现了出来,并由此引发了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危机的出现。 1825年,英国就暴发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第一次经济危机。 资本主义制度的内在矛盾以及它所引发的经济危机,表明了资本主义私有制不能适应生产力进一步发展的要求,预示着社会制度还将进行新的变革。
95
1、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 其三是资本主义社会阶级斗争与经济利益之间联系的简单化、明朗化。
资本主义的高度发展,使过去被名目繁多的封建等级关系掩盖着的阶级斗争与经济利益之间的联系简单化、明朗化了;整个社会充分显露出有产阶级与无产阶级之间的对立和斗争。 这就有可能使人们用人们的经济利益来说明人们的思想和活动,把社会基本矛盾与阶级矛盾联系起来说明社会历史的发展。 上述这些社会历史的深刻变化,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尤其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创立,创造了现实的社会历史条件。
96
2、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阶级基础 资本主义大工业的发展,使无产阶级的队伍迅速发展壮大起来。
随着无产阶级队伍的壮大和力量的加强,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也日益明显和尖锐,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已从自发的经济斗争发展到了自觉的政治斗争。 1831年和1834年,法国里昂工人举行了两次大规模的武装起义;1834年的里昂工人起义,还明确提出了建立工人阶级自己的共和国的政治主张。 1837年,英国暴发了著名的“宪章运动”;斗争浪潮遍及全国,时间持续10年之久。 1844年,德国西里西亚的纺织工人,也举行了英勇的武装起义;并且提出了反对私有制的战斗口号。
97
2、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阶级基础
98
2、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阶级基础 这三次大的工人武装起义表明:工人运动已经由经济斗争发展到了政治斗争,标志着无产阶级已经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表明无产阶级已经历史地成为解决资本主义矛盾、铲除一切剥削制度、建立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社会的阶级力量。 为了完成这一历史使命,无产阶级迫切需要有能够代表自身利益,指导自己取得革命胜利的哲学世界观和方法论。 无产阶级登上政治历史舞台,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斗争的需要,这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坚实的阶级基础。 马克思主义哲学正是在适应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斗争的需要,在总结无产阶级斗争经验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
99
3、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自然科学基础 1543年,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1473—1543年)在他临死的前夕发表了他那部“不朽著作”——《天体运行论》。 恩格斯说:这是一部自然科学向宗教神学的宣战书,“从此自然科学便开始从宗教神学中解放出来,”“科学的发展便从此大踏步地前进。”
100
3、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自然科学基础 自然科学发展的第一步是搜集材料。 从15世纪到18世纪,自然科学的发展基本上处于“搜集材料的阶段”。
要获得自然现象各个方面的材料,就必须对自然现象进行“分门别类”的研究。 对自然现象进行“分门别类”的研究,使自然科学家们养成了孤立、静止地观察外间事物的习惯。 培根和洛克在对自然科学进行哲学概括的时候,把自然科学领域中这种形而上学的思维方法,错误地引入哲学的领域,从而形成了这个时期占统治地位的形而上学世界观。
101
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 培根 洛克 霍布斯 狄德罗 爱尔维修 霍尔巴赫 拉美特里
102
3、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自然科学基础 从19世纪初期开始,自然科学的发展已从“搜集材料的科学”发展到“整理材料的科学”,从分门别类的研究既成事物的科学发展到研究事物的过程和发展规律的科学,从经验科学发展到理论科学。 正是在整理材料的过程中,导致了19世纪自然科学一系列的重大新发现; 1838年和1839年,施来登、施旺创立细胞学说; 1842—1845年,焦耳等人发现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 1859年,达尔文《物种起源》一书出版,创立科学的进化论。
103
3、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自然科学基础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4卷,第241—242页
由于这三大发现和自然科学的其他巨大进步,我们现在不仅能够指出自然界中各个领域内的过程之间的联系,而且总的说来也能够指出各个领域之间的联系了。这样,我们就能够依靠经验自然科学本身所提供的事实,以近乎系统的形式描绘出一幅自然界联系的清晰图画。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4卷,第241—242页
104
4、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理论来源 任何理论都有两个方面的来源:一方面,它是对现实的反映;另一方面,它又是对历史的继承。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也是这样,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它所处的“时代精神的精华”,是时代的产物;前面三点已经清楚地表明了这一点。同时,马克思主义哲学又是以往时代优秀哲学思想发展的结晶。 马克思恩格斯在创立自己哲学理论的过程中,批判地继承了黑格尔辩证法的“合理内核”和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基本内核”,创立了辩证唯物主义; 批判地继承了17世纪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家、18世纪法国复辟时期历史学家和19世纪英法空想社会主义者对于社会历史研究的合理成果,创立了历史唯物主义。
105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是人类认识史、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
在哲学的对象上,马克思主义哲学正确解决了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科学地确定了哲学是关于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发展的共同本质和普遍规律的科学; 在哲学的内容上,马克思主义哲学克服了旧哲学中唯物论与辩证法相脱离、自然观与历史观相矛盾的缺陷,建立了唯物论与辩证法、自然观与历史观相统一的彻底完备的唯物主义一元论哲学; 在哲学的作用上,马克思主义哲学克服了旧哲学只是“解释世界”的缺陷,强调哲学的根本任务是“改造世界”,从而形成了在实践基础上科学性和革命性相统一的无产阶级革命的哲学。
106
1、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科学——哲学对象的变革
在历史上,基于哲学家们对于哲学研究对象以及哲学与具体科学之间关系的不同看法和处理,形成了哲学发展的三个基本的历史形态和阶段,即: 古代“知识总汇”的哲学; 近代“科学之科学”的哲学; 现代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科学。
107
(1)古代“知识总汇”的哲学 在古代,人类还处在文明发展的初期,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还非常有限,人们对世界及其各部分的认识还很肤浅、笼统。 与这种认识相一致,在那个时候,哲学与各门具体知识还没有明确的分工和严格的界限;哲学家往往也是研究各门具体科学的学者。例如: 毕达哥拉斯是著名的哲学家,同时也是著名的数学家; 德谟克利特被马克思恩格斯称为“百科全书式的学者”; 柏拉图在自己的校门口立牌警示:“不懂几何学的人,不许入内”; 亚里士多德更是一个“最博学的人物”。
108
(1)古代“知识总汇”的哲学 亚里士多德(前384—前322 年)被马克思恩格斯称为 “古希腊最博学的学者”。 柏拉图(约前427—前347
年)在自己的学园前立牌 警示:“不懂几何学的人 不许入内!” 德谟克利特(约前460— 前370年)被马克思恩格 斯称为“百科全书式的学 者” 毕达哥拉斯(约前580— 前500年)既是数学家又 是哲学家
109
(1)古代“知识总汇”的哲学 前面讲到,哲学的希腊文“φιλοσοφοS”的本义是“爱智慧”;从亚里士多德对“智慧”一词的解释,也可看出古代哲学与具体科学的浑然统一。 在历史上,亚里士多德是对哲学这门学问从理论上作出系统研究的最早学者;他首次试图对什么是“智慧”作出确切的规定。 他明确指出:“智慧就是有关某些原理与原因的知识”。 他认为,“智慧”与感官直接的认识以及神话的幻想意识不同,它追求的是对于自然的合乎理性的解释,属于对自然事物的真知;同时,“智慧”也不同于实用性的知识和技能,它注重的是事物所以如此的原理的解释,“明白了原因与原理,其他一切由此可得明白”。
110
(1)古代“知识总汇”的哲学 亚里士多德关于“智慧”的基本函义的看法,代表了古代人们对于哲学的认识,即哲学就是“有关某些原理与原因的知识”。
这样理解的哲学,无异于包括一切理论科学在内的知识的总汇。 因为任何一门理论科学,都是关于事物“某些原理与原因的知识”;因而都可以叫做哲学。 事实也正是这样,亚里士多德关于科学的分类,就清楚地表明了这一点:他把物理学和数学都列在哲学之中,把“形而上学”列在首位,叫做“第一学术”;称“物理学”为第二哲学;称“数学”为第三哲学。
111
(1)古代“知识总汇”的哲学 古代哲学“知识总汇”的性质,是古代生产力十分低下和认识极不发达的产物。
在这样的条件下,哲学与科学必然表现为浑然一体的状态;哲学就是科学,科学也就是哲学。 古代的“智慧之学”,是人类处在未开发状态所形成的不可避免的理论形式;它通过积累知识,发现问题,为人类进一步认识自然创造条件。 然而,当人们有可能运用分析的方法去认识自然界的时候,这种“知识总汇”的理论,就必然走向瓦解。
112
(2)近代“科学之科学”的哲学 在欧洲中世纪,哲学成了神学的“婢女”;成了以逻辑形式论证基督教教义、教条和圣言的工具,这就是“经院哲学”。
为了把哲学从基督教神学中解放出来,近代资产阶级哲学家对于哲学的理解又回到了古代的提法;他们着重论证了哲学同宗教神学的区别,强调哲学是关于现实事物的智慧,是包括一切具体科学并凌驾其上的“科学之科学”。 牛顿把自己论述经典力学的著作命名为《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 道尔顿把自己研究原子论的著作定名为《化学哲学的新系统》; 拉马克把自己阐述进化论思想的著作命名为《动物哲学》。
113
(2)近代“科学之科学”的哲学 但是,由于近代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出现,生产力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尤其是近代实验科学的出现,形成了对自然界的“分门别类”的研究。 17—18世纪,许多学科已经取得了严密的科学形式,相继从哲学中分化出来,建立了独立的科学部门。 具体科学门类日益增多;每一门具体科学,都需要从事这项研究的科学家竭尽全力才能达到应有的广度和深度。 这种情况已经表明:任何一种哲学,再也不可能将所有的具体科学知识统统包括在自己的体系之内了,从前那种“知识总汇”的哲学再也不能继续下去了。
114
(2)近代“科学之科学”的哲学 但是,近代资产阶级哲学家们,还不懂得正确处理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还没有正确把握哲学的研究对象。
他们认为:哲学作为世界观的学问,其研究对象就应该包括整个世界的一切内容和方面;因此,哲学应该包括一切具体科学,并且是凌驾于具体科学之上的“科学之科学”。 这种妄图包罗万象、解答一切疑难、穷尽一切知识的“科学之科学”,往往只能以猜测和臆想来填补科学发展中的空白。尽管它也概括了一些科学成就,提出了一些有价值的思想和看法,但具体科学的每一次新发展,都一再地暴露出它们的错误和荒唐。 凡此充分说明:近代哲学还不是真正科学的哲学。
115
(3)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普遍规律的科学
我们重新唯物地把我们头脑中的概念看做现实事物的反映,而不是把现实事物看做绝对观念的某一阶段的反映。这样,辩证法就归结为关于外部世界和人类思维的一般规律的科学。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4卷,第239页
116
(3)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普遍规律的科学
正确解决哲学的研究对象 ,是正确处理哲学与具体科学关系问题的前提。 马克思主义哲学正确解决了哲学的研究对象,从而为正确处理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奠定了牢固的基础。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哲学与具体科学既相区别,又相联系。 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区别表现在研究对象的不同:具体科学以世界某一具体领域的特殊本质和特殊规律为研究对象,只具有特殊性和个别性;而哲学以整个世界的共同本质和普遍规律为研究对象,具有共同性和普遍性。
117
(3)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普遍规律的科学
哲学与具体科学的联系表现在: 一方面,哲学必须以具体科学为基础。 哲学是关于世界最普遍本质和最一般规律的科学。 而这种最普遍本质和最一般规律的得来,只有对世界的全面深入的了解才能做到。 然而,世界又是无限广大,非常复杂的。现代科学研究已开辟的领域,就有6000多个分支学科。对于所有这些具体科学知识,任何一位天才的哲学家都不可能样样精通。 因此,要建立一门真正的哲学科学,就必须把自己建立在具体科学的基础之上,通过对具体科学研究成果的概括和总结,从中抽象出一般性的哲学结论来。 马克思主义哲学正是这样建立起来的。
118
(3)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普遍规律的科学
列宁指出:“在马克思和恩格斯看来,哲学没有任何单独存在的权力,它的材料分布在实证科学的各个不同部门。”(《列宁全集》第1卷,第379页) 马克思主义哲学之所以能成为科学的哲学,就在于它植根于科学的土壤、尊重科学的事实,总结科学的成果,用以丰富自己。 离开了具体科学,马克思主义哲学就不可能产生,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末,就会干涸和枯萎。 我们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也必须是这样,必须把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学习具体科学知识以及自己的专业知识结合起来,用具体科学知识来充实和丰富对于哲学基本原理的理解。
119
(3)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普遍规律的科学
另一方面,具体科学必须以哲学为指导。 马克思主义哲学所揭示的一般规律和范畴,是从各门具体科学所提供的知识材料中抽象和概括出来的;它贯穿于和支配着一切具体科学领域,因而能为各门具体科学研究提供可靠的理论指南,提供一般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原则指导。 量子力学的创始人普朗克指出:“研究人员的世界观,将永远决定着他的研究方向。” 这充分说明了哲学对于具体科学研究的重要性。
120
(3)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普遍规律的科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唯一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对于各门具体科学的研究具有更为重要的指导意义。 列宁指出:任何自然科学研究,“如果没有充分可靠的哲学论据,是无法对资产阶级思想的侵袭和资产阶级世界观的复辟坚持斗争的。为了坚持这个斗争,为了把它进行到底并取得完全胜利,自然科学家就应该当一个现代的唯物主义者,也就是说应当做一个辩证唯物主义者。”(《列宁选集》第4卷,第608—609页)
121
哲学与具体科学的联系与区别 哲 学 具体科学 关 系 共性与个性、一般与个别、普遍与特殊 研究范围:整个世界 研究对象:共同本质 普遍规律
哲 学 具体科学 区 别 研究范围:整个世界 研究对象:共同本质 普遍规律 研究范围:具体领域 研究对象:特殊本质 特殊规律 联 系 哲学以具体科学为基础, 是对具体科学的概括和总结。 具体科学以哲学为指导 关 系 共性与个性、一般与个别、普遍与特殊
122
2、唯物论与辩证法、自然观与历史观相统一的完备体系(哲学内容变革)
列宁曾经把马克思主义哲学比作一块整钢。 他说:“在这个由一整块钢铁铸成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决不可去掉任何一个前提,任何一个重要部分,不然就会离开客观真理,就会落入资产阶级反动谬论的怀抱。”(《列宁全集》第18卷,第341页)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这块整钢,体现着多方面的对立统一。 而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统一,唯物辩证的自然观与唯物辩证的历史观的统一,则是这个统一的最基本内容。
123
(1)唯物论与辩证法的统一 代朴素唯物主义,同时具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古代朴素辩证法,都以古代朴素唯物主义为基础。
如中国的“五行说”认为,世界万物是由金、木、水、火、土五种元素构成的;而“五行”的“相生相克”,构成了世界的变化发展。 无论在西方还是东方,古代朴素唯物主义与古代朴素辩证法,就是这样自发地结合在一起的。
124
(1)唯物论与辩证法的统一 可是到了近代,唯物主义与辩证法却发生了分离:朴素唯物主义为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所取代;而辩证法则跑到唯心主义那里去了,变成了唯心辩证法。 这个分离虽然是哲学发展的重大进步,然而却以破坏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自然结合为代价,并由此造成了严重的后果: 形而上学限制了唯物主义,使唯物主义变成了不彻底的唯物主义,“半截子唯物主义”; 唯心主义窒息着辩证法,使辩证法成了“头足倒置”的辩证法,封闭式的辩证法。 哲学的进一步发展,必然要求改变这种违背客观世界本来面貌的分离状态,把唯物主义与辩证法有机地结合和统一起来;这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
125
(1)唯物论与辩证法的统一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实践的基础上,把唯物主义与辩证法有机动结合和统一起来了。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唯物主义,是辩证的唯物主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辩证法,是唯物主义的辩证法。 这种既唯物又辩证的科学世界观,不仅正确地回答了“世界是什么”的问题;而且正确回答了“世界状况怎么样”的问题。
126
(1)唯物论与辩证法的统一 由于物质世界本来就是普遍联系和变化发展的;因此,当马克思主义哲学唯物地解决“世界是什么”的问题时,已经内在地包含了辩证法。 由于联系和发展本来就是客观物质世界所固有的辩证本性;因此,当马克思主义哲学回答“世界状况怎么样”的问题时,就必然把唯物主义当作自己的基础和前提。 这样,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唯物主义与辩证法就达到了内在地有机地统一。
127
(2)自然观与历史观的统一 把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统一起来,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功绩;
把唯物辩证的自然观与唯物辩证的历史观统一起来,更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独创。 恩格斯把唯物史观的创立和剩余价值学说的发现,看作马克思一生中两项最伟大的发现; 列宁赞誉:“历史唯物主义是科学思想中的最大成果。”
128
(2)自然观与历史观的统一 以往的唯物主义,都只是“半截子唯物主义”,即只是自然观上的唯物主义,在历史观上则是唯心主义。
以往的社会历史学家认为: 社会历史是人的活动的产物和结果; 而人的活动是在意识指导下的自觉的活动; 因此,人的意识决定社会历史的发展;从而得出了历史唯心主义的结论。
129
(2)自然观与历史观的统一 而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 社会历史确实是人的活动的产物和结果; 而人的活动也确实是在意识指导下的自觉活动;
但是,意识并不是人的活动的最后动力;在意识的背后,还有需要加以揭示的“物质动因”;人们的意识,归根到底是由人们的物质利益决定的。 因此,不是人们的意识,而是人们的物质利益决定人们的活动,决定社会历史的发展。 这样就建立了唯物主义历史观。
130
3、实践基础上科学性与革命性相统一的无产阶级哲学(哲学作用的变革)
马克思在评述以往哲学的时候说: “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造世界。”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61页) 根本不同于以往旧哲学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不但要科学地“解释世界”,而且要革命地“改造世界”。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这种科学性和革命性,在实践基础上达到了高度的统一。
131
(1)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实践的唯物主义”哲学
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区别于其他哲学的最主要、最显著的特点。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性,具体体现在三个方面: 其一,它第一次对实践的概念作出了科学的规定,指出实践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改造,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 其二,它全面论证了实践对认识的基础地位和决定作用,指出自己的全部理论都来源于实践,受实践检验,随实践发展; 其三,它充分地论证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指出哲学的根本任务不在于解释世界,而在于改造世界;哲学要服务于实践,指导实践,变为群众的行动,化作改造世界的物质力量。
132
(2)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唯物主义哲学 科学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第二个重要特点。
前面说到,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唯物主义与辩证法、唯物辩证的自然观与唯物辩证的历史观相统一的完整体系,是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正确反映;这些都说明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性。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性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性是必然地联系在一起的。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性表明:马克思主义哲学来源于实践,受实践检验,随实践发展;这就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性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提供了有效的保证。
133
(2)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唯物主义哲学 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和继承者,从来都把自己的哲学叫做科学:
马克思把自己的战斗生涯看作是在科学道路上的永无止境的攀登; 恩格斯把马克思直接地称作“科学巨匠”; 列宁多次强调,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著作是“科学著作”; 斯大林和毛泽东反复讲到,马克思主义及其哲学就是科学,是老老实实的学问。 科学性是马克思主义及其哲学的本性和灵魂。离开了科学性,就没有马克思主义及其哲学。不管在什么名义与旗号下,违背了科学性,就违背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及其哲学;就违背了唯物主义和辩证法。
134
(3)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革命的唯物主义哲学 革命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第三个重特点。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无产阶级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理论体系,是无产阶级及其政党领导下的广大人民群众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强大思想武器。 因此,马克思主义哲学具有革命性的特点。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革命性,最突出地表现在它的无产阶级阶级性。
135
(3)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革命的唯物主义哲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不是抽象的教条,而是行动的指南,不是供人玩赏的古董,而是人们用以“改变世界”的武器。
因此,马克思主义哲学决不是象美洒佳肴那样,可以为站在任何阶级立场、抱有任何政治主张的人所享用;而只有不囿于私利,具有彻底革命精神的阶级即无产阶级才能掌握和运用。 所以马克思说:“哲学把无产阶级当作自己的物质武器,同样地,无产阶级把哲学当作自己的精神武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第15页)
136
(3)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革命的唯物主义哲学 在阶级存在的条件下,哲学都属于一定阶级的意识形态,都具有阶级性;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其它所有哲学的共同特点。 但是,由于它们所属阶级的不同,它们的科学性就大相悬殊了。 马克思主义以外的各派哲学,大都属于剥削阶级的意识形态,反映的是剥削阶级的利益、意志和愿望,是为剥削阶级的地位和利益作论证的;这就不能不使它们具有剥削阶级的偏见。 剥削阶级哲学总是把自己打扮成“超阶级的”、“无党派的”、“全民的”哲学,这本身就暴露了其阶级性的一个重要方面——虚伪性和欺骗性。
137
(3)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革命的唯物主义哲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则相反,它是无产阶级世界观的理论表现,反映的是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者阶级的根本利益,这就是铲除一切剥削制度,消灭包括无产阶级自身在内的一切现存阶级,实现以全人类的解放为最终目的的共产主义社会;除此之外,再无别的狭隘的目的和私利。 因此,马克思主义哲学没有任何必要隐瞒自己的阶级主张,掩饰自己的阶级面貌;公开申明自己为无产阶级和人民大众的利益报务,即公开申明自己的阶级性。 这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区别于其他哲学的一个显著特点。
138
(3)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革命的唯物主义哲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有阶级性,但这种阶级性却在实践的基础上与科学性达到了有机的统一。
其他阶级的哲学,由于其阶级狭隘的利己观念和阶级偏见,由于其阶级的根本利益最终会与历史发展的方向相违背,因而总是不敢完全地面对现实,不敢随着历史的发展而发展。 而无产阶级的根本利益始终是与历史发展的方向相一致的,因而作为无产阶级利益之反映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越是符合历史发展的规律,即越具有科学性,就越是符合无产阶级的利益。
139
(3)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革命的唯物主义哲学 反过来说,马克思主义哲学之所以能成为无产阶级的哲学,就是因为它正确地揭示了自然,尤其是人类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就是因为它的科学性。 正如列宁所深刻指出的那样:马克思主义“这一理论对世界各国的社会主义者之所以具有不可遏止的吸引力,就在于它把严格的和高度的科学性(它是社会科学的最新成就)和革命性结合起来,并且不是偶然地结合起来(即不仅因为学说的创始人本人兼有学者和革命家的品质),而是把二者内在地和不可分割地结合在这个理论本身中。”(《列宁选集》第1卷,第81页)
140
三、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决不意味着哲学发展终结,而是在更高的阶段继续向前推进的开端。
马克思主义哲学从来不自封为包罗万象的、最终完备的、封闭性的知识体系,而是把自己看作一门创造性的、开放性的科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在实践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它也必将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
141
三、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 江泽民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的报告》中指出:
“马克思主义是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的科学。马克思主义需要有新的发展,这是时代的大趋势。世界在发生巨大变化,人类文明在突飞猛进,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的事业展现了新的前景,这一切都需要马克思主义者开拓新视野,发展新观念,进入新境界。”
142
三、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 马克思恩格斯不但在实践的基础上创立了马克思主义及其哲学,而且在实践中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及其哲学。
列宁在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的新时代,总结和概括新的历史经验和科学成就,写了《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哲学笔记》等哲学著作,既批判了第二国际机会主义和马赫主义,捍卫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又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哲学。
143
三、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 毛泽东在民主革命时期就号召全党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他自己更是身体力行,刻苦攻读马克思主义哲学著作,并亲自撰写了《实践论》、《矛盾论》、《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等哲学著作。 新中国成立后,他又一再号召全党和全国人民学习哲学,提出要“让哲学从哲学家的书本里和课堂上走出来,变为群众手里的锐利武器。”
144
三、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 运用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提出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依据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唯物主义原理和认识论,重新确定了“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的思想路线; 运用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提出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145
三、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 依据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内容,概括出了“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以及关于社会主义根本任务、社会主义本质特征、“三个有利于标准”等一系列重要观点。 这些都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特别是历史唯物主义的重大贡献和发展。
146
三、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 2000年2月,江泽民在广东考察工作时提出:
“中国共产党必须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后来,他又在2001年7月的1日建党8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以及2002年11月的十六大报告中作了全面的阐述。
147
三、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以胡锦涛总书记为核心的党的第四代领导集体,提出了“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进一步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148
三、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
149
第三节 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意义和方法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功能 二、理论联系实际的学习方法
150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功能 1、现时代的思想智慧 2、人生的根本指南 3、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 4、锻炼思维能力的最好方法
151
1、现时代的思想智慧 马克思指出:“任何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精神的精华”,“是自己的时代、自己的人民的产物,人民最精致、最珍贵和看不见的精髓都集中在哲学思想里”(《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第121、120页)。 马克思主义哲学就是这样一种“真正的哲学”;它继承了人类以往历史所创造的先进的思想文化,是以往人类文明发展的光辉结晶;同时又总结了现时代的实践经验,是现代“文明之灵魂”。 因此,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现代最先进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我们时代的思想智慧。
152
1、现时代的思想智慧——反思功能 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现时代的思想智慧,通过对自己时代的作用,而体现出多方面的功能。
这些功能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反思功能。反思是哲学思维最基本的特征。 黑格尔说:“哲学的认识方式只是一种反思——意指跟随在事实后面的反复思考。” 他又说:“反思以思想的本身为内容,力求思想自觉其为思想。”(《小逻辑》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第7、39页)
153
1、现时代的思想智慧——反思功能 从辩证唯物主义的立场来看,反思包含两重含义:
一是“反思”即反复思考,是指对思维对象和思维自身的再思、三思和多思。 哲学的任务是要达到对事物最深刻本质和最普遍规律的认识。 而由于思维对象和思维自身的复杂性,这种追根溯源、探究无限的认识,不是“再思”、“三思”就能够做到的,而必须通过对思维对象和思维自身的“反复思考”即“多思”才能够实现。
154
1、现时代的思想智慧——反思功能 二是“反思”即反身思维,是指思维向外思维思维对象,“反回来”思维思维自身,把思维活动本身作为思维的对象。
所以,黑格尔说,“反思以思想的本身为内容”。 由于反思是对思维本身的思维,所以有的哲学家(如洛克)把反思也叫做“内省体验”。 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所讲的“反省”,通常也是在这种意义上使用的。 从这个意义上说,所谓哲学是反思,即是说哲学思维是对认识的再认识,是对已经获得的认识成果的再思考。
155
1、现时代的思想智慧——反思功能 前面讲到,哲学是对自然知识、社会知识、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以具体科学的成果作为自己的认识材料,从具体科学的成果中抽象和概括出一般性的哲学原理和结论。 这里都表明了哲学思维是对(已经取得的)认识(具体科学)的再认识,是对已经取得的知识(具体科学成果)的再思考。
156
1、现时代的思想智慧——概括功能 其二,概括功能。哲学是对人与世界之关系的总体把握,在概括各方面知识的基础上,形成哲学意义上的世界图景(即世界观)。 概括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功能,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把握人与世界的总体性关系的基本思维方式。 任何认识都包含着某种程度的概括,这是哲学认识与其他认识的共同之处。 哲学概括的独特之处在于:它是对事物最深刻本质和最普遍规律的概括。
157
1、现时代的思想智慧——概括功能 哲学将具体科学所作概括的终点作为自己概括的起点,以最一般的概念、范畴等逻辑形式揭示世界的最深刻本质和最普遍规律以及人与世界的关系,从而描绘出人与世界的总体性图景即世界观。 与此同时,哲学的概括又提供一种哲学的方法论,即人们处理和驾驭自己同外部世界之关系的基本规范和准则。 掌握正确的哲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提高人的思维和实践能力,完善人的思维和实践方法的根本途径。 这是哲学作为思想智慧能够启迪人的思想的根本表现。
158
1、现时代的思想智慧——批判功能 其三,批判功能。哲学的本性是批判的,至少科学的哲学是这样。
马克思明确指出:“辩证法在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的理解中同时包含着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的理解,即对现存事物必然灭亡的理解;辩证法对每一种既成的形式都是从不断的运动中,因而也是从它的暂时性方面去理解;辩证法不崇拜任何东西,按其本质来说,它是批判的和革命的。”(《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第218页)
159
1、现时代的思想智慧——批判功能 一种代表时代精神的哲学,决不只是简单地、呆板地描述人与世界的关系,而总是以一种批判的态度对这种关系进行评价。 在这里,既有对过去传统关系的反思和批判,也有对现实关系的审视和评判,更有对未来理想关系的构思和追求。 哲学从不轻率地承认任何现存在的理论、学说、教条乃至常识,而总是要对它们的合理性、存在的根据、真伪和价值作出批判性的审查。 所以马克思说:“哲学并不要求信仰它的结论,而只要求检验疑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第123页)
160
1、现时代的思想智慧——批判功能 这种哲学批判,从其主体性要求来讲,在于倡导理性自由精神,培养主体活动的独立性,活跃创新意识;
从其客体效应来说,在于不断地排除谬误,修正错误,向客观真理迈进。 离开了哲学的批判功能,搞一言堂,搞一人说了算,是不可能达到客观真理的。
161
1、现时代的思想智慧——预测功能 其四,预测功能。哲学不仅具有对已有认识的反思功能,而且具有对未来发展的预测功能。
哲学并不总是跟在科学和时代的背后说明世界,它还要立足于时代,对人类社会和自然界的未来发展作出方向性和总体性的预测;从而为人类描绘出一幅未来世界的图景,为人类的认识和实践活动指明前进的方向。
162
1、现时代的思想智慧 具有反思、概括、批判和预测功能的哲学,把人与世界之关系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内在地联系起来,达到了对这种联系的本质性和规律性的把握。 以这种哲学的方式去审视包括人在内的世界,所看到的就不只是“过去”和“现在”的凝固的片断,而是从“过去”经“现在”通向“未来”的历史的发展。 哲学总是这样反思过去,立足现实,展望未来,从而引导人们从“现在”自觉地走向“未来”。
163
1、现时代的思想智慧 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以促进社会进步和人类解放为己任,因而使人站得更高,看得更远。
虽然它不能准确地描述现实的运动过程,但却可以大体把握人与世界关系的发展趋势,这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预测功能。
164
2、人生的根本指南 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现代最科学的世界观,内在地包含有对人和人生的科学理解,是关于人的本质和价值、人生目的和理想以及人的自我发展的理论。 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对于人们认识世界、把握自我、规范人生,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为人们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起着导向和激励的作用。
165
3、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 任何事物都是共性和个性的统一;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也必然是这样。
“社会主义”体现了所有社会主义国家的共性。 这些共性有:以公有制为主体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政权,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的社会主义文化。 这些体现社会主义共性的东西,邓小平把它概括为“四项基本原则”。
166
3、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 我国建设的是社会主义国家,“四项基本原则”是我们的“立国之本”;我们必须自觉坚持。
“中国特色”体现了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个性,我们要根据中国的国情来建设中国的社会主义。 既要遵循社会主义建设的普遍原则,又要结合中国的具体情况,走自己的路。
167
4、锻炼思维能力的最好方法 无论对于整个民族还是单独的个人,理论思维能力都是非常重要的。
黑格尔曾经形象而深刻地指出:“一个有文化的民族竟没有形而上学——就象一座庙,其他各方面都装饰得富丽堂皇,却没有至圣的神那样。”(《逻辑学》上卷,第2页) 恩格斯更深刻地指出:“一个民族想要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 “但理论思维仅仅是一种天赋的能力。这种能力必须加以发展和锻炼,而为了进行这种锻炼,除了学习以往的哲学,直到现在还没有别的手段。”(《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467、465页)
168
4、锻炼思维能力的最好方法 前面讲到,哲学的本义是给人智慧、使人聪明的学问。
哲学确实具有这样的功能和作用,是锻炼人的思维能力,提高人的智力智能的最好方法。 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其一,哲学所提倡的理性批判精神,对于破除迷信,解放思想,培养主体活动的独立性,提高人的理性思维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169
4、锻炼思维能力的最好方法 哲学是对人类精神发问中最根本问题所作出的极至终点的回答:
哲学既不同于具体科学的经验性和局部性;它要求人们对于事物的认识不但要“知其然”,而且要“知其所以然”;要对事物的最深刻本质和最普遍规律作出穷根究底、探本溯源的认识。 哲学也不同于宗教神学的迷信和盲从;它以概念和逻辑的形式回答问题,提倡思考和说理。 哲学所倡导的这种穷根究底、探本溯源的逻辑思维形式,对于破除迷信,解放思想,培养主体活动的独立性,提高人的理性思维能力,无疑有着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170
4、锻炼思维能力的最好方法 其二,哲学作为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可以丰富人们的知识,开阔人们的视野,提高人们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其三,哲学揭示了物质世界的共同本质和普遍规律,为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提供了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
171
二、理论联系实际的学习方法 理论联系实际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则,也是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方法。 理论联系实际有两层含义:
一是要认真学习,切实掌握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理论。 不掌握理论,就抓不住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联系实际就会成为一句空话、套话。 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要刻苦钻研,勤于思考,切忌死记硬背;重在领会精神实质。
172
二、理论联系实际的学习方法 二是要结合国际国内和自己的思想实际来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 马克思主义不是教条,而是行动的指南!
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不要求我们死记硬背,而是要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认真地总结“过去”,客观地分析“现在”,科学地规划“未来”;在实践中充分展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价值和意义。
173
二、理论联系实际的学习方法 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要特别注意防止和反对两种错误的倾向:
一是要注意防止和反对教条主义。教条主义也就是本本主义,一切从本本出发,把书本知识当作僵死的教条而不知与实际相结合。 二是要注意防止和反对经验主义。经验主义放弃对理论的学习和把握,把狭隘经验当作普遍真理到处套用,而看不到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无论是教条主义还是经验主义,都是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都是错误的;在实践中,我们要注意克服。
174
课外练习 思 考 题 1、为什么说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2、为什么说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思 考 题 1、为什么说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2、为什么说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3、怎样认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 课外练习
Similar presentati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