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近代中国寻梦人之⑨ 冼星海 用音乐凝聚中国力量 黃河 编辑:HKSEW K.O.HO 作者:武茂昌等 (手动翻页)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近代中国寻梦人之⑨ 冼星海 用音乐凝聚中国力量 黃河 编辑:HKSEW K.O.HO 作者:武茂昌等 (手动翻页)"—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近代中国寻梦人之⑨ 冼星海 用音乐凝聚中国力量 黃河 编辑:HKSEW K.O.HO 201311 作者:武茂昌等 (手动翻页)
冼星海 用音乐凝聚中国力量 黃河 文化传播网 作者:武茂昌等 编辑:HKSEW K.O.HO (手动翻页) 音乐 黃河大合唱  微蹙的眉头,深邃的眼神,这正是人们心目中的“为大众谱出呼声”的人民音乐家形象。

2 “人民音乐家”冼星海 2013年9月,习近平主席在访问哈萨克时提到了一位中国音乐家在阿拉木图创作一系列音乐作品,激励人们为抗击法西斯而战的故事。这位音乐家就是创作出了《黄河大合唱》等数百首优秀音乐作品、被毛泽东称为“人民音乐家”的冼星海。

3 立志创作 中国的交响乐 1905年,冼星海出生在澳门海边一个渔民家庭里。1928年,他进入上海国立音乐学院学习。冼星海虽然出身贫寒,但志存高远,他的人生理想是创作出中国的交响乐,使中国成为世界音乐强国。为了实现人生理想,1929年,冼星海只身到法国勤工俭学。 上海国立 音乐学院 3

4 几次晕倒险些被送进陈尸所 他靠在餐馆跑堂、在理发店做杂役等维持生活。他在塞纳河畔梧桐树下几次晕倒,险些被法国员警送进陈尸所。最终他考入巴黎音乐学院,在肖拉•康托鲁姆作曲班学习。留法期间,创作了《游子吟》《d小调小提琴奏鸣曲》等十余首作品,他根据唐代诗人杜甫著名的诗篇《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而创作的奏鸣曲《风》,排上了巴黎音乐学院新作品演奏会节目单,这在巴黎音乐学院是破天荒的第一次。为理想的实现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巴黎音 乐学院 杜甫 4

5 最有希望的“东方青年作曲家” 1935年夏,冼星海从巴黎音乐学院毕业,启程回国。消息传到上海,有的报刊发表文章,称他是“一位从艰难困苦里斗争出来的作曲家”,是最有希望的“东方青年作曲家”。祖国需要这样的青年人,冼星海也想大干一番。  1932年3月,中国留法音乐学会 在巴黎成立,左一为冼星海。

6 为民族解放谱写乐章 冼星海回到上海后,竟受到一些人的冷遇。当时音乐界大权掌握在外国人手里,他们看不起中国人。冼星海想举办一次个人音乐会,可找了几个乐队,都被拒绝。他多么渴望有一天能走上舞台指挥中国的乐队,演奏中国音乐家的作品啊。他感慨道:我看透了现实,今后不能沉湎于国际音乐家的幻梦之中了。我要为革命,为民族解放谱写乐章,为人民大众写出战斗音乐作品!

7 自称“我不是泰斗” 《武汉抗战史要》描述,冼星海带队演出时,每当群众围拢来,他首先站在车上教歌,然后才是演剧队员演戏。演完几个节目,卡车又开往别处继续宣传。许多群众为他们的歌声和剧情所吸引,跟着“流动舞台”跑遍了武汉的大街小巷。 冼星海也因此声名远播。1937年12月,冼星海到黄石进行慰问伤兵演出,对方在会场高挂“欢迎音乐泰斗冼星海先生”,冼星海当时就说:“中国的音乐泰斗不是我,是两年多以前去世的聂耳先生。让我们一起来唱他谱写的《义勇军进行曲》。”

8 救亡音乐是一道“铁的支流” 1938年4月,冼星海进入政治部第三厅(抗战初期国民政府在汉设立的主管宣传工作的机构,郭沫若任厅长)后,在周恩来、郭沫若的领导下,冼星海利用众多歌咏队,在武汉掀起了一个又一个震撼云霄的救亡歌咏高潮。《武 汉抗战史》认为,救亡音 乐在抗战的文化阵营里是 一道“铁的支流”。 儿童也积极参与到武汉抗战歌咏活动中

9 为发展民族音乐事业献身 这时,冼星海结识了田汉、贺绿汀等进步音乐家。他拒绝了国民党宣传部的高薪聘请,决心为发展民族音乐事业献身,冼星海开始为进步电影谱曲。他与田汉合作为电影《青年进行曲》创作了主题歌:“前进,中国青年!抗战,中国青年!中国恰像暴风雨中的破船,我们要认识今日的危险,用一切力量争取胜利的明天。”这部影片在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后的第三天上映,这首歌也立刻引发了群众的共鸣,很快流传开来。此外,他还为进步影片《壮志凌云》、话剧《复活》《大雷雨》等谱写音乐。 冼星海(左) 和田汉 9

10 《救国军歌》在学生中唱响 全国抗战爆发后,冼星海参加了上海话剧界战时演剧二队,进行抗日文艺宣传。有一次,冼星海参加上海学联到郊区救亡宣传的活动。国民党当局派保安队到现场阻止学生,双方对峙剑拔弩张。这时,青年诗人塞克把自己写的一首诗交给冼星海。冼星海怀着满腔激愤,朗诵了两遍,倚墙只用了5分钟就写出曲谱:“枪口朝外,齐步前进,不伤老百姓,不打自己人,……”这首《救国军歌》当场在学生中唱响,随后在场的老百姓甚至连保安队的士兵也跟着唱,很多人边唱边流泪。 救国军歌

11 光明的象征 《在太行山上》 1937年8月,冼星海随救亡演剧队到浙江、河南、湖北等地宣传演出。他奋不顾身,一边创作,一边组织演出。这时候中共领导的抗日游击战在华北后方逐渐展开,全国民众深受鼓舞。冼星海马上创作了《游击军》、《到敌人后方去》等抗战歌曲,歌颂游击战。流传最广的要数《在太行山上》,这首歌激昂雄壮,极大地鼓舞了太行军民,许多男女青年听到这支歌曲,成群结队向敌后方奔来,太行山已经不只是个地理名词,而且是个光明的象征。 冼星海和“鲁艺”合唱团

12 冼星海的创作 反映了人民对祖国的热爱 在冼星海的创作中,数量最多、影响最广的是多种多样的群众歌曲。除了正面表现人民群众抗日斗争的歌曲外,还有表现工农群众的劳动生活、采用特定的劳动音调和节奏写成的《拉犁歌》、《搬夫曲》和《路是我们开》;以及为抗战中的妇女、儿童写的《只怕不抵抗》、《祖国的孩子们》和《三八妇女节歌》等。这些作品从各个不同侧面 ,反映了人民对祖国的热爱,抒发了人民对革命的热切情感。冼星海在参加抗日救亡的活 动中,深深感到,中国共产党才 是中华民族的中流砥柱。他说: “我要到延安去,那里才是抗日 的中心呀。”

13 在延安进入创作颠峰期 1938年冬,冼星海放弃优厚待遇,奔赴延安,担任鲁迅艺术学院音乐系主任。在延安的一年半,他进入创作的巅峰期,谱写了《军民进行曲》、《生产运动大合唱》、《黄河大合唱》等作品。其中最有名的就是经他谱曲,诗人光未然作词的《黄河大合唱》。 “鲁艺”音乐系部分人员,前排左二为冼星海抱著女兒妮妮。

14 《黃河大合唱》诞生 1939年他去看望病床上的青年诗人光未然,在听他朗诵《黄河吟》,讲述黄河呼啸奔腾的壮丽景象时,产生共鸣,很快冼星海就创作出了《黄河大合唱》这一中华民族的音乐史诗。1939年5月11日,在延安庆祝鲁艺成立1周年晚会上,冼星海指挥40多位热血青年演奏了《黄河大合唱》,当时乐队只有两三把小提琴, 二十来件民族乐器,低音弦乐器是用 煤油桶支撑,打击乐器由脸盆、大把 的勺子放在搪瓷缸子里摇晃出来的效 果,但这支原始的乐队烘托着这些热 血青年放声高歌。

15 1939年4月13日 黄河大合唱在延安首演 1939年春,诗人光未然应作曲家冼星海之约,在延安完成《黄河大合唱》的歌词,冼星海于3月31日完成了大合唱全部音乐的创作。黄河》9个 乐章组成,热情讴歌了中 华民族渊源流长的灿烂历 史,赞美了 中国人民不 屈不挠的斗 争精神,展 示了一幅全 国人民英勇 抗日的壮烈 图景。 光未然 晚年光未然

16 为抗日救亡不要任何报酬 冼星海从巴黎音乐学院学成回国成了名人。国民党想利用他写颂歌,惟利是图的商人也重金收买让他写“桃花窝里美人多”之类的商业歌曲,他都不为之所动。他精心为进步电影《复活》、《雷雨》、《大日出》、《夜半歌声》配曲,而且为了抗日救亡不要任何报酬。

17 在沒有一架钢琴情况下,完成了 一生中主要作品的大部分创作
在延安时期,冼星海艺术创作也达到了崭新的境界。在全延安没有一架钢琴的情况下,他完成了一生中主要作品的大部分创作,而且培养出一大批音乐干部。应该说,这也恰恰是他周围革命环境影响的结果。冼星海与聂耳一样,把音乐当成争取大众解放的武器,人民也在歌声中永远记住了他们。 延安 人民音乐家聶耳

18 以音乐发出了解放的呐喊 音乐可以反映出一个民族的命运。冼星海在西方求学期间,饱受西方列强对弱小民族的歧视。回国途经伦敦时 ,英国海关竟不准他入境,被扣几个小时。回国后,他曾指挥上海工部局的管弦乐队演奏贝多芬《第八交响曲》,可这个乐队从指挥到演奏者却没有一个中国人。他深切体会到民族受压迫的苦难,从而走上追求革命的道路,并以音乐发出了解放的呐喊。 呐喊 贝多芬 《第八交响曲》 18

19 抗日,中国要崛起! 在场的毛泽东听后连声叫“好,好,好”。 周恩来说他“为抗战发出怒吼,为大众谱出心声”,更有许多人唱着“风在吼,马在叫”,走向抗日战争最前线。《黄河大合唱》的雄壮音乐,是中华民族面对外来侵略者的怒吼,是人民群众不屈不挠反抗精神的体现。这一组歌曲体现了鲜明的时代性,把全中国人最关心的事、最强烈的 情感通过音乐表达出来, 那就是:抗日,中国要崛 起! 19

20 抗战救亡的精神号角 《黄河大合唱》一问世,就迅速在中国大地上传唱,成为抗战救亡的精神号角,推动了团结抗日的形势发展。1945年10月,冼星海病逝,年仅40岁。延安各界为冼星海举行追悼会时,毛泽东亲笔题词:“为人民的音乐家冼星海致哀”。 冼星海 首日封 20

21 哈萨克的阿拉木图冼星海大街 1940年5月,冼星海赴苏联,为大型纪录片《延安与八路军》进行后期制作与配乐。临行前,毛泽东在家中请他吃饭并饯行。翌年,苏德战争爆发,该片制作停顿。他想经新疆回延安,却因交通中断而未成,被迫羁留于哈萨克的阿拉木图。在供应十分困难的战时条件下,他相继完成了《民族解放交响乐》、《神圣之战》、管弦乐组曲《满江红》、交响诗《阿曼该尔达》和以中国古诗为题材的独唱曲。因劳累和营养不良,他的肺病日益严重。 战争结束时,他虽回到莫斯科治疗却未能愈痊 ,于1945年10月在克里姆林宫医院病逝,年仅 40岁。 1999年,哈萨克共和国 阿拉木图市的弗拉基米尔大街被 命名为冼星海大街。 冼星海大街

22 冼星海一家 冼星海和钱韵玲 冼星海一家1940年摄于 延安“鲁艺”窑洞前 冼星海的女儿冼妮娜

23 冼星海 鲁迅艺术学院校舍

24 人民音乐家 冼星海

25 冼星海的签名 冼星海

26 冼星海部分雕塑和艺术作品

27 〝不是钱能买的〞

28 鸣 谢 谢 谢 ! 此投影片是由香港高龄教育工作者 联谊会(非牟利慈善团体)编辑, 投影片的文字,主要是作者武茂昌撰写的。
鸣 谢 此投影片是由香港高龄教育工作者 联谊会(非牟利慈善团体)编辑, 投影片的文字,主要是作者武茂昌撰写的。 投影片使用了人民网、百度搜寻网、 南方都市报、 《武汉抗战史要》 和Google 等提供的 一些珍贵照片和资料, 使投影片有较好效果, 特此鸣谢。 又感谢各位的支持 谢 谢 ! 更多精彩请点击这里访问


Download ppt "近代中国寻梦人之⑨ 冼星海 用音乐凝聚中国力量 黃河 编辑:HKSEW K.O.HO 作者:武茂昌等 (手动翻页)"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