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第六单元 感染性疾病的免疫学检测.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第六单元 感染性疾病的免疫学检测."—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第六单元 感染性疾病的免疫学检测

2 实验一 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体检测

3 实验目的 酶联免疫 吸附试验 (ELISA)是 感染性疾病的 常用检验方法 通过乙型肝炎 病毒表面抗体 检测实验, 掌握ELISA的
基本实验 原理及操作步骤 熟悉影响实验结果 的各种因素, 学习正确分析 判断实验结果及 了解检测的 临床意义。

4 实验原理 采用纯化的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包被反应板,加入待测标本,同时加入标记了辣根过氧化物酶的HBsAg (HBsAg-HRP),当标本中存在抗HBs时,该抗-HBs与包被的HBsAg结合并与酶结合物结合形成HBsAg-抗-HBs-HBsAg-HRP复合物,加入TMB底物显色,显色的强弱与待测标本中的抗HBs含量成正比。

5 试剂及器材 包被有HBsAg的微孔板 HBsAg-HRP 阳性、阴性及弱阳性对照血清 显色剂,终止液 酶标仪 洗板机

6 实验流程 1.加样 2.加酶结合物 3.显色 4.测吸光度 取出包被好抗原的酶标板 1 2 3 4 5 标记各孔,加入50μL/孔 空白
阴性 阳性 弱阳性 待测 各孔加入酶标抗原1滴/孔 2.加酶结合物 37℃,30min 用洗涤液洗涤5次 甩干孔内液体 每组4孔 3.显色 加入显色液A、B各一滴/孔 37℃,15min 加入终止溶液1滴/孔,混匀 4.测吸光度 酶标仪上读取吸光度值 6

7 操作步骤 1.将包被孔编号,分别加入标本、阴性对照、阳性对照、弱阳性对照及空白对照各50μl 。
2.每孔加入酶结合物1滴(空白对照孔除外),充分混匀,置37℃孵育 30分钟。 3.甩去孔中液体,加洗涤液注满各孔,静置5秒,甩干,重复5次后拍干。 4.每孔加显色剂A液、B液各1滴,充分混匀,置37℃孵育15分钟。 5.每孔加入终止液1滴,混匀。 6.在酶标仪上于450nm波长处读取吸光度值(A),以空白孔校零点,分别测定阴性、阳性、弱阳性对照及样本孔的A450值。

8 结果判断 样本孔吸光度值(S)/阴性对照孔吸光度值(N)≥2.1判断为阳性。

9 实验讨论 ELISA是临床常用的感染性疾病免疫学检测方法,包括间接法、竞争法、捕获法、双抗体夹心法及双抗原夹心法等方法,讨论各种方法的临床应用。 分析ELISA检测过程中的各种影响因素,探讨本次实验结果的准确性。 讨论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体检测结果的临床意义。

10 注意事项 加样应加在板孔的底部,避免加在孔壁上部,避免溅出,避免产生气泡。 洗涤必须彻底,防止产生假阳性。 严格控制温育温度和时间。

11 实验二 HBsAg不同检测方法的最低检测限 (验证性实验)

12 实验目的 1.用已知浓度 HBsAg阳性 血清作系列稀 释,分别采用 胶体金免疫层 析法、ELISA 法两种方法将 不同稀释度的
次重复定性检测 2.将所得实验数 据进行分析处理, 以验证不同方法 的最低检测限 3.初步掌握验证 实验的原理、步 骤及注意事项。 熟悉定性检测的 性能验证方法

13 实验方案 乙肝表面抗原的定性检测 胶体金法 酶免疫技术 最低检测限验证 确定临界值浓度 制备评价用样本 评价方法检测限 判断结果

14 实验原理(一) 胶体金免疫层析技术 一端粘贴了含有金标记的HBsAg抗体的硝酸纤维素膜试纸条,当其下端浸入血清标本后由于毛细管作用向另一端移动,移动中复溶金标记的HBsAg抗体,若标本中含有HBsAg即可形成金标记抗HBsAg-HBsAg复合物,该复合物移动至测试区时,与固定在载体膜上的HBsAb结合而被固相化并显示红色线条(阳性条带),多余的金标记抗体则越过该区域并与质控区中抗同一种属来源的IgG结合显示红色(质控条带)。

15 实验原理(二) 酶免疫技术(ELISA) 双抗体夹心法 显色剂
Ag Ab 显色剂 E 将已知的纯化抗体(HBsAb)吸附于固相载体上加入待检标本(含相应抗原HBsAg)与之结合。洗涤后,加入酶标抗体(HRP-HBsAb)形成夹心,加酶底物溶液显色进行测定。 1) 将特异性抗体与固相载体联结,形成固相抗体。洗涤除去未结合的抗体及杂质。 2) 加受检标本,保温反应。标本中的抗原与固相抗体结合,形成固相抗原抗体复合物。洗涤除去其他未结合物质。 3) 加酶标抗体,保温反应。固相免疫复合物上的抗原与酶标抗体结合。彻底洗涤未结合的酶标抗体。此时固相载体上带有的酶量与标本中受检抗原的量相关。 4) 加底物显色。 15 15

16 实验原理(三) 根据C50制备 评价血清 定值 参比血清 做系列稀 最低检测 释后重复 限的验证 检测 确定临界值C50 确定最低
-20% 样本 +20% 样本 确定最低 检测限(+20% 样本)

17 实验试剂及器材 1.实验试剂 HBsAg国家标准物质(浓度为5ng/ml),HBsAg质控血清,HBsAg阴性对照、阳性对照、弱阳性对照血清, 胶体金试剂盒,ELISA试剂盒,MEIA试剂盒。 2.实验器材 酶标仪、洗板机、恒温水浴箱、吸水纸、移液器、微量加样器吸头等。

18 操作步骤 (一)确定临界值浓度 该浓度即为 临界值C50 HBsAg 国家标准 物质(5ng/ ml) 阴性结果占50% 系列稀释
操作步骤 (一)确定临界值浓度 HBsAg 国家标准 物质(5ng/ ml) 阴性结果占50% 系列稀释 记录结果、统计 不同稀释浓度 重复检测 阳性结果占50% 该浓度即为 临界值C50

19 临界值 C5 C50 C95

20 表1.不同浓度HBsAg标准物质稀释参照表 试管序号 HbsAg(5ng/ml) (ul) 阴性血清(ul) 终体积(ul)
100 5 2 80 20 4 3 60 40 50 2.5 6 7 10 90 0.5 8 95 0.25 9 98 0.1 99 0.05 11 0.2 99.8 0.01

21 (二)胶体金操作方法 顺序将胶体金试纸条浸入血清(不要超过最高检测线)5秒钟后取出,平置,20分钟后判断结果。

22 (三)ELISA操作步骤 加样 不同稀释度的阳性血清(均做双孔测定)及阴性对照、阳性对照、弱阳性对照血清,分别加入对应的反应孔,留1孔做空白对照,置37 ℃水浴60min。 加酶 每孔加入酶标记抗体50ul,空白对照孔不加,置37℃水浴30min。 洗涤 甩去各孔内液体,拍干,用洗涤液洗孔6次,每次均拍干。 加酶底物/色原溶液 加显色剂A液、B液每孔各50ul, 37℃水浴30min显色。 加终止液 每孔50ul。 读数 在酶标仪上于450nm波长处读取吸光度值(A),以空白孔校零点,分别测定阴性对照、阳性对照、弱阳性对照及样本孔的A值。

23 操作实例:ELISA(双抗体夹心法) 试剂室温平衡 加酶结合物 温育 洗板 稀释阳性标准物质血清 显色 洗板 读取吸光度,判断结果 顺序加样
加酶结合物 温育 洗板 稀释阳性标准物质血清 显色 洗板 读取吸光度,判断结果 顺序加样 温育

24 结果判断 C50是否准确的判断: 根据浓度为C50的样本在40次检测中得到阳性结果的次数判断C50是否准确(表2)。表2
检测次数 阳性结果次数 阳性结果所占百分比 C50准确性判定 1 40 ≤13次 ≤32.5% 不准确或不可信(统计学的错误率为5%) ≥27次 ≥67.5% 2 14~26次 35%~65% 准确或可信             C50可信取决于实际检测结果以及检测的样本数量

25 表3.重复检测次数与样本的实际浓度 阳性结果 重复性检测总次数 次数 百分比 真正百分比 样本的实际浓度 20 10 50% 30%~70%
C30~C70 40 35%~65% C35~C65 100 50 40%~60% C40~C60

26 表4.-20%~+20%浓度范围是否包含了C5-C95区间
阳性结果≥90%(36/40) -20%~+20%浓度范围包含了C5~C95区间; 用该方法检测,C50±20%的样本检测结果一致 -20% 阴性结果≥90%(36/40) 如果C50估计不准,那么-20%到+20%浓度范围也会变化,这将导致浓度范围的一侧落在C5~C95区间之外。

27 最低检测限的判断 若-20%浓度的样本阴性结果次数和+20%浓度的样本阳性结果次数符合表4,,则说明临界值可信,而且+20%浓度即为最低检出限。

28 实验注意事项 加样的准确性:加样及稀释样品时应准确 标准浓度的样品应按浓度顺序加样,及时更换微量加样器吸头防止交叉污染
实验中同时设置阴性、阳性、弱阳性对照和空白对照 洗涤要严格按照要求,彻底洗涤,防止假阳性,但不可冲洗过猛过急导致假阴性 严格控制反应时间和显色时间 胶体金试条法结果应观察30分钟

29 实验结果分析 两种方法的实验结果进行汇总、统计其阳性及阴性次数,并计算其阳性次数及阴性次数的百分比,以分析确定临界值C50。

30 实验小结 总结本实验中两种方法的最低检测限与试剂盒的给定值是否相符。 总结实验过程中的操作是否规范,实验过程中应该注意哪些问题。

31 实验讨论 基本概念: C50: 是一个临界值,是将阳性标本做系列稀释后,能够获得50%阳性和50%阴性结果的测试物的浓度,要保证C50的重复性较好应保证该临界浓度+20%处于95%的区间内。 C5:指一份样本,在多次重复实验中有95%的几率获得阴性的结果时该分析物得浓度。(低于C50浓度的20%). C95:指一份样本,在多次重复实验中有95%的几率获得阳性的结果时该分析物得浓度。(高于C50浓度的20%)。

32 实验讨论 重复性验证实验: 重复检测C5、C50、C95样本各40次;确定每一份样本结果为阳性和阴性的百分比;评价其临界浓度是否准确;评价+20%~ -20%的浓度范围是否包含于这种方法的95%区间。

33 实验三 抗链球菌溶血素O检测

34 实验目的 1.掌握检测 ASO的原理 和方法、操作 注意事项 及结果的判断 分析 2.了解不同 方法学的优 点与缺点 3.了解ASO
检测不同 方法的临床 应用价值

35 ASO检测方法 抗链球菌溶血素“O”的检测 全自动免疫比浊法 乳胶凝集实验 溶血抑制法 定量检测 半定量检测 定性检测
采用乳胶凝聚法和全自动免疫比浊法进行实验,通过比较掌握两种方法的原理及各自的特点

36 实验原理 一、乳胶凝集实验

37 实验试剂及器材 实验试剂: 链球菌溶血素“O”,10%乳胶颗粒悬液,阴性、阳性对照血清,pH8.2的甘氨酸缓冲盐水 实验器材:
试管、反应板、旋转摇床、微量移液器、微量加样器、毛细滴管等

38 操作步骤 致敏乳胶颗粒的制备:用蒸馏水将10%乳胶悬液稀释至1%~2%,再将链球菌溶血素“O”溶于pH8.2的甘氨酸缓冲盐水中,逐滴加入稀释的乳剂悬液中(1%乳胶悬液1ml可吸附0.1~1mg物质),同时摇动使之充分混匀,放置室温30~60min,4000r/min离心30~45min,弃上清,沉淀用同一甘氨酸缓冲盐水恢复悬浮状态。

39 操作步骤 稀释血清:将待检血清、阴性血清、阳性血清分别用生理盐水作1:20稀释,备用。
加样:在凝集实验反应板上取三格,用毛细滴管分别加入稀释待检血清、阳性血清、阴性血清各50ul。然后每格加入链球菌溶血素“O”致敏乳胶颗粒试剂1滴。 反应:反应板充分混匀后连续摇动2~3min后与对照比较,观察结果。

40

41 结果判断 “++++”全部胶乳凝集,颗粒聚于液滴边缘,液体完全透明。 “+++”大部分胶乳凝集,颗粒明显,液体稍浑浊。
“++”约50%胶乳凝集,但颗粒较细,液体较浑浊 “+”有少许凝集,液体呈浑浊。 “-”液滴呈原有的均匀乳状。 出现“++”以上凝集判为阳性。

42 间接乳胶凝集实验的结果判断

43 ! ! ! ! ! 实验注意事项 试剂应充分摇匀。 观察结果应及时,时间过长易造成假阳性。 血清稀释应准确,结果判断应仔细观察。
实验中同时设置阴性、阳性及空白对照 测定ASO浓度较高样品时,应对样品进行稀释后再分析,以保证结果的可靠性。

44 全自动速率散射比浊方法 实验原理 可溶性抗原、抗体在液相中结合,形成抗原抗体复合物而出现浊度。当抗体保持中等过量时,形成的复合物随抗原量增加,浊度也相应增加。沿水平轴向反应液照射一定波长的光,当光线通过反应体系时,由于抗原抗体复合物微粒子对光发生折射、反射及透射、使水平方向的光发生偏转而产生散射光。光线偏转的角度与发射光的波长和反应液中抗原抗体复合物的颗粒大小及多少密切相关。 测定单位时间内免疫复合物形成的最快时间段的散射信号值,当抗体量大于抗原量时,形成的免疫复合物为小分子不溶性颗粒,产生的散射信号最强,形成的速率散射信号值也最大,仪器将测得的速率峰值转换为相应的ASO浓度。

45 试剂及器材 1.全自动速率散射比浊仪 2.待检血清、仪器配套试剂 3.试管、水浴箱、移液器、微量加样器吸头等

46 操作步骤 1.开机;相关参数设置;校准。 2.处理标本,3500rpm离心l0min,分离血清。 3.输入杯号;选择所测项目ASO;存盘;
4.编程完毕后,将标本放入标本杯中,且放入标本盘中相应位置,将所做项目的试剂放入试剂盘中相位置,确认无误后,开始运行仪器。

47 结果判断 全自动化散射比浊法: 参考值范围参见不同试剂盒。

48 实验讨论 乳胶凝集半定量实验及全自动免疫比浊法定量检测的特点? 试应用所学知识分析影响乳胶凝集试验结果准确性的因素及处理方法?

49 实验四 梅毒螺旋体抗体检测

50 实验目的 1.掌握临床 常用检测梅毒 感染的方法及 操作程序 2.熟悉两种 方法的特点 3.了解多 种方法联合 检测梅毒 感染的 临床意义

51 梅毒螺旋体感染的常用检测方法 梅毒感染检测 TPPA(检测特异性抗体) ELISA (检测特异性抗体)
TRUST (检测非特异抗体) 特异性强,准确性高,但无法判断是否为现症梅毒 敏感性高,有一定的假阳性率 现症梅毒的主要指标同时是判断治疗效果、复发的指标 不同方法具有各自的特点

52 (一) TRUST实验 实验原理 凝集法-检测非特异性抗体 + 反应卡滴加血清 抗心类脂抗原 产生凝集现象
抗原中加入了甲苯胺红染料,因甲苯胺红颗粒均匀,结果易于观察

53 实验试剂及器材 1.实验试剂 甲苯胺红溶液重悬的类脂抗原、阳性对照血清、阴性对照血清, 2.实验器材 滴管、反应纸卡

54 操作步骤 一、甲苯胺红不加热血清试验(TRUST) 1.试剂及待检血清室温下平衡10min
2.在样本圈内加入待检血清及阴性、阳性血清,每圈50μl,尽量将血清铺匀涂满但不要超出卡圈 3.垂直向血清中心加入抗原1滴(50μl) 4.旋转摇动卡片8分钟后立即观察结果

55 加血清 加抗原 观察结果 旋转摇动

56 结果分析 甲苯胺红不加热血清试验(TRUST) 阴性:呈现粉红色均匀分散的沉淀物
阳性:出现粉红色凝集块,根据凝集块大小可以分为4个阳性级别(1+~4+) 阴性 阳性 弱阳性

57 实验注意事项 稀释血清应准确及避免交叉污染 及时观察实验结果
抗体浓度过高可能发生前带现象而致假阴性,若TPPA或ELISA检测结果为阳性或弱阳性,需生理盐水稀释样本后重复实验。

58 临床意义 1.TRUST实验为梅毒螺旋体感染的血清学过筛试验,阴性不可排除感染,阳性需用特异性抗体的检测方法进行确认。
2.TRUST实验对现症梅毒的诊断具有较高价值,通过连续监测抗体滴度能够动态反映病程,此法在一期、二期梅毒的阳性率较高,与ELISA或TPPA检测结果综合分析能够更准确的诊断疾病。

59 (二) TPPA法-检测特异性抗体 明胶颗粒间接凝集实验(TPPA法)

60 实验试剂及器材 1.实验试剂 血清稀释液、致敏粒子、未致敏粒子以及其相应的溶解液,阳性对照血清
1.实验试剂 血清稀释液、致敏粒子、未致敏粒子以及其相应的溶解液,阳性对照血清 2.实验器材 专用滴管、反应板、微量加样器、微量加样器吸头、移液管

61 TPPA法操作步骤 倍比稀释血清 致敏颗粒 未致敏颗粒 管号 1 2 3 4 5 6 7 稀释液(μl) 100 25 待检血清(μl)
- 致敏颗粒(μl) 最终稀释倍数 1:40 1:80 1:160 1:320 1:640 倍比稀释血清 致敏颗粒 未致敏颗粒

62 结果分析 TPPA间接凝集实验: 1)反应图像的判定 阴性(-): 粒子集中于孔底呈纽扣状,呈现外周边缘均匀平滑的圆圈
弱阳性(+):粒子形成小环状,呈现外周边缘均匀平滑的圆圈 阳性(+):粒子环明显变大,其外周边缘不均匀且杂乱地凝集在周围。 强阳性(++):产生均匀的凝集,凝集粒子在底部整体上呈膜状延展。

63 2)最终判定基准:未致敏粒子的反应图像应为阴性。致敏粒子(最终稀释度1:80及以上)反应图像为阳性,最终应判定为阳性。反应图像为阳性的最终稀释倍数作为抗体效价。
未致敏颗粒阴性 致敏颗粒 阳性 待检血清 最终判断: 阳性 阳性对照 1: :80

64 注意事项 1.试剂及检测样品应充分混匀,及时更换加样吸头避免交叉污染。 2.实验中不能随意移动反应板,否则容易造成假阳性。
3.保证足够的反应时间、及时观察结果。 4.阳性结果用另一种方法如ELISA法复查。

65 临床意义 梅毒螺旋体感染后2周左右患者血清中即可出现特异性IgM抗体,4周左右即可检测出特异性IgG抗体,TPPA法为检测 特异性IgG抗体的较好方法之一,其阳性可以提示曾经或现 在感染梅毒,与TRUST法的检测结果综合分析对梅毒的诊断、分期及治疗效果评价具有重要价值。

66 实验讨论 梅毒血清学的联合应用对梅毒诊断有何意义?

67 实验讨论 TRUST法检测非特异性抗体,是现症梅毒患者实验室诊断的重要指标,但初期或晚期梅毒病人抗体浓度较低可出现假阴性,抗体浓度过高时出现前带现象也可出现假阴性,而某些疾病如自身免疫性疾病则可出现假阳性。 TRUST检测的非特异性抗体在感染1-2周即可出现,如滴度≥1∶4,又具有典型的临床表现,则现症梅毒的可能性较大。 需注意TRUST检测结果阳性需谨慎对待,低滴度(≤1∶4)除可能为生物学造成的假阳性外,还有可能是发病初期或使用抗生素延长了阳性血清出现的潜伏期。 TRUST滴度与病情活动呈正相关,并且可作为判定复发或再感染指征,对于高滴度者(≥1∶8)应考虑为现症梅毒病人,并结合临床症状给予适当治疗。

68 实验讨论 ELISA检测梅毒抗体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并可用全自动酶标仪进行批量初筛,但特异性稍差,有一定的假阳性率,采用ELISA两步法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检测结果的敏感性和可靠性。 TPPA法特异性及敏感性均较高,可作为ELISA法及TRUST法筛查的确证实验。但该方法操作复杂费时。 ELISA和TPPA两种方法检测的梅毒抗体均为特异性抗体,该抗体即使经治疗后也可终生阳性,因此不能作为评价治疗效果,复发或再感染的指标。

69 实验讨论 综合应用特异性抗体和非特异性抗体两种方法检测及滴度分析不仅能够提高梅毒感染检测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同时能够进行疗效观察,对于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梅毒患者以及有效控制梅毒流行具有重要意义。

70 实验五 人类巨细胞病毒抗体IgM检测

71 实验目的 通过ELISA捕获 法检测HCMV- IgM抗体的操作 掌握ELISA捕获 法检测HCMV- IgM的实验原理 及操作程序
熟悉方法的特点 及应用

72 实验原理 用抗人IgM(u链)包被微孔板,与待检血清反应,使血清中所有IgM(特异性与非特异性IgM)均被捕获,经洗涤除去IgG,加入HCMV抗原,与固相上捕获的特异性IgM结合,加入针对HCMV抗原的酶标抗体形成固相二抗-IgM-抗原酶标抗体复合物,在底物酶的作用下显色,根据吸光度判断是否存在HCMV特异性抗体IgM及抗体量。

73 实验试剂及器材 1.实验试剂 抗CVBIgM阳性对照、阴性对照、弱阳性对照、血清,抗人IgM(u链),稀释液,底物A、底物B,终止液。

74 操作步骤 1.稀释待测样本 2.温育 3.洗涤 4.加抗原 5.洗涤同步骤3 6.加酶结合物 7.洗涤同步骤3 8.加酶底物/色原溶液
9.加终止液 10.酶标仪测定吸光度值

75 结果判断 采用反应底物的最大吸收波长即(450nm)处测定各孔吸光度值。以样本孔吸光度值(S)/阴性对照孔吸光度值(N)>1.0时判定为阳性。

76 注意事项 1.实验中同时设置阴性、阳性、弱阳性、和空白对照。 2.洗涤要严格按照要求,彻底洗涤,防止假阳性,但不可冲洗过猛过急导致假阴性。
3.严格控制反应时间和显色时间。

77 ? 实验讨论 1.捕获法的灵敏度和特异性均强于间接法,请分析原因?
捕获法是以抗人IgM 抗体(抗人μ链) 作为固相抗体,当加入血清标本时,其中的IgM 类抗体(特异的和非特异的) 即可被固相抗体捕获,而IgG则被洗去,再加入特异抗原可与固相上捕获的特异性IgM 抗体结合,而不与非特异性IgM结合,这样非特异性IgM及IgG均被除去,排除了非特异性IgM等干扰因素。

78 实验讨论 间接法易受RF因子及非特异性IgM 的影响。间接法测定时,血清中特异的IgG 与包被的特异性抗原结合,而后与RF反应造成假阳性。同时,特异性的IgG能与IgM 竞争结合特异性抗原而造成假阴性。 捕获法利用抗人IgMμ链直接从被检血清中捕获IgM ,再进行特异性结合,避免了RF等干扰物质的影响,具有更强的特异性。

79 请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酶联免疫技术中其他方法的优点及缺陷。
实验讨论 请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酶联免疫技术中其他方法的优点及缺陷。

80 病案讨论

81 病例一 患者,男,49岁主诉“右上腹隐痛、腹胀隐痛8年,反复牙龈出血2年”
体格检查:巩膜黄染,腹壁静脉曲张,肝脏于肋下4横指可触及,质硬,压痛,腹水征阳性。CT示:肝左叶大,肝裂增宽。 实验室检查:HGB:115g/L,WBC:5.4X109/L,NEU:41.6%,LYM:57.3%,PLT:96 X109/L血清抗HCV抗体:阳性,HCV-RNA:9.26X104copies/ml,其余肝炎病毒血清标志物检查均为阴性,肝功能:ALB:29.6g/L,GLB:37.4g/L A/G:0.8,PA:54mg/L,ALT:146 U/L ,AST:249U/L,ALP:213U/L,r-GGT:169U/L,CHE:1858U/L,TBA:130.4umol/L,T-Bil:46.1 mmol/L ,D-Bil:26.8 mmol/L ,LDH:,337 U/L, a-HBD:234U/L。 问题: 请结合以上资料,分析该患者可能的诊断及实验室诊断依据?

82 答案提示 诊断:丙型肝炎后肝硬化肝功能失代偿期。
患者右上腹隐痛不适、腹胀8年,肝脾肿大,腹壁静脉曲张,腹水征阳性,提示存在门脉高压,伴腹水,肝脏血清酶增高明显,胆红素升高;应考虑肝硬化或肝癌。 近两年反复出现牙龈出血,考虑因肝脏合成凝血因子减少以及脾功能亢进致血小板减少导致凝血功能障碍所致。提示肝脏功能已经失代偿,出现肝功能严重受损的各种症状。 丙型肝炎病毒抗体阳性, HCV-RNA拷贝数高,提示病因为丙型肝炎病毒感染,肝脾增大,影像学检查无肝内占位性病变,可排除肝癌。 诊断:丙型肝炎后肝硬化肝功能失代偿期。

83 病例二 患者,女性,25岁,主诉“会阴部皮疹3月余,全身皮疹伴腹股沟淋巴结肿大半月余”
体格检查:肛门周围及外阴部大小阴唇间有隆起的丘疹,部分融合,表面平坦,表面湿烂,有少许渗出液。双侧下颌、颈前、腹股沟处可扪及多个拇指大小肿大淋巴结,轻压痛。 实验室检查:血清TRUST阳性,TPPA阳性,滴度为1:640,宫颈分泌物查衣原体抗体阴性,脑脊液TPPA阴性。 问题: 请结合以上资料,分析该患者可能的诊断及实验室诊断依据?

84 答案提示 根据主诉和体格检查,患者有逐渐加重的皮疹及浅表淋巴结肿大;查体有皮疹及渗出,全身多个浅表淋巴结肿大;提示存在梅毒感染的症状和体征。
血清梅毒抗体特异性和非特异性抗体均为阳性。 提示该患者为梅毒螺旋体感染。 根据梅毒分期:一期梅毒典型表现为硬下疳;晚期梅毒脑脊液梅毒抗体一般呈阳性,该患者脑脊液TPPA检测结果阴性。 诊断:二期梅毒

85 病例三 患儿,男,62天,父母诉3天前体检肝功能异常。 体检: 前囟软,全身皮肤及巩膜无明显黄染,肝脾无肿大。
实验室检查:WBC:3.76X109/L, NEU:24.2%, LYM:69.9%,Hb:102g/L; ALT:64U/L,AST:97U/L,ALP:432U/L,r-GGT:118U/L,CHE:8670U/L,LDH:280U/L,a-HBD:189U/L, T-Bil:27.3 mmol/L ,D-Bil:20.8 mmol/L。乙肝两对半检测结果均为阴性,甲肝抗体阴性,丙肝抗体阴性,巨细胞病毒IgM:阳性。 问题: 请结合以上病史资料,分析该患者可能的诊断及实验室诊断依据?

86 答案提示 根据患儿病史,实验室检查肝脏血清酶及胆红素升高,应考虑与肝脏损伤有关的疾病。
在婴儿期以病毒感染多见,该患儿甲肝、丙肝抗体阴性,乙肝两对半阴性,风疹抗体阴性,可排除前述感染。 巨细胞病毒抗体IgM阳性,因此多考虑巨细胞病毒感染。巨细胞病毒在婴儿期感染可导致黄疸消退延迟,肝功能异常,白细胞升高或降低等症状,与患儿表现一致。 诊断: 婴儿肝炎综合征(巨细胞病毒感染 )

87 病例四 患者,男,13岁,主诉“右下肢疼痛半年余”,夜间及寒冷潮湿天气明显,之前曾有感冒病史,无关节肿胀。
体格检查:右下肢膝关节及肌肉轻压痛,无明显红肿及活动受限。 实验室检查:血常规:WBC:4.7X109/L,L:51%,N:40%,血沉:1h:24mm,2h:36mm,ASO:288IU/ml,CRP:1.74mg/L。自身抗体ANA、抗双链DNA、ENA抗体谱均为阴性,关节X片:右侧膝关节软组织影像模糊,炎性改变。 问题: 请结合以上资料分析该患者可能的诊断及实验室诊断依据?

88 答案提示 患者关节疼痛半年,之前曾有感冒史。血沉加快,抗链球菌溶血素:“O” 明显增高,支持风湿性关节炎的诊断。
患者症状局限,仅表现为单个大关节的疼痛及软组织炎性改变,不累计小关节,自身抗体谱均为阴性,可初步排除类风湿性关节炎。 诊断:风湿性关节炎。

89 昆明医学院 杨红英


Download ppt "第六单元 感染性疾病的免疫学检测."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