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wnload presentation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1
中医 经络养生
2
中医经络养生 1.中医经络养生:根据中医经络理论,按照中医经络和腧穴的功效主治,采取按摩、推拿、针灸等方式,激发人体脏腑功能,舒经理络、调节阴阳平衡,达到防病治病的目标。 2.中医经络养生是中医养生的重要范畴,其历史悠久,是中医几千年发展的精简和精华所在。 经——路径,是经络系统的主干。 络——网络,是经脉的分支。 经络系统——经脉相贯,遍布全身,上下贯串,内外相同,内联五脏六腑,外系四肢百骸,形成一个纵横交错的联络网,通过有规律的循行阖复杂的联络交会,构成一个完整的循环、反应和调节系统。 经络学说——针灸临床治疗中的辨证归经、循经取穴、针刺补泻,无不以经络理论位依据。
3
中医经络养生 1.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是人体运行气血,联络脏腑,沟通内外,贯串上下的径路。 2.“经”:“路径”,为直行的主干。
3.“络”:“网络”,为经脉所分出的小支。 4.《灵枢·经脉》:“经脉者,所以决死生,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 经——路径,是经络系统的主干。 络——网络,是经脉的分支。 经络系统——经脉相贯,遍布全身,上下贯串,内外相同,内联五脏六腑,外系四肢百骸,形成一个纵横交错的联络网,通过有规律的循行阖复杂的联络交会,构成一个完整的循环、反应和调节系统。 经络学说——针灸临床治疗中的辨证归经、循经取穴、针刺补泻,无不以经络理论位依据。
4
1.经络:人体气血运行的通道,连接五脏六腑,纵横交错,遍布全身。 作用:1.运输气血 2.排出毒素
2.养生:就是养五脏六腑,通调人体经络,将营养输进来,毒素派出去。 经——路径,是经络系统的主干。 络——网络,是经脉的分支。 经络系统——经脉相贯,遍布全身,上下贯串,内外相同,内联五脏六腑,外系四肢百骸,形成一个纵横交错的联络网,通过有规律的循行阖复杂的联络交会,构成一个完整的循环、反应和调节系统。 经络学说——针灸临床治疗中的辨证归经、循经取穴、针刺补泻,无不以经络理论位依据。
5
经络系统的组成 经络系统 经络 经脉 十二经脉 十二经别 奇经八脉 络脉 十五络脉 浮脉 孙脉 连属部 内部 脏腑 外部 十二经筋 十二皮部
6
(一)十二经脉 手三阴经、手三阳经、足三阳经、足三阴经的总称,属经络系统的主体,又称“正经”。 十二经脉的特点: 1.有阴阳表里的配合关系
2.经脉与脏腑直接联系 3.均有本经自己的腧穴
7
(一)十二经脉:命名 手三阴经 足三阴经 手三阳经 足三阳经 手太阴肺经 足太阴脾经 手厥阴心包经 足厥阴肝经 手少阴心经 足少阴肾经
手阳明大肠经 足三阳经 足阳明胃经 手少阳三焦经 足少阳胆经 手太阳小肠经 足太阳膀胱经
8
(一)十二经脉:分布规律 阴经 阳经 循行部位 手(上肢) 手太阴肺经 手阳明大肠经 前线 手厥阴心包经 手少阳三焦经 中线 手少阴心经
手太阳小肠经 后线 足(下肢) 足太阴脾经 足阳明胃经 足厥阴肝经 足少阳胆经 足少阴肾经 足太阳膀胱经
9
十二经脉的分布规律(手三阴经—上肢内侧)
前 太阴 中 厥阴 后 少阴
10
十二经脉的分布规律(手三阳经—上肢外侧)
前 阳明 中 少阳 后 太阳
11
十二经脉的分布规律(足三阳经—下肢) 前 阳明 中 少阳 后 太阳
13
注: 足少阴中,厥阴经在内踝 上8寸处之下,走在足太阴之前,内踝上8寸处之上,足太阴在厥阴之前。
十二经脉的分布规律(足三阴经—下肢内侧) 注: 足少阴中,厥阴经在内踝 上8寸处之下,走在足太阴之前,内踝上8寸处之上,足太阴在厥阴之前。
14
(一)十二经脉:流注次序 十二经脉的流注从肺经开始,至肝经为止,在继续由肺开始,不断的循环,从而构成一个闭式的循环。 阴阳相贯,如环无端
16
(一)十二经脉:循行走向 手三阴——从胸走手 手三阳——从手走头 足三阳——从头走足 足三阴——从足走胸腹
17
(一)十二经脉:交接规律 相表里的阴经与阳经 手足末端 同名的阳经与阳经 头面部 相互衔接的阴经与阴经 胸中
18
(一)十二经脉:循行特点 六条阳经经脉:皆上循头面 头面部:手足阳明经 侧头部:手足少阳经 头顶部:足太阳经 头颊:手太阳经
19
(一)十二经脉:循行特点 手三阴经:均起与胸部 手三阳经:经过肩部,颈部而上达头面 胸腹部第一侧线:足少阴肾经 胸腹部第二侧线:足阳明胃经
胸腹部第三侧线:足太阴脾经 胁、腰侧面:足少阳胆经、足厥阴肝经
20
(一)十二经脉:循行特点 部位 第一侧线 第二侧线 第三侧线 腰背部 1.5寸(膀胱经) 3寸(膀胱经) 腹部 0.5寸(肾经)
2寸(胃经) 4寸(脾经) 胸部 2寸(肾经) 4寸(胃经) 6寸(脾经)
24
(二)奇经八脉 定义:为八条别道奇行的经脉。 任脉 督脉 冲脉 带脉 阴维脉 阳维脉 阴跷脉 阳跷脉
阴维脉“维络诸阴”,主一身之里;阳维脉“维络诸阳”,主一身之表。 阳跷脉、阴跷脉有濡养眼目,司眼睑开合和下肢运动的功能。“分主一身之阴阳” 。 带脉约束纵行诸脉 。 冲脉为十二经脉之海,调节十二经脉气血。冲为血海,同妇女的月经有关。 任脉为阴脉之海,总任一身之阴经。任主胞胎,与女子妊娠有关。 督脉为阳脉之海,总督一身阳气,与脑,脊髓,肾关系密切。
25
(二)奇经八脉:特点 不直接隶属于十二脏腑 无阴阳表里之配偶关系 与奇恒之府有密切关系 督脉、任脉、冲脉同起于胞中,同出于会阴,
称为“一源三歧”。
26
(二)奇经八脉:功能 督脉 阳脉之海;调解全身阳经经气 任脉 阴脉之海;调解全身阴经经气 冲脉 血海、十二经之海;涵蓄十二经气血
督脉 阳脉之海;调解全身阳经经气 任脉 阴脉之海;调解全身阴经经气 冲脉 血海、十二经之海;涵蓄十二经气血 带脉 约束纵行躯干的诸条经脉 阴维脉 调节六阴经经气 阳维脉 调节六阳经经气 阴跷脉、阳跷脉 调节肢体运动,司眼睑开合
27
(二)奇经八脉:功用 沟通十二经脉之间的联系: 将部位相近、功能相似的经脉联系起来,达到统摄有关经脉气血、协调一身阴阳平衡的作用。
沟通十二经脉之间的联系: 将部位相近、功能相似的经脉联系起来,达到统摄有关经脉气血、协调一身阴阳平衡的作用。 调节十二经脉的气血: 当十二经脉气血旺盛时,奇经八脉能加以蓄积,当人体功能活动需要时,奇经八脉又能渗灌供应。
28
(三)十五络脉 定义:十二经脉在四肢部各分出一络,加之躯干部的任脉、督脉各一条络脉,及脾之大络,总称十五络脉。 功用:
1. 加强了十二经中表里两经的联系,补充了十二经脉循行之不足。 2. 躯干部的任脉络、督脉络和脾之大络,分别沟通了腹、背和全身经气。 3. 遍布全身的络脉,其作用主要是促进气血渗灌输布,以濡养全身组织。 还有许多的浮行于表部位的浮络和细小的孙络,遍布全身,不能计数。 浮络:浮行于浅表部位的分支。 孙络:络脉中最小的分支。
29
(三)十五络脉:特点 十五络脉:全身络脉中的主要络脉,对全身无数细小的络脉起主导作用定义。 孙络:从络脉中分出的细小分支
浮络:浮行于浅表部位的络脉 还有许多的浮行于表部位的浮络和细小的孙络,遍布全身,不能计数。 浮络:浮行于浅表部位的分支。 孙络:络脉中最小的分支。
30
(三)十五络脉 手太阴肺经之络 列缺 手阳明大肠经之络 偏历 手厥阴心包经之络 内关 手少阳三焦之络 外关 手少阴心经之络 通里
手太阳小肠经之络 支正 足太阴脾经之络 公孙 足阳明胃经之络 丰隆 足厥阴肝经之络 蠡沟 足少阳胆经之络 光明 足少阴肾经 大钟 足太阳膀胱经之络 飞扬 任脉之络 鸠尾 督脉之络 长强 脾之大络 大包 还有许多的浮行于表部位的浮络和细小的孙络,遍布全身,不能计数。 浮络:浮行于浅表部位的分支。 孙络:络脉中最小的分支。
31
(四)十二经别 定义:是十二正经离,入,出,合的别行部分,是正经别行深入体腔的支脉。 离:从十二经脉分出(四肢肘膝附近)
入:经过躯干,进入胸腹腔 出:浅出于体表上行头项部 合:阳经经别合于本经的经脉,阴经的经别合于其表里的阳经经脉。 离:从四肢肘膝关节以上的正经别出。 入:经过躯干深入体腔与相关的脏腑联系。 出:再浅出于体表上行头项部。 合:在头项部阳经经别合于本经的经脉,阴经的经别合于其表里的阳经经脉。
32
(四)十二经别:功用 加强了表里两经和脏腑之间的相互联系,并能通过达到某些正经未能达到的器官与形体部位,来补充正经之不足。
加强了十二经脉对头面的联系,同时还加强了四肢与头面,躯干的联系。 离:从四肢肘膝关节以上的正经别出。 入:经过躯干深入体腔与相关的脏腑联系。 出:再浅出于体表上行头项部。 合:在头项部阳经经别合于本经的经脉,阴经的经别合于其表里的阳经经脉。
33
(四)十二经别 离:从四肢肘膝关节以上的正经别出。 入:经过躯干深入体腔与相关的脏腑联系。 出:再浅出于体表上行头项部。
合:在头项部阳经经别合于本经的经脉,阴经的经别合于其表里的阳经经脉。
34
(五)十二经筋 定义:是十二经脉之气濡养筋骨骨节的体系,是附属于十二经脉的筋膜系统。 功用:约束骨骼,维护关节的运动。
35
(五)十二经筋:特点 起于四肢末端 结聚于关节骨骼部 走向头面躯干 行于体表,不入内脏
36
(五)十二经筋
37
(六)十二皮部 定义:是十二经脉在体表皮肤的一定部位的分区,十二经脉的功能活动反映于体表。
十二皮部的分布区域是以十二经脉体表的分布范围为依据的。 作用: 1. 保卫机体,抗御外邪 传注病邪:皮→络→经→腑→脏 2. 反应病候:从外部的诊察和施治,可推断和治疗内部的疾病。
38
小 结 经络系统的组成 十二经脉的循行走向、分布与交接规律 奇经八脉、十五络脉、十二经别、十二经筋和十二皮部的定义和功用。
39
经络的作用
40
一.联系脏腑,沟通内外 十二经脉、经别、十五络脉和奇经八脉:联系人体各脏腑组织 十二经筋、十二皮部:联系肢体筋肉皮肤
浮络、孙络:联系人体各细微部分
41
二.运行气血,营养全身 全身组织器官有气血的濡养,生理功能才能正常地完成。 通过经络,能将营养物质输布到全身各组织脏器。
《灵枢·本藏》“经脉者,所以行血气而营阴阳,濡筋骨,利关节者也。”
42
三.抗御外邪,保卫机体 传注病邪:皮→络→经→腑→脏 经络能“行血气”,使营卫之气密布周身。
外邪侵入时,首犯卫气,卫气充实,密布于皮部,抗御外邪。 传注病邪:皮→络→经→腑→脏
43
经络学说的临床应用
44
一.说明病理变化 病理状态下,经络是病邪传注的途径,可反映病候的特点。 经络气血阻滞——疼痛或肿胀 气血郁积而化热——红、肿、热、痛
气血运行不足——麻木不仁、肌肤萎 软及功能减退
45
二.指导辨证归经 在经络学说的指导下,通过辨析患者的症状、体征以及相关部位发生的病理变化,以确定疾病所在的经脉。
如:前额及前头痛——阳明头痛 侧头痛——少阳头痛 后头及项痛——太阳头痛 巅顶头痛——厥阴头痛、督脉
46
三.指导治疗、防病 1.循经取穴: 《四总穴歌》:“肚腹三里留,腰背委中求,头项寻列缺,面口合谷收”
47
谢谢!
Similar presentati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