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wnload presentation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1
眼针疗法的理论及应用 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 王鹏琴
2
创始人简介 创始人简介 创始人简介 彭静山教授是中外驰名的中医针灸专家。原名彭寿龄,祖籍山东,1909年生于辽宁省开原县, 。一生中著医书20余部,《眼针疗法》、《针灸秘验》广泛流传,成为针灸工作者必读书。
3
珍贵的纪念
4
创始人简介 出版著作: 眼针疗法 针灸秘验 经络功法 华佗神医秘传 华佗先生内照图浅解 简易针灸疗法 常见四种慢性病的中药及针灸疗法
妇科病中药疗法 药笼小品 普及针灸手册
5
眼针疗法的诞生 历史背景 深厚的中医功底 政府对中医的重视
6
眼针疗法理论依据 华佗 王肯堂《证治准绳》目形类丸,瞳神居中而前,如日月之丽东南而晚西北也,内有大絡六,谓心、肺、脾、肝、肾、命门各主其一;中络八谓胆、胃、大小肠、三焦、膀胱各主其一;外有旁支细络莫知其数,皆悬贯于脑,下连脏腑,通畅气血往来以滋于目。故凡病发,则有形色丝络显现,而可验内之赃腑受病也……
7
眼与经脉 脏腑的关系 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血气皆上于面而走空窍,其经阳气上走于目而为睛 五脏六腑之津液,尽上渗于目 目之宗脉之所聚也
8
眼与经脉 脏腑的关系 肝与眼 经脉循行:足厥阴肝脉系目系
脏腑功能:肝藏血,肝开窍于目;肝通于目,肝和则目能辨五色矣;肝受血而能视;诸脉皆属于目 眼与脾胃 五脏六腑之气都禀受于脾土而上贯于目 脾主清阳之气得升,目窍通利,清阳不升,九窍不利
9
眼与经脉 脏腑的关系 眼与心 心主血脉,诸脉者皆属于目 目者心之使也,心者神之舍也 眼与肺 肺主气,气和目明,气脱目不明
10
眼与经脉 脏腑的关系 眼与肾 肾生脑髓,目系属脑 肾者,水脏,主津液 五脏六腑之津液,尽上渗于目
11
十二经脉 眼与经脉 其支脉上行头面,终于鼻旁迎香穴; 起于鼻旁,与足太阳膀胱经交会于睛明穴 手阳明大肠经 足阳明胃经 手少阴心经
起于目内眦睛明穴 手阳明大肠经 支脉一条至目内眦,一条至目外眦 起目锐眦瞳子寥穴; 其支脉至目眶下和目外眦 其支者,系目系 足阳明胃经 手少阴心经 连目系 手太阳小肠经 十二经脉 足太阳膀胱经 手少阳三焦经 足少阳胆经 足厥阴肝经
12
眼与经络 督脉 任脉 十二经脉 阳跷脉 奇经八脉 阴跷脉 阳维脉 奇经八脉
13
十二经脉 十二经别 十二经别 奇经八脉 眼与经络 足太阳与足少阴经别 足少阳与足厥阴经别 足阳明与足太阴经别 手太阳与手少阴经别
手少阳与手厥阴经别 手阳明与手太阴经别 奇经八脉
14
眼与五轮八卦
16
理论依据 眼 與 八 卦 的 關 係 太極生兩儀, 兩儀生四象, 四象生八卦 陰 陽 太陰 少陽 少陰 太陽 坤 艮 坎 巽 震 離 兌 乾
17
理论依据 八廓、臟腑與八卦的關係 八卦 八廓 腑 臓 乾 坎 艮 震 巽 離 坤 兌 天 水 山 雷 風 火 地 澤 大腸 膀胱 包絡 命門
膽 小腸 胃 三焦 腑 臓 肺 腎 肝 心 脾 上焦 膽 中焦 下焦 八廓、臟腑與八卦的關係
18
理论依据 眼 與 臟 腑 的 關 係 八郭理論 八廓 腑 臟 水廓 膀胱 腎 風廓 膽 肝 天廓 大腸 肺 地廓 胃 脾 火廓 小腸 心
雷廓 命門 澤廓 三焦 山廓 包絡
19
眼区的划分 左眼 右眼 鼻 坎2 乾1 坎2 乾1 肾 肾 膀胱 膀胱 兌8 兌8 艮3 艮3 下焦 上焦 下焦 上焦 肝 肝 坤7 坤7
大肠 大肠 肾 肺 肺 膀胱 膀胱 兌8 兌8 艮3 艮3 下焦 上焦 下焦 上焦 鼻 胃 肝 肝 胃 坤7 坤7 脾 震4 胆 胆 脾 震4 中焦 小肠 小肠 心 中焦 心 離6 巽5 巽5 離6
21
分区的发展
22
观眼识证 血管形态 观察內容 血管顏色
23
观眼识证 血管形态 根部粗大 曲張或怒張 延伸 分岔 隆起一條 模糊成一小片 垂露 傳變到附近經區 多發生在瞳仁以下的經區
網於胃腸區多為蟲積,見於其它區多屬血瘀 屬頑固性疾病 病勢較重 多為六腑病 多發生在肝膽區
24
观眼识证 血管顏色 鲜红 紫红 深红 红中带黑 红中带黄 淡黄 浅淡 暗灰 病勢加重 新發病 熱盛 疾病待愈 虛證或寒證 陳舊性疾病
病熱減輕 新病轉熱
25
眼针疗法 、 2、眼针疗法:是针刺眼周穴位治疗疾病的一种微针疗法眼穴的位置均距眼眶2毫米。整个经区也不过指头大小,与经穴和经外奇穴差不多,而一区两穴的就更小了。找穴时以瞳孔为中心,按钟表的比拟把各区分辨清楚,每个穴占据眶内眶外一定的范畴,找穴要准是首要条件。
26
眼针疗法---取穴方法 (1)循经取穴 眼针循经取穴,即确诊病属于哪一经即取哪一经穴位,或同时对症取几个经区。
(1)循经取穴 眼针循经取穴,即确诊病属于哪一经即取哪一经穴位,或同时对症取几个经区。 (2)看眼取穴 据观眼识病哪个经穴脉络的形状、颜色最明显取哪一经穴位。 (3) 病位取穴 按上、中、下三焦划分的界限,病在哪里即针所属上、中、下焦哪一经穴位。
27
眼针疗法---选针 在眼睛周围扎针,非同小可,用针要选什么样的针呢,当然要细要短。经过实验多种针最后比较,以29号直径0·34毫米、长15毫米即0·5寸的不锈钢针最为合适。从此就用这种针作为标准的眼针针具。
28
眼针刺法 眶内刺法: 在眶内紧靠眼眶眼区中心刺入,眶内针刺是无痛的,但要手法熟练,刺入准确。眶内都用直刺,针尖向眼眶方面刺入。进针0.5寸。手法不熟时,切勿轻试。 沿皮横刺法: 应用在眶外,在选好的经区,找准经区界限,向应刺的方向沿皮刺入,可刺入真皮达到皮下组织中,不可再深。眶外穴距眼眶边缘2毫米。每区两穴的不可超越界限。 双刺法 :不论直、横刺,刺入一针之后可在针旁用同一方向再刺入一针,能够加强疗效。 表里配合刺法 :也叫内外配合刺法,即在选好的眼穴上,眶内、眶外各刺一针,效果更好。
29
眼针刺法 点刺法:在选好的穴位上,一手按住眼睑,病人自然闭眼,在穴区轻轻点刺五次到七次,以不出血为度。
埋针法:选好穴区,用1号皮内针埋在距眼眶内缘2mm的眼眶部位,用胶布固定,留3-5天。 压穴法 :在选好的区穴,用手指压迫,病人感到酸麻为度。
30
眼针疗法---进针法 眼针进针要稳、准、快。一手持针,另一手按住眼睑,把眼睑紧压在手指下面,右手拇食二指持针迅速准确刺入。在眶外的穴位均距离眼眶2毫米,眶上四穴在眉毛下际,眶下四穴与眼睑相接,如不把眼睑按在手指下边而且按紧就有皮下出血的可能。
31
眼针疗法---手法 快速刺入以后,不用提插、捻转、开合任何手法。刺入以后病人感觉有麻酸胀痛或温热、清凉等感觉直达病所,是得气得现象。如未得气,可以把针提出1/3改换一个方向再刺入。或用手刮针柄,或用双刺法。有的人怎么也不得气,或因经络麻痹,或因病程较久,病势较重,多针几次,亦可生效。
32
眼针疗法---起针及注意事项 学习眼针应先学起针,后学扎针。起针时用右手二指捏住针柄活动几下,缓缓拔出1/2,少停几秒钟再慢慢提出,急用干棉球压迫针孔片时,或交给病人自己按压一会儿。 注意事项:留针不宜过久
33
眼针疗法---功能 止痛消肿; 安神定志; 理气和血; 通经活络。
34
眼针疗法---适应症 适应症与体针大致相同; 优势病种:脑血管病; 消化系统疾病; 疼痛; 循环系统疾病; 精神系统疾病。
35
临床研究 治疗脑血管病:有效率在80-97%. 治疗血管性痴呆由于阳性对照组. 消化系统疾病:慢性腹泻、呃逆、便秘
疼痛:头痛、腰痛、肩痛、各种绞痛 循环系统疾病:室上性心动过速、高血压、心律失常。 其他:失眠、支气管哮喘、重症肌无力、格淋巴利、功能性子宫出血等。
36
眼针治疗中风临床应用 眼针疗法创始人彭静山教授研究眼针最初就是以中风为切入点,最早一项研究显示:治疗中风242例,取上焦、下焦区为主穴.总有效率为97.5% . 取穴的发展:上焦、下焦区 肝区 肾区 辩证配穴
37
历代医家对中风病因病机的认识 讨论 讨论 中风 虚邪偏客于身半,其入深,内居营卫,营卫稍衰,则真气去,邪气独留,发为偏枯 内经 唐宋以前
阴阳失调,气血逆乱,直冲犯脑 内虚邪中 外风 金匮要略 夫风之为病,当半身不遂,或但臂不遂者,此为痹。脉微而数,中风使然。……邪在于络,肌肤不仁;邪在于经,即重不胜;邪入于腑,即不识人;邪入于脏,舌即难言,口吐涎 心火暴甚 刘河间 中风 正气自虚 唐宋以后 朱丹溪 湿痰生热 脏腑功能失调 内风 叶天士 内火化风 气虚血瘀
38
讨论 中风病病因病机现代的认识 肝阳上亢 风火上扰 风痰火亢 风痰瘀血 痹阻脉络 中经络 中风病中医诊断疗效评定标准 (一代)
肝阳上亢 风火上扰 风痰火亢 风火上扰 痰热腑实 风痰瘀阻 痰湿蒙神 气虚血瘀 阴虚风动 风痰瘀血 痹阻脉络 中经络 中风病中医诊断疗效评定标准 (一代) 痰热腑实 风痰上扰 风证 《中风病证候诊断标准》 1986鉴定1987试行 气虚血瘀 1983 火热证 阴虚风动 二代 痰证 血瘀证 风火上扰清窍 气虚证 中脏腑 痰热蒙闭心窍 阴虚阳亢 痰湿蒙塞心神 元气败脱,心神散乱
39
治疗脑血管病 取穴:看眼取穴:脉络明显部位; 三焦取穴:上焦、下焦; 循经辨证取穴: 风痰火亢 肝区、心区 风火上扰 脾区、胃区 痰热腑实
风痰瘀阻 痰湿蒙神 气虚血瘀 阴虚风动 肝区、心区 脾区、胃区 肝区、脾区 心区、脾区 心区、脾区 肝区、审区
40
机制研究 1.血流量增加,血流速度明显加快; 2.降低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纤维蛋白 原水平 C-反应蛋白水平;
3.眼针对急性脑梗塞患者血浆内皮素含量的影响 4.单光子发射断层扫描(SPECT) 视觉观察和定量分析均提示眼针可改善脑梗死患者缺血区的血流,激发脑细胞的功能活动,增加局部脑血流量。
43
总结 眼针疗法是彭静山教授首创的一种微针疗法; 理论依据是经络、五轮八廓八卦学说
治疗范围与体针大致相同,已研究的优势病种中风、疼痛、腹泻、失眠。 临床实验研究证实通过调整循环、生化、代谢等指标起作用。
Similar presentati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