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黄州快哉亭记 苏辙.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黄州快哉亭记 苏辙."—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黄州快哉亭记 苏辙

2 教 学 重 点 1.掌握常用文言实词和常见文言语言现象。 2.了解文章叙事、描写、抒情和议论相结 合的写作手法,了解“记”的文体特点。
3.领悟作者豁达的襟怀。

3 一、苏辙简介 苏辙,字子由。宋代散文家、诗人,苏轼之弟,人称“小苏”。晚年在颍川定居,筑室曰“遗老斋”,自号“颍滨遗老”,以读书著述、默坐参禅为事。死后追复端明殿学士,谥文定。

4 苏辙写的散文以策论见长,在北宋也自成一家,但比不
上苏轼的才华横溢。著有《栾城集》。与其父苏洵、兄苏轼 合称“三苏”,均在“唐宋八大家”之列。生平学问深受其父兄 影响,以儒学为主,最倾慕孟子而又遍观百家。他擅长政论 和史论,在政论中纵谈天下大事。 苏辙在古文写作上主张“养气”既在于内心的修养,但更 重要的是依靠广阔的生活阅历。他的文章风格汪洋澹泊,也 有秀杰深醇之气。例如《黄州快哉亭记》,融写景、叙事、 抒情、议论于一炉,于汪洋澹泊之中贯注着不平之气,鲜明 地体现了作者散文的这种风格。

5 苏辙写诗力图追步苏轼,今存诗作为数也不少,但较之苏
轼,不论思想和才力都要显得逊色。早年诗都写生活琐事,咏 物写景,与苏轼唱和之作尤多。风格淳朴无华,文采少逊。晚 年退居颍川后,对农民生活了解较多,写出了如《秋稼》等反 映现实生活较为深刻的诗。抒写个人生活感受之作,艺术成就 也超过早期,苏辙于诗也自有主张。他的《诗病五事》以思想 内容为衡量标准,对李白、白居易、韩愈、孟郊等都有讥评。 如说李白“华而不实”,说“唐人工于为诗而陋于闻道”,这看法 在宋代有一定代表性。 一门三父子,都是大文豪。诗文传千古,峨眉共比高。

6 二、写作背景简介 元丰二年(1079),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苏辙 上疏营救苏轼,因而获罪被贬为监筠州(今江西高安)盐酒税。
元丰六年,与苏轼同谪居黄州的张梦得,为了览观江流, 在住所西南建造了一座亭子,苏轼替它取名为“快哉亭”, 还写了一首以快哉亭为题材的词《水调歌头·黄州快哉亭赠 张偓佺》,苏辙则为它作记以志纪念。这篇文章设计了三 个人:建亭的张怀民,名亭的苏轼,以及作此圆亭记的自己。 三个人有个共同点:都是在被贬之中。所以,这篇文章不仅 是抒写襟怀,也是彼此共勉的文字。文章表面上反映作者 身处逆境的旷达胸怀,实际上也流露出他政治失意和不平。

7 1、听范读录音,给生字注 音,再带着感情集体通读课 文,结合文后注释把握全文大 意。
三、整体把握,朗读,疏通 1、听范读录音,给生字注 音,再带着感情集体通读课 文,结合文后注释把握全文大 意。

8 黄州快哉亭记

9 2、请一位同学朗读课文,其他同学找出 文中一些未注释的重要的文言实词、文化意 义的词语以及对偶的句子。

10 3、文言重点实词(课本中未注释的): 第1段:相若(差不多,相像); 为(建造); 胜(美景); 名(命名)
为(建造); 胜(美景); 名(命名) 第2段:盖(不译,句首发语词); 玩(观赏、欣赏); 举(抬); 足(足够,满足) 第3段:从(带领,使……跟从); 披(敞开); 当(迎着); 穷(尽享); 振(吹拂)

11 4、文化意义词语: 朔 :农历每月初一; 月出 :农历每月初三; 望 :农历每月十五; 既望 :农历每月十六; 晦 :农历每月最后一天。

12 5、对偶的句子: 涛澜汹涌,风云开阖。 昼则舟楫出没于其前,夜则鱼龙悲啸于 其下。 冈陵起伏,草木行列。 濯长江之清流,揖西山之白云。 振之以清风,照之以明月。

13 1、整理并掌握本文中出现的一些文言现象。 四、研读课文 词类活用: 名作状:南合沅、湘,北合汉沔——在南面、在北面; 西望武昌诸山——向西
名作动:而余兄子瞻名之曰“快哉”——命名; 将何往而非病——怨恨、忧愁; 将蓬户瓮牖——用蓬草编,用破瓮做 使动用法:动心骇目——使…动、使…骇; 亦足以称快世俗——使…称快; 昔楚襄王从宋玉、景差于兰台之宫——使…跟从 形作名:以览观江流之胜——美景

14 2、本文共有四个自然段,从文章的结构上来看,分别写了什么。请简要概括。
本文由写景起,承以史事,再转入议论、抒情。 一、描写江流奔腾之景,记叙快哉亭的建立者与建 亭原因,及命名者。 二、记叙快哉亭上之所见(亭以“快哉”命名的原 因)。 三、探求“快哉”由来:心中坦然,不以物伤性者, 将无所不快,同时赞颂张梦得“何适而非快”的 旷达胸怀。 四、交代本文写作时间、作者。

15 3、分别请两个学生朗读文章的前两段,其他同学对比这两段文字中对于“江流之胜”的描写有何不同?
第一段作者“览观江流之胜”的角度移动是: (江流)“奔放肆大”——“其势益张”——“波流 浸灌,与海相若”,这视角既是作者眼前之景, 更是作者的想象之景。

16 第二段的写景从前段的“宏观视角”进入“中观视角”和“微
观视角”。 如果说第一段还有“想象”的成分的话,那么第二段就是 “实写”“盖亭之所见”了。作者的视野在“南北百里,东西一舍” 这样一个空间画面之中,先以平面的视角,叙写长江的宽阔 无边,这是泛写。然后俯瞰、仰视、昼观、夜闻,从多层面 表现江流胜景,描摹的景色如立体动画:“涛澜汹涌”(近 景——俯瞰),“风云开阖”(远景——仰视),“昼则舟楫出 没于其前”(白天所见),“夜则鱼龙悲啸于其下”(夜晚所 闻)。

17 4、散读本文第二段,第二段写了亭以“快哉” 命名的原因,思考“快哉”之感源于何处?
“快哉”之一: “西望武昌诸山,冈陵起伏,草木行列,烟消日 出,渔夫樵父之舍,皆可指数”,这些岸上风光的描 述,采用平视幽远的角度,“快哉”之情由来于美景。 “快哉”之二: 由自然景观转笔凭吊文人胜迹。凭借史实,发 挥想象,于是曹操、孙权、周瑜、陆逊等三国人物 的雄姿英发,又随浪淘尽,皆在怀想之中。这些英 雄人物的“流风遗迹”,当然值得“称快世俗”。

18 5、齐读第三段。学生分组讨论作者引用宋玉《风赋》中与楚襄王对话,意在表达什么思想情感?
第三段转而探求“快哉”的由来,叙述楚王“披 襟”当风,阐发《风赋》讽喻之旨趣,文意机巧 而又自然。是对“快哉”二字的进一步阐发。楚王 幼稚而荒唐的发问,宋玉因势利导巧妙的回答把 作者的寓意蕴涵其中:“风无雌雄之异”,但是人 却“有遇不遇之变”。

19 这一段重在议论。同样的“风”,因帝王、庶人思
想、感受之不同而感觉殊异的事实,得出“使其中不 自得,将何往而非病?使其中坦然,不以物伤性, 将何适而非快?”的结论——这也是本文的主旨。这个 观点与范仲淹《岳阳楼记》中“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可以比照阅读:前者意在阐发超然物外的人生境 界,后者意在追求内心平静的处世方法,殊途而同 归。同时,作者赞颂了张梦得“何适而非快”的旷达 胸怀。

20 五、谈谈本文的写作特点 本文清新开阔,气势奔逸,将写景、 叙事、抒情和议论熔于一炉,借用典故 并加以发挥,把快意之情写得淋漓尽致。

21 六、课后思考及拓展 1、课后再朗读本文二、三遍,进 一步体会“快哉”的人生哲理。 2、阅读苏辙《武昌九曲亭记》 (教师印发材料),比较其与本
文在文意上的异同。

22 七、相关作品连接与推荐 范仲淹《岳阳楼记》 苏 辙《武昌九曲亭记》 苏 轼《超然台记》

23 板 书 设 计 中心: 黄州快哉亭记 使其中坦然,不以物伤性,将何适而非快? 物 人 ( )快哉 因景命名 亭见景物 流风遗迹 大王雄风
( )快哉 因景命名 中心: 使其中坦然,不以物伤性,将何适而非快? 黄州快哉亭记 亭见景物 流风遗迹 大王雄风 心中坦然 贬谪清贫 心忧怎能

24 黄州赤壁


Download ppt "黄州快哉亭记 苏辙."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