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wnload presentation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1
第七章 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
2
第一节 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
第一节 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
3
回顾十一届三中全会 她将新中国的历史划为两个迥然相异的时代: “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前”和“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
4
1978年12月18日,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这次会议是1949年以来中国共产党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重要转折。
这是邓小平同志在全会上讲话。
5
1976年,清明节前后,群众在天安门广场悼念周总理、声讨“四人帮”,一位青年在演讲。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撤销中央发出的有关天安门事件的错误文件。
6
群众争购刊有全会公报的报纸 时至今日,13亿中国人仍然沐浴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时代语境里。
7
肯定“真理标准”大讨论 平反冤假错案一扫阴霾 工作重心转至现代化建设 改革策源地:农村 陈云复出胡耀邦擢升 对外开放谱写中国传奇
8
一、改革开放是一场新的伟大革命 1、改革开放的背景 国内背景:十年文革,中国遭受到严重挫折和损失。
国际背景:我国的实力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太大。
9
2、改革开放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 邓小平于1985年3月28日在会见日本自民党副总裁二阶堂进时首次提出的论断:“现在我们正在做的改革这件事是够大胆的。但是,如果我们不这样做,前进就困难了。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这是一件很重要的必须做的事,尽管是有风险的事。”
10
(1).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是相对于第一次革命、也就是新民主主义革命而言的。这两次革命,前者属于制度选择,后者属于政策选择。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而不是要从根本上否定社会主义制度。改革开放这场新的革命,决不是要从根本上改变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性质,而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11
(2).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是从解放生产力,扫除发展生产力的障碍这个意义上而言的。通过改革,调整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中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的部分,化解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非对抗性矛盾,建立起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体制,也能够极大地提高生产力发展水平,使中国摆脱贫穷落后的状态。从这个层面上来讲,和第一次革命一样,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
12
(3).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是就改革的广泛性、深刻性、艰巨性而言的。改革开放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是社会深层次矛盾的调整,它必然要引起整个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科技教育等各个领域的深刻变化,并触及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正如邓小平指出的,“改革涉及人民的切身利害问题,每一步都会影响成亿的人。”同时,改革也是极其艰巨和复杂的,而且是长期的。从这一点来讲,改革同过去的革命斗争一样,必将是一个艰苦的探索过程,我们非得有革命年代的那种革命精神,以极大的政治热情和百折不挠的坚韧和毅力投身于改革不可。同时,还要有革命战争时期的那种敢闯、敢冒、敢于试验、敢为天下先的气魄和胆略。
13
改革与革命的区别 改革是由执政党发动和领导的,由本阶级群众积极参加的一种自觉行动。
革命是阶级社会里阶级斗争的最高表现,是被统治阶级推翻统治阶级的夺权斗争。 改革不改变社会主义的根本制度,而是改革阻碍生产力发展和社会主义优越性发挥的各种体制和观念,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
14
改革不改变社会制度,不 能把改革与革命混为一谈
一种是把改革体制 误认为是改变基本制度,反对对体制作任何改革。 一种是把体制的改革变成对根本制度的变革,使改革变成“改向”。
15
对苏东国家来说,改革的出发点是认为社会主义
制度本身是注定没有效率、没有前途的。因此, 他们认为需要改革是要改掉社会主义制度本身; 改革目的是为了用被它们看作富有效率的以私有 制为基础的资本主义来取代没有效率的以公有制 为基础的社会主义;改革的性质自然不是完善社 会主义,而是对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根本否定。
17
案例:戈尔巴乔夫的改革 1.改革社会主义理论,实行“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 在戈尔巴乔夫看来,“社会党人和共产党人之间,已不再存在从前使他们分裂的鸿沟,在人道的、民主的价值观基础上,我们不仅在政治立场上而且在世界观立场上都接近了。”
18
2.改革经济体制,实行完全的市场经济。 提出了“各种所有制一律平等”和“非垄断化”、“非国有化”及“私有化”的方针。造成恶果: 一是经济由低速增长变为负增长。 二是财政赤字、货币发行、通货膨胀失控,内外债务大幅度增加。 三是消费品市场供应恶化,人民生活水平迅速下降。
19
3.改革政治体制,在公开性、多元化、民主化的思想指导下,放弃了改革的社会主义方向,走上了“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道路”。
明确表示了“苏共支持舆论多元化” 的思想,包括马列主义、西方民主社会主义、基督教哲学等。
20
两种改革的本质区别就在于是否坚持改革的社会主义性质和方向。
邓小平在领导我国改革开放的进程中十分强调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方向的问题。他指出,“我们干四个现代化,人们都说好,但有些人脑子里的四化同我们脑子里的四化不同。我们脑子里的四化是社会主义的四化。他们只讲四化,不讲社会主义。这就忘记了事物的本质,也就离开了中国的发展道路。”
21
邓小平是中国改革的总设计师 “改革是中国发展生产 力的必由之路。”他认 为,“我们所有的改革 都是为了一个目的,就 是扫除发展社会生产力
的障碍。”
22
二、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对立统一规律是宇宙的根 本规律。这个规律,在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们
的思想中,都是普遍存在的。矛盾着的对立面又 统一,又斗争,由此推动事“所谓‘社会主义社 会’不是一种一成不变的东西,而应当和任何其 他社会制度一样,把它看成是经常变化和改革的 社会。” ——恩格斯
23
社会基本矛盾运动图示 生产力 生产方式 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推动社会形态的更替 社会基本矛盾 生产关系 上层建筑 社会形态 经济基础
24
★马克思恩格斯科学揭示了社会基本矛盾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们的看法 ★马克思恩格斯科学揭示了社会基本矛盾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没有具体分析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问题。
25
毛泽东 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一文中,全面阐述了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问题。
26
有无矛盾 矛盾性质 解决方法 两类矛盾 社会主义社会仍然存在矛盾且是社义社会前进的根本动力。社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贯穿社会主义始终。 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与旧社会基本矛盾不同(会表现为激烈的阶级对抗),它们具有“又相适应又相矛盾”的特点,不是对抗性而是属于非对抗性的。 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属非对抗性无须阶级斗争来解决,而是依靠社会主义自身力量,通过对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互不适应的方面进行调整来解决。 中国社会主义社会存在两种不同性质的矛盾,即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前者用专政的方法,后者用调整、改革、发展而非阶级斗争的方法,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是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
27
毛泽东对社会主义基本矛盾的分析是有缺陷的,并且引发了实践上的错误。
政治上发动“文化大革命”;经济上实行“大跃进”和“人民公社” 毛泽东的正确理论 毛泽东的错误判断 社会主义基本矛盾说 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是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28
1966年5月16日,毛泽东宣布文化大革命开始。1966年6月1日《人民日报》发表社论《横扫一切牛鬼蛇神》,文化大革命哄然而起。
30
中国社会的基本矛盾仍旧是“两个阶级、两条道路的矛盾”
因此要“以阶级斗争为纲” ! “将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进行到底!”
31
邓小平对社会主义基本矛盾理论的丰富和发展
第一,判断一种生产关系和生产力是否相适应,主要看它是否适应生产力的要求,能否推动生产力发展。
32
第二,社会主义社会依然有解放生产力的问题。
1992年初,邓小平在南巡中指出:“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
33
第三,把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统一起来。主要矛盾是生产力发展水平低,远远不能满足人民和国家的需要。根本任务是发展社会生产力。
34
第四,指出解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的途径是改革。找到了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基本形式,即改革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必由之路。
35
毛泽东与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基本矛盾理论与实践的对比
共性:社会主义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 结果:文化大革命:“一个阶级推翻另一个阶级” 角度:毛泽东从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出发 判断: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之间的矛盾是主要矛盾 差异比较 角度:邓小平从我国的现实生产力状况出发 判断:落后的生产力与人民国家需要之间的矛盾是主要矛盾,具体表现为高度集中的僵化体制与生产力的矛盾 结果:体制改革:废除僵化的旧体制,发展社会生产力
36
第二节 坚定不移地推进全面改革
37
一、改革是全面的改革 社会生活的全面变革
38
全面改革的具体表现 实践上的表现 地域上:是除了港澳台之外的中国所有地方; 行业上:包括工业、农业、服务业等所有部门;
“改革是全面的改革,包括经济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和相应的其他各个领域的改革;不仅包括工业、商业,还有科技、教育等,各行各业都在内。 ” 1987年6月,《邓小平文选》第3卷 实践上的表现 地域上:是除了港澳台之外的中国所有地方; 行业上:包括工业、农业、服务业等所有部门; 部门上:改革涵盖了从中央到地方的所有部门。 领域上:经济、政治、文化、对外关系全面变革。 层面上:体制层面与整个社会关系、思想观念层面的 重大变革。
39
废除人民公社制度,建立新型集体所有制 乡镇企业异军突起
1、经济体制改革 1978年开始的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废除人民公社制度,建立新型集体所有制 乡镇企业异军突起 1985年,中国社会中的人民公社最终退出历史的舞台,重新恢复了乡、民族乡人民政府。
40
案例:小岗村“敢为天下先” 说凤阳,道凤阳, 凤阳本是好地方, 自从出了朱皇帝,十年倒有九年荒。 大户人家卖骡马,小户人家卖儿郎,
奴家没有儿郎卖,身背花鼓走四方。 这是流传在凤阳县的一首民谣《凤阳歌》
41
在土地改革时期,小岗村的二十四户人家划来划去只划出一户中农、一户贫农、一户雇农和两户佃中农,其余的就全是下中农。按照规定,贫农、雇农、佃农都是要从地主、富农那儿分得田地的,小岗村的贫雇农就只能从别村的地主、富农那儿去分。运动中还有一项重要的工作,就是斗地主,因为小岗村没有地主,最后也只好被安排到其他村庄去参加运动。小岗村人分到土地后,尝到了来之不易的幸福滋味。
42
土地改革刚刚过去,各地互助组就开始陆续出现了,农业合作社运动高潮涌动。小岗村到1955年底,既没有互助组,也没有低级社,后来迫于形势才勉强成立了一个四户人家的互助组,其余的20户仍坚持单干。入社就必须无偿地交出土地,农民们想不通,他们就是要守住自己的地,一家一户地单干。
43
这种做法引来了上面领导的硬办法:不入社,就不准离开会场回家吃饭睡觉,只能在会场上熬着,而且只能站,不准坐。熬不住的,只得入社。最后仍有几户横竖不从,上面就牵走耕牛,割掉地里已成熟的庄稼,再不行,便上房揭瓦。1956年,小岗村人无一例外地成了高级农业合作社的社员。
44
1958年成立人民公社,当年就闹大跃进。公社提出的口号是:“十里(山)芋丰(收)岭、百里菜花香、万亩水稻一大方。”结果是:“十里芋丰岭,一片茅草荒;百里菜花香,菜子只收半土缸;万亩水稻一大方,最后没成一棵秧。”
45
1978年以前的小岗村,只有20户人家100多人,是全县有名的穷困村,“吃粮靠返销,用钱靠救济,生产靠贷款”,每年秋后,家家户户都要外出讨饭。全村没有一间砖瓦房,许多农户的茅草屋破烂不堪,家徒四壁,有的穷得全家只剩一床棉被。 1978年秋,凤阳遭遇特大旱灾,粮食欠收,不少农户又开始准备出门讨饭。
46
1978年11月24日,当小岗村农民“趁着夜色,走进那座破败的农家茅屋时,他们没有想到,这个普通的冬日夜晚,其实正是中国农村改革的黎明。”在严宏昌的带头下,他们商量着如何“包干到户”。
47
严宏昌说:“分开干,吃饱饭,就是杀了头,也当一回饱死鬼!”
严家芝提醒:“这可不是闹着玩的,这事儿是高压线,谁碰要谁命。刘少奇的官够大了吧,一个国家主席,结果就因为支持包产到户,死无葬身之地。你严宏昌,草木之民,你不怕杀头蹲班房,到时家中老小怎么办?” 关庭珠想出了办法:“我看再加上一条,今后队长因为让我们包干到户坐了班房,他家的农活就由我们全队包下来,小孩也由全队养活到十八岁!” 有人赌咒发誓道:“保证不外讲,谁讲谁不是娘养的!” 另一个接着保证道:“宏昌一人有难,全队人都得往前站,大家承担!” 最后严宏昌提议:“空口无凭,我看大家还是立个‘军令状’!” 马上有人响应:“留个字据!” “写上几条,大家都按上手印!”
48
严宏昌取下笔,把一包淮北牌的香烟倒出,准备就着烟纸写下契约,却被严立学劝止。严立学觉得香烟纸太小,再说在烟纸上写这样重要的东西,既不严肃也不正规。于是由严立付到家里拿来了两张十六开的白纸。严宏昌在纸上写道:
49
我们分田到户,每户户主签字盖章,如以后能干,保证完成每户的全年上缴和公粮,不再伸手向国家要钱要粮;如不成,我们干部坐牢杀头也甘心。
51
小岗村百姓的“生死契约”引发了巨大的思想震动,也引起了各方的争论和压力。1979年8月8日,在中共安徽省委机关报《安徽日报》头版头条发表《农业经济管理的一项重大改革—凤阳农村‘大包干’办法值得提倡》。这是安徽省首次用传媒公开推出“大包干”的“凤阳经验”。实行了“大包干”的凤阳县,1979年夏秋两季迎来了历史性的大丰收。全县粮食产量达到44000多万斤,比1978年增长了49%;人均收入150元,比1978年的81元增加了85%。一年“大包干”,凤阳百姓结束了600年来讨饭的历史。
52
由于“包干”比“包产”具有更加明显的优越性,因此,凤阳县“大包干”的做法迅速在全国许多省区产生了强烈反响。一时间,“凤阳经验”成为中国主流媒体竞相报道的重大新闻。中国农村改革开始出现新的气象。
53
案例:乡镇企业的发展之路 1978年到1988年乡镇企业在全国各地迅速崛起并迎来了第一个发展高峰期。改革开放以后,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全面推行使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及劳动热情空前提高,农业生产迅速增长,为农村非农产品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物质条件,另一方面农业劳动生产率的迅速提高又使大量农村劳动力从土地的束缚中解放出来,迫切需要大力发展非农产业予以吸收。
54
在这种情况下,从1978到1983年,社队企业在全国各地广泛地兴办了起来。到1983年社队企业共吸收农村劳动力3235万人,比1978年增长14.4%;总产值从1978年的493亿元增加到1983年的1017亿元,年均增长速度为21%。与此同时,农村个体、 联户办企业也悄然兴起并逐渐发展壮大。
55
1984年中央 4号文件将社队企业正式改称为乡镇企业,对家庭办和联户办企业及时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国家对乡镇企业采取了更加积极扶持的政策,企业在组织生产、产品销售等方面获得了较大的自主权,乡镇企业进入了第一个全面发展的高峰期。1986年、1987年仅用两年的时间,就超额完成了“七五”计划的产值目标。到1988年企业个数达1888万个,从业人数达9546万人,总收入达4232亿元,4 年间乡镇企业数平均每年增长52.8%,从业人数平均每年增长20.8%,总收入平均每年增长58.4%。
56
1992至1994年是乡镇企业发展的第二个高峰期。1992年邓小平同志南巡讲话,国务院(1992)19号和(1993)10号文件,充分肯定了乡镇企业的重要作用,为乡镇企业创造了空前良好的外部环境。同时乡镇企业也强化了管理,经济效益恢复提高,总量迅速增长,出口创汇跃上了新的台阶,涌现出一批大中型企业和现代化企业集团,进入了第二个发展高潮。
57
1995年以后,我国乡镇企业进入了一个稳步发展的新时期。这个时期乡镇企业经过改制和优胜劣汰,开始趋于平缓发展。1998年乡镇企业个数发展到2004万个,比1995年减少199 万个;从业人员为12537万人,比1995年减少2.5%;实现营业收入89351亿元,净利润4635亿元,实交税金1583亿元,分别比1995年增长 56%、43%和10%。首部《乡镇企业法》的出台,东西部合作进程的加快,地区差异的有所缓解,都促使乡镇企业逐步走上了法制、健康、有序的发展道路。
58
1984年的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1992年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
59
2、政治体制改革也不断推进。 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制等各个领域的改革也全面展开。
60
3、“三个有利于”的标准 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 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 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61
1、“三个有利于”标准的提出 邓小平1992年春在“南方谈话”中提出了“三个有利于”的标准,是对马克思主义生产力标准的坚持和发展,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对马克思主义的重要贡献。邓小平指出:“改革开放迈不开步子,不敢闯,说来说去就是怕资本主义的东西多了,走了资本主义道路。要害是姓‘资’还是姓‘社’的问题。判断的标准,应该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62
2、“三个有利于”标准科学论断的意义 (1)把生产力标准具体运用于我国主义初级阶段,作为衡量我们改革开放和各项工作是非得失的根本标准,为各项工作指明了方向。 (2)“三个有利于”标准是生产力标准的具体化。“三个有利于”中“生产力”是基础,“综合国力”是生产力的集中体现,而“人民生活水平”是生产力和综合国力发展的目的,三者全面地体现了生产力标准,这样就可以防止对生产力标准作简单化、庸俗化的理解。 (3)“三个有利于”标准把生产力标准、政治标准、人民利益标准结合起来成为统一的标准。是一个全面的、科学的论断,是对马克思主义生产力标准的新发展。
63
二、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1、发展是目的,是改革与稳定的基础。 2、改革开放是推动发展的动力。 3、社会稳定是改革与发展的前提。
64
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稳定是前提和保障 改革是动力 发展是目的 没有稳定,改革和发展无从进行。
没有改革,就不可能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的正确道路,社会主义事业就不可能顺利前进。 发展是目的 没有发展,就不可能实现现代化,不可能保持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
65
要正确把握改革的力度 正确把握经济发展的速度 正确把握社会可承受的程度 分清轻重缓急,循序渐进
保持合理速度,根据国情贯彻执行科学发展观,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分清轻重缓急,循序渐进 正确把握社会可承受的程度 要正确把握改革的力度 正确把握经济发展的速度 必须考虑大多数人民群众的承受能力,要算经济账,同时算社会账、政治账。始终维护人民群众的利益,逐步提高城乡居民特别是中低收入者的实际收入。
66
第三节 毫不动摇地坚持对外开放
67
开放中国 拥抱世界 ——回顾对外开放三十年 穿越共和国60年的时空隧道,对外开放无疑是其中一个耀眼亮点。
开放中国 拥抱世界 ——回顾对外开放三十年 穿越共和国60年的时空隧道,对外开放无疑是其中一个耀眼亮点。 60年前,遥望刚成立的新中国,欧美人士议论纷纷:“一个闭关锁国300年的贫弱之躯,能否跟得上世界经济步伐?” 30年前,面对刚打开大门的中国,国际社会一片质疑:“让全球1/4人口迅速摆脱孤立,与世界接轨,这种先例有过吗?”
68
今天,从沿海到沿江沿边,从东部到中西部,我国已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作为一项基本国策,对外开放给神州大地带来空前巨变,从封闭半封闭经济彻底转向开放型经济,开创了全球范围内走开放式发展新路的成功范例……
69
外 贸 大进大出齐跨越 结构转型上台阶
70
外 资 敞开怀抱引进来 突破禁区促巨变
71
外 经 昂首阔步走出去 两个市场为我用 美国的海尔大厦
72
入 世 开放站在新起点 拥有更多话语权
73
一、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
74
1、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 “社会主义要赢得与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 势,就必须大胆吸收和借鉴当今世界各国 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一切反映现代化
社会化生产规律的先进经营方式、管理方 法。”
75
长期闭关自守,把中国搞得贫穷落后,愚昧无知。
封闭只能导致贫穷落后愚昧无知 长期闭关自守,把中国搞得贫穷落后,愚昧无知。
76
封闭导致贫穷 汉代通西域 强 开放 唐朝加强对外交流 明朝郑和下西洋 明末海禁 弱 封闭 清朝闭关锁国
77
中华民族经过秦汉以来两千多年发展,至康乾盛世,经济取得了有史以来的最高成就。
农业、手工业、贸易、城市发展等,都曾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农业,不论是当时人口数量,还是耕地面积,都远远超过以往历史时期。农作物的总产量占世界第一位。 人口从1700年的约1.5亿增加到1794年约3.13亿,占全世界9亿人口的1/3。
78
康雍乾三代君主,英明有为,但是面对世界范围工业革命历史性大变动、大转折,却茫然无知,毫无准备,甚至采取错误的对策,把门关上,最终导致中国的长期落后。
79
建国初期,美国人对中国进行封锁; 苏联从中国撤出;毛泽东坚持一条原则:不借外债。 唐山大地震时中国政府拒绝国外一切援助。 中国与世界的差距越来越大: 1955年中国GNP占世界4.7%,1980年降2.5%; 1960年中国GNP和日本相等,1980年占日本25%。 1959年,中国出口总值占世界1.95%,居12位;1980年下降到0.75%,居第32位。
80
新的开端 从这年10月起,邓小平开始频繁地出国访问。两个月内,他访问了日本、泰国、马来西亚、新加坡、缅甸5个国家。
1978年,中国领导人频频走出国门。李先念访问了孟加拉国,王震访问了英国。中国对外开放的大门开始打开,人们走出了意识形态的幻景,开始看到中国与西方发达国家的巨大差距。 从这年10月起,邓小平开始频繁地出国访问。两个月内,他访问了日本、泰国、马来西亚、新加坡、缅甸5个国家。
81
邓小平首先访问的是日本(1978年10月19-29日) 。他在繁忙的日程中安排出时间,参观日本的工厂企业,考察日本经济。10月26日,邓小平乘坐时速210公里的新干线列车前往京都访问。当被问及乘新干线的体会时,邓小平说:“就感觉到快,有催人跑的意思,所以我们现在更合适了,坐这个车。我们现在正合适坐这样的车。”
82
之后邓小平在大阪会见了松下幸之助。在松下,邓小平不但看到了大规模生产的彩色电视机,还看到了尚未进入中国的传真和微波设备。邓小平请他把所有最新的技术都教给中国人。10年后,松下工厂在中国迅速发展,帮助中国实现了松下的梦想:生产出中国民众能买得起的电视机。 在回答有关“四化”的问题时,邓小平说:“长得很丑却要打扮得像美人一样,那是不行的。必须要承认自己的缺点。我们是个落后的国家,需要向日本学习。”
83
1979年1月1日,中美建交。 27天后,新中国领导人对美国进行“破冰之旅”——邓小平以国务院副总理身份访问美国,如巨人之手推开封闭的国门;一个重现生机的文明古国,正开始探索与世界互利共赢之路。
84
1979年1月邓小平访美与美国总统卡特在一起
85
邓小平会见美国前总统尼克松
86
邓小平访美,在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闭幕之后仅37天。一个刚刚摆脱危难、冲破束缚的东方大国作出历史性重大抉择,迈上了改革开放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征程。
87
2、对外开放的必要性与可能性 讨论回答: (一)必要性在哪里? (二)可能性体现在哪里?
88
对外开放的必要性 2、只有对外开放才能营造和平的周边环境,为集中力量进行现代化建设创造外部条件。 1.在相互依存的世界,闭关自守没有出路。
1、实行对外开放也是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需要 对外开放的必要性 1.在相互依存的世界,闭关自守没有出路。 2.中国需要融入世界,世界也需要中国的参与。 3.对外开放是对内改革的外部条件。 3、只有对外开放才能获得中国发展急需的资金、技术、管理方法、人才,才能吸收和参照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
89
对外开放的可能性 1. 对资本主义的认识发生了根本变化。 2. 对社会主义自身的认识发生了根本变化。
3. 对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关系认识发生了根本变化。 承认资本主义在许多方面具有先进性,资本主义制度仍然有强大的生命力,应该进行借鉴和吸收。 承认社会主义自身的发展模式存在根本性的弊端,需要以资本主义为参照进行改革,向外国学习。 承认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进行和平共处、平等竞争的可能性和必要性。
90
3、对外开放的原则 必须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方针; 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和对外开放的统一。
91
民族独立 民族解放 中华民族近现代的两大历史任务 中国要坚定不移地对外开放,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积极扩大对外交流。“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
民族独立 民族解放 中国要坚定不移地对外开放,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积极扩大对外交流。“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 独立自主自力更生 中华民族近现代的两大历史任务 国家富强人民富裕 对内改革对外开放
92
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是实行对外开放的 基础。 我国自行研制的“神七” 自主创新是掌握民族发展命运的关键之举
93
对外开放是为了增强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能力。
在对外开放过程中积极利用外国的投资、先进技术与管理经验,取得更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可以加快本国经济发展,增强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
94
二、对外开放是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开放
95
1、三个主要发展阶段 (1)试点和起步阶段(1979——1983年) (2)向沿海地区扩展阶段(1984——1991年)
(3)加速步伐、全面推进阶段(1992年春至今)
96
2、我国对外开放的格局 90年代形成立体交叉的开放模式,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
97
对外开放的格局 全方位 多层次 宽领域 发展中国家 发达国家 社会主义国家 经济特区 范围 沿海开放城市 空间 经济开发区 形式
八十年代 沿海开放城市 多层次 宽领域 空间 经济开发区 形式 内陆省会开放城市 沿边、沿江、沿铁路开放城市 九十年代
98
1、开放格局的特点 全方位 多层次 宽领域 范围: 空间: 形式: 对世界所有国家开放 指按照不同的开放程度所形成的梯次展开的开放格局
指在开放的范围、空间和形式上,有宽阔的活动领域 范围: 经济、政治、军事思想文化 空间: 生产领域扩展到商业与金融业、旅游业、信息产业等许多领域,全面走向国际市场 形式: 全面地利用国际通行的各种贸易形式和投资形式
99
对外开放从沿海向内地扩展,出台了沿江、沿边开放和内陆开放
2、分步骤的对外开放路径 起步阶段:1979—1983 设立经济特区 1、全方位中有重点 2、多层次中有先后 3、宽领域中有选择4、灵活中有原则 逐步扩大:1984——1991 沿海开放城市 、沿海经济开放区、设立海南经济特区、上海浦东新区 全面铺开:1992年以后 对外开放从沿海向内地扩展,出台了沿江、沿边开放和内陆开放
100
经济特区 多层次开放 沿海开放城市 经济开发区 沿边、沿江、沿铁路 开放城市 内陆省会开放城市
102
案例: 出路在哪里 从60年代开始,深圳发生了大规模群众集体越境逃港事件。70年代末逃港的人群蜂拥着奔向梧桐山,越过边防线。尽管边防部队和民兵费尽心机,深圳河边的逃港风潮在那个年代不仅屡禁不止,而且有愈演愈烈之势。 “没有办法,那个老百姓冲破那个边防线,他不顾了,以后就是部队来管,这里的县政府,以前是县,县政府、民兵什么全动员起来了,抓逃亡,你也抓不了,就是要往香港冲。”
103
在当时,集体逃港被视为恶性政治事件,引起了中央领导的关注。1977年冬天,复出后的邓小平外出的第一站就选择了广东。在听取广东领导汇报逃港问题时,邓小平突然插话说:“这是我们的政策有问题”。紧接着他又说:“这件事不是部队能够管得了的!” 两句话让广东的干部不解其意:说政策有问题,难道不准外逃的政策有变?说部队管不了,那谁又能管得了呢?
104
为了解开邓小平留下的哑谜,广东省委专门派出了调查组赴深圳进行调查。这时,两个罗芳村农民收入的巨大反差引起了他们的注意。
当时,深圳河这边的罗芳村,村里农民人均年收入是134元,而在河对岸香港那边的罗芳村,他们的人均年收入是13000元。更让省委调查组感到惊讶的是,河对岸香港那边原本并没有一个罗芳村,居住在那里的人竟然全都是从深圳的罗芳村跑过去的。
105
难道真的是我们的政策出了问题吗?在看了调查组的报告后,广东的领导对邓小平的哑谜似乎已有所悟。
两年后的1979年4月,在中央工作会议期间,广东的领导向邓小平汇报了他们的思考,并要求广东在经济改革中尝试着先行一步。正是在这次汇报后,邓小平作出了创办经济特区的重大决策。
106
〖资料〗经济特区的建立 1979年初,广东省委省政府决定在深圳、珠海 试办出口特区,并直接向中央建议。
7月15日,中央国务院做出试办特区的重大决策 。 1980“出口特区”改名为“经济特区”。 五届人大批准建立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四个经济特区,标志经济特区正式诞生。 1984年1月至2月,邓小平视察深圳、珠海、厦门三个特区。“把经济特区办得更快些更好些。” 特区是个窗口,是技术的窗口,管理的窗口,知识的窗口,也是对外政策的窗口。
107
深圳1973年的火车站 今日深圳火车站
108
深圳新海关大楼 深圳1975年的海关
109
深圳1976年的深南路 2006年的深南路
110
深圳国贸大厦夜景
111
我国第一个钢结构高层建筑 深圳1981年的地王大厦
112
深圳世界之窗啤酒节
114
经济特区的作用 第一,经济得到迅猛发展,建立起外向型经济。
第二,发挥四个“窗口”的作用。(技术的窗口,管理的窗口,知识的窗口,对外政策的窗口) 第三,对内地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产生了重要的示范、辐射和带动作用。 第四,经济特区进行的市场取向经济体制改革的试验和探索,推动了在全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进程。
116
沿江开放: 1990年开发开放上海浦东新区。 1992年8月开放重庆、岳阳、武汉、九江、 芜湖等长江沿岸城市。
117
在1980年代,“宁要浦西一张床,不要浦东一间房”是当时的共识,黄浦江把上海分成了两个世界:浦西就是上海,浦东只是从外滩遥遥远眺的一片农田菜地。1990年后中国政府进入“开发浦东”的实质阶段,浦东成为上海经济的引擎,亦被誉为中国三个增长极之一,地区面貌日新月异。
121
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标志着我国对外开放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2001年11月我国正式成为世界贸易组织的成员国
122
3、我国对外开放的主要形式 (1)发展对外贸易。 (2)引进先进技术。 (3)利用国外资金。 (4)对外承包工程和劳务合作。
(5)发展国际旅游业。
123
三、不断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 1、要发展开放型经济,使国内经济与国际经济 实现互接互补。 2、实施“走出去”战略,坚持“引进来”和“走
出去”的有机结合。 3、进一步扩大对外贸易的规模和改善外贸结构。 4、进一步吸引外商直接投资,提高利用外资的质 量和水平。
124
5、切实维护国家经济安全 国家经济安全,就是指一国最为根本的经济利益不受伤害。
其主要内容包括:一国经济在整体上主权独立、基础稳固、运行健康、增长稳定、发展持续;在国际经济生活中具有一定的自主性、防卫力和竞争力;不至于因为某些问题的演化而使整个经济受到过大的打击和遭受过多的损失;能够避免或化解可能发生的局部性或全局性的危机。
125
案例:中国民族品牌需警示外资并购风险 郎咸平:中国28个产业中已有21个被外资控制了
玻璃行业,最大的5家企业全部合资;电梯占全国产量80%以上的最大的5家厂商都由外资控股;家电,18家国家级定点企业中有11家与外资合作;医药,20%在外资手中,渠道那就别谈了;汽车销售额的90%来自于国外品牌。更可怕的是中国28个主要产业中有21个被外资控制多数资产,也就是外资是最大的股东。
126
外资开放进来的也许是“鲇鱼”,也许是“鲨鱼”。外方更注重市场占有率的长远性,也熟悉国际规则和相关法律,对于还很弱小、缺乏经验的民族企业而言,一不小心就可能被外方变相侵吞,不仅获利甚少,甚至可能完全丧失好不容易积累起来的品牌和企业效益。
127
案例:可口可乐收购汇源果汁 2008年09月03日,可口可乐以24亿美元作为条件,向汇源发出收购其全部股份的要约。2009年3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发布了关于禁止可口可乐公司收购中国汇源公司审查决定的公告。收购行为失败。
128
从上个世纪90年代至今,外资收购的民族品牌不计其数。其中不少民族品牌在被外资收购后已被人们遗忘,而外资品牌则趁机蚕食市场份额;没有消失的,也有不少市场份额萎缩,不复当年之勇。
130
美加净:该品牌原占有国内市场近20%的份额。1990年,上海家化与庄臣合资,"美加净"商标被搁置。上海家化于1994年出5亿元收回美加净商标,但已失去了宝贵时机。
中华牙膏:1994年初,联合利华取得上海牙膏厂的控股权,并采用品牌租赁的方式经营上海牙膏厂“中华”牙膏。
131
小护士:法国欧莱雅2003年收购小护士。成立于1992年的小护士,品牌认知度高达99%,2003年的市场份额达4
小护士:法国欧莱雅2003年收购小护士。成立于1992年的小护士,品牌认知度高达99%,2003年的市场份额达4.6%,是中国第三大护肤品牌。10年后的今天,小护士不复往日辉煌。 大宝:2008年7月30日,强生宣布完成对大宝的收购。至此,中国化妆品市场的竞争已形成外资主导的局面。
132
南孚电池:自1999年9月起,通过数次转让,2003年,72%的股权落入吉列手中,吉列的金霸王电池进入中国市场10年,市场占有率不及南孚的10%。而南孚被吉列控制后即退出海外市场,一半生产能力被闲置。2005年宝洁并购吉列,如今这一曾经占领了大半个中国市场的电池是属于宝洁旗下的产品了。
133
乐百氏:2000年,乐百氏被达能公司收购,现在乐百氏品牌已基本退出市场。此外,达能还在中国收购了上海梅林正广和饮用水公司50%股权,汇源果汁22.18%股权。还在乳业收购了蒙牛50%股权,光明20.01%股权。这些企业都拥有中国驰名商标,是行业的排头兵。
134
苏泊尔:苏泊尔品牌销售额占压力锅市场40%,评估品牌价值16.248亿元。2006年8月,法国SEB(世界小家电头号品牌)获得苏泊尔控股权。
135
金龙鱼:这个牌子几乎出现在每个中国家庭的厨房里,市场占有率在50%以上,品牌的市场竞争力是第2名福临门的8倍,但它彻头彻尾是一家外资企业,属于新加坡郭兄弟粮油私人有限公司所拥有的,跟中国啥关系都没有。
Similar presentati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