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朱子语类三则 第一课时 常宁一中 陈京龙 2014年12月19日.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朱子语类三则 第一课时 常宁一中 陈京龙 2014年12月19日."—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朱子语类三则 第一课时 常宁一中 陈京龙 2014年12月19日

2 一、朱熹与作品简介 朱熹像

3 朱熹轶事 朱韦斋,晦庵父也。酷信地理,尝招山人择地,问富贵何如,山人久之答曰:“富也只如此,贵也只如此,生个小孩儿,便是孔夫子。”后生晦庵,果为大儒。 文公为同安主簿日,民以有力强得人善地者,索笔题曰:“此地不灵,是无地理;此地若灵,是无天理。”后得地之家不昌。

4 朱熹,宋建炎四年庚戌(1130年)九月十五日午时诞生于福建尤溪郑氏草堂,字元晦,号晦庵,又称考亭先生、沧州病叟、云谷老人,庆元六年庚申(1200年)三月初九午时病逝于建阳考亭之沧州精舍,寿七十一岁。祖籍徽州婺源(今属江西)。 朱熹墓 位于福建省建阳市唐石里(黄坑镇)大林谷

5 朱熹:嘉定二年诏赐谥曰“文”(称文公),又称朱文公。累赠太师,追封信国公,后改徽国公,从祀孔子庙。明朝通称先儒朱子,崇祯十五年因诏位居七十二子之下,汉唐诸儒之前,特称大贤朱子,清康熙五十一年诏升大成殿配享,位列十哲之次。 文公山

6 朱熹继承、发展了韩愈的道统论,认为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孔子、孟子一脉相传,到孟子以后中绝了。他认为二程是直接继承孟子的,“程夫子兄弟者出”,“续夫千载不传之绪”(《中庸章句序》),而他自己是继承二程的。他宣扬道统,也就是认为道学已经掌握了永恒的终极的真理,二程和朱熹的学派,后人称为程朱学派。 朱熹

7 元代恢复科举后,诏定以朱熹《四书集注》试士子,朱学被定为科场程式;在明代被列为儒学正宗,明太祖洪武二年(1369年)科举以朱熹等“传注为宗”。 朱学遂成为巩固封建社会统治秩序的强有力精神支柱。它强化了“三纲五常”,对后期封建社会的变革,起了一定的阻碍作用;更进一步说,程朱理学的政治目的之一,就是维护上下尊卑的封建等级秩序,是封建制度的理论代言人,自然容易成为极权统治者的喜爱。

8 在中国史上,朱熹理学的作用和影响力仅次于孔子。朱子理学传到了朝鲜,再传入日本,在日本一度形成朱子学热,影响颇大。黄干《朱子行状》曰:“绍道统、立人极,为万世宗师。”钱穆尊崇朱子,始终如一,晚年撰百万言《朱子新学案》,开宗明义即谓:“在中国历史上,前古有孔子,近古有朱子,此两人皆在中国学术思想史及中国文化史上,发出莫大声光,留下莫大影响。瞻观全史,恐无第三人可与伦比。”

9 朱熹著作甚多,主要哲学著作是《四书集注》《太极图说解》《通书解》《西铭解》《周易本义》《易学启蒙》等。他平日讲学的问答,后来编为《朱子语类》。
朱子全书 朱熹手迹

10 在庐山建立“白鹿洞书院”,进行讲学。与当时的岳麓书院、应天府书院、嵩阳书院并为“四大书院”,并誉为我国四大书院之首。

11 朱熹在潭州(今湖南长沙)修复岳麓书院。

12 朱张渡

13 白鹿洞书院学规 “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的“五教之目”。 “博学之,审问之,谨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的“为学之序”。 “言忠信,行笃敬,惩忿窒欲,迁善改过”的“修身之要”。 “正其义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的“处事之要”。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行有不得,反求诸己”的“接物之要”。

14 朱熹在10岁时就“厉志圣贤之学”,每天如痴如迷地攻读《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他自己回忆说:“某十岁时,读《孟子》,至圣人与我同类者,喜不可言”。从此,便立志要做圣人。以后他又教育学生说:“凡人须以圣人为己任”。

15 二、研习第一则 1、朗读课文,结合注释,疏通文意。 数(shù)过:几次 略晓:大略通晓 厌:通“餍”,满足 得趣:明白其中旨趣 愦愦(kuì):昏乱不清醒 2、请把自己还不理解的词句提出来,大家讨论解决。

16 【翻译】读书应该读到手不释卷之时,才能领略到书中真意。如果只是粗读几遍,大概了解书中大义就感到满足,便又想去找其它书来看,那么,对这看过的这一卷书,也就不能明白其中真正的含义,获得它的趣味。人的心灵是天理存在的地方,勤用心才会更明白事理。只有头脑清醒,整日用心,才会看多少书,领会多少道理。如果懒惰倦怠,那么精神就会混乱不清,总是这样昏昏沉沉,不通道理,就太可惜了。

17 3、理解分析 (1)此卷主要讲了一种什么样的读书方法?请结合具体的句子予以简要分析。 他主张精读,熟读精思。 读书的目的是:领会其中真味。理解书中深刻的义理。    天理是儒家的最高的道德规范,穷天理是提高精神境界。    熟读、精思、不贪多 (只有通过熟读,才能掌握书中的义理,即真味。从反复诵读入手,才能真正把书读通、读透。他还特别指出读书中的不好习惯,“读之数过,略晓其义即厌之”,读得不深不透,也就是说没有弄懂书中的真趣。)

18 (2)在你的印象中,还有那些名言警句是谈论此类读书方法的?
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 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怠。  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

19 “大抵观书须先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有得尔。”
若读得熟而又思得精,自然心与理一,永远不忘。 “余尝谓读书有三到: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则眼看不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

20 4、朱子读书六法总结: 熟读精思 循序渐进 虚心涵泳 切己体察 著紧用力 居敬持志

21 1、循序渐进。即从基础知识读起,一本本读通,读时对文献中字、词、句、篇等要逐一弄通,在打好基础的同时,有系统、有步骤地从低向高、从浅入深的进行阅读。
2、虚心涵泳。即要仔细认真的阅读,反复自我切磋、研磨、体会、切忌马虎从事,或自以为是。(什么是“涵泳”?“涵”,《辞海·词语分册》的解释是“沉浸”;“泳”,自然就是游于水中) 3、切己体察。即要结合思想、经验、阅历、需要,去体验文献中的意味,知道“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的道理。

22 4、熟读精思。即要在熟读的基础上理解和思考,深刻领会其要旨,使书中之话好象出于自己口中,其思想似如自思。
5、著紧用力。即要聚精会神、下苦功、花大力。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毫不松懈,刻苦用功。 6、居敬持志。朱熹继承了程颐“涵养须用敬,进学则在致知”之说。“敬”的本义就是恭敬,不放肆。在这里,“敬”是端正态度,就是说,诚心诚意、兢兢业业是做好一切事情的基础,读书也不例外。居敬也就是要从内心中严格尊崇礼法,专一有恒,一刻也不放松对自己的要求。特别是要排除杂念,不受外界诱惑,所以“敬”又通“静”。心静自然诚,诚心诚意、兢兢业业地去学习,去做事,个人修养也就能顺利提高了。“持志”是要有坚定志向。朱熹说:“立志不定,如何读书?”要立定学圣贤之道、修身复性的志向,才能真正取得成效。

23 三、拓展探究 请对朱熹提出的熟读的读书方法,结合自己的读书生涯,谈谈自己的看法或感悟。( 字) 参考拟题: 我对朱熹“熟读法”的理解 朱熹“熟读法”给我的启示 朱熹“熟读法”的实质(内涵) 我看朱熹的“熟读法” 朱熹“熟读法”的利与弊


Download ppt "朱子语类三则 第一课时 常宁一中 陈京龙 2014年12月19日."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