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wnload presentation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1
中国 第2版 总编辑:王莉莉 2007年12月30日 统一刊号/CN44_129/G4
2
世界人种 目录 春节 上海 台湾 香港 海南岛 北京 苏州 总结
3
世界人种 1、黄色人种:皮肤黄(棕)色,眼睛棕色,头发黑而直,鼻梁中等高度,嘴唇中等,身材中等,地处非洲中部、亚洲南部; 2、白色人种:皮肤白色、浅棕色,眼睛灰色、浅蓝色,头发金黄色呈波浪状,鼻梁细高,嘴唇薄,身材较高,地处大洋洲南部、欧洲; 3、黑色人种:皮肤黑棕色,眼睛黑(棕)色,头发短、卷曲,鼻梁低而宽(扁平),嘴唇厚,身材四肢较长,地处北冰洋南岸。 返回
4
中国:春节 下一页 当午夜交正子时,新年钟声敲响,整个中华大地上空,爆竹声震响天宇。在这"岁之元、月之元、时之元"的"三元"时刻,有的地方还在庭院里垒"旺火",以示旺气通天,兴隆繁盛。在熊熊燃烧的旺火周围,孩子们放爆竹,欢乐地活蹦乱跳,这时,屋内是通明的灯火,庭前是灿烂的火花,屋外是震天的响声,把除夕的热闹气氛推向了最高潮。历代的诗人墨客总是以最美好的诗句,赞颂新年的来临。 描绘了我国人民欢度春节盛大的喜庆情景,清代潘荣陛在《帝京岁时纪胜》一书中,对当时除夕爆竹作了如下记载:"除夕之次,子夜相交,门外宝炬争辉,玉珂竞响.而爆竹如击浪轰雷,遍乎朝野,彻夜不停。"《红楼梦》中也有描绘:"院子内安下屏架,将烟火设吊齐备,这烟火俱系各处进贡之物,虽不甚大.却极精致.各色故事俱全,夹着各色的花炮。说话之间.外面一色色的放了又放。又有许多'满天星'、'九龙入云'、'平地一声雷'、'飞天十响'之类的零星小炮仗。"从这也可以看到旧时新春燃放烟花的盛况。 大家放完爆竹回到屋里后的第一件事,就是拜天地、迎神、祭祀祖先。古时,这种礼俗很盛。因各地礼俗的不同,祭祖形式也各异,有的到野外瞻拜祖墓,有的到宗祠拜祖,而大多在家中将祖先牌位依次摆在正厅,陈列供品,然后祭拜者按长幼的顺序上香跪拜。南方人还在祭祖之后,查看历书上所载今年的吉利方向,燃灯笼火把,提壶挈酒,奉香鸣爆竹,开门出行,迎接喜神,称"出天方"或"出行",浙江叫"出寻",上海叫"兜喜神方"。此俗为趋吉、祈求神灵保佑一年百事顺遂。 除夕守岁是整夜不睡、通宵达旦的。 春节早晨,开门大吉,先放爆竹,叫做"开门炮仗"。爆竹声后,碎红满地,灿若云锦,称为"满堂红"。这时满街瑞气,喜气洋洋。 春节期间,各街巷通衢里,大户人家悬灯结彩。街头巷尾,乡里材社,到处百艺杂陈,各献高技,热闹非凡乡间多延请戏班剧团演戏,还开展听道情、扭秧歌、唱花鼓及各式品种的娱乐嬉戏,也有舞狮子,耍龙灯等种种文体活动。人们欢天喜地,共庆新春。
5
中国有五十六个民族,有:汉族、蒙古族、回族、藏族、维吾尔族、苗族、彝族、壮族、布依族、朝鲜族、 满族、侗族、瑶族、白族、土家族、哈尼族、哈萨克族、傣族、黎族、傈僳族、佤族、畲族、高山族、拉祜族、水族、东乡族、纳西族、景颇族、柯尔克孜族、土族、达斡尔族、仫佬族、羌族、布朗族、撒拉族、毛南族、仡佬族、锡伯族、阿昌族、普米族、塔吉克族、怒族、乌孜别克族、俄罗斯族、鄂温克族、德昂族、保安族、裕固族、京族、塔塔尔族、独龙族、鄂伦春族、赫哲族、门巴族、珞巴族、基诺族。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划 【华 北】 北京市 天津市 河北省 山西省 内蒙古自治区 【东 北】 辽宁省 吉林省 黑龙江省 【华 东】 上海市 江苏省 浙江省 安徽省 福建省 江西省 山东省 【中 南】 河南省 湖北省 湖南省 广东省 广西壮族自治区 海南省 【西 南】 重庆市 四川省 贵州省 云南省 西藏自治区 【西 北】 陕西省 甘肃省 青海省 宁夏回族自治区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港澳台】 香港特别行政区 澳门特别行政区 台湾省 中国有21省,4个自治区,4个直辖市,2个特别行政区 返回 上一页
6
上海 下一页 位于中国南北海岸的中心,长江三角洲冲积平原前缘,东濒东海、北界长江,南倚杭州湾,西接江苏、浙江两省。面积6340.5平方千米,其中市区 平方千米。包括崇明岛、长兴岛、横沙岛3个岛屿 上海简称沪或申。是中国第一大的城市。 上海是具有悠久历史文化的名城。 据考古发掘, 上海地区已发现新石器时代至春秋战国时期古文化遗址25处, 分别反映马家浜文化、崧泽文化、良渚文化 早晚有序的文化叠层关系,完整体现了上海史前的历史。 这表明早在6000年前, 上海地区的先民们已在这里劳动、生息。 最早的居民主要在岗身以西从事狩猎、渔牧活动,尔后逐渐耕垦务农,形成聚落。 此后又随三角洲新涨滩地的拓展向东发展,大都具有海滨渔村的特色。 春秋战国时期,上海地区先是吴越之地,后又属楚, 楚考烈王时为春申君黄歇封地。相传黄歇开凿黄浦江, 黄浦江因而又名春申江,上海别称“申”由此而来。 吴淞江下游两岸居民多以捕鱼为生, 渔民创制一种用以捕鱼捉蟹的工具“扈”, 后“扈”演变为“沪”; 古时又称独流入海的江河为“渎”,故上海被称为“沪渎”,简称“沪”。 从汉代起,上海就有铸钱、冶铁、煮盐业。 隋唐时期,随着江南经济的不断开发, 上海一带的经济也得到较快的发展。唐开元初年, 兴修了南起盐官、北至吴淞江的捍海塘。 土地也得到开垦, 逐步发展成为重要的产粮区。此后,市境人口及县镇渐增,规模日益扩展。 中唐以后, 上海与海内外的经济、文化联系进一步扩大,唐天宝十年(751年),从昆山、嘉兴、海盐三县划出地区设立华亭县, 华亭县东北境内的华亭海, 即现在上海市区的所在地。天宝年间,华亭县东北部的青龙集镇,海舶云集,烟火万家,时人比之杭州。 随后,由于河道变迁和海岸线向外延伸, 距海日远,青龙镇逐渐变为内港, 其地位遂为北宋熙宁年间兴起的上海所取代。南宋咸淳三年(1276年),设上海镇治,属华亭县管辖。 当时上海作为新的贸易港口,已是风樯浪舶, 商贾糜集之地。
7
清康熙二十三年(1648年),开放海禁,次年又设立江海关,由此上海的航运业得到空前发展。上海逐步形成内河航运、 长江航运、南北洋航运和国际航运等多条航线,成为棉布进出口量最大的吞吐港,也成为海上贸易的中转站,聚集在上海港的船舶有时多达3000多艘。清乾隆、嘉庆年间,上海逐渐成为全国贸易大港和漕粮运输中心, 被称为“江海之通津,东南之都会”。 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 英军入侵上海、南京等地, 上海作为对外开放的通商口岸,正式开埠。1845年, 英国用欺诈手段在上海设立租界。接着,美租界、法租界相继设立。以后英租界和美租界合并, 成立公共租界。公共租界和法租界的面积达32.82平方公里。租界成为中国土地上的“国中之国”。 开埠后的上海, 成为外国殖民主义者在中国倾销商品、搜刮原料的主要口岸。 外国资本控制了上海海关的关税行政大权, 垄断了绝大部分金融外汇和进出口业务, 攫取了中国沿海南北洋和长江航运权。先后在航运、 银行、洋行、加工、印刷、制药、建筑、公用事业等领域开办了一批近代企业。一批批外国冒险家先后来到上海, 投机买卖,牟取暴利。上海成为冒险家的乐园。同一时期, 随着洋务运动的兴起, 清政府陆续在上海创办了一批近代企业,如江南制造局、 招商局、电报分局、机器织布局等。 民族工商业也得到相当发展,其中棉纺织、面粉、缫丝、 卷烟等行业发展尤为迅速。20世纪20 年代后期到 30年代初期,上海近代工业在企业数量、技术装备、 工厂管理等方面都在全国确立了优势地位,同时, 新的工业门类不断开拓。 上一页 下一页
8
自然资源和物产 上海属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年均温15. 7℃,1月均温2~3. 5℃,7月均温27~28℃;雨量充沛,年降水量1123
自然资源和物产 上海属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年均温15.7℃,1月均温2~3.5℃,7月均温27~28℃;雨量充沛,年降水量1123.7毫米;每年6月中旬至7月上旬为梅雨季节,7月到9月时常受台风侵袭与影响。主要河流有黄浦江、苏州河与长江。黄浦江源出太湖东南的淀山湖,流至吴淞经长江口入海,全长80千米,流域面积约2.38万平方千米。苏州河(又名吴淞江)源出苏州附近的太湖,全长120千米,水道比黄浦江浅狭,航宽约50米,最狭处仅30米,在沟通上海与内地联系上起很大作用。工艺土特产品有金漆镶嵌、牙雕、木雕、红木雕刻、玉雕、金银首饰、玩具、绢花、塑料花、地毯、绒绣、檀香扇、上海土布、南桥腐乳、解放西瓜、龙华水蜜桃、水蜜梨、撒花红蟠桃、蜜饯、盐水火腿、熏火腿、猪肠衣、浦东鸡、香粳稻、杨行黄瓜、嘉定大白蒜、张江腰菱等。 本地风味的上海菜又叫本帮菜。本帮名菜有很多,大多以“浓油赤酱”为特点。上海的小吃也非常有名气,比如说南翔小笼,生煎馒头等。在世界各地有华人的地方,都有以上海命名的餐馆。 上一页 返回
9
台湾 下一页 台湾位于中国大陆东南沿海的大陆架上,地处东经119°18′03″至124°34′30″,北纬20°45′25″至25°56′30″之间。台湾东临太平洋,东北邻琉球群岛,相隔约600公里;南界巴士海峡,与菲律宾相隔约300公里;西隔台湾海峡与福建相望,最窄处为130公里。台湾扼西太平洋航道的中心,是太平洋地区各国海上联系的重要交通枢纽。 台湾海峡呈东北向西南走向,北通东海,南接南海,长约200海里,宽约70至221海里,平均宽度约108海里,是海上交通要道,也是国际海上交通要道。中国东海和南海之间往返的船只从这里通过。从欧洲、非洲、南亚和大洋洲到中国东部沿海的船只也从这里通过。从大西洋、地中海、波斯湾和印度洋到日本海的船只一般也经过这里。 台湾位于中国东南海面,面积3.6万平方公里,包括台湾岛(面积3.58万平方公里)、澎湖列岛、绿岛、钓鱼岛、兰屿、彭佳屿、赤尾屿。全省共划7市16县。 台湾岛多山,高山和丘陵面积占全部面积的三分之二以上。台湾山系与台湾岛的东北——西南走向平行,竖卧于台湾岛中部偏东位置,形成本岛东部多山脉、中部多丘陵、西部多平原的地形特征。台湾岛有五大山脉、四大平原、三大盆地、分别是中央山脉、雪山山脉、玉山山脉、阿里山山脉和台东山脉,宜兰平原、嘉南平原、屏东平原和台东纵谷平原,台北盆地、台中盆地和埔里盆地。中央山脉纵贯南北,玉山海拔3952米,是我国东部最高峰。台湾岛位于环太平洋地震带和火山带上,地壳不稳,是一个多震的地区。
10
1684年,清政府设置分巡台厦兵备道及台湾府,隶属于福建省。至1811年,台湾人口已达190万,其中多数是来自福建、广东的移民。移民大量开垦荒地,使台湾成为一个新兴的农业区域,并向大陆提供大量稻米和蔗糖,由大陆输入的日用消费品和建筑材料等,使台湾的经济得到相当程度的发展。这个时期,台湾与福建、广东的来往十分密切,中华文化更加全面地传入台湾。 由于西方列强向中国边疆侵逼,中国出现了边疆危机。1884—1885年中法战争期间,法军进攻台湾,遭刘铭传率军重创,到1885年6月《中法新约》签定,法军被迫撤出台湾。 中法战争以后,清政府为了加强海防,于1885年将台湾划为单一行省,台湾成为中国第20个行省。首任台湾省巡抚刘铭传积极推行自强新政,清理田赋,增加财政收入,购买轮船,架设电报线,设立邮电总局,建造铁路;购买军舰,增设炮台,设立机器局自造武器;成立煤务局,安装新式采煤机器;设立兴市公司,建街造路;创立西学堂、电报学堂,培养建设人才。刘铭传把众多新式事业集中于一省,使台湾成为当时中国的先进省份之一。 1894年日本发动甲午战争,翌年清政府战败,于4月17日被迫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把台湾割让给日本。消息传出后,举国同愤,反对割台;台湾全省“哭声震天”,鸣锣罢市。协理台湾军务的清军将领刘永福等率军民反抗日本的侵占,坚持了5个多月的战斗,历经大小百余仗,使日本侵略者付出了惨重的代价,但终遭失败。从此,台湾沦为日本的殖民地达50年之久。 上一页 下一页
11
台湾人民从未屈服日本的殖民统治,在日据初期,以农民为主体的抗日武装进行了长达20年的斗争。后来,文化协会、民众党、共产党等还组织领导了反抗日本殖民统治的民族抵抗运动。 1937年7月日本制造“七七事变“,中国人民开始了全民族的抗日战争。在抗日战争时期,不少台湾同胞回到祖国参加抗战,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和台湾的光复作出了贡献。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后,12月9日,中国政府发出《中国对日宣战布告》,明确昭告中外:“所有一切条约、协定、合同,有涉及中日之间关系者,一律废止。” 1945年8月,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战败,8月15日宣布无条件投降。中国人民经过8年英勇的抗日战争,终于收复了台湾。台湾同胞欢天喜地,庆祝回归祖国。10月25日,同盟国中国战区台湾省受降仪式于台北举行,受降主官代表中国政府宣告:自即日起,台湾及澎湖列岛已正式重入中国版图,所有一切土地、人民、政事皆已置于中国主权之下。至此,台湾、澎湖重归中国主权管辖之下。 上一页 下一页
12
台湾农耕面积约占土地面积的四分之一,盛产稻米,一年有二至三熟,米质好,产量高;主要经济作物是蔗糖和茶。蔬菜品种超过90种,栽种面积仅次于稻谷。台湾素有“水果王国”美称,水果种类繁多。花卉产值也相当可观。 在行政区划上,台湾省辖基隆、新竹、台中、嘉义、台南5个省辖市,台北、宜兰、桃园、新竹苗栗、台中、彰化、南投、云林、嘉义、台南、高雄、屏东、台东、花莲、澎湖16个县。台湾当局于1967年将台北市、于1979年将高雄市定为“行政院院辖市”。此外,还设有所谓“福建省政府”,辖金门、连江(马祖)2个县。 宝岛名胜有日月潭、阿里山、阳明山、北投温泉、台南赤嵌楼、北港妈祖庙等。 返回 上一页
13
香港的全称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Hong Kong Special Administrative Region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简称HKSAR),香港自秦朝起明确成为中原领土,直至19世纪中叶清朝对外战败,领域分批被割让及租借予英国成为殖民地,香港从而开通港口发展。1980年代,中英两国落实香港前途问题,于1984年签订《中英联合声明》,决定1997年7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中方承诺在香港实行一国两制,香港将保持资本主义制度和原有的生活方式,香港并可享受外交及国防以外所有事务的高度自治权,也就是「港人治港、高度自治」。 关于香港的地名由来,有两种流传较广的说法. 说法一:香港的得名与香料有关。宋元时期,香港在行政上隶属广东东莞。从明朝开始,香港岛南部的一个小港湾,为转运南粤香料的集散港,因转运产在广东东莞的香料而出了名,被人们称为“香港”。据说那时香港转运的香料,质量上乘,被称为“海南珍奇”,香港当地许多人也以种香料为业,香港与其种植的香料一起,名声大噪,也就逐渐为远近所认可。不久这种香料被列为进贡皇帝的贡品,并造就了当时鼎盛的制香、运香业。可后来,村里人不肯种植了,香料的种植和转运也就逐渐消失,但香港这名称却保留了下来。 说法二:香港是一个天然的港湾,附近有溪水甘香可口,海上往来的水手,经常到这里来取水饮用,久而久之,甘香的溪水出了名,这条小溪,也就被称为“香江”,而香江入海冲积成的小港湾,也就开始被称为“香港”。有一批英国人登上香港岛时就是从这个港湾上岸的,所以他们也就用“香港”这个词来命名整个岛屿。直到今天,“香江”仍然是香港的别称。 尽管有不同的说法,但可以大致肯定的是,香港这地名最早出现在明朝,它最初是指今天香港岛上的一个小港湾、小村落,后来才扩大为对整个岛屿(香港岛)的称呼,最后,到了19世纪初,才成了被英国殖民主义者占领的整个地区的统称 香港 下一页
14
香港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五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先后在南方建立了南海、桂林、象郡三个郡,香港隶属南海郡番禺县,由此开始,香港便置于中央政权的管辖之下。汉朝香港隶属南海郡博罗县。东晋咸和六年(公元331年)香港隶属东莞郡宝安县。隋朝时香港隶属广州府南海郡宝安县。唐朝至德二年(公元757年),改宝安县为东莞县,香港仍然隶属东莞县。宋元时期,内地人口大量南迁香港,促使香港的经济、文化得到很大发展。岛上有个小村,叫“香港村”,为转运南粤香料的集散港,香港因此得名。明朝万历元年(1573年),香港隶属新安县。1842年至1997年6月30日,香港是英国的殖民地。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祖国。 香港已经回归祖国十周年。十年里香港稳步发展,依然是“东方之珠”。十年来,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与香港市民一起,战胜了亚洲金融风暴、非典型肺炎等一系列的困难,经济得到稳定、恢复和发展,民生得以改善。回归十年的时刻,香港经济强劲增长,2006年新股上市的集资额更超越纽约,仅次于伦敦。十年前,国际社会曾忧虑香港前途。1995年,美国《财富》杂志曾刊登《香港已死》的文章,预言香港在回归后将日渐衰落,但2007年6月28日发行的《财富》杂志在香港回归十周年前夕公开发表文章,坦诚当年的预言完全错误。 十年来,香港特别行政区的地位不断稳固和提升。国际上给予香港特别行政区护照持有人免签证待遇的国家和地区数目,由刚回归时的四个,增加到2007年六月时候的134个,但香港政府为此做出了大量努力,香港游说欧盟给予香港特区护照免签证待遇花了四年时间,说服日本给予免签证待遇更花了七年时间。 返回 上一页
15
海南岛 海南岛是一个美丽富饶,历史悠久的海岛。在地质时期,海南岛原与华夏大陆相联,大约在人类出现的第四纪,由于地壳断裂才与大陆分离,其间形成15~30公里宽的琼州海峡,此岛孤悬南中国海域中,因而得名“海南岛”。 历史上海南岛有三种古称:珠崖、儋耳、琼台。据文献资料,"珠崖"源于"郡在大海崖岸之边,出珍珠",故名"珠崖";"儋耳"源于海南岛古部落的绣面习俗〔在脸面上刻上花纹,涂以颜色,耳朵上戴有装饰用的耳环而下垂〕,因而得名;"琼台"源于"境内白石有琼山,土石皆白而润",宋神宗熙宁年间琼州置琼管安抚都监台,遂称为琼台。而根据考古工作已发现的新石器时代的200处遗址和历史文献来推断,至少在6000年以前就有海南岛,并有人类活动。据《琼州府志》记载,秦代海南属其遥领的范围,没有任何建制。西汉元年(公元前110年)始设儋耳,珠崖两个郡。到元帝初元三年(三元前46年)撤郡仅设一个县叫“朱卢县”。南北朝梁武帝时,设制为州,称“崖州”。隋朝时设临振、珠崖两郡,唐代设崖州、琼州、振州、儋州、万州五个州。到宋代,设一州和三个军,琼州领五县,南宁军领3县,万安军领2县,吉阳军领3镇。在元代,海南建制多仿宋代,无大变更。明代海南设琼州府,领儋、万、崖三州10个县。清代海南建制仍沿袭明代。民国初期,海南废道设公署,后经改行政督寨区、特别行政区。解放后,海南改为行政区,设行政区公署,1988年建省,称为海南省。 海南建制的演变,自汉初在琼崖置郡县到1988年建省,历时2098年。随着朝代变更,地名也常有改变,故海南地名有称“崖州”、“琼州”、“琼崖”。在诗文和题词中,有称“海外”、“南极”、“天涯”、“海角”、“南天”等。“海南”一名在宋代才常有出现,民国之后普遍使用,其正式作为海南地方政区的称谓是解放后的1951年,称“海南行政公署”,1988年建制升格为省,称“海南省”,简称“琼”。 下一页
16
海南岛之所以成为宝岛,除了丰富的地下宝藏,如石绿富铁矿和羊角岭水晶矿等,地面上还生长着几乎所有的热带作物,出产橡胶、咖啡、可可、椰子、槟榔、胡椒等。附近海域上鱼类群聚,可以捕捉到热带海洋中的各种鱼类,以及龙虾、对虾等,渔业资源十分丰富。 环海南岛四周,海滨风光旖旎秀丽,从琼岛门户的海口市,向东分别有东寨红树木、东郊椰树林、长坡海藻养殖场、东山岭、南湾猕猴岛、大东海、鹿回头、天涯海角、大小洞天等旅游点,以及岛内的兴隆温泉、鹿场、五指山、琼台书院、东坡书院、洑波古庙等名胜古迹。 在海南岛北岸,沿着铺前港到东寨港10多公里长的海滩上,生长着一片茫茫无边际的红树林,它像一道绿色长城一般,出没在海水之中:当潮水上涨时,海滩被海水淹没,树干浸泡在水中,只有茂密的树冠飘浮在海面上;退潮后,泥泞的树干露出海面,盘根错节,好像一片原始森林,因而有“海上森林”或“海底森林”的美誉。这就是著名的海南岛东寨红树林。 红树林并非是一种红色的树木,它四季常青,终年碧绿。这里的红树林主要有红树、红茄苳、秋茄树、木榄、水椰、角果木、白骨壤等品种。游人初见红树林时,只见红树的支柱根十分粗大,纵横拱形交叉在一起,直插在泥土里。这些支根不仅能支撑树冠,而且本身亦有吸收氧气。支柱根的表皮有皮孔。里面有相互通联的孔隙。红树的地下根通过气生根得到正常的气体交换,而不致于在淤泥中窒息死亡。因此,红树林特别适宜于海湾泥滩上生长,它以特殊的适应性和极强的生命力,扎根在海滩之上,像一道紧密坚固的海上绿色城墙,保护着海岸免遭冲侵蚀。 上一页 返回
17
北京 下一页 北京,简称京,是中国第二大城市,中国北方最大的城市。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首都,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驻地,中国中央四个直辖市之中,是中国政治、经济和科学文化的中心,也是国内国际交往的中心之一,是北京是一座有3000多年的建城史、850多年的建都史的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和古都之一,北京经济发达,也是中国最大的陆空交通枢纽。 北京曾经叫“蓟”,北京古称蓟,考证说蓟之说源自蓟丘。在战国至秦汉的儒家经典《礼记》中有这样的记载:“武王克殷反商,未及下车,封黄帝之后于蓟。”北魏大地理学家郦道元的《水经注》中也有如下描述:“昔周武王封尧后于蓟,今城内西北隅有蓟丘,因丘以名邑也,犹鲁之曲阜,齐之营丘矣。”郦道元更加明确指出,这座古老城市就以蓟丘来命名,蓟丘位置在北京城城西北角。 北京是世界历史文化名城和古都之一。早在七十万年前,北京周口店地区就出现了原始人群部落“北京人”。而北京建城也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最初见于记载的名字为“蓟”。公元前1045年北京成为蓟、燕等诸侯国的都城;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以来,北京一直是中国北方重镇和地方中心;自公元938年以来,北京又先后成为辽陪都、金上都、元大都、明、清国都。1949年10月1日正式定为中华人民共和国首都。 距今70万年,北京猿人生活在北京西南郊周口店的山洞里,北京是人类发源地之一。 公元前1045 年(西周),出现了最早的城市“燕”和“蓟”。 在春秋战国时期(前770年—前221年) 蓟国就在北京地区建立城市,后燕国打败蓟国,迁都于蓟,史称为燕都或燕京。
18
汉朝曾为广阳国首府。东汉光武时,置幽州刺史部于蓟县。 公元250 年(魏),驻守蓟城的刘靖将军开发车箱渠,发展了北京的农业。 西晋时,广阳郡为燕国,而幽州迁至范阳。十六国后赵时,幽州驻所迁回蓟县,燕国改设为燕郡,历经前燕、前秦、后燕和北魏的统治而不变。 公元581年-618年(隋代),北京被称为涿郡,拥有13万人口。 公元618年-907年(唐), 北京被称作幽州,不仅是军事重镇,也是贸易中心。 安史之乱期间,安禄山曾在此称帝,建国号为“大燕”。唐朝平乱后,复置幽州。 公元916年-1125年(辽),北京作为辽陪都城被称为南京,城址在今天的白云观一带。 公元1153年(金),统治中国北方的金朝皇帝海陵王完颜亮定都北京,更名为金中都。 公元1216 年(元),蒙古成吉思汗攻占中都,设置燕京路大兴府,更名为燕京。 公元1272年,改为中都路大兴府。元朝皇帝忽必烈在北京建大都城,改名为大都路(蒙古文意为“皇城”)。北京第一次成为统一国家的首都。 公元1368年(明),明朝取代元朝,大都路于洪武元年改称为北平府,北平承宣布政使司驻地。。 公元1403年,燕王朱棣(明成祖)发动的靖难之变、夺得皇位后改北平为北京。现在的北京从此得名。 公元1406年,开始修建规模宏大的皇城——紫禁城。 公元1421年,明朝完成在北京的新都修建,明朝政府正式迁都北京,以顺天府北京为京师。 公元1564年,明朝嘉靖年间,北京城南的扩建工程外城完成,形成了现在北京城市格局的中心区。 公元1644年(清),李自成领导的农民起义推翻明朝后,清朝入关后即占领北京,并在此定都,亦称北京为京师顺天府,属直隶省。 下一页 上一页
19
公元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英法联军侵入北京,烧毁了当时世界上最大的皇家园林——圆明园。 公元1900年,八国联军侵略北京,镇压义和团,对北京的宫殿及园林进行大肆破坏、掠夺。 公元1912年,清末代皇帝溥仪退位。中华民国定都南京,同年3月迁都北京,北伐战争后,中国的首都迁到南京,北京被改名为北平特别市。 公元1937年,七七卢沟桥事变后日军侵占北平,中国人民开始了八年抗日战争。 上一页 下一页 1948年中国共产党中央关于召集新政协的《五一宣言》发表后,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爱国民主人士纷纷响应。同年9月,党中央计划在1949年下半年成立中央政府。辽沈战役胜利后,11月8日,党中央决定:在北平解放后,由薄一波先行赴平,为党中央机关进驻北平打前站。 与此同时,平津战役中北平已被解放军包围。1949年1月31日,北平和平解放。2月3日,解放军入城仪式在前门大街举行。 1949年3月23日上午,毛泽东、朱德、刘少奇、周恩来、任弼时率中共中央机关离开西柏坡。25日凌晨6时,毛泽东等中央领导人乘专列抵达清华园火车站,下午赴西苑机场阅兵。6月15日,中国新政治协商会议筹备会在北平召开。次日,周恩来主持筹备会常委会第一次会议,会议决定在常委会领导下设立六个小组。其中第六小组的任务是研究草拟国旗、国徽、国歌、纪年、国都等方案,组长是中国著名教育家、中国民主促进会负责人马叙伦,副组长是北平军管会主任叶剑英,不久又增加沈雁冰任副组长,组员有张奚若、田汉、马寅初、郭沫若、廖承志等16人。经过4次讨论,第六小组于9月14日一致提出建都北平,改名为北京。
20
1949年9月中旬,毛泽东等中央领导由香山移居中南海,并出席了政协筹备会第二次会议。9月21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在中南海怀仁堂举行,27日大会讨论《国旗、国都、纪年、国歌决议草案》,并逐项进行表决,全体代表通过四个决议案: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都定于北平,自即日起北平改名为北京。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纪年采用公元,本年为一九四九年。三、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歌未正式制定前,以《义勇军进行曲》为国歌。四、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旗为红地五星旗,象征中国革命人民大团结。 在表决前,沈雁冰汇报了第六小组的研究讨论意见,提出了定都北平的理由:“国民党反动派过去定都南京,主要原因是在政治上和经济上,便于依赖帝国主义,因为南京靠近上海,而上海是帝国主义和买办资产阶级剥削中国人民的中心城市。中华人民共和国为人民自己的国家,它依靠的是中国人民,自不一定要建都南京了。北平为中国的首都已有七百多年的历史。在政治上,北平位于华北老解放区内,人民力量雄厚,规模弘伟,文物集中,是世界上有名的历史的大都市之一,且自五四以来,这里就是新文化思想的摇篮。 此外,在地理上,北平位于一个大平原之中,将来有足够的扩充的余地,在交通上是四通八达,有平沈、平绥、平汉、平沪等铁路干线,联络全国各地。总之从各种条件看,北平实具备现代大国首都的各种资格。因此,我们提议,中华人民共和国应以北平为首都,并改名为北京。” 当晚电台播出这一消息后,北京城鞭炮齐鸣,热烈庆贺 上一页 返回
21
苏州 苏州(汉语拼音:Sūzhōu,方言:苏州话),中国城市,古称吴,现简称苏,拥有姑苏、吴都、吴中、东吴、吴门和平江等多个古称和别称。隋文帝开皇九年(公元589年)始定名为苏州,以城西南的姑苏山得名,沿称至今。她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特大城市,经国务院批准的较大的市,江苏省省辖市,行政级别为地级市,实际享受副省级城市待遇,是江苏省的经济、对外贸易、工商业和物流中心,也是重要的文化、艺术、教育和交通中心。中国东部江苏省的苏州是中国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这里素来以山水秀丽、园林典雅而闻名天下,有“江南园林甲天下,苏州园林甲江南”的美称。苏州古典园林的历史可上溯至公元前6世纪春秋时吴王的园囿。私家园林最早见于记载的是东晋(4世纪)顾辟疆所建的辟疆园。历代造园兴盛,名园日多。明清时期,苏州成为中国最繁华的地区,私家园林遍布古城内外。16——18世纪全盛时期,苏州有园林200余处,现在保存尚好的有数十处,苏州因此素有“人间天堂”的美誉。 苏州在春秋时期是吴国的政治中心;西汉武帝时为江南政治、经济中心,司马迁称之为“江东一都会”(司马迁《史记•货殖列传》);宋时,全国经济重心南移,陆游称“苏常(州)熟,天下足”(陆游《奔牛水闸记》),宋人进而美誉为“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而苏州则“风物雄丽为东南冠”;明清时期又成为“衣被天下”的全国经济文化中心之一;曹雪芹在《红楼梦》中誉称苏州“最是红尘中一二等富贵风流之地”. 下一页
22
相传商代末年,周君古公亶父有三个儿子:长子泰伯,次子仲雍和幼子季历。季历有子昌,古公亶父认为昌有兴王业的才能,想把君位传给季历再传于昌。泰伯、仲雍了解了这一意图后,为尊重父意,避让君位而逃避到当时被称为荆蛮之地的江南。并随乡入俗,自行“断发文身”。表示他们已是荆蛮之人,而不能再回去继位了。他们的这一义行,以及他们带来的周族先进的文化和农业生产技术,受到了当地居民的拥护,在梅里(今无锡县梅村)泰伯被拥立为君长,国号为“匀吴”(匀吴的“匀”是荆蛮语的发声词,无实际意义,匀吴即吴。由于笔误,匀吴也被误写为勾吴)。 从泰伯起十九传至寿梦继位称王(公元前585年),吴国始有确切纪年。随着吴国的崛起,梅里的都城已日益不能适应国家发展的需要了,而位于太湖东北岸的苏州,由于自然条件十分优越,交通方便,土地肥沃,物产丰富,人口众多,寿梦二十五年(公元前561年),正式将都城迁至苏州。并经过多年的不断经营,具有相当规模。可是由于史籍没有记载,当时城址已无从查考。自此,当时的苏州称为吴国。 公元前514年,吴王阖闾下令伍子胥督造水陆双棋盘格局的城池,自此,苏州的地理位置沿革致今。公元前522年,秦始皇在吴都城设会稽郡、吴县,自此,当时的苏州称为吴县,或有时称为吴州。公元589年,隋改吴州为苏州(以苏州城西姑苏山得名,苏州的名称始此。另姑苏山由吴王阖闾建姑苏台得名,现山上仍有遗迹) 综合历史变革,苏州有很多的别称:姑苏、吴、吴县、东吴、平江、吴中等等。又由于苏州城内河道纵横,又称为水都、水城、水乡,十三世纪的《马可波罗游记》将苏州赞誉为东方威尼斯.苏州古城被法国启蒙思想家孟德斯鸠称赞为"鬼斧神工". 上一页 返回
23
这一版,我向你们介绍了中国的一些地方.下一版,我会介绍更多的地方给你们.
返回 敬请期待……
Similar presentati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