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第四节 实验方案的设计与评价.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第四节 实验方案的设计与评价."—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第四节 实验方案的设计与评价

2 [考纲展示] 1.根据实验试题要求设计、评价或改进实验方案。 2.分析或处理实验数据,得出合理结论。 3.识别典型的实验仪器装置图。

3 本节目录 教材回顾夯实双基 考点串讲深度剖析 学科规律方法提升 真题集训把脉高考 知能演练高分跨栏

4 教材回顾夯实双基 体验高考 (2012·高考重庆卷)氯离子插层镁铝水滑石[Mg2Al(OH)6Cl·xH2O]是一种新型离子交换材料,其在高温下完全分解为MgO、Al2O3、HCl和水蒸气。现用如图装置进行实验确定其化学式(固定装置略去)。

5 (1)Mg2Al(OH)6Cl·xH2O热分解的化学方程式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若只通过测定装置C、D的增重来确定x,则装置的连接顺序为________(按气流方向,用接口字母表示),其中C的作用是________。装置连接后,首先要进行的操作的名称是________。 (3)加热前先通N2排尽装置中的空气,称取C、D的初始质量后,再持续通入N2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6 (4)完全分解后测得C增重3.65 g、D增重9.90 g,则x=________。若取消冷却玻管B后进行实验,测定的x值将________(填“偏高”或“偏低”)。 (5)上述水滑石在空气中放置时易发生反应生成 [Mg2Al(OH)6Cl1-2y(CO3)y·zH2O],该生成物能发生类似的热分解反应,现以此物质为样品,用(2)中连接的装置和试剂进行实验测定z,除测定D的增重外,至少还需测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 解析:本题涉及化学反应方程式的书写、实验设计与数据处理等知识。题目情境陌生,考查内容灵活,但其考查基本点是元素及其化合物知识与实验设计的融合,旨在考查考生的实验设计与实验数据分析、处理能力。(1)根据题目信息,Mg2Al(OH)6Cl·xH2O热分解得到MgO、Al2O3、HCl、H2O(g),根据原子守恒即可写出反应方程式。 (2)装置D用于吸收Mg2Al(OH)6Cl·xH2O分解产生的H2O(g),装置C用于吸收Mg2Al(OH)6Cl·xH2O分解产生的HCl。根据装置D的增重可得H2O(g)的质量,根据装置C的增重可得HCl的质量,根据HCl的物质的量可得样品的物质的量,结合H2O(g)的质量即可得出x。连接装置时应该首先用浓硫酸吸收H2O(g),然后用NaOH溶液吸收HCl。

8 (3)该实验是定量实验,Mg2Al(OH)6Cl·xH2O分解产生的HCl、H2O(g)要完全被C、D装置中的药品吸收,这样实验结果才准确,同时要防止装置内空气中的CO2被NaOH溶液吸收。所以实验前需通入N2赶走装置中的空气,反应后也需持续通入N2,将装置中产生的HCl、H2O(g)全部赶入装置C、D中,从而减小实验误差。停止加热后,H2O(g)、HCl被浓H2SO4、NaOH溶液吸收过程中可导致装置压力迅速减小,可能发生倒吸现象,所以反应后持续通入N2也可防止倒吸现象发生。

9 (4)反应生成HCl 3. 65 g(0. 1 mol),生成H2O 9. 90 g(0
(4)反应生成HCl 3.65 g(0.1 mol),生成H2O 9.90 g(0.55 mol),根据2 mol HCl~(5+2x)mol H2O可得2∶(5+2x)=0.1∶0.55,解得x=3。若取消冷却玻管B,导致气体温度过高,流速快,H2O(g)可能不能被浓H2SO4完全吸收,导致所测x值偏低。 (5)Mg2Al(OH)6Cl1-2x(CO3)y·zH2O分解产生的气体除HCl、H2O(g)外,还有CO2,而C装置质量增加包含CO2、HCl的质量,所以需要测定装置C的增重、D的增重及样品质量。

10

11 考点串讲深度剖析 考点1  化学实验方案的设计 1.化学实验方案设计的基本要求

12 2.化学实验设计的基本内容 一个相对完整的化学实验方案一般包括下述内容: (1)实验名称; (2)实验目的; (3)实验原理; (4)实验用品(药品、仪器、装置、设备)及规格; (5)实验装置图、实验步骤和操作方法; (6)实验注意事项; (7)实验现象的记录及结果处理; (8)问题与讨论。

13 3.化学实验方案设计的基本思路 根据实验目的和原理及所选用的药品和仪器,设计合理的装置,并且从几种方案中分析选择出最佳方案。

14 4.化学实验方案设计的注意事项 (1)实验操作顺序 装置选择与连接→气密性检查→加固体药品→加液体药品→开始实验(按程序)→拆卸仪器→其他处理等。 (2)加热操作先后顺序的选择 若气体制备实验需加热,应先加热气体发生装置,通入气体排出装置中的空气后,再给实验中需要加热的物质加热。目的:①防止爆炸(如氢气还原氧化铜);②保证产品纯度,防止反应物或生成物与空气中的物质反应。熄灭酒精灯的顺序 则相反。

15 (3)实验中试剂或产物防止变质或损失 ①实验中反应物或产物若易吸水、潮解、水解等,要采取措施防止吸水; ②易挥发的液体产物要及时冷却; ③易挥发的液体反应物,需在反应装置中加装冷凝回流装置 (如长导管、竖直的干燥管、冷凝管等); ④注意防止倒吸的问题。

16 (4)选用仪器及连接顺序

17 (5)仪器药品的准确描述 ①实验中所用试剂名称:如无水硫酸铜(CuSO4)、硫酸 铜溶液、酸性高锰酸钾溶液、澄清石灰水、饱和碳酸氢 钠溶液等。 ②仪器名称:如坩埚、研钵、100 mL容量瓶。

18 即时应用

19 下图A、B、C为甲、乙两小组制取氨气时可能用到的装置,D为盛有浓硫酸的洗气瓶。
甲小组测得:反应前氧化铜的质量m1 g、氧化铜反应后剩余固体的质量m2 g、生成氮气在标准状况下的体积V1 L。 乙小组测得:洗气前装置D的质量m3 g、洗气后装置D的质量m4 g、生成氮气在标准状况下的体积V2 L。 请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仪器a的名称:__________________。 (2)检查A装置气密性的操作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 (3)甲、乙两小组选择了不同的方法制取氨气,请将实验装置的字母编号和制备原理填写在下表的空格中。
实验药品 制备原理 甲小组 A 氢氧化钙、硫酸铵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①___________ 乙小组 ②______ 浓氨水、氢氧化钠 用化学平衡原理分析氢氧化钠的作用: ③_______

21 (4)甲小组用所测数据计算出氨分子中氮、氢的原子个数比为____________。 (5)乙小组用所测数据计算出氨分子中氮、氢的原子个数比明显小于理论值,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为此,乙小组在原有实验的基础上增加了一个装有某药品的实验仪器,重新实验。根据实验前后该药品的质量变化及生成氮气的体积,得出了合理的实验结果。该药品的名称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2

23

24

25

26 (3)查阅文献:上述反应还可能生成碱式碳酸铅[2PbCO3·Pb(OH)2],它和PbCO3受热都易分解生成PbO。该课题组对固体产物(不考虑PbSO4)的成分提出如下假设,请你完成假设二和假设三: 假设一:全部为PbCO3; 假设二:__________________; 假设三:__________________。 (4)为验证假设一是否成立,课题组进行如下研究。 ①定性研究:请你完成下表中内容。 实验步骤(不要求写出具体操作过程) 预期的实验现象和结论 取一定量样品充分干燥,……

27 ②定量研究:取26.7 mg的干燥样品,加热,测得固体质量随温度的变化关系如下图。某同学由图中信息得出结论:假设一不成立。你是否同意该同学的结论,并简述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8

29

30 实验步骤(不要求写出具 体操作过程) 预期的实验现象和结论 充分加热样品,将产生的气体通入盛有无水硫酸铜的干燥管 若无水硫酸铜不变蓝,则假设一成立;若无水硫酸铜变蓝,则假设一不成立

31 ②同意,若全部为PbCO3时,26. 7 mg完全分解后,其固体质量应为22
②同意,若全部为PbCO3时,26.7 mg完全分解后,其固体质量应为22.3 mg(或:不同意,实验最终得到固体的质量与全部为PbCO3分解所得固体质量相差不大,可能是实验过程中产生的误差引起的)(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合理答案均可)

32 考点2 化学实验方案的评价 对几个实验方案进行评价,主要从正确与错误、严密与不严密、准确与不准确、可行与不可行等方面作出判断。另外有无干扰、是否经济、是否安全、有无污染等也是要考虑的。 1.可行性方面 (1)分析实验方案是否科学可行; (2)实验操作是否安全合理; (3)实验步骤是否简单方便; (4)实验效果是否明显。

33 2.绿色化学方面 (1)实验过程中是否造成环境污染; (2)原料是否无毒、安全、易得; (3)原料利用率及反应速率是否较高; (4)反应速率是否较快。

34 3.从安全性方面对实验方案做出评价 化学实验从安全角度常考虑的主要因素如下: (1)净化、吸收气体及熄灭酒精灯时要防止液体倒吸; (2)进行某些易燃易爆实验时要防爆炸(如H2还原CuO应先通H2,气体点燃前先验纯等); (3)防氧化(如H2还原CuO后要“先灭灯再停氢”,白磷切割宜在水中进行等); (4)污染性的气体要进行尾气处理;有粉末状物质参加的反应,要注意防止导气管堵塞; (5)防吸水(如实验取用、制取易吸水、潮解、水解的物质时宜采取必要措施,以保证达到实验目的)。

35 4.从规范性方面 (1)冷凝回流(有些反应中,为减少易挥发液体反应物的损耗和充分利用原料,需在反应装置上加装冷凝回流装置,如长玻璃管、竖装的干燥管及冷凝管等); (2)易挥发液体产物(导出时可为蒸气)的及时冷却; (3)仪器拆卸与组装顺序相反,按照从右向左,从高到低的顺序; (4)其他(如实验操作顺序、试剂加入顺序、实验方法使用 顺序等)。 5.最佳方案的选择 几个实验方案都能达到目的,选出一个最佳方案。所谓最佳,就是装置最简单,药品容易取得、价格低廉,现象明显,干扰小,无污染。

36 特别提醒:化学实验方案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容易出现失误:(1)规范方面,如操作、观察、读数等。(2)安全方面,如安全瓶、气体点燃、防暴沸、防倒吸、防污染等。 (3)量化方面,如仪器规格的选择、数据记录与处理、误差分析等。(4)创新方面,如装置的改进、方案的优化等。(5)表达方面,如实验现象、实验操作的表述等。

37 3.(2012·高考北京卷)有文献记载:在强碱性条件下,加热银氨溶液可能析出银镜。某同学进行如下验证和对比实验。
即时应用 3.(2012·高考北京卷)有文献记载:在强碱性条件下,加热银氨溶液可能析出银镜。某同学进行如下验证和对比实验。 装置 实验序号 试管中的药品 现象 实验Ⅰ 2 mL银氨溶液和数滴较浓NaOH溶液 有气泡产生;一段时间后,溶液逐渐变黑;试管壁附着有银镜 实验Ⅱ 2 mL银氨溶液和数滴浓氨水 有气泡产生;一段时间后,溶液无明显变化

38

39 (3)该同学对产生银镜的原因提出假设:可能是NaOH还原Ag2O。实验及现象:向AgNO3溶液中加入_______________,出现黑色沉淀;水浴加热,未出现银镜。 (4)重新假设:在NaOH存在下,可能是NH3还原Ag2O。用如图所示装置进行实验。现象:出现银镜。在虚线框内画出用生石灰和浓氨水制取NH3的装置简图(夹持仪器略)。

40 (5)该同学认为在(4)的实验中会有Ag(NH3)2OH生成。由此又提出假设:在NaOH存在下,可能是Ag(NH3)2OH也参与了NH3还原Ag2O的反应。进行如下实验: ①有部分Ag2O溶解在氨水中,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实验结果证实假设成立,依据的现象是 (6)用HNO3清洗试管壁上的Ag,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41

42

43

44

45 4.某同学想利用图示装置(夹持装置已略去)实验,探究SO2与Na2O2反应的产物。 测得反应前C管的质量为m1 g,反应后C管的质量为m2 g,反应后装置D质量增加了n g,请分析: Ⅰ.装置B的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装置D的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Ⅱ.如何检验反应中是否有O2生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Ⅲ.对C中固体产物提出如下假设:

46 假设1:只有Na2SO3,假设2:只有Na2SO4,假设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若Na2O2反应完全,为确定C中固体产物的成分,甲同学设计如下实验:将C中的固体配成溶液,加Ba(NO3)2溶液,得到白色沉淀,加足量稀硝酸,沉淀不溶解。得出结论:产物是Na2SO4。该方案是否合理________(填“是”或“否”),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若假设1成立,某同学以反应前后C管的质量差(m2-m1 )g为依据推断生成Na2SO3的质量为(m2-m1)×126/64 g。老师提示推算不合理,请你分析其中的缘由:__________________。 (3)若假设2成立,则参加反应的Na2O2的物质的量为__________________mol(列计算式)。

47

48

49 学科规律方法提升 探究型实验题的解题策略与思维模型 模型一 物质组成、性质验证实验的流程设计 在实验设计与评价试题中,有关检测物质组成的实验设计是最为常见的一类考题。需要注意的是,在离子检测、气化后的成分检测的过程中,要严格掌握离子检测、气体成分检测的先后顺序,防止各成分检验过程中的相互干扰。

50 解题策略 1.解答有关检测物质组成实验的流程设计问题,常见的解题思路如下: 方法一:取少量固体试样→溶于水配成溶液→检测溶液中存在的阴、阳离子→得出实验结论。 方法二:取少量固体试样→在氧气流等中反应→检测所产生的物质(如气体)→得出实验结论。 方法三:取少量试样→加酸(或碱)溶液使其气化→检测气体的成分→得出实验结论。

51 2.注意以下几个问题:(1)有水蒸气生成的,先检测水蒸气,再检测其他成分。(2)对于需要进行转化才能检测的成分,如CO的检测,要注意先检测CO中是否含有CO2,如果有CO2,先除去CO2,接着对CO实施转化,最后再检测转化产物CO2。(3)若试题只给出部分药品和装置,则应需要给出必要的补充;若有剩余,则应进行筛选。(4)如采用最合理的实验步骤,这些要求对考虑反应原理、选择药品和装置、确定操作步骤都做了限定,必须高度重视。(5)要十分重视药品的名称,有些题目要求指出药品的名称,这类问题很难回答准确,如有些药品的准确描述为无水硫酸铜、澄清石灰水、酸性高锰酸钾溶液、浓硫酸、饱和NaHCO3溶液、NaOH溶液等。此外也应注意某些仪器的规格。

52

53 解题策略 1.在设计物质制备的实验方案时,要优化上述流程中的每一个具体环节。遵循的优化原则是原料廉价,原理绿色,条件优化,仪器简单,分离方便。 2.一些物质的制备,由于其性质上的特殊性,需要设计一些特殊的装置来完成。如实验室制备Fe(OH)2固体,由于Fe(OH)2遇空气易被氧化而变质,故其制备实验装置必须严格防止制备的Fe(OH)2固体与O2接触;再如,常见有机物的制备中,由于有机反应缓慢、副产品多、原料容易挥发,所以常见有机物的制备装置都要加装冷凝回流装置,使原料回流、充分反应,提高产率。

54 高氯酸铜[Cu(ClO4)2]是易潮解的绿色晶体,可用作燃烧催化剂,某小组将无水高氯酸铜在一定条件下加热分解,对所得气体产物和固体产物进行实验和探究。请利用实验室常用仪器、用品和部分试剂完成验证和探究过程。 (1)加热高氯酸铜时,发现装置中有黄绿色气体产生,该气体是______(填化学式),然后将生成的气体产物通入NaOH溶液中,发现仍有一种气体剩余,通过推理,判断该气体的成分是____,验证该气体的实验操作是__________________。 (2)该小组同学查阅资料后推知,加热装置中剩余的固体产物可能是CuO和Cu2O中的一种或两种,于是该小组同学对固体产物中铜元素的存在形式进行探究,其实验过程如下: [限选试剂]稀H2SO4、稀HNO3、浓HNO3、KI溶液、0.01 mol·L-1的Na2S2O3溶液、淀粉试液、蒸馏水

55

56

57 【思路点拨】 解答本题时需要注意以下三点: (1)从题干中提取信息,掌握高氯酸铜的性质; (2)高氯酸铜受热分解后的产物; (3)探究化合物组成的实验设计。

58

59

60 【解题感悟】 实验新情境试题不断增多,这类试题的特点是将基本的实验操作设计置于新的情境中(主要是中学课本没有的新反应或新装置或是最新科技知识、简化的改进装置 等),结合原有的知识和能力,来进行仪器组装、现象描述、数据分析、考虑安全和防污等,用来考查自学能力、思维能力、综合分析及评价的能力。

61 跟踪训练 1.某兴趣小组同学共同设置了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既可用于制取气体,又可用于验证物质的性质。 请回答下列问题: (1)利用装置Ⅰ制取气体,生成气体的反应应具备的条件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2 (2)利用装置Ⅰ、Ⅱ制取气体(K2关闭,K1打开)。甲同学认为:利用装置Ⅱ可以收集H2、NH3等气体,但不能收集O2和NO等气体,其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乙同学认为:对装置Ⅱ做简易改进(不改变仪器装置),也可收集O2和NO等,但不能收集NO2,改进的方法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对装置Ⅱ再做简易改进(不改变仪器装置),也可收集NO2,改进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利用装置Ⅰ、Ⅲ验证物质的性质(K2打开,K1关闭)。如果设计实验证明氧化性:KMnO4>Cl2>Br2,则可在A中加浓盐酸,B中加________,C中加________,观察到C中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3 解析:(1)装置Ⅰ是一个固—液或液—液混合不加热制备气体的装置。 (2)这套装置是利用排空气法来收集气体的,由于是短管进气,故可用于收集密度比空气小的气体,如H2、NH3等,而O2密度比空气大,NO密度与空气接近且又易与空气中的O2反应,故不能用它来收集。 只要在装置Ⅱ中加满水,利用排水法就可以收集O2、NO等气体,而由于NO2可以和水反应,故不可以用它来收集。如果在装置Ⅱ中加满CCl4等有机溶剂,就可以用排有机溶剂法收集NO2. (3)要验证氧化性KMnO4>Cl2>Br2,可利用氧化剂的氧化性大于氧化产物的氧化性的原理,在A中放浓盐酸,B中加入KMnO4,二者反应产生Cl2,在C中加入NaBr溶液,可观察到C中溶液由无色变橙色。

64 答案:(1)固+液反应或液+液反应,反应不需要加热 (2)O2的密度大于空气的密度,NO密度与空气接近且能与空气中的O2反应生成NO2 在装置Ⅱ中加满水 在装置Ⅱ中加满CCl4等有机溶剂 (3)KMnO4固体 NaBr溶液 溶液变橙色

65 2.两个学习小组用如图装置探究乙二酸(HOOC—COOH)受热分解的部分产物。
(固定装置及橡胶管略去)

66 (1)甲组: ①按接口顺序:a-b-c-d-e-f-g-h连接装置进行实验。B中溶液变浑浊,证明分解产物有________;装置C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E中溶液变浑浊,D中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证明分解产物有__________。 ②乙二酸受热分解的化学方程式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7 (2)乙组: ①将接口a与j连接进行实验,观察到F中生成的气体可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则F中最主要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从A~F中选用装置进行实验,证明甲组通入D的气体能否与Na2O2反应。最简单的装置接口连接顺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实验后用F中的固体进行验证的方法是(可另选试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8 解析:(1)E中溶液变浑浊,只能是产生了CO2,但乙二酸分解产生的CO2已被C中的NaOH溶液完全除去,所以CO2只能是由CO和KMnO4(H+)溶液反应所得。(2)通入D的气体CO与Na2O2若能反应,产物只能为Na2CO3。检验Na2CO3,加酸看产生的气体能否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69

70 真题集训把脉高考 1.(2012·高考江苏卷)下列根据实验操作和现象所得出的结论正确的是( ) 选项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结论 A
1.(2012·高考江苏卷)下列根据实验操作和现象所得出的结论正确的是(  ) 选项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结论 A 向两份蛋白质溶液中分别滴加饱和NaCl溶液和CuSO4溶液 均有固体析出 蛋白质均发生变性 B 向溶液X中先滴加稀硝酸,再滴加Ba(NO3)2溶液 出现白色沉淀 溶液X中一定含有SO C 向一定浓度的Na2SiO3溶液中通入适量CO2气体 H2SiO3的酸性比H2CO3的酸性强 D 向浓度均为0.1 mol·L-1NaCl和NaI混合溶液中滴加少量AgNO3溶液 出现黄色沉淀 Ksp(AgCl) >Ksp(AgI)

71

72 2.(2012·高考广东卷)苯甲酸广泛应用于制药和化工行业。某同学尝试用甲苯的氧化反应制备苯甲酸。 反应原理: 实验方法:一定量的甲苯和KMnO4溶液在100 ℃反应一段时间后停止反应,按如下流程分离出苯甲酸和回收未反应的甲苯。

73 已知:苯甲酸分子量122,熔点122. 4 ℃,在25 ℃和95 ℃时溶解度分别为0. 3 g和6
已知:苯甲酸分子量122,熔点122.4 ℃,在25 ℃和95 ℃时溶解度分别为0.3 g和6.9 g;纯净固体有机物一般都有固定熔点。 (1)操作Ⅰ为______,操作Ⅱ为______。 (2)无色液体A是______,定性检验A的试剂是______,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 (3)测定白色固体B的熔点,发现其在115 ℃开始熔化,达到130 ℃时仍有少量不熔。该同学推测白色固体B是苯甲酸与KCl的混合物,设计了如下方案进行提纯和检验,实验结果表明推测正确。请完成表中内容。

74 序号 实验方案 实验现象 结果 将白色固体B加入水中,加热溶解,________ 得到白色晶体和无色滤液 取少量滤液于试管中,________ 生成白色沉淀 滤液含Cl- 干燥白色晶体,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白色晶体是苯甲酸 (4)纯度测定:称取1.220 g产品,配成100 mL甲醇溶液,移取25.00 mL溶液,滴定,消耗KOH的物质的量为2.40×10-3 mol。产品中苯甲酸质量分数的计算表达式为________________,计算结果为______(保留两位有效数字)。

75 解析:要抓住甲苯和苯甲酸的性质差异,并结合实验流程进行分析、解决问题。 (1)滤液经操作Ⅰ分为有机相和水相,则Ⅰ为分液。有机相加无水Na2SO4干燥、过滤,再进行蒸馏(操作Ⅱ)获得无色液体A,显然A为甲苯。苯甲酸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相对较大,水相经一系列处理,得到白色固体B,则B的主要成分为苯甲酸。 (2)甲苯能被酸性KMnO4溶液氧化生成苯甲酸,KMnO4被还原生成MnO2,溶液的紫红色褪去。

76

77

78

79 有关数据列表如下: 回答下列问题: (1)在此制备实验中,要尽可能迅速地把反应温度提高到170 ℃左右,其最主要目的是________;(填正确选项前的字母) a.引发反应 b.加快反应速度 c.防止乙醇挥发 d.减少副产物乙醚生成 乙醇 1,2­二溴乙烷 乙醚 状态 无色液体 密度/g·cm-3 0.79 2.2 0.71 沸点/℃ 78.5 132 34.6 熔点/℃ -130 9 -116

80 (2)在装置C中应加入________,其目的是吸收反应中可能生成的酸性气体;(填正确选项前的字母) a.水 b.浓硫酸 c.氢氧化钠溶液 d.饱和碳酸氢钠溶液 (3)判断该制备反应已经结束的最简单方法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将1,2­二溴乙烷粗产品置于分液漏斗中加水,振荡后静置,产物应在________层(填“上”、“下”); (5)若产物中有少量未反应的Br2,最好用________洗涤除去; (填正确选项前的字母) a.水 b.氢氧化钠溶液 c.碘化钠溶液 d.乙醇

81 (6)若产物中有少量副产物乙醚,可用________的方法除去; (7)反应过程中应用冷水冷却装置D,其主要目的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但又不能过度冷却(如用冰水),其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2 解析:(1)根据题给信息,反应在140 ℃易生成副产品乙醚,故选d;(2)根据题给信息,其是吸收酸性气体,故应该选取碱液,选c;(3)判断该反应结束的方法是其中溴的颜色完全褪去;(4)生成的1,2­二溴乙烷的密度大于水,故其在下层;(5)根据溴单质的性质,除去应选用氢氧化钠溶液;(6)根据表中数据,乙醚沸点低,可通过蒸馏除去;(7)乙烯与溴反应时放热,由于单质溴易挥发,故用冷水冷却减少挥发;由于1,2­二溴乙烷的凝固点较低(9 ℃),过度冷却会凝固而使气路堵塞。 答案:(1)d (2)c (3)溴的颜色完全褪去 (4)下 (5)b (6)蒸馏 (7)乙烯与溴反应时放热,冷却可避免溴的大量挥发 1,2­二溴乙烷的凝固点较低(9 ℃),过度冷却会凝固而使气路堵塞


Download ppt "第四节 实验方案的设计与评价."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