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第四讲 近代史上的资产阶级运动.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第四讲 近代史上的资产阶级运动."—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第四讲 近代史上的资产阶级运动

2 引言:资产阶级登山历史政治舞台的条件 (一)阶级基础的形成 1、民族企业产生: 2、民族企业初步发展、原因:
a:甲午战后,帝义侵略加深,加速了中国自然经济的解体,客观上扩大了中国的商品市场和劳动力市场。 b:甲午战争宣告了三十年洋务运动的彻底破产,打破了洋务派对近代工业的垄断。 c:《马关条约》中允许外资在华投资设厂,对民间设厂的束缚不得不有所放松。 d:民族危机的加深,刺激了一些有识之士把发展民族工业作为挽救民族危亡的一种手段,出现了投资近代工业的新热潮。

3 (二)社会条件的具备 (1)政治上:民族危机的加深
列强在华强占“租借地”和划分势力范围。俄、法、德的干涉还辽有功在中国强占港、湾、租借地划分势力范围。 俄国充当急先锋。 德国步其后尘。 法国接踵而至。 英国与清签订了《展拓香港界址专条》。 俄国盘踞在长城以北,法国称霸山东,英国控制了长江流域,日本占据福建,法国据有两广和云南,中国正在瓦解中。

4 当时美国正与西班牙在太平洋进行战争,为插足中国提出门户开放政策。内容:
(1)各国对他国在中国取得的权益(势力范围、租借地、既得利益)不得干涉。 (2)他国运往“势力范围”内多口岸的货物,均由中国政府按现行关税率征税。 (3)各国在“势力范围”内征收港口税和铁路费,不论何国一律平等。

5 (2)经济上:列强侵略的加深 A、向清提供政治货款。 3年内付给日本二亿三千万两的费用,在条约订后的四年间,对清贷款有7次,最大的有3次。
(1)俄、法贷款。1895年6月,俄法与清订四亿法郎(合白银九千八百两)的贷款合同。年息四厘的中国海关收入担保,分36年还清,从此俄法插手中国海关管理。 (2)英德贷款,诉诸武力相要挟。1896年3月14日,与英法订《英法两国借款合同》规定,借款一千六百万英镑(合白银九千七百多万两),年息五厘,海关收入担保,36年还清,在借款偿还期内,中国海关总税务司只能由英人担任。法国还有在汉口、天津设立租界,英国据此继续控制中国海关。 (3)英法德借款。1898年2月19日与英德银行团签订续借款合同。规定借款一千六百万英镑(合白银一亿一千二百万两)年息四厘五,以海关厘金、盐厘收入为担保,45年还清。

6 B、争取铁路投资权 1896年6月《中俄密约》俄国在共同的防御日本的旗号下取得了在东北修筑中东铁路与战时俄舰出入“中国所有口岸”的权力。1892年春,俄国开始在东北修路、开矿,建立城镇。 1898——1899,掀起狂潮,对芦汉、津镇、奥权、京奉等四条争夺最激烈。俄法控制了芦汉路,津镇为英法控制,美取奥权,德取胶济。 甲午战后,列强共夺得一万多公里的铁路的借款,修筑与控制权。贷款总额达8967万元。

7 C、投资工矿业 甲午战前外资工厂有80余家,投资额2800万元,甲午战后,帝义国家在中国设厂合法,数量猛增,1895年到1902年,外在华投资总额达5亿2千万美元。比1894年前的50年总和还多约30倍。 1895年——1900年新开办的工厂为933家,为战前几十年总和的9倍。 除投资传统工业,将老企业扩大改造外,中国丰富的地下矿藏为西人所垂涎,1898年美先插足直隶通兴煤矿,以后各国效仿,德在直隶和山东,俄在奉天、蒙古以及新疆金矿产地,英在四川、山西、河南、云南等省,美国在山西,法国在四川、云南都取得采矿权。

8 (三)思想条件的具备 戊戌维新作为一场政治运动,是由戊戌思潮发展而来的,政治家也是由早期维新思想家发展而来的,一批新式知识分子,从主体到内容都与维新思潮分不开。 戊戌变法的领导人康有为正是在中法战争以后开始了自已的政治生涯,在维新思潮的发展过程中首先勇敢地尝试了政治的实践。1888年首次上书,痛陈民族危机和社会危机的严重,要求“变成法”、“通下情”、“慎左右”。

9 第一章 资产阶级的维新运动 一、资产阶级维新思想的先驱: 1、龚自珍:清末思想家、文学家
第一章 资产阶级的维新运动 一、资产阶级维新思想的先驱: 段玉载 1、龚自珍:清末思想家、文学家 其主要思想是揭露和批判当时社会政治的黑暗,大声疾呼要求改革。打破了二百多年来万马齐喑的沉寂局面,在思想启蒙方面起到了振聋发聩的作用。

10 2、林则徐——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林则徐一接触到外部世界,便逐步发现和承认西方有许多长处值得国人学习借鉴。他成立的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官属的“西书翻译小组”,成员有亚孟、袁德辉、亚林、梁进德等人。他组织翻译了1836年伦敦出版的《世界地理大全》,定名为《四洲志》,成为近代中国第一部系统介绍世界自然地理、社会历史状况的译著。并把译成中文的《澳门月报》编辑为《论中国》《论茶叶》《论禁烟》《论用兵》《论各国夷情》等5辑。

11 其思想特色是: 将传统思想与西方长技这两种不同的观念形态融合、揉合,将通时务与知夷务互相渗透,开始了解西方。这也反映“经世致用”在鸦片战争后的新趋向。

12 3、魏源和《海国图志》 清末思想家、史学家、文学家。鸦片战争时期,在两江总督裕谦幕府,参与浙东抗英斗争。痛愤战争失败著《圣武记》;在林则徐组织编译的《四洲志》基础上,加上自己搜集的其他文献资料用10年时间编成《海国图志》:系统介绍西方国家的历史地理,并提出许多强国御辱的方法,特别是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主张。 夷之长技三:一战舰,二火器,三养兵练兵之法。 ——魏源《海国图志》

13 二、早期维新思想 著名代表人物有:王韬、郑观应、马建忠、薛福成、陈炽、何启

14 2、必须发展独立的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强调重工商并阐释了工商之间的关系。
早期维新思想的主要内容是: 1、反对外国侵略的爱国思想。 2、必须发展独立的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强调重工商并阐释了工商之间的关系。 3、反对封建专制的民主思想。 4、在正面提出自己主张的同时,对顽固守旧思想做了较严厉的批判,批判他们的闭关自守,泥古不化,排斥一切新鲜事物和西方先进科学技术的思想。 王韬纪念馆 郑观应故居 薛福成故居

15 如何评价早期维新派的思想呢? 早期维新思想反映了新兴民族资产阶级的利益和要求,作为一种新的政治思潮,在社会上发生了较大的影响,为后来的戊戌维新运动,起了一定的思想先导作用。 局限性:体现了其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早期维新派反对外国资本主义 ,但对外国侵略者的认识是模糊的,幻想通过外交、谈判的途径,取消外国在华享有种种特权;反对封建专制主义的统治,要求发展资本主义,但不敢触及封建土地制度;对封建顽固思想进行批判,但是不深刻,没有击中要害;思想主张也还比较零散,未成体系,处于分散呼吁宣传阶段,并且从总体上说,尚基本未能突破“中体西用”的樊篱。

16 三、维新运动 1、维新派 主要是从地主阶级中分化出来的要求革新改良的阶层,是从地主阶级知识分子向资产阶级知识分子转化中的一批人物,是正在形成中的民族资产阶级上层的政治代表。其政治思想的特点是:比旧式地主知识分子多学了些西学;比后来从洋学堂、留学生中培养出来的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则多学了些旧学。他们大多是旧式儒学、科举道路上培养出来的一批小有功名的知识分子。主要代表人物有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严复等。 康有为 梁启超 谭嗣同 严复

17 2、维新派领导人物的思想及其政治活动 (1)康有为
(1838—1927)字广厦,号长素。广东省南海县人,出生于官僚地主家庭,自幼接受严格的传统封建教育,深受儒家思想的熏陶。1879年,结交来广东游历的翰林院编修张鼎华,了解了当时京师和全国思想界的动态,接触了早期维新思想。之后游历香港,始知“西人有所长,不得以古旧之夷狄观之。”1882年赴京应试失败后南归,途经上海时目睹外国租界里的“繁盛”景象,认定西人的“治国法度” ,于是“大购西方以归讲求焉”。经过几年研读,获得了较多的西方社会政治和自然科学知识,逐渐形成了仿照西方进行资产阶级政治改良的思想主张。其变法理论,主要受今文经学的影响。

18 康有为的今文经学,主要是发挥了“三统说”和“三世说”。
“三统说”是一种历史循环论,指每个朝代都有一个受之于天的统。朝代的更替即为“黑统”、“白统”和“赤统”三个统的轮换,如夏、商、周三代 。康有为利用其中含有变法改革思想,为资产阶级的维新变法提供理论根据。 “三世说”来源于《春秋公羊传》;西汉董仲舒把春秋历史分为“所见”、“所闻”和“所传闻”三种;东汉何休认为传闻世为“衰乱”、所闻世为“升平”、所见世为“太平”。若以古代为衰乱,近代为升平,现代为太平,则社会历史是向前发展的,乱世之后是升平,升平之后是太平。三世说的实质,是一种庸俗的历史进化论。

19 康有为把三世说和三统说相结合,作为他的变法理论,就是说要救国,要太平,就必须改革;只有改革,才能进步,才能达到太平的愿望。
康有为还提出大同思想。较早提出大同思想的著作是《人类公理》,在后来完成的《大同书》中得到系统的阐述。 设想:太平世即大同时代的社会组织形式是全世界组成一个统一的整体,最高的中央统治机构是“公政府”,要实现这个理想,可通过召开消除战争的会议来解决。 同时,又将大同学说和三世学说混合在一起,认为当时中国的封建社会已经是小康,即升平世,实行君主立宪的资本主义制度,才能进入大同社会。

20 康有为的主要宣传变法的著作:《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
<<新学伪经考>> 动摇了恪守祖训、反对变法的理论基础。 <<孔子改制考>> 利用孔子的权威为变法寻找历史根据。

21 从1888年开始到1927年死去,康有为从未脱离过政治活动:1、1888-1898七次上书皇帝,提出变法要求;2、在北京、上海设立强学会,发行《中外纪闻》和《强学报》,进行维新变法的宣传和组织;3、1898年在北京发起成立保国会;4、1898年领导了戊戌变法;5、逃亡日本后坚持改良道路,1899年在加拿大成立保皇会,反动资产阶级革命;6、1913年在上海创办《不忍》杂志,陆续发表反对共和、保存国粹、尊崇孔教言论,为复辟制造舆论;7、1917年伙同张勋复辟;8、中共成立后,仇视共产党及其工农革命运动。

22 (2)梁启超 维新运动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活动家。 1、1895年与康有为发动“公车上书”,继而编辑《中外纪闻》; 2、 1896年主编《时务报》,发表系列宣传维新变法的论文; 3、 1897受聘为长沙时务学堂总教习; 4、 1898年领导了戊戌变法; 5、逃亡日本后坚持改良道路,与革命派论战,鼓吹立宪保皇;6、辛亥革命后,以立宪派为基础组织进步党,反对孙中山的“二次革命”,拥护袁世凯统一,出任袁政府的司法总长;1916年策动其学生蔡锷发动“护国运动”; 7、后联合立宪党组织研究系,与段祺瑞合作,出任段政府的财政总长;8、“五四运动”时反对新文化运动;9、曾倡导文体改良的“诗界革命”和“小说革命,是20世纪初资产阶级史学主要代表人物之一。晚年在清华学堂讲学。著作辑为《饮冰室合集》。 1873-1929,康有为的得意门生,并一起从事维新变法的宣传,时称“康梁”。

23 变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学校之立,在变科举。而一切要其大成,在变官制。
——梁启超<<变法通议>>

24 (3)谭嗣同:1865-1898,近代资产阶级维新改良派的代表。
1、在长沙协助巡抚陈宝箴创设时务学堂;2、倡设南学会,与唐才常创办《湘报》,宣传维新变法,推进湖南新政;3、“百日维新”时期是“军机四卿”之一,参与新政;4、戊戌变法失败是“戊戌六君子”之一。

25 “望门投止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狱中题壁诗: “望门投止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临终前绝命语: “有心杀贼, 无力回天。 死得其所, 快哉快哉!”

26 (4)严复:1854-1921,近代资产阶级改良派的代表之一,翻译家。
1895-1898翻译出版赫胥黎的《天演论》;戊戌变法失败后从事翻译工作,10年翻译出:亚当.史密的《原富》、斯宾塞的《群学肄言》、穆勒的《群己权界论》和《名学》、孟德斯鸠的《法意》、耶芳斯的《名学浅说》、甄克斯的《社会通铨》,加上《天演论》被称为严复的“八大译著”。

27 总之:甲午战争后维新思想由一种思潮转变为社会运动。
3、维新派的主要活动:

28 (1)上书皇帝——“公车上书” 康有为七次上书 公车上书

29 ――强学会与保国会;北京的《中外纪闻》、上海的《强学报》、《时务报》,湖南的《湘报》。
(2)办学会和报刊 ――强学会与保国会;北京的《中外纪闻》、上海的《强学报》、《时务报》,湖南的《湘报》。 强学会 国闻报 保国会 时务报 南学会 时务学堂 万木草堂

30 强学会:清末资产阶级维新派创立的第一个政治团体。1895、8在北京成立。由康有为发起、帝党官僚文廷式出面组织、陈炽任会长、梁启超为书记员。参加者主要是帝党官僚和具有维新思想的知识分子,还有少数清大官僚和英美籍传教士。每十日集会一次,发表演说,宣传维新变法。将《中外纪闻》该文机关报。后又在上海组织分会,出版《强学报》,提倡变法图强。不久,学会和发行的报纸遭到顽固派的攻击和查禁。

31 戊戌变法时期学会、学堂、报馆一览表 名称 时期 地点 创办人 万木草堂 1891年 广州 康有为 《中外纪闻》(原名) 《万国公报》 1895年 北京 强学会 《时务报》 1896年 上海 梁启超(主笔) 《国闻报》 1897年 天津 严复 《知新报》 澳门 康广仁 时务学堂 湖南 谭嗣同 粤学会 1898年 《湘报》 南学会 保国会

32 资本主义思想和封建主义思想的正面交锋 (1)一些知识分子开始摆脱封建思想束缚, (1)要不要维新变法 (2)要不要兴民权,实行君主立宪
(3)与顽固派(洋务派)的论战 (1)要不要维新变法 内容 (2)要不要兴民权,实行君主立宪 (3)要不要提倡西学,改革教育制度 资本主义思想和封建主义思想的正面交锋 性质 (1)一些知识分子开始摆脱封建思想束缚, 推动了维新运动的高涨。 (2)西方资产阶级的社会政治学说,在中国 传播开来。 (3)扩大了维新派的影响及维新思想的传 播。 作用

33 维新派与顽固派的辩论 荣禄训康有为:“你老是变 法呀,变法,你可知道祖宗 之法是不能变的!” 变者,天下之公理也。 -----梁启超
康有为回答说:“祖宗之法是用来治理祖 宗的领土的。今天祖宗的领土都保不住 了,祖宗的那套法还有什么用呢,就拿总 理衙门来说,祖宗的法里并没有,时代 变了,祖宗之法也非变不可。”

34 维新派与顽固派的辩论过程 论战 创报:《中外纪闻》 设会: 强学会 双方: 维新派与封建顽固势力 内容 意义 要不要维新变法
要不要兴民权,实行君主立宪 要不要提倡西学,改革教育制度 资本主义思想和封建主义思想的正面交锋 意义 一些知识分子开始摆脱封建思想的束缚 推动了维新运动的高涨

35 维新派与顽固势力的论战 维新派思想: ①变法立场:必须变法;变法才能救亡 ②政治学说:民权思想;君主立宪(反专制);自由平等 ③文化观念:废科举(改革教育制度);倡导西学 顽固势力(包括洋务派): ①变法立场:“宁可亡国,不可变法” ②政治学说:“民权之说,无一益而有百害” ③文化观念:坚持科举取士制度;反对西学

36 (4)戊戌变法(百日维新): 政治 准许官民上书言事;取消闲散重叠机构,裁汰冗员;废旗人寄生特权。 京师设铁路矿务局、农工商总局,保护农工商业的发展;奖励创造发明;改革财政,编制国家预算决算;设邮政局。 经济 军事 裁撤绿营,精练陆军,实行征兵制;添设海军。 文化 办京师大学堂,各地设立中小学堂,兼习中西学科;废八股,改试策论,设经济特科;译书,准办报馆、学会;准出国留学、游历

37 戊戌变法的失败 诏定国是第四天,太后逼光绪下三道谕旨: (1)将帝党首领翁同龢开缺回籍,使光绪“股肱顿失”。 (2)规定凡二品以上大臣授新职,要具折到太后处谢恩,从而正式宣布她拥有最高项官员的调度权,使光绪无法任命维新派和产党。 (3)任命她的心腹死党荣禄为署理直隶总督统率北详之军。从而控制了京津区的行政和军队。 此时,慈禧胜券已操,网罗已布,使对光绪表示“汝留祖宗神位不烧,辫发不剪,我便不管”。实际上冷上眼旁观,伺机扼杀新政。

38 戊戌政变 慈禧和太妃们在一起

39 戊戌六君子

40 戊戌六君子

41 慈禧太后 废除新法

42 四、维新运动的性质、意义: 1、性质: 是一次资产阶级的改良运动。 2、地位:是中国民族资产阶级走向政治舞台、试图挽救民族危机发展资本主义的第一次尝试。 3、败因 :根本原因是领导阶级的局限性。 客观上:经济基础薄弱,阶级力量单薄,资处于正在形成之中,没有成为独立的阶级力量,是在异常紧迫的救亡 任务召唤下提前走上政治午台的,思想上没有完全实现,从封建士大夫——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转化。

43 主观上:由于民族资上层及其政治代表维新派政治上的软弱性 。 表现在:
(1)政治主张上的矛盾; (2)对待群众态度的错误; (3)对帝义认识上的模糊。 4、意义 历史地位: 是一次爱国运动; 是一场进步运动; 是一次资政治思想启蒙运动; 推动了资级革命运动的兴起。

44 复习思考题 名词:资产阶级维新派、梁启超、谭嗣同、严复、魏源、戊戌六君子、“百日维新”、戊戌政变、强学会与保国会、“公车上书”
1、列举资产阶级维新派的主要活动。 2、略评维新派与顽固势力的论战。 3、试评康有为。 4、评述资产阶级维新派的救国方案。

45 第二章 资产阶级立宪派的请愿活动P、275 一、立宪派:
立宪派是19世纪末资产阶级维新派的继续和发展,代表上层资产阶级的利益。他们强烈要求参与政权,实行君主立宪;支持清政府的预备立宪;发动了大规模的请愿活动。可分为海外和国内两个派系。海外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国内以张謇、汤寿、汤化龙等为主要代表。1911年“皇族内阁”成立,宣告立宪运动彻底破产。 张謇 汤化龙 湖北立宪派

46 基本主张:继续保持以清朝皇帝为代表的大地主 大买办阶级的统治,而只把它的政权组织形式改变。召开议会,建立责任内阁,以便上层民族资产阶级参政。

47 立宪派产生的原因: 一是思想家的鼓吹,表现为: 第一、甲午战争前后-主张设立“议院” A.早期改革派:王韬、郑观应 B.百日维新期间:康有为
第二、 戊戌政变后-梁启超 A.创《清议报》:丑诋慈禧,颂扬光绪 B.又创《新民丛报》:言人之所欲言 C.为清末最有影响力的思想家与宣传家 王韬 郑观应 康有为 梁启超

48 清廷五大臣启程出洋考察 二是日俄战争的影响,表现为: 第一、 国内舆论-日本立宪战胜俄国专制 A.俄国因君主专制,君民不能合作而失败
B.日本因君主立宪,上下一心而成功 第二、 清廷预备立宪 A.派五大臣出国考察(光绪三十一年) B.下诏预备立宪(光绪三十二年)

49 二、主要活动: 背景:清廷的“立宪运动”: A.颁《宪法大纲》(光绪三十四年) B.成立民意机构(宣统元年) a.中央-资政院 (相当于立法院) b.各省-咨议局 (相当于省议会)

50 1、海外的立宪派: A.主张:温和改良,实行君主立宪 B.指导者:梁启超 C.组成:a.大多是曾通过科举之士绅 b.留学日本或受过新式教育 1907年康有为将保皇会(1899在加拿大成立)改为国民宪政会,后正式定名为帝国宪政会,并请求清政府立案,未被承认;1907年梁启超在日本东京成立具有资产阶级政党规模的“政闻社”,但却被清政府以“阴谋不轨”为由于1908、8加以查禁。

51 2、国内立宪派: (1)、利用各省谘议局的合法地位,成立组织,宣传主张。如1906、12成立的“预备立宪公会”是当时国内影响最大的立宪团体,武昌起义爆发后停止活动;另有“宪政筹备会”、“宪友会”等,都支持清政府的立宪。

52 (2)立宪派三次进京请愿运动 A.原因: a.预备立宪时间太长(九年);b.君权太重。 B.要求:
a.缩短筹备期限;b.速开国会;c.组织责任内阁。 C.请愿活动 :1909江苏省谘议局局长张謇发表《请速开国会建设责任内阁以图补救书》; 16省代表30余人在上海成立“国会请愿同志会”;创办机关刊物《国民公报》。 1910在京成立“议长之请愿团”,提出的《请开国会案》。同时 18省督抚联衔上奏,要求设内阁、开国会。

53 D、清廷回应:成立“责任内阁”(宣统三年);a.满人、皇族过多,引发不满;b.立宪派大失所望→支持革命运动。
立宪派第三次请愿代表合影 第四次请愿 D、清廷回应:成立“责任内阁”(宣统三年);a.满人、皇族过多,引发不满;b.立宪派大失所望→支持革命运动。 准备第四次请愿

54 三、作用、意义: 1、立宪派发动和领导请愿活动,是为了在中国建立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是怀着参与政权的目的,这与当时革命的潮流相抵牾,可以说它违背了社会历史的发展。 2、国会请愿活动,揭穿了清政府预备立宪的骗局,促使各阶层群众觉醒,也促进了立宪派内部分化;使清政府处于空前孤立的境地。这传播了一定程度的民主主义观念。 3、从事的其它一些活动,如收回利权、兴办教育和出版等文化事业方面,立宪派作出的贡献也不可忽视。

55 复习思考题 名词:资产阶级立宪派、张謇 评述资产阶级立宪派的救国方案。

56 第三章 资产阶级的革命 第一节 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形成
第三章 资产阶级的革命 第一节 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形成 一、民族灾难的深重:(形成的背景、原因) 1、帝国主义侵略加剧,中华民族危机加深; 2、清政府的腐朽:《辛丑条约》 3、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为资产阶级的革命奠定了阶级基础。

57 孙中山最早一次参加的政治活动是1890年的《致郑藻如书》。
二、孙中山初期的政治活动:P、247 1、两次上书: 孙中山最早一次参加的政治活动是1890年的《致郑藻如书》。 1894年,上书李鸿章,提出四项主张:“人能尽其才,地能尽其利,物能尽其用,货能畅其流。”希望实行改良措施。“劝种鸦片,实禁鸦片之权舆也。” 此时的思想:资产阶级维新改良思想

58 这是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入会誓词是:“驱除鞑虏,恢复中国,建立合众政府。”
2、创立兴中会 这是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入会誓词是:“驱除鞑虏,恢复中国,建立合众政府。” 1900年,同盟会前身之一兴中会的部分会员在日本合影 时间: 目的: 作用: 1894年 推翻清王朝,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标志资产阶级革命运动兴起;资产阶级革命派初步形成。

59 3、创立农学会:1895、10、6,广州。 4、广州起义:1895、10、26(重阳节) 5、惠州起义:1900、10

60 三、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和革命团体的出现 1、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群出现: 二十世纪初年,中国出现了一个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群。其出现,与中国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和资产阶级的初步形成相联系,也和清政府的“新政”开办学堂,鼓励出国留学有密切关系。 从零星的文献资料统计,到1910年,全国的各类学堂达四万多所,到1911年增加到五万多所。随着学堂的增加,学生人数也在迅速上升。1903年,全国有学生数万人。到清朝灭亡前夕,全国学生总数达到156万多人。

61 2、革命派出版报刊、发行书籍: 报 纸 刊 物 报名 刊行时间 出版地 刊名 中国日报 1900—1913 香港 中国旬报
报 纸 刊 物 报名 刊行时间 出版地 刊名 中国日报 1900—1913 香港 中国旬报 1900—1901 苏报 1903 上海 开智报 横滨 国民日日报 国民报 1901 东京 俄事警闻 1903—1904 政艺通报 1902—1906 檀山新报 1903—1907 檀香山 游学译报 1902—1903 俚语日报 长沙 大陆 1902—1905 世界公益报 女报 警钟日报 1904—1905 湖北学生报 大同日报 1904—1912 旧金山 直说 图南日报 1904—1906 新加坡 浙江潮 广东日报 江苏

62 章炳麟( )《驳康有为论革命书》 公理未明, 即以革命明之; 旧俗俱在, 即以革命去之。

63 1905、12、8为激励大家“共讲爱国”写下绝命书后在东京的大森海湾蹈海自尽。

64 “革命者,天演之公例也!”

65

66

67 革命刊物《苏报》被查禁,史称晚清最大一宗文字狱
3、“《苏报》案”:1900年,湖南人陈范承办。发表革命的文章。称光绪皇帝是“载恬小丑,未辨菽麦”,称清政府是“野鸡政府”。上海公部局。 “心怀叵测,谋为不轨”。这一事件促使更多的人走上革命道路。 革命刊物《苏报》被查禁,史称晚清最大一宗文字狱

68 4、资产阶级革命团体的出现: 名称 时间 地点 创建人 纲领 兴中会 1894年 檀香山 孙中山 驱除鞑虏, 恢复中国, 创立合众政府
华兴会 1904年 湖南 黄兴 华兴会没有留下任何的纲领和章程 科学补习所 湖北 刘静庵 曹亚伯 表面上以研究科学为宗旨,实际上是革命排满。 光复会 1905年 上海 蔡元培 章太炎 “光复汉族,还我山河,以身许国,功成身退。”

69 光复会

70 特点:1、有较浓厚的狭隘的种族主义,如会名与誓词:“光复汉族,还我河山。以身许国,功成身退。”起义军暗语:“黄河源溯浙江潮,卫我中华汉族豪。莫使满胡留片甲,轩辕神胄是天骄。”
2、带有较浓厚的无政府主义思想,如积极主张进行暗杀活动。蔡元培认为:“革命只有两途:一是暴动,一是暗杀。”“暗杀于女子更为相宜。”

71       科学补习所 刘静庵 特点:1、一开始就侧重于在新军内部开展革命活动,并且形成20世纪初湖北地区革命运动的一个传统;2、利用合法的组织活动形式,用秘密斗争和合法斗争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活动。

72 四、蓬勃发展的反帝爱国运动: 1、  拒俄义勇队长蓝天蔚 1903年4月29日, 500多名留日学生在日本东京锦辉馆举行大会。抗议沙皇俄国向清政府提出7项无理要求;要求组织拒俄义勇队,誓与沙俄决战沙场。后由于清政府的阻挠、压制拒俄义勇队北伐行动也未成行。这对学生的刺激很大,他们本来仅仅是为了爱国,而现在政府连爱国都要禁止!这促使学生的觉悟由爱国提高到要求革命。

73 从1903年开始,各阶层人民反对列强控制我国铁路、矿山的收回权利运动逐渐展开。其中,收回路权的斗争尤为激烈,由此引发了保路运动。
2、收回利权运动 收回利权运动 从1903年开始,各阶层人民反对列强控制我国铁路、矿山的收回权利运动逐渐展开。其中,收回路权的斗争尤为激烈,由此引发了保路运动。

74 3、抵制美货运动: 上海工商界 抵制美货运 动的发起人 曾 铸 抵制美货运动

75 中 国 同 盟 会 五、中国同盟会的成立及其政治纲领 中国同盟会成立的历史条件 孙中山早期的革命活动 兴中会的成立 革命团体的相继建立
组织基础 中 国 同 盟 会 (1905、8) 民主革命思想广泛传播 暴力推翻清政府 建立民主共和国 思想基础 阶级基础 民族资产阶级不断 发展壮大

76 中国同盟会的成立及其政治纲领 驱除鞑虏 恢复中华 推翻清政府统治 民族主义 推翻君主制 建立 民权主义 创立民国 资产阶级共和国
核心 推翻君主制 建立 资产阶级共和国 民权主义 创立民国 解决土地问题 民生主义 平均地权

77 同盟会纲领: 驱除鞑虏, 恢复中华; 创立民国, 平均地权。 民生主义 民权主义 民族主义 三民主义
20世纪初中国最先进的政治思想和革命纲领

78 1905年,在日本东京成立,总理为孙中山; 这是中国第一个全国性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标志资产阶级革命派正式形成。

79 思考: 孙中山的这种三民主义思想,在中国近代历史中起什么样的作用?对它应该如何评价?
1、它反映了当时中国的历史特点,是中国近代第一个比较明确而完整的资产阶级民族民主革命纲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决定了中国民族民主革命的基本任务是实现民族独立和民主制度。即实现民族独立、政治上的民主制度和经济上的民主制度这三大目标。 2、它的提出在历史上产生了巨大的进步作用。辛亥革命就是在这面旗帜的指引下发生的。 3、但 “驱除鞑虏,恢复中华”的反满口号,没有正确地、鲜明地提出反对帝国主义的主张,并且在实践中幻想得到某些帝国主义国家的帮助。

80 六、革命派与改良派论战:1905--1907《新民丛报》(1902、2、8-1917、11、20)-- 《民报》(1905、11、26-1908、10、10;1910、2、1)
第一是要不要反满和以暴力推翻清王朝。 第二是政治改革的目标是君主立宪还是民主共和。 第三是要不要对封建土地制度进行改革。 内容: 影响: 进一步划清了改良和革命的界限,革命队伍日益壮大,有力地推动民主革命高潮到来 ; 论战提出的一些问题值得后人的思考和探索,如国民程度或国民素质的培养和提高问题。

81 七、同盟领导的武装起义及其他革命活动: 1906-1911年
萍浏醴起义 潮州黄冈起义 惠州七女湖起义 钦廉防城起义 镇南关起义 钦廉上思起义 云南河口起义 皖浙起义 安庆马炮营起义 广州新军起义 黄花岗起义

82 第二节 辛亥革命

83 一、革命形势的成熟: 1、清政府的“新政”和“预备立宪” 军事方面 经济方面 教育方面
清政府实行新政是为了欺骗人民,缓和阶级矛盾 庚子之败后,人民群众的反抗斗争日趋激烈;资产阶级革命派及民主潮流已开始兴起,维新派的维新思潮也没有因变法失败而被扑灭。清政府认识到依靠老办法已无法维护其反动统治,必须采取新的措施。 “新政”的内容及其实质 --巩固清王朝的统治 军事方面 经济方面 教育方面 1.保护外国商标和人在中国筑路、开矿方面的投资。不论外国人或中国人都可以集资开矿。 2.宣布自由发展实业为合法,奖励资本家兴办企业。 1.废八股,废科举,令各省设立学堂。 2.派遣学生出国深造。 编练新军,扩充军备。

84 “预备立宪”是骗局( “皇族内阁” ) “皇族内阁”的成立揭穿了“预备立宪”的骗局。
1906年,清政府宣布“预备立宪”,两年后又颁布《钦定宪法大纲》,规定“预备立宪”期为九年。 包藏专制祸心 “皇族内阁”的成立揭穿了“预备立宪”的骗局。 1908年,光绪和慈禧先后死去,由两岁的溥仪继位,改年号为宣统。

85 背景: 革命发展和立宪派主张 目的: 经过 结果: 遏制革命 预 备 立 宪 1905年五大臣考察 “预备仿行立宪” 《钦定宪法大纲》 1911年设“皇族内阁” 一场骗局,清政府孤立

86 从封建统治集团内部的变化反映其成熟。前几年还反对变法,现在也搞起了立宪,其目的无非是想以此来阻止革命的发展,而最后骗局大白,只落得众叛亲离,成为众矢之的。

87 背景: 情况 作用: 1911年“铁路国有”政策 2、 四川保路运动 保路同志会 “成都血案” 包围成都 荣县革命政权 为武昌起义创造了条件

88 清政府宣布“铁路国 有”政策 原因 企图侵吞修路股银 成立保路会同志会 (领导人、口号) 发生“成都血案” 吴永珊在荣县建革命政府 表现
武昌起义的前奏—— 四川保路运动 清政府宣布“铁路国 有”政策 企图侵吞修路股银 原因 成立保路会同志会 (领导人、口号) 发生“成都血案” 吴永珊在荣县建革命政府 龙鸣剑组织保路军 表现

89 资产阶级立宪派领导的反清斗争,从拥清到反清,其转变也反映了革命党人的成熟。

90 3、黄花岗起义 ――革命党人的成熟。 黄兴为悼念七十二烈士书写的挽联: 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墓

91 不惜千金买宝刀, 貂裘换酒也堪豪。 一腔热血勤珍重, 洒去犹能化碧涛。
1911年4月27日,同盟会在广州发动由黄兴领导的武装起义。在这次起义中,喻培伦、林觉民等100多人英勇牺牲。后来由 “善堂”收殓烈士遗骨72具,合葬于城郊黄花岗,史称“黄花岗七十二烈士”。 黄兴 广州黄花岗起义指挥部 不惜千金买宝刀, 貂裘换酒也堪豪。   一腔热血勤珍重, 洒去犹能化碧涛。 秋瑾 徐锡麟

92 林觉民 喻培伦 吾至爱汝,即此爱汝一念,使吾勇于就死也。吾自遇汝以来,常愿天下有情人都成眷属;然遍地腥膻,满街狼犬,称心快意,几家能够?司马春衫,吾不能学太上之忘情也。语云:“仁者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吾充吾爱汝之心,助天下人爱其所爱,所以敢先汝而死,不顾汝也。 汝体吾此心,于啼泣之馀,亦以天下人为念,当亦乐牺牲吾身与汝身之福利,为天下人谋永福也,汝其勿悲! --林觉民《与妻书》

93 二、武昌起义 P、282 准备工作 起义过程 湖北军政府成立 各省纷纷响应 中华民国成立

94 蒋翊武:武昌起义总指挥的文学社社长。1911年8月,武昌的两大革命团体文学社和共进会湖北分会实现了联合,成立了由同盟会领导的起义总指挥部。
孙武:起义总参谋长的共进会湖北分会会长。1911年8月,武昌的两大革命团体文学社和共进会湖北分会实现了联合,成立了由同盟会领导的起义总指挥部。 熊炳坤:1911年10月10日晚,和金兆龙(士兵)率领武昌新军第八镇工程营的革命士兵打响了起义第一枪,发动了辛亥武昌首义。

95 1911年10月10日晚,武昌起义发动, 当夜起义军占领楚望台军械库 (2)结果: 湖北军政府成立(黎元洪) “中华民国”(五族共和) (1)1911年10月10日--此日后被定为中华民国的国庆日。 熊秉坤、金兆龙

96 1911年10月11日,武昌成立湖北军政府

97 辛亥革命为什么首先在武昌发生? 第一,湖北的经济近代化发展较快,资产阶级力量较大。湖北的地理位置,处于南北之中,东西之间。从19世纪中期开始的中国近代化,无论从南到北,还是从东到西,都影响到湖北,并在这里交汇。 第二,湖北革命党人的工作比较扎实;骨干力量是新军士兵。文学社和共进会在新军中发展了五千多人,约占湖北新军总数的三分之一以上。

98 第三,湖北革命党人对起义的部署比较周密。成立了起义的领导机关, 制定了周密的起义计划。
湖北新军在操练

99

100 三、全国各省响应武昌起义 P、286 14省宣布独立。四种类型,见书。
立宪派对革命派发动的武装起义,大体采取三种态度 :一是与革命派一起,发动武装起义。如上海立宪派控制的商团和云南蔡锷等分别参加了攻打江南制造局的战斗和昆明起义。二是坚决反对革命,勾结封建官绅屠杀革命党人,他们是立宪派中最反对的。三是以和平独立方式,表示赞成革命,拥护共和。湖南、山西、江西、贵州、浙江、江苏、广西、安徽、广东、福建、四川以及山东等省的立宪派曾采取这种态度。

101 所谓和平独立,就是劝说督抚或其他官员宣布脱离清朝中央政府,成立拥护共和的军政府。
立宪派赞成和平独立,意味着放弃君主立宪的政治主张,与清政府决裂,附和革命。 结果:由于各省立宪派和革命派的力量对比不同,督抚的态度不同,江苏、广西、安徽、广东、四川实现了和平独立,山东宣布独立十天后又取消独立,其他省份因督抚拒绝,或因革命派不同意让权给清朝官员,举行了武装起义。

102

103 时间: 总统: 国旗: 国都: 纪元: 四、南京临时政府的成立 P、290 孙中山 概 况 五色旗 南 京 公 历 1912年1月1日
12月初,各省代表联合会通过了《临时政府组织大纲》和“虚临时总统之席以待袁君(世凯)反正来归”。孙中山在当月下旬回国到沪后,被选为临时大总统,作为袁反正前的“过渡”。1912年元旦,孙中山在南京就职,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 时间: 总统: 国旗: 国都: 纪元: 1912年1月1日 孙中山 五色旗 南 京 公 历

104 内容: 意义: 主权在民 自由平等 三权分立 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性质: 中国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 宪法性质的国家临时大法。
1 、中华民国主权属于国民全体 2 、全国各民族一律平等 3、关于国民权利的规定 4、确立了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 5、实行责任内阁制 自由平等 内容: 三权分立 性质: 中国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 宪法性质的国家临时大法。 意义: 具有反对封建专制制度的进步意义

105 资产阶级革命政权。这个政权,表面上是革命派、立宪派和旧官僚三种势力的联合政府,但基本上是资产阶级为主体的政权。
性质: 判定一个政府的性质,并不取决于都有什么人参加,而是掌握在什么人手里;其次还要看它施行的政策,要分析政策对各阶级、各种政治力量的态度。

106 其次,临时政府的一系列措施,具有鲜明的资产阶级性质。
首先,革命党人在政权内占主要地位,政权基本上掌握在他们手中。采取“部长取名,次长取实”方案,实权掌握在革命派手中。在临时政府中,全部次长清一色是留学日本、欧美的青年知识分子,很多是同盟会的骨干。时有“次长内阁”之称。 其次,临时政府的一系列措施,具有鲜明的资产阶级性质。 南京临时政府的政策和措施,对资产阶级的利益表示关切,但对农民的要求却没有任何积极的反映。

107 五、清政府的挣扎和袁世凯的趁机再起、窃取革命果实:
1、清政府的挣扎:

108 2、袁世凯的趁机再起与“南北和谈”: 1859-1916,河南项城人。早年投靠淮军统领吴长庆;1885年经李鸿章保荐任驻朝全权代表;甲午战争前夕请调回国;1895年以道员头衔驻天津小站编练新建陆军。1898出卖维新派深得慈禧太后宠幸;1899署理山东巡抚镇压义和团,参与“东南互保”,深得帝国主义列强的信任;1901继李鸿章之后署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1903兼练兵处会办大臣;1907年明升暗降调任军机大臣、外务部尚书;1909年1月摄政王载沣以“足疾”为由将其免职。

109 袁世凯就任临时大总统后与北洋将领合影 武昌起义后,清政府答应袁世凯的六项要求:明年召开国会;组织责任内阁;宽容参与此次事变的人;解除党禁;委以指挥水路各军及军队编制的全权;给予充足的军费。 首先从军事上打击革命。 其次展开谋和。

110 年仅六岁的宣统皇帝 隆裕太后被迫同意清帝退位 退位诏书

111 “南北议和” 唐绍仪 伍廷芳 武昌起义爆发后,袁世凯利用革命势力的迅猛发展,迫使清政府任命他为内阁总理大臣,执掌了全国军政大权。掌权后的袁世凯对革命党人采取一打一拉的狡猾伎俩。在用武力镇压革命党人的同时,又在帝国主义支持下迫使革命党人接受“南北议和”。1911年12月,南北和议在上海英租界举行。北方代表唐绍仪、南方代表伍廷芳。

112 1912年2月12日,宣统帝退位。按照南北议和的条件,孙中山于13日辞职。为限制袁世凯的权力,防止其独裁,孙中山在辞职咨文中提出了定都南京、新总统到南京就职和遵守《临时约法》等三项条件,要袁遵守。孙中山向参议院提出附有三项条件的辞职咨文。这是孙中山为维护民主共和所作的努力。 孙中山辞职咨文

113 1912年2月18日,孙中山任命蔡元培(前左五)为专使前往北京迎接袁世凯
1912年2月18日,孙中山根据辞职咨文所附条件,派专使赴北京迎袁世凯到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但是,袁世凯暗中指使他的亲信部队在北京举行“兵变”。顿时,北方形势紧张,参议院只得让步,同意袁世凯在北京就职。

114 帝国主义 北洋军队 袁 世 凯 篡 夺 革 命 果 实 清 袁世凯 起用袁世凯 南京临时政府 革命党 逼清帝 退位 — — 武 昌 起义
逼清帝 退位 起用袁世凯 武 昌 起义 —— 南 北 和 谈 南京临时政府 孙中山让 位 革命党 —— 1912.3

115 孙中山让位袁世凯的原因: (1)来自西方各帝国主义的强大压力 西方列强在辛亥革命时期的总策略:
第一步,在武昌起义初期,竭力挽救清王朝,不至于君主制被推翻。 第二步,各省纷纷响应宣布起义、光复、独立后,贷款给袁世凯,策划君主立宪制度。 第三步,当革命形势锐不可挡时,策划南北议和,以清帝退位来换取孙中山让位于袁世凯。 第四步,从经济上钳制孙中山,制造武装干涉的紧张空气,让南京临时政府自行夭折,把袁世凯扶上临时大总统的宝座。

116 (2)来自袁世凯封建军阀势力的阻力 (3)来自革命派内部的离心力
章太炎曾经策动“倒孙运动”,武昌起义后又提出“革命军起,革命党消”的论断,在革命派内部制造思想上的混乱。 南方起义诸省群龙无首,派系林立。 以黎元洪为首的湖北集团一心想投靠袁世凯。 革命党的重要领导人,如黄兴、宋教仁希望利用袁世凯。 正式参加辛亥革命,宣布光复、独立的各省离心倾向也比较严重。

117 六、辛亥革命的性质和历史意义 性质:资产阶级领导的旧民主主义革命?
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50年代曾有过资产阶级革命和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之争;根源在于对列宁关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定义理解有异:其实就性质而言殖民地、半殖民地的资产阶级革命必然带有反帝、反封建的内容。 此后大陆史学界一般统一称为资产阶级革命,如果称民主革命则必以旧民主主义冠之,以便和无产阶级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区分开来。自此大陆学者对这个问题基本上已达成共识。但是由于海峡对岸和一些外国学者始终持有否定辛亥革命的资产阶级性质的论调,论争趋向国际化并长期延续下来。此外:“国内民族革命说”、绅士运动说、辛亥非革命、英雄革命说、全民革命论等。

118 辛亥革命失败原因 主观方面:最根本的是领导这次革命的中国资产阶级的阶级局限性和妥协性。具体地:
只是赶跑了一个皇帝,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 主观方面:最根本的是领导这次革命的中国资产阶级的阶级局限性和妥协性。具体地:

119 客观上:帝国主义对革命政权从政治、经济、军事方面进行压迫和干涉;袁世凯本人的积极谋夺。
1、提不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2、没有成熟的政治斗争的经验;3、没有认识到掌握政权的重要性;4、没有真正建立和掌握自己的革命武装;5、没有团结广大工农一起革命,得不到农民的支持;6、组织松懈,内部涣散,思想认识糊涂,放松或失去了对旧官僚、旧军阀、立宪派的警惕,特别是对代表大地主、大 官僚的袁世凯的幻想,因此无法形成一个坚强的领导核心。 客观上:帝国主义对革命政权从政治、经济、军事方面进行压迫和干涉;袁世凯本人的积极谋夺。

120 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1、沉重打击帝国主义侵略势力; 2、鼓舞推动亚洲各国民族解放运动发展。
1、推翻中国两千多年来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2、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民权意识日益。是一次思想解放运动,为五四新文化运动奠定了思想基础。 3、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总之,辛亥革命在政治民主化和经济工业化的进程中向前跨越了一步。 国内 方面 国际 方面 1、沉重打击帝国主义侵略势力; 2、鼓舞推动亚洲各国民族解放运动发展。

121 辛亥革命的经验教训 (1)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必须彻底的反帝反封,这是革命成败的关键。
(2)软弱的中国民族资产阶级不可能领导中国民主革命取得胜利,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在中国行不通。

122 复习思考题 1、名词:资产阶级革命派、“南北议和” 2、资产阶级革命派是怎样形成的? 3、评述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孙中山。
4、简要评述辛亥革命。 5、评述近代史上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救国方案。 6、评述近代史上资产阶级各派的救国方案。


Download ppt "第四讲 近代史上的资产阶级运动."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