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第二十九章 作用于血液及造血系统的药物 Drugs Acting on Blood and Hematopoietic System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第二十九章 作用于血液及造血系统的药物 Drugs Acting on Blood and Hematopoietic System"—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第二十九章 作用于血液及造血系统的药物 Drugs Acting on Blood and Hematopoietic System
中药药理教研室 吴斐华

2 主要内容: 抗凝血药 Anticoagulants 纤维蛋白溶解药 与纤维蛋白溶解抑制药 抗血小板药 Platelet inhibitors
抗贫血药及造血细胞生长因子 血容量扩充药 Drugs for volume expansion

3 第一节 抗凝血药 Anticoagulants
凝血过程:三阶段 1、凝血酶原激活物的形成 内源性凝血途径(intrinsic pathway) 外源性凝血途径(extrinsic pathway) 2、凝血酶原 凝血酶 3、纤维蛋白原 纤维蛋白 X →Xa

4 第一节 抗凝血药 Anticoagulants
抗凝血药:是通过影响凝血因子,从而阻止血液凝固的药物,主要用于血栓栓塞性疾病的预防与治疗。 Anticoagulants:heparin and coumarins

5 血栓形成 血栓形成:活体的心血管腔内,血液成分黏集或凝固形 成固体质块的过程。所形成的固体质块称为血栓。 内皮损伤导致血栓形成模式

6 血栓对机体影响 有利:止血,防止感染蔓延 不利:阻塞血管 动脉→萎缩,坏死 静脉→淤血、水肿、出血、坏死

7 第一节 抗凝血药 一、凝血酶间接抑制药 ( 一)肝素heparin (一)来源与化学 1.药用来源:猪肠黏膜或牛肺脏。 2. 化学:
第一节 抗凝血药 一、凝血酶间接抑制药 ( 一)肝素heparin (一)来源与化学 1.药用来源:猪肠黏膜或牛肺脏。 2. 化学: 肝素:黏多糖硫酸脂,聚合物由2种二糖单元A和B组成。平均 分子量为12kDa,呈强酸性,带有大量负电荷。 A: L-艾杜糖醛酸通过14与D-葡萄糖胺相连 B:D-葡萄糖醛酸通过14与D-葡萄糖胺相连

8 (一)肝素 (二)体内过程 1、高极性大分子,不易通过生物膜,故口服不吸收,常静脉给药。 2、t1/2随剂量增加而延长。
iv 100 U/kg 、800 U/kg,t1/2 分别为1h、5h 3、60%集中于血管内皮; 4、肺气肿、肺栓塞及肝肾功能严重障碍患者, t1/2 明显延长。 5 、大部分经单核-巨噬细胞系统破坏,极少以原 形排泄。

9 (一)肝素 (三)药理作用 1、强大抗凝作用 特点:快,强, 体内、体外均有抗凝作用。
机制:加速抗凝血酶Ⅲ(AT Ⅲ)对多种凝血因子(Ⅱa、Ⅸa、Ⅹa、Ⅺa 、Ⅻa,激肽释放酶)和纤溶酶的灭活。 2、降血脂:促进脂蛋白酯酶释放,水解CM和VLDL 3、抑制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 4、抗炎 5、抑制血小板聚集。

10 (一)肝素 (四)临床作用 1、血栓栓塞性疾病:防治血栓形成和栓塞 2、治疗早期弥漫性血管内凝血
(disseminated intravascular coagulation,DIC ) 临床表现:严重出血,血栓栓塞、低血压休克、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 早期应用,防止因纤维蛋白和凝血因子的消耗而引起的继发性出血。 3、防治心肌梗死、脑梗死、心血管手术后血栓的形成 4 、体外抗凝

11 (一)肝素 (五)不良反应 1、 出血 轻度:停药即可 重度:静脉缓慢注射硫酸鱼精蛋白(protamine sulphate),带正电荷
2、血小板减少症(5%) 与免疫反应有关,(血小板因子4)PF4-肝素复合物→ PF4-肝素-IgG复合物 3、其他: 长期应用骨质疏松和骨折; 偶有过敏如皮疹和发热等 (六)药物相互作用

12 (二)低分子量肝素 Low molecular weight heparin, LMWH
分子量: < 6.5 kDa 来源:普通肝素分离或降解后分离得到 特点:1、抗血栓作用比较强,而抗凝血作用比较弱。 2、 t1/2较长,生物利用度大 3、 不易引起血小板减少 常用制剂:依诺肝素enoxaparin 替地肝素tedelparin 磺达肝素钠(fondaparinux)—肝素与Ⅹ结合部位的五糖衍生物,第1个合成的高选择性Ⅹa抑制剂。特点:高效抗血栓,具有与LMWH相同或更低副作用

13 二、凝血酶抑制药 Ⅰ香豆素类 (一)体内过程 华法林:口服吸收完全,99%与血浆蛋白结合,t1/2约 40h
双香豆素 华法林 醋硝香豆素 (一)体内过程 华法林:口服吸收完全,99%与血浆蛋白结合,t1/2约 40h 双香豆素:口服吸收慢而不规则,几乎全部与血浆蛋 白结合。

14 二、凝血酶抑制药 Ⅰ香豆素类 (二)药理作用 1、体内抗凝作用,体外无效。 2、显效慢,持续时间长。 [作用机制] 拮抗维生素K 的作用。
二、凝血酶抑制药 Ⅰ香豆素类 (二)药理作用 1、体内抗凝作用,体外无效。 2、显效慢,持续时间长。 [作用机制] 拮抗维生素K 的作用。 1、Coumarin抑制肝脏维生素K环氧还原酶,阻止维生素K由环氧型向氢醌型转化,使凝血因子(Ⅱ,Ⅶ,Ⅸ,Ⅹ)的前体,抗凝血蛋白C和S的-羧化作用发生障碍,停留于无抗凝活性的前体阶段。 2、对已经具有活性的凝血因子无作用,必须在原有的凝血因子耗竭后才显效。

15 二、凝血酶抑制药 Ⅰ香豆素类 (三)临床应用 口服用于防治血栓栓塞性疾病 (四)不良反应 1. 出血 2. 影响胎儿骨骼发育
二、凝血酶抑制药 Ⅰ香豆素类 (三)临床应用 口服用于防治血栓栓塞性疾病 (四)不良反应 1. 出血 严重时应停药,并给予 ?可对抗 2. 影响胎儿骨骼发育

16 二、凝血酶抑制药 Ⅰ香豆素类 (五)药物相互作用 1.增强其作用: 1) 广谱抗生素,抑制肠道产生维生素K的菌群,减少维生素
二、凝血酶抑制药 Ⅰ香豆素类 (五)药物相互作用 1.增强其作用: 1) 广谱抗生素,抑制肠道产生维生素K的菌群,减少维生素 K形成 2)肝病时,凝血因子合成减少 3) warfarin与保泰松合用 结合型的warfarin被置换,使血浆中游离warfarin增多 2.减弱其作用: 肝药酶诱导剂(苯巴比妥、苯妥英、利福平等),加速香豆素的代谢

17 肝素与香豆素类的抗凝作用比较(一) 肝素 香豆素类 机制:增强ATⅢ灭活 Ⅱa 、 竞争抑制VitK 对
肝素 香豆素类 机制:增强ATⅢ灭活 Ⅱa 、 竞争抑制VitK 对 Ⅸa、 Ⅹa、Ⅺa、Ⅻa、 Ⅱ、Ⅶ、Ⅸ、Ⅹ 激肽释放酶和纤溶酶 因子的活化 因子能力1000倍 抗凝 体内: 有效 有效 体外: 有效 无效 起效: 立即 起效慢 维持: 短 长

18 肝素与香豆素类的抗凝作用比较(二) 肝素 香豆素类 给药途径: 静脉注射 口服 对抗药: 鱼精蛋白 维生素K
肝素 香豆素类 给药途径: 静脉注射 口服 对抗药: 鱼精蛋白 维生素K 临床应用:血栓栓塞性疾病 血栓栓塞性疾病 早期DIC 体外抗凝 不良反应:出血,过敏 出血,影响胎儿骨骼 发育

19 Ⅱ 双功能凝血酶抑制药--水蛭素hirudin
机制:直接与凝血酶的催化位点和阴离子外位点结合,抑制凝血酶活性。 药理作用 1)抗凝 抑制凝血酶的水解作用,抑制纤维蛋白的生成 2)抗血栓 凝血酶诱导的血小板聚集 优点(与肝素比较); 1) 抗凝作用不需ATIII存在,作用弱于肝素,较少出血 2) 不影响血小板的数量和功能。 3)抗血栓作用强而持久 临床应用:预防术后血栓形成 不良反应:形成抗水蛭素抗体而延长APTT。

20 Ⅲ 阴离子外位点凝血酶抑制药 仅通过催化位点或阴离子外位点与凝血酶结合 如:阿加曲斑argatroban
Ⅲ 阴离子外位点凝血酶抑制药 仅通过催化位点或阴离子外位点与凝血酶结合 如:阿加曲斑argatroban 作用:阻碍纤维蛋白原的裂解和凝块形成,抑制凝血酶诱导的血小板聚集和分泌作用,最终抑制纤维蛋白交联并促使溶解。 安全范围窄,过量无对抗剂。

21 第二节 纤维蛋白溶解药与溶解抑制药 Ⅰ纤维蛋白溶解药(fibrinolytics) :
第二节 纤维蛋白溶解药与溶解抑制药 Ⅰ纤维蛋白溶解药(fibrinolytics) : 使纤维蛋白溶酶原( plasminogen ,纤溶酶原)转变为纤维蛋白溶酶(plasmin,纤溶酶),后者迅速水解纤维蛋白和纤维蛋白原,导致血栓溶解,故又称血栓溶解药 (thrombolytics) 作用:激活纤溶酶原,使其转化为纤溶酶,溶解纤维蛋白 治疗:急性血栓栓塞性疾病 不良反应:易出血,低纤维蛋白原血症

22 第二节 纤维蛋白溶解药与溶解抑制药 一、 链激酶 (streptokinase)--第1代,易全身纤溶,出血
第二节 纤维蛋白溶解药与溶解抑制药 一、 链激酶 (streptokinase)--第1代,易全身纤溶,出血 1. Mw 47kDa,t1/2 23min,静脉给药 2.间接激活纤溶酶,溶栓 与内源性纤溶酶原结合成复合物,促使纤溶酶原转变为纤溶酶,水解血栓中的纤维蛋白血栓溶解。 3.治疗血栓栓塞性疾病 4.不良反应:引起出血,注射局部可出现血肿

23 第二节 纤维蛋白溶解药与溶解抑制药 二、尿激酶( urokinase) --第1代,易全身纤溶
第二节 纤维蛋白溶解药与溶解抑制药 二、尿激酶( urokinase) --第1代,易全身纤溶 1. Mw 53kDa t1/2 20min ,静脉给药 2.直接激活纤维蛋白溶解酶原转变为纤溶酶 3.治疗血栓栓塞性疾病 4.临床应用与SK相似,用于脑栓塞疗效明显。 5 .不良反应 出血但较链激酶轻,无过敏反应

24 三、阿尼普酶(anistreplase) --第2代,全身纤溶作用弱
1、是链激酶与茴香酰化纤溶酶原形成的复合物。 Mw 131kDa, t1/2 90~105min 纤溶酶原的活性中心与一个酰基(对位茴香酰)可逆性结合而被封闭。 2、阿尼普酶在体内去乙酰基后,与纤溶酶原结合,活化纤溶酶。 3、特点:易进入血块与纤维蛋白结合,选择性溶栓。 4、用于急性心肌梗死和其他血栓性疾病。 5、不良反应:长时间血液低凝状态。

25 四、组织型纤维蛋白溶解酶原激活剂(阿替普酶alteplase) --第二代溶栓药,全身纤溶作用弱
(Tissue-type plasminogen activator, t-PA) 1.来源:内源性t-PA由血管内皮产生 2.溶栓机制: t-PA通过赖氨酸残基与纤维蛋白结合,激活与纤维蛋白结合的纤溶酶原→纤溶酶,比激活血循环中游离型纤溶酶快数百倍。 3.特点:选择性纤维蛋白溶栓药 4.治疗血栓栓塞性疾病(越早治疗效果越好) 5.不良反应:出血并发症也少,不良反应小。 五、第3代溶栓药:瑞替 普 酶 reteplase 基因重组技术改良天然溶栓药结构,选择性提高,半衰期延长,减少用药剂量和副反应。

26 第二节 纤维蛋白溶解药与溶解抑制药 Ⅱ纤维蛋白溶解抑制药 【氨甲苯酸】(aminomethylbenzoic acid ,PAMBA)-对羧基苄胺 1、竞争性抑制纤维蛋白溶酶原激活因子,使纤维蛋白溶酶原不能转变为纤溶酶→抑制纤维蛋白的溶解→止血。 2、主要用于纤维蛋白溶解症所致的出血,对癌症出血、创伤出血、非纤维蛋白溶解引起的出血无效 3、不良反应少,过量可致血栓,并可诱发心肌梗死

27 第三节 抗血小板药 抗血小板药(Antiplatelet Drugs )--血小板抑制药,即抑制血小板粘附,聚集,释放等功能的药物。
第三节 抗血小板药 抗血小板药(Antiplatelet Drugs )--血小板抑制药,即抑制血小板粘附,聚集,释放等功能的药物。 抑制血小板花生四烯酸代谢的药物,如阿司匹林 抑制ADP活化血小板的药物 噻氯匹定 增加血小板内cAMP的药物,如前列环素衍生物(依前列醇),双密达莫(潘生丁) 血小板膜糖蛋白Ⅱb/Ⅲa受体阻断药

28 第三节 抗血小板药 一.抑制血小板花生四烯酸代谢的药物 (一)环氧酶抑制药aspirin(抗血小板药物中应用最广泛):
第三节 抗血小板药 一.抑制血小板花生四烯酸代谢的药物 (一)环氧酶抑制药aspirin(抗血小板药物中应用最广泛): 1、药理作用:明显抑制胶原,ADP,抗原抗体复合物及某些病 毒和细菌引起的血小板聚集。 2、作用机制: 抑制环氧酶,减少血栓素A2(TXA2)的生成 3、应用:预防应用和治疗 花生四烯酸 环内过氧化物PGG TXA2 (-) 环氧化酶 TXA2合成酶 阿司匹林 PGI2合成酶 PGI2

29 第三节 抗血小板药 (二) TXA2 合成酶抑制药和TXA2受体阻断药
第三节 抗血小板药 (二) TXA2 合成酶抑制药和TXA2受体阻断药 机制:抑制TXA2形成,使环内过氧化物(PGG2, PGH2) 蓄积,PGI2生成增加 利多格雷: 1、强大TXA2 合成酶抑制药,中度阻断TXA2受体 2、对血小板血栓和冠状动脉血栓的作用比阿司匹林有效。

30 第三节 抗血小板药 二、增加血小板内cAMP的药物:双嘧达莫(潘生丁) 1)抑制血小板聚集,体内外均抗血栓
第三节 抗血小板药 二、增加血小板内cAMP的药物:双嘧达莫(潘生丁) 1)抑制血小板聚集,体内外均抗血栓 a.抑制磷酸二酯酶活性,细胞内cAMP↑,抑制血小板聚集。 b.增强血管内皮细胞PGI2生成和活性 c.激活腺苷酸环化酶, cAMP↑ d.轻度抑制血小板的环氧酶 TXA2合成↓ 2)主要用于防治血栓栓塞性疾病,防止血小板血栓形成; 抑制动脉粥样硬化早期病变。

31 三、抑制ADP介导的血小板活化的药物 噻氯匹定ticlopidine----抑制血小板活化和粘附 1.抑制ADP诱导的a颗粒分泌。 2. 抑制ADP诱导的血小板膜糖蛋白受体(GPIIb/IIIa)与纤维蛋白原结合位点的暴露。 3. 拮抗ATP对腺苷酸环化酶的抑制 4.预防脑中风,心肌梗死及外周动脉血栓性疾病的复发, 疗效优于阿司匹林 5 .不良反应 1. 中性粒细胞减少(2.4%)(用药3个月内定期检查血象) 2. 恶心、腹泻

32 第三节 抗血小板药 四、血小板膜糖蛋白Ⅱb/Ⅲa受体阻断药
第三节 抗血小板药 四、血小板膜糖蛋白Ⅱb/Ⅲa受体阻断药 1、血小板膜糖蛋白Ⅱb/Ⅲa受体(GP Ⅱb/Ⅲa R)是ADP、凝血酶、TXA2等致血小板聚集的最终共同通路。 2、 GP Ⅱb/Ⅲa R配体:纤维蛋白原、血管性血友病因子、内皮诱导因子等。 3、GPⅡb/Ⅲa受体阻断药阻碍血小板同上述配体联结,从而抑制血小板聚集。

33 第三节 抗血小板药 4、GPⅡb/Ⅲa受体单克隆抗体: Abciximab(阿昔单抗),特异性优于aspirin。
第三节 抗血小板药 4、GPⅡb/Ⅲa受体单克隆抗体: Abciximab(阿昔单抗),特异性优于aspirin。 5、用于急性心梗、溶栓、不稳定型心绞痛和血 管成形术后再梗死的治疗,效果较好。 6、抑制血小板聚集作用强,不良反应少。

34 第四节 促凝血药 促凝血药:维生素K和凝血酶 [维生素K, Vitamin k] 甲萘醌基本结构;
(一)药理作用 -羧化酶的辅酶,参与凝血因子Ⅱ,Ⅶ,Ⅸ,Ⅹ,抗凝血蛋白(C,S)的谷氨酸残基的羧化作用,使这些因子具有活性,可与Ca2+ 结合,再与血小板磷脂结合,使血液凝固正常进行。

35 第四节 促凝血药 (二)临床应用 1.VitK缺乏引起的出血 2.抗凝药过量的解毒 (三)不良反应
新生儿,早产儿诱发高胆红素血症,溶血性贫血

36 第四节 促凝血药 凝血酶thrombin 1、直接作用于血液中纤维蛋白原,使之转变为纤维蛋白而止血。
2、促进上皮细胞有丝分裂,加速创伤愈合。

37 第五节 抗贫血药及造血细胞生长因子 贫血:循环血液中红细胞数或血红蛋白长期低于正常值的一种病理现象。
第五节 抗贫血药及造血细胞生长因子 贫血:循环血液中红细胞数或血红蛋白长期低于正常值的一种病理现象。 缺铁性贫血(iron deficiency anemia):血液损失过多或 铁盐吸收不足所致红细胞呈小细胞,低色素性 治疗:补充铁剂。 巨幼红细胞性贫血(megaloblastic anemia):叶酸或VitB12缺乏,红细胞呈大细胞,高色素性,白细胞及血小板↓ 治疗:补充叶酸和维生素VB12。 再生障碍性贫血(aplastic anemia) :骨髓造血功能障碍 红细胞↓粒细胞↓血小板↓ 无确实有效的药物。

38 一、抗贫血药Antianemia Drugs
(一)、铁剂 硫酸亚铁 ferrous sulfate:Fe2+,吸收良好 枸橼酸铁铵 ferric ammonium citrate:Fe3+,吸收差;右旋糖酐铁 iron dextran 注射给药 [体内过程] 1、吸收:以二价铁形式小肠上部被动吸收。 促进吸收:胃酸、VitC、还原性物质 妨碍吸收:胃酸减少、高磷、高钙、鞣酸、 四环素 2. 氧化成Fe3+与去铁蛋白结合成铁蛋白储存 3. 由转铁蛋白转运至肝、脾、骨供造血或储存 4.排泄:肠粘膜上皮细胞、胆汁、尿、汗。

39 第五节 抗贫血药及造血细胞生长因子 [作用与用途] 1、构成血红蛋白、肌红蛋白、组织酶系如过氧化酶等的必需元素
第五节 抗贫血药及造血细胞生长因子 [作用与用途] 1、构成血红蛋白、肌红蛋白、组织酶系如过氧化酶等的必需元素 骨髓的铁→有核红细胞线粒体→与原卟啉结合→血红素→与珠蛋白结合→形成血红蛋白 2 、缺铁性贫血和慢性失血性贫血 [不良反应] 1.口服胃肠道刺激症 2. 便秘 :铁+H2S→Fe2S3,减少H2S对肠壁刺激 3.急性中毒(1g/次 以上) 坏死性肠炎。 解救:磷酸盐、碳酸盐溶液洗胃,去铁铵解毒

40 第五节 抗贫血药及造血细胞生长因子 (二)、叶酸 folic acid: 蝶啶、对氨苯甲酸、谷氨酸 [药理作用]
第五节 抗贫血药及造血细胞生长因子 (二)、叶酸 folic acid: 蝶啶、对氨苯甲酸、谷氨酸 [药理作用] 1、 在体内被还原和甲基化为(5-CH3-FH4), (5-CH3-FH4)作为甲基供体使VitB12转成甲基B12,自身变为四氢叶酸( FH4) 2、 FH4作为一碳基团转移酶的辅酶,传递一碳基团。 1)  参与嘌呤核苷酸合成; 2)   dUMP合成胸腺嘧啶脱氧核苷酸(dTMP); 3)  氨基酸互变:丝氨酸→甘氨酸 3、叶酸缺乏核苷酸特别dTMP合成受阻→有丝分裂障碍→巨幼红细胞性贫血

41 第五节 抗贫血药及造血细胞生长因子 [临床应用] 1 各种巨幼红细胞性贫血
第五节 抗贫血药及造血细胞生长因子 [临床应用] 1 各种巨幼红细胞性贫血 2 甲氨蝶呤等抗叶酸药引起的巨幼红细胞性贫血,给叶酸无效—-----甲酰四氢叶酸钙 (因为二氢叶酸还原酶被抑制,FH4生成障碍) 3 以叶酸为主,辅以VitB12,效果良好。

42 第五节 抗贫血药及造血细胞生长因子 (三 )、维生素B12 Vitamin B12 存在形式:氰钴胺,羟钴胺,甲钴胺,5‘-脱氧腺苷钴 胺
第五节 抗贫血药及造血细胞生长因子 (三 )、维生素B12 Vitamin B12 存在形式:氰钴胺,羟钴胺,甲钴胺,5‘-脱氧腺苷钴 [体内过程] 必须与“内因子”结合→回肠特异转运系统→吸收→储存肝脏和参与生化反应

43 第五节 抗贫血药及造血细胞生长因子 细胞分裂和维持神经组织髓鞘完整的必需物质 1.促进四氢叶酸循环利用,VitB12起传递甲基
第五节 抗贫血药及造血细胞生长因子 [药理作用] 细胞分裂和维持神经组织髓鞘完整的必需物质 1.促进四氢叶酸循环利用,VitB12起传递甲基 5-甲基四氢叶酸 四氢叶酸 同型半胱氨酸 甲硫氨酸 甲基维生素B12 → VitB12 同型半胱氨酸甲基转移酶

44 第五节 抗贫血药及造血细胞生长因子 不良反应: 可致过敏反应,不能滥用,不可静脉给药 脱氧腺苷B12(辅助因子)
第五节 抗贫血药及造血细胞生长因子 脱氧腺苷B12(辅助因子) 甲基丙二酰CoA变位酶 2.甲基丙二酰辅酶A 琥珀酰辅酶A 三羧酸循环→鞘神经纤维功能完整性 缺乏VitB12→甲基丙二酰辅酶A积聚→神经髓鞘脂质合成障碍→神经炎 [临床应用] 1、恶性贫血、巨幼红细胞性贫血 2、某些神经系统疾病辅助治疗 不良反应: 可致过敏反应,不能滥用,不可静脉给药

45 第五节 抗贫血药及造血细胞生长因子 二、造血细胞生长因子 红细胞生成素(erythropoietin,EPO,促红素)
第五节 抗贫血药及造血细胞生长因子 二、造血细胞生长因子 红细胞生成素(erythropoietin,EPO,促红素) 1.由肾皮质近曲小管管周细胞分泌的一种糖蛋白;临床应用的是重组人红细胞生成素; 2.与红系干细胞表面EPO受体结合→细胞内磷酸化及Ca2+ ↑ →红系干细胞增生和成熟,并促使网织红细胞从骨髓中释放入血。 3.静注或皮下注射,治疗慢性肾性贫血;化疗、艾滋病药物引起的贫血。 4.不良反应:血压升高;血凝增强 ;局部皮肤反应及关节痛。

46 第五节 抗贫血药及造血细胞生长因子 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 1.由血管内皮细胞、单核细胞和成纤维细胞合成的糖蛋白;
第五节 抗贫血药及造血细胞生长因子 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 1.由血管内皮细胞、单核细胞和成纤维细胞合成的糖蛋白; 2.药用:大肠杆菌产生的重组人G-CSF非格司亭; 3.刺激粒细胞集落形成单位;促使中性粒细胞成熟;刺激粒细胞从骨髓释出,增强趋化和吞噬功能;对巨噬、巨核细胞影响小; 4.用于粒细胞缺乏症:骨髓移植、化疗等引起 5.可产生轻、中度骨痛,及局部反应。

47 第五节 抗贫血药及造血细胞生长因子 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GM-CSF) 1.药用:从酵母菌产生的重组人GM-CSF(沙格司亭);
第五节 抗贫血药及造血细胞生长因子 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GM-CSF) 1.药用:从酵母菌产生的重组人GM-CSF(沙格司亭); 2.刺激造血前体细胞增殖、分化 3.刺激粒细胞、单核细胞、T细胞生长,诱导生成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形成单位及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形成单位;对红细胞增生也有影响; 4.促进巨噬细胞和单核细胞对肿瘤细胞的裂解 5.用于骨髓移植、化疗、再障或艾滋病有关的白细胞或粒细胞缺乏症; 6.引起骨痛、流感样症状、发热、腹泻及呼吸困难等不良反应。

48 第六节 血容量扩充药 血容量扩充药:维持重要器官的血液灌注 理想:作用持久、无毒性、无抗原性及热原性 右旋糖酐(Dextran)
第六节 血容量扩充药 血容量扩充药:维持重要器官的血液灌注 理想:作用持久、无毒性、无抗原性及热原性 右旋糖酐(Dextran) 为葡萄糖聚合物,有中、低、小分子量的制剂 作用: 1.扩充血容量:iv→提高血浆胶体渗透压 2.改善微循环,防止血栓形成:低分子、小分子制剂能抑制血小板、RBC聚集,血粘滞性↓ ,抑凝血因子Ⅱ。 3.渗透性利尿:低分子、小分子Dextran

49 第六节 血容量扩充药 临床应用 1、主要用于低血容量性休克; 2、也用于防治心梗心绞痛、脑血栓形成等。 〔不良反应〕
第六节 血容量扩充药 临床应用 1、主要用于低血容量性休克; 2、也用于防治心梗心绞痛、脑血栓形成等。 〔不良反应〕 过敏反应:偶见发热、寒战、胸闷、呼吸困难,严重者致过敏性休克——皮试!静脉应缓慢 凝血障碍和出血:可用抗纤维蛋白药对抗 禁用于血小板减少、出血性疾病等。

50 思考题 1、肝素、香豆素抗凝作用机制、不良反应、抢救方法? 2、肝素最常见的不良反应是什么? 3、低分子量肝素的药理作用特点?
4、纤维蛋白溶解药的作用机制、各类特点和临床应用? 5、抗血小板药物的分类及代表药。 6、维生素K和凝血酶的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 7、铁剂、叶酸、维生素B12的药理作用机制和临床应用。 8、右旋糖酐的药理作用和临床应用。

51 Factors affected by heparin: Ⅱa,Ⅸa,Ⅹa,Ⅺa,Ⅻa,ka.
组织因子 Vit K dependent factors affected by coumarin anticoagulants: Ⅱ,Ⅶ,Ⅸ,Ⅹ. (soluble) Fibrin(insoluble) 血液凝固过程示意图

52 氢醌型vitamin K为-羧化酶的辅酶
谷氨酸 残基 氢醌型vitamin K为-羧化酶的辅酶

53 纤溶酶原 氨甲苯酸 纤溶酶 阿尼普酶 Figure Schematic representation of the fibrinolytic system. Plasmin is the active fibrinolytic enzyme. Several clinically useful activators are shown on the left in bold. Anistreplase is a combination of streptokinase and the proactivator plasminogen. Aminocaproic acid (right) inhibits the activation of plasminogen to plasmin and is useful in some bleeding disorders.

54 谢 谢


Download ppt "第二十九章 作用于血液及造血系统的药物 Drugs Acting on Blood and Hematopoietic System"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