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wnload presentation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ublished by副天 戴 Modified 7年之前
1
第三節 近代早期的經濟與社會 學習重點 ※商業資本主義的出現。 ※新經濟機制的出現。 ※重商主義與自由經濟。 ※商業資本社會下的社會變遷。
2
商業資本主義 定義: 1.一群人或一個人,靈活運用大量資本,投資於工商業的經營,目的不只為謀生,而是以獲取利潤(牟利)為目的。
2.此期的資本活動以商人為主,史稱『商業革命』或『商業資本主義』
3
商業資本主義的興起 (一)商業革命(資本主義)的發生 1.始自:中古後期(14th)
2.背景: A.歐洲商業逐漸復甦 B.地區貿易→國際性貿易(遠洋航路打通) C.人口成長 D.物價革命的刺激(16th) 威尼斯 威尼斯,迦納萊托1730年之畫
4
物價革命 1.時間:16th 2.名稱來源:歐洲的物價普遍發生大幅上漲的現象,使社會各階層人們的生計都受到衝擊。
(在1500~1600年間,歐洲人主食的麥子價格,在各地都成長數倍:英格蘭425﹪;荷蘭318﹪;法國651﹪;奧地利271﹪;波蘭404﹪)
5
物價革命 3.發生原因: (1)政府貨幣政策的影響(銀含量減少,幣值下跌,物價上漲) (2)美洲銀的輸入造成通貨膨脹
(3)人口成長(15th中復甦,糧食需求增加,物價上漲) 4.影響: (1)貴族經濟力量削弱:物價上漲,田租未提高 (2)商人與工匠階級因而得利(手工藝價格上漲→獲利增加,投資能力提高) (3)受薪階級生活困難,貧富不均嚴重 (4)政府支出增加,加稅,引發與國會的衝突(革命)
6
D.合股公司—需巨額資金,籌組『聯合股份公司』
3.商業制度的革新 A.簿記法的改革-記帳方式改進(單式簿記→複式簿記) B.信用制度的產生-以匯票或支票取代金銀為交易工具 C.保險制度—因遠洋貿易極具風險,為了分擔風險,於是出現了保險制度 D.合股公司—需巨額資金,籌組『聯合股份公司』 E.銀行的興起 a.源自:義大利 b.致富銀行業代表:(a)義大利-麥第奇家族 (b)日耳曼-福格家族 (c)英格蘭—威廉彼得 c.17th荷蘭阿姆斯特丹銀行,規劃存款與放款利率, 建立放貸取息為合理正當的觀念。
7
麥第奇與福格家族的商業活動圖
8
十七世紀阿姆斯特丹證券交易所 交易所與股票市場出 現後,商人可以經由 交易所買賣各地的商 品;投資人也可以透 過股票市場參與企業 投資。
此圖為畫家維特(Victor) 創作,表現出17世紀 阿姆斯特丹證券交易 所忙碌的場景。
9
C.積極建立海外殖民地 D.具明顯侵略性:各國陷入激烈商業競爭 →武力衝突 (17世紀- 英、荷海上貿易戰爭)
(三)重商主義盛行 1.時間:十六~十八世紀 2.特徵: A.相信金、銀的儲存代表國力 B.採關稅壁壘:a.防堵外國貨物進口 b.對本國貨物實施補貼 C.積極建立海外殖民地 D.具明顯侵略性:各國陷入激烈商業競爭 →武力衝突 (17世紀- 英、荷海上貿易戰爭)
10
3.受批評:亞當斯密-自由主義的經濟學說 A.著作:《國富論》-1776 B.提出「自由放任」理論 a.政府勿干涉經濟活動
11
世界經濟體系的形成 (一)世界貿易網路形成 1.背景:大航海時代 2.歐洲大肆貿易擴張:A.籌組武裝商船隊 B.以政府力量為後盾
3.建一以歐洲為中心的資本主義經濟系統 4.全球體系之主角:A.十六世紀-葡、西 B.十七世紀-荷蘭 C.十八世紀-英國
12
(二)全球經濟體系的運作 1.以荷蘭海上貿易網最能反映全球性貿易 A.從阿姆斯特丹出發往南 B.到東印度群島-以白銀換取香料、棉布與絲貨等 C.到非洲西岸-以東方貨物交換黑奴,賣往中南美洲 D.以售奴所得購買美洲蔗糖、咖啡、可可運回阿姆斯特丹出售 亞洲(香料、棉布、絲)→非洲(黑奴)→美洲(蔗糖、咖啡、可可)→歐洲
13
(三)世界貿易體系中的東亞 1.中國-明 清 A.美洲白銀輸入→促進工商業發展,貨幣革命 B.江南快速崛起-紡織品、瓷器、茶葉等 熱銷歐洲與美洲市場 2.日本 A.十六世紀-葡萄牙通商日本,從事轉運買賣 B.十七世紀-荷蘭建立平戶商館 C.鎖國期間-開放長崎一港予中國與荷蘭貿易 3.臺灣-十七世紀成國際航海之中繼站 A.西班牙曾占北部→欲通商日本 B.荷蘭以南部從事三角貿易
14
以西歐為中心的世界經濟體系 販售美洲的白銀 非洲的黑奴 東南亞的香料 中國與日本商品 →獲取超額的利潤
→拉丁美洲、非洲、東南亞成為此體系的犧牲者
15
近世歐洲社會的變動 (一)人口變動與日常生活 1.人口逐漸成長-A.生活條件的提升 B.醫藥的改善(黑死病消失)
C.戰爭減少、手工業發達、糧食增產 2.城市的成長-A.始自十六世紀後 B.人口超過50萬的城市- 那不勒斯、倫敦、巴黎 3.物質生活豐富-A.新食材:馬鈴薯、玉米 B.時尚飲料:咖啡、茶葉 4.家庭結構:大家庭→核心家庭(16th)
16
歐洲人的新時尚飲料 茶、咖啡和巧克力 漸成為歐洲人的時 尚飲料,影響歐洲 人飲食習慣甚鉅。 此圖繪於十七世紀 (補充書目:味覺樂園)
17
(二)社會階層的變化 1.中產階級-成為有勢力的社會階級 A.成員:商人、銀行家、企業家、投資者等 B.透過官爵買賣加入特權階級 C.成為君主延攬、結盟對象 2.鄉紳地主-仍受尊重的傳統特權 A.靠收取田租過活 B.仍受尊重: a.在地方-社會領導階層 b.在中央-仍是官僚、聖職與軍官來源
18
(二)社會階層的變化 商業資本主義在歐洲的發展,有區域性的差異 如(1)義北、法蘭德斯、英國,社會變動較劇烈
(2)19th前期,日耳曼地區貧窮落後 (3)19th60年代以前,東歐、俄國仍實施農奴制度
19
銀行家和他的妻子 十六世紀,貨幣已廣 泛用於交易中,銀行 家日益受到重視。 此圖為Quentin Massys 繪於西元1540年
20
(三)婦女地位的升降 1.中古時代-男尊女卑 2.十五世紀以後-稍有改善,仍居於屈從地位 (因參與戰事、海外探險→寡婦增加、風氣較開放、接受教育) 3.近代早期-職責是生兒育女 A.上層:地位反而較差 B.下層:與丈夫形同夥伴關係 C.中產階級:享有較好地位 4.十八世紀後期-因「沙龍」參與文化創造
21
彈風琴的男人與其妻 夫妻畫作的呈現, 顯示夫妻互愛互敬 的關係已日獲重視 此圖為Israhel Van Meckenem 繪於約
1495~1503年之間
22
(四)獵巫、販奴與迫害 1.社會邊緣人受盡歧視與迫害 A.如:乞丐、游民 B.強制關入貧民收容所 2.對待痲瘋與精神病患不人道-常關入 汙穢小屋,予以無情鞭打 3.獵殺女巫 A.時間:16世紀後期~17世紀中葉 B.宗教迫害:許多婦女因巫術罪名被燒死 4.販奴:捕捉非洲沿岸黑人,運往美洲出售
23
歐洲巫術的迫害 女巫是女性中除極少數女統治者、上流社會的婦女外,在歷史上留下個人的檔案資料或文字記述者。諷刺的是她們非因正面的理由,而是因被指控為女巫,意外地在男性中心的歷史記載上留下其生活的痕跡。這些宗教改革前的女巫繪畫雖多為羽毛筆沾墨水繪製成的精緻的小品素描或木刻版畫。 巫術的迫害事實上是基督教與前基督教文化衝突之結果。女巫則因是女性,在性別歧視的偏見下,被認為特別的危險,故受到雙重的迫害;加害的一方則代表著牢不可破的父系社會之道德規範。
24
歐洲民眾想像中的女巫 以現存最早一件Baldung Grien 1517年前的女巫作品《魔宴》為例;在畫面的前景中,三位女巫圍繞著一個冒著濃煙的陶甕,呈三足鼎立的態勢。
25
歐洲民眾想像中的女巫 右方的女巫席地而坐鎮在三支長柄叉交會成的,一個象徵「性的魔力」之正三角形中,左手微微掀起置於雙膝之間那個陶甕的甕蓋,右手執著一支長柄湯匙,注視著由甕中急遽竄升的蒸氣。
26
歐洲民眾想像中的女巫 這股斜劃過畫面的蒸氣與中景裡另一股平行的蒸氣相呼應,形成畫面上引導視焦的強烈動線,並與畫面右方邊緣上那棵掛著Baldung Grien署名牌的枯樹相呼應,產生對等的牽制作用。冒昇的蒸氣在畫面左上方頂著一個具尖喙鳥頭、瘦骨的,正「變形成動物」的飛行中的女巫。
27
獵殺女巫 被指控者在審判過程中,幾無辯駁機會,最後多處以極刑
28
獵殺女巫
29
奴隸販子與黑奴 圖中奴隸販子正位買賣兩 名黑奴討價還價。 大多數的黑奴都被賣往美 洲,或到農場勞動,或到 礦山開礦,受到非人待遇
此圖繪於西元1796年
30
近代世界的戰爭與動亂 (一)歐陸的戰爭與動亂(16~18世紀) 1.日耳曼地區:新舊教徒衝突長達20餘年
2.法國:宗教屠殺事件層出不窮-以 聖巴托羅繆節大屠殺最慘絕人寰 3.三十年戰爭期間 A.造成社會經濟大倒退 B.傳染病流行 4.西班牙王位爭奪戰-法國開始動盪
31
聖巴托羅繆節大屠殺 成千上萬名教徒因宗教理念不同而遭到殺害。 此圖繪於十八世紀
32
(二)中國的戰爭與動亂 1.明末-流寇之亂 A.起於陝西大飢荒 B.李自成攻陷北京,張獻忠稱霸四川,明朝滅亡 2.明清間戰爭 3.清初-三藩之亂 4.清中葉-A.白蓮教之亂:歷時10年 B.天地會起事 a.以「反清復明」為號召 b.活躍於江南一帶
33
16、17th的東西方 皆陷於戰亂與動盪 中國:民變、朝代更替、滿漢衝突 西方:宗教改革→宗教戰爭→國際衝突
Similar presentati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