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飞天 梁宇平.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飞天 梁宇平."—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飞天 梁宇平

2 刊首语 飞天,飞天梦,飞天梦想!     从很古老的时候起,飞天在人们心中就是一个梦,是一个梦幻般绚丽多彩的令人神往的梦想,敦煌壁画中的“飞天”就真实的反映出人类这个梦境,人类古老的神话传说中满透着对飞的向往,为了实现飞天梦想,人类一代一代不懈的追求,不断的努力,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人类终于实现了飞天的梦想...... 上页 下页 封面 目录 封底 退出 笔者:薇薇

3 目录 中国航天 太阳系----------------------------1 九大行星比较数据------------2
是他们推动了航天事业-3 ~4 尤里·加加林 尤里·加加林简介 尤里·加加林生平 尼尔·阿姆斯特朗 尼尔·阿姆斯特朗简介-----9~10 中国航天 中国航天 --空间技术 --空间应用、空间科学 神州1号 神州2号 神州3号 ~17 神州4号 ~19 神州5号 ~21 神州6号 杨立伟 嫦娥一号 ~25 出版社: 飞天出版社 总编: 梁宇平 地址; 淄川实验小学 邮箱: 255100 :

4 1 上页 下页 封面 目录 封底 退出 笔者:薇薇

5 2

6 是他们推动了航天事业(1) 著名物理学家爱因斯坦(1879-1955)。 天王星的发现者、英国天文学家威廉·赫歇耳(1738-1822)。
德国著名天文学家开普勒( )。 波兰天文学家、日心说的创立者哥白尼( )。 制成第一架天文望远镜的意大利天文学家伽利略( )。

7 是他们推动了航天事业(2) 美国天文学家埃德温·哈勃(1889-1953)。 射电天文学的奠基人、从事无线电工作的美国工程师央斯基。
4 是他们推动了航天事业(2) 美国天文学家埃德温·哈勃( )。 射电天文学的奠基人、从事无线电工作的美国工程师央斯基。 法国天文学家梅西耶( )。 英国天文学家哈雷( )。 发明反射式望远镜的著名物理学家牛顿( )。

8 5 尤里·加加林 1961年4月12日,人类首次遨游太空。27岁的前苏联宇航员尤里·加加林乘坐“东方1号”飞船,在莫斯科时间上午9时零7分发射升空,并按预定时间进入空间轨道,在太空围绕地球一周飞行108分钟后在萨拉托夫附近安全返回,完成了人类第一次征服太空的壮举。从1969年起,人们把每年的4月12日称为“世界航天节”。

9 飞入太空 第一人 6     尤里·阿列克谢耶维奇·加加林 1934年3月9日生于苏联斯摩棱斯克州格扎茨克区的克卢希诺镇集体农庄庄员家庭。白俄罗斯人。1951年,他以优异成绩毕业于柳别尔齐职业中学,成为受训冶金工人并继续在萨拉托夫工业技术学校学习,业余时间学习飞行。1955年以优异成绩从工业技术学校毕业后,开始在奥伦堡航空军事学校学习飞行,1957年参加苏联军队,并成为北海舰队航空军团的一名歼击机飞行员。     1959年10月,原苏联首位宇航员的选拔工作在全国展开。加加林从3400多名35岁以下的空军飞行员中脱颖而出,成为20名入选者中的一员,并于1960年3月开始在原苏联宇航员训练中心接受培训。在训练中,加加林凭借其坚定的信念、优秀的体质、乐观主义精神和过人的机智成为原苏联第一名宇航员。1960年加入共产党。 1961年4月12日莫斯科时间上午9时零7分,加加林乘坐“东方”1号宇宙飞船从拜克努尔发射场起航,在最大高度为301公里的轨道上绕地球一周,历时1小时48分钟,于上午10时55分降落在苏联境内,完成了世界上首次载人宇宙飞行,实现了人类进入太空的愿望。 1968年3月27日,他和飞行教练员谢廖金在一次例行训练飞行中,因一架双座喷气式飞机坠毁而罹难。加加林死后,其骨灰被安葬在克里姆林宫墙壁龛里,他的故乡格扎茨克被命名为加加林城,他训练所在的宇航员训练中心也以他的名字命名。为纪念加加林首次进入太空的壮举,俄罗斯把每年的4月12日定为宇航节,在这一天举行隆重的纪念活动,缅怀这位英雄人物。

10 尤里·加加林生平 1934年3月9日:出生于苏联莫斯科西边防的格扎茨克镇。
7 尤里·加加林生平   1934年3月9日:出生于苏联莫斯科西边防的格扎茨克镇。   1941年5月:加加林开始上学,一个月后德国军队侵略前苏联,他的学业中断。战争结束后,他又返回学校学习。   1951年:离开技术学校,成为受训治金工人并继续在工业学院学习,业余时间学习飞行。   1955年:从学院毕业,加入前苏联空军做飞行员。   1957年:成为试飞员。   1960年:加入宇航员军团,而后被选作太空旅行的第一人。   1961年4月12日:加加林在108分钟内围绕地球轨道运行4万公里(2万5千英里)。   60年代:任宇航员培训计划主任。   1968年3月27日:在例行的试飞中,因飞机坠毁而逝世。

11 尼尔·阿姆斯特朗 8 登月第一人:尼尔·阿姆斯特朗
    年7月20日,阿姆斯特朗和艾尔德林乘坐“阿波罗11号”登上月球,实现了人类历史上伟大的一步。   尼尔·阿姆斯特朗,“阿波罗11号”的指挥官兼驾驶,于1969年7月登上月球表面,成为在地球之外的天体上活动的第一人。他的月球之行,是人类历史上最重大的事件之一,对此他曾说过一句名言:“这是个人的一小步,却是人类的一大步。”他返回地球的时候,成为了一位世界英雄,以至于30年后的今天,他的名字还为全世界人们所熟知。为纪念他的成就,他登陆地点附近的一个月球环形山被命名为阿姆斯壮。1930年8月5日,尼尔·阿姆斯特朗出生于美国俄亥俄州的瓦帕科内塔。他6岁时首次乘坐飞机,青少年时代上过飞行课。在他还不能合法开车的年纪,他就取得了飞行执照。1947年,他进入印第安那州拉斐特的普度大学,学习航空工程并成为海军后备飞行军官。1950年,他在韩国进行了78次战斗任务飞行,被击落一次,三次获得空军勋章。   1955年,他加入太空总署,成为一名非军职的高速试飞员(他是驾驶X-15尖端研究飞机飞行的12人之一,这种飞机能以超音速飞行并达到很高的高度。12名飞行员当中有8位,包括阿姆斯特朗,飞过了80公里(50英里)的高度,一度被认为是未来宇航员所必备的业绩)。 1962年9月17日,他获选为第二批的九名受训的宇航员之一,他也是第一位非军职的宇航员。3年后,阿姆斯特朗成为“双子星5号”任务的预备正驾驶。   1966年3月16日,阿姆斯特朗做为“双子星8号”的正驾驶,进行了首次太空飞行。这次飞行历时10小时41分26秒,包括首次与另一架宇宙飞船在轨道自动导航的阿金那目标火箭对接。他成功地使阿金那火箭与他的宇宙飞船分离并坠入太平洋,这是美国宇宙飞船首次紧急着陆。在这一年的后期,他成为“双子星11号”的预备正驾驶。   1968年,“阿波罗8号”预备正驾驶。 1969年7月16日,阿姆斯壮成为“阿波罗11号”指挥官。他与年轻的宇航员迈克尔·柯林斯(1930-)和巴兹·艾德林(1930-)一起进行登月月球飞行。到达月球后,柯林斯停留在轨道上,阿姆斯壮乘小鹰号月球着陆器登上月球表面,避开月球冰砾,在宁静海平稳着陆。阿姆斯特朗和艾德林在月球表面进行了2小时30分钟的活动,进行科学实验,采集岩石和土壤样品,留下进行实验的科学设备与纪念其着陆的徽章。他们于7月21日离开月球,7月24日返回地球。   1970年,他被南加利福尼亚大学授予航空工程硕士学位,出版《首次登上月球》一书。7月出任太空总署航空学协会副会长。1971年,在俄亥俄州的辛辛那提大学工作,任航空工程学教授。 1979年,离开辛辛那提大学。1985年,在国家太空委员会工作

12 9 登月第一人 尼尔·阿姆斯特朗(Neil Armstrong‎,1930年8月5日— )曾是一位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的宇航员、试飞员、海军飞行员,以在执行第一艘载人登月宇宙飞船阿波罗11号任务时成为第一名踏上月球的人类而闻名。尼尔·阿姆斯特朗的第一次太空任务是1966年执行的双子星8号的指令长。在这次任务中,他和大卫·斯科特一道完成了第一次航天器的对接。阿姆斯特朗的第二次,也是最后一次太空任务就是著名的1969年7月的阿波罗11号。在这次“人类的一大步”中,阿姆斯特朗和巴兹·奥尔德林在月球表面进行了两个半小时的月表行走(迈克尔·科林斯在指令舱中环绕月球)。    阿姆斯特朗1930年8月5日出生在美国的俄亥俄州,是家中长子。后在南加州大学获得航天工程硕士学位。   在成为宇航员之前, 阿姆斯特朗曾作为飞行员服役于美国海军,参加过朝鲜战争。此后,他担任过NACA高速飞行器的测试飞行员,据Dryden Flight Research Center的记录,他曾在多种飞行器上执行超过900架次的飞行任务。作为一名试飞员, 阿姆斯特朗执行过F-100 Super SabreA型和C型,F-101 Voodoo和Lockheed F-104A Starfighter的飞行测试项目。同样的,也试飞过Bell X-1B、Bell X-5、North American X-15、F-105 Thunderchief、F-106 Delta Dart、B-47 Stratojet、KC-135 Stratotanker以及Paresev。

13 10 【人物简介】        阿姆斯特朗1930年8月5日生于美国俄亥俄州瓦帕科内达市,他从小学习认真,理想是长大当飞行员,14岁即开始接受飞行训练,16岁获得飞行员证书,1949—1952年成为海军中最年轻的飞行员。1953年7月阿姆斯特朗服役期满后进帕杜大学学习航空技术,毕业后在爱德华兹空军基地任试飞员,后参加过X—15火箭飞机的飞行计划,曾进行过6次试飞,最高飞行高度达到6万米。1962年9月,经过严格挑选,阿姆斯特朗成为首批从文职飞行员中征选的2名宇航员之一,从此与航天事业结下了不解之缘。        1947年,他进入印第安那州拉斐特的普度大学,学习航空工程并成为海军后备飞行军官。1950年,他在韩国进行了78次战斗任务飞行,被击落一次,三次获得空军勋章。        1955年,他加入太空总署,成为一名非军职的高速试飞员(他是驾驶X-15尖端研究飞机飞行的12人之一,这种飞机能以超音速飞行并达到很高的高度。12名飞行员当中有8位,包括阿姆斯特朗,飞过了80公里(50英里)的高度,一度被认为是未来宇航员所必备的业绩)。 1962年9月17日,他获选为第二批的九名受训的宇航员之一,他也是第一位非军职的宇航员。3年后,阿姆斯特朗成为“双子星5号”任务的预备正驾驶。        1966年3月16日,阿姆斯特朗做为“双子星8号”的正驾驶,进行了首次太空飞行。这次飞行历时10小时41分26秒,包括首次与另一架宇宙飞船在轨道自动导航的阿金那目标火箭对接。他成功地使阿金那火箭与他的宇宙飞船分离并坠入太平洋,这是美国宇宙飞船首次紧急着陆。在这一年的后期,他成为“双子星11号”的预备正驾驶。        1968年,“阿波罗8号”预备正驾驶。 1969年7月16日阿姆斯特朗成为“阿波罗11号”指挥官。他与年轻的宇航员迈克尔·柯林斯(1930-)和巴兹·艾德林(1930-)一起进行登月月球飞行。到达月球后,柯林斯停留在轨道上,阿姆斯特朗乘小鹰号月球着陆器登上月球表面,避开月球冰砾,在宁静海平稳着陆。阿姆斯特朗和艾德林在月球表面进行了2小时30分钟的活动,进行科学实验,采集岩石和土壤样品,留下进行实验的科学设备与纪念其着陆的徽章。他们于7月21日离开月球,7月24日返回地球。        1970年,他被南加利福尼亚大学授予航空工程硕士学位,出版《首次登上月球》一书。7月出任太空总署航空学协会副会长。1971年,在俄亥俄州的辛辛那提大学工作,任航空工程学教授。 1979年,离开辛辛那提大学。1985年,在国家太空委员会工作。

14 11 中国航天 中国航天事业自1956年创建以来,经历了艰苦创业、配套发展、改革振兴和走向世界等几个重要时期,迄今已达到了相当规模和水平:形成了完整配套的研究、设计、生产和试验体系;建立了能发射各类卫星和载人飞船的航天器发射中心和由国内各地面站、远程跟踪测量船组成的测控网;建立了多种卫星应用系统,取得了显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建立了具有一定水平的空间科学研究系统,取得了多项创新成果;培育了一支素质好、技术水平高的航天科技队伍。 中国航天事业是在基础工业比较薄弱、科技水平相对落后和特殊的国情、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发展起来的。中国独立自主地进行航天活动,以较少的投入,在较短的时间里,走出了一条适合本国国情和有自身特色的发展道路,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就。中国在卫星回收、一箭多星、低温燃料火箭技术、捆绑火箭技术以及静止轨道卫星发射与测控等许多重要技术领域已跻身世界先进行列;在遥感卫星研制及其应用、通信卫星研制及其应用、载人飞船试验以及空间微重力实验等方面均取得重大成果。

15 12 空间技术 人造地球卫星。中国于1970年4月24日成功地研制并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成为世界上第五个独立自主研制和发射人造地球卫星的国家。截至2000年10月,中国共研制并发射了47颗不同类型的人造地球卫星,飞行成功率达90%以上。目前,中国已初步形成了四个卫星系列——返回式遥感卫星系列、“东方红”通信广播卫星系列、“风云”气象卫星系列和“实践”科学探测与技术试验卫星系列,“资源”地球资源卫星系列也即将形成。中国是世界上第三个掌握卫星回收技术的国家,卫星回收成功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中国是世界上第五个独立研制和发射地球静止轨道通信卫星的国家。中国的气象卫星、地球资源卫星主要技术指标已达到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期的国际水平。近几年来,中国研制并发射的6颗通信、地球资源和气象卫星投入使用后,工作稳定,性能良好,产生了很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运载火箭。中国独立自主地研制了12种不同型号的“长征”系列运载火箭,适用于发射近地轨道、地球静止轨道和太阳同步轨道卫星。“长征”系列运载火箭近地轨道最大运载能力达到9200千克,地球同步转移轨道最大运载能力达到5100千克,基本能够满足不同用户的需求。自1985年中国政府正式宣布将“长征”系列运载火箭投入国际商业发射市场以来,已将27颗外国制造的卫星成功地送入太空,在国际商业卫星发射服务市场中占有了一席之地。迄今,“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共实施了63次发射;1996年10月至2000年10月,“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已连续21次发射成功。 航天器发射场。中国已建成酒泉、西昌、太原三个航天器发射场,并圆满完成了各种运载火箭的飞行试验和各类人造卫星、试验飞船的发射任务。中国航天器发射场既可完成国内发射任务,又具有完成为国际商业发射服务和开展其他国际航天合作的能力。 4. 航天测控。中国已建成完整的航天测控网,包括陆地测控站和海上测控船,圆满完成了从近地轨道卫星到地球静止轨道卫星、从卫星到试验飞船的航天测控任务。中国航天测控网已具备国际联网共享测控资源的能力,测控技术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 载人航天。中国于1992年开始实施载人飞船航天工程,研制了载人飞船和高可靠运载火箭,开展了航天医学和空间生命科学的工程研究,选拔了预备航天员,研制了一批空间遥感和空间科学试验装置。1999年11月20日至21日,中国成功地发射并回收了第一艘“神舟”号无人试验飞船,标志着中国已突破了载人飞船的基本技术,在载人航天领域迈出了重要步伐。

16 13 空间应用 中国重视研制各种应用卫星和开发卫星应用技术,在卫星遥感、卫星通信、卫星导航定位等方面取得了长足发展。中国研制和发射的卫星中,遥感卫星和通信卫星约占71%,这些卫星已广泛应用于经济、科技、文化和国防建设的各个领域,取得了显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国家有关部门还积极利用国外各种应用卫星开展应用技术研究,取得了很好的应用效果。 1. 卫星遥感。中国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初期开始利用国内外遥感卫星,开展卫星遥感应用技术的研究、开发和推广工作,在气象、地矿、测绘、农林、水利、海洋、地震和城市建设等方面得到了广泛应用。目前,国家遥感中心、国家卫星气象中心、中国资源卫星应用中心、卫星海洋应用中心和中国遥感卫星地面接收站等机构,以及国务院有关部委、部分省市和中国科学院的卫星遥感应用研究机构已经建立起来。这些专业机构利用国内外遥感卫星开展了气象预报、国土普查、作物估产、森林调查、灾害监测、环境保护、海洋预报、城市规划和地图测绘等多方面、多领域的应用研究工作。特别是卫星气象地面应用系统的业务化运行,极大地提高了对灾害性天气预报的准确性,使国家和人民群众的经济损失有了明显的减少。 卫星通信。中国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开始利用国内外通信卫星,发展卫星通信技术,以满足日益增长的通信、广播和教育事业的发展需求。在卫星固定通信业务方面,全国建有数十座大中型卫星通信地球站,联结世界18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国际卫星通信话路达2.7万多条。中国已建成国内卫星公众通信网,国内卫星通信话路达7万多条,初步解决了边远地区的通信问题。甚小口径终端(VSAT)通信业务近几年发展较快,已有国内甚小口径终端通信业务经营单位30个,服务小站用户15000个,其中双向小站用户超过6300个;同时建立了金融、气象、交通、石油、水利、民航、电力、卫生和新闻等几十个部门的80多个专用通信网,甚小口径终端上万个。在卫星电视广播业务方面,中国已建成覆盖全球的卫星电视广播系统和覆盖全国的卫星电视教育系统。中国从1985年开始利用卫星传送广播电视节目,目前已形成了占用33个通信卫星转发器的卫星传输覆盖网,负责传送中央、地方电视节目和教育电视节目共计47套,以及中央32路对内、对外广播节目和近40套地方广播节目。卫星教育电视广播开播十多年来,有3000多万人接受了大、中专教育与培训。近年来,中国建成了卫星直播试验平台,通过数字压缩方式将中央和地方的卫星电视节目传送到无线广播电视覆盖不到的广大农村地区,使中国广播电视的覆盖率有了很大提高。中国现有卫星电视广播接收站约18.9万座。在卫星直播试验平台上,还建立了中国教育卫星宽带多媒体传输网络,面向全国开展远程教育和信息技术的综合服务。 卫星导航定位。中国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期开始利用国外导航卫星,开展卫星导航定位应用技术开发工作,并在大地测量、船舶导航、飞机导航、地震监测、地质防灾监测、森林防火灭火和城市交通管理等许多行业得到了广泛应用。中国在1992年加入了国际低轨道搜索和营救卫星组织(COSPAS-SARSAT),以后还建立了中国任务控制中心,大大提高了船舶、飞机和车辆遇险报警服务能力。 空间科学 中国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初期开始利用探空火箭、探空气球开展了高层大气探测。在七十年代初期开始利用“实践”系列科学探测与技术试验卫星开展了一系列空间探测和研究,获得了很多宝贵的环境探测资料。近年来,开展了空间天气预报的研究工作及相应的国际合作。从八十年代末开始利用返回型遥感卫星进行了多种空间科学实验,在晶体和蛋白质生长、细胞培养、作物育种等方面取得了很好的成果。中国空间科学在基础理论研究方面取得了若干创新成果,在空间物理学、微重力科学和空间生命科学等领域建立了具有一定水平的对外开放的国家级实验室,建立了空间有效载荷应用中心,具有支持进行空间科学实验的基本能力。近年来,利用“实践”系列科学探测与技术试验卫星对近地空间环境中的带电粒子及其效应进行了较为详细的探测,并首次完成了微重力流体物理两层流体空间实验,实现了空间实验的遥操作。

17 14 神州1号 北京时间1999年11月20日6 时30分,“神舟”号飞船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用新型长征运载火箭发射升空,21日3时41分在内蒙古自治区中部地区成功着陆。图为“神舟”号飞船发射升空瞬间。

18 15 神州2号 2001年1月10日1时0分,我国自行研制的“神舟二号”无人飞船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载人航天发射场发射升空。图为发射前,由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为主研制的“神舟二号”飞船正与由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研制的“长征二号F”大推力运载火箭对接2001年1月10日1时0分,我国自行研制的“神舟二号”无人飞船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载人航天发射场发射升空。图为发射前,由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为主研制的“神舟二号”飞船正与由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研制的“长征二号F”大推力运载火箭对接

19 神州三号发射 16

20 17 神州3号 2002年3月25号晚上10时15分,我国研制的“神舟”三号飞船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并成功进入预定轨道。     晚上10时15分,火箭点火升空,“神舟”三号飞船疾速向太空飞去,在夜幕中留下了一道绚丽的轨迹。10分钟后,飞船成功进入预定轨道。这次发射成功标志着我国载人航天工程取得了新的重要进展,为不久的将来把中国的航天员送上太空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这次发射的“神舟”三号是一艘正样无人飞船,飞船技术状态与载人状态完全一致。这次发射试验,运载火箭、飞船和测控发射系统进一步完善,提高了载人航天的安全性和可靠性。飞船上装有人体代谢模拟装置、拟人生理信号设备以及形体假人,能够定量模拟航天员在太空中的重要生理活动参数。这次发射,逃逸救生系统也进行了工作。这个系统是在应急情况下确保航天员安全的主要措施。     “神舟”三号飞船由轨道舱、返回舱、推进舱和附加段组成。飞船进入太空后,将持续绕地球飞行若干天,进行一系列项目的科学试验。中国科学院将在飞船上进行多种空间应用试验。之后,飞船返回舱将返回地面,轨道舱继续留在太空飞行,直至完成预定的后续科学试验任务。     “神舟”三号飞船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所属的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和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为主研制,“长征二号F”运载火箭由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为主研制。这次发射是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第66次飞行。自1996年10月以来,我国运载火箭发射已经连续24次获得成功。中国科学院和信息产业部等有关单位为这次发射研制了对地遥感、生命科学、空间科学等船载仪器和地面测控设备。     中国航天技术又向前进了一大步!!

21 18 神州四号发射

22 19 神州4号 “神舟”四号飞船于2002年12月30日凌晨在酒泉载人航天发射场发射升空,按预定计划在太空飞行了6天零 18小时,环绕地球108圈。飞船在轨运行期间,广大参试人员在江主席贺电的鼓舞下,团结协作,精心测控,努力确保飞船安全飞行和回收成功。    神舟四号飞船是在神舟一号、神舟二号、神舟三号飞行试验成功的基础上,经进一步完善研制而成,其配置、功能及技术状态与载人飞船基本相同。神舟四号飞船是第四艘无人飞船,由推进舱、返回舱、轨道舱和附加段组成。飞船总长约7.4米,最大直径2.8米,总质量7794公斤。在推进舱和轨道舱的II、IV象限各安装一个太阳电池翼,推进舱的两个太阳电池翼总面积24.48平方米,展开后的翼展宽度约17米。轨道舱的两个太阳电池翼总面积12.24平方米,展开后的翼展宽度约10.4米。神舟四号飞船配置有13个分系统及供配电与电缆网。结构与机构分系统保证飞船的构型,并为航天员提供生活的结构空间。     中国,好强!!加油啊!!

23 20 神州五号

24 21 神州5号   我们非常清楚地记得,2003年8月19日,一个阳光明媚的日子,一个满怀期盼的日子,同志们聚集在这里,在雄壮的国歌声中,面对冉冉升起的五星红旗,向祖国和人民立下了铿锵誓言。   历史为这一刻定格。10月15日上午9时,长征二号F遥五火箭腾空而起,承载着中华民族的伟大梦想,成功地将我国自行研制的载人飞船送入太空。16日6时23分,神舟五号载人飞船返回舱顺利着陆,我国第一位宇航员杨利伟乘飞船绕地球14周后从太空安全返回。这一刻,中国人民渴望了很久!这一刻,中华民族等待了千年!中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圆满成功的喜讯立即传遍祖国的大江南北、长城内外,传遍全球,华夏大地一片欢腾,世界为之瞩目和震动!我们为这一刻欢欣鼓舞,我们为这一刻骄傲自豪,这是我们全体航天人的荣耀,也是我们伟大祖国和所有炎黄子孙的荣耀,更是中华民族征服太空的重要里程碑。这一石破天惊的壮举,向全世界庄严宣示:中国已经成为世界载人航天俱乐部的第三位成员,中国人民完全有信心、有能力为人类和平利用太空以及推进人类进步事业做出重要的、卓越的贡献!   神箭腾飞,神舟遨游。首次载人航天飞行的圆满成功,是我国继“两弹一星”之后,彪炳中华民族青史的又一盛事,它大大地提升了中华民族的综合国力,开启了中国航天发展的新纪元,极大地增强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自豪感,极大地鼓舞着中国人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心和决心,对中华民族21世纪的政治、军事和经济走向终将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神舟五号”飞船成功发射证明,我国载人航天发射技术完全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我们有能力完成载人航天工程后续发射任务。    巍巍神州,直入云霄!!

25 22            神五航天员个人资料    杨利伟,男,汉族,辽宁绥中县人,中共党员,大学文化。1965年6月出生,1983年6月入伍,1988年9月入党,现为中国人民解放军航天员大队三级航天员,正团职,中校军衔,1992年、1994年两次荣立三等功。   杨利伟1987年毕业于空军第八飞行学院,历任空军航空兵某师飞行员、中队长,曾飞过歼击机、强击机等机型,安全飞行1350小时,被评为一级飞行员,1996年起参加航天员选拔,1998年1月正式成为我国首批航天员。经过5年多的训练,他完成了基础理论、航天环境适应性、专业技术等8大类几十个科目的训练任务,以优异的成绩通过航天员专业技术综合考核,光荣地被选拔为我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首飞梯队成员。     中国航天英雄!!! 杨立伟

26 神州六号 23 2005年10月12日,中国航天员费俊龙、聂海胜乘坐神舟六号飞船开始中国第二次载人航天飞行。在经过115小时32分钟的太空飞行,完成中国真正意义上有人参与的空间科学实验后,神舟六号载人飞船返回舱于17日凌晨4时顺利着陆,航天员费俊龙、聂海胜安全返回。图为神六升空瞬间,甚为壮观!!

27 24 嫦娥一号飞行路线图 嫦娥 一号

28 25 嫦娥一号 “呜——”发射场响起了刺耳的警笛声。技术人员开始离开现场,观测平台上的所有人全部屏住了呼吸,眼睛眨也不眨地盯住火箭,静静等待着那激动人心的一刻。   18时04分,随着“1分钟准备!”指令的发出,扶持火箭的摆杆迅速摆开。   “发射前50秒准备……发射前10秒准备……5、4、3、2、1!点火!”18时05分,火箭底部冒出了一股白烟,随后喷出红色火焰并发出巨响,“隆隆”的轰鸣声顿时响彻山谷。243吨的火箭开始缓慢上升,不断加速,逐渐离开地面,最终超出塔架腾空而起。紧接着,火箭从垂直飞行向东南方向转弯,速度越来越快。从点火开始的十几秒内,托举着“嫦娥一号”卫星的火箭越飞越远,慢慢消失在云层中,承载着中国人千年奔月梦想的“嫦娥一号”探月卫星向着月球飞奔而去。 “呜——”发射场响起了刺耳的警笛声。技术人员开始离开现场,观测平台上的所有人全部屏住了呼吸,眼睛眨也不眨地盯住火箭,静静等待着那激动人心的一刻。   18时04分,随着“1分钟准备!”指令的发出,扶持火箭的摆杆迅速摆开。   “发射前50秒准备……发射前10秒准备……5、4、3、2、1!点火!”18时05分,火箭底部冒出了一股白烟,随后喷出红色火焰并发出巨响,“隆隆”的轰鸣声顿时响彻山谷。243吨的火箭开始缓慢上升,不断加速,逐渐离开地面,最终超出塔架腾空而起。紧接着,火箭从垂直飞行向东南方向转弯,速度越来越快。从点火开始的十几秒内,托举着“嫦娥一号”卫星的火箭越飞越远,慢慢消失在云层中,承载着中国人千年奔月梦想的“嫦娥一号”探月卫星向着月球飞奔而去。 18时29分,卫星点火1473秒之后,大厅里响起报告:“星箭分离,卫星入轨!”   北京航天城飞控大厅里第一次响起热烈的掌声。同一时间,在西昌指挥控制大厅里,探月工程首席科学家欧阳自远第一个鼓掌。   星箭准确分离,意味着嫦娥一号顺利踏上了总里程超过100万公里的探月之旅。   “嫦娥一号”(Chang‘E1)卫星由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承担研制,以中国古代神话人物嫦娥命名,主要用于获取月球表面三维影像、分析月球表面有关物质元素的分布特点、探测月壤厚度、探测地月空间环境等。在初样研制阶段,有电性星和结构星这两颗初样卫星承担卫星测试工作。嫦娥一号平台以中国已成熟的东方红三号卫星平台为基础进行研制,星体尺寸为2000毫米×1720毫米×2200毫米,并充分继承中国资源二号卫星、“中巴地球资源卫星”等卫星的现有成熟技术和产品,进行适应性改造。所谓适应性改造就是在继承上的创新,突破一批关键技术。     中国探月必将走向新的高度!!!


Download ppt "飞天 梁宇平."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