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诗歌鉴赏三“懂” 人民大学附属中学 于树泉.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诗歌鉴赏三“懂” 人民大学附属中学 于树泉."—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诗歌鉴赏三“懂” 人民大学附属中学 于树泉

2 1、懂密码 ——理解内容 2、懂审题 ——明确指向 3、懂表达 ——准确表述

3 1、懂密码 密码1——题目 阅读唐代诗人刘叉的两首诗,完成(1)(2)题 偶书 姚秀才爱予小剑因赠 日出扶桑一丈高, 一条古时水, 人间万事细如毛。 向我手心流。 野夫怒见不平处, 临别泻赠君, 磨损胸中万古刀。 勿薄细碎仇。 (1)填空:两首诗都运用了比喻。《偶书》中,诗人以胸中“磨损”的刀比喻(1分) 答:受到压抑的正义感。 《姚秀才爱予小剑因赠》则是(2分) 答:以流水比喻古代流传下来的宝剑

4 (2)诗人赠与姚秀才的只是一柄熠熠闪光的宝剑吗?结合诗句,说说你的看法。
参考答案: 赠剑同时赠言(1分)。 “勿薄细碎仇”一句,表达了作者不希望用此剑做无谓的争斗,不要用于报个人的小仇小怨(2分),而应该用于伸张正义、建功立业上。 (1分)

5 寻得桃源好避秦,桃红又是一年春。 花飞莫遣随流水,怕有渔郎来问津。 密码2.注释 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1)——(2)题。 庆庵寺桃花
[南宋]谢枋得 寻得桃源好避秦,桃红又是一年春。 花飞莫遣随流水,怕有渔郎来问津。 [注] 谢枋得,南宋人,宋亡后,仍以江东提刑、江西招谕使知信州的身份抗击元兵,兵败后潜入山中,隐居达十二年之久,拒不出仕。后被强迫北行,至元都燕京,绝食而死。此诗即写于隐居期间。

6 请分析这首诗的妙处 : 诗人巧用典故,借桃花引出桃源故事,用庆庵寺代桃花源;用“避秦”来写“避元”;用“怕有渔郎来问津”来曲折地表达自己的决意绝世之志;在短短的四句诗中,融入了丰富的内涵。全诗读来含蓄蕴藉,耐人品味,一个绝不与元统治者合作的隐士形象跃然纸上。

7 [注]①咸阳:秦汉两代的故都。②许浑:晚唐诗人。
密码3、诗眼 咸阳①城西楼晚眺 许 浑② 一上高城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洲。 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 鸟下绿芜秦苑夕,蝉鸣黄叶汉宫秋。 行人莫问当年事,故国东来渭水流。 [注]①咸阳:秦汉两代的故都。②许浑:晚唐诗人。 《咸阳城西楼晚眺》是千古名篇,第二、三两联更是为人称道,请结合诗句的具体内容,从景物描绘与情感表达的角度分析其妙处。

8 病例: 溪云刚刚浮起,太阳却沉下西山,一个“沉”字,使人的眼前浮现出一幅日落西山的美景。山中的雨就要落下来了,金风灌满了小楼,一个“满”字让人顿感秋天的凉爽之意。鸟儿飞下绿芜点缀着夕阳中秦苑的美景,蝉儿在枯黄的树叶间响亮的鸣叫,为汉宫之秋增添了活力和生机。诗中流露出作者出对秦汉两代辉煌帝业的向往,寄托了热爱祖国、希望国家振兴的感情。(0分)

9 示例 第二联描绘了“云起日沉、山雨欲来、凄风满楼”的景象,营造了一种肃杀、压抑的气氛。黄昏暗淡、暴雨将至的惨淡景象影射晚唐日益衰败,行将覆亡。第三联写秦汉皇宫遗址现在已是“鸟下绿芜”,“蝉鸣黄叶”的废弃景象,借对秦汉兴亡的叹惋,表达对大唐盛衰的伤感。作者感情表达得不直白,通过对景物的描绘和前朝的感叹,表达了对现实的一种沉重的无力感。

10 密码4.修辞 阅读下面唐诗,按要求回答问题 塞上听吹笛 高 适 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 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
[注]①梅花:系乐曲《梅花落》。 简答:为什么说《塞上听吹笛》的三、四两句有“语意双关”特点?

11 此诗的格调与一般边塞诗迥乎不同—这里没有“不破楼兰终不还”的报国胸襟,没有“红旗半卷出辕门”的凛凛威风,没有“秦时明月汉时关”的肃肃杀气,没有“平沙万里无人烟”(岑参《碛中作》)的凄凉寂寞,没有“古来征战几人回”的慷慨悲壮,没有“一夜征人尽望乡”(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的抑郁低沉,没有“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卢纶《塞下曲》)的剑拔弩张,甚至也没有“春风不度玉门关”幽怨苍凉。

12 有的是融融消逝的春雪,悠悠归牧的马群,清辉漫洒的圆月,以及静静矗立的戍楼里飘出的悠扬的笛声……这是一幅多么和平宁谧的图画。戍边将士的那种哀而不伤的思乡情于是含蓄而巧妙地融入夜月笛声之中。

13 答好这道题的关键在于懂得“双关”的特点和含义,而题目《塞上听吹笛》和注释“梅花,系乐曲《梅花落》”为解读双关的含义提供了重要信息——作者运用双关手法,将“梅花落”拆用,在“梅花”与“落”之中嵌入了“何处”二字,构成一种虚象,仿佛风吹落的是梅花而不是笛声。

14 答案 后两句表面上似乎写塞上梅花处处盛开,在风中,一夜之间散落于关山处处。实际上“梅花落”是南方古曲,这里写的是风将笛声吹送到关山处处。将士们边塞戍守,诗人借一支古曲,把他们的思乡之情委婉含蓄地表达出来。

15 病例 1、写边塞漫山遍野梅花的壮美,又指胡马漫山遍野。 2、明写战乱,暗写渴望梅花般地回到祖国怀抱。 3、以梅花喻雪花,描绘一幅壮丽的边关雪景图。 4、梅是红色,这里借指鲜血。既写梅花遍野,又写一夜大战尸横遍野、血流成河的悲伤与恐惧

16 密码5——意象 古典诗词中,意象数量繁多,如大漠孤烟、长河落日、春光秋露、鸟啼蝉鸣、柳絮榆荚、清霜白露、冷雨寒窗、银烛青灯、晨钟暮鼓、古寺幽径、橙黄桔绿、小荷残菊、鹧鸪杜鹃、山水烟花雪月风,包罗万象。意象不仅数量多,而且形象最生动、意蕴最丰富、使用最灵活、表现力最强。

17 蝉——高洁 莲花——不染 松柏:坚贞、孤傲 鹧鸪——离愁别绪 鸿雁——游子思乡怀亲和羁旅伤愁 杨柳:寓有惜别怀远之意,表示送别,离愁别绪。 鸾、鹤、松、菊、东篱、桃源、采药等象征脱俗的隐士人格。 杜鹃的哀鸣——表达哀怨、凄凉或思归的情思(望帝春心托杜鹃、杜鹃啼血猿哀鸣、子规夜半还啼血)。 …………

18 2、懂审题 明确指向 ——是什么 ——为什么 ——好在哪 ——怎么样

19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过香积寺 王维 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 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 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
(1) 是什么(2)为什么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过香积寺 王维 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 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 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 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 古人评诗时常用“诗眼”的说法,所谓 “诗眼” 往往是指一句诗中最精炼传神的一个字。你认为这首诗第三联两句中的“诗眼”分别是哪一个字?为什么?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2003全国题)

20 答:诗眼分别是“咽”、“冷”。 山中的流泉由于岩石的阻拦,发出低吟,仿佛呜咽之声。照在青松上的日色,由于山林幽暗,仿佛显得幽冷。“咽”、“冷”两字绘声绘色、精练传神地显示出山中幽静孤寂的景象(意境)。

21 小松 杨万里 乌桕平生老染工,错将铁皂作猩红。 小枫一夜偷天酒,却倩孤松掩醉容。 余杭 范成大 春晚山花各静芳,从教红紫送韶光。
(3)好在哪 阅读下面两首宋人绝句,完成①—②小题 小松 杨万里 乌桕平生老染工,错将铁皂作猩红。 小枫一夜偷天酒,却倩孤松掩醉容。 余杭 范成大 春晚山花各静芳,从教红紫送韶光。 忍冬清覆蔷薇酽,熏满千村万落香。

22 (1)两首诗中的“掩”和“熏满”历来为人称道,选择一处,结合全诗简要赏析。(2分)
选择分析“掩”: 参考答案: “掩”用了拟人的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小枫与孤松红绿掩映之美。 例: “掩”字用得妙。 作者运用拟人手法,赋予秋天的枫树以人的情态——它的红色被作者想象成酒醉的表现。“掩”字生动而富于感情地展现了枫树被孤松遮掩的姿态和色彩,使全诗更加活泼;同时引发读者想象,使之有身临其境之感。 (2分)

23 参考答案: “熏满”用夸张的手法,极写花开之盛,花香之浓,传播之远。
选择分析“熏满”: 参考答案: “熏满”用夸张的手法,极写花开之盛,花香之浓,传播之远。 例1:“熏满”用夸张的手法,写出花香弥漫了千村万落,说明花香传播的范围极广,从而突出了花的香味非常浓,也突出了花开得极好。让读者身临其境,仿佛也闻到了花香,也联想到了花的婀娜。 (2分)

24 槛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
(4)怎么样 阅读下面一首词,回答后面各题。 蝶恋花 晏 殊 槛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 问:词的上阙中诗人是怎样表现离恨苦的?

25 槛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
说明 : “怎样表现离恨苦”,关键是“怎样”,二字,此题考察对诗歌艺术技巧的鉴赏。 意象 技巧 菊愁兰泣 拟人(移情) 燕子双飞 反衬(衬托) 罗幕清寒 融情(烘托) 明月不谙 反衬(拟人) 斜光到晓 暗示(婉曲)

26 说明: “怎样表现离恨苦”,关键是“怎样”二字。此题考察鉴赏古典诗歌的艺术技巧,有四个要点:菊愁兰泣、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和明月无情,答题时四者缺一不可。
答案: 诗人用“愁烟”、“泣露”将“菊”、“兰”人格化,移情于景,借物之愁写己之愁;“罗幕轻寒”语含双关,明写季节变凉,暗写内心寒凉;用燕的双飞,反衬出人的孤独;用明月之“圆”来暗衬离别之“缺”,又借对明月的埋怨,含蓄地写出自己彻夜未眠,有力地写出自己的离恨之深。

27 答案: 诗人用“愁”、“泣”将“菊”、“兰”人格化,移情于景,借景抒发自己的哀愁;用燕的双飞,反衬出人的孤独;用“罗幕轻寒”烘托内心的孤独凄凉;用明月之“圆”来暗衬离别之“缺”,又借对明月的埋怨,含蓄地写出自己彻夜未眠,一连串的景物描写渲染了一种凄苦哀婉的气氛,写出了自己的离恨之深。

28 病例1: 小花小草愁得哭泣生烟;天冷了,燕子成双成对飞去,人却不能。月亮不解我的心(八成那天满月吧);天亮了,我也不曾安睡。
分析: 鉴赏离不开理解,没有理解就没有鉴赏,因此诗歌鉴赏时往往有串释一下诗句内容的必要,但是这种串释只是鉴赏的前提,而不是鉴赏本身。“以译代析”的结果是没有赏析。 病因之一:以译代析,没有鉴赏。0分

29 病例2 第一句用“愁烟”“泣露”表现了眼前的景象,给读者带来了无限的伤感。“燕子双飞去”表现出燕子出双入对,双双飞走,让读者想到了昔日的情形,更加深了离恨苦。第二句提到月光,从夜到晓一直照着作者的房间,月光斜斜射入房间,更显悲凉。这种悲凉的气氛一直陪伴着作者到晚,表现了作者无限的离恨苦。 病因之二:含糊不清 似是而非 0分

30 病例3: 表现了诗人伤心、惜别、孤独的离恨苦。 题干问的是“在词的上阙中,诗人是怎样表现离恨苦的?”依据题干的要求,考生应该回答的问题是“怎样表现”,而不是“表现什么”。然而,有的考生或者疏于审题,或者根本不明题意,故而出现了这种让人哭笑不得的答案: 问:诗人是怎样表现“离恨苦”的? 答:表现了诗人的离恨苦。 病因之三:南辕北辙,答非所问。 0分

31 病例4 在词的上阕中,诗人重点描绘了一幅凄凉的深秋晚景,燕子双飞去,与诗人的境况相对比,园中的菊花也随之愁泣,只有明月不知道离恨之苦,依然明亮,无不表现营造一种离恨之苦,产生悲凉的氛围。 病因之四:错评技巧 不懂匠心 0分

32 病例 栏杆旁边的菊花,忧愁的烟气,哭泣的兰花,冷清的罗幕外,燕子双双离去。明月不知离恨苦,月光斜穿红色的房屋直到天亮。开篇诗人写菊、烟、兰、罗幕这些周围环境中的景物,以静物烘托出一种哀愁,悲苦的背景;接着用燕子双飞去,以动衬静,同时又把自己思念的人暗喻成燕子,以借代的手法显露出内心的离恨苦;最后又描写月光,再次渲染出一种悲凉的气氛,点明自己内心的苦痛不为人知,独自承受孤独的压抑。 病因之五:泛化技巧 一片茫然 分

33 病例6 第一句借菊花和烟雾这样飘渺的环境中,兰花上的露珠如哭泣的泪水,微寒中罗幕轻垂,一对燕子飞走的细致描绘,通过菊、兰燕子等意象表现一种凄苦之情,特别是用燕子双飞去渲染了一种离别时的忧伤氛围,表达离别之苦。“明月”一句用拟人手法生动地将月光照到庭院中,看作月亮不懂离恨苦,表现了诗人此时独自忍受离别之苦,无人可以排解的感情。 病因之六:罗嗦重复,不得要领 1分

34 病例7: 作者用凄凉的景色描写出一幅独自一人、寂寞无聊的画面,抒发自己的离愁。 分析:不少学生不懂得在诗歌鉴赏时必须抓住诗歌的具体内容去分析,在回答“怎样表现离恨苦”时,只用了“用凄凉的景色”这句非常笼统的话替代了对“菊愁兰泣、燕子双飞和明月无情”等一系列鲜明意象以及所用技巧的分析,显得十分空洞。这是诗歌鉴赏中最常见的毛病,因而也是最主要的失分原因。 病因之七:笼而统之,以空对空。1分

35 病例8: 作者借物抒情,用菊、兰、燕子、明月等一系列意象表达了景物无情人有情的情感,强烈地抒发了自己的离恨苦。 分析:这份答案表面上已经把几个意象囊括无遗,似乎无可厚非了,其实不然。根据题干的要求,学生应该答的是“用菊、兰、燕子、明月”等“怎样”表现了“离恨苦”,重点在“怎样”,也即艺术技巧;而不只是表现了“离恨苦”。这种落不到实处的“赏析”是诗歌鉴赏中最常见的毛病。 病因之八:蜻蜓点水,一带而过。 1分

36 作者借对燕子等景物的描写,写出自己的离恨苦,衬托出自己的苦闷心情。
病例9: 作者借对燕子等景物的描写,写出自己的离恨苦,衬托出自己的苦闷心情。 分析:词的上阙出现了一连串的意象,作者是在用这“一连串的意象”渲染凄苦的氛围,烘托“离恨苦”——用燕子“双飞”反衬孤独,用“菊愁兰泣”移情于景,用“明月”之“圆”衬自己的“别离”之“缺”。对于这些“区别”和“不同”,考生在答题时是应该作出具体分析的,而不能从诸多意象中单单拈出一个“燕子”,然后用一个“等”字一带而过。以偏概全、挂一漏万,肯定会严重失分。 病因之九:抓住一点,不及其余。 2分

37 优秀答卷1: 首句用拟人手法,移情于景,表面写菊愁兰泣,实则是人内心悲伤;然后用燕子双飞来反衬人的孑然一身,凸显出主人公的孤独和对所思之人的期盼。最后两句再次使用拟人的手法,埋怨月光照朱户的无情,以明月“不谙”反衬“人谙”。反复使用借景抒情的手法,巧妙地表现离恨苦。 9分

38 优秀答案2: “菊愁”“兰泣”,作者用移情的手法把自己的离愁寓于景物之中,借景物的“哀愁”表达自己的愁情;而“罗幕轻寒”也侧面烘托了一种悲凉之感;“燕子双飞去”写连燕子都是翩翩双飞,自己却形单影只,反衬了自己的离愁。最后写本是美好的明月不懂得自己的离愁,仍穿过朱门照射进来,好象故意和自己作对,美景反衬自己的郁闷,更突出了离恨的深沉,挥之不去。整个上阕融情于景,婉转哀怨,把作者的离恨表现得淋漓尽致。 9分

39 3、懂表述 切入准确、答题规范 抓点准确、无一遗漏 分层清晰、一目了然

40 懂抓“点” 咸阳①城西楼晚眺 许 浑② 一上高城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洲。 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 鸟下绿芜秦苑夕,蝉鸣黄叶汉宫秋。
行人莫问当年事,故国东来渭水流。 [注]①咸阳:秦汉两代的故都。②许浑:晚唐诗人。 《咸阳城西楼晚眺》是千古名篇,第二、三两联更是为人称道,请结合诗句的具体内容,从景物描绘与情感表达的角度分析其妙处。

41 答题思路① 颔联景物描绘之妙 情感表达之妙 颈联景物描绘之妙 情感表达之妙 懂分层
例:从景物描写和情感表达的角度分析《咸阳城西楼晚眺》三、四联的妙处。 答题思路① 颔联景物描绘之妙 情感表达之妙 颈联景物描绘之妙 情感表达之妙

42 示例: 颔联妙在明写溪云骤起,斜日西沉,狂风大作,暴雨将至,暗写晚唐的风雨飘摇、岌岌可危。作者借咸阳西楼的风雨变化来表现时局的动荡不安,流露出深深的焦虑之情。 颈联妙在借秦汉故都的衰败写晚唐无可挽回的衰落——“鸟下绿芜”暗示祸难临头的惊恐,“蝉鸣黄叶”透着来日不多的悲凉。曾经极盛一时的“秦苑” 、“汉宫”一片荒凉,预示着晚唐的风光不再,前景堪悲。表现出作者的一种无可奈何的惆怅和凄苦之情

43 答题思路② 颔联景物描绘之妙 颈联景物描绘之妙 情感表达之妙

44 示例 二、三两联妙在景物描写颇具暗示性,并且借助景物描写来抒发作者的感情。二联写风云突变、日沉雨来,预示一场社会动荡的暴风雨将横扫晚唐。三联写秦宫汉阙前满目凄凉,鸟雀仓皇躲避,秋蝉在黄叶上垂死般地悲鸣,渲染了一种悲苦莫名和惊恐不安的气氛。诗人借景物的凄凉抒发了对晚唐衰落的满腔凄凉之情。


Download ppt "诗歌鉴赏三“懂” 人民大学附属中学 于树泉."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