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材料合成化学实验 湖北大学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材料合成化学实验 湖北大学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材料合成化学实验 湖北大学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2 本课程的目的、要求 熟练掌握材料合成化学实验的一般操作技能。 学会几类材料的制备、分离、纯化的方法。
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良好的实验素养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独立工作能力。 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应在材料合成实验技术方面变得训练有素,为今后做毕业论文或相关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3 实验1 有机玻璃的合成 -甲基丙烯酯甲酯的本体聚合

4 目的与要求 1.了解本体聚合的特点,掌握本体聚合的实施方法。 2.熟悉有机玻璃的制备方法及工艺。

5 实验原理 本体聚合是不加其它介质,只有单体本身在引发剂或光、热等作用下进行的聚合。
本实验是以甲基丙烯酯甲酯(MMA)进行本体聚合,生产有机玻璃棒。MMA在过氧化苯甲酰(BPO)引发剂存在下进行如下聚合反应: 用MMA 进行本体聚合时,为了解决散热、避免自动加速作用而引起的爆聚现象,以及单体转化为聚合物时由于比重不同而引起的体积收缩等问题,工业上或实验室目前多采用预聚-浇铸聚合的方法。

6 实验仪器和试剂 实验仪器 四口瓶,电动搅拌器,温度计,球形冷凝管,恒温水浴,试管等。 试剂
甲基丙烯酸甲酯(MMA),过氧化二苯甲酰(BPO)

7 实验步骤 1.预聚合反应 在装有搅拌器、冷凝管、温度计的250ml的四口瓶中加入溶有0.5g BPO的MMA 50ml,开动搅拌并升温至升温至75~80℃,反应20~30分钟,观察粘度变化。当物料呈蜜糖状时,用冷水浴骤然降温至40℃以下停止搅拌,将四口瓶中预聚物灌入已备好的试管中。 2.聚合反应 将上述试管放入水浴中,升温至60℃,保温1~2h,待试管中基本无气泡产生,且聚合物基本变硬时,升温至100℃,保温1小时后,任其自然冷却到40℃以下,去除玻璃试管,即可得到光滑无色透明的有机玻璃棒。

8 实验2 水质稳定剂的合成 ——低分子量聚丙 烯酸 (钠)的合成
实验2 水质稳定剂的合成 ——低分子量聚丙 烯酸 (钠)的合成

9 目的与要求 掌握低分子量聚丙烯酸(钠盐)的合成方法。 用端基滴定法测定聚丙烯酸的分子量。

10 实验原理 聚丙烯酸是水质稳定剂的主要原料之一。
丙烯酸单体极易聚合,可以通过本体、溶液、乳液和悬浮等聚合方法得到聚丙烯酸,它符合一般的自由基聚合规律。 本实验用控制引发剂用量和应用调聚剂异丙醇,合成低分子量的聚丙烯酸,并用端基滴定法测定其分子量。

11 实验仪器和试剂 实验仪器 试剂 四口瓶,回流冷凝管,电动搅拌器,恒温水浴,温度计,滴液漏斗,pH计
丙烯酸,过硫酸铵,异丙醇,氢氧化钠标准溶液

12 实验步骤 1. 在装有搅拌器、回流冷凝管、滴液漏斗和温度计的250mL四颈瓶中,加入 100mL蒸馏水和1 g 过硫酸铵。待过硫酸铵溶解后,加入5g丙烯酸单体和8 g异丙醇。开动搅拌器,加热使反应瓶内温度达到 65~70℃。 2. 将40g丙烯酸单体和2 g过硫酸铵在40 mL水中溶解,由滴液漏斗渐渐滴入瓶内,由于聚合过程中放热,瓶内温度有所升高,反应液逐渐回流。滴完丙烯酸和过硫酸铵溶液约0.5 h。 3. 在94℃继续回流1h,反应即可完成。聚丙烯酸相对分子质量约在500~4000之间。 4. 如要得到聚丙烯酸钠盐, 在已制成的聚丙烯酸水溶液中,加入浓氢氧化钠溶液 (浓度为30%) 边搅拌边进行中和,使溶液的 pH值达到 10~12范围内即停止,即制得聚丙烯酸钠盐。

13 实验3 白乳胶的合成 醋酸乙烯的乳液聚合

14 目的和要求 1.熟悉乳液聚合的特点,了解乳液聚合中各组分的作用。 2.掌握制备聚醋酸乙烯胶乳的方法。

15 实验原理 乳液聚合是指单体在乳化剂的作用下,分散在介质中加入水溶性引发剂,在机械搅拌或振荡情况下进行非均相聚合的反应过程。乳液聚合体系主要包括单体、分散介质(水)、乳化剂、引发剂。乳液聚合的机理不同于一般的自由基聚合,可以同时提高聚合速度和分子量。而在本体、溶液和悬浮聚合中,使聚合速率提高的一些因素,往往使分子量降低。 醋酸乙烯乳液聚合产物——聚醋酸乙烯胶乳,可用于漆、涂料和胶粘剂。该胶乳做为漆具有水基漆的特点:粘度小,不用有机溶剂;做为涂料,对于纸张、织物、地板及墙壁等均可涂用;做为胶粘剂,无论木材、纸张及织物,凡是多孔性表面均可使用。 醋酸乙烯酯(VAc)的乳液聚合采用水溶性的过硫酸盐为引发剂,为使反应平稳进行,单体和引发剂均需分批加入。本实验采用PVA和OP-10两种乳化剂混合使用,乳化效果和稳定性比单独使用一种好。

16 实验仪器和试剂 实验仪器 四口瓶,回流冷凝管,电动搅拌器,温度计,恒温水浴 试剂 醋酸乙烯酯,过硫酸铵,聚乙烯醇,OP-10,去离子水

17 实验步骤 1. 在装有搅拌器、球型冷凝管和温度计的250 mL四口瓶中,加入聚乙烯醇水溶液(10%wt)60 mL,去离子水30mL、OP-10 1g,搅拌均匀后加入醋酸乙烯 10g,用水浴加热至65~70℃。 2. 称取0.3g过硫酸铵,用10mLH2O配成溶液,加5 mL于反应瓶中,控温65~70℃,反应一段时间(出现蓝色荧光,温度慢慢升至70℃)后,在70±1℃下滴加50g 醋酸乙烯,约2~2.5h滴加完毕,滴加单体过程中补加剩余引发剂溶液。 3.单体滴加完毕后,缓慢升温至80℃以上,如在70~72℃保温10分钟,缓慢升温到75℃,保持10分钟,再缓慢升温至78℃,保持10分钟,再缓慢升温至80℃,保持10分钟。

18 实验步骤 4.撒掉水浴,自然冷却到40℃,用NaHCO3水溶液调节pH=4~6,加入3 g邻苯二甲酸二丁酯,充分混合后停止搅拌,出料,即得到白色粘稠的、均匀而无明显粒子的聚醋酸乙烯胶乳(即市售的白乳胶)。 5.测固含量:取2克乳液(精确到0.002克)置于烘至恒重的玻璃表皿上,放于105℃烘箱中烘至恒重计算含固量(约4小时)。

19 实验4 低温燃烧合成超细粉体

20 目的和要求 1、了解低温燃烧合成(LCS)超细粉体的原理及方法 2、熟悉溶胶-凝胶(sol-gel)的制备过程

21 实验原理 LCS技术基于氧化-还原反应原理,其中硝酸盐(硝酸根离子)为氧化剂;同时,溶液中有机燃料还充当了络合剂的作用,有效地保证了各相组元发生外爆炸式的氧化还原热反应,产生的大量热量促使产物以晶相形成,产生的大量气体使得产物存在大量的气孔,最终有利于高洁性纳米粉体的形成。

22 溶胶-凝胶(sol-gel法)合成工艺 第一步为溶胶的制备 第二步为凝胶化 第三步为凝胶的干燥
成功合成稳定的凝胶的关键是要减慢水或水-氢氧络物的水解率,制备出稳定的前驱体液。

23 药品及仪器 实验药品: 柠檬酸, C6H8O7H2O; 硝酸锰溶液(50%), Mn(NO3)2; 硝酸锶, Sr(NO3)2; 去离子水, H2O;硝酸镧, La(NO3)3 实验仪器: 烧杯若干;量筒若干;分析天平;滴管;磁力搅拌器;蒸发皿;烘箱;马弗炉

24 LSMO粉末的制备工艺流程图 配料 计算 制备混合 溶液 溶胶的 制备 凝胶的 制备 凝胶粉的热处理 (低温自燃烧)

25 实验步骤 (1)配料计算 (2)制备混合溶液 a.溶解 b.混合 (3)溶胶的制备 a.柠檬酸的加入 b. 溶胶的制备 (4)凝胶的制备
(5)凝胶粉的热处理

26 思考题 1、溶胶-凝胶粉末的细度、均匀性受什么因素的影响? 2、溶胶-凝胶法的优缺点是什么?

27 实验5 陶瓷材料的高温合成

28 目的和要求 1、掌握陶瓷材料的制备方法 2、 了解陶瓷材料的制备工艺和合成原理

29 实验原理 陶瓷的配方设计原理: (1)骨料:骨料为多孔陶瓷的主要原料,在整个配方中占的70%~80%的重量,在坯体中起到骨架的作用,一般选择强度高、弹性模量大的材料。 (2)粘结剂:一般选用瓷釉、粘土、高岭土、水玻璃、磷酸铝、石蜡、PVA、CMC等其主要作用是使骨料粘结在一起,以便于成形。

30 实验原理 高温合成原理: 高温烧成实质是高温固相反应 使用不同的制备方法和制备工艺,就会有不同的烧成制度

31 药品及仪器 1. 实验药品: 骨料(氧化铝,氧化硅,粘土)、粘结剂(CMC、MgO) 2. 实验仪器:
托盘天平、拈钵、捣打磨具、木槌、高温炉

32 实验步骤 1.配料: 用托盘天平按下表的百分比称取总重50克的原料。 氧化铝 60 MgO 8 CMC 15 粘土 17 10~15

33 实验步骤 2. 制备: 将称好的原料依次放入陶瓷研钵中,搅拌均匀后,取一定量放入模具中挤压并用木槌轻打模具上盖,然后去掉模具,将制好的毛坯取出。

34 实验步骤 3. 烧成: 将毛坯在烘箱中在100℃下预处理30分钟,然后在放入高温炉中,按下表的升温制度进行烧结,即可获得陶瓷块体材料。
温度区间(℃) 室温~700 700~1100 1200~1300 1300 升温速率(℃/h) 100~300 200~300 100 保温1小时

35 思考题 1、陶瓷的成型方法有那些,各有什么用途? 2、烧成制度的制定原则是什么?

36 实验6 一种涂料基料的合成 ——核/壳结构苯乙烯-丙烯酸正丁酯复合乳液的制备

37 目的和要求 了解复合乳液聚合的特点; 掌握制备核/壳结构复合聚合物乳液的方法

38 实验原理 合成复合聚合物乳液的方法实际上是种子乳液聚合(或称多阶段乳液聚合),即首先通过一般乳液聚合制备第一单体的聚合物乳液做为种子乳液(核聚合),然后在种子乳液存在下,加入第二单体(或几种单体的混合物)继续聚合(壳聚合),这样就形成了以第一单体的聚合物为核,第二单体的聚合物为壳的核/壳结构的复合聚合物乳液,复合乳液聚合与种子乳液聚合的差别在于前者是采用不同种单体,而后者采用同种单体。 如果以苯乙烯(St) 为主单体,同时加入少量的丙烯酸 (AA) 单体进行核聚合,而以丙烯酸正丁酯(n-BA)为单体,同时加入少量的丙烯酸 (AA) 单体进行壳聚合,即得到以聚苯乙烯(PS)为核、聚丙烯酸正丁酯(PBA) 为壳的核/壳结构的复合聚合物乳液。

39 实验仪器和试剂 实验仪器和 四口瓶,回流冷凝管,滴液漏斗,温度计,电动搅拌器,移液管,恒温水浴 试剂
苯乙烯,碳酸氢钠,丙烯酸正丁酯,邻苯二甲酸二丁酯,丙烯酸,壬基酚聚氧乙烯基醚(OP-10),过硫酸钾,十二烷基硫酸钠(SDS)

40 实验步骤 1. 单体预乳化 在装有搅拌器、回流冷凝管和温度计的250 mL四口瓶中加入去离子水 45 mL,乳化剂十二烷基硫酸钠(SDS) 0.2g、壬基酚聚氧乙烯基醚(OP-10) 1.0g。水浴加热至50~60℃,搅拌,当乳化剂完全溶解后加入核单体(20 mL苯乙烯和1 mL丙烯酸),使单体乳化30~40 min。倾倒出已预乳化的核单体备用。 在上述装置中加入去离子水15 mL,乳化剂十二烷基硫酸钠(SDS) 0.1 g、壬基酚聚氧乙烯基醚(OP-10) 0.2g。水浴加热至50~60℃,搅拌,当乳化剂完全溶解后加入壳单体(6.5mL 丙烯酸正丁酯和 0.5mL 丙烯酸),使单体乳化 30~40 min。 倾倒出已预乳化的壳单体备用。

41 实验步骤 2.种子乳液聚合(核聚合) 在上述装置中加入引发剂溶液 8 mL (称取0.4g过硫酸钾溶于20 mL去离子水中,配制成2.0%的引发剂溶液,供两组使用),将已乳化的核单体倒入滴液漏斗中。将体系加热至80℃,并保持此温度,在搅拌下以半连续状态滴加已乳化的核单体。当体系中出现兰色荧光时开始计时,1h 后即可停止反应, 此时得到的白色乳状液即种子乳液。 3.复合乳液聚合(壳聚合) 在上述种子乳液中补加引发剂溶液2 mL,将已预乳化的壳单体倒入滴液漏斗中。以半连续状态滴加已乳化的壳单体,并控制反应温度80℃,当壳单体滴加完后升温至90℃,保温,再反应 1h聚合完毕。加入10%的碳酸氢钠溶液,调节体系的pH值为7~8,再加入2mL增塑剂邻苯二甲酸二丁酯,再搅拌15 min,降温至40℃以下出料,即得以PS为核PBA为壳的核/壳结构复合乳液。

42 实验7 环氧树脂交联剂的合成 低分子量双酚A型环氧树脂的制备

43 目的和要求 通过双酚A型环氧树脂的制备,掌握一般缩聚反应的原理 熟悉低分子量环氧树脂的制备方法,了解环氧树脂的用途 熟悉环氧值的测定方法

44 实验原理 双酚A型环氧树脂是是由双酚A和环氧氯丙烷在氢氧化钠存在下反应生成的。其反应式如下:

45 实验仪器和试剂 实验仪器 四口瓶,滴液漏斗,分液漏斗,电动搅拌器,温度计,减压蒸馏装置,恒温水浴 试剂
环氧氯丙烷,双酚A,氢氧化钠,苯,去离子水

46 实验步骤 将22 g双酚A(0.1mol)和28 g环氧氯丙烷(0.3mol)依次加入装有搅拌器、滴液漏斗和温度计的250 mL四颈瓶中。用水浴加热,升温至75℃,搅拌双酚A使其完全溶解。70℃下滴加40 mL,20%的NaOH溶液①,约0.5 h滴加完毕。在75~80 ℃继续反应1.5~2 h,此时溶液呈乳黄色,停止加热,降温。加入苯60 mL,搅拌,使树脂溶解后移入分液漏斗,静置后分去水层,再用水洗数次,直到洗涤水相呈中性及无氯离子(用pH纸及AgNO3溶液检查),分出有机层。将上层苯溶液倒入减压蒸馏装置中,先在常压下蒸去苯,然后在减压下蒸馏以除去所有挥发物。趁热将烧瓶中的树脂倒出,冷却后得琥珀色透明的、粘稠的环氧树脂,称重并计算产率。

47 实验8 复合层压板的制备 三聚氰胺—甲醛树脂的合成 及层压板的制备

48 目的和要求 了解三聚氰胺-甲醛树脂的合成方法 了解层压板的加工工艺

49 实验原理 三聚氰胺—甲醛树脂的缩合反应及其结构非常复杂,它受到配料比、反应液的PH值以及反应温度等各种因素的影响。根据要求可控制缩聚反应进行的程度,在碱性介质中,先生成可溶性的“预缩合物”,这些缩合物以三聚氰胺的三羟甲基化合物,在PH值为8~9时特别稳定。进一步缩合(N—羟甲基和NH基的失水)成为微溶并最后变成不溶的交联产物。

50 实验仪器和试剂 实验仪器 四口瓶,电动搅拌器,温度计,恒温水浴,油压机 试剂 三聚氰胺,乌洛托品(六次甲基四胺),甲醛水溶液,三乙醇胺

51 实验步骤 1. 合成树脂 取101.4g甲醛水溶液(37%),0.25g乌洛托品(用于调pH值)于250mL四颈瓶中,搅拌,溶解,加入63g三聚氰胺,搅拌5min后加热到80℃,在75~80℃(最好在75℃,一定要低于80℃)反应约1h后,测定沉淀比,沉淀比为2:2时,加入0.3g三乙醇胺,搅拌均匀,呈无色透明状液体,停止加热。 沉淀比的测定:精确取2mL样品,冷至20℃,在搅拌下滴加2mL的去离子水,当样品变微浑浊时,即达沉淀比2:2。

52 实验步骤 2. 浸渍干燥 将所得溶液倾于培养皿中,用滤纸浸渍1min,分张进行并保证浸匀、浸透树脂,用镊子取出滤纸,使过剩树脂滴掉后,用夹子固定在拉直绳子上干燥至既不沾手也不脆折。约需浸渍15张滤纸。 3. 层压 将浸好干燥的纸张叠整齐,置于预涂硅油的铝合金板上,在油压机上135℃、4~10MPa加热加压15min,打开压机,趁热取出样品,可制得透明层压塑料板。


Download ppt "材料合成化学实验 湖北大学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