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第十一章 货币政策调控  第一节 货币政策及其目标 第二节 货币政策工具 第三节 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和时滞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第十一章 货币政策调控  第一节 货币政策及其目标 第二节 货币政策工具 第三节 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和时滞"—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第十一章 货币政策调控  第一节 货币政策及其目标 第二节 货币政策工具 第三节 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和时滞
回目录 第十一章 货币政策调控 第一节 货币政策及其目标 第二节 货币政策工具 第三节 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和时滞 第四节 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及其理论 第五节 中国货币政策的实践 第六节 开放条件下货币政策的国际协调 至下章

2 一、货币政策的涵义及其构成要素 二、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 三、货币政策中介目标
回本章 第一节 货币政策及其目标 一、货币政策的涵义及其构成要素 二、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 三、货币政策中介目标 至下节

3 一、货币政策的涵义及其构成要素  1. 含义: 2.构成要素:
     货币政策是指中央银行在一定时期内利用某些工具作用于某个经济变量,从而实现某种特定经济目标的制度规定的总和。 2.构成要素:        货币政策有三大构成要素,即:①货币政策工具;②货币政策中介指标;③货币政策目标。 3. 三者之间的关系:(如下图) 图示 货币政策三要素及其关系

4 二、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  1.货币政策目标内容:
* 货币政策最终目标亦称货币政策目标,它是中央银行通过货币政策的操作而达到的最终宏观经济目标。 * 货币政策最终目标基本上不外乎下列四种类型: ①单一目标型,即稳定币值 ②双重目标型,即稳定币值和发展经济 ③三重目标型,即前两个目标加上国际收支平衡 ④四重目标型,即前三个目标加上充分就业 * 货币政策最终目标是一个因国家不同而有所差别,因时期不同而不一致、因经济形势变化而变化的问题。

5 图表 西方七国货币政策最终目标变化一览表(二战以后)

6 2.货币政策目标的内涵: (1)稳定币值。即稳定货币的价值,在纸币流通条件下,流通中的货币本身并没有价值,这样稳定币值就成了稳定货币购买力的简称。 (2)经济增长。经济增长是指发展速度加快、结构优化与效率提高三者之间的统一。 (3)充分就业。不仅包括劳动力的充分就业,即任何愿意工作并有能力工作的人都可以找到一个有报酬的工作,还包括其他生产要素的充分利用。 (4)平衡国际收支。保持国际收支平衡是保障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增长和国家安全稳定的重要条件。

7  3.货币政策目标相互之间的矛盾与统一 *稳定币值与充分就业的矛盾与统一 *稳定币值与经济增长的矛盾与统一
*稳定币值与平衡国际收支的矛盾与统一 *充分就业与经济增长的矛盾与统一 *充分就业与平衡国际收支的矛盾与统一 *经济增长与平衡国际收支的矛盾与统一 * 货币政策的诸目标之间既矛盾又统一。只有因势利导,慎重选择,才能把握全局。

8 三、货币政策中介目标  1. 中介指标的涵义及其标准: * 货币政策中介指标是指中央银行为实现特定的货币政策目标而选取的操作对象。
* 货币政策中介指标应该具有如下四个特征: ①可测性; ②可控性; ③相关性; ④抗干扰性。

9   2.货币供给量作为中介指标的优缺点 * 优点: ①货币供给量的变动能直接影响经济活动 ②中央银行对货币供给量的控制力较强
回本章 2.货币供给量作为中介指标的优缺点 * 优点: ①货币供给量的变动能直接影响经济活动 ②中央银行对货币供给量的控制力较强 ③与货币政策意图联系紧密 ④可以明确地区分政策性效果和非政策性效果 * 不足: ①中央银行对货币供给量的控制能力不是绝对的。公众和商业银行的行为也会影响货币供给量。 ②中央银行通过运用货币政策工具实行对货币供给量的控制存在有一定的时滞。 至下节

10 一、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 二、选择性货币政策工具 三、其他货币政策工具
回本章 第二节 货币政策工具 一、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 二、选择性货币政策工具 三、其他货币政策工具 至下节

11 一、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 所谓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是指对货币供给总量或信用总量进行调节,且经常使用,具有传统性质的货币政策工具。一般性政策工具,主要有以下三个,也称货币政策的“三大法宝”。  ㈠法定存款准备金政策 1.涵义 法定存款准备金政策是指由中央银行强制要求商业银行等存款货币机构按规定的比率上缴存款准备金,中央银行通过提高或降低法定存款比率来达到收缩或扩张信用的目标。

12  2.效果和局限性 效果表现:对所有存款银行的影响是平等的,对货币供给量具有极强的影响力,通常称它是一帖力度大、反应快的“烈药”。
局限性: ①对经济的震动太大,不宜轻易采用作为中央银行日常调控的工具; ②对各类银行和不同种类存款的影响大小不一致。

13  3.我国完善法定存款准备金的方法 按经济发展需要及时调整存款准备金率; 针对不同的金融机构制定多层次的存款准备金率;
改变法定存款准备金由央行总行统一使用的办法; 协调好中央银行和商业银行的关系。

14  涵义:指央行通过正确制定和调整再贴现率来影响市场利率和投资成本,从而调节货币供给量的一种货币政策工具。
 ㈡再贴现政策 1.再贴现政策的涵义及其作用 涵义:指央行通过正确制定和调整再贴现率来影响市场利率和投资成本,从而调节货币供给量的一种货币政策工具。 作用:再贴现政策是国外央行最早使用的货币政策工具,它既能起到引导信贷注入特定领域以增加流动性总量的作用,又能对社会信用结构、利率水平、商业银行资产质量等方面发挥调节作用。

15 2.再贴现政策的优缺点 优点:中央银行可利用它来履行最后贷款人的职责,通过再贴现率的变动影响货币供给量、短期利率以及商业银行的资金成本和超额准备金,达到中央银行既调节货币总量又调节信贷结构的政策意向。 缺点: ①难以真正反映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意向; ②可能导致再贴现贷款规模甚至货币供给量发生非政策意图的波动; ③调整频繁会引起市场利率的经常波动,从而影响商业银行的经营预期。

16  3.我国拓展再贴现政策的思路 观念上的转变。必须大力宣传票据贴现及再贴现知识,努力创造适宜于票据贴现、再贴现业务的社会氛围和环境。
体制上的完善。加快发展以中心城市为依托的区域性票据市场;适当扩大再贴现的对象和范围。 运用上的配套。再贴现要与超额准备金的管理相结合;再贴现要与公开市场业务操作相配合;逐步实现银行商业化经营和利率的市场化;建立企业信誉评级和信誉档案等制度等,对于完善和运用再贴现政策都是非常必要的。

17 ㈢公开市场业务  涵义:指各类有价证券(包括政府债券、中央银行证券或私人票据等)自由议价,其交易量和交易价格都必须公开显示的市场。 特点:
1.公开市场业务的涵义及其特点 涵义:指各类有价证券(包括政府债券、中央银行证券或私人票据等)自由议价,其交易量和交易价格都必须公开显示的市场。 特点: ①公开性;  ②灵活性;  ③主动性;  ④直接性。

18 图示 公开市场业务引起的货币供给量增加

19 2.公开市场业务的优缺点 优越性: ①主动权在中央银行,可以经常性、连续性地操作,并具有较强的弹性;  ②操作可灵活安排可以用较小规模进行微调,不致于对经济产生过于猛烈的冲击; ③促使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有效结合和配合使用。 局限性: ①需要以发达的金融市场作背景;  ②必须有其他政策工具的配合;

20  ⑴构建公开市场业务发挥作用的微观基础; ⑵注重公开市场业务与其他货币政策工具的配合运用; ⑶注重与国债发行和交易相配合;
3.我国公开市场业务操作的完善 ⑴构建公开市场业务发挥作用的微观基础; ⑵注重公开市场业务与其他货币政策工具的配合运用; ⑶注重与国债发行和交易相配合; ⑷注重与整个经济体制改革相配合; ⑸注重与外汇市场的操作相配合。

21 二、选择性货币政策工具  选择性货币政策工具是指中央银行针对某些特殊的经济领域或特殊用途的信贷而采用的信用调节工具。主要有以下几种:
选择性货币政策工具是指中央银行针对某些特殊的经济领域或特殊用途的信贷而采用的信用调节工具。主要有以下几种:  1.消费者信用控制 指中央银行对不动产以外的各种耐用消费品的销售融资予以控制。  2.证券市场信用控制 指中央银行对有关有价证券交易的各种贷款进行限制,目的在于限制用借款购买有价证券的比重。 

22  3.不动产信用控制 4.优惠利率 指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在房地产方面放款的限制。主要目的是为了抑制房地产投机。
指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在房地产方面放款的限制。主要目的是为了抑制房地产投机。  4.优惠利率 指中央银行对按国家产业政策要求重点发展的经济部门或产业,规定较低贴现利率或放款利率的一种管理措施。 

23 三、其他货币政策工具   1.直接信用工具 2.间接信用指导 指中央银行对不动产以外的各种耐用消费品的销售融予以控制。
回本章 三、其他货币政策工具 1.直接信用工具 指中央银行对不动产以外的各种耐用消费品的销售融予以控制。  2.间接信用指导 指中央银行对有关有价证券交易的各种贷款进行限制,目的在于限制用借款购买有价证券的比重。  至下节

24 回本章 第三节 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和时滞 一、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 二、货币政策时滞 至下节

25 一、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 ㈠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涵义 指货币管理当局确定货币政策之后,从选用一定的货币政策工具进行现实操作开始,到实现最终目标之间,所经过的各种中间环节相互之间的有机联系及因果关系的总和。

26 图示 对货币政策传导主要路径的横向描述

27 ㈡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理论 1.凯恩斯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理论 现代经济学家对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研究是从凯恩斯开始的。凯恩斯认为,货币政策主要通过两个途径发挥作用:①货币与利率之间的关系,即流通性偏好; ②利率与投资之间的关系,即投资利率弹性的途径。 其具体思路是:货币供给相对于需求而突然增加后,首先产生的影响是使利率下降,然后又促成投资增加。如果消费倾向为已知量,则通过乘数作用,又可促使国民所得增加。

28  但是,这种增加是随不同条件而发生变化的。因此,在作进一步分析时,还应考虑一些复杂因素。 凯恩斯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表述如下:
上述表达式中,Ms表示货币供给量,I 表示利率,I表示投资,P 表示物价,y 表示收入。 上述传导机制很可能因以下两个因素而被堵塞: ① “流动性陷阱”的出现; ②投资的利率弹性非常低。

29  2.后凯恩斯学派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理论 ⑴ q理论中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 按照托宾的定义: 托宾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为:
上述表达式中,Ms表示货币供给量,I表示投资,Ps表示股票价格,y表示收入。

30  ⑵ 米什金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 米什金描述的货币政策传导过程为:
⑵ 米什金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   米什金描述的货币政策传导过程为: 上述表达式中,V为金融资产的价值,D为财务困难的可能性,CA为耐用消费品的支出,其他符号含义同前。

31 3.货币学派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理论 弗里德曼及其货币学派认为,货币政策传导过程较为直接和迅速,并不像凯恩斯学派认为的那样间接和迂回。两者可用以下模式区别。 凯恩斯学派的一般模式: 货币学派的一般模式:

32  货币学派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 上述表达式中,A为金融资产,C为消费,P为价格,……代表可能存在但还未被揭示的过程,其他符号含义同前。
货币学派认为,从短期来看,货币数量的变化是决定名义收入和实际收入的主要因素,或者说,货币数量变化是决定经济变动的主要因素。而从长期来看,货币增长率的变化只会引起价格水平的变化,不会对实际产量发生影响。

33 4.货币供给传导机制的一般模式  不同学派不同学者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理论中,基本公认的有:①货币数量增加后,对金融市场的利率会产生影响,同时对股票价格或债券价格也会产生影响;②利率或股票价格、债券价格的便会,会影响企业家的投资热情和个人的消费欲望及现实支出;③投资和消费变化后,国民生产总值自然会发生相应的变化。因此, 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一般模式为:

34 5.影响货币供给传导机制的新变化   西方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理论所描述的货币政策是通过利率的变化传导的,但实践证明,完整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并非只注重作为资产价格的利率,还必须考虑其他若干种资产价格对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作用。例如:  ①汇率的变化 ②权益价格的变动 ③银行信贷的调节 ④企业和家庭收支的调节

35  就目前中国而言,影响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因素也发生了深刻而积极的变化,主要表现在:
 就目前中国而言,影响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因素也发生了深刻而积极的变化,主要表现在: ①非国有经济特别是多种经济成份并存的中小企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②信贷支持的重点已由生产转向生产和消费并重; ③经济增长已经从注重速度向优化结构和提高质量方面转变。 所以,央行货币政策的重点既要致力于扩大内需,促进经济的快速增长,又要着眼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与中长期稳定;既要缓解通货紧缩,又要防止潜在的通货膨胀;既要积极支持企业发展资金的需要,又要防止不良贷款的攀升,努力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

36 二、货币政策时滞 所谓货币政策时滞,亦称货币政策的作用时滞,或称货币政策时差。它是指货币政策从研究、制定到实施后发挥实际效果的全部时间过程。 货币政策的时滞按发生源和性质分类,可以分为内部时滞和外部时滞两大类。  1.内部时滞 指中央银行从制定政策到采取行动所需要的时间。内部时滞又可以细分为认识时滞和决策时滞两个阶段。 

37 2.外部时滞 指中央银行从采取行动到这一政策对经济过程发生作用所需要的时间距离。外部时滞不是指货币政策的最初入点到最终出点之间所耗用的时间,而是货币政策的最初入点到最初出点之间的时间过程。外部时滞可细分为操作时滞和市场时滞两个阶段。  3.货币政策作用时滞的实证分析 货币政策的内部时滞主要取决于中央银行信息反馈系统的灵敏程度、预测能力以及货币当局根据自己的预测采取行动的意向,这种时滞长短不定。

38 图示 货币政策各种时滞之间相关关系分解图

39   与内部时滞相比,外部时滞比较客观,而非中央银行能直接加以控制。
回本章 与内部时滞相比,外部时滞比较客观,而非中央银行能直接加以控制。  外部时滞的长短,主要取决于投资者和消费者对市场变化及信息的反应、经济管理体制、经济发展水平、货币政策力度、社会公众的预期等。   货币政策时滞究竟有多长,这在很大程度上是一个实证经济学问题,西方有不少经济学家对此进行过探讨,但结论颇大差异。 至下节

40 一、货币政策有效性的涵义 二、新古典学派的“面纱”论 三、哈耶克的货币中性理论 四、凯恩斯的货币政策有效性理论
回本章 第四节 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及其 理论 一、货币政策有效性的涵义 二、新古典学派的“面纱”论 三、哈耶克的货币中性理论 四、凯恩斯的货币政策有效性理论 至下节

41 一、货币政策有效性的涵义  1.货币政策的绩效考察 2.货币政策有效性的概念
货币政策的绩效最终可归结为两个方面,一是它在多大程度上引起了通货膨胀;二是它对经济增长的促进或推动作用究竟有多大。   2.货币政策有效性的概念 指货币政策在稳定货币和促进经济增长这两方面的作用大小和有效程度,即货币政策的实施在多大程度上以尽可能低的通货膨胀来获取尽可能高的经济增长。  

42  3.决定货币政策效果的条件: 4.货币政策有效性理论发展的线索: ③货币当局能否有效地控制货币量的多少。
 ①货币能否系统地影响产出;   ②货币与产出之间是否存在稳定联系; ③货币当局能否有效地控制货币量的多少。 4.货币政策有效性理论发展的线索: 自由与干预是西方经济学的主线索; 对货币控制的认识经历了从外生到内生的演变; 对货币作用的认识经历了从中性到非中性的转变。

43 二、新古典学派的“面纱论”  该学说产生于普遍实行金币本位制的19世纪末、20世纪初,其代表人物有甘末尔、费雪、马歇尔和庇古。
该学说产生于普遍实行金币本位制的19世纪末、20世纪初,其代表人物有甘末尔、费雪、马歇尔和庇古。   其基本信条在于货币数量的增减必然会引起物价的升降。 该学说有两大分支,一支是费雪的现金交易数量说,另一支是庇古的现金余额数量说。 

44  1.现金交易数量说: 2.现金余额数量说: 现金交易数量说以货币行使流通手段职能为前提。在此基础上,费雪给出交易方程式: MV=PT
 现金交易数量说以货币行使流通手段职能为前提。在此基础上,费雪给出交易方程式: MV=PT 2.现金余额数量说:   现金余额数量说把因人们贮藏而处于“不动”状态的货币(即执行储藏手段的货币)作为研究对象,并提出剑桥方程式: M=kPY

45 简要评价: 总体而论,新古典学派的货币数量说认为,货币仅仅是笼罩于实质经济之上的一层“面纱”。实质经济可以自行其是,与“面纱”多大全然无关。用宏观经济模型来概括,即不管货币如何变动,经济始终处于充分就业状态,因此,货币政策是完全无效的。

46 三、哈耶克的货币中性理论 哈耶克在维克塞尔中立货币概念的启发下,进一步研究了货币与物价、货币与经济的均衡关系,在1931年出版的《物价与生产》一书中,提出了著名的中立货币说。 他认为,在静态的均衡经济中,货币数量是一定的。在动态经济中,如果变动货币供应量,就将使货币失去中立性而引起经济失衡。 哈耶克认为,物价体系很难灵活地适应各种情况的变化。因此,要实现货币完全中性,有一定的困难。

47 四、凯恩斯的货币政策有效性理论  1.外生货币论
 1929~1933年大萧条的残酷现实粉碎了古典主义的充分就业美梦,并迫使经济学家重新思考,凯恩斯的《通论》就是这一时代的产物。 凯恩斯主义对货币政策有效性的评价不仅包括凯恩斯本人的外生货币论及其对货币变动效应的阐述,而且应包括IS-LM模型对货币政策效果的评价。 1.外生货币论 货币供应是由中央银行控制的外生变量,它的变化影响着经济运行,但自身却不受经济因素的制约。

48  2.货币变动的效应 凯恩斯认为,货币供应量变动对经济的影响是通过利率来实现的。这可表示为:
2.货币变动的效应    凯恩斯认为,货币供应量变动对经济的影响是通过利率来实现的。这可表示为: Ms↑→超额Ms→债券购买→债券价格↑→利率↓→投资↑→总需求↑→产出、就业或物价↑   凯恩斯还注意到,货币供应量的增加能否顺畅地传导到最后环节并提高社会总产出水平,还受制于以下三个条件: ①增加货币供应量能否降低利率 ②降低利率能否扩大投资 ③是否已达到充分就业均衡 由以上归纳,凯恩斯对货币政策总的看法是:货币政策很重要,但财政政策更为重要。

49 3.IS-LM 框架与货币政策有效性条件   模型中的IS曲线反映了产品市场中储蓄与投资相等时的所有收入(Y)和利率(i)的组合,而LM曲线则反映了货币市场中货币供求达到平衡时的所有收入(Y)和(i)的组合。通常情况下,IS曲线斜率为负,LM曲线斜率为正。其曲线形态及其政策含义见下图:

50 图示 IS-LM曲线形态及其政策含义

51 4.后凯恩斯主义的货币可控性理论 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凯恩斯主义阵营分化为新剑桥学派和新古典综合派。在货币理论方面,它们修正和发展了凯恩斯主义的外生货币论,分别提出了形式外生货币论和内生货币论。 新剑桥学派认为,从形式上看,货币供应量虽然由中央银行资产运用渠道投放出去,但从实质上看,这个量的大小并不完全由中央银行自主决定,在很大程度上是中央银行被动适应公众货币需求的结果,而货币需求的大小又取决于经济的盛衰及人们的预期。

52  央行对货币供应的控制能力和效果有限的原因:
 ①货币需求高涨时,商业银行会设法逃避中央银行的控制,主动增加贷款,货币供应量也会相应扩大;②金融体系和私人部门可以变相地“创造”货币,如商业票据等;③货币供应存在方向上的不对称。  中央银行减少货币供应的阻力很大,致使其增加货币供应的能力远大于其减少货币供应的能力。而这些阻力往往来自中央银行以外的其他部门。  尽管形式外生货币论从“形式”上承认货币的外生性,但它却包含了内生货币论的内容。

53 新古典综合派提出的内生货币论:  新古典综合派彻底打破了新剑桥学派在形式和内容上的不一致性,鲜明地提出了内生货币论,认为货币供应量主要由商业银行和企业的行为所决定。中央银行无法支配的领域包括:①商业银行的存款派生和信用创造行为;②金融创新能变相地创造部分货币;③企业之间的“非自愿”的商业信贷(即拖欠应付款)也会成为银行贷款的替代融资方式。  总之,货币供应量是一个受经济体系内诸多因素制约的内生变量,中央银行对货币供应量的控制只能是相对的,而不可能是绝对的。

54 5.货币主义的短期有效理论  弗里德曼认为,V在长期内是一个不变的数量,而在短期内可以作轻微的波动。因而,不仅货币需求函数具有内在的稳定性,而且货币供应量M成为名义收入Y的决定性因素。在此基础上,弗里德曼论述了适应性预期下货币的作用和货币政策的相对重要性。  适应性预期是指经济主体根据自己过去的预期失误来调整其对未来的预期。在适应性预期下,货币供应量的变动效应可下图中的菲利普斯曲线加以说明。

55 图示 货币主义的货币扩张效用

56   在凯恩斯主义看来,财政政策是政府进行需求管理的重要手段,货币政策只能唱“配角”。货币主义却认为,扩张的财政政策最终还得通过货币供应量的扩张来实现,因为纯粹的财政政策往往以非生产性的财政支出“挤出”生产性的私人投资而降低经济效率。由此不难推导出“货币政策最为重要”的结论。   总的来看,货币主义一方面完全肯定中央银行的货币控制能力,另一方面,则认为货币作用的短期内的有效与长期内的无效是并存的。对于货币政策来说,避免因货币供应变动引发经济的短期性波动是尤为重要的。

57 6.理性预期学派的货币政策无效理论 图示 理性预期下的货币扩张

58  在货币扩张和通货膨胀全然未被预期时,产出会增加;全部被预期时,产出不变。而在部分被预期时,产出虽然也会有所增加,但增加幅度肯定没有货币扩张全然未被预期时那么大。由于理性预期的存在,货币供应量的变动在短期内是非中性的,在长期内则呈中性。  由于理性预期比货币主义的适应性预期要精确得多,因此货币政策不仅在长期内是中性的,而且在短期内呈非中性的机率也大大小于适应性预期下的短期效应。正因为如此,理性预期学派认为货币政策在总体上是无效的。

59 7.新凯恩斯主义的货币政策有效理论  20世纪80年代,为了应对货币主义和理性预期学派对凯恩斯主义的挑战,一批被帕金(M.Parkin)称为新凯恩斯主义者的中青年学者力图通过构造凯恩斯主义的微观基础,以复活凯恩斯主义的基本信条。  新凯恩斯主义从工资和价格粘性、企业利润最大化和消费者效用最大化以及理性预期这三大假设前提出发,认为市场不能出清,宏观经济处于非瓦尔拉斯均衡状态,货币等名义变量的变动会导致实际产出和就业等实际变量的波动。

60   费希尔(S. Fischer) 利用三种不同类型的劳动合同说明了货币政策对实际产出和就业的影响。
回本章  费希尔(S. Fischer) 利用三种不同类型的劳动合同说明了货币政策对实际产出和就业的影响。  (1)在单期合同条件下,货币政策并不影响产出,但能影响价格总水平。  (2)在交错合同条件下,完全预期到的货币供应量变动仍能影响合同未到期的那部分工人的实际工资,进而影响实际产出。  (3)在指数化合同条件下,货币政策在单期合同指数化情况下是中性的。但在交错合同指数化情况下,由于名义工资刚性和未到期合同的存在,货币政策仍能影响实际产出。 至下节

61 一、计划经济体制下货币制度和货币政策的实践 二、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货币政策的实践
回本章 第五节 中国货币政策的 实践 一、计划经济体制下货币制度和货币政策的实践 二、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货币政策的实践 至下章

62 一、计划经济体制下货币制度和货币政策的实践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我国的货币制度与货币政策服从于国民经济发展计划的需要;货币发行权集中于中央,银行的信贷计划和货币发行计划实行高度集中的管理。在货币政策执行过程中,贯彻始终的是指标管理。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我国的货币政策还要服从于国家财政计划的需要。 这一时期我国货币政策实践的特征可归纳为以下几点:

63  * 1.在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只有信贷计划的指标管理,不存在市场经济中的货币政策工具。
* 1.在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只有信贷计划的指标管理,不存在市场经济中的货币政策工具。  * 2.货币的概念只局限于现金,因此,当时所谓货币政策,实际上是仅限于现金投入和回笼的政策。  * 3.一切货币资金的需求都是为了保证国家计划的执行。  * 4.货币政策要服从于国家财政计划的需要。 

64 二、改革开放以来货币政策的实践  中国20多年来的金融体制改革,涉及金融领域的方方面面、各个角落,发生了令人瞩目的变化。
  中国20多年来的金融体制改革,涉及金融领域的方方面面、各个角落,发生了令人瞩目的变化。 与金融体制改革相适应,我国货币政策的目标、工具和传导机制也发生了重大变化。 这一期间,在贯彻执行货币政策的过程中出现了很多新的情况: 

65  1.1979年贯彻国民经济“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八字方针 2.1984年信贷失控与1985年紧缩银根
1.1979年贯彻国民经济“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八字方针   2.1984年信贷失控与1985年紧缩银根  3.1986年“稳中求松”和1987年“紧中有活”的货币政策到财政、银行“双紧”方针  4.1988年严重的通货膨胀与治理整顿的实施  5.1994~1996年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  6.1997年开始的“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相结合的宏观经济政策 

66 这一时期货币政策实践的主要特征:   (1)货币政策逐渐成为公认的调节国民经济的重要手段。 (2)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日趋明确。
回本章 这一时期货币政策实践的主要特征: (1)货币政策逐渐成为公认的调节国民经济的重要手段。 (2)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日趋明确。 (3)货币政策的工具指标和中介指标日趋完善。 (4)基本上采取“紧”的货币政策。 (5)注重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配合运用,特别在近期存 在通货紧缩的情况下,更应注意发挥积极的财政政策和 稳健的货币政策的合力作用。 至下节

67 第六节 开放条件下货币政策的 国际协调  一、货币政策国际协调的含义 二、货币政策国际协调的动因 三、货币政策国际协调的基本方法
回本章 第六节 开放条件下货币政策的 国际协调 一、货币政策国际协调的含义 二、货币政策国际协调的动因 三、货币政策国际协调的基本方法 四、货币政策国际协调的有效性 五、中国货币政策的国际协调 至下章

68 一、货币政策国际协调的含义 定义:各国充分考虑国际经济联系,有意地以互利的方式调整各自货币政策的过程。它通常分为以规则为基础的协调和随机协调两种,前者以各种制度为基础,后者主要为应付某一具体事件,有关国家进行磋商后作出的、持续时间有限的特殊协议 货币政策国际协调多发生在两种情形下: 一是发生在利益主体(主权国家或经济地区)之间发生了利益冲突时; 二是发生在通过冲突双方的协定或者说妥协可以使双方都获利,亦或说至少可以改善一方的境况而另一方不受到损害时

69 二、货币政策国际协调的动因 1.货币政策国际协调的外在动因:
国际经济学界广泛认为经济的相互依存性是进行货币政策国际协调的一个外在动因。按照西方经济学家的理解,这种相互依存主要体现在结构上的相互依存,经济目标上的相互依存,国家之间政策(包括货币政策)上的相互依存。 2.货币政策国际协调的内在动因: 货币政策的溢出效应(Monetary Policy Spillover Effect)——溢出效应可以通过多种渠道传递,一般认为主要是通过贸易渠道和资本流动渠道。

70 三、货币政策国际协调的基本方法 采用的基本方法往往是博弈论的方法
博弈论(Game Theory)又称对策论——其主要特征是决策主体之间的行为是直接相互影响的,因此,决策主体在决策时必须考虑其他决策主体的反应。

71 四、货币政策国际协调的有效性 1.宏观经济计量模型的不确定性 2.违约冲动带来的不确定性 3.政策协调中分配利益和分摊协调成本的不确定性
4.协调过程中政策目标的矛盾性

72 五、中国货币政策的国际协调   1.中国货币政策国际协调的现状
回本章 五、中国货币政策的国际协调 1.中国货币政策国际协调的现状 经过20多年的改革开放,特别是加入WTO后,中国经济和金融目前已经初步具备了开放经济的特点。与此相适应,我国货币政策国际协调也迈开了坚实的步伐,主要体现在: (1)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国际性组织在资金贷款、政策对话、技术援助、法律协调以及信息交流等方面卓有成效的合作 (2)与区域性经济组织的合作与协调 2.中国货币政策国际协调需要解决的问题: (1)汇率协调问题 (2)利率协调问题 (3)中国在国际协调中的地位问题 (4)国际监管合作问题 至下章


Download ppt "第十一章 货币政策调控  第一节 货币政策及其目标 第二节 货币政策工具 第三节 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和时滞"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