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病 原 生 物 学 医 学 微 生 物 学 Medical Microbiology 广州医学院病原生物学教研室.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病 原 生 物 学 医 学 微 生 物 学 Medical Microbiology 广州医学院病原生物学教研室."—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病 原 生 物 学 医 学 微 生 物 学 Medical Microbiology 广州医学院病原生物学教研室

2 医学微生物学 各论 第二篇 细菌学各论 第十章 化脓性细菌

3 化脓性细菌——能感染人体并引起化脓性炎症的细菌
概 述 化脓性细菌——能感染人体并引起化脓性炎症的细菌 化脓性球菌: 革兰氏阳性球菌——主要介绍葡萄球菌、链球菌、肺 炎球菌; 革兰氏阴性球菌——主要介绍脑膜炎双球菌、淋球菌。 化脓性杆菌:主要为革兰氏阴性杆菌,如大肠埃希菌属、变形杆菌属,假单胞菌属及厌氧菌等。

4 第一节 葡萄球菌属(staphylococcus)

5 是最常见的化脓性球菌,80%以上的化脓性炎症由其引起,分布非常广泛。
主要包括三个菌种:金黄色葡萄球菌(s.aureus)、表皮葡萄球菌(s.epidermidis)及腐生葡萄球菌(s.saprophyticus),另外还包括产色葡萄球菌、人形葡萄球菌、木糖葡萄球菌等三十余种 。

6

7

8

9 一、生物学性状 形态染色 培养特性 生化反应 单个菌体呈球形,呈葡萄串状排列,直径平均0.8 μm,G+菌,无鞭毛,无芽孢;
培养特性营养要求不高,普通培养基即可生长,中等大小S型菌落,并因种不同出现金黄色、白色、柠檬色脂溶性色素,金萄菌溶血毒素在血平板上形成β溶血。 生化反应 触酶阳性 致病菌株分解甘露糖。

10 金黄色葡萄球菌普平板 金黄色葡萄球菌血平板

11 金黄色葡萄球菌

12 抗原结构 葡萄球菌A蛋白(SPA) 存在于细胞壁上的表面抗原,可与IgG的Fc段结合,可进行协同凝集,并具有抗吞噬等生物学活性。 荚膜 多糖抗原(磷壁酸抗原)

13 Antigenic Structure

14 分类 三种葡萄球菌的主要性状 性状 金黄色葡萄球菌 表皮葡萄球菌 腐生葡萄球菌 菌落色素 金黄色 白色 柠檬色 血浆凝固酶 + -
分类 三种葡萄球菌的主要性状 性状 金黄色葡萄球菌 表皮葡萄球菌 腐生葡萄球菌 菌落色素 金黄色 白色 柠檬色 血浆凝固酶 + - 分解葡萄糖 甘露醇发酵 α溶血素 耐热核酸酶 A蛋白 致病性

15 上为金黄色葡萄球菌,下为表皮葡萄球菌

16 对热、干燥、消毒剂、UV等因素均有较强抵抗力 耐盐,在10~15%NaCl培养基中生长(选择) 对染料及龙胆紫敏感
是无芽胞细菌中最强的 对热、干燥、消毒剂、UV等因素均有较强抵抗力 耐盐,在10~15%NaCl培养基中生长(选择) 对染料及龙胆紫敏感 对青霉素、金霉素、红霉素等抗生素均高度敏感,但对青霉素的耐药菌株>90%

17 二、致病性 致病物质 酶: 毒素: 细胞毒素(、、、、杀白细胞素)、表皮剥脱毒素、毒性休克综合征毒素-1、肠毒素等 其他:
凝固酶、纤维蛋白溶酶、耐热核酸酶、透明质酸酶、脂酶等 毒素: 细胞毒素(、、、、杀白细胞素)、表皮剥脱毒素、毒性休克综合征毒素-1、肠毒素等 其他: 粘附素、荚膜、胞壁肽聚糖等

18 凝固酶(coagulase) 抵抗吞噬细胞的吞噬。 保护病菌不受血清中杀菌物质的破坏。 使感染病灶具有局限化、脓汁粘稠和形成血栓等病理特性。
能使人和兔血浆发生凝固的酶类,分游离型和结合型两种。此酶与金黄色葡萄球菌致病性相关,保护细菌抵抗吞噬及其它杀菌物质作用,并决定了金黄色葡萄球菌引起化脓性感染时的感染特点:病灶局限、不易扩散、而且脓汁粘稠。是鉴别有无致病性的重要指标。 致病机理: 抵抗吞噬细胞的吞噬。 保护病菌不受血清中杀菌物质的破坏。 使感染病灶具有局限化、脓汁粘稠和形成血栓等病理特性。

19 葡萄球菌溶素(staphylolysin)
为损伤细胞膜的外毒素,按抗原性不同,可分为、、、,对人类致病的溶素,主要是溶素。 使多种哺乳动物RBC溶血,对白细胞、肝细胞等均有损伤作用。

20 杀白细胞素(leukocidin) 一种破坏白细胞的外毒素 主要破坏中性粒细胞和巨噬细胞的细胞膜,抵抗宿主吞噬细胞功能。

21 肠毒素(enterotoxin) 是一种较耐热(100℃30mim)的外毒素。 导致以呕吐为主要症状的食物中毒。

22 表皮剥脱毒素(exfoliative toxin)
又称表皮溶解毒素 能使表皮与真皮脱离,引起烫伤样皮肤综合症(SSSS)。患者皮肤呈弥漫性红斑并形成水疱,继以表皮上层大片脱落,炎症反应较轻微。

23 毒性休克综合征毒素-1( TSST-1) TSST-1可引起机体发热,增加机体对内毒素的敏感性,使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强,引起血管功能紊乱而导致休克。 可引起机体多器官多系统的功能紊乱或毒性休克综合征(TSS)。

24 其他 纤维蛋白溶酶 耐热核酸酶 透明质酸酶 脂酶 超抗原

25 超抗原

26 所致疾病 化脓性感染: 毒素性疾病: 局部感染 全身感染(败血症、脓毒血症) 食物中毒 假膜性肠炎(菌群失调症) 烫伤样皮肤综合征
毒性休克综合征

27

28

29 三、免疫性 有一定的天然免疫力 感染后获得一定的免疫力,不强,难以防止再次感染

30 四、微生物学检查 标本的采集:依据不同病情采取不同标本 直接涂片镜检 分离培养鉴定 药敏实验 葡萄球菌肠毒素检查

31 五、防治原则 预防很重要,医务人员的带菌率高达70% ,是院内交叉感染的重要传染源;注意个人卫生、公共卫生,不滥用抗生素;
治疗应选择敏感药物;自身菌苗的脱敏疗法。

32 致病性葡萄球菌的鉴定依据: 产生血浆凝固酶(+) 耐热核酸酶(+) 金黄色色素(+) 溶血素(+) 发酵甘露醇(+)

33 五、防治原则 预防很重要,医务人员的带菌率高达70% ,是院内交叉感染的重要传染源;注意个人卫生、公共卫生,不滥用抗生素;
治疗应选择敏感药物;自身菌苗的脱敏疗法。

34 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 (coagulase negative staphylococcus,CNS)
过去认为不致病,但目前已成为医源性感染的常见菌,而且耐药菌株为金葡更为多见。 CNS十余种与致病有关,最多是表皮葡萄球菌和腐生葡萄球菌。 常引起泌尿系统感染、细菌性心内膜炎、败血症及术后感染。

35 第二节 链球菌属(steptococcus)
链球菌属分类 根据血平板上溶血现象分类 1.甲型溶血性链球菌:菌落外1~2mm宽草绿色不完全溶血环( α溶血),为条件致病菌。 2.乙型溶血性链球菌:菌落外2~4mm宽透明的完全溶血环(β溶血),致病力最强。 3.丙型链球菌:不溶血,不致病。

36 根据抗原结构的分类 多糖抗原—C抗原分群:A、B、C等20群,对 人致病的90%属A群 细胞壁 蛋白抗原—M型抗原分型:A群100型、B群4型、 C群13型等 根据氧的需要分类 需氧链球菌 致病菌 兼性厌氧链球菌 厌氧链球菌 ————条件致病菌

37 一、A群链球菌

38

39

40

41 生物学特性 形态染色 单个菌体呈球形,G+,链状排列,无芽胞,无鞭毛,有菌毛,幼龄时有荚膜;与葡萄球菌比较,菌体略小,在其卵圆端连接 ;
培养特性 营养要求较高,普通培养基生长不良,需加入血液、血清、葡萄糖等; 血清肉汤——易形成长链,呈沉淀生长 血平板 ——灰白色,半透明细小S型菌落,有β溶血。

42 生化反应 触酶(—)、菊糖发酵(—)、胆汁溶解(—) 抗原结构 蛋白质抗原(表面抗原)——型特异性,主要为M抗原 多糖抗原(C抗原)——群特异性 核蛋白抗原(P抗原)——无特异性 抵抗力 不强。青霉素首选,极少产生耐药性。

43

44 致病性 致病物质 侵袭性酶 透明质酸酶 链激酶(SK) 链道酶(SD) 细胞壁成分 脂磷壁酸(LTA) M蛋白 肽聚糖 细胞壁受体 F蛋白
外毒素 致热外毒素(溶原性A群) 链球菌溶素(SLO,SLS) 侵袭性酶 透明质酸酶 链激酶(SK) 链道酶(SD)

45 细胞壁成分 肽聚糖 细胞壁受体 F蛋白 脂磷壁酸(LTA)——增强细菌对细胞的黏附(表面受体) M蛋白 ——抗吞噬
——与人类心肌、肾小球基底膜有共同抗原, 引起超敏反应性疾病 肽聚糖 细胞壁受体 F蛋白

46 外毒素类 致热外毒素(红疹毒素)——发热、红色皮疹(猩红热) 链球菌溶血素:根据对O2的稳定性分为SLO和SLS。
——含有-SH蛋白质,对O2敏感,还原后具有溶血作用 ——破坏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对心肌、神经细胞也有毒性作用 ——抗原性强,2~3周出现抗“O”抗体,维持数月至1年,其效价>1:400可做为新近感染或风湿活动指标 (2)SLS ——小分子糖肽,对O2稳定 ——血平板上β溶血 ——无抗原性

47 侵袭性酶 透明质酸酶 链激酶(链球菌溶纤维蛋白酶) 有利于细菌扩散 链道酶(链球菌DNA酶)
链激酶(链球菌溶纤维蛋白酶) 有利于细菌扩散 链道酶(链球菌DNA酶) 感染特点:感染病灶与周围界限不清,易于扩散,脓汁稀薄

48 所致疾病 化脓性感染: 局部 全身(败血症、产褥热) 中毒性疾病:猩红热 超敏反应性疾病:风湿热、急性肾小球肾炎

49 链球菌感染沿淋巴管扩散

50 免疫性 体液免疫 蛋白抗体(M抗体) 致热外毒素抗体 各型间无交叉

51 微生物学检查与防治 标本采集——涂片镜检——分离鉴定 血清学实验——抗链球菌溶血素O实验(ASO)
治疗首选青霉素G ,避免链球菌完全可减少风湿热和肾小球肾炎的发病。

52 二、肺炎链球菌 Streptococcus pneumoniae Pneumococcus

53 形态与染色 革兰阳性双球菌 直径1μm。矛头状,钝端相对 厚荚膜 鞭毛 芽胞 自溶酶

54

55 培养及生化反应 培养特性 营养要求高 在固体培养基上形成 “脐状”菌落 a溶血环 液体:混浊 澄清 生化反应 可发酵菊糖,胆汁溶解试验阳性

56 致病性与免疫性 致病物质 荚膜 肺炎链球菌溶血素O 脂磷壁酸 神经氨酸酶 所致疾病 人类大叶性肺炎 免疫性
牢固的型特异性免疫(荚膜多糖型特异性抗体)

57 微生物学检查法 标本:痰液 脓液 血液 脑脊液 直接涂片镜检 分离培养:血琼脂平板 鉴别试验
标本:痰液 脓液 血液 脑脊液 直接涂片镜检 分离培养:血琼脂平板 鉴别试验 肺炎链球菌与甲型溶血性链球菌菌落相似,应加以鉴别:①菊糖发酵试验;②胆汁溶菌试验;③奥普托欣试验(optochin test) 动物试验

58 三、其它链球菌 B群链球菌(GBS)——无乳链球菌 GBS正常寄居阴道与直肠,带菌率30%
新生儿感染(经产道或呼吸道)败血症及脑膜炎死亡率高。 D群链球菌——肠球菌 条件致病菌,为医院感染的重要致病菌,常见尿路感染。 甲型溶血性链球菌 条件致病菌,可引起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 变异链球菌与龋齿发病有关。

59 第三节 奈瑟菌属 Neisseria

60 两者关系 脑膜炎奈瑟菌 淋病奈瑟菌 相似点: 生物学性状 差异: 荚膜:有荚膜(脑),分离初期有荚膜(淋)
脑膜炎奈瑟菌 淋病奈瑟菌 两者关系 相似点: 生物学性状 差异: 荚膜:有荚膜(脑),分离初期有荚膜(淋) 质粒:很少有质粒(脑),有质粒(淋); 所致疾病:引起脑膜炎(脑),引起泌尿生殖系统疾病(淋)。 感染部位不同,标本取材部位不同

61 脑膜炎双球菌

62

63 生化反应:氧化酶及触酶(+),分解葡萄糖和麦芽糖
生物学性状 形态染色: G— ,呈肾型,成双排列(凹面相对,凸面相背),有荚膜及菌毛 培养特性 ——营养要求较高,血平板或巧克力平板或卵黄双抗平板,形成光滑透明“露滴样”菌落 专性需氧,5~10%CO2,37℃(>40 ℃ < 30℃均不生长)pH7.4~7.6 易产生自溶酶 生化反应:氧化酶及触酶(+),分解葡萄糖和麦芽糖 抗原和分类:根据荚膜多糖群特异性抗原的不同可分为13个血清群,根据膜蛋白不同,各血清群又可分为若干血清型 抵抗力:很弱

64 抗原构造、抵抗力

65 致病性与免疫性 脑膜炎双球菌的致病特点是冬末春初好发,存在于鼻咽部,儿童由于血脑屏障发育不完全,发病率较高 致病物质
荚膜:抗吞噬,增强侵袭力 菌毛:有利于细菌黏附和侵入 内毒素:引起小血管、毛细血管坏死、出血,导致皮肤淤斑、肾上腺出血、微循环障碍、DIC、中毒性休克等。

66 所致疾病——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人是唯一宿主:5-15%正常人鼻咽带菌(流行期70-80%,我国A群为主) 传染源:带菌者、病人 传播途径:飞沫传播,经呼吸道感染 潜伏期:2-3天 临床类型 ——普通型:高热、出血性皮疹、脑膜刺激症状 ——爆发型:内毒素休克、DIC,24h之内死亡 ——慢性败血症型:少数成人病程迁延数日 前两种以儿童多见 免疫性

67 脑膜炎奈瑟菌 中枢神经系统 菌/败血症 鼻咽腔繁殖 主要侵犯蛛网膜 暴发型脑膜炎 繁殖入血 微循环衰竭、内毒素休克、DIC

68 儿童和成人的脑膜炎症状

69

70 免疫性 6月~2岁年龄组婴儿免疫力最低,是易感人群

71 微生物学检查 标本 病人:脑脊液、血液、皮疹液 带菌者:鼻咽拭子 标本保温保湿送检,最好床边接种 直接涂片镜检:有诊断价值 分离鉴定
快速诊断

72 防治原则 综合性预防措施 隔离病人、检查带菌者、预防性投药,室内通风 流脑疫苗: 6个月-2岁接种两次,间隔1月
A群脑膜炎球菌多糖抗原。制备疫苗 青霉素、磺胺大剂量治疗 脑膜炎接种

73 二、淋病奈瑟菌(gonococcus) ——淋球菌

74 脓汁标本中 急性病人:细菌位于中性粒细胞内 慢性病人:细菌位于细胞外
生物学特性 形态染色:与脑膜炎奈瑟菌相似, G—,双球菌,咖啡豆状,有荚膜和菌毛,无芽胞,无鞭毛 脓汁标本中 急性病人:细菌位于中性粒细胞内 慢性病人:细菌位于细胞外 培养特性:与脑膜炎奈瑟菌相似,营养要求更高,只能在巧克力平板及专用培养基上生长,形成灰白色细小S型菌落 生化反应:氧化酶(+),只分解葡萄糖,不分解麦芽糖等其它糖类 抗原及分类:以外膜蛋白抗原分16个血清型 抵抗力:极弱(与脑膜炎奈瑟菌相似)。

75 扫描电镜

76

77 致病物质 菌毛(决定有无致病性) 荚膜 外膜蛋白 脂多糖 IgA1蛋白酶

78 所致疾病 单纯性淋病 生殖系统慢性感染 播散性淋病(1-3%) 人是唯一宿主,性接触传播,潜伏期2-5天 临床类型 “脓漏眼”
所致疾病——淋病(化脓性炎症), 人是唯一宿主,性接触传播,潜伏期2-5天 成人淋病绝大多数通过性接触感染,是重要的性传播疾病(sexually transmitted disease,STD) 临床类型 单纯性淋病 生殖系统慢性感染 播散性淋病(1-3%) 新生儿淋球菌性结膜炎 “脓漏眼”

79 微生物学检查法 标本 保暖、保湿、立即送检 直接涂片镜检 分离培养与鉴定 巧克力色培养基快速诊断法 ELISA法、核酸杂交、PCR技术

80 防治原则 预防淋病应取缔娼妓、防止不正当的两性关系 新生儿1%硝酸银滴眼,或红霉素、四环素眼药膏
药物首选青霉素,但多有耐药性,应用新型青霉素族抗生素

81 第四节 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
假单胞菌属是一大类G-杆菌,对人类关系较大的为铜绿假单胞菌(P.aeruginosa),俗称绿脓杆菌,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为一种常见的条件致病菌。

82 铜绿假单胞菌 生物学特性 G-杆菌(微弯),有荚膜、菌毛及鞭毛(丛毛菌),运动活泼
专性需氧,普通培养基生长良好(4℃生长),菌落大小不一,扁平湿润,边缘不齐,产生带荧光的水溶性色素(青脓素和绿脓素),血平板透明溶血。 抵抗力强,天然抵抗多种抗生素及消毒剂——多重耐药。

83

84

85 致病性 致病物质为内毒素、菌毛、荚膜、胞外酶、外毒素余多种致病因子 所致疾病——化脓性感染 本菌广泛存在于医院环境及人体肠道、呼吸道及皮肤,为条件致病菌,在医院感染中占10~30%,通过多种途径感染人体任何组织和器官 ——皮肤黏膜损伤:烧伤,创伤等 ——免疫低下时引起多种器官感染 ——也可引起全身感染(菌血症、败血症) ——多重耐药

86 防治 加强医用仪器的消毒,防止医院感染 疫苗 治疗可选用广大霉素、多粘菌素。


Download ppt "病 原 生 物 学 医 学 微 生 物 学 Medical Microbiology 广州医学院病原生物学教研室."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