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wnload presentation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1
日本現代經濟的發展 產業結構的變遷 經濟高度發展的原因 經濟高度發展的問題 輕工業→重工業 產業升級,外移與轉型 外部環境的配合
第一節 日本現代經濟的發展 輕工業→重工業 產業結構的變遷 產業升級,外移與轉型 外部環境的配合 合宜的政府政策 經濟高度發展的原因 和諧的勞資關係 有效率的企業管理 分布不均與環境問題 經濟高度發展的問題 泡沫經濟 與 產業外移 人口老化
2
農業活動的特色 經營方式集約 因: 山多平原少 可耕地僅佔13% 高度經濟發展 原本有限的耕地,轉為工業或都市用地
每戶耕地平均不到一公頃 經營方式集約
3
產業結構的變遷 第三級產業成為日本經濟主體 軍備 擴張 勞力密集的紡織工業 鋼鐵、造船等重工業 石化、耐久性消費財、服務業
現代工業肇始: 十九世紀中,明治維新 第三級產業成為日本經濟主體 軍備 擴張 1950 年代 1970 年代 1980 年代 勞力密集的紡織工業 鋼鐵、造船等重工業 石化、耐久性消費財、服務業 輕便省油、技術密集低耗能 汽車、資訊、電子 第二級產業人口、產值下降 第三級產業人口、產值日增 歷經兩次石油危機
4
高耗能、低附加價值 技術密集、低耗能
5
日本三級產業GDP值 石油危機 產業轉型 服務業日益普及 勞力密集高耗能 高汙染產業外移 發展技術密集低耗能產業 石化、耐久性消費財
6
日本工業分布圖 工業區位:交通 分布:太平洋沿 岸 海運是日本經濟 的生命線
7
日本工業發展條件 (1)缺點:礦產缺乏 (2)優點: A.眾多的優質勞工; B.優良的技術; C.豐富的水電; D.便利的海運(進口原料,加工出口) E.充裕的資金
8
圖 8-4 2006 年主要國家的能源進、出口總量與生產量統計圖
9
外部環境的配合 日本經濟高度發展的原因(一) 美蘇冷戰 美國經濟援助 美國取消戰爭賠償 並提供資金與物資恢復軍需工業生產 遭戰爭破壞的工廠
能以最新技術與設備重建 韓戰&越戰 成為美國軍需補給站 帶動鋼鐵、汽車、纖維等產業發展 世界能源價格低廉 美日安保條約 國防經費低
10
合宜的政府政策 日本經濟高度發展的原因(二) 扶植基礎工業 出口導向政策 政府常提供補助、低息貸款等措施 擴大產業規模與競爭力
穩定匯率,並長期採低匯率政策 利於產品輸出與國際競爭 貿易出超大國
11
日本經濟高度發展的原因(三) 和諧的勞資關係 高度認同工作 企業生產效率高 產品品質佳 盡忠、工作勤奮、追求完美
12
日本經濟高度發展的原因(四) 有效率的企業管理 有效率的企業管理 提升企業競爭優勢的關鍵 ex:豐田式生產方式成為許多企業學習的管理方式
13
豐田式生產方式 核心:即時性生產 減少庫存 減少浪費、消滅不良品、降低成本、提高生產力
Toyota Production System「TPS」 核心:即時性生產 減少庫存 減少浪費、消滅不良品、降低成本、提高生產力 乾淨整齊生產線 隨時以表單看板 豐田市豐田汽車總部 詳列生產狀況
14
終身雇用制與年功式薪資 終身雇用制與年功式薪資 有助於技術員工的培養 降低資深員工流動率 年資淺 年資深 > 薪資 < 生產力 薪資
15
分布不均與環境問題 經濟高度發展的問題(一) 出口導向經濟 人口與產業高度集中於狹小的沿岸平原 都市:交通擁擠 房價高漲 物價昂貴
太平洋 & 瀨戶內海 人口與產業高度集中於狹小的沿岸平原 都市:交通擁擠 房價高漲 物價昂貴 水質汙染 空氣汙染 地層下陷 沿海重工業區: 等公害事件
16
泡沫經濟 企業獲利 增加 經濟高度發展的問題(二) 國民資產增值速度>實質經濟成長 1985~1990 國內資金過多,大量投入房市與股市
經濟長期成長,平均每人所得提高 1960~1995日圓升值原料進口便宜 1980國際原油下降運輸成本降低 1985日圓急速升值,為緩和衝擊,政府採低利率政策 企業獲利 增加 1985~1990 國內資金過多,大量投入房市與股市 房地產價格與股市大漲 資金大量外流,購買外國房地產或購併產業 國民資產增值速度>實質經濟成長 泡沫經濟
17
泡沫經濟的破滅 經濟成長表現不佳 為防止景氣過熱 & 抑制投機行為 政府提高銀行利率 & 調高土地稅 股價房市大跌
過度擴充的企業 面臨倒閉危機 銀行放款無法回收 金融體質惡化 失業率提高 經濟成長表現不佳
18
產業外移 經濟高度發展的問題(三) 降低生產成本 拓展海外市場 對外投資、產業外移 加速跨國企業成長 勞工土地成本增加
大量出口 環保意識抬頭 各國採限制日貨進口政策 降低生產成本 拓展海外市場 對外投資、產業外移 歐洲 美洲 亞洲 加速跨國企業成長
19
為避免產業外移導致空洞化 全球布局時 生產關鍵性技術與製程留在日本 積極發展高科技新興產業 ex:通訊 資訊網路 生化科技…等
20
經濟高度發展的問題(四) 人口老化 平均壽命延長 老年人口比例高 生育率降低 幼年人口比例低 老年人口比例高達20% 人口高齡化
21
高齡化社會的問題與因應 政府財政負擔嚴重 勞動力短缺 醫療、退休支出費用高 產業外移至勞力充沛、低廉區 將影響日本未來經濟的發展
勞動人口的變化 負成長 日本人口成長變化
22
朝鮮半島現代經濟的發展 北韓的經濟發展 南韓的經濟發展與特色 中央集權計畫經濟體制 有限度的經濟開放政策 政府政策的引導 進口替代→出口擴張
第二節 朝鮮半島現代經濟的發展 中央集權計畫經濟體制 北韓的經濟發展 有限度的經濟開放政策 政府政策的引導 進口替代→出口擴張 →重化工業→產業升級 南韓的經濟發展與特色 政府扶植大型企業
23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朝鮮半島以 380N 為界 北部:為實施共產主義的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 南部:為實行民主主義的大韓民國
24
北韓的經濟發展 社會主義國家 經濟體制:中央集權 計畫經濟 礦產&水力豐富 致力重工業發展 農業、輕工業落後, 生活必需品嚴重不足
北韓平壤金日成銅像廣場
25
北韓的經濟開放 始於1980年代初:仍以自力更生 自給自足為主 主要對象:中國、南韓 1998年:開放金剛山觀光特區
1991年:設立羅先經濟自由貿易區 2004年:設立開城工業園區 為有限度、漸進式開放 北韓經濟漸露曙光
26
南韓的經濟發展與特色 1950年代:韓戰結束後接受美援 經濟緩步復興 1960年代:推動「進口替代」「出口擴張」政策
發展加工出口業,經濟結構輕工業為主 1970年代:發展重化工業 至1970年代末期,經濟轉為輕重工業並重 1980年代:推動產業升級 以資訊產業為主 1990年代:第三級產業日益重要 第三級產業為今日經濟主體 2007年三級產業人口結構
28
經濟發展特色-以大企業集團為主 政府以各種政策扶植大企業的發展 ex:優惠利率,獨占政府合約 企業競爭力強 國家經濟以大型企業為主
前30家大企業營業額占韓國GDP的76% ex:三星集團規模龐大 ~跨足電子 機械、化工、金融等產業 ~營業額占韓國GDP的1/5
29
國家經濟以大型企業為主的優缺點 優點:企業競爭力強~國家整體經濟快速成長 缺點: 由少數大企業掌握利益,中小企業生存不易 國內貧富差距擴大
大企業擴張迅速,向國內外金融機構大量借貸 易受外在環境衝擊,連帶影響國家經濟 ex:1997受東南亞金融風暴牽連,損失慘重
30
特有的內部條件 韓國:財閥研發資金充裕 臺 灣 韓 國 排名 企業 研發投資 相較前期 成長率(%) 1 台積電 205 -2 三星電子
臺 灣 韓 國 排名 企業 研發投資 (百萬英鎊) 相較前期 成長率(%) 1 台積電 205 -2 三星電子 2,466 37 2 聯電 121 26 現代汽車 976 102 3 鴻海 116 47 LG電子 776 41 4 友達 83 48 LPL 209 49 5 華邦 78 Hynix 199 13 6 明碁 74 30 韓國電力 181 22 7 南亞科 70 24 浦頂 139 8 華碩 55 44 SK電信 137 16 9 台達電 53 LG化學 86 19 10 華映 52 現代重化 58 30
31
三星的手機 三星、樂金的面板產量世界第一 三星、樂金的家電產業,已對日本造成威脅 現代汽車在世界各地設廠,產量大增,南韓成為世界前五大汽車生產國
32
2009年三星電子集團營收達新台幣四.八兆元,鴻海集團則在二.八兆元,但三星員工約二十萬人,鴻海則有九十萬人;在員工平均年薪部分,三星為四.八萬美元,鴻海則只有四○八六美元。
換句話說,三星只用不到鴻海四分之一的人力,每名員工平均薪資待遇是鴻海的十一.七倍,卻創造出鴻海一.七倍的營收。 早期三星也是以代工起家,但八○年代以後努力發展自有品牌,並維持很大比重由內部工廠生產製造;因此,拿來與純製造代工的鴻海相較,更能看出三星在跨足品牌經營後,為企業所創造出的附加價值與競爭優勢。
33
臺灣與韓國 2002年臺灣與韓國對於國產品消費率的比較 33
34
韓國國產節目播放比例規定比較
35
韓國國產節目播放比例規定比較 現況 電影 每年播出的總時數最少要有25%以上是國內製作 動畫 每年播出的總時數最少要有45%以上是國內製作
流行音樂 每年播出的總時數最少要有60%以上是國內製作 政策規定 每年播出的總時數最少要有30%以上是國內製作(宗教電視4%) 每年播出的總時數最少要有40%以上是國內製作(宗教電視4%) 其他廣電業者每個月最少亦必須播出50%以上國內自製的節目。資料來源:韓國放送協會
36
1.政策:韓劇的成功,首先應歸功於政府及時立法並制定了相應的政策。早在1999年,韓國政府就設定了文化產業發展的總目標:用5年時間,使韓國文化產品的產值在世界文化市場上的份額增加5倍,即從僅占1%,提升為占5%。 1999年2月,韓國政府發佈了《文化產業振興基本法》,把文化產業界定為“和文化商品的生產、流通、消費相關的所有產業”,隨後,又制定並完善了《著作權法》、《電影振興法》、《演出法》、《廣播法》、《音像製品及遊戲類產品法》等一系列相關法律,為韓國文化產業的發展制定了比較完善齊備的“遊戲規則”,這就為韓劇的產業化發展奠定了法律基礎。
37
韓國《電影振興法》(Film Promotion Law)規定電影院每年需放映韓國電影片達法定放映天數146天。文化與旅遊部考量韓國國產電影片之供需,容許映演業者得減少法定放映天數不超過20天。若某家電影院在電影熱門檔期放映韓國電影,該戲院國產電影之法定放映天數得再減少至多20天。因此,電影院實際之法定放映天數有從最長之146天(40%)到最短之106天(29.04%)不等。 政府對違反放映配額規定的行政措施為:(一)、放映國產電影片未達配額天數在20天以內,每少放映一天戲院最低處罰吊銷1天之營業;(二)、超過20天之處罰為每少放映一天吊銷2天之營業(Cited from Lee, 2005, p.18)。馮建三(2005,頁153)也根據資料指出,如果映演業者宣稱放映國產片,實則放映外片,最高罰款500萬韓元。 原文: 韓國電影的配額論述:從與過去文獻的對話觀點再論進口、拷貝、銀幕及電視配額 - 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網址:
38
另外韓國目前唯一的電影保護政策銀幕配額制度,在二○○六年七月縮減為七十三天,對於小眾、藝術電影的生存造成影響,但對於大型電影集團而言,影響有限。這意味著韓國電影已經慢慢成熟,以目前市佔率超過五成而言,已經能抓住韓國閱聽眾的喜好,並且能與好萊塢等境外媒體抗衡。
39
2.大財閥投資:韓國政府還積極爭取三星、LG、現代等大企業參與影院建設、錄影帶發行,在大城市裏購買主要電影院,或是建立新的複合式電影院,來形成電影院連鎖網。也創造了《大長今》,《明成皇后》等系列暢銷電視連續劇。 台灣電影與韓國電影產業相比,最大的不同就是台灣缺少中大型的製片機構,韓國電影的發行市場是由大型的電影機構所主導,發行機構透過產業的垂直整合,擴展到製作與映演業,並有能力掌控戲院的上片與營收。 相較之下台灣電影只有小型製作公司,在籌資上缺乏資金挹注,只能依賴政府的輔導金,製作品質缺乏控管又無法掌握戲院通路,更無資源做大型的行銷宣傳,許多影片上映幾天就草草下片,或根本無法上片。
40
韓國電影的振興絕不是奇蹟,在產業界、官方、民間資金的合作下,影片的素質與多樣性大幅提升,創造出國片市場佔有率超過五成的成績,也養成韓國觀眾觀看國片的習慣。這也意味著內需市場對於韓國電影的支持,使其有穩固的市場規模提升產業的良性循環,進而向海外市場輸出影視產品,韓國電影產業慢慢具有好萊塢向國際市場經略的特性。
Similar presentati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