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兒童骨科衛教文章 台北榮總 骨科部 兒童骨科.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兒童骨科衛教文章 台北榮總 骨科部 兒童骨科."—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兒童骨科衛教文章 台北榮總 骨科部 兒童骨科

2 以長片狀股骨粗隆切骨術進行髖關節假體修整手術 陳威明*陳天雄 羅惠熙
以長片狀股骨粗隆切骨術進行髖關節假體修整手術 陳威明*陳天雄 羅惠熙 一、 前言  髖關節假體再置換常是複雜而需要較高技巧及經驗的手術。成功的再置換手術取決於完善的術前評估,包括診斷,如何拔除假體及進行重建,是否植骨,假體的選擇,及採用何種手術入路。 以往,傳統式的股骨粗隆切骨術(Conventional Trochanteric Osteotomy),廣泛用於複雜的髖關節假體修整術,它的確可以提供較佳的手術視野,但是它對於去除位於股骨遠端的骨水泥或遠端已有骨骼長入(Bone Ingrowth)的無水泥固定體(Cementless stem)助益有限。此外,它亦無法用於矯正現存之股骨變形,方便假體之拔除及再置入。根據文獻報告,傳統的股骨粗隆切骨術有相當多的手術合併症,包括延遲癒合、不癒合,鋼絲斷裂等,當術前股骨粗隆已有骨質質疏鬆,股骨近端側骨骼缺損,或肢體不等長需要進行長度矯正時,這些合併症更容易發生。如果採用長片狀股骨粗隆切骨術將截骨處延伸至股骨幹,以上的問題便可以迎刃而解。 此篇報告介紹長片狀股骨粗隆切骨術之適應症及其臨床結果。 二、 適應症 1. 複雜的髖臼假體再置換,需要較好的手術視野。 2. 骨水泥固定之股骨假體再置換,遠端的骨水泥尚未鬆動或是遠端骨水泥深不可及。 3. 加長型假體(Extensively porous-coated stem)之再置換。 4. 股骨形狀彎曲變形,術前X光量測(Preoperative templating)和再置換之假體體形狀差異太大。

3 三、 研究料料與方法  隨訪四十五位以此方法進行髖關節假體再置換的病人,平均截骨長度為十二公分,其中有兩位病人無法隨訪,其餘四十三位於術後六週、三個月、六個月,及每隔一年以X光評估截骨合情況,截骨癒合的定義為於X光正片及側面均見到骨痂(Bridging Callus)的生成。 四、 結果  遠端截骨處經過平均三十二個月的追蹤,癒合率為百分之百,此外所有的股骨假體均無鬆動現象。百分之八十七的截骨處於六個月內癒合,百分之八十交截骨處缺口(Gap)於十二個月內完全消失。長片狀截骨的長度,使用鋼纜(Cable)固定的數目,並未影響截骨癒合的時間(P>0.05)。值得注意的是,置有塊狀同種異體骨移植(Strut Onlay Allograft)之截骨處癒合時間較久(P=0.031)。  總計有兩例截骨片段(fragment)發生骨折,一例發生於塊狀異體骨移植之上緣,另一例發生於第一根鋼纜(Cable)固定處,然而兩例骨折移位均小一公分,不需再次手術。 五、 結論  長片狀股骨粗隆切骨術有以下五項優點: 1. 截骨長度較長,可以於目視下移除骨水泥或長柄假體(Extensively porous-coated stem)縮短手術時間,出血及減少皮質骨(Cortical bone)骨折及穿孔的危險。 2. 可以矯正股骨變形,以利股骨假體再置入。 3. 截骨長度較長提供大復位面積(Surface area of reattachment),利位固定及骨癒合。 4. 保留前方軟組織及股外側肌(Vastus Lateralis)之血液供應,減少不癒合或延遲癒合之機會。 5. 如術前病患外展肌肉較無力走路跛行,可以將截骨片段往遠端移位增加肌肉張力。  遠端截骨處癒合率高達百分之百,相當令人滿意,我們建議此項新技術可泛運用於較複雜的髖關節假體再置換。

4 身心健康─生長痛(刊載於中時晚報) 文/吳慧芬
生長痛好發於三至五歲,與八至十一歲年齡層的幼童,白天活蹦亂跳的小朋友,夜晚卻三不五時哭鬧地說腳好痛,常讓家長慌亂得不得了。 台北榮民總醫院骨科部骨折科主任陳威明表示,醫界對於生長痛的成因,目前仍不明朗,只了解它有發作部位不固定,好發於夜晚、集中於下肢卻忽左、忽右等特色,與骨癌、肌腱炎固定在某一處發作情況,有很大的不同。 有人說生長痛是長得太快所導致的,事實上骨骼生長是不會疼痛的,可能是因為生長痛好發於未成年孩子間,所以把它定名生長痛。 要說人們生長最快速的時期,應該是十二歲至十八歲間,但這個階段卻不是生長痛的好發年齡層,因此,把生長痛與長得太快扯在一起,是沒有理論根據的。 生長痛多發生在下肢的大腿、小腿、關節等部位,沒有固定的患部,更沒有紅腫熱痛、硬塊等現象,發作時間不長,多在三十分鐘內,小朋友可能會痛到哭醒,但實際上,家長不必太過擔心。 如果經由驗血、X光等檢查,證實疼痛部位並沒有血球值異常、骨骼異常等現象,那麼這類生長時期所發生的生長痛,多可在長大後不藥而癒。 生長痛是一種良性的疼痛,不需要積極治療,也不會有惡化為其它疾病之虞,家長的角色,是在孩子生長痛發作時候,給予安慰與鼓勵,必要的時候可適時熱敷、按摩,通常不需要投予止痛藥。 值得注意的是,部分疾病也常以肢體疼痛為表現,這時家長要注意孩子是否有疼痛固定於一處?患部是否有紅腫熱痛?能否觸摸得到腫塊?疼痛時間在三十分鐘以上?有食慾異常及跛行?白天是否也會疼痛等情況? 如果有上述任何一項表現,家長應帶著孩子前往骨科檢查,臨床上骨樣性骨瘤患者,就常以夜晚疼痛為表現,骨癌初期也時以酸痛不已為症狀,這需要家長多些細心,才能讓孩子早期被診斷出來,得到較好的預後。


Download ppt "兒童骨科衛教文章 台北榮總 骨科部 兒童骨科."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