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wnload presentation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1
货币银行学 第三次辅导课内容 曹 萍
2
第五篇 国际金融与金融国际化 第十三章 国际收支及其调节 ● 此为全书第五篇, ● 与前面章节的关系, ● 有三章篇幅: ▲第十三章讨论国际收支、国际储备、对外债务国际支付与国际结算等问题。 ▲第十四章研究的是国际资本流动以及国际资本流动形成的国际金融市场。 ▲第十五章讨论金融国际化。介绍中国金融对外开放的主要进程、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后中国金融业面临的形势。
3
第十三章 国际收支及其调节 (一)本章应该重点识记的基本概念: 国际收支:国际收支是在一定时期内一个国家(地区)和其他国家(地区)进行的全部经济交易的系统记录。既包括国际贸易,也包括国际投资,还包括其他国际经济交往。 国际收支平衡表:国际收支平衡表是以某一特定货币为计量单位,全面系统地记录一国国际收支状况的统计报表。 经常项目:经常项目反映的是实际资源在国际间的流动,它包括货物、服务、收入和经常转移四个子项目。 自主性交易:自主性交易是指那些基于交易者自身的利益或其他的考虑而独立发生的交易,主要包括经常项目和资本与金融项目中的交易。 调节性交易:调节性交易是指为弥补自主性交易所造成的收支不平衡而进行的交易,因此也被称为弥补性交易。可以说,调节性交易是自主性交易的附属物,其本质是为弥补自主性交易收支不平衡而进行的一种融通性交易。
4
负债率:负债率指一定时期一国的外债余额占该国当期的国民生产总值的比率。通常来说,负债率不应大于20%。即负债率=外债余额/国民生产总值≤20%。 债务率:债务率指一定时期一国的外债余额占该国当期外汇总收入的比率。一般而言,债务率=外债余额/外汇总收入≤100%。 偿债率:偿债率指一国还债额占当年该国外汇总收入的比例,该比率不应超过20%,即偿债率=年偿还外债本息/年外汇收入≤20%。 国际结算:按照一定的程序和规则并借助于相应的结算工具,实现资金跨国界转移、清偿国际间债权债务关系的行为就是国际结算。 信用证:信用证是由开证行根据申请人(进口商)的要求和指示,向出口商开出的在特定期限内,凭信用证规定单据取得确定金额的书面承诺
5
(二)本章应该了解和掌握的主要内容: ▲从学习国际收支的概念及内涵入手,进一步掌握国际收支平衡表的构成、各项目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内在联系。 ▲学习判断国际收支失衡的依据及方法,在此基础上分析导致国际收支失衡的各种原因,重点掌握国际收支失衡的各种调节机制和调节政策。 ▲掌握国际储备的概念及构成,明确国际储备的作用,了解国际储备的规模管理与结构管理的原则、依据和方法。 ▲掌握外债的含义、衡量外债的指标,了解外债的作用、外债管理的主要内容。 ▲了解国际交往的货币支付,进而理解现代国际支付的基本流程与特点,学会运用各种结算工具及各种结算方式。
6
第十四章 国际收支及其调节 (一)本章应该重点识记的基本概念: 国际资本流动:是指资本跨越国界从一个国家向另一个国家的运动。国际资本流动包括资本流入和资本流出两个方面。 国际直接投资:是指那些以获得国外企业的实际控制权为目的的国际资本流动,主要以三种形式进行:一是采取独资企业、合资企业和合作企业等方式在国外建立一个新企业,这种形式通常又被称为绿地投资;二是收购国外企业的股权达到拥有实际控制权的比例;三是利润再投资,即投资者将在国外投资所获利润保留下来,继续扩大对企业的投资,或者在东道国进行其他直接投资活动。 国际间接投资:也就是国际证券投资,是指在国际证券市场上发行和买卖中长期有价证券所形成的国际资本流动。目的是获利,而不是企业的经营利润,因此投资者并不追求对企业的控制权。
7
国际金融市场:是指国际资金按照市场规则融通的场所或运营网络。国际金融市场的交易对象和交易活动与国内金融市场并无本质差异,只是交易范围和参与者往往跨越国界,其作用也有所不同。 离岸金融市场:是指同市场所在国的国内金融体系相分离,既不受所使用货币发行国政府法令管制,又不受市场所在国政府法令管制的金融市场。 掉期外汇交易:是指在买进或卖出即期外汇的同时,卖出或买进远期外汇,其目的在于轧平外汇头寸,防止由于汇率变动而遭受损失。银行同业间及大公司经常利用掉期交易。它与远期外汇交易的明显区别是,在交易过程中远期外汇交易不涉及即期外汇交易。 套汇:是指利用同一时刻不同外汇市场的汇率差异,通过贱买贵卖某种外汇赚取利润的行为。 辛迪加贷款:又称银团贷款,一般由一家或几家银行牵头,牵头银行接受借款人的委托,负责组织贷款,并同借款人商定贷款协议;参加银行参与贷款银团并提供一部分贷款。辛迪加贷款可规避贷款风险,提供数额大、期限长的资金。
8
欧洲债券:是指一国筹资者在本国以外的国际债券市场上发行,以欧洲货币为面值并由一国或几国的金融机构组成辛迪加承销的债券。 全球债券:是指在全世界各主要资本市场同时大量发行,并且可以在这些市场内部和市场之间自由交易的一种国际债券。 外国债券:是指一国筹资者在某一国家债券市场上发行,以该国货币为面值并由该国金融机构承销的债券。典型的外国债券有外国筹资人在美国债券市场上发行的“扬基债券”,在日本债券市场上发行的“武士债券”以及在英国债券市场上发行的 “猛犬债券”。 国际股票:是指由股票市场所在地的非居民股份公司发行的股票。如我国公司在国外证券交易所发行的股票。 离岸金融市场:是指同市场所在国的国内金融体系相分离,既不受所使用货币发行国政府法令管制,又不受市场所在国政府法令管制的金融市场。
9
掉期外汇交易:是指在买进或卖出即期外汇的同时,卖出或买进远期外汇,其目的在于轧平外汇头寸,防止由于汇率变动而遭受损失。银行同业间及大公司经常利用掉期交易。它与远期外汇交易的明显区别是,在交易过程中远期外汇交易不涉及即期外汇交易。 套汇:是指利用同一时刻不同外汇市场的汇率差异,通过贱买贵卖某种外汇赚取利润的行为。 辛迪加贷款:又称银团贷款,一般由一家或几家银行牵头,牵头银行接受借款人的委托,负责组织贷款,并同借款人商定贷款协议;参加银行参与贷款银团并提供一部分贷款。辛迪加贷款可规避贷款风险,提供数额大、期限长的资金。
10
第六篇 中央银行与货币供求均衡 ● 此为全书第六篇: ● 与前面章节的关系:此前是市场主体的经济行为。但自发的经济行为会引起经济总量的变化,也容易失控,故一要掌握金融行为与金融变量和经济变量间的关系,二要积极发挥中央银行的作用。
11
● 有四章篇幅: ▲第十六章专门讨论中央银行的相关问题,如中央银行的历程、类型、性质与职能,重点分析了中央银行的业务及其相互关系。 ▲第十七章研究了货币需求的问题,介绍了各种货币需求理论及其发展脉络,讨论了我国货币需求的决定与影响因素。 ▲第十八章研究的是货币供给问题,阐释了现代信用货币的供给机制,主要的货币供给理论,以及货币供给的内生性与外生性问题,并分析了我国的货币供给问题。 ▲第十九章讨论了货币供求的均衡与失衡问题。研究了货币供求均衡与社会总供求均衡之间的关系,分析了影响货币供求均衡的主要因素。重点研究了货币失衡的两种状况——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
12
第十六章 中央银行 (一)本章应该重点识记的基本概念: 中央银行:中央银行是专门制定和实施货币政策、统一管理金融活动并代表政府协调对外金融关系的金融管理机构。在现代金融体系中,中央银行处于核心地位,是一国最重要的金融管理当局。 单一中央银行制:是指国家单独建立中央银行机构,使之全面、纯粹行使中央银行职能,并监管全部金融企业的制度。它又分为一元制、二元制和多元制三种具体形式。世界大多数国家如英、法、日和我国目前都实行这种制度。 复合中央银行制:是指国家不专门设立行使中央银行职能的银行,而是由一家大银行既行使中央银行职能,又经营一般银行业务的银行管理体制。这种复合制度主要存在于前苏联和东欧等国,我国在1983年以前也一直实行这种银行制度。
13
跨国中央银行制:是指由参加某一货币联盟的所有成员国联合组成的中央银行制度。跨国中央银行发行共同的货币,并为成员国制定相对统一的金融政策。这种中央银行制度的典型代表有欧洲中央银行。 准中央银行制:是指在一些国家或地区,并没有通常意义上的中央银行制度,只是由政府授权某个或某几个商业银行,或设置类似中央银行的机构,部分行使中央银行职能的体制。新加坡和我国香港地区是其典型代表。新加坡不设中央银行,而由货币局发行货币,金融管理局负责银行管理、收缴存款准备金等业务。
14
存款准备金:在商业银行吸收存款的总额中,必须保留一部分现款以备客户随时提取,这部分现款就是存款准备金。 超额准备金:准备金中法律规定的部分,必须存入中央银行,超过法律规定的部分,即为商业银行的超额准备金。 再贴现:又叫重贴现,是指商业银行将其对工商企业已经贴现的票据向中央银行再办理贴现的资金融通行为。 清算业务:是指一定经济行为所引起的货币关系的计算和结清。作为银行的银行,各商业银行等其他金融机构都在中央银行开立账户,因此由中央银行来负责清算它们之间的资金往来和债权债务关系具有客观的便利条件。
15
(二)本章应该了解和掌握的主要内容: ▲从整体上认识和理解中央银行产生、发展及其在市场经济中的地位与作用。 ▲认识中央银行体制的类型,掌握中央银行的性质与职能。 ▲认识中央银行的资产负债关系,掌握中央银行资产负债表的结构与分析方法。 ▲结合中央银行基本原理,深刻认识我国中央银行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 ▲了解中央银行清算业务形成和发展,掌握中央银行清算业务的含义、支付清算系统的类型和作用。
16
第十七章 货币需求 (一)本章应该重点识记的基本概念: 货币需求:是指社会各部门在既定的收入或财富范围内能够而且愿意以货币形式持有的数量。 名义货币需求:是指社会各经济部门在一定时点所实际持有的货币单位的数量,如1万美元、5万元人民币、8000英镑等,通常以Md表示。 实际货币需求:是指名义货币数量在扣除了物价变动因素之后的货币余额,它等于名义货币需求除以物价水平,即Md/P。 恒久收入:是一个人拥有的各种财富在长期内获得的收入流量,相当于可观察到的长期平均收入。恒久收入越高,则所需要的货币量也就越多。 流动性陷阱:是指当利率降到一个低点以后,人们的货币需求会变得无穷大的一种极端形式,此时中央银行无论增加多少货币供应,都对利率不起作用。如果存在“流动性陷阱”,意味着当局调节利率和货币政策可能是无效性的。
17
(二)本章应该了解和掌握的主要内容: ▲了解货币需求的含义、分析角度和基本内容。 ▲认识并理解各种货币需求理论的主要内容和理论贡献。 ▲掌握货币需求理论的发展脉络。 ▲认识影响中国货币需求的主要因素。
18
第十八章 货币供给 (一)本章应该重点识记的基本概念: 货币供给:是指一定时期内一国银行系统向经济中投入、创造、扩张(或收缩)货币的行为。 货币供给量:是指一国各经济主体(包括个人、企事业单位和政府部门等)持有的、由银行系统供应的债务总量。它包括两个主要部分:现金和存款货币。其中现金是由中央银行供给的,表现为中央银行的负债;存款货币是金融机构供给的,体现为商业银行的存款性负债。 内生变量:又叫非政策性变量,是指在经济体系内部由诸多纯粹经济因素影响而自行变化的变量。这种变量通常不为政策所左右,如市场经济中的价格、利率、汇率等变量。 外生变量:又称政策性变量,是指在经济机制中受外部因素影响,而由非经济体系内部因素所决定的变量。如税率等。
19
基础货币:又称强力货币或高能货币,是指处于流通界为社会公众所持有的现金及银行体系准备金(包括法定存款准备金和超额准备金)的总和。整个银行体系内存款扩张、货币创造的基础。 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指法定存款准备金占全部活期存款的比例。 超额准备金:是指商业银行超过法定存款准备金而保留的准备金,超额 准备金占全部活期存款的比率就是超额准备金率。 存款货币:是指存在商业银行使用支票可以随时提取的活期存款。活期存款没有期限规定,客户可随时签发支票用于结算和日常支付。
20
原始存款:一般是指商业银行接受的客户以现金方式存入的存款和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的再贴现或再贷款而形成的准备金存款。原始存款是商业银行从事资产业务的基础,也是扩张信用的源泉。 派生存款:派生存款则是原始存款的对称,是指由商业银行发放贷款、办理贴现或投资等业务活动引申而来的存款。 货币乘数:乘数通常是指两个经济变量之间倍数。货币乘数是指货币供给量对基础货币的倍数关系,亦即基础货币每增加或减少一个单位所引起的货币供给量增加或减少的倍数。
21
(二)本章应该了解和掌握的主要内容: ▲了解货币供给含义,区分货币供给与货币供给量。 ▲认识并理解货币供给的内生性与外生性问题。 ▲理解并掌握货币供给的决定以及同基础货币与货币乘数之间的关系。 ▲认识中央银行和商业银行在货币供给中的地位与作用,掌握商业银行创造存款货币的机制。 ▲理解影响我国货币供给的因素是怎样产生作用的。
22
第十九章 货币均衡 (一)本章应该重点识记的基本概念: 货币均衡:货币均衡是指货币供给与货币需求基本相适应的货币流通状态。若以Md表示货币需求量,Ms表示货币供给量,货币均衡则可表示为: Md = Ms。 货币失衡:货币失衡是同货币均衡相对应的概念,又称货币供求的非均衡,是指在货币流通过程中,货币供给偏离货币需求,从而使二者之间不相适应的货币流通状态。其基本存在条件可以表示为:Md≠Ms。 通货膨胀:是指由于货币供给过多而引起货币贬值、物价普遍上涨的货币现象。
23
零售物价指数:又称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是一种用来测量各个时期内城乡居民所购买的生活消费品价格和服务项目价格平均变化程度的指标。但是,消费品只是社会最终产品的一部分,不能说明全面的情况。 批发物价指数:是反映不同时期批发市场上多种商品价格平均变动程度的经济指标。它是包括生产资料和消费品在内的全部商品批发价格,但劳务价格不包括在内。 国民生产总值平减指数:是反映不同时期批发市场上多种商品价格平均变动程度的经济指标。它是包括生产资料和消费品在内的全部商品批发价格,但劳务价格不包括在内。 通货紧缩:是指由于货币供给不足而引起货币升值、物价普遍、持续下跌的货币现象。它描述的是与通货膨胀完全相反的货币经济现象。
24
(二)本章应该了解和掌握的主要内容: ▲了解货币均衡的含义、基本内容、实现条件及其同社会总供求之间的关系。 ▲认识并理解货币失衡内容及表现形式。 ▲理解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的含义及测定指标。 ▲了解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发生的原因及其对经济的影响。 ▲理解治理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的主要措施。
Similar presentati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