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wnload presentation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1
《金融理论与实务》 第四讲 金融创新 中央党校经济学教研部 曹 立
2
四 个 问 题 一、金融创新概述 二、金融创新的内容 三、金融创新的深远影响 四、从美国金融危机看金融创新
3
一、金融创新概述 (一)金融创新的涵义 (二)金融创新的背景 (三) 金融创新的理论基础
4
(一)金融创新的涵义 1、创新的内涵 “创新”概念最早是由美国经济学家约瑟夫·阿罗斯·熊彼特提出的,在其1912年著的《经济发展理论》一书中首次使用.
5
熊彼特认为,创新就是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即实现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一种从未有过的新组合,并引入生产体系。
这种新组合包括:引入新产品、引进新技术、开拓新市场、开拓并利用新的原材料来源、采用新的生产组织和管理方式,实现企业的组织更新。
6
金融创新 金融创新:就是把创新的概念运用于金融业
7
理解金融创新的三个层面 1、宏观层面的金融创新将金融创新与金融史上的重大历史变革等同起来,认为整个金融业的发展史就是一部不断创新的历史,金融业的每项重大发展都离不开金融创新。
8
2、中观层面的金融创新是指上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以后,金融机构特别是银行中介功能的变化,它可以分为技术创新,产品创新以及制度创新。
3、微观层面的金融创新仅指金融工具的创新。
9
我国学者对此的定义为: 金融创新就是把创新的概念运用于金融业。金融创新是指金融内部通过各种要素的重新组合和创造性变革所创造或引进的新事物。并认为金融创新大致可归为三类:(1) 金融业务创新;(2) 金融组织创新;(3) 金融制度创新。
10
金融创新的类别 (1)国际清算银行根据金融创新的功能将金融创新分成五类:
价格风险转移创新,主要为市场参与者提供有效的手段以处理价格或汇率风险; 信用风险转移创新,就是重新分配拖欠或违约风险;
11
流动性创新,用于增加市场的流动性、为借款者开辟新的资金来源渠道以及帮助市场参与者规避资本金限制;
信用创新,用于增加借款资金的总额; 债券创新,用于增加金融机构的资本金基础。
12
(2)加拿大经济委员会将金融创新分成三大类:
市场扩大类金融创新工具,这类工具通过吸引新的投资者并为借款者提供新的机会来增加市场的流动性和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
13
风险管理类金融创新,这类工具将金融风险在风险偏好者(对风险不敏感者)或能够抵消风险暴露者之间进行重新配置,因为它们能够更好的承担风险;
14
投机类工具和程序创新,这类工具为参与者利用不同市场上金融工具成本和收益的差异进行套利提供了便利,这些差异反映了不同金融市场在风险、信息、税收和监管方面的不同。
15
金融创新的历史考察 纵观国际金融混业的发展历程,基于金融创新和风险特征差异性,国际金融混业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20世纪60-70年代中期,金融创新以“突破管制”为核心,严格监管和存款保险制度的建立使金融风险处于较低水平;
16
金融创新的历史考察 70年代末-80年代,金融创新以“风险管理”为核心,该阶段高通胀和利率市场化的快速推进触发美国银行储贷危机,相对于欧洲全能型银行的混业模式,美国分业经营制度使银行竞争力低下,加剧了金融脱媒发展,银行体系爆发系统性风险; 90年代以来,以“交易结构创新”为核心的资产证券化过度发展,投资银行成为风险重灾区。
17
金融创新的主观原因 (1)金融市场的主体是“经济人”,追逐超额利润是他们的天性; (2)金融监管当局寻求政治支持的努力; (3)社会公众的客观需求。
18
金融创新的客观原因 一是金融市场的不确定性和金融风险的增大; 二是放松管制为金融创新开拓了发展空间;
三是技术进步(如计算机技术和通讯技术的进步)、金融工程学的发展(如资产定价模型的发展和应用)
19
金融创新动力 始于规避风险:衍生品出现(如股票指数期货) 投机需求驱动:(投机的得与失) 资产管理与金融创新:流动性、安全性、盈利性
20
金融创新动力 运用金融创新降低成本: 降低管理成本与融资成本 金融创新使金融机构在竞争中取胜: 增强银行业的核心竞争力
21
1、以突破管制为核心的金融创新,严格监管下风险处于较低水平
从历史上看,规避管制是金融创新的重要原因。当某种监管约束可以合理地或被默认地予以规避,并带来收益,就会发生创新。金融管制与金融创新是辩证的关系,金融管制的目的是金融业的稳定和安全,它通常以牺牲金融机构的效率为代价;而金融创新的目的是为了盈利,它通常会对金融体系的安全性形成冲击。
22
60-70年代中期金融创新以规避管制为核心,具有如下三个特征:
第一,银行是该阶段金融创新的主要推动者,这与当时以间接融资为主的金融体系相匹配。
23
第二,多数以突破管制为主要内容的金融创新体现了外部宏观经济环境变化对金融功能提出的客观要求,在某种意义上反映了监管制度调整的滞后。例如,在Q条例规制下,当时美国银行业在法定准备金与存款利率两个方面受到严格限制。而60年代末的高通胀率导致市场利率大幅上升,这使得存款利率上限制度不合理性凸显,连同存款准备金制度,银行业利润大幅下滑。在这种情况下,商业银行产生了欧洲美元、银行商业票据、可转让提款通知书账户(NOW),自动转换储蓄账户(ATS)、货币市场互助基金(MMMF)等形式的金融创新,其意在突破当时针对储蓄账户、定期存款等不合理的管制。
24
第三,经济全球化趋势和金融创新的推进对金融系统的风险管理功能也提出要求。
一方面,负债型创新工具(大额可转让存单和回购协议等)的出现使银行风险敞口扩大,有效推动“负债管理模式”应运而生。该模式将管理的视角由单纯资产管理扩展到负债管理,使流动性为先的经营管理理念转变为流动性、安全性、盈利性并重,体现了管理手段全面性与有效性的提高。 另一方面,服务于经济全球化,旨在为日益扩大的全球贸易提供便利(转移风险)的金融创新工具开始出现,如出口信用等。
25
从风险特征看,严格监管和有限创新环境下,该阶段以银行为核心的金融体系运行稳健。
首先,20世纪30年代大危机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各国相继立法对银行业实行严格的管制,在实行金融分业管理的同时,对利率实行干预与管理,这使相关金融创新风险受到严格监控。 其次,虽然部分金融创新工具带来的信用扩张使银行体系风险敞口扩大,但是负债管理模式和存款保险制度的建立和发展,使相关创新的风险得到事先控制和管理。 最后,尽管对冲基金在50年代就已经出现,有限的金融创新极大限制了其发展速度,在90年代之前的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高风险和难以监控的对冲基金业务规模极小。
26
2、金融创新以风控为核心,银行体系风险显著上升
70年代以来,国际石油供给冲击的影响下,全球能源价格大幅上涨,西方国家普遍出现滞涨和随之而来的高利率。主要国家金融当局普遍放松金融管制,以利率自由化、金融机构自由化、金融市场自由化、外汇交易自由化为主要内容的金融自由化快速发展。
27
20世纪70年代至 80年代,以转移风险和管理风险为目标、以金融衍生工具为载体金融创新得到迅速发展。
第一,在利率、汇率等市场风险波动加大的情况下,期权、期货、互换、与通货膨胀挂钩的金融产品等以转移风险和防范风险为主要特征的金融衍生工具快速发展。第二,金融衍生工具和以银行提供信用支持为特征的中间业务的快速发展,使银行表外资产迅速膨胀。 第三,资产证券化获得初步发展,在改善流动性、创造信用的同时,也为银行转移风险提供了新型工具。
28
最后,在这些金融创新工具的推进过程中,金融交易特征发生较大变化。一方面金融业务界限变得模糊。例如,在为公司融资时,很难明确划分是要通过商业票据或通过发行股票来进行,是通过长期还是短期的金融工具来进行;另一方面,债务工具可交易性的增强使金融市场流动性提高,在改善社会融资效率和扩大金融机构风险管理空间的同时,也为隐蔽风险和资产价格的更大波动提供了土壤。
29
3、金融衍生工具过度发展,投资银行成为风险重灾区
3、金融衍生工具过度发展,投资银行成为风险重灾区 90年代以后,世界经济发展的区域化、集团化和国际金融市场的全球一体化和证券化趋势增强,国际债券市场和衍生品市场发展迅猛,新技术广泛使用,金融市场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这一阶段国际金融市场创新凸显两大特征。 一是资产证券化及相关创新产品快速发展。
30
首先,以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为核心的各类资产证券化规模迅猛增长。
其次,从金融产品创新看,随着融资方和投资人的需求变化及证券化对象的多样化,基于基础资产规模的大小、期限长短、原始权益人的所有权结构等因素差异,资产证券化的交易结构创新成为90年代以后金融产品创新的主要潮流。 最后,资产证券化技术在90年代发展到欧洲,其中英法两国发展最快。但是由于法律制度结构差异欧洲资产证券化的规模远不及美国。
31
二是金融市场国际化趋势加速。 首先,私人资本跨国流动规模迅速增加,大大超过官方资本流动规模。根据IMF统计,国际金融市场全部流入到发展中国家的资金中,从官方来源的净借入占42%,而到1997年私人资本占到90%。 其次,金融机构投资者在国际金融市场的地位迅速上升。90年代之前,诸如养老金、保险公司等机构投资者几乎全部投资于国内金融市场,而90年代中期以后其国际投资份额快速增长。进入新世纪以来,具有较强隐蔽性的对冲基金跨国投资大幅增加。
32
第三,各类金融衍生品的高杠杆操作手段和金融际化进一步吹大了风险泡沫。
一方面,高风险的对冲基金在90年代以后飞速发展,投机和套利是其主要策略,尽管表面上套利似乎能够对冲风险,但是在发生系统性风险的情况下,这种避险功能失效。 另一方面,来自全球的金融资产和金融工具的高杠杆极大增加了投入到高风险领域的资金规模,不仅吹大局部泡沫,也使局部风险向全球蔓延。
33
4、金融衍生工具交易规模的急剧扩大和金融国际化的快速发展使金融风险泡沫不断积聚,最终引爆美国次贷危机和紧随其后的全球金融危机。
第一,高风险的基础资产在结构复杂金融衍生工具、外部评级和各类金融缓释工具的辅助下,风险被掩盖。 第二,投资银行成为风险重灾区。在参与设计发行各类金融衍生品的过程中,投资银行往往承担劣后、包销等高风险职能,同时其也利用自有资金大量购买高风险次级债产品,由于若干监管盲点的存在,投资银行的自有资本远不足以覆盖其承担的风险敞口。
34
(二)金融创新的背景 经济网络化 金融全球化 金融自由化
35
1、经济网络化 以网络为基础的经济发展的特征: 货币数字化 交易成本降低 正外部效应 金融监管与金融自由化并存
36
2、金融全球化 经济全球化与金融全球化 国际资本流动加强:货币与资本的国际化
37
金融市场的国际化:国内市场的国际化、全球市场的联系紧密
金融机构的国际化:银行海外扩张
38
3、金融自由化 资本流动的自由化 交易价格和条件自由化 经营范围自由化 金融机构业务全能化及综合化 金融市场的国际化与自由化
39
(三) 金融创新的理论基础 (1)金融深化理论 (2)理性预期理论 (3)利率平价理论
40
(1)金融深化理论 美国经济学家爱德华· S ·肖对金融与经济发展的关系进行了研究 一是金融先行论:
金融在所有国家经济发展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如果金融领域本身被抑制或扭曲的话,则会阻碍和破坏经济的发展,因此,要实现经济发展,就必须实行金融先行的政策。
41
二是金融深化理论: 要求放松金融管制,实行金融自由化。这与金融创新的要求正相适应,因此成了推动金融创新的重要理论依据。
42
(2)理性预期理论 20世纪70年代初,卢卡斯正式提出了理性预期理论。
理性预期理论的核心命题有两个:第一,人们在看到现实即将发生变化时倾向于从自身利益出发,作出合理的、明智的反应; 第二,那些合理的明智的反应能够使政府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不能取得预期的效果。
43
政府的责任在于确立一种有利于公众进行理性预期的政策规则,减少经济的不确定性。
强硬反对凯恩斯主义政府干预经济的理论和政策,力主经济自由主义,要求建立有效的市场机制,反对金融管制,这与金融创新的要求正相吻合。
44
(3)利率平价理论 利率平价理论由凯恩斯于1923年在其《货币改革论》中首先提出
该理论认为,由于各国间存在利率差异,投资方为获得较高收益,就将其资金从利率低的国家转移到利率高的国家。 利率平价理论研究两国利率之间的差异,以及整个资本的流进流出和它的管制问题,推动了金融创新理论的发展。
45
二、金融创新的内容 (一)金融业务创新 (二)金融组织创新 (三)金融制度创新
46
(一)金融业务创新 金融产品与服务的创新: 流通交易型金融产品(利率、衍生金融产品)
服务类支持的金融产品(电子货币、担保、代理、理财等)。如商业银行的表外业务的发展。
47
表外业务是指商业银行从事的不列入资产负债表,但能影响银行当期损益的经营活动,它有狭义和广义之分。
狭义的表外业务是指那些虽未列入资产负债表,但同表内的资产业务或负债业务关系密切的业务。 广义的表外业务除包括上述狭义的表外业务外,还包括结算、代理、咨询等业务。
48
(二)金融组织创新 限制性金融到竞争性金融 金融组织的界线在打破,整个金融体系面临重新组合
49
(三)金融制度创新 正规金融与非正规金融 金融组织制度、市场制度、监管制度
50
三、金融创新的深远影响 (一)对金融业的影响 (二)对货币政策的影响 (三)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四)金融创新所导致的问题
51
(一)对金融业的影响 提高了金融机构的运作效率 改变了金融企业的组织结构及资产和负债结构 打破了金融结构传统的分工格局
52
(二)对货币政策的影响 1、支付手段创新对货币政策之影响 2、金融产品创新对货币政策的影响 3、融资方式选择中的金融创新对货币政策影响
53
对货币政策产生的后果 扩大了货币供给主体,削弱了中央银行对货币供应的控制 放大了货币乘数,增强了货币创造信用的能力 增加了货币政策的执行难度
54
(三)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加快了储蓄转化为投资的速度 推动了资金的流动 为人们提供了风险担保、转移的途径
55
金融创新使各国的金融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证券业务的发展削弱了银行传统的储蓄和贷款业务。新的金融手段的迅速传播(大多数是表外业务)打破了商业银行和投资银行之间传统的“两分法”,金融机构已逐渐由分业走向了混业,竞争加剧,市场交易量也成倍增长。
56
(1)通过证券市场融资的比例越来越大 证券化是一个发展的过程。银行的中介作用降低。但银行本身也在证券市场上发行和购买债券,这加强了其在证券市场上既是投资人又是借款人的作用。
57
(2)表外业务凸显 衍生金融产品,如买卖选择权、期货、远期汇率合同、利率和货币掉期业务等的丰富和发展,促进了资产负债表外业务的发展,对于银行分散风险稳健经营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表外业务的不规范和缺乏统一的监管标准,再加上它在银行收益中所占的比例较大和不易确定,其监管的难度加大。
58
(3)混业经营 金融创新导致了银行业和证券业之间界限模糊,金融机构之间的竞争加剧。银行正向非专业化发展。
投资银行和保险公司等金融机构也获得了向传统银行业务进军的许可。随着全能外国银行的进入,一国原来的专业化和传统的市场分割逐渐解体,混业经营已成大势所趋。
59
(4)金融全球化的步伐加快 各国金融市场日益走向一体化,金融全球化趋势加快。
金融自由化和证券化的发展,以及科技的进步,使得金融业务范围已远远超出了国界。
60
(四)金融创新所导致的问题 解除管制和金融创新向我们提出了一系列的新问题,需要关注和思考。 (1)金融系统的运行效率(效率与波动)
(2)银行的透明度问题(信息透明) (3)金融系统的稳定性(监管)
61
(4)货币政策的效果 (政策的有效性) (5) 金融创新的道德风险防范(外部控制与强化内部道德责任意识)
62
占领华尔街(Occupy Wall Street)
63
“创造就业而不要战争” “我们共同的特点是占总人口99%的普通大众,对于仅占总数1%的人贪婪和腐败,我们再也无法忍受。”
64
贫富差距拉大,导致社会矛盾深化 美国人口普查局发布的报告显示: 2010年美国贫困率为15.1%,贫困人口达到4620万人,为52年来最高。
社会财富高度向以华尔街为代表的少数富有的美国人集中。最富有的5%美国人拥有全国72%的财富。
65
四、从美国金融危机看金融创新 (一)次贷危机与金融危机 (二)对金融创新的认识 (三)金融创新的趋势
66
(一)次贷危机与金融危机 次贷危机:次级住房抵押贷款,是指银行向信用程度较差和收入不高的借款人提供的、无需支付首付款的住房按揭贷款。
次级住房抵押贷款是一个高风险、高收益的行业。
67
2008年爆发的美国次贷危机,最终发展到全球性金融危机。现在看来,都是各种常人难以看懂的金融创新及衍生品种惹的祸。金融创新、金融监管、金融危机三者互为因果关系。监管常常落后创新。
68
次贷危机缘起 1980年以来,美国放松了对金融管制,资产证券化的兴起、以及利率持续较低,都为次级贷款出现提供了法律和经济环境.
69
911之后,美国为刺激经济,连续13次降低利率,房地产市场迅速膨胀,投机盛行。房价猛烈上涨,银行降低贷款门槛,次级贷款占全部房贷从5%跃升到20%。
70
但是,2004年到2006年美联储连续加息17次,房地产市场开始衰退。房价下跌,抄房者利益链条断裂,受违约率上升和抵押的房产价格出现缩水的双重打击,美国次级贷款市场出现危机。
71
放贷机构正常资金链条断裂,祸及所有利益链条上的银行、基金等金融机构。最有名的两家房利美、房地美遭受重创。
72
资产证券化风险很大 资产证券化,就是将流动性相对不足但预期现金流稳定的金融资产汇集为一个资产池,并进行结构重组合,将其转化为特定风险收益的证券的过程。 为获取资金流动性、同时分散风险,贷款银行机构将住房抵押贷款实施证券化出售给投资者,进而获取手续费收入与证券溢价收入。
73
始于2007年的美国次贷危机,愈演愈烈,并逐步升级为一场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目前金融危机对世界经济的影响已经凸显,各国都在出台经济刺激计划,以期缓解经济衰退的趋势。
74
如果真的是百年未遇的危机 格林斯潘说: 毫无疑问,这个过程我从未见过,现在问题仍未解决……这是半个世纪,甚至可能是百年一遇的大事
75
美国五大投资银行(高盛、摩根士丹利、美林、雷曼兄弟公司 、贝尔斯登公司)一家破产,两家被收购,两家转型(雷曼兄弟公司破产,高盛、摩根士丹利转型,美林、贝尔斯登公司被收购)
花旗、汇丰、瑞士信贷等国际大银行纷纷出问题 美国2008年内宣布破产的银行已达23家,远超过之前5年的总和 全球最大的保险公司—美国国际集团被政府接管
76
成 因 (1)美国实体经济长期失衡 (2)宏观经济政策失误 (3)过度金融创新 (4)金融监管缺陷
77
美国实体经济长期失衡 美国的经济增长模式: 高消费、高负债、低储蓄
78
美国人负债消费,超前消费 美国消费者: 9150亿美元的信用卡债,1.5万亿美元的汽车和其他消费债、10万亿美元住房抵押债
美国消费者: 9150亿美元的信用卡债,1.5万亿美元的汽车和其他消费债、10万亿美元住房抵押债 美国政府:9万多亿美元债务 贸易逆差是1990年的约3.5倍,是本世纪初的约2倍,目前已占国民经济总产值的6%左右
79
以美元为核心的国际货币体系助长了危机 国际货币和金融体系以美元为核心,由美联储肩负美元货币发行和货币监管等职责; 美国的实体经济失衡通过经常项目持续逆差和资本项目的资金流入得以缓解;
80
宏观政策失误 2000年开始,贸易和军费开支猛增的背景下,美联储和布什政府为了避免经济下滑,采取了宽松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长期维持低利率,造成流动性泛滥,直接推动房地产价格迅速上涨,经济泡沫化明显。 2004年美联储连续17次上调利率,借款人难以承受负担,违约现象增多,房价下跌,提供次级贷款的机构出现财务危机,2007年长期积聚的风险集中释放,危机爆发。
81
创新过度 追求利润快速增长,金融衍生品大量出现、债券化过程中的杠杆交易产生风险放大效应,传递到了整个金融体系,传播到世界主要金融市场。
82
监管体系存在缺陷 过去的20年里,全球GDP年均增长3.5%,国际贸易年均增长7%,国际资本流动年均增长14%
美国长期奉行自由的市场经济,过于相信市场本身的自我约束和自我调整能力,监管缺失。
83
美国经济陷入“金融怪圈” 根本原因: 从经济发展和市场经济体制演变的角度来看,美国现在是以金融资本为主导、而不是以产业资本为主导的体制。
在这种体制下,人们普遍追求的是金融投资(投机)所带来的虚拟财富效应,而不是产业资本投资所带来的物质财富效应。
84
这就导致虚拟经济的发展往往会大大超过实体经济的发展,一方面吸纳大量的社会投资涌入金融市场,追逐各种金融商品;另一方面也就极易形成金融泡沫,成为导致金融危机频繁发生的温床。
85
上个世纪70年代“石油危机”之后,美国进行了全面的经济结构大调整,即由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或称后工业化经济)转变。经济全球化即由此而展开。
86
美国经济的发展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1980-1992) (1992-2000) 1、里根时期的结构调整阶段
2、 克林顿时期的新经济繁荣及泡沫 ( ) 3、 小布什时期的战争景气、金融繁荣及泡沫( )
87
以华尔街为代表的美国资本市场在美国经济发展和腾飞过程中起了巨大作用。
帮助美国在20世纪80年代成功向新经济的转轨 美国的高科技产业是美国经济持续增长的重要原因,而美国高科技产业是美国资本市场有效运作的结果。
88
“石油危机”后,美国先后爆发三次金融危机
80年代末90年代初:储贷危机; 90年代末:企业垃圾债券危机; 2007年起:次贷危机及所引发的国际金融危机
89
美国经济实际上陷入了一个“金融怪圈” 美国金融产业为主导的发展模式和市场体制:
刺激经济必须刺激金融——金融市场的繁荣伴随着投机浪潮——为危机的爆发埋下了隐患——带来了金融市场繁荣与经济增长——带来金融泡沫和金融危机。
90
(二)对金融创新的认识 1、金融创新具有历史的必然性 2、金融创新客观上需要金融监管 金融创新的动力之一,就是逃避金融监管!
有效的金融监管是金融安全的重要保证之一。 3、金融创新要与金融体系的发展水平相适应
91
4、坚持金融创新服务于实体经济的原则(脱离实体经济的金融创新是无本之木)
5、坚持金融创新在规避、缓释风险的原则 6、坚持责任清晰、结构简洁、公开透明的原则
92
(三)金融创新的趋势 在整个20世纪,全球金融创新中心,从英国转移到美国而未来的金融创新中心可能由美国向中国转移。当然,全球金融创新的转移并非来易事,要取决于中国对未来金融创新大势的把握和金融创新能力的提升。 从目前全球金融发展的业态来看,将出现三大趋势。
93
第一大趋势是金融网络化而形成的互联网金融
互联网金融的核心是借助信息科学技术追求便捷、自助、普惠的三大目标。 互联网金融对便捷的追求,是互联网金融通过互联网和大数据技术采用新型的风险管理模式开展的资金中介、信用中介和风险中介业务。
94
互联网金融对自助的追求,与传统信用风险式(即传统的银行融资)的融资模式不同,在风险管理模式、利润模式、客户服务模式都是建立在对个体的判断和服务基础之上,如果你要到银行贷款,银行首先要做的是对你这个人进行信用风险的评估,然后再决定你是否可以贷款。这是完全建立在对个体的信用风险把控基础之上的借贷模式。
95
有预测:一旦创造了符合互联网金融要求的信用制度,传统银行将立刻消失,意味着普惠金融时代的到来。
互联网金融对普惠的追求,与传统银行的本性不同。传统银行的本性是嫌贫爱富,你越富它越爱你,你越穷它越嫌弃你。互联网金融是普惠金融,无论是穷是富,人人都可以从网络上获得金融服务。在可预见的未来,互联网金融将彻底改变传统银行的“衙门化”。 目前,互联网金融最大的障碍是信用问题。尽管阿里巴巴、支付宝和淘宝网对金融体系的信用制度有了初步的构建,但依然不够成熟。
96
第二大趋势是金融综合化而形成的大金融 金融综合化趋势的核心是追求大金融。一种金融产品独打天下的局面即将过去,需要多种金融产品整合起来共同服务于经济实体,但不是简单的相加。 如何综合,需要创新,所有金融机构都在为此而努力,使金融综合化的方向已经初现。 首先是链条化。如围绕银行信贷为主线的融资顾问、增信等链条开始形成。 其次是互补化。如现在的银行信贷与金融租赁的互补。 再就是互助化。如投资银行与信贷银行的互助。 所有这些,都预示着金融综合化的大金融创新时代即将到来。
97
第三大趋势是金融低虚拟化而形成的实体金融。
美国次贷危机已经预示了金融服务于实体经济、降低虚拟化程度的基本走向,并且已经成为不可逆转的大趋势,其核心是向直接服务实体经济的转变。 实体经济的发展不断产生新的需求,金融创新的重心已开始落在满足实体经济不断产生的新需求,不是追求在货币空转中获取暴利。 中央政府和监管部门也在引导金融企业直接服务于实体经济,如规定资产证券化不能再证券化,便是为了降低金融虚拟化程度而避免货币空转的一种约束。但降低金融虚拟化程度,关键是要向企业提供全周期服务。
98
目前,全周期的金融服务已初现端倪。现在能够为企业初创期提供的风险投资、增信服务、融资租赁及顾问服务和为企业成长期提供的信贷融资、融资租赁、并购重组、财务顾问服务资产管理、理财咨询以及为企业衰退期提供的拯救重组。这种为企业发展各个时期而打造的全周期金融服务链条,灵活运用不同金融产品组合,提供差异化、多样化的综合金融服务,将有助于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99
谢 谢!
Similar presentati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