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神经系统 第二节 脑 一、 脑 干 二、 小 脑 三、 间 脑 四、 端 脑.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神经系统 第二节 脑 一、 脑 干 二、 小 脑 三、 间 脑 四、 端 脑."—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神经系统 第二节 脑 一、 脑 干 二、 小 脑 三、 间 脑 四、 端 脑

2 二 小脑 位于颅后窝 前面隔第四脑室与脑干相邻 上方籍小脑幕与大脑半球枕叶相邻 小脑的功能: 调节下行运动通路的活动 丘脑间粘合 穹隆
松果体 中脑水管 顶盖 上髓帆 枕叶 二 小脑cerebellum是重要的运动调节中枢,位于颅后窝,前面隔第四脑室与脑干相邻,上方隔小脑幕与大脑半球枕叶相邻(图17-12)。 小脑的功能: 调节下行运动通路的活动 第四脑室 漏斗 下髓帆 垂体 脑桥 延髓

3 (一)小脑的外形 小脑半球 小脑蚓 小脑前切迹 小脑后切迹 小脑扁桃体 小结 蚓垂 蚓锥体 蚓结节 绒球 原裂 后外侧裂 水平裂 小脑体
小脑两侧部膨大,为小脑半球cerebellar hemispheres;中间部狭窄,为小脑蚓vermis(图17-42~44)。小脑上面稍平坦,其前、后缘凹陷,称小脑前、后切迹anterior and posterior cerebellar notches;下面膨隆,在小脑半球下面的前内侧,各有一突出部,称小脑扁桃体tonsil of cerebellum。小脑扁桃体紧邻延髓和枕骨大孔的两侧(图17-45),当颅内压增高时,小脑扁桃体有可能被挤压入枕骨大孔,形成枕骨大孔疝或称小脑扁桃体疝,压迫延髓,危及生命。小脑蚓的上面略高出小脑半球之上;下面凹陷于两半球之间,从前向后依次为小结nodule、蚓垂uvula of vermis、蚓锥体pyramid of vermis和蚓结节tuber of vermis。小结向两侧以绒球脚peduncle of flocculus与位于小脑半球前缘的绒球flocculus相连。 小脑表面有许多相互平行的浅沟,将其分为许多狭窄的小脑叶片(图17-42,43)。其中小脑上面前、中1/3交界处有一略呈V字型的深沟,称为原裂primary fissure;小脑下面绒球和小结的后方有一深沟,为后外侧裂posterolateral fissure;在小脑半球后缘,有一明显的水平裂horizontal fissure。根据原裂和后外侧裂以及小脑的发生,可将小脑分成三个叶:前叶、后叶和绒球小结叶,前叶和后叶又合称小脑体corpus of cerebellum(图17-46)。

4 1.绒球小结叶 原小脑(前庭小脑) 绒球 小结 2.前叶 旧小脑 脊髓小脑 3.后叶 新小脑 大脑小脑
1.绒球小结叶flocculonodular lobe 位于小脑下面前方,由小脑半球的绒球和小脑蚓前端的小结构成,二者之间以绒球脚相连。种系发生上此叶出现最早,因此称原小脑archicerebellum。由于其主要和前庭神经及前庭神经核发生联系,所以又称前庭小脑vestibulocerebellum。 2.前叶anterior lobe 位于小脑上面,为原裂以前的皮质结构。从种系发生上看,前叶和小脑蚓下面的蚓垂、蚓锥体等出现较晚,因此统称为旧小脑paleocerebellum。由于此叶主要接受脊髓小脑前、后束的纤维,故又称脊髓小脑spinocerebellum。 3.后叶posterior lobe 位于原裂以后的大部分小脑皮质结构(不包括蚓垂和蚓锥体),在种系发生上出现最晚,与大脑皮质的高度发生有关,称新小脑neocerebellum。此叶主要和大脑皮质的广泛区域发生联系,故又称大脑小脑cerebrocerebellum。 3.后叶 新小脑 大脑小脑

5 (二)小脑的内部结构 1.小脑皮质 颗粒层 梨状细胞层 分子层 2.小脑核(小脑中央核) 顶核 球状核 中间核 栓状核 齿状核
小脑由表面的皮质、深部的髓质以及小脑核构成。 1.小脑皮质cerebellar cortex 位于小脑表面,并向内部深陷形成沟,将小脑表面分成许多大致平行的小脑叶片。小脑皮质由神经元的胞体和树突组成,其细胞构筑分为3层(图17-47,48):由深至浅依次为颗粒层、梨状细胞层和分子层。 2.小脑核 cerebellar nuclei(图17-49) 又称小脑中央核central nuclei of cerebellum, 位于小脑内部,埋于小脑髓质内。共有4对,由内侧向外侧依次为顶核fastigial nucleus、球状核globose nucleus、栓状核emboliform nucleus和齿状核dentate nucleus。其中球状核和栓状核合称为中间核interposed nuclei,属于旧小脑。小脑核中最重要的是顶核和齿状核。顶核位于第四脑室顶的上方,小脑蚓的白质内,属于原小脑;齿状核位于小脑半球的白质内,最大,呈皱缩的口袋状,袋口朝向前内方,属于新小脑。

6 3. 小脑髓质(白质) 由3类纤维构成 1)小脑下脚(绳状体 ) 连于小脑和延髓、脊髓之间 传入纤维 传出纤维 2)小脑中脚(脑桥臂)
连于小脑和脑桥之间 传入纤维 3)小脑上脚(结合臂) 连于小脑和中脑、间脑之间 小脑中央核 传出纤维 传入纤维 3. 小脑髓质(白质)小脑的白质由3类纤维构成: (1) 小脑皮质梨状细胞发出的轴突终止于小脑中央核和中央核投射至小脑皮质的纤维。 (2) 相邻小脑叶片间或小脑各叶之间的联络纤维。 (3) 联系小脑和小脑以外其他脑区的传入、传出纤维。主要组成3对小脑脚:小脑上、中、下脚(图17-50)。 1)小脑下脚inferior cerebellar peduncle 又称绳状体,连于小脑和延髓、脊髓之间。包含小脑的传入纤维和传出纤维2部分。传入纤维有:起于前庭神经、前庭神经核、延髓下橄榄核、延髓网状结构进入小脑的纤维;脊髓小脑后束及楔小脑束的纤维。传出纤维有:发自绒球和部分小脑蚓部皮质,止于前庭神经核的小脑前庭纤维;起于顶核,止于延髓的顶核延髓束纤维(包括顶核前庭纤维和顶核网状纤维)。 2)小脑中脚middle cerebellar peduncle 又称脑桥臂,为3个脚中最粗大者,位于最外侧,连于小脑和脑桥之间。其主要成分为小脑传入纤维,且几乎全部由对侧脑桥核发出的脑桥小脑纤维构成,只有少许脑桥网状核到小脑皮质的纤维;小脑传出纤维非常稀少,为小脑至脑桥的纤维。 3)小脑上脚superior cerebellar peduncle 又称结合臂,连于小脑和中脑、间脑之间。其主要成分为起自小脑中央核,止于对侧红核和背侧丘脑的小脑传出纤维;其小脑传入纤维主要有脊髓小脑前束、三叉小脑束及起自顶盖和红核的顶盖小脑束、红核小脑束等。

7 通过与前庭神经核的往返纤维联系保持身体平衡,维持体态姿势、协调眼球运动。
(三)小脑的纤维联系和功能 1、前庭小脑(原小脑) —— 绒球小结叶 通过与前庭神经核的往返纤维联系保持身体平衡,维持体态姿势、协调眼球运动。 (三)小脑的纤维联系和功能 1.原小脑(前庭小脑)(图17-51) 主要接受同侧前庭神经初级平衡觉纤维和前庭神经核经小脑下脚的传入纤维。其传出纤维经顶核中继或直接经小脑下脚终止于同侧前庭神经核和网状结构,在此中继后发出前庭脊髓束和内侧纵束至脊髓前角运动细胞和脑干的一般躯体运动核,控制躯干肌和眼外肌运动,维持身体平衡,协调眼球运动。

8 前庭小脑的纤维联系 小脑下脚 绒球小结叶 前庭神经核 眼外肌运动神经元 内侧纵束 前庭脊髓束 躯干肌运动神经元 维持身体平衡、协调眼球运动

9 2、旧小脑(脊髓小脑) 小脑蚓 小脑半球中间部 顶核 中间核 ( 球状核、栓状核 ) 控制四肢及躯干肌的肌张力。 协调肌肉运动。
2.旧小脑(脊髓小脑)(图17-52) 主要接受脊髓小脑前、后束经小脑上、下脚传入的本体感觉冲动。其传出纤维主要投射至顶核和中间核,中继后发出纤维到前庭神经核、脑干网状结构和红核,再经前庭脊髓束、网状脊髓束以及红核脊髓束来影响脊髓前角运动细胞,以调节肌张力。

10 脊髓小脑的纤维联系和功能 脊髓小脑束 小脑蚓 前庭神经核 脑干网状结构 前庭脊髓束 顶核 网状脊髓束 中间核 对侧红核 红核脊髓束
小脑下脚 小脑上脚 小脑蚓 前庭神经核 脑干网状结构 前庭脊髓束 顶核 网状脊髓束 中间核 对侧红核 红核脊髓束 大脑皮质运动区 小脑半球皮质 皮质脊髓侧束 控制肌张力、协调肌肉运动

11 3、新小脑(大脑小脑) 小脑半球外侧部,原裂后部
3.新小脑(大脑小脑)(图17-53) 主要接受皮质脑桥束在脑桥核中继后经小脑中脚传入的纤维。发出纤维在齿状核中继后经小脑上脚进入对侧的红核和对侧背侧丘脑腹前核及腹外侧核又称腹中间核,后者再发出纤维投射到大脑皮质躯体运动区,最后经皮质脊髓束下行至脊髓,以调控骨骼肌的随意、精细运动。

12 大脑小脑的纤维联系和功能 大脑皮质广泛区域 桥核 小脑半球外侧部皮质 齿状核 红核 背侧丘脑腹外侧核 大脑皮质运动区 皮质脊髓侧束 红核脊髓束 控制四肢肌精细运动的计划和协调

13 (2)一侧小脑半球和小脑丘脑纤维在交叉前损伤时,运动障 碍出现在同侧
(四)小脑损伤的临床表现 1.小脑损伤的典型表现 (1)不会引起随意运动丧失(瘫痪)。 (2)一侧小脑半球和小脑丘脑纤维在交叉前损伤时,运动障 碍出现在同侧 (3)小脑损伤的典型体征:  共济失调。运动时,有控制速度、力量和距离上的障碍;  眼球震颤;  意向性震颤。 (四)小脑损伤的临床表现 1.小脑损伤的典型表现 (1)小脑的功能主要是调节下行运动通路的活动,故小脑的损伤不会引起随意运动丧失(瘫痪)。小脑血管性病变、局部肿瘤等,均可造成小脑一定部位的损伤。 (2)一侧小脑半球和小脑丘脑纤维在交叉前损伤时,运动障碍出现在同侧 。因为:小脑上脚纤维是交叉的,而皮质脊髓侧束和红核脊髓束又反向交叉回同侧; 脊髓至小脑传入通路的损伤,主要累及在同侧上升的脊髓小脑后束和楔小脑束。 (3)小脑损伤的典型体征: 共济失调。运动时,有控制速度、力量和距离上的障碍; 眼球震颤; 意向性震颤。

14  平衡失调,走路时两腿间距过宽,东摇西摆;  眼球震颤,表现为眼球非自主地有节奏地摆动。
2.原小脑综合症 因前庭小脑损伤所致。 表现为:  平衡失调,走路时两腿间距过宽,东摇西摆;  眼球震颤,表现为眼球非自主地有节奏地摆动。 3.新小脑综合症 患侧肢体出现:  肌张力低下  共济失调  意向性震颤。 2.原小脑综合症 因前庭小脑损伤所致。病人表现为: 平衡失调,走路时两腿间距过宽,东摇西摆; 眼球震颤,表现为眼球非自主地有节奏地摆动。 3.新小脑综合症 因小脑半球损伤所出现的症状,多数病例旧小脑也同时被侵犯。病人患侧肢体出现:  肌张力低下; 共济失调。不能准确地用手指指鼻,不能做快速的交替动作; 意向性震颤。肢体运动时,产生不随意地有节奏地摆动,越接近目标时越加剧。

15 三、间脑 位于脑干与端脑之间,连接大脑半球和中脑 大脑半球掩盖了间脑的两侧和背面 部分腹侧部露于脑底 5个部分: 背侧丘脑 后丘脑 上丘脑
胼胝体干 丘脑间粘合 大脑半球掩盖了间脑的两侧和背面 部分腹侧部露于脑底 室间孔 透明隔 穹隆 胼胝体膝 松果体 中脑水管 顶盖 5个部分: 背侧丘脑 后丘脑 上丘脑 底丘脑 下丘脑 三、 间脑diencephalon由胚胎时的前脑泡发育而成,位于脑干与端脑之间,连接大脑半球和中脑,由于大脑半球高度发展而掩盖了间脑的两侧和背面,仅部分腹侧部露于脑底。间脑中间有一窄腔即第三脑室,分隔间脑的左右部分(图17-55)。虽然间脑的体积不到中枢神经系统2%,但结构和功能却十分复杂,是仅次于端脑的中枢高级部位。间脑可分为5个部分:背侧丘脑、后丘脑、上丘脑、底丘脑和下丘脑。 胼胝体嘴 前连合 第四脑室 视交叉 垂体 下髓帆 大脑脚 脑桥 延髓

16 (一)背侧丘脑 下丘脑沟 前结节 丘脑枕 内髓板 前核 内侧核 外侧核 丘脑间粘合 第三脑室 胼胝体干 丘脑间粘合 室间孔 透明隔 穹隆
胼胝体膝 松果体 下丘脑沟 前结节 丘脑枕 内髓板 前核 内侧核 外侧核 丘脑间粘合 第三脑室 中脑水管 顶盖 上髓帆 胼胝体嘴 前连合 (一)背侧丘脑 背侧丘脑dorsal thalamus又称丘脑,由一对卵圆形的灰质团块组成,借丘脑间粘合相连,其前端突起称丘脑前结节,后端膨大称丘脑枕,背外侧面的外侧缘与端脑尾状核之间隔有终纹(图17-55),内侧面有一自室间孔走向中脑水管的浅沟,称下丘脑沟hypothalamic sulcus,它是背侧丘脑与下丘脑的分界线。 第四脑室 视交叉 垂体 下髓帆 大脑脚 脑桥 延髓

17 背侧丘脑的核群 将背侧丘脑借内髓板分为三大核群: 前核群、内侧核群和外侧核群 中线核群 丘脑网状核 外侧核群分为背侧组和腹侧组
背侧组(前→后) 背外侧核 后外侧核及枕 腹侧组(前→后) 腹前核 腹外侧核(腹中间核和腹后核) 内侧核群 背内侧核 大细胞区 小细胞区 内髓板 内侧核 后外侧核 前核 在背侧丘脑灰质的内部有一由白质构成的内髓板internal medullary lamina,在水平面上此板呈“Y”字形,它将背侧丘脑大致分为三大核群:前核群、内侧核群和外侧核群。在丘脑内侧面,第三脑室侧壁上的薄层灰质及丘脑间粘合内的核团,合称为中线核群,在外侧核群与内囊之间的薄层灰质称丘脑网状核,网状核与外侧核群间为外髓板。上述各核群中均含有多个核团,其中外侧核群分为背侧组和腹侧组,背侧组从前向后分为背外侧核、后外侧核及枕,腹侧组由前向后分为腹前核ventral anterior nucleus、腹外侧核ventral lateral nucleus又称腹中间核和腹后核ventral posterior nucleus。内侧核群主要是背内侧核,此核又分为大细胞区和小细胞区(图17-56)。 背外侧核 腹前核 腹外侧核 腹后外侧核 腹后内侧核 内侧膝状体 外侧膝状体

18 1、非特异性中继核团(古丘脑):中线核、板内核 网状核
1、非特异性中继核团(古丘脑):中线核、板内核 网状核 2、特异性中继核团(旧丘脑):腹前核、腹外侧核、腹后核 腹前核、腹外侧核 ←接受小脑齿状核 苍白球 和黑质的传入纤维 腹后内侧核 ←三叉丘系、味觉纤维 腹后外侧核 ←内侧丘系、脊髓丘系 腹后核: —— 产生具有意识的感觉和调节躯体运动的作用 内髓板 内侧核 后外侧核 前核 按进化程序的先后,背侧丘脑又可分为古、旧、新3类核团,虽然在这3类核之间及其与其他脑区之间均有着广泛的联系,但在纤维联系及功能上仍有所侧重。 1、非特异性投射核团(古丘脑) 为背侧丘脑内进化上比较古老的部分,包括中线核、板内核和网状核。它们主要接受嗅脑、脑干网状结构的传入纤维,与下丘脑和纹状体之间有往返联系。网状结构上行纤维经这些核团转接,弥散地投射到大脑皮质广泛区域构成上行网状激动系统,维持机体的清醒状态。 2、特异性中继核团(旧丘脑) 为背侧丘脑内进化中较新的丘脑核群,随着大脑皮质的进化而进化,主要功能是充当脊髓或脑干等的特异性上行传导系统的转接核,由这些核发出纤维将不同的感觉及与运动有关的信息转送到大脑的特定区,产生具有意识的感觉或调节躯体运动作用,包括腹前核、腹外侧核、腹后核(图17-56)。 腹前核和腹外侧核 主要接受小脑齿状核、苍白球、黑质传入纤维,经它们转接,并发出纤维投射至躯体运动中枢,调节躯体运动。 腹后核 包括腹后内侧核ventral posteromedial nucleus和腹后外侧核ventral posterolateral nucleus(图17-56)。前者接受三叉丘系和由孤束核发出的味觉纤维,后者接受内侧丘系和脊髓丘系的纤维。腹后核发出纤维投射至大脑皮质中央后回的躯体感觉中枢,上述腹后核的传入和传出纤维均有严格定位关系,即传导头面部感觉的纤维投射到腹后内侧核,由腹后内侧核发出纤维投射到大脑皮质中央后回下部头面部躯体感觉中枢。传导上肢、躯干和下肢感觉的纤维由内向外依次投射到腹后外侧核,再由该核发出纤维投射到相应的上肢、躯干和下肢大脑皮质躯体感觉中枢代表区。 背外侧核 腹前核 腹外侧核 腹后外侧核 腹后内侧核 内侧膝状体 外侧膝状体

19 3、联络核团(新丘脑):前核、内侧核、外侧核背侧群
与下丘脑、边缘系统有往返纤维联系,在功能上进入高级活动领域,具有情感意识的辨别能力,还参与学习和记忆。 内髓板 内侧核 后外侧核 前核 背外侧核 腹前核 3、联络性核团(新丘脑) 为背侧丘脑内进化上最新的部分,包括前核、内侧核和外侧核的背侧组(图17-56)。虽然它们不直接接受上行的传导束,但与丘脑其他核团、大脑皮质等均有丰富的纤维联系。在功能上进入高级神经活动领域,能汇聚躯体和内脏的感觉信息及运动信息,并伴随情感意识的辨别分析能力,也参与学习记忆活动。 在大脑皮质不发达的鸟类,背侧丘脑是重要的高级感觉中枢,在人类其功能已降为皮质下感觉中枢,但仍有粗略的感觉,并伴有愉快和不愉快的情绪。 腹外侧核 腹后外侧核 腹后内侧核 内侧膝状体 外侧膝状体

20 (二)后丘脑 下丘臂 内侧膝状体 下丘 听觉传导中继站 上丘臂 外侧膝状体 上丘 视觉传导中继站 (二)后丘脑
内侧膝状体 下丘 听觉传导中继站 视觉传导中继站 上丘臂 外侧膝状体 上丘 (二)后丘脑 后丘脑metathalamus 位于背侧丘脑的后下方,中脑顶盖的上方,包括内侧膝状体medial geniculate body和外侧膝状体lateral geniculate body(图17-56),属特异性中继核。内侧膝状体接受来自下丘臂的听觉传导通路的纤维,发出纤维至颞叶的听觉中枢,外侧膝状体接受视束的传入纤维,发出纤维至枕叶的视觉中枢。

21 (三)上丘脑 松果体 — 内分泌腺 缰三角 — 缰核 缰连合 丘脑髓纹 后连合 (三)上丘脑
上丘脑epithalamus位于间脑的背侧部与中脑顶盖前区相移行的部分,包括松果体pineal body、缰连合、缰三角、丘脑髓纹和后连合(图17-55)。松果体为内分泌腺,16岁以后,松果体钙化,可作为X线诊断颅内占位病变的定位标志。缰三角内有缰核,接受经丘脑髓纹内来自隔核等处的纤维,并发出纤维组成缰核脚间束投射至中脑脚间核,缰核被认为是边缘系统与中脑之间的中继站。丘脑髓纹主要由来自隔区的纤维束构成,大部分终止于缰核,也有纤维至中脑水管周围灰质和其它丘脑核团。

22 (四)底丘脑 底丘脑核 参与锥体外系功能 (四)底丘脑
底丘脑subthalamus位于间脑与中脑的过渡区,内含底丘脑核(图17-57),与黑质、红核、苍白球间有密切的纤维联系,参与锥体外系的功能。人类一侧底丘脑核受损,可产生对侧肢体,尤其是上肢较为显著的不自主的舞蹈样动作,称半身舞蹈病或半身颤搐。

23 (五)下丘脑 1.下丘脑的外形和分区 视交叉 灰结节 漏斗 垂体 乳头体 前→后 视前区 视上区 结节区 乳头体区 穹窿柱为标志,
视神经 垂体 1.下丘脑的外形和分区 视神经 视交叉 灰结节 漏斗 垂体 乳头体 视束 灰结节 大脑脚 动眼神经 脚间窝 前→后 视前区 视上区 结节区 乳头体区 1.下丘脑的外形和分区 下丘脑hypothalamus位于背侧丘脑的下方,组成第三脑室侧壁的下半和底壁,上方借下丘脑沟与背侧丘脑分界,前端达室间孔,后端与中脑被盖相续。下面最前部是视交叉optic chiasma,视交叉的前上方连接终板,后方有灰结节tuber cinerem,向前下移行于漏斗infundibulum,漏斗下端与垂体hypophysis相接,灰结节后方有一对圆形隆起,称乳头体mammilary body。 穹窿柱为标志, 分内侧部和外侧部。

24 下丘脑分区及主要核团: 视前区 视前核 视上区 视上核 室旁核 下丘脑前核 结节区 漏斗核 腹内侧核 背内侧核 乳头体区 乳头体核
乳头丘脑束 视前区 视前核 视上区 视上核 室旁核 下丘脑前核 结节区 漏斗核 腹内侧核 背内侧核 乳头体区 乳头体核 下丘脑后核 前连合 室旁核 前核 视上核 下丘脑自前至后分为视前区、视上区、结节区和乳头体区,各区又以穹窿柱为标志,分内侧部和外侧部。视前区位于终板与前连合和视交叉连线之间,核团有视前核。视上区位于视交叉上方,核团有视上核supraoptic nucleus、室旁核paraventricular nucleus和下丘脑前核。结节区位于漏斗上方,核团有漏斗核infundibular nucleus、腹内侧核和背内侧核。乳头体区包括乳头体及其背侧灰质,核团有乳头体核和下丘脑后核(图17-58)。 上述核团主要位于各区的内侧部,各区外侧部内有一个边界不太明显的下丘脑外侧核,因此各区外侧部也可称为下丘脑外侧区 漏斗 乳头体核 视上垂体束 室旁垂体束 垂体前叶 垂体后叶

25 2.下丘脑的纤维联系 (1)与垂体的联系 视上核 — 视上垂体束 — 垂体后 叶(神经垂体) 室旁核 — 室旁垂体束 — 垂体后
— 视上垂体束 — 垂体后 叶(神经垂体) 室旁核 — 室旁垂体束 — 垂体后 叶(神经垂体)分泌加 压素、催产素等。 漏斗核 — 结节垂体束 — 正中隆 起的毛细血管将神经内 分泌物质(促激素或抑 制激素)送至垂体前叶 (腺垂体)。 2、下丘脑的纤维联系 下丘脑的纤维联系复杂,归纳起来有四方面的纤维联系(图17-59,60)。 (1)与垂体的联系:主要是由下丘脑的神经元产生激素,沿轴突送至垂体后叶(神经垂体)或送至正中隆起,后者再通过其垂体门静脉hypophysial portal veins送至垂体前叶(腺垂体)。由下丘脑至神经垂体的纤维束起自室旁核和视上核,故分别称室旁垂体束paraventriculohypophysial tract和视上垂体束supraopticohypophysial tract,输送加压素和催产素到神经垂体,再通过神经垂体的血管扩散到全身。此外,还可能有胺能、氨基酸能或其它肽能神经至神经垂体。由下丘脑至正中隆起的纤维束称结节垂体束tuberohypophysial tract,又称结节漏斗束tuberoinfundibular tract,起自漏斗核和下丘脑基底内侧部的一些神经细胞,终于正中隆起的毛细血管丛,将神经内分泌物质(如促激素释放或抑制激素等)经垂体门静脉运送至垂体前叶,控制垂体前叶的内分泌功能,此外,下丘脑神经元也可将神经内分泌物质释放入第三脑室的脑脊液,由特化的室管膜细胞-伸长细胞吸收,再经伸长细胞的突起释放入正中隆起的毛细血管丛。

26 (2) 与背侧丘脑的联系 乳头丘脑束 (2)与背侧丘脑的联系:主要通过乳头丘脑束mamillothalamic tract与丘脑前核相联系,该束纤维由下丘脑乳头体核发出至丘脑前核,是丘脑前核的主要传入纤维。

27 (3)与脑干和脊髓的联系 (1)前脑内侧束与乳头 脚接受脑干的纤维 (2)经背侧纵束→脑干、 脊髓自主神经节 前神经元
(3)乳头被盖束→中脑 被盖 (3)与脑干和脊髓的联系:重要的是与自主神经核群相联系,通过前脑内侧束接受来自脑干的纤维;经背侧纵束dorsal longitudinal fasciculus向下投射到脑干和脊髓自主神经节前神经元。背侧纵束是位于中脑水管的腹外侧的一束上、下行纤维,联系着下丘脑和脑干及脊髓的许多细胞核群,如动眼神经副核、上丘、疑核、上泌涎核、下泌涎核、孤束核、脊髓胸段灰质的中间外侧核等

28 (4)与边缘系统的联系 (1)借终纹和杏仁体联系 (2)借穹窿与海马联系 (3)借前脑内侧束和乳头 脚与中脑 被盖联系
(4)与边缘系统的联系:包括借终纹与杏仁体相联系;借穹窿与海马结构相联系;借前脑内侧束medial forebrain bundle与隔区相联系。其中前脑内侧束是通过下丘脑外侧区的一大束松散的纤维,连接隔区、下丘脑和中脑被盖,不但是下丘脑的重要传入和传出纤维通路,也是端脑的重要出入门户。

29 ②皮质下自主神经活动高级中枢,对机体体温、摄食、生 殖、水盐平衡和内分泌活动等进行广泛的调节。 ③直接通过血液接受有关信息
3、下丘脑功能: ①神经内分泌中心 ②皮质下自主神经活动高级中枢,对机体体温、摄食、生 殖、水盐平衡和内分泌活动等进行广泛的调节。 ③直接通过血液接受有关信息 如体温、血液成份的变化等 ④下丘脑与边缘系统有密切联系,参与情绪行为的调节 ⑤调节机体昼夜节律的功能。 3.下丘脑的功能 ①下丘脑是神经内分泌中心,它通过与垂体的密切联系,将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融为一体,调节机体的内分泌活动。②下丘脑也是皮质下自主神经活动高级中枢,涉及的功能极广泛,如它能把内脏活动和其它生理活动联系起来,对机体体温、摄食、生殖、水盐平衡和内分泌活动等进行广泛的调节。③下丘脑除通过神经通路接受有关信息外,还可直接通过血液接受有关信息(如体温、血液成份的变化等),能有效地实现其调节功能。④下丘脑与边缘系统有密切联系,参与情绪行为的调节,如发怒和防御反应等。⑤下丘脑与人类昼夜节律有关,具有调节机体昼夜节律的功能。

30 练习题 1 原小脑、旧小脑与新小脑在进化和功能上有何 不同? 2 何谓小脑中央核? 3 试述小脑上脚、中脚和下脚的纤维成份,来源及 支配?
4 试述间脑的位置,分部。 5 试述下丘脑的纤维联系及功能。 6名词解释:腹后外侧核、腹后内侧核、内侧膝状体、外侧膝状体

31 重点和难点 重点: 1 小脑上、中、下脚内的纤维来源、成份和支配。 2 小脑核的分类与小脑的功能。 3 间脑的分部和各部的结构与功能。
4 下丘脑的结构与纤维联系。 难点: 1 小脑损伤的表现及解剖学机制。 2 古小脑、旧小脑和新小脑的纤维联系及功能。


Download ppt "神经系统 第二节 脑 一、 脑 干 二、 小 脑 三、 间 脑 四、 端 脑."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