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中国房地产市场分析 朱圻贤 2014-7-8.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中国房地产市场分析 朱圻贤 2014-7-8."—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中国房地产市场分析 朱圻贤

2 中国房地产市场分析 运行现状 正反观点 涨跌力量 浅见拙识 相关问题解读

3 一、房地产市场运行状况 起步:1998年 基本趋势:涨 新中国的房地产市场应该说是从1998年终结福利分房制度开始起步的。
尽管中间出现过 年、 年的两次调整,但持续时间都很短,并被更大的涨幅完全掩盖,真真是退一步进二步。这种趋势一直持续到2014年的2月。

4 一、房地产市场运行状况 今天的现状:看统计局、中国指数研究院的数据:
因为涨幅过快过大,从2005年开始,关于中国房地产泡沫论的声音一直就没有停止过,到2014年4月后,泡沫论的观点渐成主流。 今天的现状:看统计局、中国指数研究院的数据:

5 2014年6月13日国家统计局公布的统计数据: 全国1-5月份商品房销售面积36070万平方米,同比下降7.8%,其中,住宅销售面积下降9.2%;商品房销售额23674亿元,下降8.5%,其中,住宅销售额下降10.2%。由于销售低迷,房地产开发企业土地购置面积11090万平方米,同比下降5.7%。

6 2014年7月1日中国指数研究院发布的研究报告显示:
6月份全国100个城市新建住宅平均价格为10923元/平方米,环比5月份下降0.5%,连续2个月下跌,跌幅扩大0.18个百分点。

7 2014年7月1日中国指数研究院发布的研究报告显示:
从涨跌城市来看,71个城市环比下跌,29个城市环比上涨。与上月相比,6月份价格环比上涨的城市数量较上月减少8个,其中涨幅在1%以上的有7个,与月持平,6月份价格下跌的城市数较上月增加9个,其中跌幅在1%(含)以上的有35个,较上月增加5个。

8 2014年7月1日中国指数研究院发布的研究报告显示:
同比来看,全国100个城市住宅均价与去年同月相比上涨6.48%,涨幅较上月缩小1.36个百分点,为连续第6个月缩小。按中位数计算,全国100个城市(新建)住宅价格中位数为7236元/平方米,环比下跌0.86% 综观:同比、环比都是下跌声,可谓惨淡

9 问题: 从1998年算起,如果是投资于房地产的投资人,或是购房早的人,肯定是赚了个盆满钵满。估计也是回报率最高的一个行业了。
这同时说明,房价的涨幅过快,或者说房价的绝对价位可能有些高了,进一步延伸则可理解为房子已经异质了:建房不是让人居住,买房也不是为居住。 所以,就有了涨跌的讨论。

10 二、正反观点(本年3月份后) 面对这一事实,看法并非一边倒,持上涨与下跌的观点都有,专家、开发商、代表政府的相关人员及民众等不同群体均非一个调。 除少数人涉及利益站队的问题外,多数人还是基于对客观事物的判断。对与错则是另一回事。

11 (一)持上涨的代表观点 贾康(财政部财科所所长) 秦虹(住建部政策研究中心主任) 九江房地产官网 房价下跌对老百姓没好处
未来几十年上涨曲线的大模样不会改变 秦虹(住建部政策研究中心主任) 我们对当前以及中期房地产市场还是有信心的.未来城镇化的发展,稳定的经济增长以及消费结构的升级,仍将为房地产市场发展提供空间. 九江房地产官网 九江的房价怎么会下跌呢? 这基本是政府的声音

12 (一)持上涨的代表观点 有能力或有需求的购房者该买就买,不必挑时间——任志强(华远地产董事长)
只要GDP增长保持7.5%,一线城市会有10%的上涨,二线、三线城市则有5%的上涨——许家印 这是代表开发商的声音

13 (一)持上涨的代表观点 在中国最保值与最理智的投资方式是房地产——郎咸平
2014年3月份中国居民房价上涨预期趋强,35个城市居民房价预期指数64.65分,较上一年提高9.66分——中国经济实验研究院调查报告 这是专家意见 这是居民的预期

14 (二)持下跌的代表观点 吴敬琏说(5月28日接受第一财经日报记者采访):不担心房价降不下去,更担心楼市崩盘.
石小敏(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副会长,5月5日,他在全球移动金融大会上演讲,认为中国增长模式气数已尽,楼市下行房价下跌是必然) 陈志武(耶鲁大学)\丁远(中欧国际工商学院)\著名经济学家马光远\财经名嘴牛刀\美国等外媒等则认为中国房价泡沫严重,房价将下降,甚至是暴跌、崩盘.

15 三、房价上涨与下跌的力量对比 上涨的支持力量: 地方政府的支持 开发商支持 积极推进的城镇化进程支持 家庭不断分裂及拥有住房的观念
狭窄的投资渠道 经济的持续增长 宽松的货币供应

16 三、房价上涨与下跌力量对比 下跌的支持力量: 房价收入比过高 一支独秀的房地产行业扭曲了中国经济结构 严重透支了居民未来的支付能力
高库存导致的去化周期较长 银行的担忧 租金过低 正在研究的物业税 持续的且快速的高增长(也该歇歇了) 一般民众的愿望(想买房的人或没有房的人)

17 上涨的力量1:政府 地方财政对土地的高度依赖:
2010年,在两轮房市调控之下,全国土地出让金数额仍再创新高;增幅再创新高,同比增70.4%;土地出让金占地方财政收入的比例再创新高,为76.6%,这一比例是空前的,反映了地方政府对土地财政的极度依赖。

18 这个力量强大,我们希望政府保持清醒,不要走老路
上涨的力量1:政府 地方债务偿还主要是靠土地 有地方反映80%的财政收入,来自于建安税费 拉动地方经济增长的引擎 地产开发是一个短平快项目 适合普遍创新能力不足的实情 中国的创新能力不足,中国制造却没有中国芯,象华为、格力、联想这样的企业实在是太少。培养扶持这样的企业时间太长,与政府的任期不匹配。 这个力量强大,我们希望政府保持清醒,不要走老路

19 上涨的力量2:开发商 作为商人与卖家,自然希望房价上涨. 但面对现实,不同的商家战略决策会有所不同:
一类还是很冷静的,如万科副总毛大庆认为楼市已进入了下半场 一类则仍持乐观的态度,不到南墙不死心,甚至到了南墙心不死 捂盘 死扛 不到资金转不动时绝不主动降价. 开发商在失去定价格时,想高价是 不可能的,因为市场不会买账.

20 上涨的力量3:积极推进的城镇化 积极推进城镇化,是新一届政府的重大政策 城镇化进程(难以准确估量): 国家统计局的数据:城镇人口占36%
媒体报道及有关的学术文章则说是50%左右. 发达国家的城镇化率一般为70% 这是一支很强的需求力量,至少从 上两个数据的差异可看出目前游荡 在城市里的人群已达14% 但他们的购房欲望与购房能力有多大?

21 上涨的力量4:家庭分裂速度 家庭是住房的基本单位,家庭数量的多少直接决定了住房的需求数量. 相关数据:
中国家庭人口平均数从1990年的3.96人/户下降为2010年的3.10人/户(六普),并在不断的下降中. 中国的城市家庭新增户数从2000年的约700万户上升到2008年的约1100多万户.而每年市场化竣工的住房大约只有500多万套. 但同时也进入了老龄化

22 上涨的力量5:狭窄的投资渠道 中国居民的投资渠道总体上来说是狭窄的,尽管去向有实业类、证券类、黄金珠宝古玩字画类等,但收益真可能是房地产类。
实业类投资环境不是很好,利润率并不高。人行从2006年开始的5000户企业调查数据显示,目前企业的销售成本利润率由危机前的10%降到目前的5%。 金融证券类中参与度高的股票就很糟糕,熊冠全球 黄金,中国大妈集体被套;珠宝古玩等则太专业了,且投资金额巨大。 优化

23 上涨的力量6:经济持续增长 这是最大的支持力量。
改革30多年来,中国经济高速增长。新一届政府提出7-8%的目标。看起来,7%就是一个底线,若要实现两个100年梦想、十八大提出的居民收入翻番目标,再结合科技含量不高的增长实际,估计合理区间就是7-8%,并会维持相当长一段时间。 反腐、车改、八项规定等的出台,除了别的政治意义外,另一个重要原因,我判断就是为下滑的经济增速做准备,国家实在是没有那么的钱供他们挥霍了。 两者相关度高,是否会同时换档?

24 上涨的力量7:货币供应一路向宽松 改革开放后的货币政策,总体上表现为宽松。
广义货币供应量M2从1978年的1159.1亿,到2012年达到103万亿,新一届政府执政一年半后,现已达到了116万亿。 货币超发及对经济的影响,留待经济学家去研究,我们看到的则是货币流通量很大。 超常的货币增发,是否是推动房价等 资产泡沫的罪魁祸首?

25 上涨的力量7:货币供应一路向宽松 年份 M GDP 年份 M GDP 年份 M GDP

26 上涨的力量7:货币供应一路向宽松 年,GDP年均速增10.2%,GDP名义值由12万亿增到57万亿,10年间总量增长了近5倍;同期的M2累计增加了92万亿,目前已升至116万亿,相应中国经济货币化程度(M2/GDP)升至203.5%,2003年以来累计升幅超过了40%。 同期中国债务总量(包括政府、企业、居民)累计增加93万亿到131万亿。债务负担率(债务/GDP)累计提升幅度超过80% 货币供应象瀑布飞泻

27 下跌的力量1:房价收入比过高 这是目前研究房价是否过高的最主要的一个指标,也可以说是房屋定价的主要依据。不是数学题,没有绝对解,一般是拿国际做比较。 国际上一般是:(1)房屋总价为家庭收入的4-6年,(2)每平米的单价约为月收入的2倍。 江西省2013年职工平均年收入36000,按双职工计算,6年总收入432000。 月收入3000,可接受的价格是6000元/平方米 官方公布的统计数字是否有水份? 收入是否被平均了?

28 下跌的力量2:破坏了经济结构 过高的房价挤占了消费,内需不足。 人行2009年调查:
高按揭严重透支了购房者的未来收入,也恶化了现实和潜在购房人群的未来收支预期,不利当前和今后消费的扩大。 人行2009年调查: 65.2%的居民认为房价“高,难以接受” 43.1%的城镇居民在安排支出时选择“更多地储蓄”

29 下跌的力量2:破坏了经济结构 吕政(社科院学部委员): 高房价抑制多数普通劳动者的刚性需求和改善性需求;
高房价加重了以居住为目的的购房者的经济压力,套住了两代人的消费能力,阻碍了国经济产业体系的协调发展; 高房价抬高了工商业成本,削弱了中国经济竞争力; 高房价使进城务工农民难以转为市民,阻碍了城镇化的进程; 高房价对建设创新型国家具有颠覆性的破坏作用; 高房价促使社会财富向少数人集中,加剧了财富分配不公。

30 下跌的力量3:严重透支了未来的支付能力 20年辛苦赚来的钱,以及20年后将要赚的钱,都变成这栋房子了,哪里还有钱消费?
现在的年轻人买房多数是靠父辈付首付的,高房价吸走了普通百姓二代人的财富. 好在中国人民很节俭

31 下跌的力量4:去化周期较长 按2013年的土地供应可建造的房子,并以2013年已销售的房屋面积进行计算,有人估计可供5年的销售.
随着销售的下滑,可确定的一个事实是去化周期普遍被延长了,但各地不一样.有人估计沈阳要22个月,多数都超过了12个月.

32 下跌的力量5:收紧的信贷 银行信贷收紧 1-5月开发商到位资金46728亿元,同比增长3.6%。去年同期增速为32%。在上述资金来源中,定金及预收款11458亿元,下降8.4%;个人按揭贷款5342亿元,下降1.2%。 银行对按揭个贷一是延长审批时间,有报道6个月还批不下来;二是利率从原来的7折变为上浮5-10%。这一改变,有人测算过,房价涨幅若低于8%,买房是不合算的。

33 下跌的力量6:租金过低 中国房屋出租的租金较低,不及按目前的市价卖出存放银行的利息。
以九江为例,较好市区及地段100平的精装房屋租金约 元/月之间。房屋价格按5000元/平,装修按10万计算,存入银行利息加贴水约为2.5万元,而租金最高不过1.8万元。 上海的情况、深圳的情况也差不多。 事实上,2011年后随着限购政策的出台, 投资性需求渐渐退出了购房者行列。

34 但这是一个趋势,政府不可能长期能够依赖土地收入
下跌的力量7:物业税开征 若开征物业税,持有物业的成本将会很高,会大大减少那些不以居住为目的的持有者。两套房占有者将会大大减少。 不过,现在言它还为时过早。一是它必须要有公开的房屋产权登记的完整信息,二是房屋要有准确的估价体系。 估计还要若干年才能完成, 但这是一个趋势,政府不可能长期能够依赖土地收入

35 下跌的力量8:长增长后的调整 长增长后,一般会有个调整,对什么都一样,即一般所说的没有只涨不降的市场。
这不是调整的充分理由,但符合事物一般的发展规律,如若房价本身没什么太多的泡沫,经过短暂的无关痛痒的调整,就会迅速拉起来.

36 下跌的力量9:百姓的降价愿望 对未购房、或准备购房、或希望改善住房条件的百姓而言,都希望房价降下来,可以理解,但愿望不是左右市场的力量。
实际上,在物业税开征之前,很多人是不希望房价下降的。这反过来,也说明房子需求仍较旺盛。 愿望的背后,也反映了百姓的无奈及 购买力的不足。民众实在是承受不起呀!

37 四、浅见拙识 综观现状,结合涨跌力量分析,可得出如下拙见: 1. 房价拐点已现,从6月开始基本可确立调整确立.
2. 不会出现深调,更不会崩盘 比较赞成下面的说法: 房地产“弯腰捡钱的时代已经过去了”。 “楼市进入了下半场” 房地产已进入白银时代(告别黄金时代)。

38 为什么说拐点已现? 楼市泡沫破裂一般都经历了“房价滞涨-成交萎缩-房价暴跌-持续低迷-房企破产-业主抗议-缓慢复苏”等过程。
现滞涨达到6个月,交易萎缩5个月,部分房价开始走低(全国连续2月,有的为4个月),购房者的观望情绪很重,个别房企已宣告破产,个别楼盘也出现了维权的情况。周期若是来临,一二年是走不完的。 前两次是房价的调整是非主动的,而是政策打压和货币收缩的结果,此次则完全是市场主动作出的调整,性质完全不一样。 所以,可以判断市场拐点已现。

39 为什么说拐点已现? 其他促其进一步下跌的理由: 投资型需求将会撤离(成本高, 房租低,出手难) 高库存将终结高房价(供过于求)
银行收紧信贷及加息将提高开发商的融资成本和购房者的购房成本 成交萎缩明显,房企以价换量成主要趋势 到6月份,除上海等29城外,全国各地的房价均已出现松动(百城中的71%)

40 为什么说不会出现深调? 57*16%=9.12 57*25%=14.25 (1)政策不允许 房地产对中国经济的作用太重要了,房地产及相关产业占到中国GDP的16%(也有说25%),如果房价过低,房地产投资降速过快,GDP的降速也是非常快的,中央政府已定了7.5%的基调,最低也得保7%。若再考虑地方政府债务,更不允许。 就连一向看空中国房地产的陈志武先生在6月份的一次演讲中也说:“在政府干预下,中国房价短期内难以大跌”。 事实上,到目前为止,房子降价了多少?只听雷声,难见雨点。打响降价第一枪的杭州6月环比也不过降了2%强.

41 为什么说不会出现深调? (2)需求仍较旺盛 国人根深蒂固的住房拥有观念。“拥有重于居住”,甚至“房子变成了婚姻的条件”。
据测算,二、三线城市70%的城镇人口拥有住房,但还有30%的人没有,再加上城镇化推进,农民工进城购房;改善性需求以及少量的投资性需求,需求的绝对量仍然很大。 武汉房价从1月的7019涨到4月的7067,一家总部位北京的开发商,上半年在武汉的销售额完成了40亿元就是明证。 70%不准,超一半可定 关心房价的人都是有潜在需求的. 若对房价很敏感,则说明需求旺盛.

42 为什么说不会出现深调? (3)经济增长会逐步稀释目前的高房价
经济增长伴随着的是收入的增长,若按收入的一定比例用于住房开支,给定这个比例,随着收入的增长,意味着住房开支也将不断增长。在居住面积不会无限增长的基本假定下,居民可接收更高的房价,这样,房价就得到了稀释。 M2依然充裕,习李履政一年半,M2增加13万亿。超量的货币供应量,房价进一步稀释。 有收缩,上月首次出现降速

43 为什么说不会出现深调? (4)中国楼市根本不会出现崩盘的可能性
按现行政策,首套房首付比例为30%,二套房则高达60-70%,根本不会出现弃房现象。除非现在的房价下跌幅度达到30%以上. 这与美国的零首付制度是完全不同的,所以,在中国,绝不会象美国的两房一样引起金融危机。 当下,房企出现土地购置与开工的负增长,正是国家调结构的好时机。目前的这种楼市冷却, 正是中央政府所希望的.

44 为什么说不会出现深调? (4)中国楼市根本不会出现崩盘的可能性 且看境外专家怎么说:
先锋投资在伦敦的新兴市场债务基金管理人叶兰-西迪柯夫(Yerlan Syzdykov)说: “我们的安心来自于,我们看到中国政府正在采取行动——他们没有无视正在发生的情况。这也是为什么会有走走停停的政策——一方面,他们希望冷却这个市场,另一方面,他们又不希望伤害到经济增长。” 美林证券经济学家陆挺说: “可能会有小开发商的大量破产,但是不会导致一次大崩溃”

45 为什么说不会出现深调? (5)国人的观念会逐步改变
现在国人买房时追求大、市中心,面对不断高涨的房价总是怨声载道,要求政府出面打压,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观念都会改变的。 小户型不影响幸福生活 住市郊同样可以过幸福的生活,市郊房子的升值潜力可能还更大 这样,刚需会起来,他们实在是等不起。 怨天尤人是没有用的,还是自己高唱国际歌 一旦确认得到真正的实惠,该出手时就会出手。

46 寄予理想的调整方式 房价很可能的走势是U调整,而不会出现深调,更不会出现崩盘。理想的状况是跌幅在25%左右止步复苏(即跌至2011年的水平),最可能的持续时间3.5年左右(即2017年走向复苏)。

47 希望调整幅度为25%左右 第二次调整后,09年开始回升,到11年又站在了一个高位,经过短暂的调整,2013年强劲上涨了20%,所以希望退回到11年的水平. 从11年到现在涨了差不多30%,返回来大概要下跌23%,这是一个比较理性的下跌空间. 若下跌超过25%以上,则属深度调整,这是中国经济难以承受的. 调整的过程将是缓慢的,下跌才刚刚开始.3个月后全国可能迎来降价潮,金9银10将不再。

48 希望的调整时间3.5年左右 此次调整是市场主动进行的调整,按照一个周期来说,一般会超过3年以上,但中国经济发展的要求及需求实际,估计完成了一个周期后就会复苏,时间不会拖得太长,也就是这个时间长度. 这个时间正好是新政换届,经过几年的改革,希望中国的经济结构调整到健康状态,步入良性合理的发展轨道,在下一个执政的5年保持健康稳定的发展,实现第一个百年梦想. 就各届政府而言,在其执政期间都有一个快速发展阶段,一般是在执政的第3年后,本届政府因接手时畸形的经济结构,加上较为清醒的认识,可能会在第5年进入快速发展通道. 到时,经济发展了,收入增长了,结构合理了,房价较为理性了,小康目标也就实现了.这是举国上下祈盼的结果.

49 五、相关问题解读 涉及楼市的问题很多,仅列12个

50 1. 双向调控 来源: 3月4日,两会期间,时任住建部长姜伟新在记者提问时,透露的房地产调控政策。

51 (1)双向调控的各方解读 亚太城市房地产研究院院长谢逸枫:所谓“双向调控”,是指在中央房地产调控长效机制“过渡期”内,实施“托底盖帽”的双向调控方针。其中以政府提供最基本住房保障为“托底”,以抑制因过度投机导致的房价过快上涨是“盖帽”。

52 (1)双向调控的各方解读 上海易居房地产研究院副院长杨红旭认为含义可能有三:一、注重区域分类指导,房价热的城市必须严调(比如一线城市),不热的城市可保持平稳,甚至放松(比如三四线城市);二、一方面抑制不合理住宅需求,另一方面增加住房用地和住房有效供应。三、一方面调控商品住宅市场,另一方面强化住房保障。 至今日,并无具体的说法。但都在用。

53 (2)实际执行的调控思路 时下执行的方针还是基于2013年4月24日全国住房城乡建设工作会议上,姜伟新在部署2014年工作时提出的基本政策思路: 注重分类指导 探索发展共有产权住房 强化市场监管

54 2.政策制定者的基本看法 房价确实有些高,有一定的泡沫,房地产过热,需要冷却。
默许延续了上届政府的限购等调控政策 叫停不少地方的有关救市政策 现在的泡沫不能破,只能挤,在冷却房地产的同时,不要伤害经济增长,更不要危及金融系统。 央行喊话(希望提高百姓的购房能力) 定向降准(并非剌激房地产,但有部分会传导)

55 判断中央政府不会出手相救,也是判断楼市拐点的重要原因
2.政策制定者的基本看法 中央政府出手相救的概率较小 到目前为止,对经济总量采取的是微剌激,强调的是稳增长、调结构。 境况与2008年迥然不同 08年发生了美国金融危机 强剌激留下的严重后遗症,正是本届政府所要面对的 4万亿作用时间较短,2.0版则更短 十八大强调市场对资源配置起决定性作用 面对正常的市场行为,若一出现下滑就出手相救,政策权威受到挑战,经济结构也会愈发畸形 温总强剌激 强总温剌激 判断中央政府不会出手相救,也是判断楼市拐点的重要原因

56 3.限购是否取消 呼市已全面取消限购,并已得到中央默许。 拙见: 大量的二、三线城市将会效仿,并使限购流于形式
一线城市暂不会(分类指导的意义) 限购抑制的是投机投资性需求 市场回归理性了,限与不限没什么意义 拙见: 限购是反市场的行为,迟早会全部取消 牛刀狠话:这是李稻葵这些脑残们出的馊主意 取消限购救不了市,作用极其有限 限购档不住上涨,放开也不能阻止下降 一旦下降趋势成立,不会有人愿主动买套 昨日叶檀撰文说要永远取消限购 谢作诗更有意思的说法

57 4. 去化周期有多长 很难精确计算 中国银河证券结论: 媒体报道:呼市37个月,沈阳22个月。 不知道多长是正常,但超过12个月肯定是长了
应该是库存与销售量相比,看消化库存要多长时间,分子不断在变,分母也在不断变,数据都不精确,真不知道中国目前到底有多少房子? 中国银河证券结论: 以最近半年的平均销售量衡量的楼市(不含开发商未推盘)静态去化周期,为13.3个月。库存与去化周期均处于历史最高水平。 媒体报道:呼市37个月,沈阳22个月。 不知道多长是正常,但超过12个月肯定是长了

58 5. 物业税的开征及影响 开征时间尚早 一把双刃剑 条件一时难俱备 是政府稳定的财政收入来源 是房地产市场的杀手锏 房屋财产信息公开阻力重重
住房估价体系难建立 小产权房的关系未理顺,农民的自住房又怎么办? 一把双刃剑 是政府稳定的财政收入来源 政府定会强力推行,以保证稳定的财政收入 是房地产市场的杀手锏

59 6. 谁来替代房地产支撑GDP? 目前,中国尚没有摆脱投资拉动经济增长的基本模式。

60 6. 谁来替代房地产支撑GDP? (1)棚户区改造 今年计划改造470万户以上,预计完成投资超过1万亿元,目前国家已经出台相应的支持政策,随着住建部部长的换帅,推进速度将加快。 中国房地产研究会副会长胡志刚认为,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参与棚户区的改造对解决当前经济问题,可谓是一石三鸟:既能保持GDP增长在不低于7%下限的基础上促发展,又能在确保稳增长的前提下调结构,还能拉动投资,满足民生需求。

61 6. 谁来替代房地产支撑GDP? (2)铁路投资 (3)电网投资 (4)核电投资
4月30日,中国铁路总公司召开会议部署2014年铁路工作会议,将铁路建设总投资金额上调到8000亿元以上. (3)电网投资 国家电网,今年计划完成固定资产投资4035亿元,其中电网投资3815亿元,较2013年增长12.9%. (4)核电投资 <核电中长期发展调整规划>,设备投资4800亿 非常遗憾,投资驱动依旧是阴魂不散

62 7.房价下跌对银行的影响 据彼得森研究所(美国两大智库之一)发布的研报,房价纵使下降50%,银行仍可象之前10年一样进行相对常态化运营。
房价下跌40-50%,不良贷款率仅增长3.8至5.6个百分点 当前中国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率为1%,纵使房价下降50%,不良贷款率不过将达到6.6%,而在2007年,我国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率就是6.6%。

63 7.房价下跌对银行的影响 央行3月末的数据能印证彼得森结论的可靠性: 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74.91万亿 房产开发贷款余额3.78万亿
地产开发贷款余额1.12万亿 个人购房贷款余额10.29万亿 保障房开发贷余额0.78万亿 房地产贷款余额合计 万亿 占比: 15.97/74.91=21.3%,假使全军覆没,仅占2成.

64 7.房价下跌对银行的影响 对房地产贷款结构的分析: 所以,彼得森的研究结论是靠谱的.
个贷10.29, 占房地产贷款64.4%,占各项贷款总额的比例13.7%. 首付首套比例为30%,下跌30%首套房才有违约的可能, 二套房首付比例为60%,下跌60%才有违约的可能. 最大的风险来自房地产本身开发4.9万亿贷款,若房价下跌过大,有可能形成不良贷款,但占比只有6.5%,这部分也不可能全军覆没,没一半,不良贷款率只增加3.2%多. 所以,彼得森的研究结论是靠谱的.

65 7.房价下跌对银行的影响 对银行真的一点威胁也没有吗? 也不是 利用房产、地产、房地产作为抵押品的贷款是对银行的一个威胁。这有两个部分:
对银行真的一点威胁也没有吗? 也不是 利用房产、地产、房地产作为抵押品的贷款是对银行的一个威胁。这有两个部分: 企业贷款 银行作价贷款时已打了7折, 影响不大 地方融资平台贷款(17.8万亿,其中13万亿来自银行) 地方政府是用土地抵押的,若楼市不景气,地价大幅下降,土地出让金必将减少,这是地方政府与银行都应高度重视的.

66 8.反腐调控不了楼市 王石说:反腐是最大的调控 言过其实 背后的深意
贪腐官员数量毕竟是少数,揪出来的更是少数,也不是每一个贪腐官员都是投资房地产的。相比于庞大的房产体量而言,贪腐官员抛售的房产实在是微不足道。 背后的深意 减少了官商勾结,减少了寻租,会降低开发成本和建安成本,从而可降低房价。

67 城镇化应是经济发展变迁的自然结果,政策摧生的只是强迁强拆
9.城镇化进程到底能拉动多少需求 发达国家的城市化率一般为60-70%.美国接近90% 我们国家按城市户口计算36%。对无城市户口的打工一族没有统计在内,若计算在内,估计数字是52%。 提升空间仍有,但不大。 现在的14%为什么没买房?买不起 新增的20%城镇人口,就一定买得起? 如果有需求,对相当城市而言,他们现在也可买。 城镇化应是经济发展变迁的自然结果,政策摧生的只是强迁强拆

68 10. 一线与二三线城市哪个泡沫更大 专家反复说,一线城市是安全的,泡沫大的是二三线城市。 一线城市房价要坚挺性,但也不是铁板一块。
一线城市人口的吸纳能力是很强,但面对天花板的房价,他们就一定够得着?要知道,社会精英毕竟是少数。涌向一线城市的并非都是精英。 一线城市的房价有点离谱,以北京为最。 覆巢之下,没有完卵。近期北京、深圳的房价松动就是明证。

69 11. 人均收入是否是中等偏上? 我国人均GDP 6700多美元。
GDP加上来自国外净要素收入,构成了国民总收入,由于国外净要素收入收支规模有限,人均GDP与人均国民收入往往相差无几。 但国民总收不是居民个人实际得到的收入,只有一部分。国民收入作为一个国家或地区新创造的价值,要在政府、企业、居民之间进行分配,三者的是此消彼长的关系。政府占比大,二是基尼系数0.473超过公认警戒线,收入被平均了,多数人远离中高应有的含义。 中国GDP增长的质量不高。

70 11. 人均收入是否是中等偏上? 中国GDP增长质量不高。
增量产生过程中消耗的存量资产过多,“拆一栋楼是GDP,建一栋楼又是GDP,增量却只有一栋楼”(汪洋语)在我们那些精英的官员手里毁掉了多少这样的资产?失心的商人又建了多少豆腐渣工程?我们70年的房屋产权真有70年的质量? 使用方向不同,其效果也不同:若有部分拿去搞重复建设,形成产能过剩,或有部分不得不用治理对资源环境造成的破坏,或用于打造豪华,或用于改造普通。不同的使用方向,效果是完全不一样的,所以,西方人游行总打着“请珍惜纳税人的钱”,我们的人民也要求“官员应对重大决策项目终生负责”。

71 12. 经济是否会持续增长 越千年,世界经济增长超7%的最长持续时间是25年(日本),中国已超35年,能否持续这么增长下去?
看一下一般泡沫的形成过程: 贸易盈余-货币泛滥-汇率扭曲-经济繁荣-资产盈利上升-资产价格上升-经济继续繁荣-更多资金追逐资产-资产与资本回报率上升-市场预测资产价格继续上涨-更外围资金进入-资产价格预期上涨-市场被不断强化-市场情绪非理性-泡沫进行自我强化的白热化阶段。 现在看来,整个中国经济可能就有些泡沫。

72 12. 经济是否会持续增长 泡沫形成的过程比较长,但破灭则很快。 以世界最著名最疯狂的三大泡沫为例:
荷兰郁金香泡沫:形成3年多,破灭只有1周 1634年开始,1637年2月1周跌90% 英国南海股票: 1720年1月128英镑,9月1000英镑,12月129英镑 此后100多年,英国没有再发过一支股票。 美国佛罗里达的土地 1923年开始,1927年泡沫破灭。30年未涨回。直接造成了1929年的世界经济危机。

73 12. 经济是否会持续增长 中国不一定会陷入中等收入陷阱,但要为将会到来的回落做准备。 中等收入陷阱国家的10个特征:
增长回落或停滞、民主乱象、贫富分化、腐败多发、过度城市化、社会公共服务短缺、就业困难、社会动荡、信仰缺失、金融体系脆弱。 盲目歌颂中国模式是很危险的 靠投资拉动的经济增长很难长久 权力配置资源的效率始终不如市场配置资源的效率,而且危害不小(产能过剩、创新不足、滋生贪腐、抑制消费) 前10年的运气太好了

74 经济增长的投资依赖 1.对投资需求过多: 2.政府投资的比重偏高: 3.非理性投资较多 发达国一般在20%左右, 新兴国家在40%左右
我国: 09年 年 年 年 年 66% % 66% % % 2.政府投资的比重偏高: 金三林: 政府投资占GDP的比重在05年达到5% 3.非理性投资较多 缺乏投资责任约束的投资,据测算,2012年,地方政府性债务对土地出让收入的依赖度达到37.23% 2013年,房地产投资占固投约20%

75 12. 经济是否会持续增长 目前,我们面临的挑战:
经济下行、国民经济运行效率下降、经济泡沫较严重、内需不足、投资依赖、创新驱动不足、产能过剩、资源环境压力大、要素成本上升、城镇化与工业化不协调、贫富差距大 可以说进入了敏感期,面临陷入陷阱的危险,对此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做好充分的准备,以便从容面对。

76 结语: 靠投资驱动的增长模式是到了该抛弃的时候,我们欣喜地听到,高层发出了不要唯GDP论的铿锵声音,要有高质量的增长,通过调结构的方式,实现中国经济结构转型。 房价下跌是一个契机,我们期待中国经济能借此机会浴火重生!

77 谢谢大家! 祝各位身体健康、生活愉快!

78 思考题 你认为中国楼市的拐点是否来临?结合你所处的城市,分析其房价走势。


Download ppt "中国房地产市场分析 朱圻贤 2014-7-8."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