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颅内肿瘤的MRI诊断.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颅内肿瘤的MRI诊断."—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颅内肿瘤的MRI诊断

2 一、胶质瘤 胶质瘤起源于神经间质细胞即胶质细胞,占颅内肿瘤的40%。包括星形细胞瘤、少突胶质细胞瘤、室管膜瘤及髓母细胞瘤。

3 1、星形细胞瘤 约占胶质瘤的45%,成人多见于大脑半球,小儿多见于小脑。一般分为四级:一级为星形细胞瘤,二级相当于成星形细胞瘤,三、四级为多形性胶质母细胞瘤。 星形细胞瘤呈浸润性生长,但一、二级与脑质分界较清楚,多有囊腔形成。而三、四级星形细胞瘤轮廓不规则,与脑质分界不清,多有出血坏死或囊变。

4 星形细胞瘤(1级)

5 星形细胞瘤(1级)T1、T2、QIANGHUA

6 X1 T1、T2

7 星形细胞瘤(2级) T1、QIANGHUA

8 X2 T1、ZHIZI、QIANGHUA

9 X2 T1 、T2、QIANGHUA

10 透明膈星形细胞瘤(2级) T1、T2 ZHIZI

11 星形细胞瘤(2级) T1、T2、QIANGHUA

12 星形细胞瘤(2级) T1、ZHIZI、QIANGHUA

13 星形细胞瘤(2级) T1、T2

14 X3 T1、T2 、QIANGHUA

15 星形细胞瘤(3级) T1、T2、ZHIZI

16 星形细胞瘤(3级) T1、T2 ZHIZI

17 X3 T1、T2、QIANGHUA

18 X4 T1、T2 QIANGHUA

19 大脑胶质瘤病 T1、T2 、ZHIZI

20 胶质瘤病 T1、T2

21 MR表现 平扫 : 一、二级星形细胞瘤呈长T1、长T2异常信号,信号较均匀,边缘较清楚,无瘤周水肿及占位效应或较轻。三、四级星形细胞瘤T1像呈以低信号为住的混杂信号,T2像呈不均匀性高信号,瘤周水肿及占位效应较明显,瘤内可见点状或曲线状的低信号流空血管影。

22 增强扫描: 一、二级不强化或轻度强化;三、四级强化明显,多为不均匀性强化,呈斑片状、结节状或不规则的环状。

23

24 WHO 2000年分类将星形细胞瘤分为两类: (一)局限型星形细胞瘤: 1、毛细胞型星形细胞瘤(一级) 2、多形性黄色星形细胞瘤(二级) 3、室管膜下巨细胞星形细胞瘤(一级) (二)弥漫浸润型星形细胞瘤: 1、弥漫性星形细胞瘤(低度恶性)(二级) 2、间变性星形细胞瘤(恶性)(三级) 3、胶质母细胞瘤(四级)

25 毛细胞型星形细胞瘤 多见于儿童,7~9岁为发病高峰期,常位于后颅窝,多发生于小脑半球,85%为囊性病变加壁结节,呈圆形或椭圆形长T1、T2异常信号,病灶周围很少有水肿,囊壁及壁结节不强化或轻度强化。少数位于大脑皮层,呈实性或多囊状改变。

26

27 室管膜下巨星形细胞瘤 常发生于结节性硬化病人,常位于室间孔附近,肿瘤生长缓慢,多伴有室管膜下结节状钙化,肿瘤一般不强化,可手术治愈。

28 多形性黄色星形细胞瘤 多位于大脑皮层的表浅部位,50%以上为囊性病变加壁结节,可有钙化或出血,肿瘤不强化或轻度强化,占位效应轻,生物学行为呈局限性,预后良好。

29 弥漫浸润型星形细胞瘤具有以下共同特点: 1、可发生于中枢神经系统的任何部位,但多见于 大脑。 2、多于成年期出现临床表现。
3、组织病理学表现和生物学行为的变化范围很大。 4、不论组织学分级如何,都有邻近或远处脑组织 的弥漫肿瘤浸润(MR显示肿瘤边缘以外4cm内 可见肿瘤细胞浸润与肿瘤相连或不连。) 5、有向更高恶性程度转变的倾向。

30 2、少突胶质细胞瘤 少突胶质细胞瘤占胶质瘤的5-10%,多见于成人,肿瘤生长慢,易钙化(50%以上),病史长。

31 T1、12、ZHIZI

32 T1、T2

33 T1、T2、QIANGHUA

34 MR表现: 肿瘤多发生于幕上脑表浅部位,可累及颅骨,肿瘤呈团块状长T1、长T2异常信号,信号不均匀,可呈蜂窝状,边界清楚但不规则,周围几乎无水肿,占位效应不明显。一般无强化或轻度强化,间变者可明显强化。

35 3、髓母细胞瘤 髓母细胞瘤占胶质瘤的4-8%,是儿童最常见的后颅凹肿瘤,多发球生于小脑蚓部,偶可向外侧延伸,年长儿及成人发生于小脑半球。较少发生出血、坏死和囊变。肿瘤可沿脑脊液播散,对放疗敏感。

36 髓母细胞瘤T1、T2、QIANGHUA

37 髓母细胞瘤 T1、T2、ZHIZI

38 MR表现 : 肿瘤呈类圆形 长T1、T2异常信号,边界清楚,信号均匀或不均匀(坏死囊变时),周围有或无水肿,四脑室受压变形。伴幕上梗阻性脑积水。可种植转移。明显强化,

39

40 4、室管膜瘤 室管膜瘤起与室管膜或室管膜残余部位,故可发生于脑室内(约2/3)或脑内。约占胶质瘤的15%,发生于脑室系统者,多位于三、四脑室。多见于小儿及青年人,一般为1~2级,间变后可成为3~4级。

41 四脑室室管膜瘤

42 四脑室室管膜瘤 T1、QIANGHUA

43 T1、QIANGHUA

44 T1、T2

45 MR表 T1像呈低或等信号,T2像呈明显高信号,信号较均匀,肿瘤较大时瘤内更长T1、长T2的坏死囊边区。瘤内可见流空的血管影。肿瘤明显强化。间变后信号更不均匀,瘤周水肿明显,强化更明显。

46 脑实质内室管膜瘤 可发生于幕上或幕下,幕上脑实质内室管膜瘤占幕上室管膜瘤的80%以上,影像学可分为两大类,即大部分囊性型和实质型,以前者多见,多发生于青少年,多见于顶、颞、枕叶交界处,肿瘤体积较大(5~10cm),实质部分位于边缘部位,且常位于脑表面侧,实质部分常有钙化,瘤周无或轻度水肿。

47 与星形细胞瘤的鉴别: 常有钙化,瘤周无或轻度水肿,多见于青少年。实质型呈低或等密度肿块,形状可规则或不规则,不规则病灶内可见有出血,瘤内可出现点条状钙化(发生率高于星形细胞瘤)。

48 幕下脑实质室管膜瘤 发生率低,占幕下室管膜瘤的15%,多发生于20~40岁的成人。多发生于小脑半球,多靠近脑实质表面,与硬脑膜常有较长的接触面,类似脑外肿瘤,肿瘤多为实性,但常见多发小灶性坏死区,肿瘤实质内常发生钙化,且钙化显著,瘤周有轻至中度水肿。增强扫描呈中度或重度强化 ,强化较均匀。

49

50 二、脑膜瘤 脑膜瘤占颅内肿瘤的15-20%,多发生于中年以上,起源于蛛网膜,多位于矢状窦旁、大脑突面、蝶骨嵴、桥小脑区、大脑镰及小脑幕处,少数位于脑室内。多单发,偶可多发,或与听神经瘤等并存。瘤内常有点状、斑片状或不规则形钙化,偶有囊变。

51 脑膜瘤 T1、T2 ZHIZ 。I随TR、TE延长肿瘤外下部信号降低。

52 脑膜瘤 T1、T2、ZHIZI

53 脑膜瘤 T1、T2 、ZHIZI

54 脑膜瘤 T1、QIANGHUA

55 脑膜瘤 T1、QIANGHUA

56 脑膜瘤(上下各个一例) T1、T2

57 T1、T2、ZHIZI、QIANGHUA

58 T1、T2、QIANGHUA

59 脑膜瘤 T1、T2、ZHIZI

60 T1、T2

61 MR表现: ①多数脑膜瘤的T1值、T2值和质子密度像与脑灰质相似(T2相约半数呈高信号)。②皮质扣压征:脑膜瘤压脑质内陷。是等信号脑膜瘤的主要信号。③低信号圈:又称假包膜,是指由瘤周血管、薄层脑脊液神经胶质增生及受压萎缩的脑皮质所形成的低信号环(约1/3)。④钙化、坏死囊边及出血有相应改变。⑤瘤体与颅内板、大脑镰 或小脑幕广基地相连,颅骨可见增生、破坏或变薄。⑥瘤周一般无水肿,压迫 回瘤静脉或恶性脑膜瘤水肿明显。⑦肿瘤明显均一强化,多数可见脑膜尾征。⑧恶性脑膜瘤呈明显的T1、T2异常信号,且信号不均。

62 脑膜瘤

63 三、垂体瘤 垂体瘤发生率仅低于胶质瘤和脑膜瘤,占颅内肿瘤的10-15%,其中以垂体腺瘤最多见。根据有无内分泌功能分为功能性腺瘤和非功能性腺瘤。若肿瘤直径〈10mm称为微腺瘤,多为泌乳素腺瘤。垂体癌、胶质瘤及转移瘤也可发生,但很少见。

64 T1、T2

65 垂体瘤(上下各一例)T1、T1、T1、T2

66

67

68 T1、T2、ZHIZI

69 T1、T2

70 MR表现: 一、微腺瘤 肿瘤T1像多呈等或稍低信号,T2像多呈等或稍高信号。故其MR诊断主要靠间接征象①垂体上缘上突;②鞍低下陷;③垂体柄移位。肿瘤强化落后于垂体。 二、垂体大腺 肿瘤信号强度基本同微腺瘤,但肿瘤可出现出血、坏死囊变及钙化。肿瘤向上可累及三脑室和则脑室,造成脑积水;向下可突入碟窦;向两则可侵入海绵窦或侵及蝶窦上下方。

71

72 四、颅咽管瘤 颅咽管瘤多见于儿童,占颅内肿瘤的2-8%,占儿童鞍区肿瘤的50%左右,是先天性肿瘤,来自胚胎期垂体蒂的遗留细胞。常位于鞍上,也可位于鞍内及垂体蒂经过的任何部位,如蝶骨、蝶窦及咽顶,但很少见。肿瘤70-95%为囊性(少数为实性),囊内有含丰富胆固醇的液体或浓稠蛋白样物质,85%以上病例有瘤体或囊壁钙化,肿瘤向上可突入三脑室,引起脑积水

73 T1、T2

74 T1、T2

75

76 T1、T2 ZHIZI 前部为胆固醇和蛋白质复合物,后部低信号为钙化。

77 T1、T2

78 T1、T2、QIANGHUA

79 MR表现: 其MR定性诊断不如CT ,MR诊断颅咽管瘤的主要依据为:鞍上囊性肿物。囊性肿物呈圆形或分叶状,边清,可伴脑积水,但碟鞍多正常。肿物多呈长T1、长T2异常信号(囊内容物以胆固醇结晶为主),少数颅咽管瘤呈短T1、长T2异常信号(内容物为液态胆固醇、高浓度蛋白质或游离的MHB)。 少数实性颅咽管瘤呈长T1、T2异常信号其内可见无信号钙化影。 增强后实性部分及囊壁明显强化。

80 五、颅神经肿瘤 颅内常见的颅神经肿瘤有听神经瘤及三叉神经瘤。

81 1、 听神经瘤 听神经瘤占颅内肿瘤的8-10%,是成人常见的后颅凹肿瘤(40%以上),占桥小脑角肿瘤的80%,多起源于内听道段前庭神经。多单发,也可发生双侧听神经瘤或与脑膜瘤并发,肿瘤早期位于内听道内,以后长入桥小脑角,可囊变,偶有出血 。

82 T1、T2、QIANGHUA

83 T1、QIANGHUA

84 T1、ZHIZI

85 T1、T2

86 T2、QIANGHUA

87 MR表现 : T1像呈等或低信号,T2像呈高信号,坏死囊边区T1像呈更低信号,T2像呈更高信号可见听面神经束受累增粗。增强后明显强化。可伴有蛛网膜囊肿。

88

89 2、  三叉神经瘤 占颅内肿瘤的0.5%,位于后颅凹(硬膜内)或中颅凹(硬膜外),有时同时累及中后颅凹,肿瘤可发生囊变。

90 T1、T2

91 T1、T2

92 T1、T2

93 T1、T2

94 T1、T2、ZHIZI、QIQNGHUA

95 MR表现 : 肿瘤呈圆形、椭圆形或葫芦状,T1像呈等或低信号,T2像呈高信号,坏死囊边区T1像呈更低信号,T2像呈更高信号。增强后明显强化。岩骨尖破坏,前缘变圆顿。

96

97 六、生殖细胞瘤 生殖细胞瘤是起于胚胎早期移行生殖细胞的恶性肿瘤,最多发生于松果体区,且是松果体区最常见的肿瘤,少数发生于基底节区、下丘脑及鞍上等部位,肿瘤为实性,可有单发或多发小结节状钙化,常发生室管膜下侵犯和经脑脊液播散。肿瘤对放疗敏感。

98 T1、T2

99 T1、T2、ZHIZI

100 T1、T2、ZHIZI、QIANGHUA

101 MR表现: 肿瘤呈等信号,含有胚胎成分或恶性者呈长T1、长T2异常信号。强化明显。

102 七、血管母细胞瘤 血管母细胞瘤多发生于小脑,好发于20-40岁,有一定的家族性(4-20%),可并发其他系统血管瘤或囊肿,肿瘤多呈囊性(80%)、少数呈实性或囊实性,囊性者囊壁上有壁结节,实性部分血供丰富。

103 T1、T2、QIANGHUA

104 T1、T2、ZHZI

105 T1、T2

106 QIANGHUA

107 MR表现: 1、囊性型:囊液呈长T1、长T2信号; 壁结节呈等信号。壁结节 明显强化。 2、实质型:呈稍长T1、长T2信号边清,
不光滑。瘤周水肿明显, 肿瘤强化明显。 3、瘤内或瘤周可见瘤空的血管影。 4、可见占位效应及脑积水。

108

109 八、脉络膜瘤 脉络膜瘤占颅内肿瘤的 %,多见于青少年,但也可见于成人,肿瘤常发生于四脑室,其次为侧脑室,而三脑室较少见,肿瘤产生脑脊液发生交通性脑积水。肿瘤在脑室内生长,多呈分叶状,可有钙化,偶沿脑脊液播散。

110 T1、T2

111 MR表现 肿瘤位于脑室内,呈长T1、长T2(与脑质相比)异常信号,边界清楚但不规则。多伴有脑积水。肿瘤强化明显(因脉络膜无血脑屏障)。

112 九、脊索瘤 颅内脊索瘤是先天性肿瘤,多起于蝶枕联合处的脊索赘件,多偏于一侧,生长缓慢。肿瘤破坏骨质突入颅内和或鼻咽部,也可累及蝶鞍和中颅凹。肿瘤一般有包膜,常有陈旧性出血及多发散在结节状钙化,血供较少。

113 T1、T2

114 MR表现: 鞍区、中颅窝及斜坡处较大不规则实性肿块,T1像呈低信号,夹杂有斑片状高信号,是出血或黏液变所致。T2像呈不均匀高信号。轻至中度强化。邻近骨质明显破坏。

115

116 十、胆脂瘤 胆脂瘤占颅内肿瘤的3%左右,常发生在脑外,多位于桥小脑角和中颅凹,但也可发生于脑室和脑质内,为囊性肿瘤,有完整的包膜,囊内有脱落上皮、角质及胆固醇等物质。

117 T1、T2

118 T1、T2、ZHIZI、QIANGHUA

119 T1、T2、ZHIZI、CT

120 T1、T2

121 T1、T2(高信号为三酸苷油脂-脂肪成分)

122 MR表现: 绝大多数胆脂瘤T1像呈低信号,T2像呈高信号,信号不均,此为典型表现。其特征性表现为葡性生长,即顺相临蛛网膜下腔塑性生长。包饶其中血管、占位效应轻、周围一般无水肿。有的胆脂瘤T1像呈高信号,切随TR、TE的延长,信号不断升高,直到接近脑脊液信号。囊壁可强化。囊内容物不强化。

123 十一、脑转移瘤 占颅内肿瘤的2-10%,多发生在中老年人,常见于大脑半球的皮层及皮层下区,多发生于顶枕叶,原发灶多为肺癌,女性常为乳癌,以血型转移最常见。肿瘤常多发(65%),血供丰富,生长快,易坏死出血囊变,肿瘤边缘较清楚,但瘤周水肿明显。

124 T1、QIANGHUA

125 T1、T2

126 T1、T2

127 T1、T2、QIANGHUA

128 MR表现: T1像呈低或等信号结节或中间更低的环状,T2像呈高信号,瘤灶较小但周围水肿广泛,占位效应明显。明显强化。少数转移瘤为等信号,若无灶周水肿,就需增强检查。

129 十二、中枢神经细胞瘤 1、多发生于20~35岁的中青年。 2、肿瘤常位于侧脑室内或胼胝体和透 明隔,也可发生于额叶,常伴有点状 钙化。
3、肿瘤呈等或长T1、长T2异常信号,边 界清楚,与脑室壁粘连紧密,瘤周有 程度不一的水肿。病灶强化明显。 4、目前认为本病为良性,手术切除或 放疗可获得治愈。

130 T1、T2、QIANGHUA

131 十三、脑内原发性恶性淋巴瘤 原发性恶性淋巴瘤包括网状细胞肉瘤、浆细胞瘤、霍奇金病和非霍奇金病。脑内原发性恶性淋巴瘤以非霍奇金淋巴瘤多见。文献报告国内约占脑内肿瘤的1%,国外占6.6%~15.4%,好发于20~50岁,局限性或弥漫性生长。多起自血管周围间隙内的吞噬细胞系统,故肿瘤多靠近脑表面或靠进中线的部位。单发或多发,以单发多见 。多见于幕上。极少数淋巴瘤可自发性或应用激素治疗后缩小或消失,此乃淋巴瘤的特征之一。

132 T1、T2、QIANGHUA

133 T1、T2、QIANGHUA

134 T1、T2、QIANGHUA

135 T1、T2、QIANGHUA

136 脑内原发性恶性淋巴瘤病理上淋巴细胞排列密集,并有丰富的网状纤维,但细胞间质水分少,故与脑皮质相比T1WI多呈等或稍低信号,T2WI多呈等或稍高信号,即与脑膜瘤信号相似。瘤周水肿明显。增强后表现文献报告, 在免疫机能正常人群中,多呈团块状强化;而在免疫缺陷人群中则以环状强化多见,且环可以有缺口。

137 有一宽基地贴与颅骨内板、 大脑镰或小脑幕,有皮质扣压征、假包膜征及脑膜尾征。
鉴别诊断 1、脑膜瘤: 有一宽基地贴与颅骨内板、 大脑镰或小脑幕,有皮质扣压征、假包膜征及脑膜尾征。 2、间变型星形细胞瘤 多呈长T1、长T2异常信号,信号不均匀,坏死囊变相对多见,边缘不规整,瘤周水肿及占位效应明显。

138 3、转移瘤: 呈长T1、长T2异常信号,瘤周水肿及占位效应明显,呈结节状或环状强化,强化环无缺口。

139 ★ 动态增强扫描和灌注成像有助于淋巴瘤和颅内其他恶性肿瘤的鉴别。因淋巴瘤血管数目较少,故血容量较低,早期强化不明显,而是缓慢强化逐渐达到高峰。 ★ 另外,淋巴瘤对放疗敏感,故定性困难时可行实验性放射治疗

140 谢谢!


Download ppt "颅内肿瘤的MRI诊断."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