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上课了 请安静.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上课了 请安静."—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上课了 请安静

2 复习题 小儿口腔炎的病原体及治疗

3 第六章 第五节 P91 小儿腹泻 Infantile diarrhea 万杰医学院儿科教研室 栾建国

4 学习重点 掌握:小儿腹泻的病因、临床表现及治疗 熟悉:几种常见类型肠炎的临床特点 了解:小儿腹泻的发病机制及鉴别诊断

5 概述 概念:腹泻指大便次数、水分增多和/或性质改变。小儿腹泻病是由多病原,多因素引起的儿科常见病,临床上主要是腹泻和呕吐,严重病例伴有脱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紊乱。 年龄:6个月~2岁 <1岁者约占50%。 季节:四季均可发病。病毒性—秋末、春初, 细菌性—夏季,非感染性腹泻 — 各季节。

6 2002年发展中国家5岁以下儿童主要死因 18% 25% 15% 23% 10% 5% 4%
急性呼吸道感染 腹泻 疟疾 麻疹 艾滋病 围产期疾患 其它 18% 25% 23% 4% 5% 10% 15% WHO/UNICEF. Clinical management of acute diarrhea Sources: The world health report 2003, WHO,Geneva.

7 卫生部2011年11月最新发布 导致5岁以下儿童死亡的前5位死因顺位: 早产或低出生体重 肺炎 出生窒息 先天性心脏病
意外窒息,占全部死亡原因的60.7%。

8 易感因素 消化系统发育不健全: 消化系统特点 免疫功能差 人工喂养 胃酸分泌低、消化酶分泌量少,酶活性低。婴儿饮食质和量变化较快。
婴儿生长发育较快,所需营养物质较多,胃肠负担较重,易发生消化不良。 婴儿时期神经、内分泌、循环、肝、肾功能发育不成熟,容易发生消化道功能紊乱。

9 免疫系统发育不成熟 肠道菌群 肠道黏膜上皮 肠道免疫系统 消化道有三个防御系统

10 According to Harmsen et al., 2000
人工喂养 比母乳喂养患肠道感染机会高10倍。 母乳喂养 Days % of total faecal micro-organisms 人工喂养 10 20 30 40 50 60 70 80 90 100 双歧杆菌 大肠杆菌 类杆菌 5 15 25 According to Harmsen et al., 2000

11 人工喂养婴儿易肠道感染 生后3个月内婴儿喂养与感染的关系 纯母乳 n=95 部分母乳 n=126 配方奶 n=257 p 胃肠道感染
2.9 % 5.1 % 15.7 % <0.001 呼吸道感染 25.6 % 24.2 % 37.0 % <0.05

12 病因 肠道内感染 肠道外感染 肠道菌群失调 感染性因素 非感染性因素 饮食因素:喂养不当、过敏、 酶缺乏等 气候因素:冷、热

13 感染性腹泻 1、肠道内感染—肠炎 病毒 小儿腹泻肠道内感染 秋冬季腹泻以病毒感染多见,其中以轮状病毒为主要病原 细菌
轮状病毒:最常见的病原 其他:星状病毒、杯状病毒、诺沃克病毒、冠状病毒、肠道病毒等 秋冬季节腹泻:80%由病毒引起 病毒 致腹泻大肠杆菌:为主要病原,分五型: 致病性、产毒性、侵袭性、出血性、粘附-集聚性 空肠弯曲菌 耶尔森菌 其他:沙门菌、金葡菌等 小儿腹泻肠道内感染 秋冬季腹泻以病毒感染多见,其中以轮状病毒为主要病原 夏季腹泻以细菌感染多见,其中以致腹泻大肠杆菌最多见 细菌 念珠菌、曲菌、毛霉菌, 以白色念珠菌多见。 真菌 蓝氏贾弟鞭毛虫、阿米巴 原虫和隐孢子虫 寄生虫

14 肠道内感染的传播途径 感染的动物 感染的人 易感人群 食物

15 2、肠道外感染: 3、肠道菌群紊乱: 肠道外感染产生的毒素致胃肠功能紊乱,亦称功能性腹泻; 肠道外感染的病原体同时感染肠道。
长期使用广谱抗生素; 营养不良、免疫功能低下; 长期应用糖皮质激素。

16 非感染因素 饮食性腹泻:(内源性感染) 过敏性腹泻: 症状性腹泻:天气因素、情绪紧张等。 其它:如乳糖不耐受(双糖酶缺陷)

17 发病机制 渗透性腹泻:肠腔内渗透性物质增多 分泌性腹泻:肠腔内电解质分泌过多 渗出性腹泻:炎性渗出 功能性腹泻:肠功能紊乱

18 渗透型腹泻 病毒性肠炎发病机制 双糖酶活性下降 载体减少 消化吸收面积↓ 水样腹泻 双糖(乳糖)分解障碍 1分子乳糖 6分子乳酸
葡萄糖钠转运吸收障碍 糖、脂肪吸收减少 黏膜受累,绒毛被破坏 绒毛缩短 微绒毛肿胀,紊乱并脱落 病毒在小肠黏膜绒毛上皮细胞上复制 渗透压↑

19 抑制小肠绒毛上皮细胞吸收Na+、Cl-和水,并促进Cl-分泌 肠液中Na+、Cl-和水总量增多,超过结肠吸收限度
肠毒素性肠炎发病机制 分泌型腹泻 肠毒素 耐热肠毒素ST 不耐热肠毒素LT 抑制小肠绒毛上皮细胞吸收Na+、Cl-和水,并促进Cl-分泌 肠液中Na+、Cl-和水总量增多,超过结肠吸收限度 大量水样腹泻 产毒性大肠杆菌 附着到小肠黏膜上进行繁殖 激活 腺苷酸环化酶 鸟苷酸环化酶 ATP cAMP↑ GTP cGMP↑

20 (充血、肿胀、炎性细胞浸润、渗出和溃疡)
侵袭性肠炎发病机制 渗出型腹泻 炎症改变 (充血、肿胀、炎性细胞浸润、渗出和溃疡) 腹泻 便中大量红、白细胞 严重中毒症状 侵袭性细菌 附着在肠粘膜侵袭和繁殖 水和电解质不能完全吸收

21 饮食不当引起腹泻发病机制 功能型腹泻 肠蠕动增强 中毒症状 腹泻、脱水、电解质紊乱 肠道下部细菌上移并繁殖内源性感染 短链有机酸↑ 胺类
肠腔内渗透压增高 毒素进入血循环 食物发酵腐败 食物质和量不当 消化功能障碍 食物消化吸收障碍积滞于上消化道 胃酸度下降 肝解毒功能不全

22 临床表现 腹泻的共同临床表现 分类:可按病情分为轻重两型 脱水:分轻中重三度 代谢性酸中毒 电解质紊乱

23 按病情分型 轻型腹泻; 重型腹泻: 常急性起病,全身中毒症状重 胃肠道症状重(大便的次、量、质、色) 多伴有水、电、酸碱平衡紊乱

24 按病程分型 急性腹泻:病程在两周内; 迁延性腹泻:病程在两周—两个月; 慢性腹泻:病程在两个月以上。

25 几种常见类型肠炎的临床特点 轮状病毒(rotavirus)肠炎: 粪便中的轮状病毒颗粒

26 全球轮状病毒感染状况 5岁以下死亡儿童中 约5%因轮状病毒感染 危险率 事件 1 : 293 440,000 例死亡 210万人次住院
2千5百万人次门诊就诊 1.11 亿次感染发生 5岁以下死亡儿童中 约5%因轮状病毒感染 1 : 60 1 : 5 1 : 1 Parashar et. al., Emerg Infect Dis, 2002

27 轮状病毒肠炎的临床特点 发病季节:秋冬寒冷季节多见。 发病年龄:多见于6个月~2岁婴幼儿。 症状: 起病急,常伴发热(轻)和上感症状;
呕吐常先于腹泻出现; 脱水多见:多伴水、电、酸碱平衡紊乱。 大便性状:稀水蛋花汤样,无腥臭,少量白细胞。 并发症:可侵犯肠外脏器(惊厥、心肌受累等)。 预后:自限性疾病,病程3~8天。

28 产毒性大肠杆菌肠炎 发病季节:多发生在夏季; 症状:起病较急;腹泻和呕吐,无明显全身 感染中毒症状; 大便:水样或蛋花样,无粘液脓血,镜检
无或少量白细胞; 脱水:常发生脱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紊乱; 预后:自限性疾病,自然病程 3--7 天。

29 侵袭性细菌肠炎--可致菌痢样症状 通常急性起病,伴有高热。 腹泻频繁,大便呈粘液状,带脓血,有腥臭味,镜检有数量不等的白细胞和红细胞。
常伴恶心、呕吐、腹痛和里急后重。 可出现严重的中毒症状如高热、意识改变,甚至感染性休克。 粪便培养可以找到相应的致病菌。

30 真菌性肠炎 多为白色念珠菌所致。 2岁以下婴儿多见。 常并发于其它感染,或大量应用广谱抗生素致肠道菌群失调时。 病程迁延,常伴鹅口疮。
大便次数增多,黄色稀便,泡沫较多带粘液,有时可见豆腐渣样细块(菌落)。大便镜检有真菌孢子和菌丝。

31 不同病原肠炎的临床特点 疾病名称 发病季节 年龄段 典型症状 轮状病毒肠炎 秋冬季 6-24个月 蛋花汤样水便 全身中毒症状不重
疾病名称 发病季节 年龄段 典型症状 轮状病毒肠炎 秋冬季 6-24个月 蛋花汤样水便 全身中毒症状不重 常伴脱水酸中毒 产毒性细菌肠炎 夏季 较大儿童 呕吐、腹泻;水样便 侵袭性细菌肠炎 夏季 较大儿童 起病急全身中毒症状重 脓血或粘冻样便 常伴恶心呕吐 真菌性肠炎 不限 婴儿 大便黄,泡沫多,菌丝

32 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 大便检查:RBC、WBC等; 血液生化检查:重症者; 十二指肠液检查:用以判断蛋白质、脂肪吸收情况。

33 诊断 Diagnosis 临床诊断: 实验室检查: 根据病程: 根据病情: 白细胞:病毒降低 细菌升高 大便常规、大便培养
白细胞:病毒降低 细菌升高 大便常规、大便培养 血生化:Na+ K+ Cl- Mg2+ Ca2+ 病毒分离、病毒抗体检测

34 鉴别诊断 大便无或偶见少量WBC者: 1)病毒性肠炎; 2)产毒性细菌性肠炎; 3)非感染性腹泻。应与下列疾病鉴别:
生理性腹泻:6个月以内,一般情况好; 小肠吸收障碍性疾病。

35 生理性腹泻 多见于6个月以内的婴儿,外观虚胖,常是母乳喂养儿 常伴有湿疹 除腹泻外,食欲好,生长发育不受限 添加辅食后,大便转为正常
近年发现是乳糖不耐受的一种特殊类型

36 大便有较多WBC者 多为侵袭性细菌肠炎,应与下列疾病鉴别 菌痢:流行病学、临床表现、大便性状 及培养;
阿米巴痢疾:大便中RBC多,WBC少, 可见阿米巴滋养体; 坏死性肠炎:中毒症状重,大便可呈赤 豆汤样。常伴休克。

37 急性坏死性肠炎: 可能与肠道产气荚膜杆菌感染有关,
临床症状:高热,中毒状重,腹痛腹胀,频繁呕吐(可分为腹泻便血型、肠梗阻型、腹膜炎型和中毒休克型); 大便特点:病初黄色稀便或蛋花汤样暗红色糊状或赤豆汤样; 腹部X光:小肠呈局限性充气扩张,肠间壁增宽,肠壁积气。

38 预防 防止病从口入; 大力宣传母乳喂养; 避免滥用抗生素; 加强护理。

39 治疗原则 调整和继续饮食,不提倡禁食; 预防和纠正脱水; 合理用药; 加强护理,对症治疗,预防并发症

40 饮食疗法:目的是防止营养不良的发生 不限制饮水; 母乳喂养儿,可减少喂奶次数,或缩短每次哺乳时间;
人工喂养儿,可将牛奶稀释或喝脱脂奶、米汤等; 病毒性肠炎常有双糖酶(乳糖酶)缺乏,可喂不含乳糖的食品,豆类,发酵奶,去乳糖配方奶等。

41 药物治疗 抗生素治疗: 微生态制剂:调整和恢复肠道正常菌群。 肠粘膜保护剂:如蒙脱石制剂。 止泻剂:感染急性期不用。
病毒性肠炎—不需抗生素治疗 细菌性肠炎—特别是侵袭性肠炎,应早期应用抗生素。 微生态制剂:调整和恢复肠道正常菌群。 肠粘膜保护剂:如蒙脱石制剂。 止泻剂:感染急性期不用。 助消化剂:用于非感染性腹泻。

42 护理和对症治疗 消毒隔离,避免感染性腹泻的传播; 勤换尿布:预防上行性尿路感染 尿布皮炎 仔细观察: 腹泻次数、尿量、水的补充
勤换尿布:预防上行性尿路感染 尿布皮炎 仔细观察: 腹泻次数、尿量、水的补充 严密监测出入量,控制不同阶段的输液速度 呕吐的管理 ; 腹胀的管理。

43 纠正水电及酸碱平衡紊乱: 在液体疗法中另行讲述

44 迁延性和慢性腹泻的治疗 常伴有营养不良和其他并发症应针对病因治疗 肠道细菌感染:有针对性地应用抗生素,避免发生菌群失调;
注意饮食,改善营养; 有双糖酶缺陷时应暂停一般乳类,改用豆浆或发酵奶; 加强支持疗法国 中医中药治疗; 积极治疗各种并发症。

45 复习思考题 腹泻的发病机制与临床的关系; 重症腹泻的临床特点; 轮状病毒肠炎、产毒性大肠杆菌肠炎、侵袭性大肠杆菌肠炎的临床特点;
小儿腹泻的治疗原则。

46 谢 谢 !


Download ppt "上课了 请安静."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