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wnload presentation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1
治疗学总论 第二临床医学院针灸教研室 姜桂美
2
温故而知新 1、耳穴的规律 2、耳甲腔的耳穴分布 3、消化道的耳穴分布 4、以胃痛为例说明耳穴的处方原则
3
内容概要 第一节 针灸的治疗作用 第二节 针灸的治疗原则 第三节 针灸临床诊治特点 第四节 针灸处方 第五节 特定穴的内容和应用
4
第一节 针灸的治疗作用 一、疏通经络 二、调和阴阳 三、扶正祛邪
5
一、疏通经络 针灸的疏通经络作用就是可使瘀阻的经络通畅而发挥其正常生理功能,是针灸最基本和最直接的治疗作用。
经络的功能“经脉者,所以决死生,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灵枢·经脉》) 《灵枢·九针十二原》“欲以微针通其经脉,调其血气,营其逆顺出入之会”。
6
一、疏通经络 经络的功能: (1)生理方面:运行气血,协调阴阳“行血气而营阴阳” (2)病理方面:抗御病邪,反映病症
(3)防治疾病方面:传导感应,调整虚实 经络功能正常时,气血运行通畅,脏腑器官、体表肌肤及四肢百骸得以濡养,均可发挥其正常的生理功能。 经络不通,气血运行受阻,其临床症状常常表现为疼痛、麻木、肿胀、瘀斑等症状。
7
二、调和阴阳 针灸的调和阴阳作用就是可使机体从阴阳的失衡状态向平衡状态转化,是针灸治疗最终达到的根本目的。 阴阳学说
“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 ,针灸方法调节阴阳的偏盛偏衰,可以使机体恢复“阴平阳秘”的状态,从而达到治愈疾病的目的。
8
二、调和阴阳 针灸调和阴阳的作用,主要是通过经络阴阳属性、经穴配伍和针刺手法完成的。
“阳气盛则瞋目(失眠),阴气盛瞑目(多寐)”,根据阳蹻、阴蹻主眼睑开合的作用,取与阴蹻相通的照海和与阳蹻相通的申脉进行治疗,失眠应补阴蹻(照海)泻阳蹻(申脉),多寐则应补阳蹻(申脉)泻阴蹻(照海),使阴阳平衡。
9
三、扶正祛邪 针灸治病,就在于能够发挥其扶正祛邪的作用。
“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说明疾病的发生,是由于正气相对不足,邪气相对强盛所致。
10
第二节 针灸的治疗原则 补虚泻实 清热温寒 治病求本 三因制宜
11
(一)补虚泻实 “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因此,“虚”指正气不足,“实”指邪气盛。
《灵枢·经脉》篇说“盛则泻之,虚则补之……陷下则灸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
12
1.虚则补之、陷下则灸之 “虚则补之”就是虚证采用补法治疗。 主要通过针刺手法的补法和穴位的选择和配伍等而实现的。
如在有关脏腑经脉的背俞穴、原穴,施行补法,可达到改善脏腑功能,补益阴阳、气血等的不足; 另外,应用偏补性能的腧穴如关元、气海、命门、肾俞、足三里等穴,也可起到补益正气的作用。
13
1.虚则补之、陷下则灸之 “陷下则灸之”,属于虚则补之的范畴,也就是说气虚下陷的治疗原则是以灸治为主。当气虚出现陷下证候时,应用温灸方法可较好地起到温补阳气、升提举陷的目的。如子宫脱垂灸百会、气海、关元等。
14
2.实则泻之、宛陈则除之 “实则泻之”就是实证采用泻法治疗。 针刺治疗实证用泻法主要是通过针刺手法的泻法、穴位的选择和配伍等而实现的。
如在穴位上施行捻转、提插、开阖等泻法,可以起到祛除人体病邪的作用; 应用偏泻性能的腧穴如十宣穴、水沟、素髎、丰隆、血海等,也可起到祛邪的目的。
15
2.实则泻之、宛陈则除之 “菀陈则除之”, “菀”同“瘀”,有瘀结、瘀滞之义。“陈”即“陈旧”,引伸为时间长久。“菀陈”泛指络脉瘀阻之类的病证;“除”即“清除”,指清除瘀血的刺血疗法等;就是对络脉瘀阻不通引起的病证,宜采用三棱针点刺出血,达到活血化瘀的目的。 如由于闪挫扭伤、丹毒等引起的肌肤红肿热痛、青紫肿胀,即可以局部络脉或瘀血部位施行三棱针点刺出血法,以活血化瘀、消肿止痛。
16
3.不盛不虚以经取之 “不盛不虚”,并非病证本身无虚实可言,而是脏腑、经络的虚实表现不甚明显。主要是由于病变脏腑、经脉本身的病变,而不涉及其他脏腑、经脉,属本经自病。治疗应按本经循经取穴。在针刺时,多采用平补平泻的针刺手法。
17
(二)清热温寒 “清热”就是热性病证治疗用“清”法;“温寒”就是寒性病证治疗用“温”法。
《灵枢·经脉》篇说:“热则疾之,寒则留之。”这是针对热性病证和寒性病证制定的清热、温寒的治疗原则。
18
(二)清热温寒 1.热则疾之 即热性病证的治疗原则是浅刺疾出或点刺出血,手法宜轻而快,可以不留针或针用泻法,以清泻热毒。
风热感冒者,当取大椎、曲池、合谷、外关等穴浅刺疾出,即可达到清热解表的目的。若伴有咽喉肿痛者,可用三棱针在少商穴点刺出血,以加强泻热、消肿、止痛的作用。
19
(二)清热温寒 2.寒则留之 即寒性病证的治疗原则是深刺而久留针,以达温经散寒的目的。因寒性凝滞而主收引,针刺时不易得气,故应留针候气;加艾灸更能助阳散寒,使阳气得复,寒邪乃散。 如寒邪在表,留于经络者,艾灸法较为相宜;若寒邪在里,凝滞脏腑,则针刺应深而久留,或配合“烧山火”针刺手法,或加用艾灸,以温针法最为适宜。
20
(三)治病求本(标本缓急) 治病求本就是在治疗疾病时要抓住疾病的根本原因,采取针对性的治疗方法。
21
1.急则治标 就是当标病处于紧急的情况下,首先要治疗标病,这是在特殊情况下采取的一种权宜之法,目的在于抢救生命或缓解病人的急迫症状,为治疗本病创造有利的条件。 不论任何原因引起的高热抽搐,应当首先针刺大椎、水沟、合谷、太冲等穴,以泻热、开窍、熄风止痉;任何原因引起的昏迷,都应先针刺水沟,醒脑开窍;当中风患者出现小便潴留时,应首先针刺中极、水道、秩边,急利小便;然后再根据疾病的发生原因从本论治。
22
2.缓则治本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所说:“治病必求于本”。正虚者固其本,邪盛者祛其邪;治其病因,症状可除;治其先病,后病可解;
如肾阳虚引起的五更泄,泄泻是其症状为标,肾阳不足为本,治宜灸气海、关元、命门、肾俞。
23
3.标本同治 在临床上也可见到标病和本病并重的情况,这时我们应当采取标本同治的方法。如体虚感冒,如果一味解表可使机体正气更虚,而单纯扶正由可能留邪,因此,应当益气解表,益气为治本,解表为治标,宜补足三里、关元,泻合谷、风池、列缺等。
24
(四)三因制宜 “三因制宜”是指因时、因地、因人制宜,即根据患者所处的季节(包括时辰)、地理环境和个人的具体情况,而制定适宜的治疗方法。
25
1.因时制宜 在应用针灸治疗疾病时,考虑患者所处的季节和时辰有一定意义。
春夏之季,阳气升发,人体气血趋向体表,病邪伤人多在浅表;秋冬之季,人体气血潜藏于内,病邪伤人多在深部;故治疗上春夏宜浅刺,秋冬宜深刺。(“春夏之季,阳气在上,人体之气行于体表,故应浅刺井、荥 ;秋冬之季,阳气在下,人体之气潜伏于里,故宜深刺输、经、合”)。 根据人体气血流注盛衰与一日不同时辰的相应变化规律,创立了子午流注针法等。 另外,因时制宜还包括针对某些疾病的发作或加重规律而选择有效的治疗时机。
26
2.因地制宜 由于地理环境、气候条件,人体的生理功能、病理特点也有所区别,治疗应有差异。如在寒冷的地区,治疗多用温灸,而且应用壮数较多;在温热地区,应用灸法较少。正如《素问•异法方宜论》指出“北方者……其地高陵居,风寒冰冽,其民乐野处而乳食,藏寒生满病,其治宜艾焫,南方者……其地下,水土弱,雾露之所聚也,其民嗜酸而食胕,故其民皆致理而赤色,其病挛痹,其治宜微针。”
27
3.因人制宜 就是根据患者的性别、年龄、体质等的不同特点而制定适宜的治疗方法。
由于男女在生理上有不同的特点,如妇人以血为用,在治疗妇人病时要多考虑调理冲脉(血海)、任脉等。 年龄不同,针刺方法也有差别。《灵枢 逆顺肥瘦》说:“年质壮大,血气充盈,肤革坚固,因加以邪,刺此者,深而留之。……婴儿者,其肉脆血少气弱,刺此者,以毫针,浅刺而疾发针,日再可也。” 患者个体差异更是决定针灸治疗方法的重要环节。如体质虚弱、皮肤薄嫩、对针刺较敏感者,针刺手法宜轻;体质强壮、皮肤粗厚、针感较迟钝者,针刺手法可重些。
28
第三节 针灸临床诊治特点 一、辨证与辨经结合 二、调神与调气并重
29
一、辨证与辨经结合 辨证,即是运用中医理论,将四诊所搜集到的有关疾病的各种症状和体征,加以分析、综合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候”,亦即“证”。
辨经,即运用经络理论根据患者的各种症状和体征来辨别其病变经络脏腑归属,从而选择相应的经络腧穴进行治疗。这是针灸临床辨证论治的核心。
30
辨经论治 因为人体内脏的病变,往往会在其相关的经脉循行部位或腧穴上出现异常反应,而针灸治病,就是直接作用于这些部位或腧穴,通过经络的传导反应,以达到治病的目的。 《灵枢·卫气》说“能别阴阳十二经者,知病之所生,候虚实之所在者,能得病之高下”, 《灵枢·官能》:“察其所痛,左右上下,知其寒温,何经所在”。《灵枢·经脉》将不同的病候按十二经脉系统予以分类,成为历代针灸临床辨证归经的依据。金元窦汉卿《针经指南标幽赋》说“既论脏腑虚实,须向经寻”。
31
辨证与辨经的关系 临床应用上,辨证与辨经并不矛盾。辨证,本身就涵盖了经络辨证,在明确辨证的基础上,结合经络的循行部位及所联系的脏腑而进行辨证归经,然后根据辨证与辨经的结果,进行相应的配穴处方,依方施术,或针或灸,或针灸并用,以通其经脉,调其血气,使阴阳归于相对平衡,借以脏腑功能趋于调和,而达到防治疾病的目的。
32
二、调神与调气并重 调神,又称治神、守神。《素问·宝命全形论》说:凡刺之真,必先治神。所谓调神,一是在针灸施治前注重调治病人的精神状态;二是在针灸操作过程中,医者专一其神,意守神气;病人神情安定,意守感传。调神贯穿于针灸治病的全过程之中。
33
第四节 针灸处方 一、选穴原则 二、配穴方法 三、刺灸法的选择
34
针灸处方 针灸处方就是在中医理论尤其是经络学说等指导下,依据选穴原则和配穴方法,选取腧穴并进行配伍,确立刺灸法而形成的治疗方案。针灸处方包括两大要素即穴位和刺灸法。
35
一、选穴原则 穴位是针灸处方的第一组成要素,穴位选择否是精当直接关系着针灸的治疗效果。在确定处方穴位时,我们应该遵循基本的选穴原则和配穴方法。
36
一、选穴原则 1.近部选穴:就是在病变局部或距离比较接近的范围选取穴位的方法,是腧穴局部治疗作用的体现。如巅顶痛取百会;胃痛选中脘;面瘫局部选颊车、地仓、颧髎,近部选风池。 2.远部选穴:就是在病变部位所属和相关的经络上,距病位较远的部位选取穴位的方法,是“经络所过,主治所及”治疗规律的体现。如胃痛选足阳明胃经的足三里;上牙痛选足阳明胃经的内庭,下牙痛选手阳明大肠经的合谷穴等。
37
一、选穴原则 3.辨证选穴:辨证选穴就是根据疾病的证候特点,分析病因病机而辨证选取穴位的方法。临床上有些病证,如发热、多汗、盗汗、虚脱、抽风、昏迷等均无明显局限的病变部位,而呈现全身症状,这时我们采用辨证选穴,如肾阴不足导致的虚热选肾俞、太溪;肝阳化风导致的抽风选太冲、行间等。另外对于病变部位明显的疾病,根据其病因病机而选取穴位也是治病求本原则的体现;如牙痛根据病因病机可分为风火牙痛、胃火牙痛和肾虚牙痛,风火牙痛选风池、外关,胃火牙痛选内庭、二间,肾虚牙痛选太溪、行间。
38
一、选穴原则 4.对症选穴:对症选穴是根据疾病的特殊症状而选取穴位的原则,是腧穴特殊治疗作用及临床经验在针灸处方中的具体运用。如哮喘选定喘穴;腰痛选腰痛点;落枕选落枕穴。
39
二、配穴方法 就是在选穴原则的指导下,针对疾病的病位、病因病机等,选取主治作用相同或相近,或对于治疗疾病具有协同作用的腧穴进行配伍应用的方法。临床上穴位配伍的方法多种多样,但总体可归纳为两大类即经脉配穴法、部位配穴法。
40
1.按经脉配穴法 经脉配穴法是以经脉或经脉相互联系而进行穴位配伍的方法,主要包括本经配穴法、表里经配穴法、同名经配穴法、子母经配穴法。
41
1.按经脉配穴法 (1)本经配穴法:当某一脏腑、经脉发生病变时,即选该脏腑、经脉的腧穴配成处方。如胆经郁热导致的少阳头痛,可近取胆经的率谷、风池,远取本经的荥穴侠溪;胃火循经上扰导致的牙痛,可在足阳明胃经上近取颊车,远取该经的荥穴内庭。
42
1.按经脉配穴法 (2)表里经配穴法:本法是以脏腑、经脉的阴阳表里配合关系为依据的配穴方法。当某一脏腑经脉发生疾病时,取该经和其相表里的经脉腧穴配合成方。如风热袭肺导致的感冒咳嗽,可选肺经的尺泽和大肠经的曲池、合谷;《灵枢·五邪》载:“邪在肾,则病骨痛,阴痹……取之涌泉、昆仑。”另外,原络配穴法是表里经配穴法中的特殊实例。
43
1.按经脉配穴法 (3)同名经配穴法:是将手足同名经的腧穴相互配合的方法,是基于同名经“同气相通”的理论。如阳明头痛取手阳明的合谷配足阳明的内庭;落枕取手太阳经的后溪配足太阳经的昆仑。 如“扭伤”一节中治疗方法中有同名经治疗方法。
44
1.按经脉配穴法 (4)子母经配穴法:是根据脏腑、经脉的五行属性,按照“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的理论选择腧穴的方法。如肺虚之证,按培土生金的原则,取脾经穴来治疗。
45
2.按部位配穴法 是结合身体上腧穴分布的部位进行穴位配伍的方法,主要包括远近配穴法、上下配穴法、前后配穴法、左右配穴法。
46
2.按部位配穴法 (1)远近配穴法:是以病变部位为依据,在病变附近和远部同时选穴配伍成方的方法。如面瘫,取面部局部穴位,远道取合谷“面口合谷收”。
47
2.按部位配穴法 (2)上下配穴法:是指将腰部以上或上肢腧穴和腰部以下或下肢腧穴配合应用的方法,在临床上应用较为广泛。如胃脘痛可上取内关,下取足三里;阴挺(子宫脱垂)可上取百会,下取三阴交;肾阴不足导致的咽喉肿痛,可上取曲池或鱼际,下取太溪或照海;八脉交会穴的配对应用也属本配穴法。
48
2.按部位配穴法 (3)前后配穴法:是指将人体前部和后部的腧穴配合应用的方法,主要指将胸腹部和背腰部的腧穴配合应用,在《内经》中称“偶刺”。本配穴方法常用于治疗脏腑疾患,临床上常见的俞、募穴配合应用就属于本配穴法的典型实例。
49
2.按部位配穴法 (4)左右配穴法:是指将人体左侧和右侧的腧穴配合应用的方法。本方法是基于人体十二经脉左右对称分布和部分经脉左右交叉的特点。在临床上常选择左右同一腧穴配合运用,是为了加强腧穴的协同作用;如胃痛可选双侧足三里、梁丘等;当然左右配穴法并不局限于选双侧同一腧穴,如左侧偏头痛,可选同侧的太阳、头维和对侧的外关、足临泣;左侧面瘫可选同侧的太阳、颊车、地仓和对侧的合谷。
50
二、刺灸法的选择 刺灸法是针灸处方的第二组成要素 疗法的选择 操作方法的选择 治疗时机的选择
51
二、刺灸法的选择 1.疗法的选择:是针对患者的病情和具体情况而确立的治疗手段。如用毫针疗法、灸疗法、火针法还是拔罐疗法、皮肤针疗法等,均应说明。
52
二、刺灸法的选择 2.操作方法的选择:当确立了疗法后,要对疗法的操作进行说明。如毫针疗法用补法还是泻法;艾灸用温和灸还是斑痕灸等;尤其是对于处方中的部分穴位,当针刺操作的深度、方向等不同于常规的方法时,要特别表明。针刺治疗疾病可每日1次或每日2次等,应根据疾病的具体情况而定。
53
二、刺灸法的选择 3.治疗时机的选择:针刺治疗疾病可每日1次或每日2次等,应根据疾病的具体情况而定。一般来说,针灸治疗疾病没有特殊严格的时间要求。但是,临床上针灸治疗部分疾病在时间上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如痛经在月经来潮前几天开始针灸,直到月经过去为止;女性不孕症,在排卵期前后几天连续针灸等。 《素问· 刺疟论》“凡治疟,先发如食顷,乃可以治,过之则失时也。”
54
第五节 特定穴的内容和应用 一、五输穴 二、原穴 三、络穴 四、郄穴 五、背俞穴、募穴 六、下合穴 七、八会穴 八、八脉交会穴 九、交会穴
55
一、五输穴 十二经脉从四肢末端至肘或膝方向各有井、荥、输、经、合五个特定穴,总称“五输”。这是以水流的大小来形容各经脉气由小到大、由浅入深的特点。
56
所出为井 经气初出 如水的源头 位于四肢爪甲之侧 所溜不荥 经气稍盛 如水成微流 位于指(趾)掌(跖)部 所注为输 经气渐盛 如较大水流灌注 位于腕(踝)关节附近 所行为经 经气充盛 如水流之长行 位于腕(踝)或臂(胫)部 所入为合 经气统盛深入处 如水流汇合 位于肘(膝)部附近
57
五输穴的应用 1、五输穴主治病症特点:井穴开窍醒神,可用于神识昏迷、心下烦闷;荧穴清泄邪火,可用于热病;输穴可用于发作性病症、关节痛;经穴可用于喘咳和咽喉病症;合穴可用于肠胃等六腑病症。 《难经·六十八难》所作的补充解释:“井主心下满,荥主身热,输主体重节痛,经主喘咳、寒热,合主逆气而泄。”
58
五输穴的应用 2、按五行生克关系选用 阴井木,阳井金 (1)本经子母补泻: 特殊:泻井当泻荥,补井当补合 (2)异经子母补泻
(3)泻南补北法
59
五输穴的应用 3、按时选用 (1)按季节:“春刺井,夏刺荥 ,季夏刺输,秋刺经,冬刺合。春夏之季,阳气在上,人体之气行于体表,故应浅刺井、荥 ;秋冬之季,阳气在下,人体之气潜伏于里,故宜深刺输、经、合”。 (2)按时辰:子午流注法“肺寅大卯胃辰宫,脾巳心午小未中,申膀酉肾心包戌,亥焦子胆丑肝通”
60
二、原穴 原穴是脏腑原气输注、经过和留止于十二经脉四肢部的腧穴。
《难经·六十六难》阐述原穴的意义说:“脐下肾间动气者,人之生命也,十二经之根本也,故名曰原(气)。三焦者,原气之别使也,主通行三气(上焦、中焦、下焦),经历于五脏六腑;原者、三焦之尊号也,故所止辄为原(穴),五脏六腑之有病者皆取其原(穴)也。”
61
三、络穴 十二经脉在四肢部各分出络脉,并有一络穴,沟通表里两经之间的联系;在躯干部又有任脉络(鸠尾)散于腹,督脉络(长强)散头上,脾之大络(大包)布于胁。络穴可治疗表里两经及相关部位的病症。元代窦默《针经指南》说:“络穴正在两经中间……若刺络穴,表里同治。” 原络配穴法为临床常用配穴法,先病经脉的原穴和后病经脉的络穴相配合。
62
四、郄穴 郄,意指气血深聚的空隙处(“郄”是“隙”字的异体)。郄穴的记载始见于《甲乙经》。十二经脉在四肢部各有一郄穴,阴阳跷脉、阴阳维脉在下肢也各有一郄穴,合称十六郄穴。近人常把它列作治疗急性病痛和压痛检查的要穴,阴经的郄穴常用于血证,阳经的郄穴常用于痛证。
63
五、背俞穴、募穴 背俞穴:脏腑之气输注于背腰部的腧穴称为背俞穴,位于背腰部膀胱经第一侧线上。
募穴:脏腑之气结聚于胸腹部的腧穴,位于胸腹部。主要用于治疗相关脏腑的病变。 “阴病行阳,阳病行阴,故令募在阴,俞在阳”。 脏病多取背俞穴,腑病多取募穴。 俞募配穴法治疗脏腑疾病。
64
六、下合穴 六腑之气下合于足三阳经的腧穴,称下合穴。《灵枢·邪气藏府病形》说:“荥输治外经,合治内府”。这是指六腑下合穴而言。临床上治疗“腑病”有显著作用。
65
七、八会穴 八会穴是指分别对脏、腑、气、血、筋、脉、骨、髓各有重要作用的八个穴位。
脏会章门,腑会中脘,气会膻中,血会膈俞,筋会阳陵泉,脉会太渊,骨会大杼,髓会绝骨。 章门是脾的募穴,中脘是胃的募穴,脾胃为脏腑的要本,所以称作脏会和腑会。膻中正当胸中,为气之海;膈俞当胸腹之间,主化生气血,所以称作气会和血会。阳陵泉为胆之合穴,位于膝旁,“膝者筋之府”,故称筋会。太渊为肺经原穴,当寸口动脉,故称脉会。大杼当脊柱大椎之旁(椎骨又称杼骨),是背俞之首,故称骨会;绝骨即悬钟穴,或指阳辅,当腓骨下段部,“诸髓皆属于骨”,故称髓会。
66
八、八脉交会穴 十二经脉与奇经八脉相通的八个腧穴,具有主治奇经八脉病证的作用。 内关(手厥阴)→阳维 心、胸、胃 公孙(足太阴)→冲脉
内关(手厥阴)→阳维 心、胸、胃 公孙(足太阴)→冲脉 后溪(手太阳)→督脉 项、肩胛、耳、目内眦 申脉(足少阳)→阳跷 外关(手少阳)→阳维 颈、肩、颊、耳、目外眦 临泣(足少阳)→带脉 列缺(手太阴)→任脉 照海(足少阴)→阴跷 咽喉、胸膈
67
九、交会穴 交会穴是两经或数经相交会的腧穴,具有治疗本经和交会经病证的作用。如大椎、三阴交。
68
复习题 1、根据补母泻子原则推论出五脏六腑的虚实应取的五输穴 2、肝气犯胃的胃痛应取的穴位及方义 3、木火刑金的咳嗽应取的穴位及方义
4、针灸处方与配方原则。
Similar presentati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