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wnload presentation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1
運動醫學科衛教文章 台北榮總 骨科部 運動醫學科
2
事前充分熱身 預防運動傷害 黃東富 隨著經濟發達,生活品質提高,傳播媒體的宣傳及運動明星的產生,使得運動風氣日益興盛;但運動傷害也同時增加,也使得運動及防護醫學的重要性更形提高。 歸咎運動傷害的發生,其原因在下列幾項(一)熱身不夠(二))配備不足(三)技術訓練問題(四)埸地不適合、不健全(五)身體狀況(六)身體構造先天的目題。 而運動害種類大致可分下列幾種: 1. 骨折:骨折通常發生激烈的衝撞運動及高速運動,常見的骨折位置包括腳踝、鎖骨、前臂橈骨或尺骨及脛骨骨折,嚴重者常合併有韌帶或神經的傷害,發生骨折需立即就醫,依骨折位況作適當處理。
3
2. 肌肉拉傷:占運動傷害十%至三十%常被忽略低估,肌肉拉傷共分三級:第一級:允束斷裂五%,第二級:肌束斷裂五%至一○○%,第三級允束完全斷裂。肌肉拉傷最常發生於腿及腱允、比目魚允、股四頭及三角肌。允肉拉傷的急性期需給予冰敷,切記於四十八至七十二小時內不宜按摩,按醫囑盡早作復健治療。 3. 肌腱拉傷:其造成原因多半為熱身不足、用力不當及肌腱構造先天的缺陷。其斷裂位置,常發生於跟腱、旋轉肌腱、肱二頭肌及股四頭肌,依發生位置及運動種類常需手術治療。 4. 關節脫臼:關節脫臼常發生於肩關節、肘關節或指關節。關節脫臼為一緊急情況,需送醫作緊急處理。 5. 韌帶拉傷:韌帶將骨頭與骨頭之間連接起來,藉以維持關節之穩定,當受到外力撞繫及關節異常範圍之活動,就會產生韌帶之撕裂或斷裂,這會使關節活動受限甚至關節血腫,於急性期需減少關節活動、冰敷消腫,但需及早進行關節的復健。至於韌帶是否需修補或重建,於急性期多不考慮,於亞急性期或慢性期再考慮,重建的需要性則視個人需求功能需求而定。
4
6. 過度使用症候(overuse syndrome):通常發生於頂尖、拚勁十足或過度訓練之選手,發生的年齡常介於二十至二十九歲,病變的位置,則因年紀和運動類別而異,甚至也發生於一般家庭主婦,大家耳熟能議詳的網路肘或高爾夫球肘即是。最好的治療方法-休息,只有在極少數的情況才需要手術治療。 以上為廣泛的運動傷害類別及基本治療原則,當然事前的妥善的準備,及該運動的認知才是預防運動傷害的最佳方法。 轉載自:中國時報 (本文謹表示作者於該日期之主見,非永恆不變者,有病時仍請儘速就醫治療。)
5
運動傷害的防治 作者:馬筱笠 在運動練習或競賽過程中,身體任何部位都有可能受傷。這類創傷,大多與骨骼肌肉系統有關,而且又有急性、慢性的分別。嚴重的運動傷害如骨折、脫臼較不常見,大多數的傷害是屬於輕度或中度,也就是軟組織的傷害,如肌肉、肌腱,以及韌帶發炎或撕裂傷,這些傷害雖然不是很嚴重,但往往對關節的活動與穩定度,造成相當程度的影響。 l 原因 要了解運動傷害的治療與預防,就必須先知道造成傷害的原因及種類,一般而言,運動傷害的原因可分為內在因素與外在因素。 一.外在因素: 外在因素要考慮包括,運動的性質、運動的環境、運動的裝備及器材、運動的指導,以及不可抗拒的意外事件。
6
1. 運動的性質:運動時會有身體接觸的運動,如籃球、足球、橄欖球等;或是高危險性的運動,如體操、柔道、跆拳道等,因為常會發生肢體的碰撞,所以受傷的機會自然較大。
2. 運作的環境:要考慮天候、活動場地的地面情況。天氣太熱容易脫水;太冷由於關節肌肉伸展不佳,容易受傷。尤其在傾盆大雨下進行比賽更是危險。如果場地地面太硬,下肢的關節容易受到較大的反作用力撞擊;人造合成物的地面(如人造橡膠),雖然緩衝力較佳,相對的抓地力也較大,因此在做快速或突然改變方向的動作,以及猛然停步時,容易導致關節及肌肉受傷。濕滑或不平坦的場地,更容易引起足踝關節的扭傷。 3. 運動的裝備及器材:運動的護具是否正確穿戴,針對不同的運動是否準備配合的護具或運動鞋都很重要。例如技擊運動,穿戴護具與否及護具是否會鬆脫;跑步時運動鞋避震效力是否足夠;運動器材的結構及尺寸是否合乎自己使用,都會影響運動安全。例如網球拍的握柄過粗、重量太重,就有可能導致網球肘的發生。 4. 運動技術的指導:如果教練沒有因材施教,將所以成員做同一模式的訓練,而疏忽了個別學員的能力差異,以致某些學員會有較大的機會受傷。另外,錯誤或不適當,以及時間過長的訓練,也會導致學員受傷。
7
5. 不可抗拒的意外事件:發生機會雖不高,但運動員本身必須提高警覺,才能降低傷害。
二.內在因素:包括運動者身體的適應能力、生理的限制、技術的程度以及心理的狀態。 1. 身體的適應能力:如心肺的耐力、肌肉的柔韌性,以及肌力的狀態。在經過長時期的休息或未經鍛鍊就從事劇烈運動,甚至過度運動,都會無法適應而導致傷害。 2. 生理的限制:例如從事不適合的生理結構和體型的運動,像肌腱太緊的人去學舞蹈、跆拳道;扁平足或拱形足的人從事跑步的運動;體型瘦弱的人從事拳擊、摔角等運動,自然較易受傷。 3. 技術的程度:運動技術較差或不正確的人,通常也較容易受傷。例如網球員經常做錯誤的擊球姿勢,容易導致網球肘。許多運動的初學者,只知道一味的用力,而不考慮技巧,亦容易受傷。 4. 心理的狀態:有些運動員對某項運動過於熱衷,長時間的活動會使得體力透支、過度疲勞而導致受傷。也有些人高估自己的能力,容易傾向使自己操練過度,而超出身體能力負荷,也容易受傷。另外,好勝心太強、冒險拼命這一類的人也很危險;又有些人的得失心太重,患得患失而導致行動失常,進而導致受傷。
8
l 分類 至於運動傷害的種類,則可依部位及急性、慢性而有所不同程度的傷害。常見的骨骼肌肉系統的傷害,可分為急性與慢性。 慢性運動傷害也稱為使用過度傷害,還有一部份屬於急性傷害的後遺症。要了解運動傷害的種類,得先認識人體骨骼肌肉解剖學上的觀念,肌肉藉肌腱附著於骨頭,所以當肌肉收縮時,牽動肌腱、骨頭,而造成關節的活動,韌帶是附著於關節兩端的骨頭,進而形成關節的一部份。所以當肌腱或韌帶受傷到某種程度的時後,關節的功能與穩定度就會受到影響。 以下為運動傷害的分類: 急性傷害 慢性傷害 骨骼 骨折─疲勞性骨折 軟骨─軟性骨折、軟骨軟化或退化
9
關節─脫臼、半脫位關節炎、複發性脫臼、複發性半脫臼
肌肉─拉傷(撕裂傷)、撞擊傷、痙攣、腔室症候群、遲發性肌肉酸痛、 肌肉纖維化、慢性腔室症候群 急性傷害 慢性傷害 肌腱─拉傷(撕裂傷) 、肌腱炎、腱鞘炎、韌帶拉傷、扭傷、斷裂、關節鬆弛發炎、 關節鬆弛 由表列可知,大多數的運動傷害是可以不需經由手術的方式來治癒,而且可以自然痊癒的;需要手術治療的傷害,大都是影響到骨骼架構、關節活動,或是關節穩定度的嚴重傷害。
10
l 治療的原則 運動傷害的治療有六個原則: 1. 縮小開始受傷的範圍:就是要避免局部出血與腫脹的範圍繼續擴大,更要避免不當的處置如推拿、活血,以免造成「二次傷害」! 2. 減低疼痛和發炎:就是減少患部的紅、腫、熱、痛。要強調的是,患側的局部出血腫脹愈厲害,以後恢復的時間也愈久,對功能的影響也愈大。剛開始受傷的處理重點,就是要減低出血與腫賬。 3. 促進受傷組織的癒合:斷裂的肌腱或韌帶,以手術或保守療法使其癒合。 4. 在癒合的過程中,維持或恢復組織的柔韌性、強度與本體感受;也就是是病況儘早施以保護性的復健活動,以避免受傷組織因結痂、纖維化、而導致關節攣縮、僵硬及肌力減退,並訓練骨骼肌肉對運動的反應性。 5. 功能性的復健,以期回復運動:治療的目的,不僅要使受傷的組織癒合、恢復活動,更要能夠繼續從事受傷前的運動,才是終極目標。 6. 預防或減少再次受傷的可能。
11
l 臨場處理 首先要知道的是,在軟組織的急性受傷後,24到48小時為急救的黃金時間。一方面要減低患側皮下出血,一方面要防止腫脹。 急救的R.I.C.E原則: 1. Rest:休息。患側不宜繼續運動,否則會因關節酸痛或肌肉收縮,導致繼續出血腫脹。受傷部位在上肢時以吊帶吊起;在下肢時則以柺杖助行。 2. Ice:冰敷。局部的冰敷可以減少出血,減低疼痛及肌肉痙攣,冰敷的方式是以濕毛巾包裹碎冰塊,敷於患側,或是用冰袋、冷膠,以及噴式冷劑代替,或將患肢浸於冰水中,都可達到冰敷的效果,冰敷的時間為每隔一至二小時冰敷15-20分鐘,受傷48小時內使用或持續到不再腫賬為止。 3. Compression:加壓。在患側局部加壓,使其不再出血,可以使用彈性繃帶在患側纏綁,但壓力不能太大,否則患側末端肢體會有腫脹現象,有時為求壓平均,也可使用彈性襪,以及彈性的護肘、護腕。
12
4. Elevation:抬高患肢,以減少患側出血,受傷的部位在上肢,可抬高患側使其高於心臟;在下肢則最好高於骨盆的位置,在受傷初期,也就是24-48小時內絕不可以熱敷、劇烈運動、用力按摩、搓揉,以及飲酒。 R.I.C.E的工作如果做的好,對患者傷口的癒合以及後續的治療都有很大的幫助。至於肢體是否須要固定,則視受傷嚴重的情形而定,若是急性的骨折、脫臼、慢性疲勞性骨折,或是嚴重的外傷,如韌帶、肌腱的撕裂傷,都是須要固定的。在剛受傷的時候,限於設備不足,可以夾板、棍子、樹枝、雨傘,以及其他任何條狀物與患肢綁在一起,以方便運送及進一步的治療。 l 後續治療 後續的治療則視其是否需接受手術,給予石膏、模具的固定,固定的時間不一,依受傷的部位與輕重程度來決定。 時間 骨折 6-8週以上 韌帶、肌腱斷裂 4-6週以上 部份斷裂或拉傷 1-3週以上
13
肢體的固定雖然可以說促進患側的癒合、止血,及消腫,但固定的時間過久,也有副作用,例如關節僵硬、肌肉萎縮、關節軟骨退化等,所以肢體的固定一定要有完整的計劃,以及正確的固定方式,否則只會使靜脈的功能更加惡化。 不需固定的肢體,其受傷可能不嚴重,主要就是促使其早日開始活動,以恢復功能。另外,功能性護具可以使固定的肢體或關節做有限運動,視病況允許使用,既能保護患側的癒合,又能避免長期固定的不良影響。 此外,後續的治療最好由有經驗的醫護人員來決定是否需要手術。手術治療適於錯位性骨折、不穩定關節,以及開放性傷口。保守治療則包括休養、物理治療、固定、藥物,以及復健工作。 基本上,不論何種治療都是高關節的活動,恢復肌肉的力量及柔韌性,以期回復運動的狀態。 至於患者最關心的問題,也就是何時可以再運動?一般而言,受傷部位不管是肌腱、韌帶或關節都要有完全的癒合,而且患側的關節活動能和健康側差不多,患側的肌力也要達到健康側肌力的八成以上,並在醫護人員的指導下回復動作。且剛開始有一段適應期,不能太劇烈、太勞累,也可配合使用一些護具,否則很有可能再次發生傷害。
14
在某些特殊的情況,如果腳踝關節的外側韌帶、膝關節的十字韌帶、手肘關節的內側韌帶,以及肩關節韌帶,在保守治療後,很有可能發生復發性扭傷、半脫位,甚至脫臼,這時要視韌帶鬆弛的情況及關節的功能,考慮是否需要以手術來重健。所以治療後的追蹤檢查與評估非常重要而且必要的。 l 運動傷害的預防 要注意五件事: 1. 熱身的活動:使身體做好運動的準備,熱身活動可以增加肌的血流量及攝氧量,增加神經的傳導與反應性、高循環血流及攝氧量,以及減低關節僵硬性,以增加活動的範圍,如此可以減少受傷的機會。熱身可以從事一些如慢跑、全身體操等活動,進而增加肌肉伸展及阻力性運動。另外,針對某些特別的運動項目,可以從事較專一性的熱身運動,例如跆拳道可以針對下肢的肌肉、關節做些專門的熱身運動。一般而言,熱身15-30分鐘,可以維持30-45分鐘,所以太早熱身幫助也不大。 2. 伸展運動:肢體的伸展,主要是讓關節的活動,很平穩的達成極限,以增加肌肉、肌腱,以及韌帶的伸展性,也就是俗稱的拉筋活動。伸展活動可以降低肌肉、肌腱受傷的機會,並減少肌肉酸痛的機會,更可以提高活動的效力。
15
伸展運動的方法是以主動或被動的方式伸展其肌肉、肌腱、讓關節的活動至極限,然後維持30-60分鐘。值得注意的是,伸展運動一定要在熱身運動之後進行,並且動作要溫柔、緩慢,否則會引起肌肉反射性的痙攣;如果伸展到極限時,覺得肌肉有張力,但絕不能造成肌肉酸痛,否則會導致受傷。最後,要特別叮嚀的是,運動前要伸展,運動後也要做伸展運動,讓肌肉、肌腱,以及韌帶漸漸回復休息的狀態。 3. 使用運動護具或貼紮術:其目的主要為限制關節某方向的活動,或限制超過某個範圍的活動。對於曾經受過傷或容易拉傷的部位,藉護具或貼紮術來預防其受傷,但是在實行時,一定要由有經驗的人指導,否則使用不當,反而會對關節活動造成限制。如此不但無法有適當的運動表現,更容易造成傷害。貼紮術也稱Taping,就是利用黏性布條,將所要保護的部位,做一很有層次、規則,以及順序的貼紮,一般都是由「運動保護員」處理。貼紮的技巧十分重要,如果貼紮太鬆或方向不對,則達不到保護的效果;如果太緊,運動員的關節活動受到限制,則容易導致受傷。 4. 針對運動傷害的內在、外在因素做預防: A 外在因素的預防:運動時必須對環境有所醒覺,天氣是否良好、光線是否足夠,以及場地是否適合,都必須詳加觀察,而且要遵守比賽規則及場地的使用規則。此外,要注意自己的體力及技術水平。在運動前,要小心檢查所使用裝備,看看穿戴的運動服裝是否適合。至於保護性用品的使用,雖可以減低傷害,但也不能過份倚賴。教練及指導員不但要了解運動員在體能及技術上的差異,以因材施教,更要根據進度,施以循序漸進的訓練,不要勉強做超出能力的練習。
16
B 內在因素的預防:運動員必須知道自己身體結構的限制與特性。其次,在運動前要做充足的熱身及伸展運動,並且要進行身體狀態適應的訓練,從而減低受傷的機會。最後,心理準備方面要注意的是,在運動前,要認識該項運動,明瞭技巧的掌握,並且在運動時集中精神,以減低緊張的情緒,並建立足夠的信心。 5. 適當的休息及營養補充:在劇烈運動後,應做一些較溫和的運動,也就是緩身整理運動,目的是讓心臟血管系統恢復正常,並且幫助排除肌肉內的代謝廢物,使身體逐漸進入休息狀態,至於營養的補充主要包括水份及電解質的補充,過度疲勞或營養不夠的身體,不但容易發生急性運動傷害,也容易產生慢性傷害。 近年來,由於國人的運動意識提高,不論從事娛樂健康性或職業競爭性運動的人口都逐漸增加,運動傷害的發生,也有增多的趨勢。 事實上,大多數的運動傷害是可以避免的,只要先了解傷害發生的可能原因,就能針對這些原因加以防範。若不幸發生了運動傷害,也必須對急救與治療有正確的觀念及認識,經由合理、正確的治療運作,才能恢復原來的運動狀態,繼續享受健康的人生。
Similar presentati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