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wnload presentation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1
Chapter 7 工作設計與衡量
2
章節大綱 7.1 導論 7.2 工作生活品質 工作環境 薪資給付 7.3 工作設計 專業化 工作設計的行為方法 工作動機 工作小組 人體工學
7.4 方法分析 7.5 動作研究 7.6 工作衡量 馬表時間研究 標準單元時間 預定時間標準 工作抽樣 作業策略 個案:熱儀器板的製造 個案:台積電工作環境的改善
3
學習目標 討論工作環境對工作設計的影響。 解釋工作設計的重要性。 簡述工作設計的兩種基本方法。 定義標準時間。
描述並比較時間研究方法與績效計算。 描述工作抽樣與績效計算 比較馬表時間研究與工作抽樣。 比較以時間與以產出為基礎的系統。 解釋工作設計的重要性。 簡述工作設計的兩種基本方法。 討論專業化的優缺點。 解釋以知識為基礎的薪資給付制度之意義。 解釋方法分析的目的,並描述方法分析如何進行。 比較動作研究的四種常用技術。
4
7.1 導論 本章主要探討 工作生活品質 工作設計 方法分析 工作衡量 2017/3/11 第7章 工作設計與衡量
5
7.2 工作生活品質 工作生活品質的主要面向: 工作環境 薪資給付 物理因素(溫度與溼度、通風、照明、噪音與震動) 工作時間和停工
職業健康照顧 安全 倫理議題 薪資給付 2017/3/11 第7章 工作設計與衡量
6
薪資給付 組織有兩種基本給付員工薪資系統 以時間為基礎的系統(time-based system)又稱為計時與計日系統。
根據員工的工作時間給付薪資,領薪水的員工也歸類在以時間為基礎的系統。 以產出為基礎的系統(output-based system)又稱為獎勵系統。 根據員工的實際產出給付薪資,是直接依績效給付。 2017/3/11 第7章 工作設計與衡量
7
以時間為基礎的系統 與以產出為基礎的系統的比較
8
薪資給付 獎勵制度因著重的對象不同而分為: 個人獎勵計畫 團體獎勵計畫 直接計件制:薪資為產出的直接線性函數,現因最低工資法案而不適用。
底薪加獎金:員工享有底薪保障,並可因產出超出標準而獲得獎金。 團體獎勵計畫 強調與員工分享生產力的獲利,或著重於成本的降低,或僅著重在產出水準。 工作小組方法:強調工作小組的績效而非個人績效。 2017/3/11 第7章 工作設計與衡量
9
薪資給付 當組織轉型為精實生產時,能實施多樣化工作的員工變得更有價值。以知識為基礎的薪資給付(knowledge-based pay)是指組織建立薪資系統來獎勵技術水準增加的員工。 包含三個層面: 水平技術,員工能夠執行各種不同的工作。 垂直技術,員工能夠承擔管理的工作。 縱深技術,反映品質與生產力的結果。 2017/3/11 第7章 工作設計與衡量
10
薪資給付 近來趨勢 強調彈性和達成績效目標的獎酬系統,部分薪資會隨績效的好壞變動。 採用利潤分享計畫,或當達成利潤或成本目標時給予獎金。
獎酬計畫的焦點逐漸放在員工的工作生活品質。 2017/3/11 第7章 工作設計與衡量
11
7.3 工作設計 工作設計 (job design)詳細說明工作內容與工作方法。 在工作設計方面,目前有兩個基本學派:
其一為效率學派,著重工作設計的系統與邏輯方法。 另一個為行為學派,著重於欲望與需求的滿足。 2017/3/11 第7章 工作設計與衡量
12
專業化 專業化 (specialization)指專注於從事某項生產或服務工作。 專業化的優點與缺點:
13
工作設計的行為方法 為使工作更有趣和有意義,工作設計常考慮 工作範圍擴大化 (job enlargement)
給予員工範圍較廣泛但層級相當的工作項目,即水平的負擔(horizontal loading),以增加所需技術的多樣性。 工作輪調 (job rotation) 定期讓員工交換工作項目,擴大員工的學習經驗,避免員工陷於單調的工作。 工作豐富化 (job enrichment) 包含規劃工作和協調工作的責任程度增加,即垂直的負擔(vertical loading),著重在工作滿意對於激勵員工的可能性。
14
工作動機 除了為報酬而工作外,還有其他心理因素: 另一個影響工作動機、生產力與主僱關係的因素是信任。 社會化、自我實現、地位,以及使命感等。
了解上述因素,可以協助管理者建立動機架構來激勵員工。 另一個影響工作動機、生產力與主僱關係的因素是信任。 2017/3/11 第7章 工作設計與衡量
15
工作小組 工作小組有許多不同的形式: 短期工作小組 自我領導工作小組 (self-directed teams) 是為了合作某一議題而形成。
小組成員來自於相同或不同的功能部門,視問題的範疇不同而異。 自我領導工作小組 (self-directed teams) 有時稱為自我管理工作小組 (self-managed teams) 。 目的在於達成較高之團隊合作水準與較高程度的員工參與。 2017/3/11 第7章 工作設計與衡量
16
成功建立工作小組的要素 Robert Bacal列出成功建立工作小組的要素: 清楚地說明願景與目標,並且獲得認同。
達到目標所必需的才能與技巧。 清楚了解工作小組成員的角色與功能。 有效率且共享的程序與規範。 有效及熟練的人際關係 一套強化與表揚的系統。 清楚了解工作小組對於組織進步的意義。 2017/3/11 第7章 工作設計與衡量
17
人體工學 人體工學 (ergonomics)是一門關於了解人體與其他系統要素間互動的科學,也是一門運用理論、原則、數據和方法進行設計,以最佳化員工福祉與整體系統績效的專業。 人體工學可劃分為三個領域: 身體的(如重複性的動作、機器佈置、健康與安全) 認知的(心理負擔、決策、人與電腦的互動、工作壓力) 組織的(如溝通、團隊合作、工作設計,以及遠端工作) 2017/3/11 第7章 工作設計與衡量
18
人體工學之應用 作業管理上應用人體工學之例子: 科學管理之父腓德烈‧泰勒發現藉由減輕鏟子的大小及重量,可以大幅提升工人鏟煤的數量。
吉爾伯斯夫婦繼續拓展泰勒的研究,發展出一套動作研究原則來增進工作效率,並減少工作傷害及疲憊感。 2017/3/11 第7章 工作設計與衡量
19
7.4 方法分析 方法分析 (methods analysis)是一項常被自我領導工作小組與工作分析師使用的技術,著重於工作如何執行。
需要方法分析之原因: 工具與設備的變更。 產品設計變更或導入新產品。 原料或製程的改變。 政府法規或契約的協定。 其他因素(例如,意外事件、品質問題等)。
20
方法分析之基本步驟 確認要研究的作業,並蒐集所有相關的工具、設備、原料等。 針對現行的工作,與作業人員、監督者討論以獲得資訊。
利用程序圖研究目前的工作方法,並將之文件化。對於新工作,則根據相關資訊建立一圖形。 分析工作。 提出新方法。 執行新方法。 跟催執行後的結果,以確定完成改善。 2017/3/11 第7章 工作設計與衡量
21
方法分析 選擇研究作業的考量: 高度勞力的作業 經常做的作業 不安全、無聊、不愉快、吵雜的作業
有問題的作業(例如,品質問題、流程中的瓶頸作業) 2017/3/11 第7章 工作設計與衡量
22
方法分析 分析與改進方法可以利用 流程程序圖(flow process chart) 人機圖(worker-machine chart)
用來檢驗並嚴格審查整個作業流程,著重於作業人員的動作或原物料的流程。 人機圖(worker-machine chart) 有助於查看工作循環中的作業人員與設備是否忙碌或閒置,可用來決定作業人員可以管理多少機器或設備。 2017/3/11 第7章 工作設計與衡量
23
流程程序圖之範例
24
人機圖之範例
25
7.5 動作研究 動作研究(motion study)是指針對作業人員執行的動作做系統化的研究。
目的在於去除不必要的動作,並確定動作之最佳順序已達到最大效率。 動作研究方法,是由法蘭克‧吉爾伯斯所創的方法演化而來。 2017/3/11 第7章 工作設計與衡量
26
動作研究 動作研究最常使用之技術: 動作研究原則。 動素分析。 細微動作研究。 圖表。 2017/3/11 第7章 工作設計與衡量
27
動作研究原則 吉爾伯斯為動作研究原則定下基礎。
動作研究原則(motion study principles)是指設計有動作效率的工作程序之原則。 動作研究三大原則的範例:
28
動作研究 為了發展具動作效率的工作方法,分析者必須試圖: 消除不必要的動作。 結合活動。 減低疲勞。 改善工作地點的安排。
改善工具與設備的設計。 2017/3/11 第7章 工作設計與衡量
29
動作研究 動素(therbligs)是組成工作的最基本動作元素。 基本單元動作的特性如下所示:
將工作劃分為小的單元,並藉由消除、結合或重組來分析這些基本單元,並進行改善。 基本單元動作的特性如下所示: 搜尋表示以手或眼來找尋物品。 選取表示選擇物體。 緊握表示握住物體。 持住表示持續握住一個物體。 移動物件表示在握住物體後進行移動。 放開物件表示放下物體。 其他動素包括檢驗、對準、計畫、休息與延遲。 2017/3/11 第7章 工作設計與衡量
30
動作研究 細微動作研究(micromotion study)使用動作的照片和慢動作來研究那些因為太快而無法分析的動作。
此方法極適用於短而重複的工作。 2017/3/11 第7章 工作設計與衡量
31
動作研究圖表範例—左右手圖
32
7.6 工作衡量 工作衡量(work measurement)決定工作所需的時間長度。
標準時間(standard time)是合格的員工完成特定工作所需的時間。 工作衡量常用的方法如下: 馬表時間研究 標準單元時間 預定時間資料 工作抽樣 2017/3/11 第7章 工作設計與衡量
33
馬表時間研究 由腓德烈‧ 泰勒在19 世紀末所發明。
馬表時間研究(stopwatch time study)根據觀察一位員工在週期時間內所花費的時間標準,並利用此觀察結果衡量組織裡其他執行相同工作的員工。 馬表時間研究的基本步驟如下: 定義要研究的工作,並通知將被研究的員工。 決定要觀察的週期數。 測定工作時間與員工的工作速度。 計算標準時間。 2017/3/11 第7章 工作設計與衡量
34
馬表時間研究 分析者把所有很短的工作劃分為基本單元動作,並得到每一個單元的動作時間,原因如下:
有些單元並不一定會在每個週期中執行,劃分工作可使分析者得到更好的預測。 員工的熟練度在所有的工作單元不一定都相同。 建立單元時間檔案,可用來設立其他工作的標準時間。 2017/3/11 第7章 工作設計與衡量
35
馬表時間研究 時間標準的訂定: 觀測時間(observed time, OT) 正常時間(normal time, NT)
為紀錄時間的平均數。 正常時間(normal time, NT) 根據員工績效來調整觀測時間。 正常時間的計算為觀測時間乘以績效評等。 標準時間(standard time, ST) 正常時間並未考慮個人延遲、不可避免的延遲或休息時間。 利用寬放因子(allowance factor)調整正常時間。 2017/3/11 第7章 工作設計與衡量
36
公式彙整
37
標準單元時間 標準單元時間(standard elemental times)來自於公司本身研究的歷史性時間資料。
使用標準單元時間的步驟如下: 分析工作以確認標準單元。 檢視擁有歷史性時間檔案的單元,並且記錄下來。若有必要,則使用時間研究來獲得其他單元時間。 若有必要,修改檔案中的單元時間。 加總單元時間以獲取正常時間,並且利用寬放因子來得出標準時間。 2017/3/11 第7章 工作設計與衡量
38
標準單元時間之優點與缺點 優點 缺點 對於處理每一工作的時間研究,可節省成本與努力。 工作中斷的現象較少,因為分析者不需再量測員工的時間。
不需要進行績效評等,因為通常在檔案時間中就已經進行平均。 缺點 標準單元時間可能不夠多,而且檔案內的時間資料也可能有所偏誤或不正確。 2017/3/11 第7章 工作設計與衡量
39
預定時間標準 預定時間標準(predetermined time standards)使用標準單元時間的公開資料。
常使用的系統是由方法工程協會(Methods Engineering Council)在1940年代晚期所發展之方法時間衡量(methods-time measurement, MTM)。 MTM表是根據對基本單元的動作與時間所做的廣泛研究。 使用此方法,分析者必須把工作劃分成基本單元、量測相關的距離、估計單元動作的困難度,然後參考適當的資料表以求得單元動作的時間。 2017/3/11 第7章 工作設計與衡量
40
預定時間標準的優點 其資料是由在控制的條件下,根據大量的員工量測而得到。 在發展標準時間時,分析者不需要評量員工績效。 作業是沒有間斷的。
即使在工作完成之前,標準也可被設立。 2017/3/11 第7章 工作設計與衡量
41
工作抽樣 工作抽樣(work sampling)是預估員工或機器在不同活動中,所需花費的時間比例與閒置時間的技術
決定樣本數只是工作抽樣的一部分,步驟如下: 確認要研究的員工或機器。 將研究的目的告知員工與領班,避免引起猜疑。 如果可以(根據分析者的經驗或過去資料),利用初估的p值計算初始預估的樣本大小,否則使用 = 0.50。 發展隨機觀測的排程。 開始觀測。在研究時,需數次重新計算所需樣本數。 決定花在某特定作業的時間比例估計值。 2017/3/11 第7章 工作設計與衡量
42
工作抽樣 確認工作抽樣觀察的隨機時間的程序包含以下步驟: 決定研究的天數與每天多少小時,如此方能指出日與小時各需要多少位數。
取得天數所需的號碼組,並且忽略超過天數的數字。 重複步驟2 以求得小時。 重複步驟2 以求得分鐘。 將獲得的日、時、分整理成表。 將觀察時間依數字先後排列。 2017/3/11 第7章 工作設計與衡量
43
工作抽樣與馬表時間研究的比較
44
台灣案例 -台積電工作環境的改善 成立於1987年的台灣積體電路公司,為全球第一家晶圓代工公司。
台灣案例 -台積電工作環境的改善 成立於1987年的台灣積體電路公司,為全球第一家晶圓代工公司。 透過不斷地改善製程與創新,以及累積大量的專業代工知識,相較於其他代工廠從下單到交貨需要八到十個星期的作業時間,往往只需要四到六個星期。也因此即使處在競爭者環伺的代工產業內,台積電依然是箇中翹楚。 2017/3/11 第7章 工作設計與衡量
45
台灣案例 -台積電工作環境的改善 注重標竿學習(bench marking)
台灣案例 -台積電工作環境的改善 注重標竿學習(bench marking) 台積電的高層主管對於相關領域知識的學習可謂不遺餘力。上層主管吸收新知後便會積極和同仁分享,而跨部門的溝通更是台積電公認化解歧見的最佳管道。 台積電總部相當重視員工工作環境的改善。一般而言,台積電會根據各個工作場所的作業特性,制定並教導員工遵守相關工作安全守則;特別是具有危險性的工作場所,員工皆必須戴上防護護具,盡可能將可能發生的傷害降到最低。 2017/3/11 第7章 工作設計與衡量
46
台灣案例 -台積電工作環境的改善 台積電在2010年推出了「辦公室人因工程計畫」,針對擁有特殊身高需求的員工進行辦公室桌椅的調整,配合個人身型來調整辦公座位的舒適度。 在生產廠區的作業設計和機台的硬體設備規劃上,台積電要求所有新進機台皆必須符合半導體設備人因標準(SEMI-S8)相關的人因設計準則。 例如,台積電廠區所生產的12吋晶圓因為重量較重,不適合由人員長期搬運;為避免現場作業人員因不當搬運姿勢產生骨骼、肌肉傷害,台積電積極致力於搬運系統的自動化,目前12吋晶圓廠區的自動搬運系統已經達到99.9%的比率。 2017/3/11 第7章 工作設計與衡量
47
台灣案例 -台積電工作環境的改善 對於發生緊急事變時的應變措施有詳細的規範。 第一步:保護人員安全 第二步:盡量避免汙染環境及降低財務損失
台灣案例 -台積電工作環境的改善 對於發生緊急事變時的應變措施有詳細的規範。 第一步:保護人員安全 第二步:盡量避免汙染環境及降低財務損失 第三步:讓廠區恢復生產。 台積電認為,災變的第一時間若能妥善處理,將可以大幅降低人員和財產的損失,同時能將對環境的傷害降到最低。 台積電嚴謹的文化,嚴格的制度使得全體員工對於整體工作環境的改善投入大量的心力,這也使得台積電成為半導體產業的最佳領導者。 2017/3/11 第7章 工作設計與衡量
Similar presentati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