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wnload presentation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ublished by督划 吉 Modified 7年之前
1
第五章 宗教文化 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说过:“佛学是哲学之母,研究佛学可以补科学之偏。”宗教是人类文化的重要源泉,它随着人类历史的发展而发展,不同社会形态和不同历史时期,宗教的内容、性质和形式都有不同程度的变化。经过千百年积累发展,形成独特、灿烂的宗教文化,其中包括哲学、神学、文学、音乐、美术、建筑以及修持制度和风俗习尚。
2
宗教是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产生的一种社会现象,是一种意识形态,即支配着人们日常生活的外部力量在人们头脑中的一种反映。在历史上,宗教的发展演变,随着社会形态的发展和各种政权形式的更迭,其形态由拜物教、多神教发展到一神教;由氏族图腾崇拜发展到民族神和民族宗教,最后出现了跨越国界和民族的世界性宗教。 当今世界宗教繁多,各宗教中又分诸多教派。势力各有大小。其中佛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因其历史悠久,影响广泛,教徒众多,被称为世界三大宗教。除此之外,还有犹太教、摩尼教、印度教、耆那教、锡克教、神道教、大本教、天理救、萨满教、道教、琐罗亚斯德教等。
3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少数民族几乎都信奉某种宗教。在汉族中也不乏宗教信徒。
在我国,佛教已有2000年左右的历史,在藏、蒙、傣等少数民族中几乎是全民族信教,在汉族中也有一定影响; 道教有1700多年的历史; 伊斯兰教有1300多年的历史; 基督教在唐代已传人我国,直到鸦片战争以后才得到较大的发展。 在我国总人口中,宗教教徒大约占10%,宗教职业人员有8万余人,宗教活动场所共4万多所(座)。现在,全国性爱国宗教组织有8个。
4
我国人民对宗教的信仰有两个明显的特点:一是采取兼容并蓄的态度;二是外来宗教进入中国后迅速本土化、地方化,特别是明清以后,宗教走向世俗化,直接影响着中国的文化、旅游,佛教的寺庙、造像,道教的宫观壁画都成了稀世珍宝,在国内外享有盛誉,凡有这些存在的地方,无不成了海内外知名的旅游胜地。今天,应对宗教的性质、作用和演变规律作出科学的说明,发扬宗教中有积极意义的传统文化,促进宗教与旅游的协调发展。
5
所谓宗教,是指那种支配和统治人们生活的自然力量或社会力量,在人们头脑中虚幻的反映。
一、什么是宗教? 所谓宗教,是指那种支配和统治人们生活的自然力量或社会力量,在人们头脑中虚幻的反映。 所谓“虚幻”,是说一切宗教崇拜中的神、上帝、真主、玉皇大帝,都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在现实生活中无法找到的事物,完全是各个民族根据自己的生活实践经验,按照自己的希望和理想,塑造出来的超现实的宗教偶像。
6
如中国崇拜的玉皇大帝,是黄皮肤、黑头发、黑眼睛的黄种人的形象:
8
欧洲人崇拜的上帝,则是高鼻子、黄头发、蓝眼睛的白种人形象:
10
而佛教徒崇拜的佛祖,则是类似印度、尼泊尔人的形象:
12
二、宗教的产生 在人类发展史上,很早就产生了宗教。早在原始社会,由于生产力低下,人们对自然界的风雨雷电,狼虫虎豹给自己带来的灾害和苦难无法抵抗,对千变万化的自然现象无法解释,对人的生老病死和做梦无法说明。处于愚昧状态的原始人,在恐惧与无知的情况下,怀着敬畏的心理,想象有一种超自然的神秘力量在这些现象的背后起作用,是它们主宰着人类的吉凶祸福和生老病死。这种看不见摸不着的神秘力量,被幻想成各式各样的图腾偶像。
20
有的像猛兽,有的像怪石,有的像巨浪,有的像深不可测的大海,有的像来无影去无踪的闪电和旋风;而睡觉做梦又好象是有一个游离于人的肉体的灵魂在活动,噩梦中出现的牛头马面或蛇身人首的怪物,又好象是什么神秘力量的化身与显灵。于是便产生了对这些形形色色图腾的崇拜和迷信。着就是原始宗教的萌芽。
21
什么是图腾?图腾是氏族的徽标。 氏族是人类最早的、也是流行最广的组织。无论是在亚洲、欧洲,还是在美洲、澳洲,其古代社会几乎都曾有过这种制度。氏族是原始共产社会的基本单位。氏族在其形成的过程中,往往采用一种和它最有利害关系的自然物作为本氏族的名称或标志,这就是图腾。
22
什么是图腾崇拜? 图腾观念的产生,往往和生产方式有着一定的联系。例如美洲海湾部落中的契卡萨人,以渔猎为生,就有野猪氏族、鸟氏族、鱼氏族及鹿氏族;摩基人部落中,有以农业为生的,就有烟草氏族和芦苇氏族。图腾不仅是氏族的徽号,也包含着原始宗教的内容。氏族成员甚至认为他们的祖先就是从图腾的那种自然物变来的,因而把这种自然物看做是保护本氏族的神灵,是神圣不可侵犯的,这就形成了图腾崇拜。
23
所谓“图腾崇拜”,是原始人对认为与自己的始祖有血缘近关系的某种动植物或自然物的信仰与尊崇。如中国人对龙、墨西哥人对蛇的崇拜就是如此。
当人类进入阶级社会以后,经济上的贫富悬殊,政治上的统治与被统治,压迫与被压迫的等级反差,使穷人陷入困惑与痛苦之中。一些有权有势、有钱有物
24
的文化人,对这种不公平的人间悲剧,作了有利于自己的解释:什么“生死由命,富贵在天”,“前世因缘,后世报应”,“君权神授”,要“安分守己,修行来世”等等。处于贫困痛苦而愚昧无知的人们,往往听信这些解释和说教。这里的天命观和来世说,又被一些有知识、有文化、有头脑的所谓“先知”、“天使”、“智者”,加工附会成理论化、系统化、规范化的神学学说。这就是各种各样的民族宗教。
25
又经过漫长的民族兼并与融合,扬弃与筛选,便由多神教变成一神教。最后,被许多国家和民族信奉与崇拜的宗教,就变成了超越国界的世界性宗教。如佛教、印度教、犹太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就是公认的世界五大宗教。
26
三、宗教文化 当人们到风景优美的自然景观和文物丰富的人文景观去观光游览时,经常会看到绿树掩映中的古刹名寺,身披袈裟、双手合十、闭目凝神、口中念念有词的僧众,会听到悠扬悦耳的钟声和诵经声,还有那神态各异的罗汉塑像,以及使人目不暇接、色彩斑斓的壁画。
27
从导游小姐那里,你会听到关于释迦牟尼看破红尘,放弃王位,出家布道,普渡众生的动人故事;太上老君如何用八卦炉炼丹,张天师如何得道成仙,“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等许多神话传说。人们看到的、听到的所有这些宗教设施、宗教活动,以及与宗教有关的建筑、绘画、雕塑、经典、教义、神话传说等事物和现象,就是现在宗教文化现象。
28
宗教文化是一种与世俗文化相区别的特殊文化形态。它包括三个层次:其一,高层次的宗教文化,是指宗教理论、宗教哲学、宗教理想。如佛教中的各种经、律、论等各种宗教经典。其二,中层次的宗教文化,是指宗教礼仪、教规、戒律等制度性的形式与要求。如佛教中根据经、律、论而制定的僧团组织与寺庙礼仪制度。
29
其三,低层次的宗教文化,是指被宗教思想和宗教感情所激励而表现出来的宗教心理,偶像崇拜,宗教习俗和生活方式,以及为宗教传播服务的各种文化活动。
总之,宗教文化是一个有着丰富内涵、分层次、有结构的文化系统。它包括宗教理论、宗教信仰、宗教感情、宗教组织、宗教设施、宗教礼仪、宗教信徒和专门的神职人员在内的有机体系
30
四、中国名胜古迹中的宗教文化影响 我国是一个奉行宗教信仰自由的国家,现有宗教主要是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基督教和天主教。 其中,佛教、道教、伊斯兰教的传播与影响比较大。 在旅游景点中,人们接触最多的是佛教与道教文化。
31
由于佛教的广泛传播和深入人心,在中国历史上,佛教留下了灿烂辉煌的文化遗产,并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有句谚语说得好:“世上善言佛说尽,天下名山僧占多”。我国有许多山川秀丽的风景地,遍藏着名寺古刹,因此,他们也成为著名的宗教活动圣地。名山因宗教而扬名,宗教因名山而发展。著名的五台山、峨眉山、九华山、普陀山,就是闻名中外的四大佛山。
32
山西北部的五台山,相传是文殊菩萨讲经说法的地方。在东汉明帝年间,这里就开始修建寺院。最多一个朝代在这里修筑寺院达200多座,现存58座。
33
宗教包括宗教信念、宗教感情、宗教仪式三个部分。 宗教活动有诵经、打坐、唱诗、祈祷、洗礼、斋戒、作礼拜等。
四、宗教的组成部分 宗教包括宗教信念、宗教感情、宗教仪式三个部分。 宗教活动有诵经、打坐、唱诗、祈祷、洗礼、斋戒、作礼拜等。
34
五、宗教形式 在文化民俗中,将宗教形式分为三种类型,第一种是西方的希伯来一阿拉伯型,他们认为上帝是救世主,人类生来有罪,信仰上帝可以得救;第二种是希腊—印度型,它是无上帝和多元的文化,神不是上帝,人也不是生来有罪,应该以享乐为要义;第三种是中国一日本型,没有创世兼主宰的上帝,但又有不固定的上帝,乐园和地狱都在现世,重现世。西方文化是第一种和第二种的结合,是以原罪、赎罪、奋斗、征服、享乐为中心的罪感文化;中国是以第三种为主,兼及第一种和第二种,即以命定安分、知足常乐、善报有因,重实用的“乐感”文化。
35
当西方人步人教堂礼拜祈祷忏悔时,他们都是把自己作为罪孽深重的罪人,面对的是残酷的拷问官,在虚幻的受难的上帝面前,故意自觉地把自己放在万难忍受的境遇里试炼自己,不但剥去表面的洁白,而且要拷问出藏在洁白下面的罪恶。 中国寺庙内也有神,中国的百姓进寺庙并无此感,虽然也有散灾延寿的祈盼,但男善女自己也知道不一定能达到意愿,所以这种仪式本身有功利性,但无内心的折磨和自责。明清时期佛教走向世俗化,其佛像尤其是观音已不像一个神,而是变为体态婀娜,温柔娴静,秀丽妩媚,可亲可近的形象,似乎极愿帮助人们,成为有淡淡宗教观念又有浓浓世俗情味的欣赏品。思想渊源与基本信仰
36
道教作为一种中国本土的宗教,其形成有一个漫长的过程,其思想渊源有殷周以来的鬼神崇拜,先秦的道家学派,战国后的神仙方术信仰,西汉初期的黄老学说等。道教奉先秦道家学派创始人李耳(又名李聃)为教祖,将他的《老子》(唐代尊为《道德真经》)作为道教主要经典。道教信仰的核心是“道”,并将“道”神格化,宣扬得道成仙的思想;供奉对象是庞杂的神仙系统,分尊神、俗神等。道教尊神包括“三清”,即居玉清境的元始天尊、居上清境的灵宝天尊、居太清境的道德天尊;“四御”,即玉皇大帝、中央紫微北极大帝、勾陈上宫南极天皇大帝、后土皇地祗。另外还有日月五星神、四方之神(青龙、朱雀、白虎、玄武四神)等。俗神,如雷公、门神、灶君、财神、土地神、城隍、药王、瘟神、蚕神、文昌帝君、关帝、妈祖等。李铁拐、钟离权、张果老、何仙姑、蓝采和、吕洞宾、韩湘子、曹国舅,则是传说中的道教八位神仙,“八仙过海”、“八仙庆寿”的故事在民间流传很广。
37
六、 佛教文化 (一)、起 源 佛教起源于公元前6至5世纪的古代印度,是迦毗罗卫国释迦族的王太子悉达多·乔达摩所创立。“释迦牟尼”意为“释迦族之圣人”,是信徒们对悉达多·乔达摩王太子的尊称。 佛教于公元前1世纪左右传人我国。东汉初,天竺僧人迦叶摩腾·竺法兰经西域来到中国传教,在洛阳建起了白马寺,是我国佛教之始。在以后的长时间中,佛教与我国儒家的封建宗法思想逐渐融合,因而得以广泛传播。隋朝以后,产生了天台宗、华严宗、净土宗、法相宗、律宗、禅宗、密宗等许多宗派,形成了山西五台山、四川峨嵋山、浙江普陀山和安徽九华山四大佛教圣地
38
佛教分北传、南传两种。北传佛教为大乘教派,主要流行于印度、中国、日本、朝鲜、越南等国。我国汉族大部分地区信奉大乘教派,因而又称汉地佛教。
传人西藏、内蒙等西北地区的为喇嘛教。南传佛教为南传上座部佛教(俗称小乘佛教),主要流行于斯里兰卡、缅甸、泰国、柬埔寨、老挝、马来西亚等国以及中国云南省的一些少数民族地区。
39
( 二)、教 义 佛教的基本教义有: 1.三法印,即“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架寂静”,就是佛教用以衡量天下事物是否合乎教义的三条准则。 2.四圣谛,即“苦”、“集”、“灭”、“道”四谛。“苦谛”说人生一切皆苦,苦海无边;“集谛”,说造成人们痛苦的各种原 因;“灭谛”,说佛教引导人们最终达到理想境界(涅槃); “道谛”,说抵达理想境界的种种手段和方法。 3.八正道,是把“四圣谛”中的“道谛”进一步具体化, 提出要达到理想境界(涅槃)应遵循的八种方法,即正见(正确的见解)、正思(正确的思考)、正语(正确的言论)、正业(正确的行动)、正命(正确的生活)、正精进(正确的努力)、正念(正确的意念)、正定(正确的自我精神集中)。
40
4、十二因缘,即佛教“三世轮回”的基本理论,是对人生苦难的缘由所作的分析。它以“无明”作为过去世的原因,以“识、名、色、六入、触、受”作为现世的结果,以“爱、取、有”作为现世的原因,以“老、死”作为未来世的结果,这就是“三世两重因果”说。 (三)、礼仪 1、称谓。佛教的教制、教职在各国不尽相同,称谓也不完全一致。如泰国有僧王,其他国则不设在我国寺院中的主要负责人称“住持”或称“方丈”,负责处理寺院内部事务的称“监院”,负责对外联系的称“知客”,他们可尊称为’高僧”、“长老”、“大师”、“法师”等。
41
佛门弟子依受戒律等级的不同,可分为出家五众和在家两众。
出家五众是指:沙弥、沙弥尼、式叉尼、比丘、比丘尼。 在家两众是指:优婆塞和优婆夷。 佛教徒中出家的男性称“比丘”,简称“僧”,俗称“和尚”;出家的女性称“比丘尼”,简称 “尼”,俗称“尼姑”。 凡出家的佛教徒必须剃除须发,披上袈裟,称为“披剃”。僧尼一经“披剃”,即入住寺院,开始过与世俗隔绝的生活。 2.四威仪。“四威仪”是指僧尼的行、住、坐、卧应保持的威仪德相,即:行如风,站如松,坐如钟,卧如弓。要求一切举止都须遵礼如法,不允许表现出轻浮的举止
42
3.受戒。这是接受佛教戒律的仪式。过去,比丘和比丘尼 受戒时,要在头上烫12个香洞,现在中国佛教协会根据广大教徒的意见,决定受戒时不必燃香烫洞,这主要是因为佛制原来没有这个规定,像东南亚佛教国家的僧人都不烫香洞也没有香疤。 4.戒律。受戒后出家的僧尼就必须严格遵守佛教的各种清规戒律。如“五戒”、“大戒”等。 五戒。指不可杀生,不可偷盗,不可邪淫,不可饮酒,不可妄语。即“方便五戒”。 大戒。指不杀、不盗、不淫、不妄、不酒、不着彩色衣服和不用化妆品、不视听歌舞、不睡高床、不过午食、不蓄财宝,共十大根本戒。也叫做“比丘戒”。还由此扩充为比丘250戒、比丘尼348戒等。
43
日常生活中要求过午不食、不吃荤腥、不喝酒。过午不食,通常僧尼在寺庙中一日二餐,过了中午12点钟就不能吃东西,午后只能喝白开水。
不吃荤腥,在佛门中荤是指葱、蒜、辣椒之类气味浓烈、辛辣食品,鱼、肉是属腥类食品,因为吃了这些食物就不利于修定,所以佛教经典中有禁食的明文规定。 不喝酒,酒会乱性,不利于修定,故严格禁止。 5.合十。合十,亦称合掌。这是佛教徒之间或与他人见面时行的一种礼。施礼时双手手心相对合拢,手指朝上,置于胸前,口中念道:“阿弥陀佛”,以示敬意。如果在合十的同时又蹲下,则为行大礼。
44
6.顶礼。顶礼,是向佛、菩萨或上座行的礼。行礼时双膝跪下,舒两掌过额头承空,头顶叩地,以示头触佛足,恭敬至诚,即谓“五体投地”。
7.朝山。朝山,是指佛教徒往名山大寺去进香拜佛。大乘佛教教徒进入寺庙可不脱鞋,进殿要朝拜佛祖释迦牟尼,还要朝拜弥勒佛、观音菩萨以及三世十方众佛和菩萨;小乘佛教教徒进入寺庙时须脱鞋,进殿只朝拜“释迦牟尼”佛像。 (四)、禁 忌 1.佛徒忌以怨报怨。在他们看来,以怨报怨,怨恨非但不能冰消瓦解,反而越结越深。 2.佛教有五戒、八戒、十戒等戒律。八戒是在五戒外另加不卧高广大床,不装饰打扮及歌舞戏乐,不食非时食(正午过后不吃饭,不超过规定时辰饮食)。十戒是在八戒外还有不涂饰香发,不蓄金银财宝。
45
3.在老挝,佛教徒守持五戒,一般不持素,只禁食人、象、虎、豹、狮、马、狗、蛇、猫、龟等十种肉。午后除病僧外,一律忌食用要嘴嚼的食品。
4.在缅甸,佛教徒忌吃活物,持不杀生与放生的习俗。忌穿鞋进入佛堂与一切神圣的地方。他们认为制鞋用的是皮革,是杀生所得,并且鞋子踏在脚下是肮脏的物品,会玷污圣地,受到报应。 5.在日本,有佛事的祭祀膳桌上禁忌上带腥味的食品,同时忌食牛肉。忌妇女接触寺庙里的和尚,忌妇女送东西给和尚。
46
6.在泰国,佛教徒最忌讳别人摸他们的头,即使是大人对小孩的抚爱也严忌去摸孩子的头顶,因为按照传统的佛俗认为,头部是最高贵的部位,抚摸或其它有关接触别人头部的动作都是对人的极大侮辱。同时还忌讳当着佛祖的面说轻率的话。佛教徒购买佛饰时忌说“购买”,只能用“求租”或“尊请”之类的词,否则被视为对佛祖的不敬,会招来灾祸。 7.在中国,佛教忌别人随意触摸佛像、寺庙里的经书、钟鼓以及活佛的身体、佩戴的念珠等被视为“圣物”的东西;“南传上座部佛教”主张自我解脱和自我拯救,流行于傣、拉祜、布朗、德昂等少数民族中。如在德昂族中,在“进洼”(关门节)、 “出洼”(开门节)和做摆(庙会)等宗教祭日里,都要到佛寺拜祈三天,忌讳农事生产;进佛寺要脱鞋;与老佛爷在一起时,忌吃马肉与狗肉;
47
妇女一般不能接近佛爷,也不能与老佛爷谈话。德昂族传说“活佛”飞来时先落于大青树上,然后才由佛爷请进佛寺,故视大青树为“神树”,忌砍伐。
二、基督教礼仪 (一)、起源 基督救起源于公元1世纪初罗马帝国统治下的巴勒斯坦地区,它是这一地区古代犹太人民反抗罗马帝国奴役的政治斗争反映于宗教的产物。相传,基督教的创始人耶酥,奉圣父之命来到人世间拯救人类。后来,由于叛徒犹大的出卖,耶稣在耶路撒冷受难,被罗马总督彼拉多钉死在十字架上。此后人们把十字架作为信奉基督教的标志,耶路撒冷也成了基督教的圣地。
48
基督教主张顺从、忍耐,号召信徒们把希望寄托于来世。后来由于社会中、上层人士入教,专职神职人员对教会的控制,以及《新约全书》中对罗马帝国君主态度的转变,逐步又被统治阶级所利用。公元313年,君士坦丁大帝发表了“米兰敕令”,承 认基督教的合法地位,公元392年,罗马皇帝狄奥多西一世又宣布把基督教定为国教。从此,随着罗马帝国远征开拓殖民地,基督教逐步传遍了世界各地,迄今教徒已达10亿,成为当代世界上第一大宗教。
49
公元395年,由于罗马帝国的分裂,基督教形成了东部的君士坦丁堡和西部的罗马两个中心。1054年,东部教会称为正教会(东正教),西部教会称公教会(天主教)。到了16世纪,基督教中又产生了代表新兴资产阶级利益,脱离罗马教廷的“抗议派”——基督新教。从此,基督教分成东正教、天主教、新教三大派。 天主教,亦称罗马公教,信仰天主和基督,同时还尊奉圣母玛利亚。建立以罗马教皇为首的教廷和所属各级教会组织,意大利罗马城内的梵蒂冈为罗马教皇所在地。罗马教皇是全世界罗马系天主教徒的精神领袖。
50
东正救,亦称正教,即正统教会之意。信奉上帝、基督和圣母玛利亚,但不承认罗马教皇有高出其他主教的地位与权力。该教允许教士婚娶但主教除外。
基督新教,俗称耶酥教,我国宗教界称基督救,信奉上帝和基督,不信奉圣母玛利亚,不承认罗马教皇的权威。其教义、礼仪及教会管理方式已作改革。该教也允许教士婚娶。 基督教的教制有四种:教皇制、主教制、长老制、公理制。三大救派的教制各有不同,如天主教实行教皇制,基督新教中有的实行主教制,有的实行长老制、公理制。
51
天主教的教职有:教皇、主教、神父。神职人员有修土和修女。
东正教的教职有:普世牧首、牧首、都主教、大主教、主教、大司祭、司祭、辅祭等。神职人员为修士和修女。 基督新教的教职有:牧师、传道员等。 圣公会有坎特伯雷大主教、大主教、牧师、会吏。 信义会有“监督”(主教)。 卫理会有“会督”(主教)。 加尔文会有长老。
52
(二)、教 义 基督教的主要经典是《圣经》。《圣经》包括《旧约全书》和《新约全书》两个部分。《旧约全书》原为犹太教的经典,共39卷。《新约全书》为基督教产生后写成的经典,共27卷。基督教各派信奉的基本信条有: 1.信仰上帝。基督教认为上帝是天地主宰,是天地万物的唯一创造者。上帝是至高无上、全知全能、无所不在的天主真神。上帝本体具有“圣父”、“圣子”、“圣灵”三个位格,三位一体,同受敬拜,同受尊荣。 2.信始祖原罪。基督教认为,人类始祖亚当和夏娃因违反上帝禁令,偷吃“禁果”,即伊甸园中“知善恶树”的果子,犯下了“原罪”,所以后世的人一出生就已是罪人,世上一切罪恶和苦难都源于此。
53
3 .信基督救赎。基督教认为世界上的人是无法自己解救自己的,因此上帝就派圣子耶稣降临人世间。基督为赎世人之罪,甘愿自己受难,用自己的血来洗刷世人的罪过。所以世人若想赎罪,拯救自己的灵魂,就得信仰上帝,祈求基督耶酥保佑。 4.信灵魂不灭、末日审判。基督教认为人死后灵魂也还是永存的,但终究有一天现世将最后终结,所有的世人都逃脱不了上帝的审判(即末日审判),善者能上天堂,恶者要下地狱。
54
(三)、礼 仪 1.称谓。基督教的信徒之间称平信徒,在我国习惯称教友。
(三)、礼 仪 1.称谓。基督教的信徒之间称平信徒,在我国习惯称教友。 新教的教徒之间可称兄弟姐妹,因为大家同是上帝的儿女,还可称同道,因为大家都信奉耶稣所传的教道。 教会的神职人员,按其教职称呼,如某主教、某牧师、某神父、某长老等。 对外国基督教徒可称先生、女士、小姐、博士、主任、总干事等学衔或职衔。
55
2.洗礼。洗礼为基督徒入教仪式,经过洗礼后,就意味着教徒的所有罪获得了赦免。
洗礼有两种方式 点水礼,用水蘸洒在受洗礼者的额头上,或由神职人员用手蘸水在受礼者额头上划十字。天主教多是施点水礼。 浸水礼,洗礼方式是把受礼者全身浸入水中。东正教通常施浸水礼。 3.礼拜。根据《圣经·新约》记载,耶酥基督在星期日复活,因而在这一天举行礼拜,称为“主日礼拜”。少数教派根据《圣经·旧约》规定星期六(安息日)为礼拜日,称为“安息日礼拜”。
56
礼拜是信徒们在教堂里进行的一项包括唱诗、读经、祈祷、听讲道和祝福的宗教活动,每周一次。
除每周一次的常规礼拜之外,还有圣餐礼拜、追思礼拜、结婚礼拜、安葬礼拜、感恩礼拜等。 4.祈祷。祈祷亦称祷告,这是基督教徒向上帝和耶稣表示祈求、赞美、感谢和认罪等仪式。 祈祷有口祷、默祷两种形式。私祷为个人独自进行的祈祷;公祷为礼拜、聚会时由主礼人主颂主领的祈祷。祈祷时通常信徒双手指交叉合拢并置胸前,闭上双目,排除杂念。祈祷完毕须口呼“阿门”意为“真诚·,表达“唯愿如此,允许获所求”。
57
5.告解。告解即忏悔,指教徒单独向神职人员表白自己的罪行或过错,并表示悔改之意。神职人员对忏悔者要劝导。并对告解内容予以保密。
6.终傅。终傅是基督教徒临死前由神职人员为其敷擦“圣油”(一种含有香液的橄榄油),以此赦免其一生罪过的仪式。 7.守斋。守斋是基督教徒在每星期五和圣诞节除夕(12月24日),只食用素菜和鱼类,不食一切肉类食品。
58
四、禁 忌 1.唯一崇拜上帝,忌拜别的神,忌造别的偶像,忌妄称上帝的名字。
四、禁 忌 1.唯一崇拜上帝,忌拜别的神,忌造别的偶像,忌妄称上帝的名字。 2.忌杀人、奸淫、盗窃、出假证明陷害他人,忌对别人的妻子与财物有不轨行为。 3.应邀到基督教徒家中作客,送给女主人礼物的数目忌是“13”和日期忌在星期五。据《圣经》记载,耶酥及其门徒共13人,在被处死前,举行最后晚餐那天恰恰是星期五;耶酥被钉十字架也是在13号、星期五。 4.相传耶稣开始传教前在旷野守斋祈祷40昼夜。为纪念这一事件,基督教把复活节前40天规定斋戒节。在节日期间一般于星期五守大斋(禁食)、小斋(禁食肉)、禁食时忌讳脸上带着愁容,忌讳举行婚礼和参加非宗教的娱乐活动。
59
5.在各个国家与地区,基督教徒的礼仪禁忌也不完全一样。在汤加,星期日被认为是宗教安息日,这天忌出家门外工作。印度的基督徒则忌讳在晚上举行婚礼。
三、伊斯兰教礼仪 (一)、起 源 伊斯兰教起源于公元7世纪初的阿拉伯半岛。当时,阿拉伯半岛上,社会经济日趋衰落,部落之间混战不断,多神教崇拜盛行,半岛处于分裂动荡状态。伊斯兰教创始人穆罕默德顺应形势,为实现各部落的和平统一,于他40岁那年宣称受到真主 “安拉”的启示,创立了伊斯兰教。
60
伊斯兰教在我国又称为清真教、回回教、回教、天方教等。7世纪中叶就已传人我国,广泛流传于回、维吾尔、哈萨克、乌兹别克等10多个民族之中,信徒达1400多万人。当今,全世界已有8亿伊斯兰教教徒。
伊斯兰教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两大教派,逊尼派和什叶派。 ( 二)、教 义 伊斯兰教的基本教义为“六大信仰”。 1.信安拉,即信仰安拉是创造和主宰宇宙万物的唯一的神。 2.信先知,即信仰穆罕默德是安拉在人间的使者,负责传达神意,拯救世人。
61
3.信天神,即相信神界存在许多天神,根据安拉的旨意,各司其职,人们的一言一行都受到天神的监视和汇报。
4.信经典,即相信《古兰经》是安拉降示的天经,是伊斯兰教的根本大典,同时也是人们道德规范、立法、思想学说的依据和基础。 5.信前定,即相信当今世间的一切都已由安拉预先确定了,人的现世命运早巳由安拉安排预定。 6.信后世,即相信人死后,其“灵魂不死”,“死后复活”,人死后要受“末日审判”,生前行善者可进天堂享乐,作恶者将下地狱受苦难,并永世不许翻身。
62
(三)、礼 仪 1.称谓。伊斯兰,其阿拉伯文的原意是“顺服",即要顺服唯一的神安拉的旨意。
(三)、礼 仪 1.称谓。伊斯兰,其阿拉伯文的原意是“顺服",即要顺服唯一的神安拉的旨意。 穆斯林,其阿拉伯文的原意就是“顺服者”,其意思即顺从安拉的人。 多斯提,其波斯语意为好友、教友。伊斯兰信徒之间,不分职位高低,都互称兄弟,或称多斯提。对知己朋友称“哈毕布” (阿拉伯语意为知心人、心爱者)。到过麦加朝觐的穆斯林,在姓名前冠以“哈吉”(阿拉伯语言为朝觐者)。 乡老,在清真寺做礼拜的穆斯林统称为“乡老”。
63
管寺乡老,管理寺务和办经学教育的穆斯林就称为“管寺乡老”或“社头”、“学董”,他们多由当地有钱、有地位、有威望的穆斯林担任。
筛海,是对德高望重的、有学识和有地位的穆斯林长者的尊称,亦可称为“握力”、“巴巴”和“阿林”等。 伊斯兰教的教职是:伊玛目、海摊布、穆安津,称“掌教”,在我国称为“阿訇”。对年老者称“阿訇老人家”。对主持清真女寺教务或教学的妇女称“师娘”。对在清真寺求学的学生称“满拉”或“海里发”。 2.五功。伊斯兰教规要求穆斯林要遵奉“五功”,这是穆斯林的宗教义务,又是宗教功课。 (1)念功,即念诵清真言“万物非主,唯有真主,穆罕默德是真主的使者。
64
(2)拜功,即每天在晨、晌、晡、昏、宵五个时辰做礼拜五次,每星期五还要进行一次“主麻拜”。每年的开斋节和宰牲节时要做节日礼拜。日常礼拜前要“小净”,主麻拜和节日礼拜前要“大净”。礼拜时要面向麦加大清真寺的克尔白(天房)。 (3)斋功,即在每年伊斯兰教教历太阳年9月斋戒1个月,此期间,穆斯林在每天的日出到日落这段时间内,禁止吃喝、娱乐等项活动。但病人、孕乳期妇女和幼儿可不守斋。 (4)课功,即施舍,这是伊斯兰教的宗教课税,教徒们要根据自己拥有的财产多少交纳。我国穆斯林均为自愿捐奉。
65
(5)朝功,即朝觐,每个穆斯林不分男女,凡身体健康,自备旅费,一生中至少应去伊斯兰教的圣地—麦加朝觐一次,“大朝”(亦称“正朝”)的朝觐时间为伊斯兰教教历12月8日至12日。朝觐者在进入麦加前需先在规定的地点受戒。朝觐的主要活动内容为巡礼“克尔白”,瞻吻“玄石”。 “大朝”之日—12月10日,就是伊斯兰教的主要节日宰牲节,我国称“古尔邦”节。节日里,人们宰杀牲畜献祭,向代表魔鬼的三根石柱投掷石块。 除“大朝”期外,每个穆斯林都可随时去麦加朝觐,这叫“小朝”、或“副朝”。
66
(四)、禁 忌 1.忌食猪肉。我国10个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都禁食猪肉及其血液。同时也禁饮酒。 2.忌用猪的形象作为装饰图案。 3.根据“认主独一”的信条,伊斯兰教徒忌任何偶像祟拜,只信安拉;禁模制、塑造、绘制任何生物的图像,包括人的形象也在禁忌之列。所以在伊斯兰建筑与其它艺术中只能看到绘制的植物或几何图形。 4.禁止近亲与血亲之间的通婚,忌与宗教信仰不同者通婚。 5.在回历9月,进行斋戒,每日从日出到日落禁止饮食、房事。
67
6.不戴面纱的妇女忌进清真寺,忌男女当众拥抱接吻,妇女在陌生人面前要戴面纱。
7.信奉伊斯兰教的人送礼,忌送带有动物形象的东西,在他们看来,带有动物形象会给他们带来厄运。 8.穆斯林每天要做5次祈祷,在祈祷期间,忌外来人表示不耐烦与干扰祈祷的样子。同时,穆斯林在礼拜时,必须净身,清真寺内严禁穿鞋进入。 9.饮食时只能用右手,忌用左手。 10.穆斯林殡葬要从速从俭,不用任何陪葬物,不用棺椁,只用洁净的白布包裹遗体。
68
四、道教礼仪 (一)起源 道教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形成于东汉时期,绵延至今已近2000年。它初创于四川,后来逐渐流行于大江南北、长城内外,不仅为广大民众所信奉,而且渗入统治阶层,一度为封建皇帝、达官贵人所器重。唐代以后,道教还远渡重洋,流传于朝鲜、日本、越南和东南亚一带,道教经籍也远传欧美,影响深远。 道教起源于民间,派系众多,按其渊源来说,是来自古代的巫术和秦汉时期的神仙方术。它的前身是黄老道,即假托黄帝、老子的思想而形成的宗教。早期的道教是五斗米道和太平道。
69
早期道教经常被农民作为起义的旗帜。官方道教建立后,道教在理论和组织形式上逐渐完善,经唐、宋两代发展,形成“金真道”、“正一道”两派。道教依据的经典是《道藏》,根本信仰是“道”。认为“道”是“虚者之系,造化之根,神明之本,天地之无”,“道”生成宇宙,宇宙生成元气,元气构成天地、阴阳、四时,由此而化生万物。总而言之,“道”乃是天地万物的根源,又是万物演化的规律。 道教认为:上天有玉清、上清、太清三个仙境,是道教修行的最高境界,称为“三清”,道教崇拜的最高天神是“三清尊神”。 道观中又有三宫殿:天官赐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道教还信奉玉帝、王母娘娘、东岳大帝、骊山老母、城隍、土地、门神、灶君等,并将吕洞宾等八仙也列入其中。
70
(二)、道 规 (三)、礼 仪 道教的主要道规是“三皈五戒”。 三皈即皈道、皈经、皈师。
(二)、道 规 道教的主要道规是“三皈五戒”。 三皈即皈道、皈经、皈师。 五戒是一不杀生,二不偷盗,三不邪淫,四不妄语,五不酒肉。除此,还有“八戒”、“十戒”等,戒条可多达1200条。凡是出家的道士,都要受戒,遵守道规。 (三)、礼 仪 1.称谓。出家的道士,一般应尊称“道长”。道士又称“黄冠”、“羽客”。女道士一般尊称“道姑”或“女冠”。也可据其职务尊称法师、宗师、方丈、住持、知客。非宗教人员可称其为“道长”或“法师”。 2.颂经。颂经是道教的主要宗教活动,道士每天早晚都要颂。上殿时要穿戴整洁,禁谈笑。起居作息,一律按道规内的清规执行。
71
3.道场。是一种为善男信女祈福、禳灾、超度亡灵而设坛祭祷神灵的宗教活动。道教的斋醮道场分为祈祷道场和度亡道场。凡参加道场的信众,均要斋戒沐浴,诚心祈祷,服装整洁,随同跪拜。祈祷时默念“消灾延寿天尊”;度亡时默念“太乙救苦天尊’。 4.过斋堂。指道教信徒的吃饭。开饭时要打梆集合,道士们衣帽整齐地排成两队进入饭厅,每人一碗饭,一碗菜,饭前念“供养经”。饭后念“结斋经”,吃饭时不准讲话,碗筷不要有响动。 5.交往。道士交往时,双手擎拳胸前,以拱手作揖为礼,向对方问好致敬。
Similar presentati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