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2 西方历史哲学家否定历史规律,李凯尔特断言:“‘历史规律’这个概念是……用语的矛盾。”萨特认为:任何一件事情都是有可能的,关键在于人的自由选择。
人类社会发展究竟有无规律?

3 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第一节 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 第二节 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 第三节 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4 教学目的和要求    学习和把握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着重了解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社会基本矛盾运动规律、社会发展的动力和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等观点,提高运用历史唯物主义正确认识历史和现实、正确认识社会发展规律的自觉性和能力。

5 第一节 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 一、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二、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 三、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规律
四、社会形态更替的一般规律及特殊形式

6 一、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一)两种根本对立的历史观—— 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 社会 存在 社会 意识 唯心 唯物 史观 史观
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社会 意识

7 历史者英雄之舞台也,舍英雄几无历史;舍豪杰则无世界
唯心史观 从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的观点出发去看待历史,认为社会存在和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是精神因素。 绝对精神 历史者英雄之舞台也,舍英雄几无历史;舍豪杰则无世界

8 唯心史观的缺陷: 至多考察了人们活动的思想动机,而没有进一步考究思想动机背后的物质动因和经济根源,因而,逻辑的得出,社会历史是精神发展史,而根本否认社会历史客观规律,否认人民群众在社会发展中的决定作用。

9 唯物史观 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 从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这一基本观点出发,认为社会是按其本身所固有的规律发展的自然历史过程,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10 两种根本对立的历史观 唯物史观 唯心史观 B.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A.认为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
C.承认社会历史的客观规律,承认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决定作用 C.否认社会历史的客观规律,否认人民群众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决定作用

11 (二)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及其 辩证关系 1、社会存在: 主要指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及生产方式,也包括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

12 地理环境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永恒的、必要的条件

13 孟德斯鸠的地理环境决定论 热带民族的懦弱往往使他们陷入奴隶地位,而寒带民族的强悍则使他们保持自由的地位。所有这些都是自然原因造成的。 ---孟德斯鸠

14 人口因素也是重要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对社会发展起着制约和影响的作用
注意: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都不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

15 ◆为何生产方式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 ? 首先,物质生产及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人类其他一切活动的首要前提.
其次,物质生产及生产方式决定着社会的结构、性质和面貌,制约着人们的经济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等全部社会生活. 最后,物质生产及生产方式的变化发展决定整个社会历史的变化发展,决定社会形态从低级向高级的更替和发展.

16 (二)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及其辨证关系 2、社会意识:
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即社会精神生活现象的总称,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包括社会心理、道德、宗教、政治思想、法律、艺术、科学、哲学等。 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社会意识具有复杂的机构,根据不同角度可以将意识划分为: a.个人意识和群体意识; b.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形式; c.作为上层建筑的意识形式 和非上层建筑的意识形式 即社会意识形态,主要包括政治法律思想、道德、艺术、宗教、哲学等

17 (二)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及其辨证关系 3、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辨证关系: 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存在是社会意识内容的客观来源 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并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

18 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 1、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的发展具有不平衡性 a.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过件或地区,社会意识的发展水平未必都是最高的
b.某些经济水平相对落后的国家,其社会意识的某些方面却可以领先于经济发达的国家或地区

19

20 先进的社会意识具有超前性、预见性,它能够在一定的程度上预见社会的发展趋势,成为社会实践的向导。
1938年毛泽东在延安窑洞撰写《论持久战》

21 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 2、社会意识内部各种形式之间相互影响且各具有其历史的继承性,有其发展的特殊规律 马克思 对黑格尔 的继承 牛顿对
伽利略的 继承

22 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 3、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这是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突出表现。它是通过指导人们的实践活动实现的)
先进的社会意识,反映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对社会发展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落后的社会意识不符合社会发展的规律,对社会发展起着阻碍的作用。

23 (3)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辩证关系的原理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在人类思想史上第一次正确解决了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社会历史观革命性变革的基础。 科学的回答了人类社会历史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动力和规律。

24 人们的意识决定于人们的存在而不是相反,这个原理看来很简单,但是仔细考察一下也会立即发现,这个原理的最初结论就给一切唯心主义,甚至给最隐蔽的唯心主义当头一棒。
列 宁 是马克思两大发现之一 唯物史观

25 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是什么?

26 社会基本矛盾即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最深层次的动力,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27 (二)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及其意义
二、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 (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二)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及其意义

28 (1)生产力就是人们能动地改造自然界并从中获得物质生活资料的能力,它表示着人与自然的关系
1 、生产力  (1)生产力就是人们能动地改造自然界并从中获得物质生活资料的能力,它表示着人与自然的关系 生产力解决的是 人与自然的矛盾 海南农业生产中使用的塑料大棚 青藏铁路建设工地

29 劳动资料 物的要素 (2) 实体性要素 劳动对象 生产力要素系统 人的要素 体力劳动者 劳动者 脑力劳动者 科学技术 智能性要素 教育 管理

30 劳动资料 生产工具是劳动资料的主要内容,是衡量生产力水平的尺度,是划分经济时代的客观标志。
马克思指出:“各种经济时代的区别,不在于生产什么,而在于怎样生产,用什么劳动资料生产。”;“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为首的社会,蒸汽磨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为首的社会。”

31 劳动对象: 一切自然物质都是可能的劳动对象。劳动对象是现实生产的必要前提。它从一个侧面反映和体现了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32 劳动者 劳动者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在生产力中起主导作用。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只有与劳动者的创造活动结合起来,才能获得自身的生产力意义。
马克思说:“自然界没有制造出任何机器,没有制造出机车、铁路、电报、走锭精纺机等等……它们是人类的手创造出来的人类头脑的器官;是物化的知识力量。”

33 三峡上游RCC围堰虹 秦山核电站 科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科学技术是生产力――《世纪宣言》 科学技术 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

34 科学技术是生产力和第一生产力 科学技术上的发明创造,会引起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和劳动者素质的深刻变革和巨大进步;
科学应用于生产的组织管理,能够大幅度提高管理效率; 科学技术为劳动者所掌握,可以极大地提高劳动生产率。

35 管理在社会生活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36 (3)生产力具有客观现实性和社会历史性。 生 产 力 状 况 生产力的量的规定性 :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统一 生产力的质的规定性:生产力的性质

37 2.生产关系 (1)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经济关系。 生产关系是社会关系中最基本的关系,政治关系、家庭关系、宗教关系等其他社会关系,都受生产关系的支配和制约。

38 (2)生产关系的构成 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 生产关系 生产中人与人的关系 产品分配关系
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关系是最基本的,它是人们进行物质资料生产的前提。 生产关系本质上反映的是人与人的关系。

39 (3)生产关系的类型 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生产关系 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的生产关系 氏族成员平均所有 原始社会 奴隶主所有 奴隶社会
私有制社会 公有制社会 生产资料 地主所有 封建社会 资本家所有 资本主义社会 全社会共同所有 共产主义社会

40 (二)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及其意义
1.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关系

41 第一、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首先,生产力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 其次,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生产关系的变革

42 首先,生产力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 原始社会 原始工具 青铜器 奴隶社会

43 “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为首的社会,蒸汽磨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为首的社会。”
马克思 著名论断

44 生产力 生产关系 原始工具 原始社会 奴隶社会 青铜器 铁器 封建社会 大机器 资本主义社会 其次,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生产关系的变革
生产力的发展变化 生产关系的变革 原始工具 原始社会 奴隶社会 青铜器 铁器 封建社会 大机器 资本主义社会

45 第二,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时,对生产力的发展起推动作用; 真舒服! 生产力 生产关系

46 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时,就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真难受! 生产力 生产关系

47 2.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从内容上看,概括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相互作用的两个方面: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 从过程上看,这一规律表现为生产关系对于生产力总是从基本相适合到基本不相适合,再到基本相适合;与此相适应,生产关系也总是从相对稳定到新旧更替,再到相对稳定。

48

49 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规律 生产力 生产关系 生产关系 社会化大生产 社会主义 资本主义 机器化大生产 资本主义 封建主义 铁 器
打破 社会主义 资本主义 机器化大生产 适合 打破 资本主义 封建主义 适合 打破 铁 器 封建主义 奴隶社会 适合 打破 青铜器 奴隶社会 原始社会

50 3.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规律具有极为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首先,这一规律在人类思想史上彻底否定了以“道德说教”作为评判历史功过是非的思想体系,第一次科学地确立了生产力发展是“社会进步的最高标准”。 其次,这一规律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制定路线、方针和政策的重要依据。

51 (一)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 1.经济基础 三、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规律
经济基础是指由社会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所决定的生产关系的总和。理解经济基础的内涵,要把握两点: 其一,经济基础的实质是社会一定发展阶段上的基本经济制度,是制度化的物质社会关系。 其二,经济基础与经济体制具有内在联系。

52 2.上层建筑 (1)上层建筑及其构成 上层建筑是建立在一定 经济基础之上的意识 形态以及相应的制度、 组织和设施。

53 观念上层建筑和政治上层建筑的关系 政治上层建筑 提供理论依据和精神指导 提供保证 上层建筑 思想上层建筑

54 国家不是从来就有的,它是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
在整个上层建筑中,政治上层建筑居主导地位,国家政权是核心。 国家不是从来就有的,它是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 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 国家的实质是一个阶级统治另一个阶级的工具 按血缘关系组成的氏族或部落 私有制 阶级 国家

55 国家同原始氏族组织不同 国家是按照地域来划分国民的,而不再以血缘关系来划分 国家要依靠强制性或暴力手段以及征收赋税来维系

56 国家的起源和本质 国 家 的 起 源 和 本 质 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 国家的实质是一个阶级统治 另一个阶级的工具。
国家是社会管理职能独立化的产物

57

58 国体和政体 国体:是指社会各阶级在国家中的地位,它表明国家政权掌握在哪个阶级手里,哪个阶级是统治阶级,哪个阶级是被统治阶级,这是决定国家阶级性质的方面。 国体 奴隶主阶级专政 地主阶级专政 资产阶级专政 无产阶级专政

59 政体是指统治阶级实现其阶级统治的具体组织形式,也就是政权构成形式。它表明统治阶级采取什么样的形式去组织自己的政权,实现自己的统治。
君主专制制 二元君主制 君主制 君主立宪制 政体 总统制 共和制 半总统制 议会制

60 国体和政体的关系:一般来说,国体决定政体,政体服从于国体;政体为国体服务,并对保证国家的性质起重要作用。
服务于 内容 形式

61 经济基础 (二)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 1、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决定 决定 决定 上层建筑 的产生 上层建筑 的性质 上层建筑
的发展方向 决定 决定 决定 经济基础 经济基础对上层建筑的决定作用

62 2、上层建筑的反作用 适合 适合 积极作用 上层建筑 经济基础 生产 力 不适合 消极作用 上层建筑 经济基础 不适合 生产力 适合

63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相互作用构成二者的矛盾运动
基本适合 基本不合适 新的基本合适 注意: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矛盾运动情况的复杂性

64 3.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 列宁的比喻
  曾经把经济基础比作“骨骼”,把上层建筑比作“血肉”,说社会形态就是由骨骼和血肉所构成的这么一种活生生的有机体。       --列宁

65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这两对社会基本矛盾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
(三)生产力的最终决定作用 与生产力标准 1.生产力的最终决定作用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这两对社会基本矛盾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 “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构成一个三层结构的动态系统。

66 教学提示: 理解生产力最终决定作用的思维线索 A.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 B.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在两对矛盾辩证运动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更根本。 C.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过程中,生产力是矛盾主要方面,决定生产关系。

67 1、社会变化的基本趋势是怎样的? 2、社会发展的表现形式是什么?

68 四、社会形态更替的一般规律 与特殊形式 阅读教材: (见P97-99) (一)社会形态概念 (二)社会形态更替的统一性与多样性
(三)社会形态更替的必然性与选择性 (四)社会形态更替的前进性与曲折性

69 (一)社会形态的内涵 社会形态是关于社会运动的具体形式、发展阶段和不同质态的范畴,是同生产力发展一定阶段相适应的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统一体。
社会形态包括社会的经济形态、政治形态和意识形态,是三者的历史的、具体的统一。

70 (二)社会形态更替的统一性和多样性 1、五种社会形态的依次更替,是社会历史运动的一般过程和一般规律,表现了社会形态更替的统一性。
共产主 义社会 人类社会总是适应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地向前发展的。 资本主 义社会 封建 社会 奴隶 社会 原始 社会

71 2.社会形态更替的多样性 就某一国家或民族的社会发展的历程而言,社会形态的更替具有种种复杂情况和特点,体现了社会形态更替形式的多样性。

72 3、社会形态发展的统一性和多样性的辩证统一
列宁指出:“世界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不仅丝毫不排斥个别发展阶段在发展的形式或顺序上表现出特殊性,反而是以此为前提的。”

73 (三)社会形态更替的必然性与人们的历史选择性
社会形态发展的统一性与多样性,根源于社会发展的客观必然性与人们的历史选择性相统一的过程。

74 1.社会形态更替的必然性 社会形态更替的客观必然性,主要是指社会形态依次更替的过程和规律是客观的,其发展的基本趋势是确定不移的。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性,从根本上规定了社会形态更替的客观必然性。

75 2.人们的历史选择性 第一,社会发展的客观必然性造成了一定历史阶段社会发展的基本趋势,为人们的历史选择提供了基础、范围和可能性空间。
第二,社会形态更替的过程也是一个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相统一的过程。 第三,人们的历史选择性,归根结底是人民群众的选择性。

76 社会形态的更替,还表现为历史的前进性与曲折性、渐进性与跨越性的统一。
(四)社会形态更替的前进性与曲折性 社会形态的更替,还表现为历史的前进性与曲折性、渐进性与跨越性的统一。 社会形态更替的前进性、渐进性主要是 指五种社会形态依次演进的基本趋势,其历史过程是个“扬弃”的过程。

77 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 是一个长期的曲折的过程
   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也必然要经历一个长期的曲折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发生暂时的回复也是可能的,甚至是难免的。 1991年12月25日苏联降下红旗

78 第二节 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 一、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二、阶级斗争的直接动力作用 三、革命与改革的重要动力作用
四、科学技术非常的重要作用

79 马克思主义认为, 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 是一个动力系统。 社会基本矛盾 阶级斗争 社会发展合力 社会革命 社会改革 科学技术

80 1. 社会基本矛盾是贯穿社会发展过程始终,规定社会发展过程的基本性质和基本趋势,并对社会历史发展起根本的推动作用的矛盾。
一、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矛盾——事物发展的动力 社会基本矛盾——社会发展的动力 1. 社会基本矛盾是贯穿社会发展过程始终,规定社会发展过程的基本性质和基本趋势,并对社会历史发展起根本的推动作用的矛盾。

81 社会基本矛盾 生 产 力 经 济 基 础 矛盾 矛盾 生 产 关 系 上 层 建 筑

82 社会意识形态 (观念上层建筑) 政治法律制度和设施 (政治上层建筑) *社 会 基 本 结 构 图 示*

83 2.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其表现形式为: (1)生产力是社会 基本矛盾运动中最 基本的动力因素, 是人类社会发展和进步的最终决定力量。 上层建筑 反作用 生产关系 经济基础 反作用 社会三层次结构的动态系统 生 产 力

84 2、社会基本矛盾特别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是“一切历史冲突的根源”,决定着社会中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
3、社会基本矛盾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和解决方式,并从根本上影响和促进社会形态的变化和发展。

85 二、阶级斗争在阶级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阶级斗争是社会基本矛盾在阶级社会中的表现,是阶级对立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86 (一)阶级和阶级斗争是人类社会发 展到一定阶段才出现的社会现象
1.阶级 阶级是一个经济范畴,也是一个历史范畴. 列宁的阶级定义 “所谓阶级,就是这样一些集团,由于它们在一定社会经济结构中所处的地位不同,其中一个集团能够占有另一个集团的劳动。”

87 阶级斗争是阶级利益根本冲突的对抗阶级之间的对立和斗争。阶级斗争根源于阶级之间物质利益的根本冲突。
卡尔·马克思

88 (二)阶级斗争是阶级对立社会 发展的直接动力
(二)阶级斗争是阶级对立社会 发展的直接动力 阶级斗争的作用还表现在同一社会形态的量变过程中。 阶级斗争受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它的作用是历史的、变化的,具有历史局限性。 阶级斗争对阶级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突出地表现在社会形态的更替中。

89 (三)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分析方法是认识阶级社会的科学方法
坚持阶级分析方法,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和阶级斗争观点去观察和认识阶级社会的社会历史现象。 对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阶级斗争,需要用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分析方法,作出符合实际情况的科学判断。 秋收起义

90 三、革命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革命是解决社会基本矛盾的主要方式之一,是推动社会发展特别是社会形态更替的重要动力。

91 (一)社会革命的实质和根源 作为历史唯物主义范畴的革命,亦称社会革命,它是阶级斗争的最高形式,是社会形态的质变。
社会革命的实质是革命阶级推翻反动阶级的统治,用新的社会制度代替旧的社会制度,解放生产力,推动社会发展。

92 社会革命的根源: 社会革命根源于社会基本矛盾的尖锐化。 [生产力的发展和旧的生产关系、经济基础的发展和旧的上层建筑之间出现矛盾和冲突,是社会革命爆发的根本原因]

93 国家政权从反动阶级手里转移到革命阶级手里,是实现社会形态变革的首要的、基本的标志。
社会革命根源于社会基本矛盾的尖锐化。 社会革命的爆发既要具备一定的客观条件,又要具备一定的主观条件。

94  革命的客观形势和主观条件 经济条件 客观形势 政治条件 革命 觉悟程度 组织程度 主观条件  群众发动程度

95 (二)革命对社会发展的巨大作用 1、社会革命是实现社会形态更替的重要手段和决定性环节
2、社会革命能充分发挥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积极性和伟大作用 3、无产阶级将会为消除阶级对抗,并充分利用全人类的文明成果,促进社会全面进步而创造条件 *马克思主义不否认改良作为革命的一种补充手段所起的作用,但反对改良主义.

96 1、表现在它是阶级社会发展和社会形态更替的决定性手段和环节。
“革命是历史的火车头。”

97 2、表现在革命能使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积极性、主动性空前地发挥出来。
“革命是被压迫者和被剥削者的盛大节日”

98 四、改革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1、改革: 2、改革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作用表现:
是同一种社会形态发展过程中的量变,是统治阶级为了巩固和完善自己建立的社会制度而在社会各个领域采取革新举措. 2、改革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作用表现: 改革是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社会基本矛盾,促进生产力发展,推动社会进步的有效途径和手段.

99 (一)社会改革及其根源 1.社会改革是在保持社会根本制度不变的前提下,对社会制度的实现形式或某些环节和方面进行的变革,是社会发展中的量变或部分质变。社会改革包括两种形式:一种是革命性的改革;另一种是改良性的改革,也称社会改良。 2.社会改革的根源:社会改革和社会革命都是解决社会基本矛盾的基本形式和途径,两者相互补充,共同推动着社会的不断进步。

100 (二)社会主义社会的改革是一场伟大的革命
社会主义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自我发展,是为了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促进社会全面进步。改革的直接对象是束缚生产力发展的旧体制和思想观念。

101 案 例 一 安徽凤阳县小岗村农民:邓小平扭转了乾坤 中国农村改革第一村——小岗村的故事
在中国革命博物馆里,有一份特殊的藏品———印有18个红手印的协议书。这件国家一级文物是由中国农村改革第一村———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的农民们亲手创造的。在邓小平诞辰100周年纪念日到来之际,小岗村的村民们感慨万千地说起当年小平对小岗的关心。 小岗村在“大跃进”中饿死60人,死绝6户。到1977年底,小岗村不论户大户小,户户外流;不论男人女人,只要能蹦跳的都讨过饭。全队近20户人家有11户的门是用高粱秸扎成的。

102 案 例 一 中国农村改革第一村——小岗村的故事
1978年初,凤阳县乃至安徽省尝试“包干到组”,小岗人也满怀兴趣的把20户人家分成4个组。没干多久,组里就产生了矛盾,于是每个组又分“叉”。但没干几天又有吵架的。社员提议:这样干不好,干脆包干到户。大家最终拟订3条意见:1、夏秋两季打的头场粮食要先把国家公粮和集体提留交齐;2、明组暗户,瞒上不瞒下;3、如果队长因此犯法坐牢,他家的活由全队包下来,小孩由全队养到18岁。到会的18户户主赌咒发誓按下红手印。这就是震惊全国的“大包干”。 小岗人用18个鲜红的手印揭开了中国农村改革蔚为壮观的一页。“大包干”诞生伊始,就有人责难说,这违背了“三级所有,队为基础”的原则,是资本主义;也有人说,“大包干”是机会主义。

103 案 例 一 中国农村改革第一村——小岗村的故事
就在有人对“大包干”提出质疑、改革处于关键时刻时,1980年5月31日,小平同志在同其他中央负责人就农村问题发表重要谈话时指出:“农村政策放开后,一些适应搞包产到户的地方搞了包产到户,效果很好,变化很快……‘凤阳花鼓’中唱的那个凤阳县,绝大多数搞了‘大包干’,也是一年翻身改变面貌,有的同志担心这样搞会不会影响集体,我看这种担心是不必要的。”   邓小平的重要谈话对于打破僵化观念,消除恐惧心理,推动包产到组和最终发展到包产到户、包干到户具有扭转乾坤的巨大作用。

104 案 例 一 中国农村改革第一村——小岗村的故事
1979年,即“大包干”的第二年,小岗村农民人均收入由22元猛增到400多元,全队粮食产量达13.2万斤,相当于1966~1970年5年粮食产量的总和。一时间凤阳花鼓填了新词:“说凤阳,道凤阳,凤阳如今大变样。三中全会路线好,爱民传统大发扬。政策顺心干劲足,五谷丰登粮满仓。”   从1992年起,邓小平同志的“南巡讲话”和党的十四大精神在农村传达贯彻。小岗人积极寻找再次发展之路、富裕之路,先后招聘3名有文化、懂技术的能人进村办厂,引来了几家外资企业。还向外转移劳力,有50名年轻人走出小岗。   2003年,小岗村的粮食产量已由1978年的3万斤增加到120万斤,人均收入由1978年的22元增加到2100元,分别增长40倍和96倍。全村100余户建起了新房,人均住房20平方米以上。村民文化素质大幅提高,初中以上文化程度97人,与过去多数人是文盲的小岗村相比,简直是翻天覆地的变化。 ——摘自《中国青年报》

105 五、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一)科学技术革命是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强大杠杆 (二)科学技术的社会作用具有两重性

106  科学是指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是反映客观事实和客观规律的知识体系及其相关活动。科学主要分为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思维科学。
 技术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技术包括生产技术和非生产技术。狭义的技术是指生产技术,即人类改造自然、进行生产的方法与手段。

107 (一)科学技术革命是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强大杠杆 科学技术特别是科学技术革命是“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力量”。

108 1.近代以来的四次科学技术革命 第一次科技革命发生在18世纪70年代,它以蒸汽机的发明为主要标志,推动了西欧国家相继完成了第一次产业革命,使资本主义生产迅速过渡到机器大工业,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建立奠定了物质基础。 第二次科技革命是发生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它以电力的发明为标志。

109 第三次科技革命是在20世纪50年代出现的,它以原子能的利用、电子计算机和空间技术的发展为主要标志。
第四次科技革命是20世纪80年代出现的,它以信息技术、新材料、新能源、生物工程、海洋工程等高科技的出现为标志,推动了人类社会由工业经济形态向信息社会或知识经济形态的过渡。

110 2.科学技术作为先进生产力的重要标志, 对于推动社会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每一次科学技术革命,都不同程度地引起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的深刻变化和社会的巨大进步。

111 首先,对生产方式产生了深刻影响。 改变了社会生产力的构成要素; 改变了人们的劳动形式; 改变了社会经济结构,特别是导致产业 结构发生变革。 其次,对生活方式产生了巨大影响。 最后,促进了思维方式的变革。

112 科技革命促进了思维方式的变革 国际象棋大师与“深蓝”的人机大战

113 劳动生产力是随着科学和技术的不断进步而不断发展的。
——马克思

114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邓小平

115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而且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给世界生产力和人类经济社会的发展带来了极大地推动。
——江泽民

116 (二)科学技术的社会作用具有两重性 科学技术像一把双刃剑 爱因斯坦说:“科学是一种强有力的工具。怎样用它,究竟是给人带来幸福还是带来灾难,全取决于人自己,而不取决于工具。刀子在人类生活上是有用的,但它也能用来杀人。”

117 案例二:科技:锋利的双刃剑 20世纪最重要的发现是什么?人们会列举一系列科学发现,如爱因斯坦的相对论、计算机的发明等,但有识之士认为,20世纪最深刻的发现,是人类对自己的生存危机的发现,是对科学技术这把双刃剑如何影响人类进化的认识。10世纪下半叶有三件大事,给予人们的警示震耳发聩。

118 《寂静的春天》让人们学到一个词:环境 1962年,美国生物学家蕾切尔﹒卡逊出版了科普图书《寂静的春天》。书里收集了大量的材料,集中描述了六六六、DDT等剧毒化学农药的过度使用,给生态环境造成的灾害场景。书的末尾以生动而严肃的笔触,讲述了一个恐怖的场景:春天来了,大地上有几只鸟儿扑棱扑棱翅膀倒下去了,尽管是春天,但整个地球一片死寂,一片寂静,再也没有鸟语虫鸣。 这本书一问世,一些垄断资本家和跨国公司纷纷出来抨击,说卡逊是一个疯子,是“煽情”、“歇斯底里”、“危言耸听”。然而没过多久,事实验证了卡逊的预言,剧毒物对环境及整个生物链造成的破坏至深且巨,简直无法弥补。由此,一些发达国家出现了绿色和平运动,也出现了以绿色为宗旨的非政府组织,如绿党、生态社会主义。1972年联合国在斯德哥尔摩召开会议,产生了第一个《人类环境宣言》,要人类理解地运用科学技术,保护好环境。此时距《寂静的春天》发表正好1O年。

119 罗马俱乐部教给人们一个词:极限 1968年,来自西方国家约30位企业家和学者汇聚罗马,后被称罗马俱乐部。他们梳理了人类发展过程尤其是产业革命以来,经济增长模式给地球和人类自身带来的灾难,通过处理大量数据和资料后得出一个结论:如果按照当时的经济增长速度,1OO年后地球上的资源将被用完,子孙后代将是无米之炊。美国麻省理工学院丹尼斯﹒米都斯教授写了《增长的极限》,其主导思想从该书的副名“罗马俱乐部关于人类困境的报告”上一目了然。因此,主张经济和人口要实行零增长。 罗马俱乐部的研究旨在说明,地球上的人口、资源、能源、生态系统等等,都存在极限。尽管它的预测是悲观的,但给人类发出的警告是值得重视的。在这以前,没有人认识到这个问题,大多数人感到资源是无限的。正是悲观论促使人类终于认识到,资源是有限的,又是稀缺的。在利用资源上,既要考虑到当代人的发展,又要考虑到后代人的发展,兼顾代际关系。l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通过《里约热内卢宣言》和《21世纪议程》,可持续发展观被全球持不同发展理念的各类国家所普遍认同。

120 切尔诺贝利核泄漏使人们感知一个词:毁灭 l986年4月26日,乌克兰北部的切尔诺贝利核电站4号反应堆发生爆炸,这是一个悲惨的现代科技灾害。爆炸释放大约2.6亿居里的辐射量,这大约是广岛原子弹爆炸能量的200多倍,毒气污染几乎遍及整个欧洲。当时乌克兰有2.5万居民疏散,欧洲20多个国家对某些食物和居民户外活动发出禁令。该核电站位于普里皮亚特河畔,该河流区域面积为920平方公里,并同乌克兰首都基辅的水库相通,水污染后果严重。几年后有关方面对4万个土壤样品进行化验,表明白俄罗斯有7000平方公里的土壤受到放射性尘埃污染,面积相当于一个丹麦。有人估计,半个世纪内核电站附近的千万顷良田将变成荒漠。附近的癌症病人增多。乌克兰新生儿的死亡率居高不下,每1000个新生儿有21个死亡,比欧洲的平均水平高3倍。有些地区新生儿死亡率近30%。乌克兰和白俄罗斯是目前世界上仅有的两个总人口数下降的国家。过去5年内乌克兰人口数从5200万下降为不到5000万。附近大量田鼠的基因发生突变,一些动物行为异常,松、云杉等树木逐渐枯萎,引起了全球性恐慌。

121 案例分析 高科技风险在核能、生化和电磁、网络等领域,多半几率小,而一旦出事,将会是不可估量的灾难。在人类拥有的核武器足以毁灭整个地球若干次的情况下,即使人类的理性可以选择和平,但意外风险依然令人不寒而栗! 所幸的是,我们站在新世纪的历史方位上,树立和落实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观,构建人类走向与自然协调中的和谐社会,这乃是应对各类灾害在内的生存危机的希望。 作为发展中国家,我国面临着发展经济和改善环境的双重任务。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我们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和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努力构建一个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和谐社会。

122 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是主要的、基本的方面。
科学技术的应用在一定条件下也会产生一定的消极后果。 其原因: 一种情形是由于对自然规律和人与自然关系认识不够,或缺乏对科学技术消极后果的强有力的控制手段而产生的。 另一种情形与一定的社会制度有关。

123

124 正确认识和利用科学技术 要用科学的自然观和发展观指导人们与自然和谐相处,要树立全球观念和危机意识,克服眼前利益和局部利益的狭隘视野,克服急功近利的行为; 要正确对待自然和社会的关系,要尊重自然,善待自然,合理利用自然资源; 要增强人们合理控制各种生产活动和消费活动的能力和手段,为人类摆脱困境创造新的物质条件。 如果问题是由社会制度造成的,就需要变革这种不合理的社会形式。

125 迎接挑战,走“科教兴国”之路 经济上 科技是生产力 政治上 科技是影响力 军事上 科技是威慑力

126 案例三:科教兴国战略 1995年5月,江泽民同志在全国科技大会上的讲话中提出了实施科教兴国的战略,确立科技和教育是兴国的手段和基础的方针。这个方针大大提高了各级干部对科技和教育重要性的认识,增强了对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理解。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既要充分发挥科技和教育在兴国中的作用,又要努力培植科技和教育这个兴国的基础。在当前,更要着重加强和扶持科技与教育,为国家的近期发展和长期稳定发展打好基础。提高生产者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尽快地建立起高科技企业,同时要加强提高国民素质,加强基础教育,注重人才的培养,重视创造性的科研工作。科技和教育具有双重的功能,既能为当前社会经济的发展提供各种手段,又为持续的、长远的发展提供必要的基础。今天科技和教育能够为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提供知识、技术、人才,从而提供效益,是在此之前的科技和教育的投入所作的回报。科教兴国战略的主要内容是:在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思想的指导下,坚持教育为本,把科技和教育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增强国家的科技实力及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能力,提高全民族的科技文化素质,把经济建设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加速实现国家的繁荣昌盛。

127 第三节人民群众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一、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二、个人在社会历史中的作用

128 一、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一)两种历史观在历史创造者问题上的对立  唯心史观:英雄史观 唯物史观:群众史观

129 英雄史观是指从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的基本前提出发,否认人民群众对历史发展的决定作用,宣扬少数英雄人物创造历史的观点。
1、 英雄史观 英雄史观是指从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的基本前提出发,否认人民群众对历史发展的决定作用,宣扬少数英雄人物创造历史的观点。 历史的意义在于“超人”的诞生,“超人”具有“决定一切的力量”;人民群众 “是一堆任人使用的无定形的材料,是一块需要雕刻家加工的石头”。 尼采

130 英 雄 史 观 面 面 观 法国哲学家帕斯卡说:要是克娄巴特拉的 鼻子长得短一些,整个世界的面貌都会改变。
英 雄 史 观 面 面 观 法国哲学家帕斯卡说:要是克娄巴特拉的 鼻子长得短一些,整个世界的面貌都会改变。 黑格尔认为,历史不是个人随意创造 的,而是决定于某种“世界精神”,伟大 人物是“世界精神的代理人”。 梁启超说:大人物心理之动进稍易其轨 而全部历史可以改观。

131 “历史活动是群众的事业”,决定历史发展的是“行动着的群众”
2、群众史观 唯物史观是从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前提出发,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历史活动是群众的事业”,决定历史发展的是“行动着的群众”

132 (二)现实的人及其活动是社会历史存在和发展的前提
人及其活动的本质?

133 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以前的西方哲学关于人的本质的探索
人是一个世界 德谟克里特 人是万物的尺度 普罗泰戈拉 人是天生的这种动物 亚里士多德

134 我愿意把热造成怎样,就可以把他造成怎样 人是生而自由的
文艺复兴时期的思想家认为:理性、自由、享乐是人的本性 霍尔巴哈 我愿意把热造成怎样,就可以把他造成怎样 人是生而自由的 卢梭

135 马克思主义对人的本质的科学揭示: 社会历史是由现实的个人及其活动构成的。所谓现实的人,“不是处在某种虚幻的离群索居和固定不变状态中的人,而是处在现实的、可以通过经验观察到的、在一定条件下进行的发展过程中的人。”

136 劳动是人类的本质活动 劳动不仅创造了人本身,而且通过一定的创造物使人的本质力量得到确证。

137 人的现实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人的本质属性是社会属性,而不是自然属性。 人的社会属性表现在各种社会关系中,特别是经济关系中。 家庭关系
师生关系 夫妻关系 同事 民族关系 阶级关系

138 人的本质是变化、发展的,而不是永恒不变的
社会交际 国际交往 生活交往

139 (三)从社会历史整体联系和具体过程中认识和把握历史创造者及其活动
第一,从整体的社会历史过程来探究历史创造者问题。 第二,从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性入手来考察和说明历史创造者及其活动。 第三,从人与历史关系的不同层次上考察人们历史活动的作用及其性质。

140 (四)人民群众在创造历史过程中的决定作用
●从质上说,人民群众是指一切对社会历史发展起推动作用的人们 ●从量上说,人民群众是指社会人口中的绝大多数 ◆人民群众的最稳定主体部分是从事物质资料生产的劳动群众及其知识分子

141 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决定作用的具体表现 (1)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142 (2)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两足机械人 火星探测仪器“布里奇特”

143 (3)人民群众是变革社会制度、推动历史前进的决定力量

144 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活动要受到一定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
经济条件对于人民群众的创造活动有着首要的、决定性的影响 政治条件对人民群众的创造活动也具有直接的影响 精神文化条件也是制约人民群众创造活动的重要因素

145 (五)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 △坚信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的观点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观点 △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的观点
△虚心向群众学习的观点 线 ○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 ○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146 案例四:局长的名字 那天,赵局长在大院里走,忽然听见有人在背后喊:“赵林”,“赵林”,他愣了一下,没有回头,继续往前走,走了几步,那声音又从后面追过来,他断定不会是叫自己。多少年了,这个大院里没有人喊过他的名字,都称他为“赵局长”,这样想着又继续往前走了几步。 赵局长是5年前群众推选上来的,经组织部考查,到人事局任局长,据说得了满票。记得宣布任职那天,他很激动,对大家说:“我是大家推荐上来的,虽然职务不同了,还是人民中的一员,以后谁都不要喊官名,就喊‘赵林’这名字。”当时大家还热情地给他鼓了掌。过后一些老辈人和同辈人还真是按他说的,直呼其名。慢慢的,再听那直呼其名的声音,便觉得不入耳,脸子也有些沉。过了一段儿时间,同辈人也喊他局长了,再往后老辈人也不直呼其名了。整个大院都异口同声地唤“局长”,他渐渐地对“赵林”这个名字陌生起来了。 后边的那人终于追上了赵林,当手掌落在他的肩头时,才猛然一惊,脚步随之停了下来。 赵局长回头一看,喊他的人是大学时的同学许辉。许辉在一个穷县当县长,赵林觉得他与农民呆久了,少了礼貌和规矩,脸上的表情就有些板,淡淡地说:“你吓了我一跳。” 许辉说:“我喊你那么多遍,你咋就不答应呢?” 赵局长说:“我以为喊别人呢?”

147 许辉愣了一下说:“怎么,你不叫赵林了?改名了么?”
赵局长有些尴尬,冷冷地说:“叫赵林的多了,谁知你叫哪个?” 许辉听这话有些不是味儿。这当儿,又有人喊:“赵局长!”赵林马上把脸儿转过去,同那人招手,那人打个招呼就走了。许辉似有所悟,笑着说:“是不是我也应该叫你赵局长呢?” 赵林脸上涌起一片红晕。他承认如今由于身边“局长”、“局长”的喊多了,自己听着也习惯了,好像这局长成了自己的名,而“赵林”二字反倒成了附属品。但从赵林演变到赵局长,是个怎样的过程,似乎也是个量变到质变吧,而且在演变中拥护率是逐渐下降的。年终考察他的拥护率只有60%,再往下会怎么样呢,他想着,不禁打了个冷战。 赵局长问许辉:“啥时候来的?” 许辉说:“一个星期了。” 赵局长问:“住哪?” 许辉指了指一旁的小楼。赵林知道那小楼是市委领导办公的地方。头“翁”地响了一下。许市长,许市长,近日听说来了个许市长,莫不就是他么? 便说:“你是,许市长?” 许辉说:“老同学,开什么玩笑?叫我名。” 赵局长叫不出,脸上用力笑着。 许辉说,千万别“市长”、“市长”地喊,长了会把我的名字喊丢了。 赵局长脸上的“笑容”就僵在那儿。

148 案例点评 本案例从人事局局长名称的变化为切入点,说明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这一哲学原理。5年前,局长刚刚上任,从人民群众中推选上来的他,要求大家不要称呼他为“局长”而是直呼其名“赵林”。慢慢的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社会交往的不断增加,局长也逐渐地改变着自己的思维方式,习惯了“赵局长”的称呼,而渐渐地对“赵林”这个名字陌生起来了。 通过与大学同学许辉的谈话,则把局长对其称呼的思想变化表现得淋漓尽致。当老同学在背后喊他“赵林”时,他还以为喊错了人,当他意识到是在减他时,他脸子沉了下来,并认为他的同学少了些礼貌和规矩。赵局长5年前后的变化简直是判若两人。 本案例用讽刺的手法表现了现今在部分领导干部中存在的现实问题一一脱离人民群众,居官自傲,没有起到人民公仆的领导带头作用。这也完全违背了我们党的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坚持群众路线,不仅是我们党领导中国人民夺取民主革命胜利的重要保证,而且是取得社会主义革命胜利以及成功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保证。  因此,作为党的领导干部,必须时刻遵守我们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克服居官自傲的心理,当好人民的公仆。

149 要把“人民拥护不拥护”、“人民赞成不赞成”、“人民高兴不高兴” 、“人民答应不答应”作为制定各项方针政策的出发点和归宿。

150 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
中国共产党要始终代表着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着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着中国最广大人民的利益。 江泽民 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

151 二、个人在社会历史中的作用 (一)社会历史发展是无数个人合力作用的结果 H(合力) P1 (个人) Pn (个人) O(出发点)

152 (二)历史人物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起着特殊的作用
历史人物按其发挥作用的性质,可分为杰出人物和反面人物。 普通个人 个 人 杰出人物 历史人物 反动人物

153 1、历史人物是历史事件的当事人 1984年4月28日, 邓小平会见里根总统 毛泽东会见尼克松

154 2、历史人物是历史任务的发起者 3、历史人物是历史进程的影响者 南昌起义

155 历史人物对历史事件有深刻影响,甚至有时能够决定个别历史事件,从而导致历史发展发生这样或那样的重大变化,历史人物是实现一定历史任务的主要倡导者、发起人、组织者和领导者.
 大泽乡起义

156 不管什么样的历史人物,在历史上发挥什么样的作用,都要受到社会发展客观规律的制约,而不能决定和改变历史发展的总进程和总方向。

157 (三)从必然与偶然的辩证统一中理解个人的历史作用
任何历史人物的出现,特别是杰出的政治人物的出现,都体现了必然性与偶然性的统一。 历史人物的作用性质取决于他们的思想、行为是否符合社会发展规律,是否符合人民群众的意愿。

158 恰巧拿破仑做了法国的军事独裁者,这是因为当时法国需要这样的人,假如没有拿破仑这个人,那就会有别人来扮演这个角色,这个人也许比拿破仑更好些,也许更坏些,但迟早总会出现这样一个人的。
恩格斯

159 (四)评价历史人物必须坚持科学方法 唯物史观主张评价历史人物时, 应该坚持历史分析方法和阶级分析方法。

160 历史分析方法要求从特定的历史背景出发,根据当时的历史条件,对历史人物的是非功过进行具体的、全面的考察。
阶级分析方法要求把历史人物置于一定的阶级关系中,同他所属的阶级联系起来加以考察和评价。 在阶级社会中,贯彻历史分析方法与坚持阶级分析的方法是一致的。

161 无产阶级领袖不同于以往历史上的杰出人物,但评价无产阶级领袖人物,同样应该坚持历史分析方法和阶级分析方法。

162 谢谢!


Download ppt "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