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第五章 法家的政治思想.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第五章 法家的政治思想."—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第五章 法家的政治思想

2 人口增长,冲突加剧:各国人口增长,逐渐扩大开发面积,争夺土地的冲突日益激烈,兼并战争规模越来越大、越来越残酷,生存之道在于富国强兵。
 一、法家思想的社会背景 人口增长,冲突加剧:各国人口增长,逐渐扩大开发面积,争夺土地的冲突日益激烈,兼并战争规模越来越大、越来越残酷,生存之道在于富国强兵。

3 战争要求集中动员国家力量:生死存亡的战争要求国家集中调动一切人力物力,传统的分封制度分散了国家力量,贵族特权压抑了平民的主动性,不能适应残酷竞争的时代,思想和制度的变革不可避免。

4 二、学派简介 法家是先秦诸子百家中代表新兴地主阶级利益,主张“以法治国”的一个学派,形成于战国中期。 (一)产生 封建主内部两大政治势力:
儒家:主张维护贵族政体和宗法分封制,将西周的旧礼改造过了为封建贵族服务,“以礼治国”。 法家:反对旧贵族,主张建立新的君主集权的官僚制度,用政治的强制手段和兼并战争来维持霸权,“以法治国”。

5 (二)发展过程 1.春秋时期 管仲、子产、邓析——法家的先驱 2.战国时期 初期:李悝《法经》 中期:商鞅,法家理论的主要奠基者。
慎到“势治” 申不害“术治” 末期:韩非,法家理论的集大成者。 前期法家和后期法家

6 (三)法家思想的特点 1.唯法是从:重视法律的作用 2.尊主卑臣:主张实行极端的君主专制统治 3.经济上富国强兵的政策
4.在历史观上持进化的观点

7 第一节 慎到 慎到:赵国人,曾游齐国稷下学宫,似乎没有什么事功,是单纯的学者,据说著有《慎子》四十二篇,流传下来的只有七篇,注重对“势”的阐发。 势:就是以暴力为基础的权势,君主决不能大权旁落,必须以权威震慑臣属和人民,才能令行禁止,否则不仅不能治理国家,甚至可能因发生篡弑而覆灭。

8 第二节 申不害 申不害:原来是郑国的小官,在韩国得到重用,为韩昭侯相,“内修政教,外应诸侯,十五年。终申子之身,国治兵强,无侵韩者。”著述大多亡佚,思想散见其他学者的引用,特别注重“术”的阐发。 术:是指君主的权术,主要用来对付大臣。申不害认为对君权的威胁主要来自重臣,所以君主要显得高深莫测,灵活运用手腕,让大臣畏惧,不敢有非分之想。

9 第三节 商鞅

10 人物简介 商鞅卫国人,卫鞅或公孙鞅。受到秦孝公重用,后因功封于商,史称商鞅。
战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法学家,法家理论的主要奠基者。主持秦国变法,奠定强盛的基础。 现存《商君书》24篇,其中有商鞅自著,也有其他法家的作品。是商鞅学派的论文集,特别注重“法”的阐发。

11 商鞅变法 1.历史背景:群雄争霸,秦国弱小受歧视。 2.具体措施:二次变法(公元前359年——公元前350年) (1)经济方面
废井田,授田于民改革土地制度,强制分家,奠定小农经济; 重农抑商,鼓励发展农业生产 统一度量衡;焚烧诗书

12 (2)政治方面 废除世卿世禄,奖励军功,禁止私斗 推行郡县制,建立君主集权的行政制度控制地方 改“法”为“律” :发布法律,实行连坐;执法极为严格,不避亲贵,公平无私, “法,平之如水” 灋 “律,均布也” 在各国中改革最为彻底,奠定了并吞六国的基业。 “以法治国”与“耕战思想”是《商君书》政治思想的两大理论支柱

13 一、历史观 历史进化观: 上世——人们亲爱亲人又贪图私利。“亲亲” 中世——出现抢夺和争执,人们尊重贤人,喜好仁慈。“仁义”
下世——有了私有制、君主、刑法,人们尊重贵人和官吏。 今世——“强国事兼并,弱国务力守” 、“民巧诈” ——当时而立法,因事而制礼

14 (1)批驳“法古论” “法古无过,循礼无邪” “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 (2)批驳“修今论” “法古则后于时,修今则塞于势” ——为推行“法治”奠定了思想理论基础。

15 二、人性论 人性好利论 经济方面认识人性

16 三、法治理论 (一)法的性质和作用 1.法的性质:客观准则(尺度、杆秤) 2.法的作用: (1)法能定分; (2)法能胜民;
(3)法律是实行富国强兵政策的保证。

17 (二)法治的基本原则 1.要刑无等级 2.明法利民 3.轻罪重罚

18 (三)评价 1.刑无等级不等于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2.法能胜民的原则中强调民众的义务而不保护民众的权利与尊严
3.法律的公开公正与刑于将过、刑于未然的矛盾。

19 四、耕战思想 1.耕战的关系 (1)耕可养战 (2)战争促进农业生产 2.统一耕战: 以人性论为基础推导——“利出一孔”
立法:驱以赏;劫以刑

20 第四节 韩非的政治思想

21 人物简介 战国末期韩国人,先秦法家的集大成者。 曾师从荀子,但却走上了批判儒家的道路。
现存《韩非子》55篇,其中大部分是韩非本人的作品,但也掺入了一些其他人的作品。 韩非强调“以法为本”,法、术、势相结合。

22

23 一、历史进化论与人性好利论 1.历史进化观 历史:上古、中古、近古、当今 ——“世异则事异,世异则备变”

24 2.“欲利自为”的人性论 “性恶论”:“欲利”“急功”“好利恶害” 人与人之间是一种相互对立的利害关系。

25 二、君主至上论 1.在君主与国家的关系上:君主是国家的主人,国家是君主的私有,因此,君主的利益也就体现着国家的利益。
2.在君主与臣下的关系上:一切以君主的利益为转移,臣下的利益应该绝对服从君主的利益。 3.在君主与民的关系上:民众的价值就在于能为君主所利用。 总之,臣下和民众,一切要以君主为中心,只有对君主有用、有利,才有存在的价值。这些思想比民贵说是一种极大的反动,这种君利高于一切的主张,是封建专制主义的核心。

26 三、法势术相结合的极端君主专制论 商鞅重“法” “法”指法令 慎到重“势治” “势”指权势、权力 申不害重“术治” “术”指统治策略和手段。

27 1.首先,以法为本; 2.其次,法与势相结合; “势治”是“法治”的前提和依靠。 “势”要靠“法”来加强。 “势”由君主独制,“法”由君臣共操 3.最后,法与术也要结合。 “无为”之术 “君道无为,臣道有为” “潜御群臣”之术

28 韩非的法势术结合思想 1.韩非批判地继承了商鞅、慎到和申不害关于法、势、术的理论,提出“以法为本”,三者并重,将三者结合在一起,共同作为治国工具。 2.第一,法与势结合。势即权力和地位,君主应该“擅势”,集大权于一身;并“抱法处势”,通过君主的权势来推行法治,将“势治”和“法治”结合起来。 第二,法与术结合。术是君主统治的方法、手段,君主树立自己的权势要依靠法,也要靠术;术包括对臣下公开的考察和暗中的操纵。 3.评价:韩非的思想是对法家这一理论的系统化;说明法家的“法治”实质上是要用严刑峻法和阴谋权术来维持专制君主的统治,这是统治阶级内部矛盾的复杂尖锐所造成的。

29 法家的历史地位 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战国变法的核心是君主的统治系统,因此有很大的力量和独立性。建立君主专制摧毁了封建制度中的贵族阶级,使君主直接掌握一切权力和资源,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的国家统治力量。

30 郡县制:打碎了贵族封地的独立王国地位,中央派遣官吏直接统治地方,国家直接管理农民,土地由农民私人耕种,并直接向国家纳税。郡县与封地完全不同,没有独立性,受君主直接控制。

31 官僚体系:国家以俸禄雇佣庞大的官吏队伍治理人民,官吏与贵族完全不同,只是君主的仆从和雇员。官职不再由世袭贵族垄断,而是根据个人才能选拔,大量平民出身士人进入管理阶层。

32 法家的历史地位:法家学派的思想家和政治家完成的制度变革,确立了此后两千年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基本框架,直到近代以前再也没有根本性的变化。

33 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官僚制和郡县制从此以后成为我国古代两千多年最基本的政治制度。

34 儒法两家政治思想的异同点

35 不同之处: 1.思想继承上: 儒家注重吸收——对周礼的改良 法家注重批判——对儒家礼的批判 2.对当时社会现实: 儒家:消极。 法家:积极。

36 3.两家思想产生的理论基础不同 人性论 儒家:性善论; 法家:性恶论。 4.二者所维护的制度不同 儒家:维护贵族利益的制度,即分封世袭制。 法家:维护新兴地主阶级利益的制度,即中央集权制。

37 5.二者在统治方法上对立 儒家:礼治、德治,人治 法家:法治,以法治国,法术势相结合。 6.儒家重视治民,法家重视治吏

38 先秦儒法两家政治思想的对立表现 先秦儒法两家政治思想的对立表现在“法治”和“礼治”的对立上。
“法治”是法家的旗帜和主要思想,是与其他学派,尤其是与儒家学派的“礼治”相对立,也是两派进行争论的焦点。 (1)虽然“法治”“礼治”在维护等级制制度上是一致的,但“法治”是针对维护贵族宗法制的“礼治”而提出来的,“法治”是代表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的制度,“礼治”是代表贵族利益的制度。 “法治”主张中央集权制,“礼治”主张分封世袭制。“法治”的提出旨在用地主阶级的新法代替贵族的旧礼,是两种制度的对立。

39 (2)二者对立体现了“务德”与“务法”两种统治方法上的对立。“法治”是针对“礼治”的重视“德治”、教化而提出的,儒家主张“以德服人”;法家主张“以力服人”,“法治”是最行之有效的方法。
(3)二者的分歧在于对“君主”作用的看法不同,是重视“君智”还是重视“君法”的对立。“法治”是针对“礼治”强调“人治”而提出的。儒家把治理国家的希望放在“圣贤”及个人道德才能上;法家则认为治国的关键是“法”有了好的法令,能力一般的“中主”和能力低下的“庸主”也能治理好国家。 先秦儒法两家的对立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礼法之争,反映了新兴地主阶级和奴隶主贵族在政治思想上的激烈冲突,是两种不同政治制度和统治方法的对立。

40 相同之处 1.都是统治方略,御用性强,都是为统治者提供治国安邦之术。 2.具体观点上也有一致性。 二者在维护等级制方面是一致。
3.儒家也不完全排斥法治。 具有互补性

41 儒、道、墨、法 1.儒家关注文化 核心价值:仁爱、正义、自强 人文导向 重视道德教化 2.道家关注人生 人生追求:自由、真实、宽容
1.儒家关注文化 核心价值:仁爱、正义、自强 人文导向 重视道德教化 2.道家关注人生 人生追求:自由、真实、宽容 自然导向 肯定自然本性 3.墨家关注社会 社会理想:平等、互利、兼爱 社会导向 强调人性关怀 4.法家关注国家 治国理念:公开、公平、公正 政治导向 讲求法治规范


Download ppt "第五章 法家的政治思想."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