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管理信息系统导论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教科组.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管理信息系统导论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教科组."—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管理信息系统导论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教科组

2 Chap.1 Information, Information Systems and Management
Chap.2 An Overview of MIS Chap.3 Information Systems Planning and Development Methodology Chap.4 Construction and Management of IS Chap.5 New Development of MIS

3 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s
Chapter IS Planning and Development Methodology 3.1 Introduction of ISP 3.2 MIS Development Tactics 3.3 Methods for ISP 3.4 An Overview of IS Development Methodologies

4 1973, Nolan, R.L.,四阶段模型(初装、扩散、定型、成熟);
3.1 Introduction of ISP The Nolan Stage Model 1973, Nolan, R.L.,四阶段模型(初装、扩散、定型、成熟); Nolan, R.L. “ Managing the crises in Data Processing”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Vol. 58, No. 3, May-June 1980, pp 六阶段模型

5 初装Initiation:买第一台计算机,开发管理应用程序 蔓延Contagion:IS向企业更多的部门扩散,但较分散孤立
3.1 Introduction of ISP The Nolan Stage Model 初装Initiation:买第一台计算机,开发管理应用程序 蔓延Contagion:IS向企业更多的部门扩散,但较分散孤立 控制Control:为克服无序,严格控制扩展,统一规划,数据共享,关键阶段 集成Integration:整理和集成已有系统,构建企业范围的IS(偏硬件) 数据管理Data Administration:企业数据规划,建设统一的共享数据库(偏软件) 成熟Maturity:建成完整有效的企业 IS,信息资源管理

6 3.1 Introduction of ISP The Nolan Stage Model 计算机管理计算机管理 数据管理

7 IS发展中的增长要素:(技术发展、人员素质、管理需要)
3.1 Introduction of ISP The Nolan Stage Model Nolan模型背后的假设: 组织学习允许组织可以向前推进 各阶段不可逾越,每一阶段的经历都是下一阶段所必需的 是一个自然的过程,但可以被规划、协调、管理 IS发展中的增长要素:(技术发展、人员素质、管理需要) 计算机软硬件资源 应用方式 计划控制 MIS地位 领导模式 用户意识

8 对Nolan模型的理解和应用 Nolan模型的局限: The Nolan Stage Model
3.1 Introduction of ISP The Nolan Stage Model 对Nolan模型的理解和应用 Nolan模型的局限: 过于简单,过分强调把“费用率”与每个阶段联系 基于70‘s的实证研究,忽视了微机应用、通信和开发工具的发展 主要体现的是信息技术扩散的一般规律,对于组织管理信息模式的调整并未给出明确的回答,对于处在激烈竞争环境中的组织,若仅仅通过时间维度来进行管理信息模式的选择、判断并籍此做出调整,将面临极大的不确定性,同时也伴随着巨大的风险。 新的技术使信息系统发展仍然成“S”曲线,但起点不一定是零,甚至由于重大技术的出现导致信息系统不连续发展 “不可逾越” 特征指导

9 The Synnott Model 3.1 Introduction of ISP
美国信息系统专家威廉.施诺特(William R.Synnott)先生提出了“四阶段推移说”。(Synnott William R.The Information Weapon:Winning Customers and Market with Technology. New York:Wiltey, 1987) 在诺兰模型的基础上,施诺特模型的核心思想是(从信息加工和利用的深度来看): 对信息系统的原始数据进行处理; 将这些处理后的数据向形成信息的再存储阶段推移; 再将这些应用于经营中的信息向“信息资源”的阶段推移; 将这些为组织带来竞争优势的信息资源向“信息武器”的阶段推移。 施诺持模型还强调,在信息作为资源的组织管理阶段,还应重视作为信息资源管理者即信息主管(CIO)在组织管理信息中作为特殊角色的作用。

10 The Nolan Model and The Synnott Model
3.1 Introduction of ISP The Nolan Model and The Synnott Model Nolan模型 Synnott模型 主要用于对组织中管理信息模式(即确定什么样的信息系统)做出总体的规划 侧重体现信息在系统中如何转化为竞争优势,竞争优势信息的开发与利用 强调技术因素的作用对系统的影响 注重面向竞争的组织管理信息模式的调整 从时间维度上把握信息系统进化的规律 从空间维度上把握信息系统优化的规律 信息主管(CIO)在组织管理信息中的特殊作用

11 美国学者D.A. Marchand & F.W. Horton提出信息管理发展的五个阶段: 物的控制 自动化技术的管理 信息资源的管理
3.1 Introduction of ISP 信息管理发展阶段 美国学者D.A. Marchand & F.W. Horton提出信息管理发展的五个阶段: 物的控制 自动化技术的管理 信息资源的管理 商业竞争分析与智能 知识的管理

12 The Life Cycle of IS Project
3.1 Introduction of ISP The Life Cycle of IS Project IS的开发周期 系统规划 Systems Planning 系统分析 Systems Analysis 系统运行与维护 Running & Maintenance 系统设计 Systems Design 切换与评价 Conversion & Evaluation 编程(系统实施) Programming (implementation) 测试 Testing

13 莫菲(Murphy)定律 卡尔丘亨(Caltuhan)定律 国内: MIS研制工作的复杂性和艰巨性
3.1 Introduction of ISP MIS研制工作的复杂性和艰巨性 莫菲(Murphy)定律 工作比想象的更为复杂; 花费的时间比设想的更多; 所需的费用比设想的更多; 毛病能够出到什么程度,就一定会出到那个程度。 卡尔丘亨(Caltuhan)定律 莫菲是一位乐观主义者。 国内: 90‘s,针对80’s的信息系统建设提出“IT黑洞”说 IT投资悖论

14 3.1 Introduction of ISP 没有规划的IS建设

15 产生上述现象的原因: MIS成败的关键: MIS战略规划的作用: Contents of ISP
3.1 Introduction of ISP Contents of ISP 产生上述现象的原因: 未能实施“一把手”工程 企业需求不明确、缺乏系统思想 企业人员素质不能满足系统运作需要 信息系统实施力度不够 MIS成败的关键: 外在因素:组织环境、发展需要 内在因素:战略规划、系统分析设计 MIS战略规划的作用: 正确识别MIS的目标和任务,促进系统应用的深化 合理分配和利用各种资源,节省IS投资 指导系统开发,是未来系统开发工作考核标准的基础

16 企业战略、现有信息化资源研究 企业信息化战略框架体系 企业信息化战略实施体系
3.1 Introduction of ISP 信息化战略制定的三步骤 企业目前信息化程度 企业战略体系对信息化需求 企业现有可以组织的相关资源 企业战略、现有信息化资源研究 信息系统软硬件、网络、数据支撑体系 信息系统预算、标准、业务流程框架 信息化推动步骤和方法 信息化战略体系 信息化战略目标、管理思想与技术 企业信息化战略框架体系 信息评测指标体系与项目监督体系 电子商务整合策略 信息化各种标准体系与规则 信息化宣传推动步骤与培训 信息化战略组织体系与项目管理 企业信息化战略实施体系

17 领导重视和业务部门的支持 建立一支专业队伍 具有一定科学管理工作基础 具备一定的资金能力 MIS项目开发的基础和条件
3.1 Introduction of ISP MIS项目开发的基础和条件 领导重视和业务部门的支持 建立一支专业队伍 具有一定科学管理工作基础 管理工作程序化 管理业务标准化 报表文件统一化 数据资料完善化与代码化 具备一定的资金能力 合理预算,制定资金筹措计划,保证资金按其到位 开发过程中的资金管理,防止浪费

18 建立领导小组 组成系统规划组 进行系统规划 项目开发
3.1 Introduction of ISP Organization of ISP 建立领导小组 单位主要决策者,业务骨干,管理专家,系统分析员 组成系统规划组 部门负责人,业务骨干,管理专家,系统分析员 进行系统规划 (规划步骤、规划方法) 项目开发 (开发策略、开发方法)

19 3.1 Introduction of ISP 例:神州数码ERP项目组织结构

20 例:IBM团队职责 3.1 Introduction of ISP 角色 职责 专家顾问 对项目进行顾问及方案评审
角色 职责 专家顾问 对项目进行顾问及方案评审 首席技术官 从技术上把握项目实施进程、业务体系架构、需求分析和应用体系架构 网络技术顾问 从技术上把握项目实施进程、业务体系架构、需求分析和应用体系架构 项目经理 项目管理 质量监控师 对项目的质量进行计划、监督和控制 技术监控师 对项目的技术实现进行监控 网络分析师 分析网络及应用的现状与需求 网络设计师 在需求分析的基础上进行网络设计 安全分析师 在需求分析的基础上进行安全设计 网络管理分析师 在需求分析的基础上进行网管设计 风险分析 在需求分析的基础上进行风险设计 项目秘书 负责项目管理中的文书处理、后勤支持

21 早期,ISP研究主要关注规划方法,帮助IT规划者利用系统支持和实现组织目标;
3.1 Introduction of ISP History of ISP 早期,ISP研究主要关注规划方法,帮助IT规划者利用系统支持和实现组织目标; 80‘s后期,开始研究、分析内部流程和整个组织内数据分布类型问题;发现规划范围过窄,且没有解决根本问题; 90‘s以后,大量研究ISP和企业战略规划的关系,主要集中于竞争战略、ISP方法和问题、战略匹配模型的概念框架等

22 信息系统规划(Information Systems Planning)
3.1 Introduction of ISP New Concepts of ISP 信息系统规划(Information Systems Planning) 从组织的宗旨、目标和战略出发,对企业内、外部信息资源进行统一规划、管理和应用,从而规范组织内部管理,提高工作效率和顾客满意度,最终为企业获取竞争优势,实现企业的长远发展。(战略匹配) 从企业全局出发,规划一个基本的信息体系结构,统一规划和利用企业的信息资源,利用信息控制企业行为、辅助决策,帮助企业实现战略目标。(框架支持)

23 SAM (Strategic Alignment Model)
3.1 Introduction of ISP SAM (Strategic Alignment Model) 功能集成 经营战略 IS/IT战略 业务范围 差异能力 业务治理 IT/IS范围 系统能力 IT治理 管理基础设施 流程 技能 组织基础设施与流程 IT基础设施 IT基础设施与流程

24 广义的“IT规划”包含了“IS规划”与狭义的“IT规划”两个部分。
3.1 Introduction of ISP IS规划与IT规划 广义的“IT规划”包含了“IS规划”与狭义的“IT规划”两个部分。 “IS规划”(Information System Planning)筹划的是:在理解企业的发展远景、业务规划的基础上,形成信息系统的远景、信息系统的组成架构、信息系统各部分的逻辑关系,以支撑企业业务规划(Business Planning)的目标达成。(关于ISP和BP的集成问题,其实说的就是这个层次间的衔接。) 狭义的“IT规划”(Information Technology Planning),是承接IS战略之后,对信息系统各部分的支撑硬件、支撑软件、支撑技术等进行计划与安排,简而言之,是围绕“T”来展开。

25 3.1 Introduction of ISP 企业规划、IS规划与IT规划的关系

26 战略分析(开发方法、功能结构、项目进度和预算等) 环境分析(现状评价、定义约束) 明确战略目标(MIS开发目标、功能、范围)
3.1 Introduction of ISP Steps of ISP 规划基本问题的确定(性质、年限、方法) 收集有关信息(企业战略、现状) 战略分析(开发方法、功能结构、项目进度和预算等) 环境分析(现状评价、定义约束) 明确战略目标(MIS开发目标、功能、范围) 提出未来略图(MIS基本框架) 选择开发方案(战略步骤、开发策略、开发方式、软硬件、系统切换方式) 提出实施进度(估计费用、人员、时间,列出进度表) 形成战略规划文档、报批、认可

27 MIS战略规划的内容: 方向和目标 约束和政策 计划和指标 Contents of ISP 3.1 Introduction of ISP
组织的目标、信息系统建设的目标、总体结构 MIS的实现环境(管理、技术)、资源约束(人、财、物、时间、技术)、单位及其业务流程现状 MIS的功能结构、人员、组织、管理运行;项目实施计划、阶段预期成果

28 把IT规划分为三个阶段:IT建设的远景与差距;IT选型与项目组织、IT具体项目的规划
3.1 Introduction of ISP 信息系统规划的内容 把IT规划分为三个阶段:IT建设的远景与差距;IT选型与项目组织、IT具体项目的规划

29 3.1 Introduction of ISP 信息系统规划的内容

30 3.1 Introduction of ISP 信息系统规划的内容

31 信息系统规划书,其中包含了6部分内容: 一个 IT战略的例子 信息系统规划的内容 3.1 Introduction of ISP
企业战略与流程现状分析; IT现状能力评估; IT需求分析; IT架构设计和管理组织形式设计; IT产品/服务选型; IT具体项目规划。 一个 IT战略的例子

32 IS战略规划的例子 — A公司背景 3.1 Introduction of ISP
A公司是国内领先的PC制造商,该公司主要针对普通消费客户、企业客户、行业客户提供计算机及其外设设备。公司长期面临着国内外著名IT厂商的竞争,而受到IT整体行业寒潮的影响。为保持其在市场的领导地位,公司制定3年的业务中长期战略规划。 A公司的信息化建设也是行业领先的公司,公司不仅拥有覆盖全国的网络、邮件平台,并率先在行业内成功地实施基于SAP公司R/3产品的企业资源计划系统ERP,包括财务模块(FI)、物料管理模块(MM)、生产计划模块(PP)和销售配送模块(SD)。为了支持公司3年战略的落实和业务模式的变化,公司正在论证供应链管理系统SCM、客户关系管理系统CRM和产品数据管理系统PDM。

33 IS战略规划的例子 — A公司IT战略规划项目
3.1 Introduction of ISP IS战略规划的例子 — A公司IT战略规划项目

34 3.1 Introduction of ISP IS战略规划的例子 —项目启动阶段成果

35 IS战略规划的例子 —项目业务与IT分析阶段成果
3.1 Introduction of ISP IS战略规划的例子 —项目业务与IT分析阶段成果 公司业务模式

36 IS战略规划的例子 —项目业务与IT分析阶段成果
3.1 Introduction of ISP IS战略规划的例子 —项目业务与IT分析阶段成果 公司运作模式

37 IS战略规划的例子 —项目业务与IT分析阶段成果
3.1 Introduction of ISP IS战略规划的例子 —项目业务与IT分析阶段成果 IT技术趋势

38 IS战略规划的例子 —项目IT战略与架构制定成果
3.1 Introduction of ISP IS战略规划的例子 —项目IT战略与架构制定成果 IT宗旨:IT宗旨Mission阐述信息技术作为ABC公司的一个职能存在的理由、目的以及在企业中的作用。如:在公司战略的指导下,利用IT技术及平台支撑公司业务的运作和持续优化,以增强公司在市场中的核心竞争力。 IT目标:IT目标Objectives描述ABC公司未来2-3年信息技术发展的具体目标。如: 建立统一的外部信息门户,实现与供应商、合作伙伴和客户的高效沟通与协同 深化对ERP的应用与推广,建立整合的数据中心,帮助企业各级主管进行业务决策 有步骤地实施供应链管理系统、客户关系管理系统和产品数据管理系统,并实现企业四大系统的集成,完整地支撑业务前后台的连贯地、高效地运作。

39 IS战略规划的例子 —项目IT战略与架构制定成果
3.1 Introduction of ISP IS战略规划的例子 —项目IT战略与架构制定成果 应用系统架构

40 IS战略规划的例子 —项目IT行动计划制定成果
3.1 Introduction of ISP IS战略规划的例子 —项目IT行动计划制定成果

41 3.2 MIS Development Tactics
确定战略步骤的策略: 一步到位;分步到位;分哪几步走 选择项目突破口的策略: 自上而下;自下而上;效益点;(见p93) 先基础后引申;先试点再铺开 确定系统开发方式的策略: 购置、委托、自行、合作,多种方式的结合 build, buy, outsource 选用系统硬件和系统软件的策略: 阳春白雪/下里巴人、大而全/精小实用 清一式/博采众长

42 3.2 MIS Development Tactics
选择项目突破口的策略 自下而上(Bottom-up) 先实现单一模块,具体的数据处理功能 再加管理控制,综合功能,集成统一 自上而下(Top-down) 强调整体规划数据共享,从合理的信息流出发 由全局到部分,由长远到近期 优点 缺点 自下而上 局部见效快 缺乏整体观念, 后续可能有大量的修改重建 自上而下 整体性好 实施难度大

43 3.2 MIS Development Tactics
开发方式 1. 用户自行开发 2. 委托开发 3. 购置商品应用软件 4. OutSourcing(聘用兼职人员,借用外部资源) 5. 自行开发与委托开发相结合 6. 专门开发与商品软件购置相结合 7. 多种方式相结合

44 3.2 MIS Development Tactics
开发方式1 1. 用户自行开发 由于开发工具的进步,自行开发的比重在上升 自行开发主要用第四代语言,面向对象开发工具 优点:有利于用户协调,减少不确定性; 项目可控性较好,用户适应性好 缺点:系统性及质量较难保证,开发周期较长 易加固传统管理方法,不利于组织变革 需较多的信息人员,开发投入不减少

45 3.2 MIS Development Tactics
开发方式2 2. 委托开发 支付一定的费用,委托专业单位开发 在早期,IS是新事物,企业无能力自行开发 现IS开发逐步成为一种信息服务行业 优点:系统性与质量有保证 能较好地推动组织变革 缺点:不利于培养组织自己的IS维护人员 有较大的风险,易造成依赖性

46 3.2 MIS Development Tactics
开发方式3 3. 购置商品应用软件 经反复调试应用,安装和初始化后即可使用 必要时安装前可作修改,即二次开发 软件品种及软件供应商的选择至关重要 优点:开发周期短,可靠性好 以规范模式研制,促使组织变革较有力 缺点:不能满足特殊和多变需求 价格较昂贵,尤其是实施、维护与改版费 管理模式向商品软件模式靠拢,变动较大 有利于组织变革,但风险也加大 购买的是使用权,对供应商唯一依赖

47 3.2 MIS Development Tactics
开发方式3 商品应用软件品种很多,价格在几万至几百万 目前较知名的有: 德国SAP公司的R/3、 ORACLE公司的协同应用系统等、 国内的用友、金蝶等 实施费以天计 实施与维护费可能是软件价的几倍 有一定的专用调节范围,但费用高

48 3.2 MIS Development Tactics
开发方式4 4. OutSourcing(外包,借用外部资源), ASP (Application Service Provider) 外部专业人员作顾问,工作可粗可细 如策略、方法,分析与设计,甚至制作和运行 较有利的方式,投入少,用到实处 优点:经济、服务质量有保证、成本可控 缺点:信息系统失去控制、 依赖性增强、 商业秘密安全性降低

49 3.2 MIS Development Tactics
开发方式5 5. 自行开发与委托开发相结合 两者的分工、配合、互补是本方式的关键: 一般以外部力量为主,内部力量为辅 前者侧重技术,后者侧重用户的联系与协调 企业可在实践中培养出一批信息管理人员

50 3.2 MIS Development Tactics
开发方式6 6. 专门开发与商品软件购置相结合 两者的选择划分和有机集成是本方式的关键: 成熟、稳定、前端、底层的子系统宜购置 结构化差、后端的、上层的子系统宜专门开发 要求: 系统软件和开发工具等尽可能一致 专门开发部分与购置部分的接口规范要统一 要保证主要数据的唯一性

51 3.2 MIS Development Tactics
开发方式7 7. 多种方式相结合 组合成分越多,互补越好 项目的头绪越多,管理难度也越大,风险越大 要对项目管理作好事先的考虑和安排

52 3.2 MIS Development Tactics

53 面向技术的系统方法 从管理角度看IS规划 其他 3.3 MIS战略规划方法
BSP ( Business Systems Planning):企业系统规划法(IBM) ISA (Information Systems Architecture) :信息系统框架(Zachmann,曾任IBM总裁) 从管理角度看IS规划 CSF (Critical Success Factors):关键成功因素法(Rockart) Portfolio:组合规划(McFarlan) 其他 VCA (Value Chain Analysis):价值链分析(Porter) SST (Strategy Set Transformation):战略目标集转化法 ……

54 企业系统规划法(Business Systems Planning, BSP)
3.3 MIS战略规划方法 企业系统规划法(BSP) 企业系统规划法(Business Systems Planning, BSP) 1966年,IBM数据处理总部内成立了一个负责信息系统控制和计划的部门,对信息系统的开发方法进行研究,BSP方法就是他们的成果。 70年代初,IBM将BSP作为用于内部系统开发的一种方法,主要基于用信息支持企业运行的思想。 思路:先自上而下识别系统目标、识别企业过程、识别数据,再自下而上设计系统以支持目标,即把企业目标转化为信息系统战略。

55 BSP方法,帮助规划人员根据企业目标制定出MIS规划的结构化方法,具体可以做到:
(1)确定出未来信息系统的总体结构,明确系统的子系统构成和开发子系统的先后顺序; (2)对数据进行统一规划、管理和控制,明确各子系统之间的数据交换关系,保证信息的一致性。

56 BSP的工作步骤 3.3.1 企业系统规划法(BSP) 准备工作 设委员会、规划组,提出工作计划 调研
了解、分析各管理层次、管理部门的管理过程和存在问题 定义业务过程 识别、划分、定义管理活动 业务过程重组 结合BPR分析、精简和优化过程 定义数据类 按逻辑相关性整理归纳数据类 定义系统总体结构 划分子系统、确定过程与数据间关系 确定系统各组成的先后顺序 根据依赖关系和轻重缓急确定开发顺序 提出规划报告 提出建议书和开发计划

57 逻辑上相关的、完成某种管理功能的一组活动
3.3.1 企业系统规划法(BSP) 定义业务过程和数据类 业务过程: 逻辑上相关的、完成某种管理功能的一组活动 例:宝供的储运业务过程 市场需求预测,订单管理,制定生产计划, 库存控制,成本核算等 数据类: 逻辑上相关的数据,是业务过程的输入和输出 例:市场数据、订货数据、产品数据、库存、成本 业务过程 数据类 Use Create

58 确定系统的结构——组成及组成间关系,组成即是子系统,组成之间的关系即是子系统之间的关系 子系统由若干业务过程和数据类关联构成
3.3.1 企业系统规划法(BSP) 定义系统总体结构 确定系统的结构——组成及组成间关系,组成即是子系统,组成之间的关系即是子系统之间的关系 子系统由若干业务过程和数据类关联构成 因此可根据过程与数据的关系来划分子系统 子系统的划分有多种方法,BSP法的UC矩阵 UC矩阵是一个两维表,一维是数据类维,另一维是过程维或功能维

59 利用U/C矩阵划分子系统的步骤 1、根据企业内各项管理功能数据类之间的关系画出U/C矩阵; 2、检验U/C矩阵;
3.3.1 企业系统规划法(BSP) U/C矩阵的建立 利用U/C矩阵划分子系统的步骤 1、根据企业内各项管理功能数据类之间的关系画出U/C矩阵; 2、检验U/C矩阵; 3、调整矩阵,把功能按功能组排列,每功能组内按功能发生的先后次序排列,然后调整数据类的位置,是矩阵中的“C”最靠近对角线; 4、将U和C最密集的地方框起来,成为初步的子系统划分,原则:子系统之间相互独立,子系统内部凝聚性高,即“耦合性低、内聚性高”。

60 正确性检验: 系统功能的划分和数据资源的分布:
3.3.1 企业系统规划法(BSP) U/C矩阵的检验 正确性检验: 完备性(completeness)检验:每个数据类必须有一个C和至少一个U,每个功能项必须有C或U 一致性(uniformity)检验:对每个数据类,有且仅有一个C 无冗余性(non-verbosity)检验:不允许有空行空列 系统功能的划分和数据资源的分布: 系统功能不一定唯一;框外的“U”是子系统间的数据联系,即共享的数据资源; 框内的数据考虑放在子系统所在的设备上,框外的数据考虑放在共享的设备上

61 3.3.1 企业系统规划法(BSP) U/C矩阵举例

62 U/C矩阵举例 数据类 过程 经营 计划 技改 市场 订货 客户 库存 生产 成本 物料 需求 供应 商 职工 经营计划 C U 技改计划
3.3.1 企业系统规划法(BSP) U/C矩阵举例 数据类 过程 经营 计划 技改 市场 订货 客户 库存 生产 成本 物料 需求 供应 职工 经营计划 C U 技改计划 市场预测 订单管理 客户管理 库存控制 生产计划 成本控制 物料管理 采购管理 考核管理 人才计划

63 子系统框和信息流线条脱离U/C矩阵图 定义系统总体结构 3.3.1 企业系统规划法(BSP) 经营规划 销售管理 生产管理 供应管理
人事管理

64 3.3.1 企业系统规划法(BSP) 定义系统总体结构 整理重画,确定系统总统结构 经营规划 销售管理 生产管理 供应管理 人事管理

65 IS的应用系统结构又一例 3.3.1 企业系统规划法(BSP) 综合管理 计划、统计、 分析 生产管理 主计划、能力、 统计 技术管理
工艺、BOM、 技经指标 销售管理 订单、客户、成品 计划、应收款 财务管理 帐务、核算、报表资产、计划 分厂管理 作业计划、班组、调度、成本、统计 供应管理 原料库存、采购、 应付款 质量管理 标准、检验、 留样、分析

66 关键成功因素法(Critical Success Factors, CSF)
61年,D. Ronald Daniel 提出“成功因素” 70年,哈佛大学的William Zani在MIS模型中应用了关键成功变量; 80‘s初,MIT的John Rockart教授把CSF提高为MIS的战略。 CSF:指那些对组织能否实现其目标起决定作用的因素

67 1998-1999年国内的一项调查分析,将影响企业IT管理的关键因素归为五类,按重要程度递减依次为:
3.3.2 关键成功因素法(CSF) 例:IT/IS管理中的关键成功因素 年国内的一项调查分析,将影响企业IT管理的关键因素归为五类,按重要程度递减依次为: 企业战略因素(使信息系统目标与企业目标一致) 中层领导的支持(处理好中层管理人员对IT/IS应用所导致的权力结构和管理方式变革的担心) 信息部门自身的技术和管理水平(IT的基础建设,信息资源的综合有效管理) 企业对信息部门的管理机制(企业赋予信息部门负责人响应的地位和职权,对信息部门的业绩考核) 企业中其他员工的素质(IT应用的广度,IT与人的关系)

68 思路: 关键性能指标(KPI) 分析使企业成功(组织目标 企业目标 的实现)的关键因素,围绕 它们确定系统的需求并进行 规划。 关键成功因素
3.3.2 关键成功因素法(CSF) 作为信息系统规划的方法 思路: 分析使企业成功(组织目标 的实现)的关键因素,围绕 它们确定系统的需求并进行 规划。 企业目标 关键成功因素 信息需求 关键性能指标(KPI) Key Performance Indicators 衡量在CSFs上行为的效果的 评价指标体系 信息系统

69 组织目标 信息系统 管理者 目标已达? 调控活动
3.3.2 关键成功因素法(CSF) CSF方法的基本思想 CSF方法是一个由组织目标、CSFs和KPIs组成的复合概念体系 形成一个以组织目标为设定值、以调控行为的成效为检测结果的包括组织目标、管理者和信息系统在内的反馈控制系统 组织目标 CSFs KPIs 信息系统 CSFs状况 KPIs监控值 管理者 提出新目标 目标已达? 调控活动

70 3.3.2 关键成功因素法(CSF) CSF方法的实施步骤

71 识别关键成功因素的工具:树枝因果图(鱼骨图)
3.3.2 关键成功因素法(CSF) CSFs识别 识别关键成功因素的工具:树枝因果图(鱼骨图)

72 CSF方法更适用于高层管理人员,帮助他们明确最重要的战略目标以及实现这些目标的必要因素(当然管理者在工作职能上要享有很高的自由度);
CSFs应用 CSF方法更适用于高层管理人员,帮助他们明确最重要的战略目标以及实现这些目标的必要因素(当然管理者在工作职能上要享有很高的自由度); 其他管理层次,如果管理者的工作属于综合性质的,没有特定的模式和决策原则,则此方法也适用; CSF在不同的企业有不同的定义,即使是相似的组织也会因为发展阶段不同而有不同的CSF

73 3.3.2 关键成功因素法(CSF) CSFs应用举例

74 信息系统规划的分步实施要求: 将系统建设分出若干工作内容和工作阶段 将工作内容、阶段、时间以项目计划来安排 工作内容有开发周期的不同阶段内容
3.3.4 规划中的计划 信息系统规划的分步实施要求: 将系统建设分出若干工作内容和工作阶段 将工作内容、阶段、时间以项目计划来安排 工作内容有开发周期的不同阶段内容 如系统分析、设计、制作、测试、试运行等 规模较大的系统还可划分出若干子项目 项目计划常用方法是甘特图和网络计划法等

75 案例:上海华联制药有限公司MIS研发项目(第一期),摘自系统分析报告
3.3.4 规划中的计划 案例:上海华联制药有限公司MIS研发项目(第一期),摘自系统分析报告 上海华联制药有限公司管理信息系统研究与开发项目(第一期)的总体时间安排为从1997年7月至1998年2月。开发内容分MRPII商品软件与专门开发的应用系统软件两大部分,总体按交替进行的系统设计、系统实施与系统投运三个阶段。

76 系统验收 与评价 系统投运 系统实施 系统设计 97年7月 8 月 9 月 10 月 11 月 12 月 98年1月 2 月 3 月
3.3.4 规划中的计划 97年7月 8 月 9 月 10 月 11 月 12 月 98年1月 2 月 3 月 系统设计 系统实施 系统投运 系统验收 与评价

77 3.3.4 规划中的计划 案例:上海华联制药有限公司信息化(第二期)建设规划 公司信息化建设的任务比较繁重,要在较短的时间里完成上述项目难度较大,在项目的安排上只能采用并行推进的方式。现将这些项目作如下初步的安排。为有一个基本的保证,还必须考虑一定量的机动时间。 - 信息化建设总体方案设计项目 - 企业内部网建设项目 - 数据组织方案设计与数据仓库建设项目 - 电子商务系统规划、设计与小试项目 - MRP II系统设计与实施项目 - 办公自动化系统设计与实施项目 - 四个决策支持系统的设计与实施项目

78 3.3.4 规划中的计划

79 信息系统规划 目标、约束、策略 总体结构 项目计划 BSP法 SAM,CSF,VCA 甘特图等
3.3.5 信息系统规划 -- 小结 信息系统规划 目标、约束、策略 总体结构 项目计划 BSP法 SAM,CSF,VCA 甘特图等

80 背景: 1776年,Adam Smith《国富论》劳动分工原则 20世纪初,Frederick Taylor,科学管理
3.3.6 企业流程重组 背景: 1776年,Adam Smith《国富论》劳动分工原则 20世纪初,Frederick Taylor,科学管理 Herry Ford,流水线生产,大规模生产 Alfred Sloan,管理职能的分工 二战后,企业关注产量、成本、增长和控制,逐步建立起按职能部门划分的、金字塔式的集权控制模式 20世纪90年代,信息化、全球化,企业经营环境的“3C”特征:Customer - oriented, Competition, Change

81 Business Process Reengineering, BPR
3.3.6 企业流程重组 Business Process Reengineering, BPR 1993, MIT, Micheal Hammer, James Champy Reengineering the Corporation: A Manifesto for Business Revolution “the fundamental rethinking and radical redesign of business processes to achieve dramatic improvements, such as cost, quality, service and speed” 对业务流程进行根本的再思考和彻底的再设计,以求企业关键性能指标获得巨大的提高,如成本、质量、服务和速度。

82 BPR思想: 理论集成:集成了过程管理思想、组织和人的管理思想、系统工程思想和并行工程思想 流程集成 组织集成
3.3.6 企业流程重组 BPR思想: 理论集成:集成了过程管理思想、组织和人的管理思想、系统工程思想和并行工程思想 以作业流程为中心,摆脱传统组织分工理论的束缚,提倡面向顾客、组织变通、员工授权及正确地运用信息技术,达到适应快速变动的环境的目的。 流程集成 将信息处理工作纳入产生这些信息的实际工作中去 使决策点位于工作执行的地方,在业务流程中建立控制程序 组织集成 跨功能,以产出为中心而不是以任务为中心 扁平化:技术集成:依靠IT/IS对各种技术进行集成;企业集成:集成供应、订货、竞争对手 两个使能器(enabler):IT/IS,组织变革

83 业务流程重组举例:改造前的采购付款过程 货 款 3.3.6 企业流程重组 订单I 采购部 供应商 发票 订单III 订单II 付款通知 收据
3.3.6 企业流程重组 业务流程重组举例:改造前的采购付款过程 订单I 采购部 供应商 发票 订单III 订单II 付款通知 收据 财务部 验收单 仓库

84 3.3.6 企业流程重组 业务流程重组举例:改造后的采购付款过程 订单 采购部 供应商 财务部 数据库 仓库

85 BPR(业务流程重组)之后,又有人提出了BPI(业务流程改进)和Process Excellence(流程优化)
3.3.6 企业流程重组 BPR(业务流程重组)之后,又有人提出了BPI(业务流程改进)和Process Excellence(流程优化) 流程优化的关键步骤:(战略-结构-学习、创新) 将流程优化纳入企业发展战略; 以新的企业结构将这一战略制度化; 设计注重不断进行价值创造的企业结构; 提供鼓励创新的企业环境; 管理新组织; 从各方面向走在前面的公司学习。 走在流程优化最前沿的公司仍然是以产品和价格为基本的竞争手段,但他们已经意识到,任何产品或成本优势如果没有流程优化为其核心将会转瞬即逝。 推荐书籍:王玉荣编著,《流程管理》( AMT信息动力丛书),机械工业出版社, (¥20)

86 3.4 An Overview of IS Development Methodologies
按时间过程 结构化系统开发方法(Structured System Development Method)/生命周期法(System Life Cycle Method) 原型法(Prototype Method) 按分析要素 面向过程的方法(Process Oriented Method) 结构化开发方法 原型法 面向数据的方法(Data Oriented Method) 信息工程方法,战略数据规划法 – James Martin,高复先 面向对象的方法(Object Oriented Method) 按开发环境 CASE方法(Computer Aided Software Engineering)

87 3.4 An Overview of IS Development Methodologies
软件工程 “软件危机”:“软件作坊”,个体化软件开发 对成本和进度的估计常常不准确 质量常常不可靠,用户经常对“已完成的”软件系统不满意 软件常常不可维护 通常没有文档资料 …… 产生原因: 软件本身:庞大复杂 软件开发方法:个体化,对用户需求没有完整准确的认识就匆忙编程序,轻视维护

88 3.4 An Overview of IS Development Methodologies
软件工程 1968年,NATO组织计算机专家召开了国际会议, “软件工程” 1983年,著名软件工程专家B.W. Boehm提出软件工程的七条基本原理 用分阶段的生命周期计划严格管理 坚持进行阶段评审 实行严格的产品控制 采用现代程序设计技术(结构化分析SA、结构化设计SD) 结果能清楚地审查 开发小组的人员应该少而精 承认不断改进软件工程实践的必要性

89 3.4 An Overview of IS Development Methodologies
结构化开发方法 瀑布模型

90 结构化系统开发生命周期 System Development Life Cycle, SDLC
系统开发请求 初步调查 可行性研究 初步方案讨论 不可行,停止项目 组织机构与功能分析 业务流程分析 数据与数据流程分析 功能数据分析 新系统方案讨论 代码设计 总体结构设计 数据库/文件设计 I/O设计 模块结构与功能设计 设计方案讨论 修改 人员培训 编程调试 数据准备 试运行 运行管理 修改维护 评价 监理审计 分析结果 生命周期 1 系统规划阶段 2 系统分析阶段 3 系统设计阶段 4 系统实施阶段 5 系统运行阶段

91 3.4 An Overview of IS Development Methodologies
结构化系统开发方法 主管态度、管理方法和制度; 软件、硬件、人件; 费用估计、效益估计 问题定义 可行性研究 需求分析 总体设计 详细分析 编程、单元测试 系统切换、综合测试 运行维护 初步调查 系统分析 系统设计 系统实施 管理、技术、经济 可行性报告 详细调查、系统化分析(业务流程、数据流程、总体框架) 系统分析报告 (逻辑模型) (代码设计、数据库设计、物理配置方案、I/O设计、处理流程、程序设计说明) 系统设计报告 (物理模型) 编程、调试、物理系统实施、系统切换、人员培训、运行评估 系统使用说明书、 程序说明书等

92 3.4 An Overview of IS Development Methodologies
结构化系统开发方法 背景 70‘s、软件工程、3GL、DBMS 结构化系统开发方法 Structured System Development Methodology 结构化系统分析(Structured Analysis, SA) 结构化系统设计(Structured Design, SD) 结构化程序设计(Structured Programming, SP) 基本思想与原理 系统化思想、工程化方法 “自顶向下、逐步求精、分而治之”,推迟实现的观点 面向过程,强调信息系统的功能特征(IPO)

93 3.4 An Overview of IS Development Methodologies
结构化系统开发方法 特点: 自顶向下整体分析、设计,“功能分解、逐步求精” 用户至上、深入调研、充分估计 严格区分每一阶段,阶段的顺序性和依赖性 开发过程工程化,质量保证 局限性 需要早期冻结用户需求,用户仅在需求分析和系统安装时参加 开发周期较长 难以适应迅速变化的环境

94 3.4 An Overview of IS Development Methodologies
结构化系统开发方法 "Nothing is particularly hard if you divide it into small steps.” --Henry Ford

95 3.4 An Overview of IS Development Methodologies
原型法 用户提需求(问题) 开发人员对问题总结 开发一个原型系统 运行原型系统 增加功能 Y 修改 Y 有修改意见? 增加新功能? N 完成系统开发交付使用 N

96 3.4 An Overview of IS Development Methodologies
原型法 背景和前提:80‘s,4GL, RDBMS, GUI, 各种开发环境、开发经验 原型法,Prototyping / Rapid Prototyping 基本思想 动态定义系统需求,本着系统开发人员对需求的理解,先快速开发一个原型系统,再按照不断寻优的设计思想,逐步断修改达到全局要求 特点 认识论上的突破:模拟方法、循序渐进、螺旋上升、迭代过程 缩短分析人员与用户的距离,尽早暴露问题、尽早解决 充分利用软件工具 降低了开发风险 局限性 整体性不强 原型不一定最优或易修改

97 3.4 An Overview of IS Development Methodologies
原型法 原型法不适用的范围: 对于一个大型的系统,如果不经过系统分析来进行整体性划分,想要直接用屏幕来一个一个地模拟是很困难的。 对于大量运算的、逻辑性较强的程序模块,原型方法很难构造出模型来供人评价。因为这类问题没有那么多的交互方式(如果有现成的数据或逻辑计算软件包,则情况例外),也不是三言两语就可以把问题说得清楚的。 对于原基础管理不善、信息处理过程混乱的问题,使用有一定的困难。由于工作过程不清,构造原型有一定困难;其次是由于基础管理不好,没有科学合理的方法可依,系统开发容易走上机械地模拟原来手工系统的轨道。 对于一个批处理系统,其大部分是内部处理过程,这时用原型方法有一定的困难。

98 3.4 An Overview of IS Development Methodologies
面向对象方法 背景: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语言 基本思想 人类认知过程的计算机模拟,按照人类认识客观世界的一般方法和思维方式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特殊到一般、从一般到特殊) 面向对象=对象+类+类继承性+消息 面向对象=对象+属性+方法 OO特点 封装性:对象的属性和方法 抽象性:类,封装了对象共有的属性和方法 继承性:类可以派生出子类 动态联接:对象间的联系通过消息传递动态建立

99 3.4 An Overview of IS Development Methodologies
面向对象方法 面向对象方法 面向对象分析(OOA, Object-Oriented Analysis) 用面向对象方法分析问题域,建立基于对象、消息的业务模型。 生成业务对象的动、静态模型和抽象类。 Focus on understanding the problem 面向对象设计(OOD, Object-Oriented Design) 针对OOA给出的问题域模型,用面向对象方法设计出软件基础架构(概要设计)和完整的类结构(详细设计),以实现业务功能。 生成对象类的动、静态模型(解决域)。 Focus on understanding the solution 面向对象程序设计(OOP, Object-Oriented Programming) OOD结果向计算机实现的直接映射过程。

100 3.4 An Overview of IS Development Methodologies
面向对象方法 特点 从应用设计到解决问题的方案更加抽象化 设计过程中容易和用户沟通 构件的可重用性增加 UML ( United Modeling Language),统一建模语言,标准的图形化建模语言,是OOA&D的一种标准表示 面向对象方法和结构化方法(面向过程)的异同 分析、设计、编程的阶段划分相同 看待和解决问题的角度和方法不同

101 3.4 An Overview of IS Development Methodologies
计算机辅助软件工程 计算机辅助软件工程Computer Aided Software Engineering 本质:软件开发环境和工具 目的 使开发支持工具和开发方法结合起来 通过实现分析、设计和程序开发维护的自动化,来加快系统开发的过程、提高开发系统的质量 CASE体系结构——按对系统开发生命周期所支持的阶段分 集成化CASE 上游CASE ( Upper CASE),前端( Front-end CASE) 下游CASE ( Lower CASE),后端( back-end CASE) 支持项目管理、贯穿整个开发周期的CASE

102 3.4 An Overview of IS Development Methodologies
计算机辅助软件工程 CASE Lower CASE Upper CASE 系统规划 系统实施 系统设计 系统分析 系统支持 企业战略规划 IS战略规划 其它 数据建模 过程建模 对象建模 资源库支持 检查和校验等 结构化语言 屏幕/报表设计 原型化 数据库 测试等 代码生成器 应用生成器 逆向工程 设计恢复 项目管理CASE工具 中央资源库

103 3.4 An Overview of IS Development Methodologies
计算机辅助软件工程 国外已经有大量的CASE工具,国内的CASE工具比较有名的青鸟系统 部分主要的UML CASE工具 Argo/UML (Free) Tigris Rational Rose Rational Software GDPro Advanced Software Technologies Visio Microsoft Objecteering/UML SOFTEAM ……

104 3.4 An Overview of IS Development Methodologies
计算机辅助软件工程 CASE工具应该有一些共同的特性: 方便地制图及纠错 管理模型的信息,修改具有关联性 在模型元素之间易于导航 支持多用户协同工作 支持代码框架生成 支持逆向转换,即由代码生成模型 支持更多的开发环境

105 Chapter 3 IS Planning and Development Methodology
总 结 建立领导小组 组成系统规划组 进行系统规划 项目开发 单位主要决策者,业务骨干,管理专家,系统分析员 部门负责人,业务骨干,管理专家,系统分析员 (规划内容、步骤、方法) (开发策略、开发方法)

106 Chapter 3 IS Planning and Development Methodology
总 结 --- 规划方法 面向技术的系统方法 BSP ( Business Systems Planning):企业系统规划法(IBM) ISA (Information Systems Architecture) :信息系统框架(Zachmann,曾任IBM总裁) 从管理角度看IS规划 CSF (Critical Success Factors):关键成功因素法(Rockart) Portfolio:组合规划(McFarlan) 其他 VCA (Value Chain Analysis):价值链分析(Porter) SST (Strategy Set Transformation):战略目标集转化法 ……

107 Chapter 3 IS Planning and Development Methodology
总 结 --- 开发方法 按时间过程 结构化系统开发方法(Structured System Development Method)/生命周期法(System Life Cycle Method) 原型法(Prototype Method) 按分析要素 面向过程的方法(Process Oriented Method) 结构化开发方法 原型法 面向数据的方法(Data Oriented Method) 信息工程方法,战略数据规划法 – James Martin,高复先 面向对象的方法(Object Oriented Method) 按开发环境 CASE方法(Computer Aided Software Engineering)


Download ppt "管理信息系统导论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教科组."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