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福建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应急科 欧剑鸣 2016年4月19日 厦门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福建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应急科 欧剑鸣 2016年4月19日 厦门"—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福建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应急科 欧剑鸣 2016年4月19日 厦门
黄热病、登革热等重要蚊媒 传染病疫情概况 福建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应急科 欧剑鸣 2016年4月19日 厦门

2 主要内容 黄热病 寨卡病毒病(进展) 登革热

3 黄热病

4 黄热病基本知识 黄热病毒引起,经蚊媒传播的急性传染病 起源于非洲,后经奴隶贸易输入至美洲
黄病毒科、黄病毒属,仅有一个血清型 起源于非洲,后经奴隶贸易输入至美洲 1648年第一次有记载的暴发流行 (墨西哥) 十七至十九世纪,在北美和欧洲报告过黄热病的暴发疫情 纽约、费城、查尔斯顿、新奥尔良、爱尔兰、英格兰、 法国、意大利、西班牙和葡萄牙 目前主要流行于撒哈拉以南非洲和拉丁美洲的44个 国家 非洲31个,拉丁美洲13个 自2006年《黄热病倡议》以来,过去十年间发病数持续减 少 非洲(2013年):8.4-17万例病例,其中的死亡病例为 2.9-6万例 其中90%病例发生在非洲。 2006年,《黄热病倡议》是WHO主导、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和各国政府支持推出的疾病防控疫苗接种战略,特别关注非洲黄热病流行最为严重的国家。本倡议建议在婴儿常规免疫程序中增加黄热病疫苗(9月龄开始),在高风险地区为所有9月龄以上人群实行大规模接种,并保持监测和暴发应对能力。

5 临床表现 临床表现差异大,轻度自限性到死亡 典型的临床过程:4期
病毒血症期:急性起病,寒战、发热、肌肉疼痛(尤其是背痛)、 头痛、寒战、食欲不振、恶心和呕吐等,症状无特异性 缓解期:发病3-5天后进入缓解期,症状减轻,逐渐恢复 中毒期(肝肾损伤期):15%的患者在48小时内病情再次加重, 出现多器官功能损伤(肝脏、肾脏和血液系统)。约50%死亡。 恢复期:体温下降,症状逐步消失

6 流行病学 传染源 易感人群 潜伏期和传染期 无特效治疗药物,可采用疫苗进行预防。 病人及隐性感染者,非人灵长类动物
埃及伊蚊 传染源 病人及隐性感染者,非人灵长类动物 易感人群 人对黄热病毒普遍易感。感染后可获得持久免疫力 潜伏期和传染期 潜伏期一般为3-6天 传染期:出现发热前较短时间内至发病后的3-5天,可产 生较高水平的病毒血症,最长发病后10天可在血中检测 到病毒 无特效治疗药物,可采用疫苗进行预防。 在10天内可使90%以上的人获得黄热病有效免疫力,在30天内使99%的人获得免疫力。对于大多数旅行者来说,接种1 剂足以提供持久的免疫保护,甚至产生终身保护,无需加强免疫。很多黄热病流行国家对>9月龄婴儿进行黄热病疫苗常规免疫。

7 黄热病传播途径 两种类型传播方式:城市型和森林型 白纹伊蚊可传播黄热病 城市型黄热病:埃及伊蚊为主要的传播媒介
森林型黄热病:媒介较复杂,可包括白纹伊蚊、非洲伊蚊、 白点伊蚊、辛普森伊蚊等 白纹伊蚊可传播黄热病 在实验室条件下,白蚊伊蚊可以传播包括黄热病在内的22 种病毒。 尽管白纹伊蚊对黄热病的传播效率相对较低,但随着其孳 生地的扩大,其有可能成为城市型和森林型黄热病间潜在 的媒介桥梁。 美国CDC在2016年最新修订专业人员用伊蚊监测控制手册 中,指出埃及伊蚊、白蚊伊蚊是登革热、基孔肯雅热、寨 卡和黄热病传播媒介,把两者都列为防制目标 N,G,Gratz et.al, Medical and Veterinary Entomology 2004 P Reiter et.al. Eurosurveillance, 11 March 2010 ;CCDM 19th,2008

8 N,G,Gratz et.al, Medical and Veterinary Entomology 2004
P Reiter et.al. Eurosurveillance, 11 March 2010 ;CCDM 19th,2008

9 我国疫情 3月12日,北京市确诊我国首例输入性黄热病病 例
3月12日~4月12日,我国共报告11例输入性病例, 其中死亡1人;报告省份分别为福建5例、北京5 例(死亡1人)、上海1例,病例的户籍省份为福 建7例、江苏2例、浙江1例(已死亡)、四川1例; 均为我国赴安哥拉从事商务或务工人员,在安哥 拉发病后回国诊治。

10 我国疫情 至4月4日,我国共报告10例输入性黄热病确诊病例 有3例转入ICU治疗,其中1例死亡
均为我国赴安哥拉从事商务或务工人员,在安哥拉首都罗安 达市发病后回国诊治。 入境口岸:北京6例,上海4例,均为乘飞机入境。 按报告地区:福建5例、北京4例(死亡1人)、上海1例。 男性7例,女性3例,中位年龄43岁(18-52岁)。 5例有黄热病疫苗接种史,其中4例为发病前10天内在安哥拉 由中国商会组织接种,1例为2011年在福清市出入境检验检 疫局接种。 接种疫苗至发病时间间隔分别为:4、7、1、10天 最后一例病例的发病时间为3月18日

11 国际疫情 本地传播: 报告输入病例: 目前主要流行于撒哈拉以南非洲和拉丁美洲的44个国家
2015年以来,WHO仅通报安哥拉的黄热病暴发疫情和我国的输入性病例 报告输入病例: 2000年,荷兰1例,来自苏里南 2001年:比利时、美国、德国各1例,分别来自冈比亚、巴西和科特迪瓦 2016年,除中国外,肯尼亚和刚果民主共和国报告来自安哥拉输入病例 (未通报详细信息) 所有病例输入国均未发生续发病例

12

13 安哥拉疫情概况 起于2015年12月份,2016年2月WHO首次通报
2015年12月5日~2016年4月7日,安哥拉共报 告疑似病例1708例,其中死亡238人(病死率 13.9%);全国18个省份有16个省份报告病例, 以卢安达省疫情最严重,报告1135例(确诊 病例405例)、死亡165人, 除卢安达外,还有5个省份(Benguela, Cuanza Sul,Huambo,Huila和Uige)的10个地 区报告有本地传播疫情。

14 WHO 2016年4月13日 更新疫情 4月6~7日,安哥拉报告30例疑似病例、 死亡4人,其中卢安达省报告19例、死亡2 人。
3月28-29日,全国共报告52例疑似病例,4例死 亡 罗安达省报告31例疑似,2例死亡 Huambo省报告14例疑似,2例死亡 Huila省报告7例疑似 4月6~7日,安哥拉报告30例疑似病例、 死亡4人,其中卢安达省报告19例、死亡2 人。

15 疫情有下降趋势,但流行仍在继续 (2015/12/5-2016/3/29)
仍有新病例报告,但是出现下降趋势,需持续观察

16 罗安达疫情最严重,另有5省出现本地传播(截至2016年3月29日)

17 采取防控措施 开展病例主动监测、实验室检测及数据管理等工作 通过多种形式开展公众健康宣传教育,强调疫苗接种的 重要性
在完成疫苗接种的地区仍持续开展病例报告工作 通过多种形式开展公众健康宣传教育,强调疫苗接种的 重要性 动员其他政府部门参与防控工作 在WHO支持下,开发蚊媒控制的标准作业程序,并在首 都卢安达省对相关的技术人员进行培训

18 安哥拉免疫接种开展情况 罗安达省计划对658万人进行黄热病疫苗接种。目前目标人群的免疫接种水平为88%。
初期发生疫情地区疫苗接种率较高(超过100%),部分地区接种率仍较低 Huambo, Benguela, Huila, Cuanza Sul and Uige等有黄热病本地传播的省,正在计划开展免疫接种,但尚无接种数据报告 13个地区 罗安达省免疫接种情况(截至 )

19 截至4月7日,卢安达省接种黄热病疫苗人数为5892901人(接种 率为90%)。
4月7日,国际疫苗协调组(ICG)向安哥拉提供了190万剂次疫苗。 WHO评估认为需要密切关注安哥拉疫情的发展。 中国、肯尼亚和刚果民主共和国的输入性病例的报告表明该疫情 对全球构成了潜在的威胁。 安哥拉与其他国家和地区存在频繁的旅行往来,因此存在疫情继 续输出到其他国家和地区的风险。 输入病例发生后,所有存在伊蚊分布的国家和地区都可能会黄热 病本地传播,尤其是那些有登革热、基孔肯雅热或寨卡病毒病流 行或既往曾经流行的国家和地区。 因此,迫切需要加强安哥拉疫情防控,同时与其相邻的国家和有 大量人员在安哥拉的国家需要做好防控准备。

20 我省目前正在开展回国人员健康管理工作 截至到4月17日17:30,目前全省纳入健康 监测和管理人数220人(福清211人、永安 1人、闽侯4人、福安1人、城厢2人、建瓯 1人)。目前还在监测0人,完成监测220 人。 其中发热3人,均排除黄热病。

21 我国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分布边界

22 2016年3月我国媒介伊蚊监测数据 省份 监测县(区)数 传播风险等级 未达到传播风险(BI <5)
云南 19 18 1 福建 15 广西 8 7 广东 14 3 海南 22 4

23 黄热病疫苗(YEV)的免疫效应 据WHO资料,接种疫苗后,在10天内可使超过90%的人获得 黄热病有效免疫力,在30天内使99%的人获得免疫力 疫苗免疫效力和持久性 疫苗效力:在>5.4亿YFV 接种人群中,共报道了23 例免疫失败。需排 除在接种后10天内发病的5例(抗体可能还未产生),其余18例中有 16例在过去10 年内接种过1 剂疫苗; 2例免疫失败分别发生在接种后20 年和27年。 血清阳转率:13 项观察性研究,模型估计,接种疫苗≥10年后的血清 阳性率是92%(1137例,95%CI: 85%~ 96%;); 接种疫苗≥20 年的血清 阳性率为80% ( 164例,95%CI: 74%~ 86%) 严重不良反应: 9 项关于3.33 亿剂次YFV不良反应的观察中,1255例发生接种后严重不 良反应。 Jill Glidewell, MSN, et al, MMWR,

24 疫苗接种建议 2013 年4 月,世界卫生组织(WHO) 免疫策略专家咨 询委员会( The Strategic Advisory Group of Experts, SAGE) 得出结论:接种1剂YFV足以提供持久免疫和终 身保护,并不需加强免疫 2014 年5 月,世界卫生大会(WHA) 通过决议:从 2016 年6月开始废止IHR规定的接种1 剂YFV后每隔10 年加强免疫的要求 新的接种建议为:1 剂YFV可提供持久的保护,对大 多数旅行者是足够的。具有暴露风险的实验室人员 和某些旅行者应接种YFV 的加强剂次。

25 出入境疫苗接种相关规定 国际卫生条例( International Health Regulations, IHR) 允许国 家在旅行者入境时要求其提供黄热病疫苗(YFV)接种证明 目前IHR 提出接种1 剂YFV的有效期为10 年。因此,旅行者前往有黄 热病检疫要求的国家时,必须在过去10 年之内接种过1 剂YFV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境卫生检疫法实施细则》(国务院第 574号令) 第八十五条 来自黄热病疫区的人员,在入境时,必须向卫生检疫 机关出示有效的黄热病预防接种证书。 《卫生部关于加强对赴黄热病和疟疾疫区出国人员预防接 种和预防服药的通知》((88)卫防字第43号) 我国要求我出国人员前往安哥拉必须实施黄热病预防接种

26 风险评估 近期我国仍有可能发生输入性黄热病病例,随着天 气转暖,由病例输入导致我国局部地区出现聚集性 病例的可能性不能排除 评估理由如下:
目前安哥拉黄热病疫情仍在持续,我国在安人员数量多, 疫苗补种工作仍未结束 黄热病是一个古老的疾病,根据其流行史,我国及东南亚 地区从未发生过持续的本地传播。近年来,欧洲和美洲等 地均发生过输入性病例,也未发生本地传播 黄热病疫苗可有效预防黄热病毒感染,疫苗应急接种可有 效控制疫情扩散 我国的疾病监测体系能够及时发现输入性病例及传播苗头, 应急反应体系健全有力

27 防控建议 密切关注国际黄热病疫情进展。 进一步加强和改进赴黄热病流行国家/地区旅行人 员疫苗接种服务。
进一步完善赴黄热病疫区和自疫区入境人员的接种 证查验和管理的相关政策和措施。 加强蚊媒密度监测和预警,继续做好以灭蚊防病、 环境整治为主的爱国卫生运动。 继续做好输入病例的发现、报告和调查处置。 继续加强公众健康教育和专业人员培训。

28 寨卡病毒病进展

29 我国内地输入性寨卡病毒病 截止至4月11日,我国内地已报告输入性寨 卡病毒病16例,病例均为轻症,分布于广 东(11例)、浙江(4例)、江西(1例); 病例输入来源国为委内瑞拉(12例)、萨 摩亚(3例)、苏里南(1例)。

30 越南向WHO通报寨卡病毒病疫情 4月5日,越南向WHO通报了2例本地感染的寨卡病毒病。 病例1,住在芽庄,3月26日发病,4月4日确诊;病例2, 住在胡志明市,3月29日发病,4月2日确诊。 截至4月4日,越南共检测了该国32个省份的1215份标本, 除上述2例病例外,其余无寨卡病毒阳性。 当地已经采取加强病例监测和媒介控制、开展风险沟通、 加强对孕妇的胎儿监测、支持医疗机构做好应对准备、 确保寨卡病毒病防控所需资源的合理配置。 WHO评估认为,2016年越南首次报告确诊本地传播的寨 卡病毒病,该报告未改变之前该组织对全球总体风险评 估结论,即:寨卡病毒可以在全球有足够媒介伊蚊分布 的地区进行传播。

31

32 美疾控中心确认小头症由寨卡病毒引起   美国疾病控制和预防中心13日得出确定性结论, 寨卡病毒是导致小头症和其他几种胎儿出生缺陷的原因。   美疾控中心当天发表声明说,其研究人员在“使用既 定科学标准认真评估现有证据”后得出了上述结论。这意 味着女性在孕期感染寨卡病毒后生出有缺陷孩子的风险 增加,但不意味着所有孕期感染寨卡病毒的女性都将生 出有缺陷的孩子。   美疾控中心主任托马斯·弗里登说:“这项研究标志着 寨卡疫情的一个转折点,现在很清楚的是寨卡病毒会造 成小头症。”   此前,寨卡病毒仅被认为与小头症和其他一些出生 缺陷相关联。

33 美报告首例男同性恋传染寨卡病例   美国疾病控制和预防中心14日说,他们发现了第 一例经由男同性恋者性行为传播的寨卡热病例,这显示 了寨卡病毒的又一种传播方式。   美疾控中心当天在《发病率与死亡率周刊》上报告 说,今年1月,美国达拉斯一名男子从委内瑞拉回国后, 经性行为把寨卡病毒传染给男性伴侣,两人出现发烧、 上身发痒性皮疹、眼结膜炎等症状,不过均在一周内痊 愈。此前,研究人员报告了至少5例经由性行为传播的 寨卡热病例,但这些感染都是在男女之间发生。   美国疾控中心认为,性传播是一种新的寨卡病毒感 染方式,这可能导致病例数量比疫情首次得到确认时预 期的要多。

34 登革热

35 WHO 近几十年全球登革热发病率大幅度增长。 现在,约有一半世界人口面临登革热的危险。
登革热发生在全球热带和亚热带气候地带,多在城市和 半城市地区。 重症登革热在亚洲和拉丁美洲一些国家是导致儿童严重 患病和死亡的一个主要原因。 对登革热/重症登革热没有特异治疗办法,但及早发现和 适宜的医护可将死亡率降到1%以下。 预防和控制登革热取决于有效的病媒控制措施,包括个 人防护、持续的病媒控制措施和化学控制。

36 WHO 重症登革热(也称为登革出血热)于1950年代菲律宾和泰国登革 热流行期间被首次发现。当今,重症登革热影响到大多数亚洲和 拉丁美洲国家,已成为上述地区儿童住院和死亡一个主要病因。 登革热由四种不同、但却紧密相关的病毒引起(DEN-1、DEN-2、 DEN-3和DEN-4)。感染一种病毒并恢复后,对该病毒具有终生免 疫,但对此后感染的其他三种病毒只有部分和短暂的交叉免疫。 随后感染其它种类病毒会增加罹患重症登革热的危险。

37 登革热全球疫情 登革热发病率最近几十年在全球大幅度上升。
最近一项研究估计,每年约有3.9亿例登革热感染(95% 置信区间 亿),其中9600万(6700万至1.36亿) 出现(不同严重程度的)临床症状。 另一项有关登革热流行程度的研究表明,全世界有128个 国家的39亿人面临登革热病毒感染风险。 2010年总计报告了近240万例。 多种登革热病毒血清型在许多国家的超高流行及其对人 类健康及全球和国家经济的令人震惊的影响。

38 目前该病在世卫组织非洲、美洲、东地中海、东 南亚和西太平洋地区100多个国家呈地方性流行。 美洲、东南亚和西太平洋区域受影响最为严重。
(根据会员国提交给世卫组织的官方数据)2008 年,美洲、东南亚和西太平洋区域有120多万多 革热病例,2013年为300多万。近来,报告病例 数持续增长。2013年,仅美洲就报告了235万登 革热病例,其中37687属于重症登革热。

39 2013年,在美国佛罗里达和中国云南省出现了病例。登革热还继 续影响到南美若干国家,尤其是哥斯达黎加、洪都拉斯和墨西哥。 在亚洲,新加坡在经历了若干年下降之后,又报告出现了病例上 升情况,老挝也报告发生了疫情。 2014年,发病趋势表明中国、库克群岛、斐济、马来西亚和瓦努 阿图的病例数有所上升,3型登革热(DEN 3)在经历了十多年下 降之后会对太平洋岛国带来影响。日本在度过70多年之后也报告 出现了登革热。 2015年,巴西和几个邻国报告的病例数增加。太平洋岛国斐济、 汤加和法属波利尼西亚继续记录病例。 据估计,每年约有50万人因患重症登革热需住院治疗,其中很大 一部分是儿童患者。约2.5%感染者死亡。

40 登革热病例监测指南

41 诊断依据 《登革热诊疗指南(2014年第2版)》国卫发明电〔2014〕66号 《登革热诊断标准》(WS )

42 分类 1.疑似病例:符合登革热临床表现,有流行病学史(发病前15天 内到过登革热流行区,或居住地有登革热病例发生),或有白细 胞和血小板减少者。 2.临床诊断病例:符合登革热临床表现,有流行病学史,并有白 细胞、血小板同时减少,单份血清登革病毒特异性IgM抗体阳性。 3.确诊病例:A.B急性期血清检测出NS1抗原或病毒核酸,C.分离 出登革病毒D.恢复期血清特异性IgG抗体滴度呈4倍以上升高。

43 重症登革热的诊断 有下列情况之一者: 严重出血:皮下血肿、呕血、黑便、阴道流血、肉眼 血尿、颅内出血等;
休克:心动过速、肢端湿冷、毛细血管充盈时间延长 >3秒、脉搏细弱或测不到、脉压差减小或血压测不到 等; 严重的器官损害:肝脏损伤(ALT和/或AST > IU/L)、ARDS、急性心肌炎、急性肾功能衰竭、脑病 和脑炎等表现。

44 输入病例监测 境外输入病例指发病前14天内到过登革热 流行的国家或地区的病例。
境内输入病例是指发病前14天内离开本县 区(现住址)、到过本县区外的境内登革 热流行地区的病例。

45 县级CDC 个案调查 散发病例(含输入病例) 暴发疫情早期不少于5例病例 重症病例:DHF、DSS、其他重症病例 死亡病例
为查明疫情性质和波及范围而确定的病 例

46 暴发监测 登革热暴发是指在一个最长潜伏期(14 天)内, 在人口相对集中的地点(例如一个社区、居委会、 村庄、学校或其它集体单位等),发生3 例及以 上本地感染的登革热实验室诊断病例。 突发网报告

47 病例搜索 条件 范围 同时进行蚊密度监测(布雷图指数) 出现本地病例 流行季出现输入病例
200米之内空间范围为核心区,1例感染者可划定多个 核心区,在核心区内搜索病例。 病例发病前1天至发病后5天(病毒血症期) 同时进行蚊密度监测(布雷图指数) 利用登记表(附件2)记录 布雷图指数登记表

48 报告-个案报告,备注栏 在病例报告卡“备注”栏注明病例来源(输入病例或本地 感染),若为输入病例,同时应标注其输入来源国家或 地区;
病例若符合《登革热诊疗指南(2014年第2版)》(国卫 发明电〔2014〕66号)中的重症指征也应在“备注”栏注明 “重症”。 若有血清分型(登革1,2,3,4型)结果也需在报告卡“备注” 栏注明。

49 统一格式 “境外输入/×国家或地区;重症;1型” “境内输入/×省×市×县;轻症;2型” 备注栏空白,国家CDC默认为本地感染,轻症

50 突发事件网络直报 县(市、区)为单位,近5年首次发现病例者
在一个最长潜伏期(14 天)内,在人口相对集 中的地点(例如一个社区、居委会、村庄、学校 或其它集体单位等),发生3 例及以上本地感染 的登革热实验室诊断病例。

51 个案调查表报送 每年1月15日前将上一年的流行病学调查报告及 个案调查表epidata数据库报送至电子邮箱: 根据疫情态势,可能随时要求报送

52 疫情反馈 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要及时将病例的发病、重 症和死亡情况以及流行病学特征等疫情分析结果 向上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同级卫生行政部门报 告,并上传至网络直报系统“监测信息反馈”中的 “临时信息反馈”栏,反馈给各医疗和疾病预防控 制机构。

53 疫情通报 证实登革热疫情之后,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应通报相 邻地区。 当疫情出现扩散趋势,应向省级和国家疾病预防控制机 构报告。
对于境内输入病例,应通报病例感染地疾病预防控制机 构。 对于境外输入病例,应向出入境检验检疫机构等相关部 门通报。

54 福建省登革热防控QQ群: 修改群名片为“单位-姓名”

55 本课件部分资料来自国家疾控中心向妮娟制作的PPT,谨表诚挚感 谢!
谢谢! 本课件部分资料来自国家疾控中心向妮娟制作的PPT,谨表诚挚感 谢!


Download ppt "福建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应急科 欧剑鸣 2016年4月19日 厦门"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