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为政以德 第一课时.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为政以德 第一课时."—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为政以德 第一课时

2 公元前551前,有一个叫颜徵(征)在的女子在尼山祝祷归家后,果然怀孕。待十月怀胎时,忽然梦见一位垂髫的仙女,手牵着一只满身龙麟的独角兽,背上坐着一小孩。仙女言:“此兽名叫麒麟,专为送子而来。”等到出生时,天上传来奏乐声,同时有五个仙翁,从云彩中冉冉下降。其中一个说道:“天生圣人,天降音乐。”结果这个孩子一出生,就发现他与众不同。怎么与众不同? 他降生后不但头顶如反盂(yú,盛汤浆或饭食的圆口器具。反盂,即头顶上中间低四面高),而且面部有“七露”, 眼露筋、耳露轮、鼻露孔、嘴露齿,眼、耳、鼻又均双露,称为七露。看上去像个怪物,他的父亲叔梁纥和母亲颜徵在就把他扔在野地里了。后来,不知道从哪里飞 来一只老鹰给他打扇子,遮蔽骄阳;又有一只老虎将他衔进了一个山洞,并给他喂乳汁。这就是所谓的“龙生虎养鹰打扇”的传说,这个传说至今还在曲阜一带流传。 麒麟送子

3 【注释】1、为政以德:以, “用”的意思。正常语序应为:以德为政,即统治者应该运用道德来治理国政,即“德治”。介词结构后置句
【2·1】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注释】1、为政以德:以, “用”的意思。正常语序应为:以德为政,即统治者应该运用道德来治理国政,即“德治”。介词结构后置句 2、共:通“拱”,环绕的意思。

4 【评析】儒家的政治理念是典型的道德政治,认为只要当权者修养自己的德行并对天下百姓推行德政,就能治理好国家,得到百姓拥戴。
本章为全文之纲领,以下各章所论均围绕此纲展开。

5 遵义会议集中全力解决了当时具有决定意义的军事和组织问题,肯定了毛泽东的军事战略主张,确立了毛泽东在党和红军中的领导地位。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开始确立,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在政治上走向成熟。

6 【2·3】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注释】1、道之以政,齐之以刑;道之以德,齐之以礼:以,“用”的意思;道,通“导”,训导;齐,整顿。 2、这几句均为介词结构后置句 (状语后置句)

7 无耻:没有羞耻心。“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 古代不守礼义、不光彩、不体面即“无耻”,如寡妇改嫁、战败逃跑等。现代汉语中意思是道德水平低下,含义较窄。

8 【评析】此段也是本篇的纲领所在。孔子主张内在的自我约束而不太赞成外在的强制的约束,这是他人道思想的体现。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是变化的条件。事实上一个人避免犯罪最彻底的办法,是内心里有强烈的道德感和羞耻感。

9 但也应指出:孔子的“为政以德”思想,重视道德是应该的,但却忽视了刑政、法制在治理国家中的作用。在一定的历史时期法治也是必要的,以法治国与以德治国并非是对立矛盾的。
(我国现在的治国方略是两者的结合) 功能互补、相互配合、相得益彰

10 【13·9】子适卫,冉有仆。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
【注释】适:往、到。 庶:众多。 加:增益。何加:加何,宾语前置富:使动用法,使……富裕。

11 【评析】以今天的眼光看,孔子“先富后教”之见,是颇合唯物主义思想的。治国的最高境界应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共同发展。冉有善追问,孔子善巧答;问者求知心切,答者思想深邃。师生互动,可谓绝妙。

12 冉有(前522—前489),名求,字子有,周朝春秋末鲁国人。是孔子的直系(第一代)弟子,比孔子小29岁,在孔门中以善于处理政事著名,多才多艺,曾做过鲁国贵族季孙氏(鲁国的正卿,相当于后来的宰相)的家臣。唐赠徐侯,宋封彭城翁,后封徐公。冉有出身卑微,性格开朗,秉性刚直。

13 【注释】问政:询问治理国政的道理。 足:使动用法,使……充足。 斯:代词,这。者,助词,表示提示停顿
【12·7】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注释】问政:询问治理国政的道理。 足:使动用法,使……充足。 斯:代词,这。者,助词,表示提示停顿 民无信不立:“民无信则国不立”的省略说法。信,信任。立,存在,生存。

14 端木赐,字子贡,(前520-前456)是孔门七十二贤之一,他是孔子的得意门生。且列言语科之优异者。孔子曾称其为“瑚琏之器”。他利口巧辞,善于雄辩,且有干济才,办事通达。曾任鲁、卫两国之相。他还善于经商之道,曾经经商于曹、鲁两国之间,富致千金。为孔子弟子中首富。相传,孔子病危时,未赶回,子贡觉得对不起老师,别人守墓三年离去,他在墓旁再守了三年,一共守了六年.

15 【评析】子贡提问层层剥卸,孔子回答一针见血,可谓问者有目的,答者有心数。儒家从来主张“人而无信,不知其可”,故“去兵”“去食”可以,“无信”则“不立”。即执政者要有良好的品德修养,让百姓信任自己,否则国“不立”。 谈谈你的认识?

16 然而,马克思主义认为:“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如果“去食”,人的生存都失去了基础,何以“立”?可见孔子的思想也有过于理想之嫌。

17 为政以德 第二课时

18 【1·5】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1、千乘之国:乘,音shèng,意为辆。这里指古代军队的基层单位。每乘拥有四匹马拉的兵车一辆,车上甲士3人,车下步卒72人,后勤人员25人,共计100人。千乘之国,指拥有千辆兵车的国家,即诸侯国。春秋时代,战争频仍,所以国家的强弱都用车辆的数目来计算。在孔子时代,千乘之国已经不是大国。

19 春秋战车

20 2、敬事:敬字一般用于表示个人的态度,尤其是对待所从事的事务要谨慎专一、兢兢业业。
3、爱人:古代“人”的含义有广义与狭义的区别。广义的“人”,指一切人群;狭义的“人”,仅指士大夫以上各个阶层的人。此处的“人”与“民”相对而言,可见其用法为狭义。 4、使民以时:“时”指农时。古代百姓以农业为主,这是说役使百姓要按照农时耕作与收获,即按照一定的时节。

21 【评析】我国乃农业大国,以农为本,节约财用,爱惜劳力,不违农时,则国富民强,社会稳定,此乃以农立国的中华民族的古老政治信条。孔子从实际出发,深谙治国之道。
请同学们试举出相关反例。

22 VS 秦始皇 隋炀帝

23 【16·1】季氏将伐颛臾 1、颛(zhuān)臾(yú):鲁国的附庸国。 2、彼相(xiàng):那些扶持者。
4、兕:音sì。雌性犀牛。 5、柙:音xiá,用以关押野兽的木笼。 6、椟:音dú,匣子。 7、费:音bì,季氏的采邑 (古代国君封赐给卿大夫作为世禄的田邑。也叫“采地”、“封地”、“食邑”。 ) 8、无乃尔是过与?: “尔是过”,即过尔,责备你们。是,代词,复指前置宾语。“是字句”宾语前置,即用“是”字作为宾语前置的标志。

24 先王以为东盟主(历史) 不可伐 且在邦域之中(地理) 不必伐 是社稷之臣(地位) 不当伐 为之辞 心非 不能来 无德 反对武力征伐 主张以德治国 不能守 无能 动干戈 兴乱

25 【评析】这一章反映出孔子的反战思想。他不主张通过军事手段解决国际、国内的问题,而希望采用礼、义、仁、乐的方式解决问题,这是孔子的一贯思想。此外,这一章里孔子还提出了“不患贫而患不均,不患寡而患不安”。朱熹对此句的解释是:“均,谓各得其分;安,谓上下相安”这种思想对后代人的影响很大,甚至成为人们的社会心理。就今天而言,这种思想有消极的一面,基本不适宜现代社会,这是应该指出的。

26 思考、讨论: 对于孔子“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与“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的观点,如果以今天的眼光审视之。是否有不当之处?

27 【11·17】季氏富于周公,而求也为之聚敛而附益之。子曰:“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
1、季氏富于周公:语序应为“季氏于周公富”,季氏比周公还富有,介词结构后置。 2、聚敛:用重税等收刮(民财)。 3、附益:增加,增益。附:附着, (引申为增加。)

28 【评析】孔子对季氏“聚敛”,极为痛恶,何也? 一则“季氏富于周公”与礼有违; 二则聚敛必剥削百姓,极不人道,皆不符合孔子的思想主张,冉有却“附益之”,故孔子极为气愤,要门徒“鸣鼓而攻之”。可见,孔子爱学生,但更爱礼义。

29 和珅跌倒 嘉庆吃饱 和珅

30 房屋3000间,田地8000顷,银铺42处,当铺75处,纯金60000两,大金元宝100个(1000两一个),小银元宝56600个,100两一个,566万两。。银锭900万个,洋钱58000元,制钱150万文,铜钱150万文。吉林人参600余斤,玉如意1200余柄,珍珠手串230串,桂圆大珍珠10粒,大红宝石10块,大蓝宝石40块,,银碗40桌,咱就算一桌10个,珊瑚树11支,每支都一米以上高,还有,纱缎绸罗,绫罗绸缎,做衣服的料子,一共有14300匹,毛呢哔叽20000板,狐皮550张,貂皮850张,还有其他的皮又各种粗细皮56000张,铜器和锡器361000件,名贵瓷器10万件,一张超大赤金床,镂金八宝炕床24座,西洋钟460座,四季好衣服7000件,家人606名,妇女600名。查抄时曾经把和珅的家产编为109号,其中26号价值两亿六千四百万两白银,还有83号没估价。估出又应该有8亿多两,那也就是说和珅的家产一共有多少,一共有11亿。 11亿两=15年清朝的国库收入

31 1、哀公问于有若:语序应为“哀公于有若问”,于,向;即哀公向有若询问,介词结构后置。
【12·9】哀公问于有若曰:“年饥,用不足,如之何?”有若对曰:“盍彻乎?”曰:“二,吾犹不足,如之何其彻也?”对曰:“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 1、哀公问于有若:语序应为“哀公于有若问”,于,向;即哀公向有若询问,介词结构后置。 2、用:用度,费用。 3、孰与:,语序应为“与孰”,即跟谁,和谁,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32 【评析】这一章反映了儒家学派的经济思想,其核心是“富民”思想。十分之二的税率仍然使国家的财政是十分紧张,有若却要改行“彻税”即什一税率,使百姓减轻经济负担。只要百姓富足了,国家就不可能贫穷。反之,如果对百姓征收过甚,这种短期行为必将使民不聊生,国家经济也就随之衰退了。这种以“富民”为核心的经济思想有其值得借鉴的价值。

33 有若姓有名若,字子有,亦称有子,比孔子小四十三岁,鲁国人。他尊奉孔子,认为孔子是出类拔萃的天下第一圣人。他刻苦学习孔子的思想,发扬“学而不厌”的精神,以火烙手,以防瞌睡,日夜攻读。因为有若的相貌和孔子长得非常相像,所以当孔子去世以后,弟子们思念老师,就把有若当作老师一样的对待。

34 为政以德 第三课时

35 【13·6】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1、其身正:他(在位者、执政者) 自身品行端正。 2、虽令不从:虽,即使,表假设。 即使下了命令老百姓也不服从。 3、看故事,谈认识。

36 一个人习惯了在每天工作之前先到酒馆喝酒。在一个下雪的早晨,他吻别了妻子和孩子,又径自向酒馆走去,他感觉有人跟在后面,当他转过身,发现他的孩子正踩着他留在雪地上的脚印并且幸福的喊着:“爸爸,你看,我正踩着你的脚印!”孩子的话使他为之一愕,从此再也不去酒馆。

37 【评析】这里是告诫统治者要“正己”。言传不如身教,自古而然。我们须以身作则,从自我做起。
广告中经常会出现这样的画面:一个媳妇给轮椅上的婆婆洗着脚,她的孩子看到后,也学着妈妈的样子,端了盆水过来给妈妈洗脚。我想,如果妈妈在他耳边说上几十遍长大要孝敬老人,恐怕都不如自己的一次亲身实践对孩子影响大。

38 太史公曰:“传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其李将军之谓也。余睹李将军,悛悛(quān)如鄙人,口不能道辞。及死之日,天下知与不知,皆为尽哀。彼其忠实心诚信于士大夫也。谚曰:‘桃李不言,下自成蹊(xī )。’此言虽小,可以喻大也。” 《史记·李将军列传》

39 太史公说:“《论语》上说:‘在上位的人本身行为端正,即使不下命令,人们也会遵守奉行;自身行为不正,即便下了命令,人们也不会遵守奉行。’大概说的是李将军吧,我看到李将军诚恳朴实像个乡下人,开口不善于言谈。到他死的那天,天下认识和不认识他的,都为他尽情哀痛。他那忠实的品格的确得到了士大夫们的信赖。谚语说:‘桃树李树不会说话,可是树下自然会被人踩成一条小路。’这话虽然说的是小事,却可以用来说明大道理呀.

40 【12·19】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人小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yǎn )。”
1、如杀无道,以就有道。 “无道”指无道者,不守道义的人。 形作名 就,动词,靠近。 “有道”,指有道者,道德高尚的人。形作名

41 就 金就砺则利。 ---《荀子·劝学》 指物作诗立就。 ---宋·王安石《伤仲永》 就能破之,尚不可有也 --《三国志·魏书·荀彧传》
①接近,靠近,趋向。 金就砺则利。 ---《荀子·劝学》 ②完成,达到。 指物作诗立就。 ---宋·王安石《伤仲永》 ③即使。 就能破之,尚不可有也 --《三国志·魏书·荀彧传》

42 1、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 “风”,好比风,“草”,好比草。名作动
【12·19】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人小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yǎn )。” 1、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 “风”,好比风,“草”,好比草。名作动 补充说明:当名词处于谓语的位置,就充当动词了。 2、草上之风:指风加之于草,意即在风的吹拂之下。

43 【评析】孔子反对杀人,主张“德政”。以“草”与“风”的关系来比喻“君子之德”与“小人之德”的关系,十分贴切形象,杀人的政治不得民心也不言自明了。这里讲的德治,是有仁德者的所为。那些暴虐的统治者滥行无道,必然会引起百姓的反对。

44 事实也的确如此,中国的商纣王,德国的希特勒,均以杀戮为手段推行其政治,最终都留下了千古骂名。统治者当以此为鉴。

45 【2·20】季康子问:“使民敬、忠以劝,如之何?”子曰:“临之以庄,则敬;孝慈,则忠;举善而教不能,则劝。”
(1)季康子:姓季孙名肥,康是他的谥(shì) 号,鲁哀公时政治上最有权势的人。 (2) 以:连接词,与“而”同,表并列。 (3)临之以庄:语序应为“以庄临之”, 用庄重的态度来面对百姓。介词结构后置 (4)举善而教不能。 “善”指优秀者; “不能”指能力差的人。形容词做名词

46 【评析】本章内容还是在谈如何 从政的问题。孔子主张“礼治”、“德治”,这不单单是针对老百姓的,对于当政者仍是如此。当政者本人应当庄重严谨、孝顺慈祥,老百姓就会对当政的人尊敬、尽忠又努力干活。“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此言不谬。

47 思考: 对此,请同学们谈谈自己的相关认识。 要想别人敬重你,你必须首先敬重别人。 要想生活、学习给予你惊喜,你必须首先认真生活、努力学习。

48 1、孔武有力:孔:甚,很。 形容人很有力气。 2、君子哉若人:这个人真是君子啊! 尚德哉若人:这个人真崇尚道德啊! ----主谓倒装 注释:
14·5南宫适(kuò )问于孔子曰:“羿(yì) 善射, 奡(ào)荡舟,俱不得其死然。禹稷(jì)躬稼而有天下。”夫子不答。南宫适出。 子曰:“君子哉若人!尚德哉若人!” 注释: 1、孔武有力:孔:甚,很。 形容人很有力气。 2、君子哉若人:这个人真是君子啊! 尚德哉若人:这个人真崇尚道德啊! ----主谓倒装

49 【评析】孔子是道德主义者,他鄙 视武力和权术,崇尚朴素和道德。南宫适认为禹、稷以德而有天下,羿、奡以力而不得其终。孔子就说他很有道德,是个君子。后代儒家发展了这一思想,提出“恃德者昌,恃力者亡”的主张,要求统治者以德治天下,而不要以武力得天下,否则,最终是没有好下场的。

50 孔子乃“诲人不倦”的长者,南宫适问他,为何不答?
思考: 孔子乃“诲人不倦”的长者,南宫适问他,为何不答? 在孔子看来,发现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南宫适既然能发现问题,他当然能解决问题。其实南宫适的陈述已经包含了答案:穷兵黩武、残民以逞的人都是不道德的,不得人心的,最终必然要失败的。只有关心人民,是人民安居乐业的人最终得人心、的天下。孔子不答,意味深长。

51 课后思考: 孔子的政治主张和治国原则是怎样的?

52 2、总结本篇出现的成语及熟 语并对各成语或熟语作出相应的解释。
作业布置: 1、完成《导与练》相关练习。 2、总结本篇出现的成语及熟 语并对各成语或熟语作出相应的解释。


Download ppt "为政以德 第一课时."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