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论语〉选读》复习 ——夯实基础,融会贯通 龙山中学 任红燕 2011.04.15.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论语〉选读》复习 ——夯实基础,融会贯通 龙山中学 任红燕 2011.04.15."—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论语〉选读》复习 ——夯实基础,融会贯通 龙山中学 任红燕

2 历年考题: (一)2009年浙江高考卷 阅读《论语》中的两则文字,然后回答问题。(4分)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子曰:“予欲无言。”予贡曰:“子如不言.则小子何述焉?”子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 24.(1)有不少成语源于《论语》,例如“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请再写一个出自上述语段的成语。(1分) (2)根据孔子与子贡的对话,概括出一条教学原则,并加以评析。(3分)

3 (二)2010年浙江省高考说明参考试卷 阅读《论语》中的两则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子曰:“由之瑟,奚为于丘之门?”门人不敬子路。子曰:“由也升堂矣,未入于室也。”(《论语·先进》) 子曰:“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从我者,其由与?”子路闻之喜。子曰:“由也好勇过我,无所取材!”(《论语·公冶长》) 24.(1)请从上述文字中提炼出一个成语。 (2)从孔子对子路两次评价的共同特点中概括出孔子的教育特色,并加以评析。

4 2010年浙江高考卷 24. 《论语》对后人的思想有深刻的影响。请引用《论语》中与下面文字意思相仿的一句话,然后分析它们所表达的思想。(4分) “大凡君子与君子以同道为朋,小人鱼小人以同利为朋,此自然之理也。”(欧阳修《朋党论》)

5 (一)例③ 2011年浙江省高考说明参考试卷 阅读甲、乙两则文字,完成23—24题 甲:哀公问于有若曰:“年饥,用不足,如之何?”有若对曰:“盍彻乎?”曰:“二,吾犹不足,如之何其彻也?”对曰:“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 23.(1)有若建议哀公采取的具体措施是什么? (2)结合哀公与有若的对话背景,简要分析有若的观点中所包含的儒家的政思想。 乙: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它最能代表儒家思想。《论语》是他思想的精华,自然也就传达了儒家思想的核心——仁。不管他要说什么东西,其最终目的就是教人们一定要仁慈,别人打了你的左脸,一定要把右脸伸过去,只有这样才显得仁慈。 24、上面这段文字对儒家“仁”的思想理解是否正确,请简要说明理由。

6 《〈论语〉选读》几大思想观点的核心 为政观 礼乐观 仁爱观 义利观 交友观 教育观 师生观 文化观 中庸观

7 依据文本,正确解读 一、搞清楚几个关系 二、还原孔子的思想 三、融会贯通,批判继承

8 一、搞清楚几个关系 1.“德”与“礼” “德”与“礼”是孔子治国为政的主要主张。
“德”是对个人要求,以“仁”为核心。对统治者而言,应该执行“仁政”,对百姓不过分压迫剥削,这客观上对百姓有利。 为政者应该具有怎样的德?(正己) “礼”包含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制度,孔子提倡以“伦理”为基础的严格的“等级”制度,作为治理国家的规范;二是个人之“礼”,即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个人准则,服从于制度之“礼”。 以德以礼治国的目的是什么?

9 2.民生与教化 探究: 孔子一方面主张先“富之”后“教之”,一方面又宁可去“食”留“信”,二者有没有矛盾?怎样理解“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这句话? 1).两者没有矛盾,反映出孔子治国思想的两层意思。 2).他主张为政以“德”,就要保证百姓基本生活,满足物质需求,这是基础,所以提倡“富之”“足民”,“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体现了孔子的民本思想。 3).“去食” 是在特定的语境下对教民思想的强调。孔子认为,于统治者而言,如果道德不行,不受百姓爱戴,失去了老百姓的信任,就失了作为统治者的最根本的条件,这也体现了孔子的民本思想。

10 民生与教化的本质是一致的,均体现了孔子的民本思想,最终目的是为了维护统治秩序;
孔子的天道观是唯物的、崇尚自然的。他不会高唱仁爱的赞歌而忽视百姓的温饱。子贡问政时,他先强调“足食”,然后才是“教之”,“。当然,在他的思想中,物质和精神都不容忽视而更倾向于精神。当两者必选其一时,他做出“去食”的选择,这正是体现了儒家“舍生取义”的思想主张。 概括孔子的“百姓观” 怎样进行教化

11 3. “德治”与“法治” 1).从两者实质看,并不互相排斥,而是互相兼容、联系的。 “法治”属于政治建设,是规范人们行为准则的强制性的“外律”、“他律”,其主要功能是“惩恶”,对道德建设有引导作用,也是道德建设的保证。 2). “德治”属于思想建设,是规范人们行为准则、自觉遵守社会秩序的“内律”、“自律”,其主要功能是“扬善”,它是立法的基础,它可以提升人们的思想境界。 3).从具体内容看,法律中有道德,有的法律本身以道德判断为基础;而道德中也有守法、执法的内容。 4).孔子的主张。

12 二、还原孔子的思想 探究:孔子说“均无贫”,这个“均”和历史上农民起义的口号“等贵贱,均贫富”的“均”意思是否相同?为什么?
不一样。 “均贫富”是站在穷人的立场上提出的重新分配社会财富的纲领,实际含义在劫富济贫。主张维护等级制度的孔子不可能具有这种思想, “均无贫”是站在统治者的立场上提出的调和阶级矛盾的主张。孔子要人们严守礼制,各得与名分相应规格的财富,安于等级名分,不可互相侵夺,符合“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思想。

13 探究:阅读《论语》中的一段文字,然后回答题。
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勉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南宫适问于孔子曰:“羿善射,奡荡舟,俱不得其死然。禹、稷躬稼而有天下。”夫子不答。南宫适出。子曰:‘‘君子哉若人!尚德哉若人!” (1)从上面材料可以看出孔子主张建立一个 的社会。 (2)在《论语》中孔子多次称颂尧、舜、禹、稷,有人说是孔子对“老死不相往来”的原始社会朴野生活的向往,在这一点上和老庄思想是相同的,对此你怎么认为?

14 (1).有道(有德、为政以德) (2).在《论语》中孔子虽然多次称颂尧、舜、禹、稷,但他赞美的主要是他们的高尚的个人品德和德政,并非“老死不相往来”的原始社会朴野生活。在这一点上,孔子与老庄思想是不同的,孔子反对的不是文明的进步,而是道德的退化,他希望通过恢复周礼,通过道德教化来积极地建设理想社会。优秀高尚的道德应该成为人类的永恒精神,在孔子学说保守的现象背后,包含着对人类永恒精神的追求。

15 三、融会贯通 ,批判继承 探究: 阅读《论语》中的一则文字及一段课外材料,然后回答问题。
三、融会贯通 ,批判继承 探究: 阅读《论语》中的一则文字及一段课外材料,然后回答问题。 哀公问于有若曰:“年饥,用不足,如之何?”有若对曰:“盍彻乎?”曰:“二,吾犹不足,如之何其彻也?”对曰:“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 2008年7月22日,国家税务总局发布数据,上半年全国税收达32553亿,同比增长30.5%;同时,上半年个人所得税完成2135亿,增长27.3 %.相对于上半年GDP的同比增长速度10 %左右,这两个30 %作于的增长,不能不令人忧心。 (1)结合哀公与有若的对话背景,简要分析他的观点中包含的儒家德政思想。 (2)第二材料“忧心”是什么?这份“忧心”和有若的观点有联系吗?

16 (1)年成不好时应减轻赋税,使百姓能够生存,这样才能对君主有利。有若的观点体现了儒家在对待君、民关系上,主张重视民生、体恤百姓以巩固统治的思想。
(2)材料忧心的是税率过高,赋税过重。和有若的观点是一样的,认为过重的赋税好比竭泽而渔,会加重百姓负担,激化社会矛盾,因此应该减轻赋税,藏富于民。

17 提升:一、阅读《论语》中的一段文字,然后回答题。
1.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 2.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人小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3.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同是问政,孔子的回答却不相同。 (1)从这些不同的回答中体现出孔子怎样的治国思想? (2)面对同样的问题,孔子为什么分别作了不同的回答?请说说你的理解。

18 (1)取信于民,以德治国,以礼治国 (2)因为“问政”的对象不同。子贡是孔子的学生,尚未入仕参政,需要告诉他立国的必备条件;而季康子是大权在握的重臣,且有暴政倾向,因而孔子希望他能“为政以德”;齐景公是一国之君,故孔子提醒他要讲究礼节秩序。 注意点:要结合谈话的对象和背景

19 二、阅读《论语》中的一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1)季氏富于周公,而求也为之聚敛而附益之。子曰:“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
(2)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孔子强调“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的作用,但是他又叫他自己的学生对求“鸣鼓而攻之可也!”,这样做不是自相矛盾的吗?对此请谈谈你的看法呢?

20 没有矛盾。 孔子为政的根本思想应该是以德治国国,并且这种以德治国的思想有很多是值得肯定的,比如说教育熏陶;但是道德也是要讲原则的,对特殊的环境和人要有不同的对待方式; 冉有的这些话让孔子觉得他是屡教不改的、不讲礼的人,所以孔子认为对冉有不用那种道德感化的方法,而应当去声讨他。表现了儒家“能好人,能恶人”的思想,具有鲜明的立场和原则,符合中庸的思想。

21 注意点: 1.表明态度 2.结合谈话背景,分析分别是从什么角度出发的 3.结合孔子(儒家)的基本思想,比如仁礼、 中庸等,找到答题的突破口 4.表述要有清晰的条理

22 三、阅读《论语》中的一段文字,然后回答题。
子之武城,闻弦歌之声。夫子莞尔而笑,曰:“割鸡焉用牛刀?” 子游对曰:“昔者偃也闻诸夫子曰:‘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 以上文字体现了孔子什么德政思想?结合谈话背景说说“割鸡焉用牛刀”表现了孔子怎样的心态?(4分)

23 1)体现了孔子礼乐治国的思想。 2) “割鸡焉用牛刀”,治理小地方,用得着教化吗?孔子一方面是要考验学生是否真正领会了教化的作用。另一方面,对于子游以礼乐治理武城感到欣慰,所以“莞尔而笑”,但是对于自己的治国理想不能被推行而只能在武城这样的小地方得以实践感到失落,表现了孔子复杂的心态。

24 注意点: 1、回忆它们的出处 2、根据语录内容选择体现儒家思想的术语 作答 3、结合题干、背景和文本,有的放矢,发表观点,自圆其说,言之成理

25 四、阅读下面这段文字,根据要求答题 君人者,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惧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罚所及,则思无因怒而滥刑。 ——《谏太宗十思疏》 上面这段文字体现了儒家什么德政思想?

26 这段文字集中体现了儒家为政思想,作为国君应该具备的素养:修身正己、节用知足、谦虚勤政、守信公正、举贤爱人。
孔子所讲的为政,指的是政治原则。 国家的管理者,首先自身要正。 “政者、正也”。孔子明确提出“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只有 “正身”才能“黜恶” 。其次,要关注民生,注重教化。要“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草上之风,必偃。” 孔子主张修文德,统治者要积德义,最好的教化就是道德的浸润。再次,为人之道即是为政之道,要加强自身修养。就政治而言,职责应在治人者,其位愈高,其权愈大,则其职责愈重。故治人者贵能自反自省,自求之己。 注意点:找到选文与儒家为政思想的对接点

27 五.阅读下面这段文字,根据要求回答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 ——孟子《寡人之于国也 》 请找出《论语》中与孟子的这段文字意思相仿的相关内容,并简要分析它们所表达的思想。

28 怎样做到《论语》复习胸有成竹 1.关注文中的虚词、诗词、句式等文言现象 2.加强背诵默写,消灭错别字
3.每篇课文的思想核心要了然于心,如为政观,教育观、义利观、文化观、中庸观、交友观等;认真解读课后相关链接短文,要与课文内容融会贯通,弄懂弄透;课后练习必须要烂熟于心。 4.加强解答探究题的答题规范:结合题干要求,有针对性;突出关键词,言简意赅;注意条理性,先总后分,破立有序;结合文本,合理阐释。


Download ppt "《〈论语〉选读》复习 ——夯实基础,融会贯通 龙山中学 任红燕 2011.04.15."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