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wnload presentation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1
第一单元 第二课 诗两首
2
经 典 晨 读 1 高 考 导 航 2 课 堂 互 动 5 学 习 目 标 3 课后强化作业 6 课 前 预 习 4 名 著 博 览 7
3
经 典 晨 读
5
乐园鸟 戴望舒 飞着,飞着,春、夏、秋、冬, 昼,夜,没有休止, 华羽的乐园鸟, 这是幸福的云游呢, 还是永恒的苦役?
6
渴的时候也饮露, 饥的时候也饮露。 华羽的乐园鸟, 这是神仙的佳肴呢, 还是为了对于秋天的乡思?
7
是从乐园里来的呢, 还是到乐园里去的? 华羽的乐园鸟, 在茫茫的青空中, 也觉得你的路途寂寞吗? 假使你是从乐园里来的, 可以对我们说吗? 自从亚当、夏娃被逐后, 那天上的花园已荒芜到怎样了?
8
【赏析】 这首诗是戴望舒诗歌中很有特色的一首,在写作上,诗人借助想象中的来自天上的乐园鸟,表达了对失去乐园的眷恋。乐园鸟是追求热望的象征,是一个品德高尚、永恒求索的形象。乐园鸟无休止地飞翔,可能是幸福的,也可能是“苦役”。诗人没有明确地回答,给人以想象补充的余地,而在读者的意念中,乐园鸟的“吾将上下而求索”的形象特点反而更加鲜明。
9
这首诗写作上的另一个鲜明特色是用选择问句贯串全诗,造成了诗歌内涵的不确定性和多义性,给读者以思考和回味的空间,这正是诗歌“意在言外”特点的体现。而结句之间却令人触目惊心,隐含了对乐园荒芜的失落感,饱含着惋惜的喟叹,不愧为“惊世之音”。
10
高 考 导 航
11
(2015年高考广东卷) 10.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7分) 早过大通驿① 查慎行 夙雾才醒后,朝阳未吐间。 翠烟遥辨市,红树忽移湾。 风软一江水,云轻九子山。 画家浓淡意,斟酌在荆关②。 【注】 ①大通驿:在安徽铜陵,大通河由此入长江,作者乘船途经此地。②荆关:五代后梁画家荆浩、关仝,二人擅长山水画。
12
(1)第三联的“软”字在艺术表现上很有特色,请作赏析。(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软,使……柔软,江水本窈深而显冷涩,但在习习晨风吹拂之下竟显得柔软,软字很形象地写出晨风轻轻吹送、江水微微波褶的情状,从中亦可见出诗人的早过大通驿的轻快心意。
13
(2)诗题的“过”字在诗句中是如何体现的?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先从时间很快的角度来表现”过”:早雾刚刚消散,朝阳还未升起,没来及等景象展开就离开这个地方了;②再从行舟速度很快的角度来表现”过”:站在船上远远地通过柳树来辨识城市的方位,一霎眼功夫,眼前已经是满山枫树,到了另一处水湾。
14
学 习 目 标
15
1.反复诵读,感受诗的形式美和音乐美。 2.深刻理解两首诗的意象及表现手法,领悟作品的内涵。 3.体会诗人对自由天性的追求,从侧面了解“五四”以来的时代精神。
16
课 前 预 习
18
2.解释词语 (1)彷徨:走来走去,犹疑不决,不知往哪个方向去。 (2)寂寥:书寂静;空旷。 (3)彳亍:走走停停的样子。 (4)凄清:形容清冷;凄凉。 (5)凄婉:哀伤;(声音)悲哀而婉转。 (6)颓圮:坍塌,毁坏。 (7)漫溯:漫,不受拘束,随便。溯:逆着水流的方向走。 (8)斑斓:书灿烂多彩。
19
3.辨析词义 沉淀·积淀 都有“沉积下来”的意思,都可作名词。“沉淀”指沉到溶液底层的难以溶解的物质,比喻凝聚、积累。如:情感需要沉淀,才能写出好诗。“积淀”指所积累沉淀下来的事物(多指文化、知识、经验等)。如:一座好的园林,是民族文化积淀的象征。
22
4.走近作者 戴望舒(1905-1950),笔名有戴梦鸥、江恩、艾昂甫等。浙江杭县(今余杭)人,现代诗人。1925年入上海震旦大学学习法文,开始受到法国象征派的影响。1926年参加共青团。1928年后成为水沫社和其后的《现代》杂志的作者之一,创作现代派诗歌。1929年4月,第一本诗集《我的记忆》出版,其中《雨巷》成为传诵一时的名作,他因此被称为“雨巷诗人”。1932年后留学法国、西班牙。1938年赴香港,主编《星岛日报》副刊。
23
1941年底香港沦陷,被日军以抗日罪名下狱,在狱中保持了民族气节,写下了《狱中题壁》、《我用残损的手掌》、《心愿》、《等待》等诗篇。次年春被营救出狱。抗战胜利后回上海教书,1949年春北上至解放区。新中国成立后,在新闻总署从事编译工作。不久在北京病逝。诗集有《我的记忆》、《望舒草》、《望舒诗稿》和《灾难的岁月》。早期诗歌多写个人的孤寂心境,感伤气息较重,因受西方象征派的影响,意象朦胧、含蓄。后期诗歌表现了热爱祖国、憎恨侵略者的强烈感情和对美好未来的热烈向往,诗风显得明朗、诚挚。
24
徐志摩(1897-1931),笔名云中鹤、南湖。出生于浙江海宁县硖石镇一个富商家庭。现代诗人、散文家。1918年至1922年,先后曾留学美国、英国,学习银行学、政治经济学,获硕士学位。1921年开始写诗。1922年回国,历任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教授。1923年新月社在北京成立,他是主要成员之一。徐志摩的诗、散文以及艺术观,受英国浪漫主义影响较深,注重意境创造与音律和谐。其思想核心是资产阶级个人主义,因而被称作是“浪漫潇洒的资产阶级诗人”。1931年11月19日,他从南京飞往北京,在山东济南开山遇难,年仅35岁。徐志摩一生留有四部诗集,即《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云游集》。《再别康桥》作于1928年11月,收在《猛虎集》中。
25
5.了解背景 《雨巷》产生在1927年夏天,这是中国历史上政治风云激荡的时代。反动派对革命者的血腥屠杀,造成了笼罩全国的白色恐怖。原来热烈响应革命的青年,一下子从火的高潮堕入了夜的深渊。他们中的一部分人,找不到革命的前途。他们在痛苦中陷于彷徨迷惘,他们在失望中渴求着新的希望的出现,在阴霾中盼望飘起绚丽的彩虹。《雨巷》就是一部分进步青年这种心境的反映。
26
《再别康桥》的写作时间和缘起有几种说法。一种说法是,1920年徐志摩远渡重洋,从美国到英国研究文学,在伦敦剑桥大学,他以一个特别生的资格,随意选科听课,度过了一年多真正悠闲自在的日子。据他后来回忆,这是他一生中最幸福的日子。在风景秀丽的康河两岸,他仰卧在有星星黄花点缀的葱绿草坪上,或看书,或看天上的行云。有时到碧波荡漾的康河里划船。他完全陶醉在大自然的怀抱里,临到他要离开伦敦的前夕,在一个美丽的黄昏,他在康桥上漫步,流连忘返,写下了这首诗。
27
另一种说法是,此诗作于徐志摩第三次欧游的归国途中。时间是1928年11月6日,地点是中国海上。7月底的一个夏天,他在英国哲学家罗素家里逗留一夜之后,事先谁也没通知,一个人悄悄来到康桥找他的英国朋友。遗憾的是他所熟悉的英国朋友一个也不在,只有他所熟悉的康桥,在那里静静地等待他,一幕幕过去的生活图景,又重新在他的眼前展现……由于他当时比较忙,又赶着要去会见另一位英国朋友,故未把这次感情的活动记录下来。直到他乘船离开马赛的归国途中,面对汹涌的大海和辽阔的天空,才展纸执笔,记下了这次重返康桥的切身感受。
28
6.开阔视野 (1)现代诗派 这个诗派得名于施蛰存主编的《现代》文学月刊。围绕这个刊物并且创作诗歌风格相似的一群新人,被称为现代诗派。20世纪30年代中期是这个诗派的鼎盛时期。这个诗派并非西方现代派诗歌的简单移入,它实际上是对象征诗派与新月诗派变革性的继承与发展,因而以戴望舒为代表的现代诗派具有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现代诗派的诗艺核心是象征主义。
29
(2)新格律诗派 亦称新月诗派,是活跃于20世纪20~30年代的一个诗歌流派。它发端于胡适、徐志摩等人1923年在北京成立的新月社,形成于闻一多、徐志摩1926年4月在北京《晨报》副刊上创办的《诗镌》。该流派提出了“理性节制情感”的美学原则。其代表人物是闻一多、徐志摩。新格律诗最突出的特征是讲求三美,即:音乐的美(音节);绘画的美(辞藻);建筑的美(节的匀称和句的均齐)
30
课 堂 互 动
31
本课设计两课时 第一课时(讲读《雨巷》) (一)整体把握 第一节,写出诗中的“我”是一位沉醉于感情追求的青年,常常孤身一人彷徨在江南悠长的雨巷,等待着“一个丁香一样结着愁怨的姑娘”。 第二节,诗人用丁香比喻姑娘,这位姑娘是诗人心中朦胧的理想和追求,代表了诗人陷入人生苦闷时,对未来渺茫的憧憬。
32
第三节,诗人在这一节中进一步刻画丁香姑娘的形象,在寂寥的雨巷,“我”期待的姑娘同“我”一样彷徨而又迷茫。
第四节,在“我”的长久的期待中,姑娘终于来了,“她静默地走近”。但“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太息一般的眼光”“像梦一般的凄婉迷茫”,说明这只不过是诗人理想中一个飘忽朦胧的幻想而已。
33
第五、六节,这两节写这位丁香般的姑娘刚在“我”期待的梦幻中出现,走近,旋而又“在雨的哀曲里”梦幻般地消失。
最后一节,跟第一节呼应,写出“我”在“姑娘”消失后继续彷徨追求,表达了诗人追求美好理想的信念是徒劳的,但诗人仍在彷徨中继续追求。
34
(二)自主思悟 1.作者为什么希望逢着一个“结着愁怨”的姑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结着愁怨”的姑娘与诗人一样,有着忧愁,更利于作者借她抒发自己的情感。
35
2.诗歌首节描写了一个怎样的形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诗歌首节描写了一个满怀落寞、惆怅和有一丝微茫希望的抒情主人公“我”的形象。 3.诗的第一节在全诗中有何作用? 答:第一节为全诗创设了低沉、凄婉的感情氛围,定下了全诗的感情基调。
36
4.从“独自”“彷徨”中可以看出“我”怎样的心情?“悠长”“寂寥”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独自”写出了诗人的孤独,“彷徨”写出了诗人在那个时代的迷惘。“悠长,悠长”“寂寥”描写细雨笼罩下的雨巷,营造了一种凄婉、朦胧的抒情氛围,又暗示诗人理想、希望的迷蒙渺茫。
37
5.“丁香”象征着什么?诗人用三个句式一致的句子有什么表达效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写出了“丁香一样的”姑娘美丽的外表、芬芳的气味,象征着诗人理想的美好、高洁。 这一节中诗人用了三个句式一致的句子,整齐有致,读来朗朗上口。增强了全诗的音乐感,加深了诗人对彷徨和幻灭心境的表现力。
38
6.“她飘过/像梦一般的,/像梦一般的凄婉迷茫。”这句诗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如何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本体是“她飘过”的情状,喻体是“梦”。梦的特点是虚无缥缈,似有实无。而这位“丁香姑娘”本来只存在于诗人的幻觉中,使用“梦”喻其情状,十分贴切。
39
(三)深入探究 1.结合诗的最后两节,分析一下本诗的象征意味。 这是一个富于浓重的象征色彩的抒情意境。在这里,诗人把当时的黑暗而沉闷的社会现实暗喻为悠长狭窄而寂寥的“雨巷”。这里没有声音,没有欢乐,没有阳光。而诗人自己,就是在这样的雨巷中彷徨的孤独者。他在孤寂中怀着一个美好希望,希望有一种美好的理想出现在自己面前。诗人笔下的“丁香一样的”姑娘,就是这种美好理想的象征。然而诗人知道,这美好的理想是很难出现的。她和自己一样充满了愁苦和惆怅,而且又是倏忽即逝,像梦一样从身边飘过去了。留下来的,只有诗人自己依然在黑暗的现实中彷徨,和那无法实现的梦一般飘然而逝的希望!
40
2.怎样理解和欣赏《雨巷》中的两个主要意象?
《雨巷》中有两个意象非常美。一是雨巷。梅雨季节,江南的小巷阴沉潮湿,两边是寂静的人家,间或有人匆匆走过。这一意象具有很强的视觉效果,给人丰富的想象空间。我们可以把它“虚化”为一条“追求之路”,怀着渺茫希望的“我”在雨巷里徘徊不前,让人不禁发问,“我”期待着什么?二是丁香。丁香是古典诗词里常见的意象。丁香花常见的有白色、紫色两种,外形单薄细弱,往往用来代表孤高、美丽和忧愁。诗人将这种美赋予“丁香一样的姑娘”,姑娘即丁香,丁香即姑娘。丁香可以象征诗人心中的理想,这种理想是高洁、美丽的。但这种理想即如丁香姑娘一样稍纵即逝,不可把握,给人暂时的安慰,留下的却是永久的怀恋和无限的惆怅。
41
3.《雨巷》一诗中重叠和反复手法的运用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雨巷》这首诗音调和谐,节奏舒缓。全诗七节,每节六行,每行虽然长短不一,有的一句一行,有的一句撑成几行,但诗句的停顿却很有规律.诗句中多处运用重叠和反复的手法,如“在雨中哀怨,/哀怨又彷徨”“像我一样/像我一样地/默默彳亍着”“像梦一般的,/像梦一般的凄婉迷茫”。而首尾两节,除“逢着”换“飘过”外,其他语句完全相同。诗句的重叠反复,构成声音和感情的回环往复,强化了节奏,增强了诗歌的抒情色彩。全诗每节第3、6行押韵,一韵到底,保证了音韵的和谐一致,使诗从头到尾保持了一种鲜明的音乐效果。
42
4.诗中的“丁香姑娘”到底是实写还是虚写?
观点一:此诗不是某些人所说的表达“诗人对革命失败的苦闷与追求”的“政治”化了的诗歌,它就是一首情诗。诗中的“丁香姑娘”即使没有从诗人身边经过,也至少从诗人的幻觉中经过,应该是实指,绝不是什么“理想的象征”。诗人此时已22岁,为爱情写诗,难道不正常吗?
43
观点二:这位姑娘既实又虚。诗人似乎有着满腹的心事,无限的烦忧,但又不愿明说,或者是根本说不出来。诗人似乎在期待什么,追求什么,而期待和追求的目标又显得那样遥远而渺茫。“她”出现了,这或许是在幻觉中,或许是真的,但“她”的出现与逝去是那样的快,一刹那间擦肩而过,消失在前方。诗人只有自怨自艾,自悲自叹。诗中的“姑娘”,我们可以认为,是诗人心中期待已久的美丽、高尚且忧郁的姑娘。
44
【答案】 C(C项都读wǎn。A项分别读:liáo,liǎo,liào,móu;B项分别读:yōu,yōu,yóu,yóu;D项分别读:pǐ,yí,sì,fán。)
45
2.下列词语的字形全对的一项是( ) A.哀怨 磅礴 逶迤 碣石 B.揉碎 招摇 彩红 篱墙 C.太息 揣磨 幽雅 赋予 D.静默 仿徨 沉淀 韵脚 【答案】 A(B项红—虹,C项磨—摩,D项仿—彷)
46
3.对下列修辞手法的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我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借代) B.在雨中哀怨,/哀怨又彷徨(顶真) C.沉淀着彩虹似的梦(比喻) D.撑着油纸伞/像我一样/像我一样地/默默彳亍着(反复) 【答案】 A(应为比喻。)
47
4.对《雨巷》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诗歌描绘了一幅梅雨时节江南小巷的阴沉图景,诗人就在这样的雨巷中孤独地行走,借此构成了一个富有浓重象征色彩的抒情意境。 B.诗歌体现出格律派对于音乐美的追求,采用重叠反复手法,使全诗回荡着一种流畅的节奏和旋律。
48
C.全诗写得朦胧恍惚。“我”似乎怀着满腹心事在期待什么,追求什么,而期待和追求的目标又显得那样遥远而渺茫。
D.这首诗音调和谐,节奏舒缓。虽然诗行长短不一,但诗句的停顿却很有规律。 【答案】 A(《雨巷》不只是实写,也可以把它虚化为一条“追求之路”。)
49
5.下面对《雨巷》中诗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雨中哀怨,/哀怨又彷徨”这两句在舒卷自如、回旋流畅的节奏中惟妙惟肖地传达出姑娘的神态。 B.“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丁香一样的忧愁。”作者用排比的手法把丁香一样的姑娘刻画得非常妩媚,但却带着淡淡的愁,表现了诗人对美好理想的追求而理想又难以实现的惆怅。同时,反复吟咏,也增强了诗歌的音乐美,营造了一种凄凉悲惨的意境。
50
C.悠长、狭窄而又寂寥的“雨巷”,是当时黑暗而沉闷的社会现实的象征。
D.“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独自”点明了诗人内心的孤寂,“彷徨”“悠长”“寂寥”点出了环境的阴郁。 【答案】 B(“凄凉悲惨”不对,应为“空濛幽深”之类。)
51
6.对诗句品析有误的一项是( ) A.整首诗凄清、婉转,而又含意绵绵。 B.整首诗意境深远,让人肝肠寸断。 C.诗人以“雨巷”为题,揭示内心的苦闷、惆怅以及对理想的渴望。 D.诗人大量运用了反复、排比等修辞手法,耐人回味。 【答案】 B(“肝肠寸断”错。)
52
7.下列关于新诗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新诗是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创造和发展起来的一种新诗体。 B.新诗是现代诗歌的主流。 C.新诗创造了许多新样式,《雨巷》和《再别康桥》就有不同的结构样式。 D.新诗不讲究格律,不讲究押韵。 【答案】 D(新诗分为用白话写成的自由诗体和用文言写成的旧体诗。旧体诗讲究严格的格律和押韵,如《沁园春·长沙》,而自由诗体在格律、押韵方面较自由。)
53
阅读下面诗歌,回答8~10题。 九一八 二OO五年九月十八日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中秋节,但也是“九一八”事件的国耻纪念日。 ——题记 可以不在盛唐的马上听风 可以隐忍力量,保持火药黑色的沉默 可以让西伯利亚的寒雪遍撒江南, 不忍那柄东来的刺刀,插在难圆的月上 衣衫挡不住贞洁,贫穷阻碍不了坦克的履带
54
那一块块膏药,无处不是土地的创伤 流血的日子,七十四年的遗恨 在一根纱布上,紧紧缠缚着受伤的心脏 唯有让孩子读书,深记那一篇 东北抗联被数倍的鬼子和豺狼白骨山冈 将成吨的炸药,落在祖国的尊严上 只是有些孩子还读不到书,还是祖辈的模样 今天的月亮圆了,借的是恒星的光芒 花红酒绿的长廊,消磨着无聊的时光 那把现代化和疯狂压进枪膛的鬼子 何时扣动扳机?谁能担保
55
[阅读提示]2005年的中秋节,恰逢“九一八”国耻纪念日,在这家家团圆,人人欢乐的日子里,诗人不忍回顾那段刻骨铭心的日子,但我们又不能不回顾:“那把现代化和疯狂压进枪膛的鬼子/何时扣动扳机?谁能担保”,历史难忘,未来堪忧,我们必须擦亮眼睛,奋发图强,争取立于世界不败之地。
56
8.中秋和“九一八”国难同在一天,多么让人感叹,诗人在感叹的同时也发出了警告,找出这一句,说说你的理解。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那把现代化和疯狂压进枪膛的鬼子/何时扣动扳机?谁能担保。”在合家欢乐团圆的时候,我们也不能忘记了国耻,应该奋发图强,让自己的祖国强大起来,真正成为东方的巨人。(意近即可)
57
9.“衣衫挡不住贞洁,贫穷阻碍不了坦克的履带”说明了怎样的道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说明贫穷落后就会挨打的道理。
58
10.“将成吨的炸药,落在祖国的尊严上/只是有些孩子还读不到书,还是祖辈的模样”,你是怎么理解这句诗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日本侵略者的铁蹄践踏祖国尊严似乎已经成为了历史,也只有在历史书上看到了,但是我们还有的地方像祖辈一样贫穷落后,这一点着实让人担忧。
59
第二课时(讲读《再别康桥》) (一)整体把握 第一节:诗人不愿惊动他心爱的母校,不愿打破这里的宁静与和谐,只想悄悄地与康桥作依依惜别。 第二节:写了岸边柳树倒映在康河里的情景,浸透出诗人无限欢喜和眷恋的感情。夕阳照射下的柳枝,镀上了一层妩媚的金色。那金色的枝条随风轻轻摇摆,影子倒映在水中,像一位美艳的新娘。这波光里的艳影在水中荡漾,也在诗人的心头荡漾。
60
第三节:写了康河的水草。绿油油的水草在柔波中招摇,仿佛在向诗人招手示意。在这仙境般的地方,诗人受到感染,情愿做一条水草,感受康河清波的爱抚。
第四节:写榆阴下的清潭。那榆树浓荫覆盖着的清泉倒映着天上的彩虹,可以想象那五彩斑斓的景色充满了多么醇厚的诗意。 第五节:诗人感情达到了高潮。诗人似乎已经忘记了他要离别康桥而去了。他撑着一杆长篙,泛舟到青草更青处去寻他“彩虹似的梦”。到晚上归来时,水波与星光交相辉映,诗人情不自禁地要“在星辉斑斓里”放声高歌。诗人的快乐到达顶点。
61
第六节:诗人由幻想回到现实。想到今晚要和康桥离别,情绪低落下来,消失了的梦境无法追回,他已不能放歌,只能让悄悄作别离的笙箫,在沉默中体味别离的惆怅。诗境依旧复归和沉浸于寂然。就连青草丛中的夏虫似乎也体会到了离别之情,也为他保持沉默。往日欢愉的康桥,今晚也沉默了,一切的一切都因诗人的离去而沉默了。 第七节:呼应开头。诗人悄悄地走了,“不带走一片云彩”,康桥却在诗人心中,挥之不去。
62
(二)自主思悟 1.开头连用三个“轻轻的”,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连用三个“轻轻的”,实写只身悄悄来到和离开康桥时的情景,同时透露了难分难舍的离情,并且以轻微跳跃的节奏,烘托出了缓步飘然而去的形象,给全诗定下了抒情的基调。
63
2.“云彩”这一意象有何表达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云彩是美丽的,也是虚无缥缈的。作者巧妙地运用这一意象,把读者带进一个如梦如幻、美丽异常而又迷蒙的境界。
64
3.作者为什么将“金柳”比喻成“新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柳枝下垂,随风轻舞,如新娘身着金色的婚纱,娉娉袅袅,艳丽多姿,包含着诗人对母校的挚爱。
65
4.“招摇”一词有何妙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招摇”二字,用了拟人的手法,生动地写出康桥对诗人的欢迎态度。作者认为母校的一草一木对他都有感情,也表达了他对母校全方位的爱。
66
5.作者为什么说是“彩虹似的梦”?蕴含着怎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彩虹似的梦”美丽而朦胧,“虹”和“梦”,奇异的意象,写出了潭水的静美。这里的“梦”是对上节中的“梦”加以引申,是对过去留学生活的真实写照,暗含了对逝去的康桥生活的无限留恋之情。
67
6.为什么诗人不能放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此时的康河,宁静而和谐,诗人不忍搅扰这份美丽。更是因为,一想起离别,诗人的心情立刻沉到谷底。别离的沉重感压得人发不出任何声响,别离的无奈、依恋使他不能放歌。
68
(三)深入探究 1.从“那河畔的金柳”到“寻梦?”这几个诗节描绘了作者重见的康桥风光,满蕴着诗人久别重逢的喜悦,这种喜悦与诗歌惜别的主题是否矛盾? 并不矛盾。康桥的生活给诗人留下了美好的回忆,这次重见,诗人内心的喜悦可想而知。所以他用快乐的笔调描绘了美好的意象。但为什么欢乐的时光总是如此短暂,相见紧接着的便是离别,喜悦之后的失落与感伤更添凄凉。
69
2.如何理解“悄悄是别离的笙箫”这句诗? 这句话,诗人匠心独运,将“悄悄”比作“别离的笙箫”,化静为动,化虚为实,化无形为有形,化无声为有声,具有很好的审美效果。也准确体现了诗人的离愁别绪。 3.“寻梦”有何深义? 这里的“梦”是对过去留学生活的真实写照,“寻梦”暗含了对逝去的康桥生活的无限留恋之情。
70
4.那“青草更青处”是一个什么样的神奇梦幻般的境界?为什么令诗人那么神往?
诗人没有明说,让我们展开想象,同诗人一道去尽情地享受吧。当晚上归来时,天上星光灿烂,水中星火闪烁,连小船儿也载满了一船星辉。波光与星光交相辉映,诗人情不自禁地要“在星辉斑斓里”放声高歌。“向青草更青处漫溯”意即向心灵的更深处追忆,他终于寻回了那“沉淀”在心灵深处的彩虹似的“梦”。
71
5.最后一节诗中的“悄悄”与首节中的“轻轻”有何关系?在表情达意上有何不同?
最后一节中的两个“悄悄”与首节中的“轻轻”照应,而表意略有不同,“轻轻”强调动作的轻盈,“悄悄”状写不忍打破康桥和谐与宁静境界的心情。
72
6.本诗最后一节与开头一节相比有哪些异同?对表情达意有何作用?
相同:语意相似,都表达一种与母校告别的依依不舍、缠绵悱恻的情感。不同:首节“轻轻”,末节“悄悄”;首节“招手”作别西天“云彩”,末节“挥袖”不带走“云彩”。作用:末节表达的依依惜别之情比首节又进了一层,让人惆怅不已。
73
7.《再别康桥》的线索是什么?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全诗以作者离开康桥时的感情起伏为线索,抒发了对康桥依依惜别的深情。本诗开头连用三个“轻轻的”,透露出难分难舍的离情;接着选择了三个最让诗人流连的景物,充分表达了诗人对康桥的永久性依恋;又写诗人不知不觉中进入了梦乡,感情达到了高潮;最后由幻想回到了现实,显得无比依恋和惆怅。
74
8.怎样理解《再别康桥》的画面美、意象美和韵律美?
①画面美。诗人通过联想和想象,运用绚丽的色彩,选用动作性很强的词语,如“招摇”“荡漾”“揉碎”等,描绘了一幅富有动感的康河寻梦图。 ②意象美。诗人告别的对象不是人,而是物,选用“金柳”“青荇”“潭水”“云彩”等意象,展现了康桥的秀丽风光,给人带来了视觉上的美的享受。
75
③韵律美。全诗七节,四行一节,十分整齐;单行和双行错开一格排列,整齐中又有变化;每节押韵,逐节换韵。此外,“轻轻”“悄悄”等叠词的反复运用,也增强了诗歌轻盈的节奏。
诗人将一首离别诗写得如此有情趣和美感,充分表现出对康桥爱的真切和深挚。
76
(四)概括主旨 1.《雨巷》中的“我”是一位沉醉于感情追求的青年,常常孤身一人彷徨在江南悠长的雨巷,等待着一位丁香一样的姑娘——理想。姑娘出现了,但是她的步履、她的颜色,连同她的太息与惆怅,莫不带有可望而不可即——执著追求但又无法把握的意味。诗人借此表达了他追求美好理想的信念却是徒劳的那种孤苦的心情。全诗带有浓厚的象征色彩。
77
2.《再别康桥》全诗以离别康桥时的感情起伏为线索,用虚实相间的手法,描绘了一幅幅流动的画面,勾画了一处处美妙的意境,细致入微地描写了诗人对康桥的爱恋,对往昔生活的怀念,对离别的无可奈何,抒发了对康桥依依惜别的深情。
78
(五)鉴赏艺术 1.技法运用娴熟。 《雨巷》 本诗巧用象征手法,写得既实又虚,朦胧恍惚。“我”在雨巷中独自彷徨,似乎有着满腹的心事、无限的烦忧,但又不愿明说。“我”期待的姑娘出现了,这或许是在幻觉中,或许是真的,但“她”一刹那间便与“我”擦肩而过,消失在前方,“像梦一般的凄婉迷茫”。诗中的“姑娘”,我们可以认为是实指,是诗人心中期待已久的、高洁而忧郁的姑娘,也可以把这位“姑娘”当做诗人心中的理想和追求,代表了诗人陷入人生苦闷时,对未来渺茫的憧憬。
79
《再别康桥》 本诗的写作技巧表现在:第一,本诗构思独具匠心,新颖别致。诗人跳出传统的思维模式,将告别的对象由人转向物,给人以清新飘逸之感。诗人为离别创造了一种特殊的气氛,全诗只着色绘景而不摹声,以“轻轻”“悄悄”“沉默”创造一种寂然无声的意境,但却是“无声胜有声”,体现了诗意美和艺术美。第二,描绘了一幅幅流动、立体的画面,给人以美的享受。
80
2.语言运用恰当,形式优美。 《雨巷》 如“悠长”“寂寥”的雨巷,“默默”“彳亍着”“哀曲”等这些很优美的词语,勾勒出一幅幅动人的画面,向读者展现了雨巷和“丁香一样的”姑娘的朦胧美,更具动态和立体感。此外,在音韵上,韵脚严整,韵律和谐,给读者以音乐上的享受,同时也增强了诗歌的抒情色彩。
81
《再别康桥》 本诗在形式上具有三美:绘画美,音乐美,建筑美。 绘画美,是指诗的语言多选用有色彩的词语。全诗中选用了“金柳”“艳影”“青荇”“彩虹”“青草”等词语,给读者视觉上的想象空间,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康桥的一片深情。全诗共七节,几乎每一节都包含一个可以描绘得出的画面:向西天的云彩轻轻招手作别;河畔的金柳倒映在康河里摇曳多姿;康河水底的水草在招摇着,似乎有话对诗人说……还通过一系列动作描写,如“招手”“招摇”“揉碎”“漫溯”“挥一挥”等描绘出一幅幅流动的画面,给人以立体感。
82
音乐美,指诗歌的音节,读起来朗朗上口、错落有致。具体体现为押韵,音节和谐,节奏感强。本诗首节和末节语意相似,节奏相同,构成回环呼应的结构形式。此外,每节一韵,使人读来感到语调轻缓,韵律和谐。
建筑美,表现为节的匀称和句的整齐。《再别康桥》共七节,每节两句,单行和双行错开一格排列,无论从排列上,还是从字数上看,都整齐划一,给人以美感。
84
【答案】 A(A.盖棺论定:指一个人的是非功过到死后做出结论。B.敝帚自珍:破扫帚,自己当宝贝爱惜,比喻东西虽不好,可是自己珍视。C.风声鹤唳:形容惊慌疑惧。D.叹为观止:指赞美看到的事物好到极点。)
85
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我国首座自主开发、设计、建造的第六代深水半潜式钻井平台,在我国南海海域正式开钻,标志着我国海洋石油工业深水战略迈出了实质性步伐。 B.近年来世界艺术品拍卖价格屡创新高,许多有眼光的国际大商人纷纷购买、收藏有价值的艺术品,希望以这种投资方式实现资产保值和增值。 C.1999~2011年间,我国造林 万公顷,人工林面积位居世界第一,但是土地沙漠化、植被覆盖率和森林病虫害等依然十分严重,令人担忧。
86
D.今年5月在北京举行的大学生文艺汇演,展现了新时代大学生的多才多艺与创造活力,具有民族特色的各类歌舞表现了民族团结和热情奔放。
【答案】 A(B项语序不当,“许多有眼光的国际大商人”改为“国际上许多有眼光的大商人”。C项搭配不当,“植被覆盖率”与“十分严重,令人担忧”不搭配,关联词“但是”使用也不当。D项成分残缺。
87
3.对《再别康桥》中的意象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金柳”在微风里轻轻摇摆,倒映在康河里,是那样婀娜多姿,浸透了诗人无限的欢喜和眷恋的感情。 B.几声浸透着淡淡哀愁的“笙箫”,沉默的“夏虫”,沉默的“康桥”,烘托出一种梦幻般的惆怅气氛。 C.招摇的“青荇”,榆阴下的“潭水”,浸含着诗人对康桥无限的留恋之情,诗人还要到这里继续学习。
88
D.诗人借以寄情的物象有“云彩”“金柳”“青荇”“青草”“星辉”等,这些物象充满色彩感,给读者以视觉上的想象,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康桥的一片深情。
【答案】 C(“诗人还要到这里继续学习”理解错误,抒发的是对康桥的喜爱、留恋之情。)
89
4.对《再别康桥》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全诗以离别康桥时感情起伏为线索,抒发了对康桥依依惜别的深情。 B.这首诗以回环往复的结构形式表达了诗人真挚的感情,创造了深邃的意境。 C.这首诗完全遵循新格律诗派的建筑美、音乐美、绘画美的“三美”主张 D.这首诗意境优美动人,诗人抓住“波光”“新娘”“星辉”等具体而生动的意象,勾勒出无比美丽的康河晚景。 【答案】 D(“新娘”不是诗中的具体意象。)
90
5.对《再别康桥》中诗句含义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第六节诗将“笙箫”和“悄悄”、“夏虫”和“沉默”这些无法调和的事物联系起来,意在表明诗人离情别绪的不可遏制。 B.诗中写柳树倒映在康河中的情景,表达了诗人无限眷恋的情感。
91
C.全诗开头两句中的“走了”和“来”相呼应,与标题中的“再别”暗相扣合。
D.第一节中连用了三个“轻轻的”,表现了诗人对康桥挥之不去的离情。 【答案】 A(“意在表明诗人离情别绪的不可遏制”不对。)
92
6.下列对《再别康桥》的赏析,错误的一项是( )
A.第三节写康河里的水草随微波起伏,仿佛在向诗人点头致意,“招摇”二字写出了康桥对诗人的欢迎态度。 B.全诗思想起伏变化,第一节至第四节低缓,第五、六节高昂,第七节又回到低缓。 C.全诗讲究色彩的运用和搭配,诗的每一节几乎都可看成是一幅色彩鲜明、丰富的图画。 D.此诗节律和谐,结构整齐,给人音乐的波动感和旋律的美感。 【答案】 B(第六节“高昂”不对。)
93
课后强化作业 (点此链接)
94
名 著 博 览
96
《楚辞》作品中,以屈原所作的数量最多,质量最高,他的《离骚》,是楚辞的代表作,后人因此又称《楚辞》这种文体为“骚体”。文学史上常以“风”“骚”并称,风指《诗经》,骚指《楚辞》。南齐沈约在《宋书·谢灵运传论》中,曾用“莫不同祖风骚”一句,以概括汉魏以来诗歌的渊源。鲁迅则认为《楚辞》对后代的影响,“乃甚或在三百篇以上”。
Similar presentati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