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wnload presentation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1
知識領導與知識管理 教研一 楊川賢 MA01F310
2
主要目的 知識領導:創建與引導組織以進行知識管理的環境與文化。 涉及知識的創造、儲存、傳遞與應用的動態歷程 偏重知識管理的能力與作為
3
知識經濟來臨(OECD, 1996) 知識為本經濟:直接建立在知識與資訊的創造、流通與利用的經濟活動上。
有形的土地、資金、勞動等傳統生產要素 無形的知識成為社會發展的核心
4
知識的形態與特性(OECD, 2000) 知識無固定形體 知識具無限利用性 知識具有共享性 知識形態 Know-what Know-why
Know-how Know-who 知識無固定形體 知識具無限利用性 知識具有共享性
5
顯性與隱性知識之比較 顯性知識 隱性知識 客觀的 主觀的 能以文字語言呈現 難以文字語言呈現 屬心智的理性知識 屬經驗、實作知識 連續
智慧 高 顯性知識 隱性知識 客觀的 主觀的 能以文字語言呈現 難以文字語言呈現 屬心智的理性知識 屬經驗、實作知識 連續 (非僅是此時此地) 同步 (強調此時此地) 個人外顯 知識 組織外顯 價值 個人內隱 組織內隱 資訊 資料 低 Wiig(1993)
6
知識管理的定義 Allee(1997) 知識管理即是把組織之隱性知識外顯化,並將知識分享更新與補充的過程。目的在於研究知識如何形成、如何學習整合知識、分享知識、更新知識與系統化應用知識。 Wiig(1993) 知識管理是包括所有可促使組織在既有基礎上產生智慧行為的概念性架構。由三個主要任務構成:(1)探索知識及適切性;(2)發現知識的價值;(3)靈活管理知識。 知識管理 1.調查、分類 2.分析 3.提出、編碼和組織 評估知識的價值和相關活動 1.綜合有關活動 2.處理、使用、操控 3.平衡、分配和自動化 4.實行和監控相關活動 知識管理的基礎、對知識的廣泛理解 創造—發表—使用—轉換
7
知識管理—知識鏈模型 競 爭 力 學習 計劃 知識領導在四項知識管理的輔助活動中居於首位,有助於知識學習環境的建構與組織競爭優式的取得。
知識協調 知識控管 知識衡量 知識 獲取 選擇 產生 內化 外化 輔助活動 學習 計劃 主要活動 Holsapple, C. W.,& Singh, M.(2001) 知識領導在四項知識管理的輔助活動中居於首位,有助於知識學習環境的建構與組織競爭優式的取得。
8
隱性與顯性知識之轉換 隱性知識 組合 隱性知識 顯性知識 顯性知識 外部化 內化 社會化 從隱性知識至顯性知識
集體對話 外部化 組合 創新整合 內化 邊做邊學 互動機制 社會化 隱性知識 從隱性知識至顯性知識 從個人的隱性知識至團體的隱性知識 顯性知識 隱性知識 從分離的顯性知識 至統整的顯性知識 從顯性知識至隱性知識 顯性知識 Nonaka & Takeuchi(1995)
9
知識轉換的結果 轉換的結果即是組織創新,隱性轉至顯性的過程。其過程有五個階段: 分享隱性知識 創造觀念 驗證觀念的適切性 建立原型
彼此分享與獲得經驗 創造觀念 演繹歸納隱性知識 驗證觀念的適切性 過濾與確認 建立原型 產品模型與模式的建立 形成跨層次的知識 擴展組織內部與組之間 Nonaka & Takeuchi(1995)
10
知識螺旋 對話 社會化 外部化 內化 組合 建立 活動範圍 連結 顯性知識 邊做邊學 Nonaka & Takeuchi(1995)
11
學習型組織 經單環路或雙環路學習所產生的經驗,可成為未來解決問題的基礎,藉由再學習的發生,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 經濟:全球化挑戰
社會:終身學習 單環路組織 (適應性組織) 組織內部所執行知單向診斷、監視錯誤與矯正錯誤的機制。針對組織的行動策略如達成規範、目標與績效的組織作偵測與矯正,較適用穩定的組織。 雙環路組織 (生成性組織) 除進行單環路學習,更進一步檢視組織規範、目標與可能存在錯誤,並進一步矯正。結果不只表面的革新,更造成組之深層結構的改變。 再學習 乃是上述兩種學習經驗的轉化與再應用,進而內化成為組織的能力。 經單環路或雙環路學習所產生的經驗,可成為未來解決問題的基礎,藉由再學習的發生,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 Argyris & Schon(1978)
12
學習型組織—第五項修練 精髓 原理 演練 團隊學習 共同願景 系統思考 心智模式 自我超越
13
建立學習型組織的相關策略 學習型組織之策略 組織系統 建立組織願景 組織領導行為 行政運作體系 組織文化再造 學習系統 個人學習 團隊學習
組織學習 學習環境
14
知識領導的定義 吳清山、林天佑 組織領導者能夠提供適切的環境、文化和組織結構,以利於知識的建立、分享和創造。 (2005 )
(2005 ) 組織領導者能夠提供適切的環境、文化和組織結構,以利於知識的建立、分享和創造。 吳清山、賴協志 (2009) 組織領導者能建立一個實施知識管理活動的組織環境,營造具向心力及創意的組織文化及氣氛,形塑組織未來的共同願景,並能傾聽、學習、教導及分享知識,以提升組織競爭力及效能。 課本 領導者建構適切的組織環境與文化,以達成有效進行知識管理的領導行為。
15
知識領導,領導者的影響 內涵 發揮領導影響力 形塑知識文化 測量與評估成效 促進學習與創新 發展知識 行動策略 營造知識型組織環境
處理知識及應用 建置資訊 基礎設施
16
相關知識領導與知識管理量表 知識管理評量表(1995)
用以測量組織的知識分享與管理程度,分為五個向度:1.知識管理程序;2.知識管理領導;3.知識管理文化;4.知識管理科技;5.知識管理測量。 知識管理診斷量表(Bukowitz & Williams, 1999) 一為戰術性過程(取得、使用、學習與貢獻),較重當下的需求與因應;一為策略性過程(評估、建立與維持、去除),不斷評估自身的知識資本。 知識管理檢核表(Sallis & Jones, 2002) 檢核知識管理的工具,包含十個向度:願景及任務、策略、組織文化、智慧資本、學習型組織、領導與管理、團隊與學習社群、分享知識、知識創造、數位精進。 學校組織知識 管理量表 (賴文堅,2002) 運用文獻探討與德懷術方法將知識管理分為:內容要素(顯性知識、隱性知識、知識中心);轉換相關要素(程序、人員與資訊科技);社會環境因素(領導、文化)等八個向度。 領導量表 (吳清山等,2007) 以德懷術、焦點團體座談等方法歸納知識領導模式之內涵,包括七個部分:1.情境分析;2.角色任務;3.促動要素;4.行動策略;5.轉化執行;6.效能;7.反思。
17
知識管理架構圖 領導 分享 創造 組織 組織知識 測量 文化 指認 應用 調適 蒐集 科技
18
相關研究 高義展(2002) 李瑪莉(2002) 王建智(2003) 許瓊潔(2005) 吳修瑋(2007) 林靜怡(2007)
國小教師知識管理、學習型態、專業成長與專業表現關係研究:知識管理程度愈高,專業表現效能愈佳。 李瑪莉(2002) 國小知識管理與教師專業成長關係研究:學校知識管理情形愈高,教師專業成長情形愈佳。 王建智(2003) 國小教師知識管理認知對教師效能的預測作用:以知識取得變項預測力最高。 許瓊潔(2005) 國中教師之知識管理愈佳,其教師效能愈佳。知識管理各層面,以知識的應用對教學效能最具解釋力。 吳修瑋(2007) 北縣國小教師研究:知識管理愈佳,教學效能愈高。 林靜怡(2007) 北縣與北市國小教師知識管理能力與創意教學效能關係:不同知識管理能力之教師,在創意教學效能及各層面有顯著差異。具中高度正相關與高度預測力。 廖釧如(2007) 國小特教教師,研究其知識管理與教學效能:發現教師知識管理愈佳,其教師教學效能愈高。
19
校長知識領導之研究 依據國民小學校長知識領導角色知覺與踐行之調查問卷,希望瞭解國小校長扮演的角色:
⒈最應該扮演的是知識分享者,實際扮演最多者是知識激勵者。 ⒉應扮演之角色與實際扮演角色具落差存 在。 ⒊知識領導之實踐,困境在校內缺乏合作分享氣氛。 吳清山、 賴協志(2007)
20
校長所扮演的角色 提供者 最新穎的知識應成為教材的一部分。 管理者 將不同領域的知識分類管理,以利保存與傳播。 整合者
知識工作者對於不同研究結果進行分析與整合。 創造者 相關專業人員必須扮演創造知識的角色。 啟發者 教育應重視知識的啟發,產生創造性的思維。 分享者 知識社群的開放與分享,讓知識達到其功能與發揚其功能。 秦夢群(2002)
21
校長所扮演的角色 服務者(提供者) 提供成員管理知識的資源與協助。 分析者(管理者) 從事知識的蒐集、分類與組織。 整合者(整合者)
執行單位及人員在知識管理工作的協調與統整。 轉化者 轉化外顯知識並應用於行政與教學工作。 分享者(分享者) 分享自身的內隱與外顯知識,促進對話與分享。 激勵者(啟發者) 激發成員專業知識的學習與發展。 創新者(創造者) 知識的研發,促進學校創新經營。 吳清山、 黃旭鈞、賴協志、高家斌(2007)
22
成功推行四要素 成功推動知識領導 文化:尊重信任、樂於分享 科技:支援知識管理的設施與工具 人力:具備知識管理和資訊處理
評估:衡量知識管理的系統與工具
23
知識領導應具備的知能 信任支持 Drucker, 1999; Horibe, 1999; Kanter, 2000 學習分享 參與決策
專業授權 信任支持 Drucker, 1999; Horibe, 1999; Kanter, 2000
24
參考資料 蔡培村、武文瑛(2004)。領導學。高雄市:麗文文化。 秦夢群(2010)。教育領導理論與應用。台北市:五南。
Similar presentati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