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第九章 迁地保护与动植物园管理 内容提要 本章主要阐述了物种迁地保护的概念、意义、实施原则、理论基础(包括小种群理论、小环境、野性保持),迁地种群的种群管理和放归自然,并介绍了动物园、水族馆、植物园、种子库、基因库的功能、作用及国内外现状,以及自然保护联盟在全球迁地保护方面的协调行动计划。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第九章 迁地保护与动植物园管理 内容提要 本章主要阐述了物种迁地保护的概念、意义、实施原则、理论基础(包括小种群理论、小环境、野性保持),迁地种群的种群管理和放归自然,并介绍了动物园、水族馆、植物园、种子库、基因库的功能、作用及国内外现状,以及自然保护联盟在全球迁地保护方面的协调行动计划。"—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第九章 迁地保护与动植物园管理 内容提要 本章主要阐述了物种迁地保护的概念、意义、实施原则、理论基础(包括小种群理论、小环境、野性保持),迁地种群的种群管理和放归自然,并介绍了动物园、水族馆、植物园、种子库、基因库的功能、作用及国内外现状,以及自然保护联盟在全球迁地保护方面的协调行动计划。

2 第一节 迁地保护的概念及意义 一 迁地保护的概念
一 迁地保护的概念 迁地保护指将濒危动植物迁移到人工环境中或易地实施保护。如在植物园和树木园等处以及对土地、水的使用进行严格的规划、分配和管理(IUCN/UNEP/WWF,1980年)。   就地保护指在原来生境中对濒危动植物实施保护,如建立自然保护区和国家公园等。   离体保护指把濒危物种的遗传资源,如植物的种子、花粉、动物的精液、胚胎以及真菌的菌株等,脱离母体而进行长时期的保存。

3 迁地保护的最终目标是为被保护物种在其原生环境的正常生长提供支持,即建立自然状态下可生存种群,增加濒危物种的种群数量。因此,迁地保护并不是要代替生存地自然状态下的物种,而是通过迁地保护措施,补充被保护的自然种群。 物种的迁地保护与传统的引种驯化的区别?

4 二 迁地保护的意义 讨论题: 迁地保护的优缺点 迁地保护种群具有如下作用: ①在生物学和社会生物学基础研究中作为野生个体的代用材料。
二 迁地保护的意义 迁地保护种群具有如下作用: ①在生物学和社会生物学基础研究中作为野生个体的代用材料。 ②取得管理野生种群的经验。 ③作补充野生种群的后备基因库。 ④为那些野外生境不复存在的物种提供最后的生存机会。 ⑤为在新的生境中创建新的生物群落提供种源。 ⑥提供进行公众保护意识教育的场所。 讨论题: 迁地保护的优缺点

5 第二节 迁地保护的实施原则和理论基础 一 实施迁地保护的原则 1、迁地保护实施的前提条件:
一 实施迁地保护的原则 1、迁地保护实施的前提条件: ① 一般来说,当物种原有生境破碎成斑块状,或者原有生境不复存在; ②当物种的数目下降到极低的水平,个体难以找到配偶; ③ 当物种的生存条件突然变化。 在上述3种情况下,迁地保护成为保存物种的重要手段。

6 利用现代科学技术作为辅助手段,人们在有限的空间内创造濒危动物植物生存的必要条件。通过保证其食物供应,治疗受伤、生病个体、采取节育或人工授精,淘汰某一年龄段个体等措施人工管理种群,使迁地保护种群处于最佳年龄结构。当迁地保护的种群数量上升到一定量时,对人工驯养个体进行野化训练,在适宜的生境中将其放归自然。建立自然状态下可生存种群是迁地保护的最终目标。

7 二  迁地保护的理论基础   通常保存较稀少的遗传基因位点及较多的遗传变异需要较大的迁地种群。濒危物种的遗传学和种群生物学特征决定了迁地保护种群的大小,有些种群需要在很长的时间内维持一个较大的种群,而另一些种群可能仅需要一个较小的核心种群即能达到保护目的。

8 第三节 迁地种群的管理 迁地保护首先遇到的问题是如何获得最初的建群个体,其次才是如何管理迁地种群。直至今天,获取初始的建群个体仍靠运气,靠机会。许多动物园和研究群体靠收购来的个体建立初始迁地种群,对动物的捕获地点不清楚,对建群个体的年龄只有粗略的估计,更不用说其谱系和遗传组成了。 为保持遗传多样性,防止近亲(源)繁殖,在管理迁地种群是要遵循下列原则:①建立种群时最好应有几十只动物作为建群者;②尽快增加目标种群的规模;③建立能够存活并延续所必需的最小种群数量,通常为250~500只动物,在个别情况下更小种群也能保持其种群生存力;④繁殖动物的性别比例尽可能保持在1:1的水平;⑤必须避免近亲繁殖;⑥一旦目标达到可存活并延续的最小种群数量规模,就应努力增大时代隔离时间,从而延缓基因多样性丢失的速度;⑦努力消除非自然选择压力;⑧应在每代增加少量育种无血缘关系的动物。

9 一 繁育方案   在迁地保护初期,应使迁地种群迅速增加,迅速脱离危险期。繁殖配对时,尽可能保存了迁地种群奠基者的基因位点,要充分发挥具有优秀繁殖力和表型特征的个体的繁殖潜力,即使这些个体具有潜在的有害遗传因子,也应保存其遗传变异或生殖潜力。

10   通过种群管理维持一个所需大小的迁地种群,利用遗传模型确保在特定时间内保存一定量的奠基个体遗传变异,这个种群应具有稳定的年龄结构,能不断提供野外个体,随着种群的增长,要不断进行种群,结构和遗传分析,根据更新种群参数修正迁地保护计划。

11 二 放归自然 迁地种群回归自然的条件如下:①自然栖息地的行政管理、科学研究及规划必须达到一定的水平;②栖息地群众的保护意识成熟,已经完全杜绝乱捕滥猎现象;③栖息地的生态食物链能保证;④栖息地必须有一定的地域,适合于回归动物活动,居民不得人为干扰;⑤圈地保护动物进行全部的兽医检查,确保没有携带病原体或寄生虫以及各种疾病;⑥对迁地繁殖的动物进行自我捕食及回归野外的训练。 监测野外释放个体的生存状况是野外释放后的一项日常工作。在野外释放初期,由于突然暴露于野生环境,野外释放个体难以适应。因此必须提供必要的补充食物和避难所,直到野外释放个体不再回来,这样一个释放过程称为软释放。

12 第四节 动物园、水旅馆和植物园 一 动物园和水族馆 中国大陆目前有动物园175个,饲养着10万余只动物,计600余种。大熊猫、黑颈鹤、金丝猴、华南虎、扬子鳄、角羚、黑叶猴等珍稀濒危物种已在动物园繁殖成功。 建设部与中国动物园协会合作,建立了4个大型珍稀濒危动物繁育基地:成都大熊猫(Ailuropoda melanoleuca)繁育研究基地, 广西黑叶猴(Presbytis francoisi)繁殖研究基地, 青海扭角羚(Budorcas sinensis)繁育研究基地,目前养有扭角羚9只;沈阳珍稀鹤类繁育研究基地,在1989~1990年间繁殖成活了37只丹顶鹤(G..japonensis);

13 与动物园相似,水族馆也担负着公众教育和迁地保护的双重使命。在世界各地鱼类灭绝也时有发生。现在人们应用水产养殖技术、观赏鱼类养殖技术等来增加珍稀鱼类的繁殖(如非洲大丽鱼等)有关研究相当活跃。
大型海洋哺乳动物和鱼类都需要较大的水体才能生存,而水族馆仅能提供中等条件的水体,因此如何在较小的封闭水体中保存濒危水生生物是一个迫切问题。

14 二 植物园 目前多数动物园和植物园存在许多问题,如:①个体太少,每一种珍稀濒危物种的数量太少,通常一个物种仅一两只个体,无法形成有生存力的种群,需要不断从野外捕捉个体予以补充;②遗传混杂,在许多动物园、植物园和野生动物园中,不同的亚种,不同的生态型常常混养在一块,使得物种的遗传成分混杂;③人工选择、人工养殖时,有意识和无意识的选择导致迁地个体的形态、行为、生理状态等发生变化,有意识的人工选择如选择驯服的野性弱的个体繁育,无意识的人工选择表现为提供人工食物和提供恒温环境等。在人工环境中生存繁衍的世代愈多,物种变异愈大。

15 第五节 种子库和基因资源库 除了将濒危物种迁地保护或迁入人工生境进行保护外,还可对濒危物种的遗传资源,如植物的种子、动物的精液、胚胎以及真菌的菌株等,进行长时期的保存。 一 种子库 大多数植物种子在冷藏条件下保存相当长时间后仍具有萌芽生长能力,人们利用种子的这一特征在全球建立了50个大型种子库,中国也建立了大型作物种子资源库。最近又在青海省建立了国家作物种子资源库,保存了数万份植物种子。

16 采集种子的原则: 曾提供了采集植物种子的原则,应优先采集那些有灭绝危险的、特有的、孑遗的、能重新回播自然的、有潜在经济价值的种类。采集植物种子应尽量从植物分布区中央选点采集,同一物种应采集5个种群或更多种群中的种子;每个抽样种群中应采集10~15株植物的种子,采集数少于10株时将失去部分等位基因。

17 二 基因资源库(Genome resource bank)
有组织地搜集、储存和利用生物组织,将生物的遗传物质和细胞置于-196℃的液氮环境中长期保存。 低温保存遗传材料是野生生物保护战略的有机部分,当野生种群的遗传多样性由于自然选择、遗传演变而部分丧失时,基因资源库仍为就地保护和迁地种群保存了遗传多样性。野生生物基因资源库为改良家养动物品质和种间杂交提供了野生种源。

18 第六节 保护繁育专家组及其全球性迁地保护计划
保护繁育专家组的目标是组织全球有关迁地保护的人员和资源网络,搜集、分析和散发迁地保护信息;制定全球人工繁育迁地保护方案,建立或保护受威胁物种可生存种群;确定人工繁育迁地保护脊椎动物的优先保护方案,以迁地保护来形成恢复重建濒危脊椎动物种群。 物种存活计划(Species Survival Plan,简称SSP) 濒危物种存活计划既包括迁地种群,也包括野生种群。迁地种群与野生种群在保护计划中同等重要、相互作用,在估计物种的最小可生存种群时,要同时考虑亚种群的数目及每个亚种群中的个体数目,濒危物种存活计划要尽可能利用已有设施,如动物园、珍稀濒危物种繁育中心等,并采纳专家对物种保护的建设,制定详细的管理方案,如配偶选择、繁殖日期、奠基者种群组成和人工调控野生个体的迁徙等等。

19 三 保护评估和管理计划(Conservation Assessment and Management Plan,简称CAMP)
保护评估和管理计划的目标是搜集,提供濒危物种的有关信息,提出濒危物种集约管理的指导原则。 人工繁育和迁地保护是CAMP的一个主要内容,有关人工繁育的建议是根据保护遗传学和种群生物学目标和所需要的种群大小提出的,这些是全球人工繁育行动计划GCAP和区域性人工繁育战略计划的基础。迁地保护措施分为以下4类: 1 建议在保护计划中包括迁地种群。 2 除了建立迁地种群外,应当每间隔一定时间从野生种群向迁地种群补充新的基因,在这一前提下,可能保存一个相对较小的核心种群。 3 在目前情况下,除了公共教育、研究、生产目的之外,不需要进行迁地保护的野生生物和已经有家养种群的野生生物也可算作此类。 4 通过野外考察、数据分析或种群生存力分析等途径来决定物种是否需要迁地保护。 CAMP是一个动态的不断完善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新的信息不断地补充进来,CAMP将继续考察新的物种类群,完善已有的类群。CAMP今后几年将在所有陆生脊椎动物和一些鱼类中全面展开研究工作。

20

21 四 全球人工繁育行动计划 针对目前用于迁地保护的资金有限而必须对全球各个地域进行资金分配和组织保护方案这一问题,CBSG1994提出了全球人工繁育行动计划,此计划包括计划(Global Captive Action Planning)和建议(Global Captive Action Recommendations)两部分。GCAP推荐值得保护的物种或亚种,GCAR则确定为了保存一个健康的迁地种群所需的种群数量,以保证迁地种群成为保护计划管理下异质种群的有机组成部分。

22

23


Download ppt "第九章 迁地保护与动植物园管理 内容提要 本章主要阐述了物种迁地保护的概念、意义、实施原则、理论基础(包括小种群理论、小环境、野性保持),迁地种群的种群管理和放归自然,并介绍了动物园、水族馆、植物园、种子库、基因库的功能、作用及国内外现状,以及自然保护联盟在全球迁地保护方面的协调行动计划。"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