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亚洲国家一流大学建设的国际化道路: 体制改革的视角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亚洲国家一流大学建设的国际化道路: 体制改革的视角"—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亚洲国家一流大学建设的国际化道路: 体制改革的视角
江苏高教学会学术年会•2011 亚洲国家一流大学建设的国际化道路: 体制改革的视角 张红霞 南京大学 教育研究院

2 国际上对中国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反映: 耶鲁大学校长莱文: 学术自由、学校自治、基础研究、批判性思维。 阿特巴赫:
学术自由的环境、公平竞争的机制、为社会服务的办学方向。 大学校长全球峰会: 对卓越性的追求、全球化视野、宽松环境与平和心态。

3 目 录 一、西方高等教育体制的特点与规律 二、亚洲国家和地区的改革历史 1.日本: 2.印度: 3.香港 三、国际化的发展阶段及文化反思
目 录 一、西方高等教育体制的特点与规律 二、亚洲国家和地区的改革历史 1.日本: 2.印度: 3.香港 三、国际化的发展阶段及文化反思 四、几点体制改革建议

4 一、西方高等教育体制的特点与规律 国家主导型 市场主导型 和学术主导型
根据“政府-市场-学术”三方力量的关系,可以将世界各国高等教育体系分为: 国家主导型 市场主导型 和学术主导型

5 政府主导型,苏联是典型。学校的职能、权力和资源由政府指定和分配。俄罗斯已经加速市场化、分类发展。
学术主导型,英国是代表。长期以来,英国政府不直接不介入高等教育管理,而是通过高等教育拨款委员会向高等教育提供经费。80年代后也改变。 政府主导型,苏联是典型。学校的职能、权力和资源由政府指定和分配。俄罗斯已经加速市场化、分类发展。 市场主导型,美国是典型。学科设置、经费来源等都依靠经济市场和院校市场的需求进行规划。

6 马丁·特罗揭示了西方高等教育体制的演变历史:
二战前,规模小,与经济关系不密切。赠地学院法案、洪堡柏林大学完全由国家创建,但仍然属于学术权威主导,因为三种力量并不冲突;发展市场是首要任务。 二战后,凯恩斯经济学理论主张的国家宏观调控引起重视,尤其对著名大学。学校分层、分类开始出现。 60-70年代,新自由自由盛行。大众化,适应市场需要的结构陆续出现,国家权力逐渐让位于市场权力。 “学术主导——政府主导——市场主导”规律 中国处于2-3的过渡时期;缺少“学术主导”阶段。

7 西方发展模式文化基础: 起源于古罗马、发展于资本主义初期启蒙运动中形成的“社会契约”思想(洛克、卢梭);
市场=公平竞争,与民主思想一致;“三方力量”可以公平讨论、及时调整。

8 二、亚洲国家与地区的改革历史 “明治维新”——“和魂洋才”; “洋务运动”——“中体西用”; 19世纪后期分道扬镳、“脱亚入欧”、
1.日本:从“和魂洋才”到“魂才一致” 19世纪早期:“输入型”现代化(早产儿): “明治维新”——“和魂洋才”; “洋务运动”——“中体西用”; 19世纪后期分道扬镳、“脱亚入欧”、 “西学为体、西学为用”。 中日两个《劝学篇》差异。 20世纪初开始“启蒙运动”,但军国主义。

9 《中国地》 《启蒙的艺术》 “愚 昧”

10 70年代后,政府和社会机构发布了一系列“推进国际化”的报告和政策文件。
二战后,美国“教育使团”迫使“脱亚入美”,加快了现代化步伐。新一轮改革开放。 60年代后,学术界、政府、产业界对高等教育改革和“国际化问题”展开大讨论,并取得共识。1966年,日本中央教育审议会首次提出:处于世界政治和经济中的当代日本人,必须面向世界,应对世界的复杂形势,“日本人应成为世界通用的日本人”。 70年代后,政府和社会机构发布了一系列“推进国际化”的报告和政策文件。 90年代后,国际化导致最终的“体制改革”。

11 日本国际化进程与体制改革同步 1974 中央教育审议会:《关于教育、学术、文化的国际交流》,推进国际性启蒙教育和国际理解教育,完善国际交流体系。 1979 经济同友会指出了教育中存在的封闭性、划一性和非国际化问题引起广泛讨论。 1982 文部省颁发《国立或公立大学外国教员任用特别措施法》,明确规定应该在非语言学科任用外国教员。 1984 文部省发布“关于面向21世纪留学生发展政策”报告。 1985 临时教育审议会向内阁提交咨询报告,提出把只为日本人的封闭的教育机构变为培养世界性人才的机构。 1988 文部省公布《发展国际间的理解和合作》报告。 1991 启动对《大学设置基准》的修订,引入的外部评价制度。允许外国留学生用英文撰写学位论文。 1995 大学审议会进一步明确,大学必须培养能够活跃于国际社会的“国际人”。 2000 在文部省主导下成立了“大学评价·学位授予机构”。 2004 国立大学法人化。高等教育的体制改革的冲刺阶段。 2008 文部科学省设立“G30 计划”,即政府资助建设30所世界高水平大学计划。现改为“G13”。

12 2.印度模式:科技与宗教“两种文化” 一百多年的殖民地; 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低于12%;
联邦政府控制“大学拨款委员会”、“国家认证与评估委员会”(并非中介机构); 但科技领域高等教育发达; 大学教授具有很大的学术自由。 怎样解释?

13 “附属制”的高等教育: 印度理工学院以MIT为原型,具有一整套的现代大学制度。 英语为大学和政府机关官方语言,国际交流效率高。
自2006年始允许外资直接投入高等教育,允许外国大学在印度设立校园。 医学、法学领域参照英国传统;工程、管理、农学等效仿美国。 历史、文化与哲学坚持民族主义教育。

14 印度悖论: 这样的模式在现代化早期矛盾小、简便、高效,但缺乏后劲。
“附属制”促进了科技、教育和经济发展,但加大了一流大学里的现代化与校园外的广大民众的宗教文化的距离;而且不会随着现代化的发展而缩小,相反会越来越大。好比在沙漠上建造“暖房”;暖房与外部世界的反差,远大于日本、中国。 这样的模式在现代化早期矛盾小、简便、高效,但缺乏后劲。

15 忽视文化改造的反面典型。教徒占99%;“中世纪世界的大学”。
印度政府开始认识到文化问题。“国家认证与评估委员会”专门开发了一套评估与认证的“价值体系”、教育质量发展“理念”、“七步质量发展观”;还提出了“五大核心价值观”,其中第三条要求学生坚持真理、正义、合作——实际上是补“启蒙运动”一课。 忽视文化改造的反面典型。教徒占99%;“中世纪世界的大学”。

16 3.香港模式:国际标准与儒家传统共生 大学制度、管理方式等全面国际化;实行大学自治和学术自由;社会利益相关者参与管理和决策。 从组织上讲:
香港同为殖民地但与印度不同。儒家传统(相对而言积极进取)/佛教文化。 大学制度、管理方式等全面国际化;实行大学自治和学术自由;社会利益相关者参与管理和决策。 从组织上讲: 政府主管部门:隶属香港布政司的教育统筹局; 政府咨询组织:教育统筹委员会; 中介评价机构:“大学教育资助委员会”和“学术评审局” (日本在2000年才有中介结构)。

17 多元化的高等教育体系——值得大陆借鉴 香港大学(1887年)除了中文系外,其他院系全部用英文授课。港大教师中,99%的人有国外学习经历,外籍教师占40%~50%。(传统英国模式) 香港中文大(1963年)。新亚书院(1949年)、崇基学院(1951年)、联合书院(1956年)、逸夫书院(1986年)。四所书院各具特点,如新亚书院侧重中国文化,而逸夫书院则注重高科技领域。(中西合璧模式) 香港科技大(1991年)。现职教师35%是从外国留学返回的香港人,25%是到过国外留学的内地人,12%是到过国外留学的台湾人,28%为外籍教师。(现代美国模式)

18 三、国际化发展阶段与文化反思 1.国际化的三个阶段 香港模式说明儒家文化与国际标准可以共生;正常的现代化过程:
(1)体用两分阶段。文化剧烈冲突,甚至流血牺牲。大学和整个社会都是封建政府的附庸,市场经济不发达,因此改革派不占优势。明治维新、洋务运动、戊戌变法、五四运动、科玄之争、文化大革命。政府主导、营造暖房(“两弹一星”等工程)。 日本二战结束前。 中国文革结束前。 印度不进行文化改造,不同的体系。

19 日本二战后——2000年前。 中国文革后——今天;
(2)体用貌合神离阶段。经济发展,国力较强,改革派略占优势;一方面舆论倡导现代化、国际化制度建设,如政府放权、学术自由;另一方面政府积习于控制资源造暖房,学校则缺乏自治能力,形成了表面繁荣而背后矛盾丛生的局面。 日本二战后——2000年前。 中国文革后——今天;

20 日本的今天。 我国的2030?(日本用了约60年时间)。
(3)体用一致阶段。经济稳健发展,国力较强,经济结构趋于合理,整个国家政治体制和高等教育体制达到国际化水平,“大学—政府--市场”各负其责、相互支持(体用一致并不等于全盘西化)。 日本的今天。 我国的2030?(日本用了约60年时间)。

21 2.对中国一流大学文化改造的几点看法 亚洲历史说明:
第一,先有国际化,才有体制改革的成功;先有国际化的体制,才有世界一流大学。这一点必须在政府、大学、乃至全社会达成共识。 第二,国际化的最后阶段是体制上的国际化,而不是学生交流、教师合作等。 第三,体制改革的基础是文化改造;我们没有经过现代意义上的学术主导型阶段。要学术启蒙;以文科改革为突破口(蔡元培)。

22 赵老嘎:“该懂的你都不懂;不该懂的你都懂。”
中西方教育哲学比较 学而优 则仕 经史子集 等级社会 学生成长 民主社会 科学 赵老嘎:“该懂的你都不懂;不该懂的你都懂。”

23 中西方高等教育哲学比较 市场 大学 政府 党委 市场 大学 政府

24 四、几点体制改革建议 理顺党政关系。 党委行使董事会的职能(周川)。 2. 建立外部评价和绩效拨款制度。 清理“项目拨款制度”。
3.人事管理体制与国际接轨。 增加人事制度的流动性,加快教师队伍的国际化。

25 4. 改革现行的学科建设体制。 改变用行政管理的方式(控制资源分配)来管理学科发展; 以研究问题而不是以分类目录来组织研究团队; 学术研究与社会服务结合。 5. 调整院系组织。 误认为通过压缩专业数量就能够促进跨学科活动; 调整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关系、本科专业与研究生专业的关系。

26 谢谢!


Download ppt "亚洲国家一流大学建设的国际化道路: 体制改革的视角"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