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wnload presentation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1
人工心臟的分類:按用途分類有左心室輔助循環、右心室輔助循環及雙心室輔助循環和全人工心臟。
08-疾病 跳動罷工:認識人工替代心臟 人工心臟的分類:按用途分類有左心室輔助循環、右心室輔助循環及雙心室輔助循環和全人工心臟。
2
認識人工替代心臟
3
認識人工替代心臟
4
心臟位置及結構 心臟的位置: 胸腔縱隔內,外有心包,2/3位於正中矢狀面左側,1/3位於正中矢狀面右側(中央偏左)。
前方面對胸骨和2~6肋軟骨,後方平對5~8胸椎。
5
心臟位置及結構
6
心臟位置及結構 心臟外形 倒置的圓錐體,接近於人拳頭大小 一尖:心尖 一底:心底 兩面:胸肋面、膈面 三緣:心左緣、心右緣、心下緣
四溝:冠狀溝、前、後室間溝、後房間 一尖:心尖
7
心臟位置及結構 一底:心底(左心房為主,朝向右後方) 心底
8
心臟位置及結構 胸肋面 膈面 兩面:胸肋面(前上)、膈面(後下)
9
心臟位置及結構 三緣: 心左緣、心右緣、心下緣 心右緣 心左緣 心下緣
10
心臟位置及結構 後房間溝 冠狀溝 冠狀溝 前室間溝 後室間溝 心尖切跡 心尖切跡 四溝:冠狀溝、前、後室間溝、後房間溝
11
心臟位置及結構 心房室腔結構
12
心臟位置及結構 心房室腔結構 主動脈 左心房 肺動脈 上腔靜脈 二尖瓣 右心房 左心室 右心室 三尖瓣 下腔靜脈
13
心臟位置及結構
14
心臟血管疾病 心血管疾病現況: 全球疾病負擔:心血管疾病發生僅次於傳染病、憂鬱症等 已開發國家:心血管疾病經常在死亡原因中名列前茅
台灣十大死因中大部分為心血管疾病 注意:所有篩檢均配合早期治療!
15
心臟血管疾病 美國預防醫學特別委員會的建議: 須篩檢的疾病: 無症狀篩檢的疾病: 高血脂、高血壓
無症狀冠心症(休息狀態心電圖、門診心電圖、運動心電圖) 無症狀頸動脈狹窄(理學檢查或超音波)、無症狀末稍動脈疾病 無症狀主動脈瘤(腹部處診或超音波)
16
心臟血管疾病 代謝性疾病的建議: 須篩檢的疾病: 無症狀篩檢的疾病: 肥胖症 孕婦和高危險嬰兒缺鐵性貧血 血中鉛濃度 糖尿病、妊娠糖尿病
甲狀腺疾病(先天甲狀腺低下除外) 孕婦以外無症狀缺鐵性貧血
17
心臟血管疾病 非必要篩檢的特殊考慮 無症狀冠心症(心電圖或運動心電圖): 具有多重冠心症危險因子的高危險無症狀病人。
特定職業:飛行員、卡車司機等。運動心電圖為佳。 無症狀頸動脈狹窄(理學檢查或超音波): 高危險病人(60歲以上患有血管疾病高危險者)、可手術者。 無症狀末稍動脈疾病: 應注意50歲以上、吸菸、糖尿病患者之臨床症狀。 無症狀主動脈瘤(腹部處診或超音波): 男性60歲以上,有血管疾病、腹部主動脈瘤家族史、吸菸者可篩檢。
18
心臟血管疾病
19
心臟血管疾病 Risk factors of CAD Hypertension(高血壓) Smoking(吸煙) BMI >= 30
Inactivity(無活動) Dyslipidemia(血脂異常) Diabetes mellitus(糖尿病) GFR < 60 ml / min Age male>= 55yr/female>=65yr (年齡) Family history of early onset CVD M55/F65yr(早發性心血管疾病的家族病史)
20
心臟血管疾病
21
心臟血管疾病 美國預防醫學特別委員會建議 所有35-65歲男性和45-65歲女性應週期性測量血中膽固醇濃度(乙類建議)。
新建議無年齡上限→加包含所有血脂異常並對有冠心症危險因子者加以治療→改為甲類/男20-35與女20-45歲有冠心症危險因子者為乙類 無足夠證據支持或反對65歲以上無症狀老人篩檢, 需因人而異(丙類建議)。有冠心症危險因子的老人(吸菸、高血壓、糖尿病)則應篩檢。
22
心臟血管疾病 美國預防醫學特別委員會建議 75歲以上老人血清膽固醇濃度不再是一個好的冠心症預測因子。
新建議對男20-35/女20-45無冠心症危險因子者不建議篩檢→丙類 高危險包括糖尿病→家族史男性50歲以前女性60歲以前冠心症→家族性血脂過高多重冠心症危險因子;如吸煙、高血壓等 新建議血脂異常包含TC和HDLC→乙類 TG無證據→I類
23
心臟血管疾病 美國預防醫學特別委員會建議 無足夠證據支持或反對兒童、青少年、年輕成人的否應篩檢(丙類建議)。
有一等親高膽固醇、早發性冠心症(男性50歲以前,女性60歲以前)家族史,或有冠心症主要危險因子的青少年和年輕成人,則建議篩檢,並做生活形態介入。 也有證據考慮成本效益和危害後,反對兒童篩檢。
24
心臟血管疾病 美國預防醫學特別委員會建議 21歲以上應週期性量血壓(甲類建議)。最適當間隔並無定論。
目前專家意見:舒張壓85mmHg,收縮壓140 mmHg以下者二年一次,舒張壓85-89 mmHg者一年一次。必須以標準步驟測量。 一次血壓升高不應診斷高血壓,三次測量中有一次以上升高才可確診。平均血壓高於收縮壓140mmHg和/或舒張壓90mmHg(含)以上。
25
心臟血管疾病 美國預防醫學特別委員會建議 所有的人都應週期性測量身高體重(乙類建議)。
在成人可使用BMI或理想體重表,並參考身體健康狀況,以及腰臀比。 在青少年BMI超過該年齡、性別的85百分位即算肥胖。 兒童和嬰兒應使用性別身高體重生長曲線圖,或符合身高的平均體重(average weight for height)表。
26
心臟血管疾病 美國預防醫學特別委員會建議 測量的週期無定論。 尚無證據支持或反對將腰臀比列為篩檢肥胖的項目。
所有的人都應接受身體活動和健康飲食的諮詢與教育。 台灣的理想體重和BMI、腰臀比、生長曲線等均應視本土相關慢性病危險性而定。
27
心臟血管疾病
28
心臟血管疾病 篩檢週期及其他項目 膽固醇上升時期應開始篩檢,例如中年男性、停經前後女性、體重增加時等。
有專家建議5年篩檢一次,低危險群(過去膽固醇在正常範圍者)可更久。 無證據支持或反對其他血脂肪如高密度膽固醇、三酸甘油脂的篩檢(丙類建議)。 冠心症高危險群(中年,高膽固醇、具有多重非血脂危險因子)應測量HDL-C(lipid profile:T-CHO、LDL-C、HDL-C、TG)。
29
心臟血管疾病 其他群體的建議 兒童和青少年應利用就診時量血壓以早期發現續發性高血壓(乙類建議),此篩檢對本態性高血壓的早期發現並無幫助。要以標準步驟及適合該年齡的工具測量。診斷依據分開三次測量結果,並依照年齡、性別血壓標準作診斷。 所有兒童和成人都應接受身體活動和健康飲食的教育以初級預防高血壓。 孕婦血壓測量見婦幼衛生篩檢。
30
心臟血管疾病
31
心臟血管疾病
32
心臟血管疾病 高膽固醇治療 應基於至少二次膽固醇測量,以及個別危險性,包括年齡(男性45歲,女性55歲,血脂蛋白分析結果、其他冠心症危險因子及其嚴重度)。 初期治療應由減少脂肪攝取(特別是飽和性脂肪)及肥胖者減重開始。 藥物治療在高危險者(中年男性、停經後女性膽固醇高者,或有多重冠心症危險因子)符合成本效益。
33
心臟血管疾病 高膽固醇治療 65歲以上無症狀老人藥物治療的危險和利益尚未證實。
停經後女性患有高膽固醇者,賀爾蒙補充可降低LDL-C,升高HDL-C,減低冠心症危險。 治療前應充分告知病人潛在的利益、危險和成本。 治療目標: 回到正常 糖尿病人與冠心症危險因子者採取更嚴格標準
34
心臟血管疾病 高血脂藥物治療 膽酸結合樹脂bile acid sequestrant resin
纖維鹽酸衍生物fibric acid derivatives 菸鹼酸 nicotinic acid HMG-CoA reductase(statins) 所有成人、青少年和2歲以上兒童,包括膽固醇正常者,應接受有關脂肪和飽和脂肪攝取,以及其他減少冠心症危險的週期性諮詢教育, 台灣的血脂肪篩檢項目和週期應視心血管和腦血管疾病危險性而定。
35
心臟血管疾病 高血壓 成人:早期發現和治療本態性高血壓(essential hypertension),保護標的器官(target organs)。 兒童:早期發現和治療續發性高血壓,發現本態性高血壓的高危險群以早期改變生活形態。 分類 收縮壓mmHg 舒張壓mmHg 正常 <120 <80 高血壓前症 80-89 高血壓 第一期(輕度) 90-99 第二期(中度) >=160 >=100
36
心臟血管疾病
37
心臟血管疾病 高血壓治療 確診後應接受有關身體活動、減重、鹽分、酒精攝取的諮詢和衛教,並應蒐集其他心血管疾病危險因子如膽固醇過高、抽菸,並接受適當介入加以改變。 藥物治療應考慮血壓、年齡、心血管疾病危險因子(如膽固醇過高、抽菸)、合併症(糖尿病、末稍動脈疾病、標的器官受損如左心室肥大、肌酸酐上升)。藥物使用應符合最近之指引,並注意服藥遵從性。
38
心臟血管疾病 高血壓治療 A:angiotensin converting enzyme inhibitors (ACEI) / Angiotensin receptor blockers (ARB) 血管張力素阻斷劑 Small a:alpha-blockers 甲型交感神經阻斷劑 B:beta-blockers 乙型交感神經阻斷劑 C:calcium channel blockades 鈣離子通道阻斷劑 D: diuretics 利尿劑
39
心臟血管疾病 Target organ damage(器官損害)
Heart:LVH (left ventricular hypertrophy)、angina、CHF (congested heart failure) Brain:TIA (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s)/stroke Kidney Peripheral artery disease Retinopathy
40
心臟血管疾病 研究證據意義: 大型臨床試驗的結果:早期發現配合早期降壓治療的效果(effectiveness)
惡性高血壓:效果最佳→五年存活率0%上升至75%。 第一期輕度(舒張壓90-99 mmHg)和第二期中度(舒張壓 mmHg)高血壓:降低17-20%死因死亡率(含與高血壓無相關者) 老年人的高血壓:降低12%死因、36%中風、25%冠心症死亡率,及中風和冠心症罹病率。
41
心臟血管疾病 研究證據意義: 統合分析meta-analysis降低50%中風死亡率。
藥物治療與非藥物治療:藥物治療效果較佳,但要注意服藥遵從性(compliance) 兒童高血壓篩檢:早期發現本態性高血壓的高危險群,改變飲食運動型態,以及續發性高血壓(通常可用特定方法治癒) 高血壓篩檢和治療的不良作用:無特定報告,各種藥物的不良作用不一。
42
心臟血管疾病 肥胖症 肥胖的危險見初級預防講義。 早期發現配合介入治療 包括減重、減低腰臀比證明可改善高血壓、糖尿病、高血脂等疾病。
43
心臟血管疾病 糖尿病、妊娠糖尿病 可對第2型(type 2),過去稱非胰島素依賴型糖尿病(non-insulin dependent diabetes mellitus, NIDDM)高危險群進行篩檢: 肥胖男性、40歲以上女性、強家族史、特殊族群,測空腹血糖,週期由醫師決定。 也有學者基於血管病變會在無症狀其發生而建議應篩檢type 2 DM (NIDDM)。
44
心臟血管疾病 糖尿病、妊娠糖尿病 正常血糖:少於空腹120mg/dL 正常血糖:飯後二小時200 mg /dL 糖尿病的診斷:
口服耐糖測驗
45
心臟血管疾病 糖尿病、妊娠糖尿病 口服耐糖測驗2小時後血糖 因條件不同會有矛盾現象 <140 mg/dL:正常
mg/dL:耐糖不良症(impaired glucose tolerance, IGT) 200 mg /dL :糖尿病 因條件不同會有矛盾現象 耐糖不良但空腹血糖正常 空腹血糖高但耐糖測驗正常
46
心臟血管疾病 糖尿病高危險群應接受無症狀篩檢者: 45歲以上,正常者每3年複檢一次。 肥胖→體重120% IBW,BMI27(台灣)。
一等親有糖尿病。 曾患妊娠糖尿或分娩嬰兒大於4000公克(9磅)。 高血壓(140/90mmHg)。 HDL-C小於35mg/dL及TG大於250mg/dL。 前次發現IGT和/或IFG者。
47
心臟血管疾病 糖尿病高危險群應接受無症狀篩檢者:
亦可對妊娠糖尿病(gestational diabetes mellitus, GDM)高危險群進行篩檢以避免巨嬰症:母親肥胖、高齡、糖尿病家族史、過去巨嬰症、胎兒畸形、胎兒死亡病史。 篩檢用1小時50g葡萄糖耐糖測驗,確診用3小時100g葡萄糖耐糖測驗。 胰島素依賴型或第一型糖尿病(insulin dependent diabetes mellitus, IDDM, type 1 diabetes)之免疫標記不應篩檢(丁類建議)。
48
心臟血管疾病 妊娠糖尿病(gestational diabetes mellitus, GDM): 懷孕時才第一次發現有糖尿病 篩檢:
懷孕24-28週 不空腹,50g glucose,1 hour > 140 mg /dL 確診: 前三天每天至少吃150公克的醣類,空腹8-12小時,100g glucose 標準:0hr—1hr—2hr—3hr >95—180—155—140 mg/dL
49
心臟血管疾病
50
人工心臟技術發展史 心臟是人體的重要器官,心臟疾病是危害人類健康的重大疾病之一。
目前世界上需要接受心臟移植手術的病人越來越多,但是全世界每年捐獻出來的可供移植的心臟還不到2000個,許多患者因此而失去了生存機會。 為了挽救生命,科學家一直在努力研製可代替心臟功能的人造心臟。
51
人工心臟技術發展 2001年7月2日美國科學家為一名心臟病患者植入世界上第一顆可以完全代替心室功能並能完整植入體內的人造心臟,儘管這名患者在手術兩天后狀況惡化,出現腎衰竭、糖尿病和心臟病發作等症狀,但手術仍被認為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人工心臟技術中的一大飛躍。
52
人工心臟技術發展 1.初次的嘗試 1982年美國猶他大學醫學中心的威廉·德夫裏斯博士領導的一個手術小組,給一名叫克拉克的心臟病患者植入一顆名叫賈維克的人類第一個人造心臟,開創了人造心臟移植的先河震驚了世界。 這顆人造心臟是由猶他醫療小組成員羅伯特·賈維克設計的。它通過兩條2米長的軟管連到體外的一部機器上,壓縮空氣維持著這顆人造心臟的跳動。
53
人工心臟技術發展 1.初次的嘗試 克拉克在手術後不久就能夠站起來走幾步路,自己吃東西。這顆塑膠心臟在他的胸腔裏跳動了將近1300萬次,維持了112天的生命。 後來又陸續給另外4名病人移植賈維克人造心臟,但其中活的最長的患者只存活了620天。從此人造心臟的移植處於了停滯階段。美國在1984年規定只能用賈維克人造心臟作為過渡,使垂死病人延長生命,等待移植人心。
54
人工心臟技術發展 2.艱難的前進 1991年1月美國亞利桑那大學醫學中心和猶他大學美德福特研究基金會聯合成立了卡迪奧威斯特公司,在賈維克人造心臟的基礎上推出了卡迪奧威斯特人造心臟。 1993年1月11日亞利桑那大學醫學中心為一名46歲的婦女移植了第一顆卡迪奧威斯特人造心臟作為等待真正心臟的過渡手段。一、兩個月後人造心臟取出,醫生給她移植了人心。
55
人工心臟技術發展 2.艱難的前進 1993年8月11日加拿大渥太華心臟研究所宣佈他們研製成功了第一顆永久性的人造心臟。
該人造心臟不同於“賈維克”的機械心臟,它能植入人體體內,並維持病人一生的生命。
56
人工心臟技術發展 3.首例永久性人造心臟移植 1995年10月23日一位64歲的英國退休電影製片人成為世界上第一位接受永久性電動人造心臟的人。 此次手術是英國牛津約翰·拉德克裏夫醫院的史蒂夫·韋斯塔比醫生主持實施的。 植入的永久性電動人造心臟的設計者是美國德克薩斯心臟研究所,製造者是美國熱動力心臟系統公司。
57
人工心臟技術發展 4.全植入型人造心臟 全植入型人造心臟只有拇指大小,可植入人的心臟內,並能根據人體的活動情況自動調節泵的壓力和速度。
全植入型人造心臟通過無線電波從體外的電池組中獲得能量,省卻了導線,即安全又方便。 1998年底美國德克薩斯州著名的外科醫生邁克爾·德巴凱和美國宇航局的科學家們共同研製成功一種只有三號電池那麼大的全植入式人造心臟。
58
人工心臟技術發展 4.全植入型人造心臟 全植入型人造心臟可以植入患者的胸腔內,每分鐘轉動1000次,幫助因病症而喪失部分功能的心臟把血液輸送到身體的其餘部分。 此次人造心臟植入手術,植入的就是世界上首顆可以完全代替心臟功能並能完整植入體內的人造心臟。
Similar presentati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