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公民與社會 第一冊5~8課 彰化高中 2010.7.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公民與社會 第一冊5~8課 彰化高中 2010.7."—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公民與社會 第一冊5~8課 彰化高中 2010.7

2 單元一:心理、社會與文化 公共性與社會生活 社會團體與結社 發現文化 多元文化

3 五、公共性與社會生活 公共的概念 現代社區的意義與類型 現代社區營造 志願服務

4 公共(the public) 的概念 1.古希臘城邦的政治生活 ˙平等:公民身分彼此平等
˙自由:任何事情都透過言語與說服來決定,而非用武力威脅利誘 2.公共領域(public sphere):哈伯瑪斯(Jürgen Habermas) ˙論壇(forum):一個供公眾辯論的開放性空間 ˙理性溝通: (透過語言、非武力、權力威脅之下的產物)

5 公共性 ~江宜樺 平等 自由 理性 民主 存在共同關心的議題 願意瞭解他人的想法 以語言進行互動 接受較佳論證的效力

6 公共性的三個指標 1.社會信任:即「社會資本」(social capital) 2.文化資產 3.公民社會(civil society)

7 公民社會 (civil society) ˙特徵:理性、自利、自由主義、個人主義、依照契約而運作--法治 ˙作用:監督政府行政,促進立法
˙重要性:實現社會自治、人民做主,彌補國家力量不足 ˙型態:獨立自主的個人、團體NGO、NPO ˙運作方式:參與式民主(participatory democracy)、審議式民主(deliberative democracy)

8 社區總體營造 ˙源起 : 二戰後,聯合國為解決『資本主義』發展後,冷漠疏離、貧富懸殊的社會問題 ˙意義:
社區:凝聚「社區意識」所發揮出來的社會力 總體:全面性、大家一起來的參與 營造:刻意經營、創造(軟體、硬體〉

9 六、社會團體與結社 社會團體 志願結社

10 社會團體 1.重要分類方式 ˙正式團體(formal group) 非正式團體(informal group) 團體、組織--人群分類的一種
˙初級團體(primary group 〉 次級團體(secondary group) ˙志願團體(voluntary group) 非志願團體(involuntary group) ˙正式團體(formal group) 非正式團體(informal group)

11 社會團體 2.科層制bureaucracy-重要的正式團體類型 科層制是現代社會的一種特徵 -原意:指官僚組織(繁文縟節,負面)
-正面意涵-理性、謹慎、精確、有效的行政模式 -特徵:如右圖 -韋伯(Max Weber, ) 科層制是現代社會的一種特徵 鐵的牢籠:缺失--形式主義 △圖 科層組織

12 3.依《人民團體法》的分類方式 社會團體 職業團體:(登記制) 目的:以協調同業關係,增進共同利益,促進社會經濟建設為目的
如:電信工會、醫師公會 目的:以協調同業關係,增進共同利益,促進社會經濟建設為目的 社會團體:(登記制) 如:慈濟功德會、消費者文教基金會...NPO、NGO 目的:以推展公益為目的 政治團體:(報備制) 目的:以促進國民政治參與,協助形成民主政治意志為目的(推薦候選人參加公職人員選舉 人民團體 職業團體 政治團體 社會團體 人團法中的團體分類

13 20世紀人類社會「結社革命」(association revolution)現象
4. 非營利組織NPO、非政府組織NGO 20世紀人類社會「結社革命」(association revolution)現象 1.福利國家的危機 2.發展中國家的危機 3.社會主義國家的危機 3.全球環境生態的危機 這些危機弱化了國家-這種正式組織的力量,使NGO、NPO出現,形成政府、企業、非營利組織鼎足而三的新結構

14 NPO、NGO 意義:具備法人資格(需要登記成正式團體),以推展公益為使命(即人團法中的社會團體),不以營利分配為目的的組織(志願團體)
1900 1960 2000 100 200 300 400 500 1000 3000 4000 5000 →時間 數量↑ △圖 國家與政府間國際組織 國際性非政府國際組織 NPO、NGO 意義:具備法人資格(需要登記成正式團體),以推展公益為使命(即人團法中的社會團體),不以營利分配為目的的組織(志願團體) 經費: ☆強調「不來自政府、大企業補助」 1.民間小額捐款 2.自經營事業的收入(如醫院,只是此事業盈餘不會分紅給股東和利益相關人,而是轉回組織的公益事業,如醫療設備的改善)

15 結社 --民主社會的指標 自由結社:民主國家的憲法,保障人民有結成社會團體的權利、也有不加入或脫離社會團體的自由
人民團結,對於獨裁、專制的統治者會形成一種威脅,所以極權國家經常不能容忍人民自發性結社的行為

16 七、發現文化 文化現象 文化活動 生活與文化 主流文化與次文化

17 文化現象 人類和黑猩猩的DNA只有2﹪差異,在700萬年前是同一家,但是今日人類已經布滿地球,稱霸世界,而黑猩猩卻仍然生活在非洲剛果盆地的叢林中。為什麼差異那麼大? 答案就是「文化」 ※若無社會,則沒有任何一種文化可以存在;但是同樣的,沒有文化,則沒有任何一個社會可以成立 紀登斯Giddens

18 文化 的特性 1.歧異性: 印度教—不吃牛肉;伊斯蘭教—不吃豬肉 ˙文化相對論(cultural relativism) ˙文明進化論:
西歐文明 亞洲文明 非洲文明 進步→ ←落後 △ 文明(直線)進化論 1.歧異性: 印度教—不吃牛肉;伊斯蘭教—不吃豬肉 ˙文化相對論(cultural relativism) ˙文明進化論: 2.普遍性(universals) 歧異的文化卻存在著一些共同特徵。例如任何人群社會都有語言、家庭、宗教儀式、亂倫禁忌... 3.累積性:亞里斯多德的演化模型--由簡單到複雜,由低等到高等 4.約制性:人類創造文化後,文化似乎有了自己的生命,人類生活在其中,反而受其約束、影響

19 文化現象與活動 2.*慣行(habitus) 1.價值(value) 3.符號(symbol) 4.規範(norm)
5.語言(language)(包括文字) 語言的「巴別」現象:人類以驚人的速度製造出彼此不懂的語言 語言是族群認同的首要「信物」 6.儀式(ceremony)

20 蘇珊大嬸美慣習 張小虹 2009/7/25 中時 當前的社會學研究之中,有一個流行的術語叫「慣習」(habitus),它指的是一套無意識的內化過程,能將家庭養成、教育系統、社會結構的影響,轉化為個人的稟性,並具體展現在其生活方式與鑑賞品味之中。所以,「生活習慣」難改卻可以改,像晚睡晚起,但是「生存慣習」卻極難變更,像說話的口音。但在當前各種火紅的「搶救時尚大作戰」、「搶救貧窮大作戰」中,帶有深厚階級與地域差異的「慣習」,乃首當其衝成為資本主義市場必須積極改造的作戰目標。

21 蘇珊大嬸美慣習 英國版星光大道捧紅的「蘇珊大嬸」,當是這一波結合選秀、搶救節目與真人實境之大成者。來自蘇格蘭鄉下的蘇珊鮑伊,以其水桶腰、大餅臉、雙下巴、鳥窩頭的「鄉巴佬」造型(相對於中產階級的時尚標準),在螢光幕前,一「鳴」驚人,成為今年上半年唯一能打敗美國超人氣「歐巴馬」的英國「歐巴桑」。君不見媒體爭相炒作「蘇珊大嬸」參賽影片在Youtube的點擊率已破億,乃為歐巴馬就職典禮影片點擊率的五倍

22 蘇珊大嬸美慣習 於是「其貌不揚」的蘇珊大嬸成了家喻戶曉大明星,而在此「一夕成名」的小人物傳奇中,她在穿著打扮上的「變身」自是媒體追逐報導重點之一。暴紅後的蘇珊,染髮修眉上新妝,就連複賽與決賽時的穿著也名牌化、品味化。於是有人說,蘇珊鮑伊在決賽中屈居第二,乃是因其修飾過度的穿著打扮,大大降低「美聲/醜身」之間的對比張力而落敗。

23 蘇珊大嬸美慣習 但若就其節目市場利基的操作而言,「蘇珊大嬸」不是敗給了這屆冠軍的街舞團體,而是敗給了上屆冠軍的保羅.帕茲。小人物出頭天的「男性版」已在保羅帕茲的案例中,被操作得淋漓盡致(手機推銷員變歌劇天王),「女性版」的蘇珊鮑伊,除了重複「美貌/才華」、「美聲/醜身」的二元對立外,必須有不一樣的腳本,像落敗,像崩潰(還得住進每周收費五千英鎊的療養院),像復出,才有看頭,才有賣點。

24 蘇珊大嬸美慣習 所以,我們一點都不需要為這個號稱打破「以貌取人」金科玉律的選秀節目喝采,因為當今「醜貌」比「美貌」更有看頭,而如何由「醜貌」變成「美貌」更是所有「改造節目」的賣點之所在。於是對該選秀節目的操盤手(製作人兼毒舌評審兼經紀人)而言,「蘇珊大嬸」必須變,劉姥姥必須搖身一變成為都會時尚熟女,端莊高雅中不失俏皮幽默;而「蘇珊大嬸」也必須不能變,不能變得不再是大嬸、不再帶有中下階級鄉巴佬的討人憐愛。

25 蘇珊大嬸美慣習 而這個變與不變的看似矛盾,卻是當前所有改造計畫、拯救大作戰節目的核心邏輯:計畫的必然成功(在眾人驚訝的歡呼聲中,出現已徹底改頭換面的新造型或新家居)與計畫的必然失敗(所有的改頭換面都無法保證日後不被打回原形),以及此必然成功與必然失敗之間的必然「露餡」。於是穿著時髦皮衣亮相的蘇珊鮑伊,長褲的拉鍊沒有拉全(不是忘了拉拉鍊,而是褲子太緊拉不上)。於是貌似溫和憨厚的蘇珊鮑伊,被拍到站在倫敦街頭爆粗口、罵四字經。於是,穿著體面套裝的蘇珊鮑伊,窄裙下襬緊緊框住肥圓的雙腿,坐在窄小的椅子上接受專訪,卻無法像另一端的女主持人一般翹起修長纖細的雙腿,而顯得特別侷促不安。

26 蘇珊大嬸美慣習 「蘇珊大嬸」的全球風行,讓我們看到人性光輝、美夢成真的資本主義光明神話(未來一年的演唱與專輯營收,預估將超過五百萬英鎊),卻看不到蘇格蘭小鎮的破敗殘舊,看不到獨身失業中年女性的生存處境,也看不到閱聽大眾可能經由觀看「露餡」而強化自身中產階級認同的殘酷性。而只有在蘇珊鮑伊三不五時的「露餡」中,我們才能瞥見那無法被改造的階級與地域慣習,如何在她的言談舉止間幸與不幸地頑強殘存,幸與不幸地驗證著整體改造計畫的成功與失敗。 (作者為台灣大學外文系教授)

27 生活與文化 流 行 文 化 通 俗 文 化 工業革命 都市化 大 眾 文 化 後 △ 精緻文化、流行文化、大眾文化的關係 階級現象 前
(市井小民) 工業革命 都市化 階級現象 跨越階級 流 行 文 化 精 緻 文 化 大 眾 文 化 (菁英階級) △ 精緻文化、流行文化、大眾文化的關係

28 八、多元文化 多元文化的行成與現象 文化起源的雜異與涵化 我族中心與多元尊重 多元宗教與社會和諧

29 多元文化主義(multiculturalism)
這個詞最早用來描述瑞士的政策,在1960年代末期被加拿大接納,並且擴散到其他英語國家。 廣義地看,這個概念通常用來描述一個社會或國家,由於移民而導致的文化族群的多重性。這一現象可能引發對民族特徵穩定性的焦慮(缺點),也會引起對各方均可受益的文化交流(優點)。 資料摘錄自<維基百科>

30 1.移民(emigration) 2.殖民(colony) 3.傳播(communication) 4.全球化(globalization)
多元文化的成因 1.移民(emigration) 2.殖民(colony) 3.傳播(communication) 4.全球化(globalization) 強勢文化全球化—現代性(modernity)文明的全球化現象→文化麥當勞化

31 1.種族決定論:不同種族產生不同文化,種族的優劣決定了文化的高低
文化起源的理論 1.種族決定論:不同種族產生不同文化,種族的優劣決定了文化的高低 --文明進化論 2.環境決定論:不同環境,產生不同文化 --文化相對論(cultural relativism) 3.演化論:「遺傳基因」和「環境」對文化的形成都有所影響

32 文化變遷 ˙人類文化大爆發的三階段 1.農業定居:約一萬二千年前
2.文字發明:六千年前 3.工業革命:18世紀 若將人類存在地球上的時間,以24小時來比擬,則農業開始於晚上11點56分,文字是在11點57分出現,而「工業革命」是在11的59分30秒發生。然而這「人類的一天」的最後30秒所發生的變遷,與前面一整天所發生的一樣多。 紀登斯(Giddens)

33 2.意識型態 :自由主義的意識型態,使性別平等的主張挑戰傳統父權思想,而產生家暴法、性騷擾防治法等新的社會規範
促成文化變遷的因素 1.工藝技術: 工業革命後,生產技術大大改善人類物質生活,使生活從儉約→奢華 2.意識型態 :自由主義的意識型態,使性別平等的主張挑戰傳統父權思想,而產生家暴法、性騷擾防治法等新的社會規範 3.競爭與衝突: 競爭:國片與好萊塢電影在市場上的競爭 衝突:主流文化與非主流文化之間的消長

34 農業結構→工商業結構,使人們逐漸重視隱私權
促成文化變遷的因素 4.政治運作: 政府推動「本土化」教育政策,使「台灣意識」從邊緣變成主流 5.經濟因素 台灣在經濟起飛之後,經濟環境改善,使威權政治逐漸退卻 6.社會結構 農業結構→工商業結構,使人們逐漸重視隱私權

35 文化變遷的內涵 文化接觸(開始涵化-acculturation ) 文化競爭 文化衝突 文化順應 甲文化 ↓ 競爭 涵化 衝突 順應 同化
乙文化 △ 文化變遷的內涵

36 相關名詞 採借(borrowing)例:日文採借部份漢字的概念,而形成自己的一套文字體系。
同化(assimilation):族群相遇後,一族群逐漸變成與另一族群相似的過程和結果(單向性的融合) 濡化(enculturation):指一代人與下一代人之間的文化傳遞 社會化(socialization):指一代人與下一代人之間的文化傳遞

37 種族中心主義 種族中心主義(ethnocentrism) 種族主義( racism)
-文明進化論 :亞里斯多德的演化模型--由簡單到複雜,由低等到高等 -文化沙文主義(culture chauvinism)例如「白種人的負擔」 ˙民族主義(nationalism): 一種建國主張 民族主義 種族主義 △民族主義與種族主義

38 多元尊重 1.文化相對論(cultural relativism):文化是適應環境的產物,相對於該環境而言該文化必定是最佳,所以沒有必要貼上「文明」或「野蠻」的標籤 ☆可能形成很多的「一元」不相往來,或互別苗頭 2.文化多元主義(multiculturalism)* 保障弱勢、多元尊重的文化政策帶來和平與尊嚴;族群之間開放、自由、合作,期望帶來人文永續發展

39 對待移民團體和文化 四種政策 1.單一文化政策: 2.領頭文化政策:
非常接近民族主義,不接納外來文化,對移民進行社會整合,將其吸收到本民族的文化之中。 2.領頭文化政策: 這是德國學者構造的一種社會模式。在《沒有特徵的歐洲》(Europa ohne Identitt)一書中,一個國家裡的不同族群可以有各自的特徵,但是必須支持作為社會基本核心概念的領頭文化。這些基本概念是:民主,政教分離,啟蒙思想,公民社會等。

40 對待移民團體和文化 四種政策 3.熔爐政策: 傳統觀念中美國是一個熔爐,無須政府干預,各種移民的文化自行熔為一體(涵化→同化)。
4.多元文化政策: 移民團體應該保留自身的文化,並且同其他的文化和平地交流。時至今日,這已經成為加拿大、澳洲和英國、新加坡的官方政策。相對於熔爐,多元文化政策又被稱為不同種族共存的文化馬賽克模式。

41 文化霸權 (culture hegemony 〉
葛蘭姆西(Antonio Gramsci 1891~1937)提出的概念: 他分析資本主義,認為資本主義體系下的公民社會已經發展成一個非常複雜的結構: 資產階級有兩種統治手段:一是軍隊、警察和法院等國家機器, 二是學校、教會、家庭和傳播媒體。他們把統治者的思想、價值觀和生活型態化為唯一合情、理、法的東西,促使被統治者認同統治者。因此,被統治者喪失了被壓迫的意識,徹底的成為統治者的附庸。 ˙這就是文化霸權(culture hegemony 〉


Download ppt "公民與社會 第一冊5~8課 彰化高中 2010.7."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