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第八章 建设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经济 di.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第八章 建设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经济 di."—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第八章 建设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经济 di

2 第一节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一、中国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选择过程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第一节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一、中国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选择过程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特征

3 一、中国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选择过程 经济体制是指在一定区域内(一个国家)制定并执行经济决策的各种机制的总和。通常是一国国民经济的管理制度及运行方式。是一定经济制度下国家组织生产、流通和分配的具体形式或者说就是一个国家经济制度的具体形式。 自然经济体制 市场经济体制 计划经济体制

4 (一)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 1.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形成和确立 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5 2.计划经济体制形成条件 客观条件 主观条件 我国当时的国情 苏联模式的影响 在理论上普遍把计划经济看作是社会主义区别于资本主义的重要特征

6 3.计划经济体制积极作用 20世纪50年代,计划经济体制在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我国能够集中主要力量开展以156个重大项目为中心的工业建设,比较迅速地建立起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并在此基础上初步建立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

7 4.计划经济体制弊端 政企职责不分,条块分割国家对企业统得过多过死权力过于集中,忽视商品生产、价值规律和市场机制的作用,分配中平均主义严重。这就造成了企业缺乏应有的自主权,企业吃国家“大锅饭”、职工吃企业“大锅饭”的局面,严重压抑了企业和广大职工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使本来应该生机盎然的社会主义经济在很大程度上失去了活力。

8 (二)符合中国国情的经济体制的积极探索 毛泽东 《论十大关系》 陈 云 “三个主体、三个补充”

9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1979年,邓小平提出社会主义应当把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结合起来,才能解放生产力,加速经济发展。
1981年,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中,提出了“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方针。

10 十二大,提出 “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原则

11 十三大根据经济体制发展的实际,提出了社会主义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应该是“计划与市场相结合的体制”.

12 1992年,邓小平在视察南方的谈话中明确提出“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经济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手段”。

13 十四大会场 党的十四大确立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14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1993年,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进一步明确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 2003年,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作出的《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根据实践发展的要求,对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提出了明确的目标和任务。

15 2007年,党的十七大提出在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方面要取得重大进展的要求,从制度上更好发挥市场资源配置中基础性作用,形成有利于科学发展的宏观调控体系。

16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基本特征

17 (一)市场经济 1、什么是市场经济 市场经济就是按等价原则进行交换的经济。

18 3、市场经济的一般特征 第一,资源配置市场化。 第二,企业行为自主化。 第三,市场体系完善化。 第四,宏观调控间接化。
2、市场经济体制的一般特征 3、市场经济的一般特征 第一,资源配置市场化。 第二,企业行为自主化。 第三,市场体系完善化。 第四,宏观调控间接化。 第五,经济活动法制化。 第六,市场范围国际化。

19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含义
是指与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结合在一起的,在国家宏观调控下使市场在资源配置方面起基础作用的经济体制或经济运行方式。

20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与市场经济的结合。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特征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与市场经济的结合。 一是所有制结构上 二是在分配制度上 三是在宏观调控上 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以实现最广大劳动人民利益为出发点和归宿。

21 江泽民强调:“我们搞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这几个字是不能没有的,这并非是多余,并非‘画蛇添足’,而恰恰相反,是‘画龙点睛’。所谓‘点睛’,就是点明我们市场经济的性质。”

22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 区别和联系
1.两者的共性 从资源配置方式看,都是以市场为基础性配置手段;从微观层面看,企业都是独立的市场主体和法人实体;从经济活动看,市场经济规律起着支配作用;从宏观层面看,政府的宏观调控主要是通过经济手段来实现的;从经济运行看,法治起着基本的保障作用。 2.两者的区别 市场经济与不同的经济制度结合就会体现出不同的制度特征。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制度结合,就要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坚持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坚持以实现共同富裕为目标。最重要的就是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与市场经济的结合。这是我们的创造性和特色所在。

23 第二节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确立 二、坚持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
三、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

24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确立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确立

25 (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形成过程
改革开放以前,认为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只能由公有制经济构成,即使允许非公有制经济存在和一定的发展,也只能是暂时的权宜之计。 从改革开放开始到党的十二大,开始肯定“劳动者的个体经济是公有制经济必要的补充”。 党的十三大把私营经济、中外合资合作经济、外商独资经济同个体经济一起作为公有制经济必要的和有益的补充。 党的十四大强调,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是一项长期方针。 党的十五大第一次明确提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26 (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确立基本根据
第一,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是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区别于资本主义的本质特征,是劳动人民当家作主的经济基础,也是社会化大生产的客观要求。 第二,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还不发达,生产社会化的程度还不高,发展还很不平衡,需要在公有制为主体的条件下发展多种所有制,以适应生产力的要求。 第三,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标准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而且应该用来为发展社会主义服务。

27 (四)坚持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基本经济制度
1.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 第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既包括公有制经济,也包括非公有制经济。 第二,非公有制经济同公有制经济一样,也是为社会主义服务的。 第三,不能因为非公有制经济不属于社会主义性质而将它们排除在基本经济制度以外,也不能因为它们属于基本经济制度而认为它们就是社会主义性质的经济。

28 (四)坚持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基本经济制度
2.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的原则 两个“毫不动摇”和一个“统一” 必须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 必须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 坚持公有制为主体,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统一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不能把这两者对立起来。各种所有制经济完全可以在市场竞争中发挥各自优势,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29 二、坚持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 1.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
第一,所有制是社会经济制度的核心和基础,决定着社会经济制度的性质。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必须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 第二,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支柱和国家进行宏观调控的主要物质基础,是社会主义经济性质的根本体现。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对于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具有关键性作用。 第三,我国对所有制结构的改革,是以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为前提的,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也是以确保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为条件的。任何否定公有制主体地位的观点,在理论上是站不住的,在实践上是有害的。

30 二、坚持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 2. 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及组成 国有经济 集体经济 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
社会主义公有制作为一种生产关系的理论范畴。实质和核心是全体社会成员或者部分社会成员共同占有生产资料,实现了人们在生产资料面前的平等。在公有制范围内,对生产资料支配、使用,以及由此取得的收益都必须服从于和服务于他们共同意志和需要。任何个人或少数人都不能利用生产资料为自己牟取私利。 国有经济 集体经济 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

31 两个方面 二、坚持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 3.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主要体现 一是公有资产在社 会总资产中占优势 二是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
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

32 二、坚持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 4.公有制实现形式
公有制经济的性质和实现形式是两个不同层次的问题。经济的性质体现在所有权的归属上,实现形式要解决的是发展生产力的组织形式和经营方式问题。 股份制、承包制、合作制、租赁制 等实现形式 股份制成为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

33 三、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 (一)非公有制经济 个 体 经 济 私 营 经 济 混合所有制经 济中的非公有 制成分等。

34 (二)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原因及作用
1. 根本上说是由它们在发展社会生产力中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决定的 2. 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加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3. 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必须把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同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两者统一起来,而不能把这两者对立起来

35 既要对它们鼓励和支持,又要对它们进行引导。
(三)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 既要对它们鼓励和支持,又要对它们进行引导。 一方面要放宽市场准人,允许非公有资本进入法律法规未禁人的基础设施、公用事业及其他行业和领域;非公有制企业在投融资、税收、土地使用和对外贸易等方面,与其他企业享受同等待遇;支持非公有制中小企业的发展,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做强做大,完善保护私人财产的法律制度,为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 另一方面要依法加强监督和 管理,引导它们依法经营、照章纳税、诚实守信、保障职工合法权益。要改进对非公有制企业的服务和监管,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

36 第三节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的分配制度 一、坚持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 二、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三、深化分配制度改革,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37 一、坚持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 1.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 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38 什么是按劳分配 ? 凡是有劳动能力的人都应尽自己的能力为社会劳动,社会以劳动作为个人消费品的尺度,按照劳动者提供的劳动数量和质量分配个人消费品,等量劳动领取等报酬,多劳多得,少劳少得,不劳动者不得食。

39 第二,社会主义所以必须实行按劳分配是由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决定的,这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物质基础。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按劳分配制度的原因 第一,社会主义所以必须实行按劳分配是由社会主义公有制所决定的,这是实行按劳分配的所有制基础。 第二,社会主义所以必须实行按劳分配是由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决定的,这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物质基础。

40 主要体现在 3.坚持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 按劳分配是全社会分配领域中主体的分配原则, 按劳分配也是公有制经济内部主体的分配原则。
“不讲多劳多得,不重视物质利益,对少数先进分子可以,对广大群众不行,一段时间可以,长期不行。革命精神是非常宝贵的,没有革命精神就没有革命行动。但是,革命是在物质利益的基础上产生的,如果只讲牺牲精神,不讲物质利益,那就是唯心论。”

41 4.坚持按劳分配主体地位的重要意义 只有始终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 才能保证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的实现。
◆才能体现公有制的主体地位的最终实现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社会主义性质。 ◆才能保证人们相互之间在平等的经济关系基础上建立和谐的经济利益关系。 ◆才能保证向共同富裕这一目标前进。 只有始终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 才能保证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的实现。

42 二、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是 收入分配制度的一大特点 按生产要素分配 按 劳 分 配 收入分配制度
一类是各种物质生产条件,如土地等自然资源以及生产厂房、设备、原材料等; 另一类是人的劳动,包括人们在生产过程中提供的活劳动、技术、信息、管理等。 按生产要素分配 按 劳 分 配 收入分配制度

43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的分配制度意义
有利于优化资源配置,促进经济发展; 有利于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 让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 让一切创造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以造福人民,造福社会。

44 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必要性和根据
其经济基础是生产要素归不同所有者所有,存在着生产要素的多种所有制。 其物质基础是各种生产要素同劳动一起,都是物质财富和使用价值的源泉,是社会生产不可或缺的因素。 确立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原则,同劳动价值论并不矛盾,因此既不能因为肯定劳动价值论而否定按生产要素分配,也不能因为肯定按生产要素分配而否定劳动价值论。

45 4.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按生产要素分配的 多种不同分配形式

46 三、深化分配制度改革,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1.深化分配制度改革 必须注意以下两个问题
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收入分配制度有一个怎样调整和规范国家、企业和个人分配关系的问题。理顺分配关系事关广大群众的切身利益和积极性的发挥。 必须注意以下两个问题

47 第一,正确认识“先富”与“共富”的关系。
允许和鼓励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 先富的带动后富的,逐步实现共同富裕。 改革开放初期重点鼓励“先富” 存在差别客观必然性 (四个方面原因) “两个大局”指导思想 (先沿海后内地)

48 允许和鼓励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 也要保证我们的发展的结果始终不偏离社会主义的原则。
先富的带动后富的,逐步实现共同富裕。 20世纪90年代以后必须搞共同富裕 让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大原则是共同富裕。 也要保证我们的发展的结果始终不偏离社会主义的原则。

49 第二,注重社会公平,防止两极分化。 “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不同的特点 就是共同富裕,不搞两极分化。”
十四大以来:兼顾效率和公平、效率优先和兼顾公平。 十六大:初次分配注重效率,再分配注重公平。 十六届四中全会:要注重社会公平,合理调整国民收入分 配格局,采取有力措施解决收入差距过大的问题,逐步实现共同富裕。 十六届五中全会:更加注重社会公平,合理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加大调节收入分配的力度,使全体人民享受到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成果。 党的十七大 :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 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 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

50 共同富裕 公平 保证 目标 基础 效率

51 第二,注重社会公平,防止两极分化。 “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不同的特点 就是共同富裕,不搞两极分化。”
规范收入分配秩序,就是要通过完善分配政策使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可避免存在的收入差距保持在合法和适度的范围。所谓合法,就是来自诚实劳动和守法经营而产生的收入差距;所谓适度,就是使收入差距保持在合理的范围之内,不使因收入差距扩大而形成的社会矛盾发展到尖锐对立的地步。

52 对侵吞公有财产和用偷税逃税、权钱交易等非法手段牟取利益的,坚决依法惩处
取缔非法收入 对侵吞公有财产和用偷税逃税、权钱交易等非法手段牟取利益的,坚决依法惩处

53 对凭借行业垄断和某些特殊条件获得个人额外收人的,必须纠正
整顿不合理收入 对凭借行业垄断和某些特殊条件获得个人额外收人的,必须纠正

54

55 要完善个人所得税制,开征有利于调节收入分配的新税种。
调节过高收入 要完善个人所得税制,开征有利于调节收入分配的新税种。

56

57 2、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58    社会保险 社会保障体系    社会救济    社会福利 优抚安置和社会互助 商业保险、慈善事业

59 现有社会保障制度的主要内容  职工的基本养老保险   基本医疗保险   失业保险  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险

60 我国目前社会保障体系还存在覆盖范围窄、制度不健全、管理基础薄弱等问题,不适应人口老龄化、城镇化和就业方式多样化的要求。
目前我国社会保障状况 由于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生产力发展水平还不高,物质基础也比较薄弱,城乡之间、地区之间的发展不平衡,需要建立和健全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体系。 我国目前社会保障体系还存在覆盖范围窄、制度不健全、管理基础薄弱等问题,不适应人口老龄化、城镇化和就业方式多样化的要求。

61

62 统筹经济发展与社会建设; 统筹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 统筹城镇社会保障和农村社会保障; 统筹公平和效率; 统筹政府作用与市场效率的高度.

63

64

65 建立全社会保障体系的任务十分艰巨,必须有一个较长的过程 建立和健全社会保障体系要以经济的发展为基础

66 第四节 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一、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要求“好” 与“快”有机结合 二、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
第四节 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一、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要求“好” 与“快”有机结合 二、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 三、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坚持走中国特色 新型工业化道路 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五、统筹区域发展 六、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67 一、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要求 “好”与“快”有机结合
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要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必须“好”字当前,坚持“好”中求快”,努力实现“又好又快发展”。

68 提出又好又快的必要性 提出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是以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取得的举世瞩目的重大成就为前提的。
提出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也是进一步发展的迫切要求。

69 “好”与“快”的关系 速度问题仍然十分重要。
但是进一步发展所要求的经济增长速度应当是在结构优化、效益提高、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基础上的速度,是增长的质量和竞争力不断提升、能够稳定持续发展的速度,是重大关系比较协调、人民得到实惠比较多的速度。

70 二、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 十七大指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
创新型国家,一般来说,是指将科技创新作为国家基本战略,大幅度提高科技创新能力,从而形成强大的国家竞争优势。

71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 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

72 1、问题的提出 推进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大决策。这是继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以来我们党提出的事关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重大战略决策。既反映了我们党对世界经济、科技发展趋势和内在规律的准确把握,也反映了对我国基本国情和战略需求的科学分析。

73 21世纪,科学技术特别是战略高技术正日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焦点。

74 2、创新型国家的含义: 一般来说,是指将科技创新作为国家基本战略,大幅度提高科技创新能力,从而形成强大的国家竞争优势。

75

76 3、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必要性 是提高我国国际竞争力的客观需要; 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举措;
是解决我国当前发展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的紧迫要求。

77

78 di 4、我国科学技术事业成就 经过长期努力,我国科学技术事业取得了伟大成就,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学科布局,培养了一支勇于攀登世界科技高峰的优秀科技队伍,部分重要领域的研究开发能力已跻身世界先进行列。

79

80 全国科学技术大会在北京召开

81 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必须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指导方针。

82 企业技术创新

83 加强自主创新是我国科学技术发展的战略基点。
中国科协副主席邓楠同志对2005年科技工作进行总结

84 邓楠说:由于不掌握核心技术,每部国产手机售价的20%,计算机售价的30%,数控机床售价的20%~40%都要付给国外专利持有者 ; 中国对外技术依存度高达50%,设备投资60%以上依靠进口,科技进步的贡献率只有39%左右。

85 5、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总体目标: 到2020年,使我国的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科技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保障国家安全的能力显著增强,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基础科学和前沿技术研究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取得一批在世界具有重大影响的科学技术成果,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为在本世纪中叶成为世界科技强国奠定基础。

86 科技是关键 建设创 新型国家 教育是基础 人才是核心

87 三、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
“转变经济 发展方式” 增长方式” 十七大改为 “两个坚持”和“三个转变” 即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坚持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的方针,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

88  实现工业化,是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不可逾越的历史阶段。

89 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含义 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工业化道路。 ——十六大报告

90 所谓的新,体现在以下几点: 一是同信息化等现代高科技发 展紧密结合 二是注重经济发展同资源环境相协调 三是坚持城乡协调发展
四是实现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同劳动密集型产业相结合

91 提出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根据 改革开放以来的20多年,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工业化又取得了显著的进展,但工业化的任务还远远没有完成。随着经济发展和对外开放的扩大,我国经济已融入世界经济,成为国际分工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经济全球化的条件下,我们已经不可能关起门来先搞工业化,再搞信息化,而是必须搞新兴工业化道路。

92 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

93 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生产发展 生活宽裕 乡风文明 村容整洁 管理民主

94 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们党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出发作出的重大决策。
1、问题的提出。 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们党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出发作出的重大决策。

95 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始终是关系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问题。

96 毛泽东从我国的实际出发,提出发展国民经济必须以农业为基础;发展工业必须和发展农业同时并举;在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同时,必须充分注意发展农业和轻工业:并且强调必须十分注意处理好国家同农民的关系 。

97 “不要忘掉农业是根本。” “农业的发展一靠政策,二靠科学。”

98 “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始终是一个关系我们党和国家全局的根本性问题”

99 没有农民的小康,就不可能有全国人民的小康

100 没有农业 的现代化,就 不可能有整 个国民经济 的现代化

101 ■看点一:以多予为重点建设工业反哺 ■看点二:提高种粮直补资金规模 ■看点三:西部教育、提高合作医疗补助 标准 ■看点四:加强扶贫开发工作 ■看点五:“十一五”末所有乡镇通油路

102 一、三农问题的提出及成因

103 江泽民提 出全面繁荣农村经济 加快城镇化进 1992年,邓小平视察南方农村 胡锦涛总书记 除夕访农家

104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没有农民的小康就没有全国人民的小康,没有农村的现代化就没有国家的现代化。发展好农村的经济,建设好农民的家园,让农民过上宽裕的生活,才能保证全体人民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才能不断扩大内需和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

105 2005年,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进一步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
2006年,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发了《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对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作了全面部署。

106

107 名村名镇:华西,好强一个村!

108 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的关键问题. 农业丰则基础强,农民富则国家盛,农村稳则社会安。

109 新农村总要求: 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 村容整洁、管理民主

110 生产发展,是新农村建设的中心环节,是实现其他目标的物质基础。
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是生产发展。“十一五”时期,农业要加大科学技术的推广应用,实现增长方式的转变。在调整农村经济结构的过程中,一方面协调粮食与其他作物的比例,力保我国的粮食安全;另一方面协调农业与非农产业的关系。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一家一户的农民由于生产生活分散,信息不灵,在市场竞争中处于弱势地位。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在带领农民致富过程中有很大优势,要鼓励发展各种类型的新经济组织,提升农 民的组织化程度。

111 生活宽裕,是新农村建设的目的,也是衡量我们工作的基本尺度。
新农村建设的核心目标 。要达到生活宽裕的目标,就是要千方百计开辟各种增收渠道,增加农民收入。

112 乡风文明,是农民素质的反映,体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要求。提高农民整体素质。
乡风文明本质上是农村精神文明建设问题,内容包括文化、风俗、法制、社会治安等诸多方面。从我们先情况来看,近年来农村经济发展较快,但文化生活却单调乏味,同时一些不良文化有所抬头。农村文化建设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还不适应,与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还不适应,主要问题是文化基础设施落后,现有资源尚未得到有效利用,文化体制不顺、机制不活。因此,如何使广大农民过上丰富多彩的精神文化生活,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任务。

113 村容整洁,是展现农村新貌的窗口,是实现人与环境和谐发展的必然要求。
改善农民生存状态 ,新农村建设中“村容整洁”的要求,最主要的是为农村地区提供更好的生产、生活、生态条件。

114 管理民主,是新农村建设的政治保证,显示了对农民群众政治权利的尊重和维护 。
完善农村基层民主自治制度是实现乡村管理民主的关键所在。

115 新农村建设二十个字方针,内涵丰富,要求明确,全面体现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三农”工作的主要方面,不仅勾画出了现代化农村的美好图景,而且提出了解决“三农”问题的系统思路。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五、统筹区域发展 我国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主要是处理好东部和中西部的关系、沿海和内地的关系。
继续推进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形成分工合理、特色明显、优势互补的区域产业结构,推动各地区共同发展。

123 1、区域经济的含义 是指一定区域范围内的经济活动。 统筹区域发展,促进地区协调发展,缩小区域间的差距,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则。
我国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主要是处理好东部和中西部的关系、沿海和内地的关系。

124 2、问题的提出 改革开放以来,各地区都有很大发展,但地区发展的差距也在不断扩大。统筹区域发展,缩小区域间的发展差距,不仅是经济问题,也是政治问题,不仅关系现代化建设的全局,也关系社会稳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

125 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积极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提出了事关社会主义建设大局的十大关系问题,其中就包括了东西部发展的重大问题 ;

126 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立足现实,面向未来,为我国制定了“三步走”的发展战略,提出了包括促进东西部地区经济合理布局和协调发展的“两个大局”思想。

127 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按照邓小平的“两个大局”思想,在党的十五届四中全会上明确提出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这是面向新世纪新形势新任务而作出的重大决策。
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进一步提出了促进地区协调发展的战略布局:继续推进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形成分工合理、特色明显、优势互补的区域产业结构,推动各地区共同发展。

128 (1)实施西部大开发 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范围包括十二个省(直辖市、自治区):重庆市、四川省、贵州省、云南省、西藏自治区、陕西省、甘肃省、宁夏回族自治区、青海省、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和内蒙古自治区、广西壮族自治区。

129 西部边境线1、8万公里、 约占全国91%; 海岸线1595公里 ,约占全国1%; 面积685平方公里,约占全国71%; 人口3、65亿,约占全国29%;

130 秦汉故里——陕西 这里是古代中华民族的起源。从半坡猿人到周、秦、汉、唐, 十三朝在这里建都; 中华炎帝在这里诞生,轩辕黄帝灵骨在这里安息。
这里是古代中华民族的起源。从半坡猿人到周、秦、汉、唐, 十三朝在这里建都; 中华炎帝在这里诞生,轩辕黄帝灵骨在这里安息。 历史上璨若星河的思想家、科学家、文学家、书画家,在这里创造了辉煌业绩,留下了无数美好的故事和传说。

131 塞上江南--宁夏 神秘的西夏王朝. 迷人的大漠风光..... 古老的黄河文化 浓郁的回乡风情.....

132 西域走廊--甘肃 华夏文化的发源地之一,昔日“丝绸之路”的要冲,东西文化汇流之地,祖先文化艺术成就集中代表。

133 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重大意义    (1)实施西部大开发是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实现第三步战略目标的重大举措。 (2)实施西部大开发是适应世界经济结构调整,提高我国国际竞争力的迫切要求。 (3)实施西部大开发有利于增进民族团结、保持社会稳定和边疆安全。 (4)实施西部大开发是改善生态环境,实施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134 实施西部大开发 世纪之交的1999年,党中央启动了西部大开发战略。2001年西部地区开始在资金投入、投资环境、对内对外开放、科技教育等方面享受多项优惠政策措施。 温总理强调西部大开发的重要性

135 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五年的成就回顾

136 世界上最大的水利枢纽工程

137 西气东输工程    将塔里木盆地的天然气经过甘肃、宁夏、陕西、山西、河南、安徽、江苏,输送到上海、浙江,供应沿线各省的民用和工业用气。

138  四川三州通县油路建成 甘孜藏族自治州、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和凉山彝族自治州.目前世界上最大的高山公路网。

139 青藏铁路:一举三得 经济路:一条经济、快速、全天侯的运输通道。 政治路: 加强民族团结、巩固边疆稳定。 旅游路:为西藏发展旅游业奠定了基础。
 青藏铁路:一举三得  全长1118公里,海拔四千米的地段有960公里, 最高点唐古拉山口为5072米。 世界上海拔最高和线路最长的高原铁路。 经济路:一条经济、快速、全天侯的运输通道。 政治路: 加强民族团结、巩固边疆稳定。 旅游路:为西藏发展旅游业奠定了基础。

140 青藏铁路线路图

141 铁路经过的我国最大的无人区——可可西里

142 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五年的成就回顾 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20%以上,明显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退耕还林7350多万亩,荒山荒地造林9570多万亩,退牧还草1.9亿亩 国民生产总值分别增长8.5%、8.8%、10.0%、11.3%和12% 结构调整步伐加快,财政收入逐年增长,经济效益逐步提高,人民生活不断改善

143 计划经济时代的大量国有企业未能很好地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出现了很大的困难,严重制约 了东北地区经济的振兴和发展
(2)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  计划经济时代的大量国有企业未能很好地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出现了很大的困难,严重制约 了东北地区经济的振兴和发展

144 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 曾经富饶繁荣的东北

145 黑龙江 振翅的天鹅

146 吉 林

147 辽 宁

148 东北之所以成为老工业基地有几个原因: 1、张作霖和张学良统治东北时期兴建的许多军工厂,为东北发展重工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日本统治时期建立的工业基础。日本为了侵略中国,大量开采东北资源和供应军用物资,建了许多工厂,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利用这些工厂和工人发展了东北老工业基地。 3、二次国共内战时期,我们党首先占领东北,并将其作为主要的人力、物资供应地,一九五一年抗美援朝战争,东北继续出人出力,这些因素使东北在国家建设时期培养了一批产业工人和管理者,在支援三线重工业建设时输送了很多人才. 4、从自然条件上而言,东北也具备了成为工业基地的基础,它有着广阔的天然原始森林和丰富的矿产资源,特别是煤炭和铁矿,是发展工业的条件,东北工业基地就以鞍山钢铁公司为中心建立起来。

149 新中国工业发展历史: 第一炉钢、第一艘船、第一台机床、第一架飞机第一辆汽车,全部出自东北。

150 “东北现象” 之一 : ‘东北现象’简而言之,就是三个‘大批’。”
“东北现象” 之一 : ‘东北现象’简而言之,就是三个‘大批’。” 指上个世纪90年代初,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转型期,东北出现了大批国有企业亏损,大批职工下岗,大批群众上访,“当时东北的下岗职工曾经一度占到全国的四分之一,到北京上访的东北人在全国也排在前头。”

151 何谓“新东北现象”,之二 粮食竟成“三不”难题
  “在上个世纪90年代中后期,又出现了‘新东北现象’。” “新东北现象”又可以概括为“三不”,就是指当时粮食多了,储不下,运不出,卖不了。   “农民家里的粮食都囤在粮囤里卖不出去,吉林省曾经最多囤着的粮食是七八百亿斤。”为什么会有这种现象? 一来火车车皮紧张,运不出去。二来,当时粮食价格比较低,国家收购的也有限,所以当时全省的粮食市场发育不是很成熟,卖粮难成为了“新东北现象”。

152 改革开放初期,辽宁省GDP是广东的2倍,而现在广东是辽宁的2倍,相当于东三省的总和。
工业在全国的排序不断后移:辽宁省从第2位下降到第5位,黑龙江省从第7位下降到第14位,吉林省则从第15位下降到第18位。

153 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战略

154 战略的提出 首次提出:十六大“支持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加快调整和改造,支持以资源开采为主的城市和地区发展接续产业……”
2003年8月3日温家宝在长春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座谈会:“要把振兴东北摆在突出位置,东北老工业基地要适应改革新形势,走出加快振兴新路子。”

155 温家宝在东北考察

156

157 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重大意义 支持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加快调整和改造,是党的十六大在我国进入现代化建设新的发展阶段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和战略部署。

158 意义: 有利于促进地区经济的协调发展; 有利于增强国民经济的活力和发展后劲; 有利于推进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调整;
有利于提高我国产业和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通过这一战略的实施,可以使老工业基地焕发青春和活力,东北经济区再度辉煌,使之成为全国新的经济增长点。

159 “第四经济增长极”

160 继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京津地带之后的第四个经济三角洲,成为中国经济第四个增长极,并将开创一个“新东北时代”。
第四个增长极: 继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京津地带之后的第四个经济三角洲,成为中国经济第四个增长极,并将开创一个“新东北时代”。 东北的优势: 地处东北亚,背靠华北,地理位置非常有利; ——毗邻的俄罗斯、朝鲜、韩国、日本等国,在资源、市场、资本、技术和先进的管理经验等方面各有所长; 东北三省在工业、农业、交通和自然资源上有着无可比拟的优势。

161 东北振兴的根本出路在改制 ——“新瓶装旧酒”行不通
东北振兴的根本出路在改制 ——“新瓶装旧酒”行不通

162 振兴东北改制必须先行 “国有”观念下的“白食”心态; 政企“混血”生出市场“怪胎”; 体制漏洞催生项目腐败; 制造业继续”孔雀东南飞”。
东北落后最根本的原因是体制落后。 仅靠政策扶不动,单靠资金扶不起。 观念改变依赖于决策者的制度设计。 改革要以史为鉴,改制须面向未来。

163 用四“新”加快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 新思路 新体制 新路子 新机制 新方式

164 特区的启示 特区人不竭的创新精神与敢为天下先的气魄。 特区人吃苦耐劳、忍辱负重的精神。
特区先进的管理方法、完善的市场体系及其比较成熟的市场要素,为特区的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了保证。

165 抓住机遇: 机遇垂青东北,东北能抓住这千载难逢的机遇吗?

166 东北首先要解决的五个问题 人的问题 企业的问题 资源枯竭地区的问题 金融环境问题。  自然环境问题

167 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开局良好 2004年,东北三省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12.3%,增幅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8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增加值比上年增长19.7% ,实际利用外资59.4亿美元,同比增长83.6%,增幅也大大高于全国平均水平。非国有投资分别同比增长55.8%、41.4%和34.5%,增幅分别高于各省固定资产投资增幅7个以上百分点。

168 中部现状发展速度落后于西部、发展水平落后于东部,地处中国内陆腹地,起着承东启西、接南进北,辐射八方的作用。
(3)促进中部崛起  中部现状发展速度落后于西部、发展水平落后于东部,地处中国内陆腹地,起着承东启西、接南进北,辐射八方的作用。

169 促进中部崛起  为协调区域发展 ,在2004年12月5日闭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提出 “中部崛起”的提法 ,继沿海开放、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后,党中央、国务院实施的又一重大发展战略。 温家宝视察奇瑞汽车有限公司

170 促进中部崛起 初见成果  2006上半年我国的GDP增速是10.9%,各省市的水平平均增速已经达到了12.12%,超过了全国平均水平。就中部的工业增长速度而言,全国上半年工业生产增长速度是17.7%,中部各省区平均增长速度达到20.25%。固定资产投资、消费需求增长、对外贸易、财政收入增长、城乡居民增长速度等指标,除对外贸易外,基本上都超过全国的平均水平。

171 六、建设资源节约型、 环境友好型社会

172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高度,提出了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奋斗目标。
十七大报告进一步指出,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政策,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和中华民族生存发展。

173 1、问题的提出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奋斗目标。这是继新世纪提出实施可持续发展的重大决策以来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认识的新飞跃,是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和促进可持续发展的重大举措,是实现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的重要任务。 建设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是根据我国国情和可持续发展要求作出的正确选择。

174   、我国自然资源状况 我国的资源总储量居世界第3位,但人均占有量居第53位,仅为世界人均占有量的1/2。我国水资源人均占有量仅是世界平均水平的1/4,到2030年,中国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为1700立方米,可能要列为严重缺水的国家,目前我国已经是缺水国家。

175 中国人均资源与世界水平比较

176 水资源严重短缺 “吃菜心”式的煤炭开采浪费严重

177   人均耕地面积不到1.5亩,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1/2 !!!!!!!

178 中国森林面积和森林蓄积量不断增加,森林质量趋于提高,但森林资源仍存在总量不足、分布不均、质量不高、过度采伐等问题;
中国天然草原面积约占国土面积的41%,但有90%的天然草原出现不同程度的退化,退化、沙化草原已成为中国主要的沙尘源;中国湿地面积居亚洲第一位,世界第四位,约有40%的自然湿地得到有效保护,但天然湿地大面积萎缩、消亡、退化仍很严重。

179 中国耕地面积占国土面积的12.7%,是陆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农业生产过程中化肥、农药、农膜等的大量使用,对农田的生产力和周围的自然生态系统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中国海域面积约为陆地面积的1/3,由于沿海地区人口快速增长,经济发展迅速,沿海滩涂、湿地生态破坏加剧,海域总体污染状况仍未好转;

180 中国是世界上荒漠分布最多的国家之一,集中分布在西北干旱地区,荒漠植被的过量利用和内陆河上游水资源的过度开发导致荒漠植被和荒漠区绿洲的生态退化。
    

181

182 3、资源节约型社会的含义 以 能源资源高效率利用的方式进行生产 ; 以 节约的方式进行消费为根本特征的社会。

183 以节约使用能源资源和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为核心;
以节能、节水、节材、节地、资源综合利用为重点; 以尽可能小的资源消耗,获得尽可能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从而保障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184 4、环境友好型社会 环境友好型社会,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社会,通过人与自然的和谐来促进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具体说来,它是一种以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为目标,以环境承载能力为基础,以遵循自然规律为核心,以绿色科技为动力,坚持保护优先、开发有序,合理进行功能区划分,倡导环境文化和生态文明,追求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的社会体系 。

185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要求: 必须 处理好经济建设、人口增长与资源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要充分考虑人口承载力、资源支撑力、生态环境承受力; 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统筹考虑当前发展和长远发展的需要,不断提高发展的质量和效益,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186 5、发展循环经济 发展循环经济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187 何谓循环经济循环经济以减量化、再利用和资源化为原则,以提高资源利用率为核心,以资源节约、资源综合利用、清洁生产为重点,通过调整结构、技术进步和加强管理等措施,大幅度减少资源消耗、降低废物排放、提高劳动生产率。努力促进资源循环式利用,鼓励企业循环式生产,推动产业循环式组合,形成能源资源节约型的经济发展方式和消费方式,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188 在今后很长一段时间里,要加大保护生态环境的力度,更加科学利用自然为人们的生活和经济社会的发展服务,坚决禁止掠夺自然、破坏自然的做法,坚决摒弃先污染后治理、先破坏后恢复的做法。在全社会营造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良好氛围,形成爱护生态环境、保护生态环境的良好风尚。


Download ppt "第八章 建设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经济 di."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